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这两年,我一直对极简主义感兴趣,源起喜马拉雅听单里的《极简主义生活》和《断舍离》,听完感觉特别有道理,有种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断舍离的启蒙
我有个朋友,她不了解断舍离,但她好像一直都在这样做,她的物品都有很好的品质,并且用的时间很长,她的家非常整洁,哪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清清爽爽,闪闪发亮,我很喜欢她的家,她和老公也总是在家呆不够!原来她的生活方式是最初断舍离对我的启蒙。当我跟她分享我的感受时,她说,其实她还没有做到“断”,因为她曾经喜欢买衣服,拥有物品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烈。之前,几个朋友经常一起逛街,我们都会买衣服,但每次都不会花太多钱,一直在自己可以接受的价位挑选,而她每次一出手,就让我们觉得她可真舍得,但她的衣品的确很好,有的穿了十几年仍然很好看,我们常常过一段时间就不喜欢,然后继续买新的,其实,朋友说,这才是浪费。
极简不是时尚,而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心情不太好,告诉我快抑郁了,我很奇怪,在我看来,她不缺钱,老公也很让她满意,婚姻幸福,有大房子有车,没什么不顺心的事,为什么还不开心呢!她说对生活提不起精神,就连以前喜欢购物的热情都没有了,因为觉得买那么多也没什么意思……我说那你和老公去旅行吧,玩一玩吃点好吃的,反正不差钱,也有时间,她说老公不太喜欢玩,没意思。我说,去跑跑步吧,运动可以分泌多巴胺,能够使人快乐,她说工作太忙,永远做不完似的,每天下班就想在家休息不想动……其实不只她有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很多有钱人都有这个问题,哪怕不用工作就有足够的钱,这样的人也会出现这种没有热情、内心不被满足的感受,甚至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到底缺什么,甚至没有了快乐起来的能力。在《极简主义》书里,作者其实就是这样的人,通过极简,他们走出这种生活,过上了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生活。
只要读了断舍离和极简,就会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是种智慧,值得推崇。匆匆忙忙的人们,只是按照想象的目标和方式在过,快节奏和无处不在的打发时间方式,让我们很少静下来思考,什么是必需的,什么值得我花时间,什么是有意义的,又是什么能够满足我的需要?
《断舍离》其实重点应该是对物欲的态度,极简则包含更多生活方式的精简,所有这些的目的,就是清理身边的杂乱,理清自己的需要,过上更轻松、有品质、有意义的生活。
《断舍离》
在网上搜索,看到两本好评高的极简主义书,一本是《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堪称断舍离鼻祖,此书一经出版,在整个日本社会引起轰动,全民参与断舍离…
断舍离的重点是,以当下作为时间限定,整理过程中把“我”作为主语,而不是“物品”做主语,筛选出“在用,必需,适合,舒服”的物品,其他选择扔掉,或送给需要的人。
书里有很多耳目一新的理念,给我很多启发,甚至边读边想我如何进行断舍离,终于读到一半时,放下书,开始收拾我的衣柜,收拾出一包东西,打算送人。
终于,忍受了很久没勇气动手的衣柜舒服多了,然后再静下心来继续读书。
我又买了2019年修订版《断舍离》,这版增加了实操手册,以形式展示收拾前后的差别,效果非常直观明显,我就像推销员一样向家人展示,他们也觉得东西多真的很乱,让人心里很堵,东西少了,的确很清爽。
很快,我读完了《断舍离》,特别想把这本书送给朋友,想来想去,送给了儿子的老师,她应该喜欢这本书……其实需要这本书的朋友还真有几个,只是现在送不太合适。其实断舍离并非必须,我也发现还没了解就认定自己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实现的人还不少,有的人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需要额外的精力,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善于家务,其实,断舍离作者山下英子就是个不善收纳整理的人,因此更需要断舍离,减少物品降低整理的难度。
接触了极简理念之后,看问题角度有点不同了。比如,看家居、装修等,更喜欢简约的、东西少清清爽爽的风格。最近看电视剧《都挺好》,新婚房里的摆设,我一看就觉得东西太多,各种小摆设太过繁杂,不够清爽,《断舍离》的理论是,摆设类物品,遵循空间占有率不超过一成的原则,不能占满空间,这样既不精致也失掉了美感!
再比如,一个熟人,她赚钱挺多,母女俩经常去逛街,衣橱里挂满了衣服,有些从来没有穿过,过段时间就会送人,或者一直挂在那里,但见到喜欢的还是会买,甚至当时就知道穿不上……我知道她不缺钱,但这是一种的浪费,同样属于断舍离针对的对象和问题。我很欣赏穿着精致的女人,也欣赏女人过有品质的生活,但这不等于占有更多的物品,东西多了,增加了赚钱的压力,而赚钱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这就意味着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的时间变得更少,对东西的收纳整理打扫同样需要精力和时间……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很多根本不必要的物品,浪费了金钱时间精力,东西过多,打理麻烦,整理麻烦,挑选也麻烦,尤其对于空间有限、时间有限的人,永远有不敢去整理的地方带来的拖沓感,就像沉积下来的灰尘一样,让人心情也没办法轻松起来。而且,消费刺激生产,生产物品就要消耗资源,而资源并非永不枯竭。坏处这么多,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好像永远都在买买买呢?
