江南烟雨,弱水空蒙,几穗汀兰摇曳身姿,重重交叠地墨色云朵,恰似宣纸上联袂盛开的娇艳水仙,却带着微不可察的惆怅。空气中氤氲的水汽萦绕着波光涟漪中的轻舟,点缀着丝丝梦的迷离。
这江南的泗水,夹带着初寒的清气,雨水连绵,沁湿了宽阁高楼上人群的罗衣,淅淅沥沥的雨水从木质的床沿垂下片片雨帘,路上行人稀少,又或步履匆匆,只有雨打芭蕉地泠音沙沙如棉。
翦水瞳眸,虚化在水天一色间,水乳交融的自然。那忽而清晰却又忽而模糊的远山,衔接着浩浩汤汤的澜波,不时零星碎落在岸边又无力地回归湖水怀抱,映衬那渐行渐远地远去身形。
灰蒙的阴天,回眸瞬间,那莞尔一笑的清丽,宛如淅沥雨水中傲然屹立的芙蕖,一身白衣灼灼迫人,驱散了盘旋额际的阴霾,阴郁的雨天增了一抹亮色。
水汽又或者是云雾,纺织的轻纱在澄莹波光中微漾,弥漫着整个天际,迁客骚人总喜欢在此刻落笔。那文思如泉涌、幡然大悟,说的便是此刻吧。佳人撑一把油纸伞,衣袂随着纤细的身姿微微起伏,莲步轻挪,三千青丝一簪绾起,一颦一笑百媚丛生,却又带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纯洁迤逦,怎妙之一字可述尽。
阁楼上,一翩翩公子凭栏凝望,指尖绕觞,嗞嗞独酌。星眸注视着妙曼身形远去,直至化作远处的星点,引袖磨墨,题词一首。
江南烟雨迷人醉
雾霭情思以寄愁,凭栏远眺忽入眸。
烟雨蒙蒙汜水间,只道佳人妙如玫。
馥郁芬芳芷兰笑,却叹华髻微染霜。
潸然泪下酒觞空,荒年喟叹曲未扬。
方才勉强颔首自觑,轻巧地卷起诗作,招手唤来小斯结账,拂了拂衣衫上并不存在,转身离去,打开一把油纸伞,抿唇,眷恋似的看了一眼佳人消失的方向,反方向离去,步履踟蹰。
惊鸿一瞥总在一瞬间,芳华喟叹美如斯,夜未央,梦惆怅,诉尽牵丝梦千长,氤氲雾气绕眼睑,遥隔锦幛顾盼兮,叹匆匆离去瞬间,青石路上,水过无痕的殇。
赤子佳人,背道而驰,结局总是令人感伤,或许注定了那过客匆匆的寂寥,江南烟雨下,奈何踌躇瞬间,原地已成空。
老旧小巷,青苔石上,落英花下,仓皇步伐。
罢了,罢了,或许只剩清歌一曲,多年后的再回首,栀子满舟溯洄游,望佳人垂眸,听君诉回往。
先说一下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相传为满湘一带的湘江流域八处住胜。为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描述。历代皆有才子追和。
潇湘夜雨——永州城东
湘水在永州境内与潇水汇合以后,称为潇湘。雨落潇湘的夜景,是旧时文人藉以寄情的著名景观。“涔涔湘江树,荒荒楚天路。稳系渡头船,莫教流下去。”(元揭奚斯)凄凉而无助的心境,就像夜雨本自一样哀婉缠绵,千百年来,人们所钟情的不知是山河的夜雨还是心灵的夜雨?
