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又译哥德式建筑,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最初是东日耳曼人的一支族群,他们对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有很大的影响。在某些地方,“哥德”这名词带有轻蔑的语气:在罗马帝国没落时,暗示为蛮族、未开化;在欧洲基督教化时,意指为异教徒。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建筑被称为哥德式建筑,与当时流行的古典式建筑相比,被认为是过时的建筑样式。
不过,在17世纪晚期的英国,对于中世纪的怀念让民众开始着迷于中世纪哥德遗迹。另外还常结合了对于中世纪传奇小说(Medieval Romances)、罗马天主教信仰和超自然的兴趣。在英国,哥德复兴的爱好者以霍勒斯·渥波尔(Horace Walpole)为首。
霍勒斯·渥波尔在1764年发表《奥托兰多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建立了18世纪末期的哥德小说文学,此时的“哥德”更接近于现代的意涵。他最初宣称那本书是他发现并重新发行的一本中世纪传奇小说,因此让哥德小说常结合伪造文件以增加其影响力。之后,“哥德”这名词常与恐怖、病态、黑暗、超自然与滑稽、自嘲连结在一起。哥德小说建立了许多之后恐怖文学与**的意象,像是墓地,城堡或教堂的遗迹、鬼、吸血鬼、恶梦、被诅咒的家庭、活埋和骇人听闻的阴谋。另一个著名的元素是哥德式反派,之后发展成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最为知名的哥德式反派是吸血鬼德古拉,最初出现在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之中,之后透过恐怖**的传播而出名。
恐怖**的意象开始于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到30年代的环球影业**,以及之后滑稽的B级恐怖片《外太空九号计划》(Plan 9 From Outer Space)与汉默**公司的恐怖片。1960年代,电视电视系列剧《The Addams Family》和《The Munsters》将这些刻板印象加入滑稽喜剧中。
后庞克中一些黑暗、气氛音乐和服装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可称为“哥德式”(gothic)。“哥德式”是用来形容这种音乐,而之后的追随者则被称为“哥德”(goth)。 哥德小说对哥德次文化的影响,可在许多诗歌及音乐中发现,虽然有些是来自于恐怖**及电视的大众印象。特别是拜伦式英雄,是哥德男子形象的重要先驱,Bela Lugosi 所饰演的德古拉形象非常符合早期“哥德”的喜好。他们被 Lugosi 其优雅、神秘的气质所吸引。有些人认为包浩斯在1979年8月发行的第一支单曲《Bela Lugosi's Dead》是哥德次文化的开端,虽然其他更早的艺术**运动也影响了哥德风格。早期的知名人物有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的 Siouxsie Sioux 和诅咒乐团的 Dave Vanian。有些包浩斯的成员是优秀的艺术学生或活跃的艺术家。
一些早期哥德摇滚和死亡摇滚艺 人吸收了传统恐怖**的形象,并且从恐怖**原声带中找寻灵感。他们的听众则用适合的服装及道具作为回应。从 The Batcave 这间夜总会开始,一些标准的恐怖片道具如盘旋的烟雾、橡胶蝙蝠、蜘蛛网成为哥德俱乐部的装饰物。虽然最初只是开玩笑的将这些元素用在这些音乐或外表上,但 随着时间过去,乐团或其成员对此开始认真起来。因此,忧郁、超自然和神秘学成为次文化中重要的元素。1983年,由大卫·鲍伊、凯撒琳·丹尼芙和苏珊·莎兰登主演的吸血鬼**《千年血后》(The Hunger)突显出恐怖与哥德彼此的关系。哥德摇滚乐团包浩斯也在**中演唱《Bela Lugosi's Dead》一曲。1993年,英国惠特比(Whitby)因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一书而成为英国最大哥德活动的所在地。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哥德式”故事《无头骑士》(Headless Horseman),被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写入《断头谷》中(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在1820年与《李伯大梦》(Rip Van Winkle)一同出版),记述抵达新大陆后,黑暗、浪漫的故事。这故事是欧文在英国时,根据居住在纽约哈德逊河河谷的荷兰移民所描述的知名传说而写成 的。虽然故事第一次改编成**是在1922年,由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饰演伊卡布·克莱恩(Ichabod Crane),但其故事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流行文化,迪士尼将《断头谷》与《柳林中的风声》加入1949年的动画片《伊老师与小蟾蜍大历险》中。9年后《断头谷》成为受欢迎的迪士尼诗选电视系列(Disney anthology television series)之一。
虽然直到1980年才拍摄第二部真人**(由杰夫·高布伦主演),但到了1999年,导演提姆·波顿的**《断头谷》开出亮丽的票房。提姆·波顿借由混合虚构、奇幻和恐怖的作品如《剪刀手爱德华》、《阴间大法师》和《蝙蝠侠》等等而闻名,让他有足够能力去创造出一个童话故事般,但却充满黑暗和阴郁的气氛。波顿与迪士尼版本最大的不同是,他给予克莱恩和无头骑士一样重的戏份。在原来欧文的版本中,无头骑士(克里斯多夫·华肯饰)是一个黑森佣兵亡魂,但波顿用了大量的传统哥德式、可怕的、中世纪和宗教审判的意象,给予了无头骑士生命力。
在整个哥德次文化的演变中,浪漫、哥德与恐怖文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脚色。济慈、爱伦·坡、洛夫克拉夫特、波德莱尔和其他作家,其深色眼线及黑色装扮成为哥德次文化的标志之一。