现在的朋友圈,微信群,还有很多平台,最多的就是卖东西的人。平台还好说,你不登录它也不会打扰你;朋友圈也没关系,你可以关掉不看;微信群就比较麻烦,是老同学,把你拉进群里你不好退出去吧!她会拉进群三百多人,每天发上上百条消息,我基本不看,那也要定期清理消息,不然太太多了,担心手机受不了。既然同学赚点钱不容易,偶尔支持下买点食品,在哪儿都是买嘛!我奇怪的是群里很多老主顾,购物频繁,而且很多都是非必需品,比如保养脚的,保养眼睛的,各种商品,可以说如果让专门想你需要什么,你无论如何想不到去买这种东西,但商品摆在你眼前,就会给你一种感觉:是挺有用的,买!其实,现在的广告都在教唆我们花钱,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很好,我们都很需要,其实根本就是噱头,我们已经拥有太多类似的东西,最终除了堆积就是丢掉或者送人……每次群主那句“需要的亲们抓紧下单,手慢无”,更是营造了一种再不买就失去机会的错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进入这样的群,少看购物网站,远离诱惑,购物做预算,列需求清单抵抗非理性消费。
现今,物质前所未有地极大丰富,我们这一代已经把去买消费得起的物品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不去计算到底是否必要,是否浪费。我们的上一代,更愿意屯东西,只要超市打特价,排长队最多的是老年人。要知道商家为了卖更多商品才用的这个策略,如果我们用不完或者过期了,不仅降低了我们享受物品的品质,也是一种浪费。另外,老年人经历过物质的极度贫乏,他们那个年代缺乏怕了,所以哪怕一个布头一根钉子,他都会攒起来,塞到一个角落,等着有一天用的上。且不说百分之八十用不上,即使有一天用上了,他们根本不记得藏到哪里,还是要去买回来才能用。
我老爸老妈就是这样的人,老爸更甚,虽然他很明智,近些年几乎不给自己买衣服,担心以后走了不好处理给人添麻烦,但他还是不扔东西,大到旧床小到宾馆拿回来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他和老妈那个家,东西特别多,老爸还好,非常懂得分类收纳,记性也好,老妈就麻烦了,每次找东西,总是生一肚子气,有时还会骂娘。去年,老爸去世了,老妈跟我来了北京,老房子出租,那些老爸不舍得扔的东西,被我们大包大包地扔掉,至今,老妈从没觉得有什么缺乏和不方便,却还在记忆中留恋被我扔掉的东西。
《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
另一本新购书是《极简主义:活出生命真意》。
打破对拥有物质的执念,摆脱物质的捆绑,简化生活方式,腾出时间去思考,去做更重要的事,更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极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重要的事,比如陪伴家人,经营人际关系,帮助他人,为别人服务,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调节饮食,寻找热情,旅行,读书,养花,种树,有的人花时间去某一处捡垃圾,清理出一片净土,甚至默想和思考,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工作和赚钱也非常重要,但绝非全部意义。可能有的人对极简不太感兴趣,正是因为他们需要为现实的需要努力工作,不管工作是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确实如此,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给自己停下脚步的时间,清理我们的物品和思路,在现有情况下改善我们的生活状态。
作者将生活的的重点从工作转移到另外他们认为重要的五件事: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也就是说,过去即使认为这些事情重要,却为了赚钱顾不上。作者之一乔舒亚之前一直努力工作,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28岁成为130年来公司最年轻的主管,但越来越多的金钱,世人所谓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满足,反而更加空虚不快乐,甚至他在妈妈去世前的日子也没能去陪伴,之后爱人也离开他……他拥有大房子,拥有豪车,拥有满屋子的高档货,但他没有满足感。之后,他了解了极简主义,还认识了一些极简主义践行者,他母亲去世留下一屋子的物品,本来他全部打包准备留下东西作为纪念,但他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所有物品,这只是个开始。之后他开始学习极简,并同他的朋友一起开始推行极简主义,建立网站,更新文章,受邀做讲座,同时自己开始改变生活方式,花更多时间健身,健康饮食,认识更多的人,写小说,做义工,帮助别人,投入更多精力让自己成长……现在他们把自己认为重要有意义的事与必要的赚钱结合的很好,乔舒亚30多岁,精简掉90%的物品,减掉70斤的超重,还清所有贷款,卖了大房子和豪车,管理金钱做好预算,和童年好友瑞安一起推行极简主义,两人达到有史以来最好的状态,每天过得充实快乐有热情,因而更愿意推行极简,哪怕讲座只有几个人听,他们都非常真诚去讲解,并且花时间给陌生人,最后给他们一个拥抱……后来,美国很多有影响的媒体开始关注报道他们,使他们的影响更多的人。
断舍离的陷阱
有些人和我一样,接触到断舍离就开始践行,失去理智般地扔东西,自我感觉超爽,然后出现后果,有用的东西也扔掉了(比如我已经扔掉了很多废旧钥匙,包括现在的奶箱钥匙,订的酸奶从早上一直没取出来),家人东西找不到了,鸡飞狗跳一地鸡毛……赶上家人配合的还好,极简主义者遇到恋物的顽固派,更是有可能夫妻不睦,甚至婚姻破裂,还有一种可能,爽快丢掉,然后继续买回家……所以,断舍离也有“江湖规矩”:
第一,舍弃物品之前需要理智,在用,好用,舒服的东西要保留,尽其所值才是不浪费,所以重点不是扔,而是精简掉多余的以后基本不用的,不能边扔边买。(找不到奶箱钥匙这个后果其实并不严重,只是“附带伤亡”,因为我已经给奶站打电话,他们会再给我一把,所以只要你别把房本一样重要的东西看也不看地扔掉,其实问题都不大)。
第二,只从自己物品开始,不可以强迫家人必须改变,尊重家人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就喜欢收集雕像,这是他的爱好,不能因为你觉得东西没用就要求人家断舍离,这不人道,可以沟通,允许个人空间特色。当然,如果你在践行断舍离过程中,家人看到发生的变化让他们对此也向往,吸引家人一起参与就更加完美,但切记,还是有种情况,你的家人无论如何宁可和你开战也不肯扔掉他(她)视如珍宝的东西,哪怕多余哪怕用不着,不要为了断舍离去损害你的家庭。如果你很痛苦,想想生活不容易十之八九能让你平静下来。