平沙落雁——衡阳市回雁峰
潇湘自永洲下泻数百公里,到达南岳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
“山到衡阳尽,峰回雁影稀。应怜归路远,不忍更南飞。由干古人地理思维的局限性,误以为雁到衡阳不再南飞。当北方天气转冷,雁阵南行,南方则秋风送爽 艳阳高照。旷野平沙,芦苇丛丛,常常引采雁阵栖宿。好一幅秋雁戏沙图。
烟寺晚钟——衡山县城北清凉寺
湘江又北行北公里,经过佛教胜地南岳衡山。晚来风急,万物入眠,唯寺内报时的古钟,不时敲出悠扬宏亮的声音。江舟中的旅者在这种钟声中系舟或者远行。
山市晴岚——湘潭与长沙接壤处的昭山
湘江由衡山北行150余公里到达昭山。紫气缭绕,岚烟袭人,云蒸霞蔚。一峰独立江边,秀美如刚出浴的仙子。
江天暮雪——橘子洲
橘子自古为长沙名胜,东望长沙,西瞻岳麓。当大雪纷飞,白雪江天浑然一色,世间万物寂寂无声,江中商船落帆泊岸,雪光上的暮色烟雾一样漂浮不定,人的心情也就格外地清冷,思想随着雪花飘舞,那种清凉的悠闲也许是最接近冬雪本质的悠闲。
远浦归帆——湘阴县城江边
从橘子沿江北去,约远70公里,便到湘阴。每当黄昏,远山含黛,岸柳似烟,归帆点点,渔歌阵阵,等待归船的渔妇和企盼宿客的青楼女子站在晚风斜阳中,衬托出一片温馨怅望的繁忙景象。
洞庭秋月——洞庭湖
由湘阴北去,便是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秋天的夜晚,月色如银,天空不杂任何痕迹,八百里湖面,碧水如镜,风息浪静。天空和湖面相互映照,月光和湖光相互交融,泛舟湖上,则别有一番情趣,登上君山或者岳阳楼,想必又是另一种情怀。
渔村夕照——西洞庭桃源武陵溪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因为捕鱼,而发现了桃花源,世人所居住的渔村也就成了文人墨客所憧憬的地方。白天,渔人撒网洞庭;傍晚,收拾渔网,提着肥美的鲜鱼,在夕阳的晚唱中踏着渔歌回家。
可见你误解的沙非沙漠的沙而是河滩汀岸的细沙
而“平沙落雁”这四个字最为著名的不是在它的自然景观,而是古人在想像平沙落雁自然景象时作的古曲:《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最后再用白话文说一下仔细体味《平沙落雁》的感受:
《平沙落雁》有自然的妙趣,又有逸士的雅兴。不落俗套的隽永清新韵味,使人有曲径通幽之兴味。直吟环境逸情,质朴自然,却不平板干瘪,于清意中,微漾涟漪。固然,《平沙落雁》不无消极的出世思想,然而,仅就这曲的状物言志、情境布局来说,其艺术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我想,这也是我之所以重写这曲的缘由罢。
《平沙落雁》这首古曲,指尖所撩拨出的弦韵是很涩滞的,含着种随性的“散漫”之意。整首曲子以及贯穿其间的无序与无定向性,是诠释其内灵魂独白的一种尝试。此曲属借物言志之范畴,拨弹出的淡极、清极、悠极的况味,如画苑名师轻抹淡染,便勾勒出“黄沙漫坠掩雁痕,雁翼扑闪扬沙迷”变幻迷离的奇景来。这奇景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有跃动的声息融贯其中。
这气息融汇了聆弦所触及的微妙感念,弦韵铺展开来的写意和思维引申出来的臆想,得到了一种水乳交融般的契合。只有捕捉到弦韵瞬间撩拨出的灵动气息,思维才能揉叠出梦一般的奇幻,诗一般的旖旎来;才能在酣美的斜阳之下,千顷黄澄之上反衬出那惬意盘旋、恬适歇息地雁影来;才能看见在秋风飘摇的日子里,沙被吹成了千亩阡陌,无数的雁影在其间此开彼落,如对大地母亲娇憨的温存和依恋;才能在夜阑之际,远近的繁华阑珊都已沉沉睡去时,闻见那阵阵的雁鸣声错落有致的起伏着,像是永恒的清越籁音。这是弦曲在倏隐倏显的拨弹里投在心中的影像,也是韵间流淌而出的秋风雁韵给予自然景致以灵动的真味,才有了这浸润肺腑的美感流动。
多少有些踌躇的是:《平沙落雁》作为借鸿鹄之远志,抒逸士之心胸的千古名曲,拨弹出了种清悠空阔的远天长尽的情境,令心顿生向往之意,这实是非一般曲韵所能比拟的。而曲间铺陈重叠等技法所表现的博大飞扬、宽广凝重的气韵,使海阔天空这一类的词汇都显得有些局窄。忽焉似有,再顾若无,这便是此曲所留下的莽莽苍苍了。这莽莽苍苍便是一种纯净、超脱的动感乌托邦境界。沉溺于这种日月悠闲,时空廖旷,飘逸而不虚幻,深邃而不艰涩的抒情氛围里,便是对人生终极意义肯定的根本方式么?遥望无际,雁唳沙平,那苍茫无垠的地平线便是向往之境界的终端么……结果我只能很费力地挤出一串省略号。很谙个中真味的“雁影”在音符纷扬弹落间,飘翔出高深莫测状曰:这曲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在乎醉酒外的山水么?