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人深爱着这个女孩,这个女孩被权贵掠走,他要救出这个女孩,就要拿青花瓷去换。而青花瓷交回去的时候,女孩被杀了。时间随着瓷器流转千年,当时的青年、女孩和权贵都转世了。在拍卖会上,他们一起竞价这个青花瓷瓶。青年回眸看见女孩的那一瞬间,就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将他们拉在一起。而这次的结局是青年被杀,他们终究没有在一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女孩和青花瓷一样美好。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以前的美好被打断了。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女孩被权贵掠走。你的美一缕飘散,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此生再难相见。
第一遍的天青色等烟雨,是说这个瓷器就是二人相见的桥梁。他们就好像烟雨天和青花瓷一般,青年深爱着女孩。而正是这美丽的青花瓷,导致二人相隔。“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指的就是青花瓷,它正是青年与女孩相隔和青年救女孩反而导致悲剧结局的关键。所以说它是伏笔。
之后讲转世。在这千年的时间里,青花瓷一直存在,青年对女孩的爱也经岁月沉淀,更加细腻。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江南小镇他们相遇在青花瓷的拍卖会上,在雨夜里。
第二遍的副歌,讲的是今生。青花瓷需要在烟雨天才能制成,等不到烟雨天的青花瓷永远不是真正的青花瓷。这就好像青年和女孩,没有你的我永远都不会是真正的我,永远都不会是有灵魂的我。这千年前的青花瓷,见证了他们千年的爱情。它作为二人前缘的起因,也成为了他们今生相爱的伏笔。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两人的结局如同水中捞月,那些美好都是虚无的,都会在捞出水中明月时被揉碎掉。
但尽管经历了这种种,你仍然像青花瓷那般——没有任何美好的、形容美人的词句能把你完整的形容出来——你仍然是我们相爱时美好的样子。
我这样想着,这样听歌。这首歌实在是太厚重了,这种爱也实在是太厚重了。眼泪抑制不住的掉。
青花瓷制作过程中分水也称“混水”,青花绘制工艺之一。
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称之为分水。分时笔吸满料水,依照轮廓线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亦有浓淡,可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5至9种不同色阶,与国画“墨分五色”迥同于“料分五彩”。
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瓷制作全过程
1揉泥
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更加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变形和破裂。
2做坯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做坯是依据最终设计好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传统工艺多用手工拉坯完成。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否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景德镇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采用浸釉法。
5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颜料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秘密了。
6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写底款和施底釉
10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11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为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12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1 一段其实已经清晰地说明了歌词所描述的对象,“我”一边为素胚上色,一边思念一个曾经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丽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画不下去,纵是丹青圣手,瓶上的牡丹终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忧伤。从文笔和选用的意象来看,开首直叙,并不词藻华丽,但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韵雅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湾的说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内地的语言习惯。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全文的点睛之语,优雅而深情。有人误认为“天正在等烟雨”等说法,是因为对青花瓷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天青过雨”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极少,也是最美丽的颜色。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其实主要是湿度)所以说,烟雨天时出现天青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天青色等烟雨”不但诗话了语言,而且串联“而我在等你”彰显出伊人于“我”而言多么的可贵。再加上动人优美的旋律,令人如闻天籁。“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画面感极强,一石三鸟,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见景色,更以景衬情,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依然秉承一边勾勒青花一边展开思绪,而伏笔一词其实对以后的结局作了暗示。“我”是否与曾经邂逅的女子缘悋一面呢。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同样的旋律再次吟咏,一个“晕”堪称绝妙,什么是晕?