第三,不能冲动,更不能三分钟热度,再喜欢这个理念,也要了解清楚再去做,不仅要了解断舍离的真正意义,也要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收拾空间和物品时,不能一开始就要把所有地方都整理好,不现实,太累太急都不是断舍离想要的结果,而是应该每次根据允许的时间和体力只收拾一个地方(如一个抽屉,或者一个衣柜),这样更好坚持,更容易有成就感。坚持也很重要,将这种生活方式内化成你的习惯,你的思考方式,我们需要更深地了解极简主义,并非一两年扔一大批东西那么简单。也不是抛弃现实,舍弃一切物质去清贫,冲向诗和远方去流浪,而是调整生活内容的比重,清理想法,寻找最佳生活方式。
此外,不可以用自己的断舍离评判别人(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个人经历不同,特点不一样,必然存在差异。
与家人的斗争
前面的原则是官方的,我还是没能做到,而是花了点力气和家里的顽固派做了点斗争。
老公不太了解断舍离,他的执念还比较多,比如使用网络,看手机和电脑,比如屯日常用品,比如安于现状,呆在舒适区不愿意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不过这也说明,他对现状比较满意,没有不快乐到想改变的动力(而我发现很男人结婚生了孩子就再也不需要经营婚姻了,自己满意就应该全家满意了)。他喜欢买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所以他网购比我多,大钱不花,小钱也没省,买了东西觉得有用,用过几次就闲置下来。比如:觉得需要锻炼外面又有雾霾,必须要买跑步机,跑了几次,看到消息说用跑步机对膝盖不好,果断放弃,两年左右用来接灰占了地方后送人了;老公孝顺患颈椎病的老爸买了颈椎治疗仪,发现好用又买了一个孝敬自己,用了一次已经闲置好几年;读书后觉得陪儿子重要,为了发挥特长买了全套化学实验用品,大概做了一次实验,已经闲置几年,我反复整理反复看见那个超大盒子,仍旧觉得那么多钱扔了可惜;买了电路元件要陪儿子展示工程师老爸的本事,一起做了个门铃后,闲置几年了,被我扔掉。儿子要什么爸爸就给买,几乎有求必应,还好儿子是个节制的娃,但也避免不了热乎劲一过又是闲置,老公每次要做一件事好像都要通过购买物品来实现……看着扔了一批又出现一批的东西,我心里真的很烦躁。我家很大,东西也多,卫生纸,鸡蛋,牛奶,洗衣液,消毒水,经常是需求量的四到五倍……老公打扫不多,对家里乱不乱没什么感觉,我要打扫,常常看着满眼的东西生闷气。但他更愿意想买什么就买,不喜欢被我限制,而我常常觉得他买了太多我需要扔的东西,彼此不能改变,最终两个人财务独立,暂时解决问题。
其实老公还不是我断舍离的最大阻力,他只是不听信我,扔东西还算支持,只是不肯少买而已。而且他最支持我的一点是,允许我清理了婆婆留下的很多很多东西。
婆婆是过日子人(我老妈把凡是不舍得扔东西的人统称为会过日子的人,把扔东西的人称为败家的人)。结婚前几年,家事全部她打理,我就像个寄宿生,什么都不管,生活方式自然是婆婆的方式。记得第一次跟婆婆和老公回陕西,婆婆背回来一大包东西(包括很多好用的抹布),当时为了逛西安,把这个包存在车站,只记得存包裹的钱够买好多抹布了。我们的家里,有很多老家的物件,比如洗碗用的丝瓜瓤,擀面杖,面板(家里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面板,特别重我都不知道怎么拿到北京的),小马扎,小车车,各种绳子,被褥……婆婆回老家两三年了,她攒下来的塑料袋用来装垃圾至今还没用完(这还是我扔掉很多之后的残余)……自从有了儿子,我们搬了五次家,每次都要把所有的物品打包搬运整理,我后来已经有搬家恐惧症,有一次梦见儿子学校换地方我们又要搬家,我直接从梦里哭醒了……
后来婆婆走了,伤心地说“以前往这儿搬东西,现在要往老家搬东西了”,婆婆回老家之前,和公公运走很多大包裹放在现在县城的家里。等到我老妈入住,征求婆婆意见(除了被褥其他允许扔),我开始整理婆婆留下的物品,包括床底下,几个柜子和一个书桌,要说成就感,婆婆的房间给我的成就感最大,因为我眼中没用的东西占了99%(包括无数袋子,布头,过期的药品,各种杯子盒子,以及我儿子婴儿时穿的衣服或纱布,还有我和老公早年淘汰的衣服),剩下的1%和部分被褥我们邮回老家几个包裹。最后剩下一个上了锁的柜子,等待婆婆自己整理。幸亏婆婆没看到我扔东西,她应该也不记得到底她收藏了什么,事情才波澜不惊地进行。
我老妈和婆婆差不多。在她眼里,这东西只要能用能穿,就想留下,哪怕她五年都可能用不了一次。最奇怪的是,越是别人不要的衣服她越感兴趣,有时立刻就穿上,哪怕不合身不好看,你专门给她买的衣服,她反而总琢磨,“颜色不太好,料子不太好,是不是太肥了……”也就是说,凡是白捡的就划算,不扔东西就是积攒家业。我常常给她讲,我们花了7000多元租个大房子,就是图个舒服宽敞,你塞了那么多不用的东西,浪费了空间,在北京空间最贵,这难道不是浪费我的话没用的,她好像听不太懂,没办法理解,认为东西能用却扔掉就是不对,哪怕送人做个人情也行,好像东西换成人情也是一种补偿。我是选出一些东西送人,但更多的是直接放到垃圾桶旁边(小区捡破烂的大妈特别多,经过他们的挑选,衣物一定有最适合的去处),毕竟断舍离的初级阶段,扔掉的东西都是自己看不上的,我相信现在每家的问题不是缺东西,而是堆了太多用不上的东西。老妈看阻挡不了我,就开始唉声叹气,“唉!你有钱,你愿意扔就扔吧”,我忍都没忍住,“这跟钱多钱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现在还需要继续学习闭嘴,不能总想讲道理,据说讲大道理是情商低的表现。所以我扔东西时不让老妈看,就这样也挡不住她把自己关在门外,偷偷拿回来几件不让我看到,我知道后严正警告,你房间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下去我会趁你不在直接帮你收拾,我认为没用的直接扔掉。这招很管用,她觉得我做得出来,因为她已经领教我收拾破烂时的“杀人不眨眼”,立刻把捡回来的破烂送回垃圾袋。
(当然,说了别人,并不等于我就没犯过类似错误,只是篇幅有限,此处省略2000字)。
好的变化
看吧,我才看了两本书,一个视频,听了两个音频,就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其实,我只懂断舍离的50%,而现在做到的只是初级断舍离,离极简还有很长距离,后续我还会关注,继续践行。其实断舍离不仅针对物品,现在的网络游戏、过度使用手机和电脑,以及身边很多应酬社交,等等,都需要断舍离。
现在我的家已经基本整理一遍,我会花一段时间专门整理一个地方,包括扔东西,整理收纳,再打扫。就好像一个人吃了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一直肠道不好,整个人都跟着提不起精神。整理过了,东西少了一些,家清爽了好多,找东西变得容易,因为没有烦躁的感觉,也愿意去打扫……心情真的很不错。儿子一直有哮喘,现在已经把他床底下东西全部处理,以前他床下最能塞东西,结果落满灰尘,几乎很少打扫卫生。我调整了衣柜位置,让空间变得更大,几年都没打扫的死角显露出来,收拾之后,吸尘器吸出无数灰尘,每次打扫都可以打扫到床下面,比较彻底。儿子的房间舒服多了,甚至为了鼓励我的劳动,那天儿子在自己房间写完作业,告诉我,“妈妈,房间很舒服,都想再多些时间写作业呢!”