任何单一的意绪描绘都失之轻浅,意绪的地平线可以无限制的迤逦伸延,语言的地平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灰色的雁影依然在旋律间恬然地盘旋,触目所及处,依然是如菊黄般沉淀的细沙,使这静谧的天地里蕴满了凝滞与灵动的双重气息。平沙落雁的“落”字或许是一种归静的心境。平沙和落雁,一个在其下,一个在其上,各有自己的位置。在其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俯视的冲动;在其下的也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沉淀一切尘世喧嚣的亘古苍凉的情境里,不需要鼓掌,不需要评论,不需要判断,也没有对心智的考验。内心充满的也不是孤独、反抗或忍受,而是息宁、沉思或倾听。人生真有些妙不可言的时辰,在这特定的时辰里,硬是坚守着一片空白,这片空白很相似于幸福——它完全是在无限的静谧中渗透出来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光景并不能坚守许久,只能一会儿。是的,一会儿,一会儿已经足够持久了。尽管尘世仅咫尺之遥,但这一会儿确乎是另一番世界了。
立愿往生此片刻,可说是种信仰,也可说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平沙落雁》所表现出的高清远致,所表现出的美和善这一原定的宗旨,已经受到了很大冲击。似乎现今再徘徊在此种情境里的人,多少有些跟不上现代潮流了。《平沙落雁》所表现的意义不完全是避世,也不完全是劝世。然而,避世劝世的立意也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在现实婆娑国度里清浊祛恶,以求令心达到庄重善美的极乐之境。只要心中不丧失对一切美善的感知能力,那“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便是朵芳馥香洁的素雅之花。那“息声斜掠,其既落也,此呼彼应,得所适情”便是只在翠微处淡成一袅体静心闲的雁儿。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鸿鸪之远志,逸士之心胸”便是真实而灵俏,玲珑剔透的极致芒华。
而今再谈此曲,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呼应了。现实变得十分现实,在物欲横流、声色犬马里,所有理想和信念都做笑谈,谁再在意一个虚的无法用实际证明的远古本真彼岸呢?甚难!甚难!我这些絮叨之言,不过是泛黄锈蚀朽弦间掉落下的一些渣滓罢了。呜呼!
桌上笼罩在灯影里的《简•爱》,如湖水微漾下波光潋滟的玲珑岛屿。解开数年前时光之手加盖的印条,泛黄的书页间鬓染秋霜的我与芳华年代的自己如约相遇。数年前我盘桓其中,思想的微风却没能在白色纸笺上留下轻抚的迹痕。这回我要以笔为梯,趁这个芬芳的春夜,采摘下心树枝头上垂挂的金果,留待落花拂身时节的某日黄昏,来饮上一碗微醺的酒酿。
一、圣约翰:一位传教士的婚恋观
年少时阅读《简•爱》,我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位男女主角身上,但这次男二号——一位致力成为传教士的年轻牧师圣约翰,则紧紧攫住了我关注的视线。圣约翰身行力践他孜孜以求的人生奋斗目标,孤身远渡重洋到印度,以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去各地播撒宗教的光芒普泽众生,几年后他如落日般永远沉睡在异乡的彼岸。
相比简•爱与罗切斯特最后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圣约翰这位在陌生国度开疆辟土的将军,以如日中天的年纪捐躯沙场的悲壮结局,更像战鼓之余音令我们心灵的琴弦震颤不停。这其中既有对他不畏远方道阻且长,始终高擎着理想信念明灯的仰视,又有为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胜唏嘘。即使圣约翰在远行印度前,简•爱终于接受他的求婚,履行她协助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角色职责,简•爱也难以延缓圣约翰这轮太阳在炽烈燃烧后的加速沉落。甚至她这株小草,也会被他身上喷射的炙热火焰灼伤烧焦。
抵达心中那座金光闪闪的圣教殿堂,是圣约翰无人撼动的至高理想。他必须铲除朝圣途中的一切阻碍,包括可能羁绊他前行脚步的儿女情长。他无法容忍因沉湎于世俗家庭生活的安乐乡,而亲手熄灭蓄势已久的斗志与赤忱。圣约翰理想中的配偶,并非花前月下耳鬓厮磨的亲密爱人,他招募的是能与他并肩偕行的忠实战友,共同投身于宗教和文明的传播事业中。
