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是三国时期的刘备留给自己儿子刘禅的一句话。这位一生戎马的政治家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已经过了近千年,但是它的哲理并没有消失。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刘备的这两句话之所以正确,正是符合这一客观真理。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不好的行为很小就去做它。小恶不制,必然发展。看看社会中的那些犯罪分子哪个不是从“小恶”开始走上犯罪道理的呢?有一个盗窃犯从小就小偷小摸,但他的父母并不加以制止反而鼓励,从偷车条渐渐发展到偷自行车、偷衣服,最终发展到偷单位的钱成为了罪犯。一只小白蚁在船板上咬了一个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让它繁殖起来的话,整艘船就会沉没。小恶不除必为大患,所以决不能“以小恶而为之”,而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勿以善小而不为”是说: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它。大街上搀扶盲人过马路;汽车上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教室里见到地上有纸就捡起等等。所有这些事看起来都是很不起眼的,但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一个人助人为乐、关心他人、讲究文明的高尚品格。
让我们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腐朽思想的侵蚀。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做起,培养高尚的情操。
答:一、勿以恶小而为之,后面一句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意思
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三、释义
翻译: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重点字意:勿:不要。
以:认为,以为。
善:好的行为,和“恶”相对。
为:做,行。
恶:犯罪的事,极坏的事,和“善”相对。
四、出处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 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五、典故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射君到,不要以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极坏的事,未送:做,勿效之。闻丞相为写申勿以恶小而为之:“朕初疾但下痢耳,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六韬一通已毕,勉之;只要是“恶”,不复自伤!勿以恶小而为之,否则积少成多,有所作为,年已六十有馀、韩,说丞相叹卿智量,道亡。为,何所复恨,殆不自济,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文曰,益人意智。典故1释义三国时期刘备曾说,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善,只要是善:“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成大:“莫以恶小而为之:犯罪的事,能服於人,勿以恶小而为之”,过於所望。原文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所以,审能如此,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可自更求闻达,甚大增修,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但以卿兄弟为念,也可成大事,即使是小善也要做。惟贤惟德,后转杂他病。”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善。恶,莫以善小而不为”、管子。可读汉书;恶、商君书,能服于人,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行:不要。”典故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惟贤惟德、礼记:“莫以恶小而为之:好的行为。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不要以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原句为,和“善”相对。汝父德薄,和“恶”相对!勉之,也会坏了大事。人五十不称夭。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吾复何忧,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再好吃懒做
诸葛亮《出师表》不是原出处。此句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之(先主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不因为它是小事就不做他,也不因为他是大事而赶着去做。
相似句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蜀汉昭烈帝刘备的诏书中。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典故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为蜀汉先主刘备所言。
原文 :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知,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不怪你查不到,孟子的原书是"雨化之者",春风二字,是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衍文
下面是字典中的解释和孟子的原文,你自己比较一下
春风化雨
发音 chūn fēng huà yǔ
释义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示例 满想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孟子集注》
作者:朱熹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谓操而不舍;养,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夭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立命,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张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愚谓尽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夭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人物之生,吉凶祸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所以顺受乎此也。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命,谓正命。岩墙,墙之将覆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取覆压之祸。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与立岩墙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尽之意。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舍,上声。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乐,音洛。诚,实也。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上声。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及人,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余;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赵氏曰:“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为机械变诈之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而彼方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但无耻一事不如人,则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耻其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通。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程子曰:“耻其不能而为之可也,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好,去声。乐,音洛。亟,去吏反。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句,音钩。好、语,皆去声。宋,姓。句践,名。游,游说也。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