儿子是家里最配合我断舍离的人,我给他看了《断舍离》操作手册上收拾前后对比图,他很惊叹原来这事儿这么神奇,所以毫不抗拒地支持了我,不仅收拾了他乱七八糟的抽屉,还邀请我一起整理他的笔,很多很多笔,我们一支一支地试,不好用的、坏的直接扔掉,儿子觉得扔东西很爽!我们约好,这些笔不用完不可以再买!
我现在对断舍离和极简有点着迷,我已经扔掉好多东西,好久没买衣服,除了吃的和消耗品,很少花钱买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省下来的钱,我希望可以做更有益的事情。
极简主义生活的榜样
读乔舒亚和瑞安的《极简主义》过程中,我有一种不满意的感觉,虽然他们的方式值得推崇,书里内容也非常有道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缺少什么。
直到读了林为千的文章《从信仰看极简主义》,对我打开了另一维空间的视角:“合乎圣经的极简主义不仅仅是今日所谈论的极简主义。这不是关于简化衣橱,缩小住处坪数,或者是数算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的数量。减少消费、浪费和过一个有目标的生活,这些都很好,但这不过是实行的方法与手段。当我们专注于外在行为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比较、心存骄傲。……合乎圣经的极简主义是刻意的选择简单过生活。而极简生活的目的,是要使我们更完全的去爱神与我们的邻舍。”(摘自:蒋佩蓉林为千夫妇的网站 wwwsimpledelightlife 上的文章)。——就是这个!
这对夫妇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多年的基督徒,丈夫是微软中国区技术总监,妻子多年担任麻省理工面试官,同时是教育专家,畅销书作家……目前,他们已经培养三个优秀的儿子,在空巢期辞去工作,放弃高薪,买了房车,准备开始人生下半场,践行极简主义,为更多需要他们的人服务,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的生活哲学
什么是杂物管理咨询师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一些关于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的生活哲学,欢迎阅读参考
“人类一直在获得和放手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断舍离是一种从扔东西开始的训练,让你觉察自己的欲望是过头还是不足。”断舍离发明者山下英子女士说。
自称“杂物管理咨询师”的,全世界只有山下英子女士一人。为了推广一种名为断舍离的生活哲学,她创造了这个新职业。具体来说,山下英子的工作是“建议、协助客户扔掉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通过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顺便与自己内心的垃圾说再见”。
山下英子修习瑜伽术多年,从其中的“断行、舍行、离行”中发明出一套新的行为方法:“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不取。舍=舍弃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创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最直观的诱惑力在于Before & After对比。一边是堆满衣服和杂物的房间,无处下脚;另一边是实施断舍离后的空间,舒适清爽,衣柜、客厅、厨房、碗柜、书桌,只五成至七成满,放置其中的,无不是主人精心挑选、经常使用的心爱之物。许多人看后想:“我似乎也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并开始一场扣人心弦的清理运动。
我,现在,需不需要这件东西
前任恋人的旧衬衫、7-11便利店的免费筷子、早已不再用的电子产品和五花八门的数据线、门把手上的快餐外卖单、从未使用但因为是生日礼物觉得“也可以保留”的廉价小礼品、2013年11月11日凌晨在与成千上万网民的付款竞争中胜出买回来却并不合身的户外夹克、在冰箱冷冻室被遗忘长达半年的速冻食物、女人不断膨胀的衣柜——这些都可以被断舍离。
2014年腊八节,云端笔记公司印象笔记在办公室里举办了一场小型分享会,某知名公司的品牌沟通部经理Fond,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断舍离衣物的全过程。Fond是个整理控,只要发现某个物品很久没有使用或不再喜欢,会毫不吝惜地扔掉、捐掉。当她遇见断舍离,发现自己践行的理念得到了系统印证: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整理内心的破烂儿。
Fond在衣物上有些困扰:想找某件衣服,却怎么也找不到;买了一件喜欢的衣服,回家却发现相似风格的已经有3件,诸如此类。新年时,她决定对自己近乎爆炸的衣橱做一个穷尽式清理。
首先,她把衣物分成包、鞋子、外套、上衣、裤子、裙子、运动衣、家居衣、配饰9大类;接着,在云端笔记本建立分类子文档,为每件物品拍照,并按类别贴入各个文档。全部完成后,Fond对自己的衣橱了然于心:27件外套,37件上衣,14条裤子,15条裙子,6顶帽子,10条围巾,5条腰带,6套睡衣,20双鞋,9个包。她发现这个冬天不再添置衣物也完全没问题;而“舍掉”的部分被她打包,一部分捐掉,一部分直接拖到楼下垃圾箱。之后,神清气爽。“谨慎地拥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弃,这是人与物品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分享的最后,Fond说。
与曾经风靡一时的物品收纳术、整理术相比,断舍离是一种更挑战价值观的活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术》一书中点出一个事实:“越擅长收纳的人,越容易堆东西”,因为收纳得当,于是继续购买、继续堆积、继续收纳,久而久之,“节俭”变成了对空间的索求无度。断舍离则创造了一整套详尽的“物品舍弃行动法”,它与整理、收纳的两个最大差异在于:着眼于自身、此时。在决定是否丢弃一件物品时,断舍离的主语永远是自己,而非物品;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而非过去或将来——“我,现在,需不需要它”而非“它,将来,还有没有用”
“如果你连一件东西的存在都忘光了,就根本提不上什么爱惜了。”山下英子说。
舍离某段关系、某种处境
断舍离的对象不仅仅是物,更延伸到某个人、某段关系、某种长期滞留而无力自拔的处境。
江书在2013年读到《断舍离》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家庭物品清理,同时发现,自己的一次辞职,与这本书最内核的生活哲学相当吻合。
生于1978年的江书,从上大学起就在一家美国公司做兼职。那一年,在200多个兼职的学生中,老板选了5个做实习生,并宣布会在5个里选1个留下。江书是那个被留下的人。