现实情况却是,鲜少有人能完全契合他崇高而严苛的灵魂节拍。他果断摒弃所爱之人罗莎蒙德传递的电波,没有丝毫犹豫,只因她不符合传教士妻子的标准;而他选中的表妹简•爱,无论如何都不肯屈从于她无法认同的爱情价值观。圣约翰为自己铺设的理想道路,注定是崎岖不平的,布满了荆棘和泥泞。而即便如此,他仍坚定得像野地里的向日葵,毫不偏离太阳照耀的方向。
二、圣约翰对初恋爱人罗莎蒙德的“十五分钟幻想法”
身为富家独生女的罗莎蒙德,不仅拥有大自然特别偏爱而赐予的出众容貌,还有着一颗水晶般的心灵,平时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由罗莎蒙德出资负担了圣约翰创办的女子学校的部分费用。两人因此产生交集,情愫像春天的幼草抽芽滋长。
如果说罗莎蒙德对圣约翰的爱恋像一湖奔流的春水温柔而直率,那么圣约翰对罗莎蒙德的情感,则是开春冰块覆盖下暗流涌动的河床。当她玫瑰色的面颊和亮晶晶的眼眸出现在他眼前,即使他严峻的目光被突如其来的火花所烧熔,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胸膛里巨大的心房厌倦了专横的管束,而剧烈地跳动着渴望获得自由,但他还是像一位果断的骑手勒住了腾起的怒马。
特别是他自创的“十五分钟幻想法”,使读者无不惊叹他非同常人的克己毅力。当聪慧狡黠的简•爱用她给罗莎蒙德画的肖像,逼圣约翰吐露出心事时,他说“很高兴,再谈一刻钟吧!”然后取出手表来掌控时间。在这一刻钟里,他开闸倾泄出心中甜蜜的爱情洪水,幻想匍匐在新娘罗莎蒙德的裙裾前,把鬓角靠在诱惑的胸前,把脖子套进她用鲜花做的颈轭下,品尝了她杯中的美酒……一刻钟计时一到,他迅疾收起表返回现实世界,用冰冷的链条把自己驰骋的心捆绑起来。尽管他坦言她“不愧为世界上最好的玫瑰”,可是,“我平静而清醒地意识到,她不是我合适的伴侣……罗莎蒙德会是吃苦耐劳的人,会是女使徒吗?她会做个传教士的妻子吗?不!”
简•爱不解地劝说他不必做传教士,就可以与心爱之人厮守终生。圣约翰惊诧道,“放弃!我伟大的工作?它比我血管里流的血还可贵。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是我活着的目的。”圣约翰要与那群人一道,为建立天堂里的大厦在世间打下基础,他立誓“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同那桩伟大的事业合而为一,那就是提高他们的种族,把知识传播到无知的领域,用和平代替战争,用自由代替束缚,宗教代替迷信。”
对自己,冷静如大理石的圣约翰也下了鞭辟入里的判语,“我是一个冷酷无情、野心勃勃的人。”他亲手扼杀和摧毁自己真爱的树苗,屏蔽掉罗莎蒙德释放出的情意和饱含失望伤心泪水的眼波,义无反顾地将她彻底推出自己情感的禁区。几个月后当罗莎蒙德订婚的消息传来,在姊妹们投来的目光中他看起来从容不迫,“你看,简,仗打过了,而且打胜了。我的道路已经扫清了。”
罗莎蒙德是代表世俗生活诱惑的符号,在一个为伟大崇高事业盟誓的奋斗者眼里,他无疑要与人类的弱点进行殊死的敌我搏斗,并坚信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让桎梏自己的所有镣铐在征途中纷纷熔化和脱落。
三、圣约翰对表妹简•爱的三次求婚
简•爱满足了圣约翰选拔传教士妻子的全部条件。从简•爱逃离罗切斯特的庄园,一路颠沛流落到圣约翰的沼地居开始,十个月里圣约翰对简•爱进行了细致观察与种种考验。他认为这个刚相认不久的表妹,温顺、文雅、勤奋、无私、坚贞和勇敢,完全具备他所寻求的各种品质。
但是,他却没从简•爱之前的生活经历去进一步了解研判,孤儿出身成长的简•爱,骨子里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追求平等自在的精神,并满怀对幸福圆满家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这些都是圣约翰未曾考虑周全的关键,他的疏忽导致久经酝酿的求婚计划最终落空。
01
在圣约翰漂洋过海奔赴印度之前,他决定向简•爱求婚。一开始,圣约翰对他的求婚信心十足,直接对毫无心理准备的简•爱抛出霸气强悍的决定,“你得做传教士的妻子,一定得做。你将属于我的,是为了对主的奉献。”并毫不讳言她的作用就是,“你可以掌管印度学校,帮助印度女人,你的协助对我是无价之宝。”
懵圈后清醒过来的简•爱明白,“他珍视我就像士兵珍视一个好的武器,仅此而已。”以这样的身份永远依附着圣约翰,完全没有作为亲密爱人的心灵共鸣,被禁锢的天性之火只能在内心燃烧, 直至躯体完全销蚀殆尽。这样可怕的殉道,是向来追求独立自主和幸福生活的简•爱绝对不能接受的。而之前他对罗莎蒙德情感的处理,已经让简•爱得到昭示,他一心追求自己伟大目标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忘记了小人物的感情和要求,他在前进的途中会把他们踩在脚下。因此简•爱斩钉截铁地回答圣约翰,她只能以妹妹的身份去印度辅佐他的事业。