我举个例子,当你把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看他缓缓扩散,这就是晕。人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朦胧的月光下,结局竟真的被打开了?朝思暮想的伊人看到了么?“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本句是一个标准的倒装,是的,看到了,如真似幻,似乎一切都融入了江南的美景里,似乎是个喜剧结局。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久念成痴,眼前出现了幻觉,朦胧月光消逝,不过更相思。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倒叙手法,交待和伊人匆匆相见,匆匆话别的来龙去脉,依然是一边勾勒一边追忆。不得不说方文山有着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连续三个惹字用得极妙,虽然“帘外芭蕉惹骤雨”活剥自前人诗句。顺便说说,这种方式也叫做“无理而妙”,最早来自元曲,显然骤雨不是芭蕉惹来的,这样说没有道理,但是味道就出来了。 反复吟咏最动人的两段旋律,并重复歌词,直道柔濡的江南烟雨把所有的听众都全部融化…… 2 填词人方文山对歌词的解释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青铜器,原本是要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歌名,以青铜的厚实来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刚开始落笔时却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於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显得“青铜器”这三个字太过厚重笨拙,充满厮杀的硝烟味,於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尚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瓷,主要是因为它的珍稀度。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与烧制过程的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重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有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於缠绵悱恻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於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下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那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植物,实在是因为个人对“芭蕉”这款植物的莫名喜爱,情有独钟。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南台湾,棕榈树等同於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不知怎地,对於“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植树增添些文人气质。 还有顺带一提的是“惹”这个字在歌词中的用法,是我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因为“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另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我就已经用了“惹”这个字,在第一段歌词里“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我用“屏风“惹”夕阳斜”来表示夕阳西下时因屏风的阻挡斜射进屋内的光线,而不用“屏风“遮”夕阳斜”。 最后,关於“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词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赘语的解释一下;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著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风霜风吹雨打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为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於是我偶然间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了,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总之这首歌写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青花瓷在欧洲的变革其实是源于在与元朝时期的瓷器贸易,当时中国的瓷器开始走入以青花瓷为主导的时代,所以贸易到欧洲后,青花瓷逐渐成为了欧洲的主流瓷器款式。而青花瓷本身的魅力也由此而来,不过对于青花瓷而言,产生还是源于染料的进步和高岭土的烧制工艺的改进,所以当时青花瓷成为了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而被世界所接受。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除了正面与南宋军队作战以外,还在中亚与各个小国作战,所以这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并且耐用的瓷器来支撑军队作战,而当时蒙古骑兵从中亚带回来的染料就给景德镇瓷器烧造处一个启发。
如果利用蓝色的染料进行简单绘制,并利用高岭土高温烧制快速形成一种轻而耐用的瓷器,不就解决了军需问题了吗?可当初的军需问题后来成了贵族都追捧的玩物,所以这也一时间兴起了青花瓷热。不过在青花瓷刚刚诞生的那段时间里,青花瓷的图案还是比较单调的,直到元代中叶才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瓷画,这给欧洲后来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同时在16世纪初,欧洲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青花瓷生产工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之路。
一、欧洲青花瓷的起步晚但发展快