她曾经为这份工作付出巨大努力,并享受到成就感。毕业以后,在这家公司一待就是13年,江书对工作的激情在下降,她想辞职,但无法下定决心。“不敢辞职是因为我害怕。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楼底下买杯咖啡、拿个三明治,办公室里一坐,一天工作就这么开始了,一切都那么熟悉和自在。我要是离开了,不在这个环境中了,我能做什么失去了工作,我是谁”
江书用了一段时间去“观察”自己的害怕。为什么害怕把辞职的事告诉家里人为什么觉得“那个环境里的我才是我”突然有一天,她想通了。“当我对自己的认定已经不再受我工作的那个大厦、我的那个小小的办公室,我面前那种高级的电脑设备、电话系统、视频会议,跟国外人沟通的那种感觉定义以后,当我可以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我很容易地离开了。”
“‘舍’是在剥离(向外索取)安全感”,江书说。
居住在北京南三环的赛娅和张斌,经常组织瑜伽课和心灵成长沙龙,客厅清爽,兼作教室。除了神龛、书架、书桌,地板上没有杂物,整个空间只放了30%的东西。
张斌把对断舍离的理解扩展到了人身上:“对物品,我会去判断需要不需要它。人也一样。有些人不停想要进入你的生活,但是你能清楚地感觉到他是来索取你能量的,他并不想解决自己生命里的问题,这样的人,我肯定会三言两语让他离开。”
赛娅是心理咨询师,她说:“我们拥有的每一个东西,它一定是跟我们在某个频率吻合。你想要这个东西的欲望里面,隐藏着一个心理需求。观察一个人的拥有物,就知道他内心的状态。”
山下英子提醒读者,在清理过程中,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物品折射出来。比如朋友送了一套名牌杯子,你始终把它原封不动装在盒子里,藏在橱柜最里面。你也许在想:“好东西舍不得用。”山下英子则建议你问问自己:“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是不是认为自己配不上这套杯子,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准呢”正如音乐家的耳朵、舞者的肢体、品酒师的舌头,对自己的感知能力,同样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手机上的照片有一年多没有备份了。有了四千多张。手机内存足够,也没影响使用。只是在希望找某一张照片的时候,会翻阅很久。
这两天值班,没什么事,正好把手机上的照片导出来,做个备份,把手机内存进行一个清理。
4000多张照片,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导完。查看这些照片,真正有价值的好像也不多,很多都是生活中随手拍了,就扔在那了。
既然已经有了备份,手机里的照片可以放心的删除了。好多都是重复的照片。随手拍的蓝天,和女儿的自拍,小猫的可爱瞬间,还有我那一阳台的多肉,周围各个公园、小镇的风景,校园的四季。
翻阅起来其实也挺有意思。但数量太多,确实耗费精力。先删了自拍照,重复照,各种截屏,然后建了好些个文件夹,把风景、多肉、猫咪、资料证件,都装到文件夹里,这样翻看起来方便多了。相册里还剩下1000多张照片,好多美好的日常瞬间。
曾经照相还需要胶卷。所以每一张照片都会用心构图,每一张照片都弥现珍贵。
现在照相的便捷,方便我们留下很多的美好,但太多的,却也构成了另一种信息的爆炸,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空间和能力。所以定期进行照片的断舍离,筛选出重要的,认真保存,该删除的,也不能心软。毕竟,每个人的精力和容量都是有限的。
都说断舍离是最顶级的自律,但是我们如果想要真正做到断舍离是需要很强的决心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人人对世间的万物处于放不下的态度,其实因为这个原因也出现了很多的传说,或者谚语与之相关。就像是我们熟知的孟婆汤,传说中就是我们在死后到达一个新的地方,喝下孟婆汤就能忘记今生的事情,也就断了所有的贪嗔痴。这样其实也是适合我们人类在下一世的发展,所以无论这个事情真正存在与否,我们都需要放下对世间的执着,要保持一颗理性的心态面对事情。我们常说有舍才有得,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不要像黑瞎子掰苞米一样,丢了西瓜捡芝麻,我们必须做到在两者中充分的抉择,有的情况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必须要在两者中选择更值得的一方。所以断舍离其实就是对这些东西做到充分的抉择。时代在不停的变化,所以在这个时候也会出现了很多的新鲜事物,我们必须要控制住自己的野心,不要被这些事物所迷惑。虽然他们的迷惑性我们是无法预料到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控制住自己对钱财,或者是对其他方面的欲望,有可能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影响到我们的发展。所以断舍离其实是,人世间最难的一个选择。我们是需要最顶级的自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控制住自己,就像是我们在学习和玩游戏之间做一个选择,我们必须要认清哪一个选项对我们的未来更有利,而不要被眼前的舒适所迷惑,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才会走向更遥远的远方。
我想要的生活,不过就是想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包括接触的人、爱的食物、平时用的物品、以及长久居住的家。
——话画君Ann
也许是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我的扫处意识和扫处能力一直都很强,因为就算现在回想起小时候到未出嫁前的家大部分时间都是窗明几净,井然有序但也不排除爸妈忙碌偶尔无暇顾及,家里有舒适的木地板,赏心悦目的画,花器、成套的家具、酒器,朴素美丽,不失温馨。很感谢爸爸妈妈给我带来的这一切,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领悟,继承了好的生活习惯,并带入新的家庭。
这幅油画《梦幻》是2000年当搬新家,我和爸爸一起挂到客厅的墙上的,我想应该有很多同龄的小伙伴家里也有这幅画吧?就是这幅油画对我的影响深远。
家里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雷诺兹
扫除力:扫出负面能量+创建正面磁场=全新的自我
(让生活开始闪亮的魔法)
我是2011年开始读《扫除力》这本书的,不断的每周在家里践行扫除力,支援母亲厨房大扫除擦拭抽油烟机等等,每进行一次扫处后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当你身体力行的去扫除后再去看那书里的扫除魔法,感觉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领悟。
你的房间,就是你的生命状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心得:打扫的过程就是处理、选择、扬弃的过程,扫除后的整洁环境和收纳显示了自己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在扫除和清理家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
卧室:简约而高品质的空间给身心充电
问:为什么要打扫卧室?