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圣约翰原以为会俯首帖耳的简•爱竟毫不让步,她甚至大声呐喊出她的宣言,“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虚假感情,是的,你奉献它时我也瞧不起你。”两人自然不欢而散。求婚意外受阻并未使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圣约翰知难而退。
02、
第二次求婚,是简•爱主动向表哥示好和解时,圣约翰再次提出的要求。但双方在原则问题上都仍然毫不妥协和退让,甚至展开更为激烈的思想交锋,顽固执著地坚守着各自的堡垒。
与第一次情形不同的是,圣约翰没有了上回的从容不迫,和以上帝的说辞来劝导简•爱的居高临下,他已经明白此路不通。而简•爱的言辞更为直接坦率,“要是我不得不嫁给你,你会要了我的命的。我在那里的水土下是活不成的。现在你就已经在要我的命了……上帝给了我生命并不是叫我去浪掷的……”句句像利刃刺向圣约翰的要害,几乎使他差点失去平时的冷静克制和温文尔雅。简•爱似乎感觉到了冰山雪崩前的摇摇欲坠。结束这次艰难的求婚前,圣约翰只得再次借助上帝的力量继续劝导,“你要去寻找罗切斯特先生吗?你抱的这种关心是非法和不神圣的……我只好衷心求上帝别让你真成了一个迷途的人。”
03、
第三次求婚出现了两次戏剧性的逆转。圣约翰的求婚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这次他改变了以往的战略,不再与简•爱发生正面强硬的对抗和冲突,而是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用他最擅长的诵读圣经和祈祷的方式,使简•爱像被施以魔咒一样,不知不觉间思想意识与四周弥漫的氛围水乳交融。
当圣约翰把手按在简•爱头上,语气诚挚而柔和地问她现在的决定,简•爱已经想不再对他进行抗拒,她也已把爱置于不加考虑之列,而只是想着责任。就在圣约翰欣喜地喊道,“我的祈祷感应了!”此刻,第二次逆转紧跟着发生了,她的耳边似乎传来了罗切斯特来自远方那狂野急切的召唤。后来事实证明,那正是她与罗切斯特阻隔不断的心灵感应。也是它,拉响了圣约翰求婚故事终结谢幕的铃声。
这三次求婚,实际上是两种不同人生价值观屡次发生撞击的过程,也是全书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华章。圣约翰对毕生夙愿的虔诚和狂热,以及为了理想信仰的实现,对他人施以影响的专制、强横和严酷,到最后的失望纠结和力不从心,在书中铺陈得层次分明,立体生动,一个伟大事业的先驱者劈波斩浪、无惧无畏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结语
画上这篇圣约翰人物小传的句号,我的心底浮出一则短语。凡心之所向,惟素履以往。虽生如逆旅,当一苇以航。正如圣约翰,在选定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直至如逐日的夸父耗尽全力,即使颠簸的大海邮轮上他孤身一人,也要乘风破浪,即使东方日头的炙烤也蒸发不了他劳作的热情。因为他心灵的房间里点亮着一盏不可扑灭的信念之灯。
相比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传奇,圣约翰更贴近现实中努力奔跑的我们。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感喟,促使我以笔为犁,在心田上留下思想的辙印。很多时候,如蜗牛般驮负着重壳的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缕星光,让我们推开夜窗抬头仰望。
学生时代阅读的《简•爱》,是上译的版本,微黄的纸张因岁月的陈酿发出熏香,我不愿再次阅读时用笔尖在上面勾勾画画,生怕会戳破一个曾装进梦想的五彩气球。就让它静静地呆在手边,与夜灯一起放射出光芒。我又新购一册译林的版本,每次翻开时,我都能嗅到冰淇淋与香草混合的清新气味,让我一瞬间心里涨满了难以言说的喜悦。这次阅读必须有所输出,是我要完成的目标。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这本《简•爱》因塞满了书签而变得逐渐厚重,但我知道,距离达成这次心愿又靠近了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