相比于中国在元朝初期就发展青花瓷,欧洲要晚上400年,也是在中国明代晚期,欧洲青花瓷才自成流派,成为一个独具艺术价值的一体。不过这也是明朝隆庆开国贸易以后带来的发展转变,原本实行贸易壁垒政策的明朝居然主动开国做起了贸易。
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嘉靖时代留下的财政赤字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国力。所以明朝开国做生意以后,吸引了欧洲大批瓷器生产商,希望明朝能够回购一批,不过明朝的回购不代表欧洲的瓷器水平就已经真正赶上了中国,相反欧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明朝时期的回购瓷器也是给了欧洲一个信心,让其相信还有有机会可以追上中国的。
明朝外贸促进了欧洲大力生产瓷器,除了意大利的几个瓷器生产企业以外,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也有几处瓷器生产点为出口瓷器做准备。虽然同样用高岭土烧造,可是欧洲差的一些功夫却要在后来利用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方法来弥补,所以此时出口明朝的瓷器也只能说是处于中国青花瓷的中流水平,远达不到皇室要求的水准。
而同一时期明朝生产的官窑却是远销欧洲给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当时不少官窑瓷器的出口依旧是欧洲贵族的一个把玩奢侈品的渠道。相比于欧洲本土生产的青花瓷,当时的明青花瓷不仅在颜料上更胜一筹,并且在瓷画上表达也更为丰富,成为欧洲各家瓷器生产企业所要模仿的对象。虽然当时欧洲在管理上很有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股份制公司,可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依旧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这也导致了欧洲青花瓷真正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二、欧洲青花瓷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
虽然欧洲后来的青花瓷脱胎于明代的青花瓷,可是在瓷器绘画上却独具自己的风格,不像明青花瓷那样单调,而当初明青花瓷设计单调图案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明朝在开国时期对贪官打压形成的一贯对策,所以较为简朴的图案有利于明朝进行反腐倡廉的运动,而这项反腐倡廉的工作一直到了万历时期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明青花瓷开始变得华丽了起来,可是在外貌上这也让欧洲瓷器设计师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精美但又华丽的青花瓷,所以欧洲的青花瓷艺术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走向从模仿到独立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不少欧洲的瓷器生产企业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宠儿。
其实最早开始尝试生产青花瓷的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在法国,也是应波旁王朝的要求,第一批带有独特欧洲纹路的青花瓷开始出现在欧洲各地。而当时来看,因为瓷器是一个体现实用和珍藏价值的结合物,所以一直受法国贵族的青睐,可是法国当时生产出来的青花瓷并不能严格意义的成为青花瓷,因为它仅仅只是在高岭土的烧造上变得可以逼近中国,可真正赶上并超越中国只是欧洲在绘制图案上有了独特风格以后,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超越。
当然后来因为法国内部的战争导致青花瓷生产量越来越低,最终欧洲青花瓷的主要生产基地几乎都集中在了神圣罗马帝国之中,而最为耀眼的就是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公司了。原本都属于罗马教廷专用的瓷器生产基地,在后来逐渐成为德国统一以后拿的出手的奢侈品,虽然如今奢侈品都是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主,可实际上在19世纪前,奢侈品集中地主要还是神圣罗马帝国。
当时意大利尚未统一,依旧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所以罗马教廷将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几乎全部搬迁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区,而其中瓷器又是重要的一环,所以瓷器生产基地的搬迁又意味着欧洲瓷器生产基地将主要集中在中欧地区。一方面是上层社会喜欢,另一方面又是瓷器过于昂贵。
而神圣罗马帝国区域内没有什么成行的瓷器加工点,因此在瓷器生产基地搬迁至此以后还要降低瓷器的生产成本是一个主要目的,当然铁矿的匮乏让罗马教廷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瓷器来赈济灾民,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点可谓是承担了诸多使命。可两家生产至今的瓷器生产企业之所以能生存至今,是因为在瓷器普及化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企业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在运作国家体制。
三、欧洲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差异巨大
欧洲青花瓷的画风差异巨大,这是留给不少第一次看欧洲青花瓷的观众的印象,因为欧洲青花瓷在绘画上更加偏重于形象表达,所以在欧洲的青花瓷,更加偏重于绘画艺术的直接表达,不少青花瓷上甚至出现了一整幅写实的画,这也是代表青花瓷在欧洲的发展其实更加偏重于写实性艺术而已,所以在绘画上就如此。
不过对于欧洲较早一批生产青花瓷的梅森瓷器而言,现在都可以看到其风格艺术,在瓷器上印一个logo就出厂,在欧洲生产青花瓷早期因为技术不成熟,所以有一段时间被迫只能采用简单性的logo表达,只表达自己为官窑瓷器的身份就可以了,所以不少欧洲瓷器收藏家都很关心瓷器的出产地问题,无非也就是对于品牌问题的纠结而已。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官窑上却不会出现,主要还是中国的官窑不仅印有国家独一无二的时期性标志,而且官府烧造的瓷器,无论在图案的复杂性还是艺术性表达上都是民间瓷器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中,自从元代选择景德镇以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生产基地。