答:[卧室,我们睡觉休息的场所,是让身体得到休息进行充电的地方。我们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手机充电,第二天早上本该充足电的,可是却有过充不满电的情况调查发现后,原来是电源的金属和手机的金属之间有了灰尘,所以充不满电了。如果卧室脏乱的话,那么就会像我的手机一样不能很好的进行充电,能量会打折扣。虽然房子不会像手机一样,但却会让人精神涣散不能精力集中做事,此外还有让人感到疲劳。这是因为睡眠不仅能去除你身体的疲劳让你恢复能量,还会给你内心充电,所以我们需要把卧室打扫干净,保持一个洁净的磁场空间。]
扫除力践行心得:房间不放多余的物品,飘窗、地板、床头柜扫除干净,挑选质地非常好的被褥并保持清洁,床头柜偶尔放睡前看多的书。(PS:与其说使用贵的东西不如说我比较在意睡眠的质量。)
衣柜和鞋柜:拥有自信和绽放才能。
问:为什么总是无衣可穿?无鞋可穿?
在日常生活中我就见到过这样的女性,买衣服、鞋子多而不精,风格也是各异,一到有正式场合要出席或出门拜访时,总是在一堆杂乱的衣服堆和鞋柜里挑捡,嘴里嘟囔着怎么天天买衣服和鞋,出门连件合适的衣服和相搭的鞋子都没有啊?是啊,每次打折一百元两件,两百元三件的风格各异的衣服鞋子被带回来填塞在衣柜鞋柜里,同款同色不同风格,怎么能搭配穿出你的气质和特点呢?不停的买买买,还是在抱怨没有衣服和鞋子穿!穿着自己都连连抱怨不好看不搭的衣服不舒服的鞋子出门或是工作,自己一定也感觉不美丽吧,而常常半路鞋子不合适磨脚往往会让你气的想立刻把鞋子扔掉。乱买和堆在一起,让你不能拥有自信和美丽。
衣柜和鞋柜满满的人常常工作或感情上都不满意,衣服洗干净,归类收纳放置,会让我们在挑选衣服时心情舒畅,避免了乱翻一气的可能,衣柜和鞋柜满又乱,感觉即使很努力也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然而购买衣服,会发展成为补偿自己丢失自信心而购买的习惯,出现赤字不说,内心还是空虚的。20%的衣服占据自己80%的穿衣时间。
心得:衣服和鞋子不在于多,而是合乎身份,选择面料好做工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自己。购衣原则,不贪图便宜,不盲目跟随流行。丢掉半年以上没穿过的衣服,自己才不会再有购物的冲动。(因为扔掉或送出去的都是自己挣来的血汗钱呀!!!)
因为买的每一件衣服和每一双鞋子价格并不便宜,所以我买每一件单品都会思考:颜色是否正确,款式是否能更好的展示我的身材,哪个场合用的到,可以和我的哪些衣服进行组合搭配呢?思考一遍之后,这件衣服是去、是留,就变得清晰了。
流行只是生活的调味品,追求新鲜感一定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如何你是明星或是公众人物那另当别论。
书柜:锤炼思考力,成为知性“美女”。
读书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脏乱的书柜让人停止思考,陈旧的想法让人停止成长,脏乱的书柜表明我们没有时间读书,没能和自己坦诚相处。多余的书舍不得扔吗,其实只是想保留自己也曾经读过很多说的成就感,但毕竟是过时的知识,学习需要更新,我们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心得:拥有的书多并不代表拥有的知识多,书不应该是个陈设,而更多是我们的自我投资。看过的书可以和朋友置换或放到闲鱼上去出售,然后购置新书,收藏经典书籍。
客厅:让家庭关系更融洽
客厅相当于家庭的心脏,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如果有油污又脏乱,家里人的和谐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想到家里脏乱,人就不想回家。脏乱会增加家里的不安因素,不美满会让家人产生争执,也不好意思请朋友来家里坐坐。
心得:茶几上不要堆放过多的东西,为了避免堆积杂物,选购茶几的时候没有选择分格抽屉的款式。
厨房:爱的生产工厂
创造爱的人才会被爱,一个家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就是厨房了,厨房是一个把食材进行组合加工变成美味的一个地方,吃了好吃的东西,人们常会心情很舒畅,怀着爱的心情去烹饪的话,情感一定会传达给对方:伴侣、父母、孩子创造爱的人一定会得到爱的。
心得:把厨房的水池、下水口、灶台、抽油烟机、电饭煲、水壶、厨具擦拭干净,别让污垢影响了下厨房的心情,也别让污垢夺走你爱的能量。
不放置任何没有用的东西,调料瓶和器皿根据做饭的活动路线进行放置,平滑完成“使用、收纳”这一系列动作。
每天吃过饭清扫厨房、洗刷碗筷、杯盘器皿,当日事当日毕,那样就不会感到清扫压力了,而抽油烟机也不会油迹斑斑,保持重于扫除。
梳妆台、洗漱台:成为好人缘,有魅力的女人。
梳妆台、洗漱台也是有磁场的,人际关系也是遵循“物以类聚”的法则,干净漂亮的空间让人变得美丽。
心得:洗漱台这个地方不需要很多东西,尽量不要放置东西,使用洗漱台的时候需要注意水迹,用后用干毛巾擦拭干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镜子和排水槽,注意掏净排水槽的头发。梳妆台上除了日常使用的护肤品和彩妆以外的东西都丢掉,比如老是放着不用的试用装,不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等。
窗、阳台、庭院:为了良缘和安全。
窗户是心灵的眼睛,窗户是房间里唯一能看的见外面的地方,这里脏了的话等于你对外部失去了兴趣:除了工作外的休息日,天天窝在家里,不喜欢接触人,不会为别人着想,也不会被别人关心,脏脏的窗户、阳台会影响我们的视觉。
心得:我家阳台是我的一个小的休闲区,闲暇时或休息日我总会泡上一壶热茶在这里看书、听音乐,晒着太阳小憩或是邀请一两位好友畅谈、品茶。
厕所:你的保护神 。
一说到厕所我就会想到乡下那种让人掩鼻而入的茅厕,味道难闻还会有蚊虫入侵。