新一波在文学上影响哥德界的是安妮·莱斯,她重新想像吸血鬼的概念。莱斯将其笔下的脚色描绘成在永恒与孤独中挣扎,这与他们矛盾或不幸的性别深深吸引着哥德读者,让她的作品在80到90年代十分受到欢迎。她的书在最近几年被改编成**,如知名的《夜访吸血鬼》和《魔咒女王》(Queen of the Damned),哥德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出现在**之中。后者则牵扯到一些进入到21世纪后的哥德界中最新的变化。 自从哥德次文化建立以后,哥德与恐怖小说的关系几乎成了陈词滥调,小说或**中常有哥德脚色。举例来说,漫画《The Crow》直接描写哥德音乐和风格。尼尔·盖曼受到赞扬的图像小说系列《沙人》(The Sandman)中的 Dream 和 Death 两姐妹影响了哥德的形象。安妮·莱斯的系列作《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和知名的《黑暗世界》角色扮演游戏,特别是《吸血鬼:避世之血族》也提到了哥德音乐和文化,并助长人们对哥德的兴趣。日本动画、黑客任务等赛博朋克科幻**与《Shadowrun》纸上游戏虽然与哥德无关,但也增加了对哥德界的兴趣,并促进了赛博次文化(Cyber Subculture)或工业/哥德融合音乐和工业音乐的流行。
美国电视系列剧《重返犯罪现场》中,宝莉·培瑞特(Pauley Perrette)所饰演的艾碧·舒托(Abby Sciuto)是一位独特的哥德,在主角身边担任优秀的法医科学家。 哥德次文化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不仅是音乐家-也包括了画家和摄影师。特别是有关神秘、病态和浪漫主题的作品。在摄影作品和画作中,其范围从情色到吸血鬼或鬼魅的浪漫形象。类似于哥德小说、前拉斐尔派或新艺术运动,在作品中偏爱黑暗、忧郁的颜色和情感。在艺术界中,Anne Sudworth 以她黑暗、夜晚主题的作品和强烈的哥德意象而闻名。
一些插画家如 Gerald Brom、Nene Thomas、Luis Royo、Dave McKean、Jhonen Vasquez、Trevor Brown、Victoria Francés 和美国漫画家 James O'Barr 的作品类似于哥德风格。瑞士的 H R Giger 以雷利·史考特所导的《异形》这部**,成为最早在现代**中为哥德/工业样貌作出贡献的插画家之一。
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
关于“哥特”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歌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 之冒险故事;
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还有另一种解释,人类学意义上的哥特,古代欧洲的一个民族;艺术风格,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 恐怖的、黑暗的、怪诞的、野蛮的,这也影射了哥特小说的哥特的涵义,例如17、18世纪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的小说,按美国人的说法,哥特小说已经延伸到了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如《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a Vampire》,甚至还包括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
在人类学意义上,哥特是所谓的蛮族之一;而在艺术风格上,哥特风格则上升激荡,同时又优雅纤细;哥特式作为恐怖、黑暗的代名词则成为小说这种叙事艺术中的一种风格——当然这种风格也只是一种批评术语。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同样在英国,一类沉湎于人类黑暗阴郁感情的音乐,也逐渐被人们称为哥特音乐,他们的音乐悲伤、缓慢,他们在今天似乎又掀起了新的复古运动,把哥特风格引入音乐,歌唱着死亡、恐惧、黑暗,偶尔也会蹦出一个宗教主题,或者用死亡金属的暴烈和鬼气森森的圣咏女声这种两极并置,对骑士国王的时代来一个怀旧的回望。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
欧式风格按不同的地域文化可分为北欧、简欧和传统欧式。其中的田园风格于17世纪盛行欧洲,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装修材料常用大理石、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精致的法国壁挂,整个风格豪华、富丽,充满强烈的动感效果。另一种是洛可可风格,其爱用轻快纤细的曲线装饰,效果典雅、亲切,欧洲的皇宫贵族都偏爱这个风格。
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区别在于发源不同和艺术特质不同。
一、发源不同
1、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2、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二、艺术特质不同
1、巴洛克建筑: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2、哥特式建筑: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特点
1、巴洛克建筑: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
2、哥特式建筑: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哥特式(法语:Art gothique),为一种源自法国的艺术风格,该风格始於12世纪的法国,盛行於13世纪,至14世纪末期,其风格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形成国际哥德风格,直至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来临而迅速没落。不过,在北欧地区,这种风格仍延续一段相当长时间。该风格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哥德式复兴」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在19世纪之後仍偶而被应用。早期的哥德式雕塑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晚期的哥德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这种艺术形式被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文人士认为像哥德人一样野蛮,故得此名。
沙特尔大教堂(约1145年)的西门
雕塑风格属于早期的哥特艺术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三博士来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