一切从感恩开始:麦当劳的前任全球CEO查理贝尔的名言,“希望麦当劳的厕所比其他快餐店的厕所都干净”,贝尔经常在高峰时间在门店外亲自迎客,亲自打扫厕所为员工示范,贝尔说:“他最宝贵的是年轻时担任底层经理时打扫厕所时的经历”。
我想大家一定有过,没有去麦当劳吃快餐但顺道去上过厕所的经历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反正我有。
排水槽:抓住幸福。
忙碌的人及时清理自己的包包,整理钱包,招来财运。
对于钱来说,钱包就像是一个小旅馆。财神爷爷也喜欢住在干净的钱包里。就像酒店和人的关系,钱包对于钱也是同样的。比如住在一个必须要去的地方的酒店里,酒店的服务人员态度恶劣,环境又脏又乱;房间窄小,我们肯定不想再次光临那里,如果遇上服务好,卫生条件环境好的酒店,我想我下次还会光临。
心得:打造一个有人气的钱包,整理出钱包里塞满的票据和发票,丢掉只盖了一次章的会员卡,用清洁剂清理钱包,把人民币整整齐齐的放在里面。
清理好电脑和手机里的邮件,收件箱。
清除体内的毒素和脂肪(适当轻断食5:2)
别在心里积攒灰尘。
扫除力中其实也包含了断舍离,
两者息息相关而又略有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断舍离:新的生活姿态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挑选和房屋装修方格相称的家居品,选择与职业相称的衣服,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品,食物和书籍,有一项长久坚持且保持热情深入的兴趣爱好。
看到这张图,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也是舍不得丢东西的三种人的一种呢?
断舍离:简约生活从开始扔东西开始
(PS:用正确的姿势扔东西)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
·只添置必需品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收拾没用的破烂
·卖掉、转赠物品
·缩小喜欢的范围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脱离执念
·了解自己,喜欢自己
·心情愉悦
接地气的日常生活中的断舍离:如何断舍离?
1选择小的区域来断舍离,不要一次性贪多贪大,可以从一间卧室或一个抽屉开始。
2区分收纳和整理的概念: “整理收纳≠收纳房间”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刷新一个基本的认知: “整理收纳≠收纳房间” !
(此来源于网络)
(此来源于网络)
上图看似是整理好了的衣橱,但是我敢保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会混乱如初。仅仅是将衣服叠好,仅仅将衣服堆叠在一起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刚刚收拾好了的房间总是一下子就又乱了 ”,我想这种情况一定也经常出现在你们的生活中。
真正的整理究竟是什么呢?
说到整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扔东西。其实整理并不是简单的扔东西,而是决定物品的留存和取舍的行为。
一个有效的整理是建立在自己对待所持有物品的取舍标准上进行的。
首先要明确也就是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更有价值 , 这个有价值的因素会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
显而易见,整理成功的前提是建立起自己对物品独有的判断标准。这一步只有自己才能完成,所有的代劳都会变成无效工作。
很多人在整理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怎么建立取舍的标准。
对于取舍困难户,我为你准备了一份衣物取舍清单,如果有两项符合,基本可以舍弃,有三项或者以上条件符合,可以大胆舍弃。
1、不再合身
2、变形、发黄、破洞等
3、一年没穿过
4、穿着不舒服的
5、不喜欢的
有了以上几点的提示,如果你觉得你生活也堆满了杂物,那么可以从你的衣橱开始,一件一件慢慢的点评你的衣物吧。有了这样的分析,你一定会有更多对整理的理解哦~
我希望,我能过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扫除力和断舍离正是我自己喜欢的简约生活方式,它让我更理性的消费,让我生活更方便,让工作更高效,当舍弃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少,品质也越来越高。从现在开始,打开衣柜里面都是自己喜欢的衣服;不再每天早晨为今天要穿什么而苦恼;打开鞋柜,里面就是我想要穿而且舒适漂亮的鞋子;走进厨房,就看见干净清爽的样子;打开冰箱,就是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水果,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PS:这是我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大家的喜好不同、身份不同但不论你以何种生活方式来生活,都希望我们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美好的体验和惊喜,让房子变成家,让家更成为你自己的家。)
衣柜里堆满衣服,可是总觉得自己“还少了一件”,于是,不停地买买买
“放哪里了?”“在哪里?”“怎么不见了?”常常挂在嘴边,常常处于“寻找”中
在家里属于“挖坑”一族,例如,东西堆满书桌,仅仅是挪一挪东西而已,腾出个小空间就可以将就着使用
你是否也是这样?
生活被“多”挤占着,看似丰富的生活,却带来的是找东西的忙乱、选东西的纠结,以及身处于其间的烦躁。
曾国藩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所以,收拾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整理着自己的人生。
日本的山下英子,一直提倡“断舍离”,她在著作《断舍离家的日常》中,详细讲述了家庭各个方位的归纳整理方法,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厕所,一切都以“断舍离”为主,秉持着“少而精”的理念,将家打造成清幽雅致的舒适之所,让人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中国人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年年有余啊!
也许是中国人经历过物资的严重匮乏,所以习惯性地“攒”“留”“囤”,看着粮食满仓、物品满柜就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我奶奶就是这样,每个月月初,首先就是囤好大米和白面,她说:“怎么家里的粮食也得够吃两个月的才行。”粮食周而复始地囤积着,我家里永远有一个独立角落,放置着装米的大缸。
我妈这一代,不仅仅囤米了,因为生活物品每个月都是奶奶负责囤积了。同样经历过苦日子的妈妈,痴迷于打折扫货。平时妈妈十分节俭,很少买衣服,可是一看到“店黄了,全部便宜甩了”,我妈就一定挤在扫货的人群之中,十块、二十块的,不知不觉就买回了一堆衣服,嘴里不住地念叨着:“真合适啊!太便宜了!”
而我呢,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可是,刷着某宝,刷着某音,跟着主播不停地剁手,沉迷于消费的快感之中,可是,真正用上的东西很少,大多数物品都是躺在了储物柜里。
当囤积的物品越来越多时,家里的空间也便越来越小了。最重要的是,高频使用率的物品,占比非常的小。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断舍离。
什么是断舍离呢?
断——“断”绝物品大量增加
舍——“舍”弃不要的物品
离——反复“断”与“舍”,从对繁多的物品收纳摆设的追求中脱“离”出来
也就是说,断舍离,就是将低使用率的物品舍弃,减少囤积,留下精华。
断舍离,不仅仅是一种动手实操性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断舍离是一种思维训练。
人什么时候容易焦躁不安?
拥堵的站台、排队的人群,会让人焦躁不安,所以往往“多”就会让人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在人生选择上也是如此。
很多人怕没有选择,可是没有选择的时候,人往往会孤注一掷地去工作,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绝地反击的勇气。
而最难的却是,选择太多,你会因“多”而无从选择。
好友丽萍,就是这样。坐在稳定的国企办公室里,过着一眼望见底的生活。无意中,她捡起了曾经的爱好,在网上更新着小说,写着写着便出了书,也有了固定的投稿圈。眼看着稿费的收入远远高于主业了,这是她就开始纠结了,要不要辞职?
不辞职吧,时间不够用,想读的书没时间读,想去的地方没时间去,想码的字因时间有限所以速度慢,可是辞职呢?毕竟国企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啊。她一直在纠结,在纠结中脾气增大,也无心工作了。
所以,“多”往往就是捆住一个人的枷锁。
要想让生活变顺,心情变好,一定要学会断舍离,不给自己多条的选择,在犹豫中增加时间成本。
因“少”而留有余地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真正享受生活情趣的开始。
正如《断舍离家的日常》中所说:“空间的宽裕、时间的充裕,还有人际关系的从容就是‘余裕’,这种余裕就是为生活带来情趣的‘美’。”
家,并不是遮丑的地方,而是让一个人真正身心放松下来,减少负担前行的地方。
所以,从家的各个方面学会断舍离。
1、衣帽间的“新陈代谢”
日常生活中,只有服饰是有时效性的,每个季节所需服饰不同,每个时期流行元素不同。与其让老、陈、旧的衣物挤占衣帽间,耗费精力去收拾整理,不如“不喜欢的衣物,要果断放手。”保持衣物的新鲜度。
不追风夸张的服饰,尤其是外套选择不同风格的经典款,一件偏正式,一件偏休闲,完全可以应对日常的工作与休闲。同时不要购买和保存特殊场合的衣物,毕竟出席特殊场合的时候特别少,例如宴会才穿着的晚礼服,对于这一类的衣物,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
但是内衣一定要买精品,将舒适留给自己。正如书中所写:“窗帘、内裤策略:更换他人看不到的东西,能获得潜意识上的觉醒,大大增加出现奇迹的可能,理论上不可思议的、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
2、厨房的“一眼望穿”
厨房的断舍离,要秉持着“一器多用”的原则,尽力减少厨房用品。
结婚时,我买了微波炉,美其名曰“热饭快”,可是热饭的功能,仅仅用锅放置在炉子上就可以完成,所以,微波炉也已经闲置了。后来,空气炸锅特别流行,炸东西特别方便还不用放油,于是我又买了空气炸锅,可是日子哪里会天天油炸食品呢,所以空气炸锅,两三个月才能用上一次,而炸东西的功能也完全可以用锅完成。
所以,不要追求厨房物品的方便,要知道“方便”的代价,是花钱,更是要占空间。
此外,厨房物品能够放在柜子里,就放在柜子里,减少明面摆放物品的数量。当厨房可以一眼望穿时,便形成了整洁的效果。
3、一桌多用
我有自己专用的书桌,可是常常摆满了书籍,有时我懒得收拾,便拿着电脑去餐桌办公。毕竟每次吃完饭,餐桌都会收拾干净。所以,在家庭中,防止自己懒惰,那么省略书桌,家里只摆放一张桌子,既是餐桌,也是书桌,这样就可以保证桌子一直都是被收拾好的状态。
在《断舍离家的日常》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断舍离的收纳公式:“将7:5:1视为收纳的理想比例,即看不见的收纳占七成,看得见的收纳占五成,展示在外的收纳占一成。”
当你的家变成简单、整洁时,那些找东西的忙乱、堆积的烦躁情绪便都消失了,每天沉浸在舒适的环境中,人也就会变得清爽起来。
(来自于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