而在欧洲则不然,虽然早在16世纪就开始生产青花瓷,可是生产基地上一直不稳定,这也与罗马教廷的选择有关,如果罗马教廷选择了所需要的生产基地,那么不少诸侯国也无法干涉,正如同原本的意大利的生产基地搬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一样,表面上是对战争的避难,实际也是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
部分诸侯国也利用这个机会烧造仅属于罗马教廷的专用瓷器,获得了罗马教廷更多的经济支援,所以也有了日后德意志的强大,不过当时罗马教廷并没有想这么多,它仅仅只是一种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而已。以至于会不会促进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它变全然不管也不顾,最终导致了管辖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这也是导致局部战争的一个诱因。
但不可能否认自从在烧造瓷器的基地搬迁至神圣罗马帝国以后,瓷器的发展更加迅速了,将写实的画搬进瓷器中也是诸侯国们打算回馈罗马教廷的一种方式,而它最早则是源于奥地利赠送给罗马教廷的礼物,以便于稳定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主导位置,可是这样一来就打开了青花瓷绘画的新篇章。
四、欧洲瓷器绘画得益于颜料技术的进步
欧洲发展青花瓷不足百年就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瓷器绘画体系,主要还是得益于颜料的进步。欧洲化学工业在16世纪有了一次质的进步,也是这一次进步让欧洲在瓷器制造水平上快速赶超了当时的主导者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也在瓷器绘画上大有改进,并且也是瓷器烧制革新的一个时代,可是与欧洲在化学工业上的进步相比还是稍有一点落后,因此颜料的生产速度比不上欧洲,质量也不如欧洲鲜艳,所以如此一来欧洲烧造的青花瓷开始占据市场有利位置。
因此到了17世纪,中国陷入动荡的时期,欧洲在青花瓷生产上便更进一步,也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而欧洲这些瓷器生产基地真正成为企业还是到了18世纪初,因此神圣罗马帝国来了一次整体性改革,而改革的推动人就是当时波旁王朝的外交官员,他建议神圣罗马帝国也要与法国一样做国有资产改革,改成股份制公司,比较有利于国家征集资金,以及动员战争。
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也做出了相应了的改革,于是有两个大型的瓷器生产企业诞生了,当时也都在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也是皇家哥本哈根的雏形;一个在维也纳,也是德国梅森瓷器的雏形。所以这两个欧洲瓷器生产巨头也是在后来国有企业改革中形成了股份制公司,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生产瓷器,在成立公司以后生产瓷器变得越来越讲究独特性,而梅森瓷器也是第一个印有本公司logo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代表了当时罗马教廷的选择,在当时也是绝对的奢侈品。
皇家哥本哈根的发展与梅森瓷器类似,但也得益于颜料工业的进步,因为在此之前它仅仅只是丹麦皇室自营的一家小作坊而已,每年的生产量比较低所以在颜料工业进步以后,皇家哥本哈根也做出了改革,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梅森瓷器相比,它算是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在市场上与梅森瓷器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
皇家哥本哈根是最早学习梅森瓷器首先在瓷器旁印一个公司的logo,然后再进行其他的瓷器绘画。不过皇家哥本哈根的瓷器绘画很特别,这种波浪形的纹饰,是不少人对皇家哥本哈根的第一印象,后来也是鉴别它的主要图案的方法,本意还是更加突出这个公司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信念,所以在品牌文化上,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都比较占有文化优势。
当然这也是当时对付市场上强劲对手中国瓷器的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中国瓷器在艺术绘画上可谓是花样繁多,所以在当时中国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相比于这边些本土生产瓷器的公司而已都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因此这些公司原先打算以数量取胜,后来又形成以绘画风格来取胜,总之两者都表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上要取胜于中国瓷器就必须通过加强印象的logo,以及集中的产品数量和迎合欧洲人欣赏水平的瓷器,这样才能做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欧洲青花瓷起步较晚,可是发展比较快,比较具有地方特色,最后还形成了股份制的制造瓷器公司,这些都体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水平上其实并不落后于中国,只是在一袭技术上的瓶颈突破以后走上了与中国瓷器发展差异比较大的路线。
习惯将瓷器作为一个绘画的工具,而中国则喜欢将瓷器作为身份的一个象征性表达。二者虽然有目的重合之处,可是欧洲更加偏爱于企业文化以及艺术的表达,所以权力在官方瓷器上表达并不多,而中国则不然,权力在瓷器上有一个完美的表达闭合,比如官窑和民窑有着巨大差异等等,这都是体现权力导致了价值的不同,而欧洲则是由里至外用艺术表达的独特性来显示出瓷器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后来欧洲瓷器受追捧的原因。
楼主你好,我也买了天下一筑后窑的瓷器,我的是22cm盘子,买了3块美元这样。底款我看过日本相关的网站,一样的,是真品。属于美浓烧系列。美浓烧产地是在岐阜县一带,本身属于大量生产,不值很多钱 (参看潮州瓷器在中国的地位)。不像京烧和备前烧那么贵重,手绘的工艺品当然不一样了。作为陈列品是可以的,性价比也高。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来自海外。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突飞猛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了来自海外的色料,明朝中前期也同样。专家称这种色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等。
它是锰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的钴料,故而能烧制出漂亮的青色花纹图案。有学者从“苏麻离青”从发音上说,这种色料来自索马里,也有说来自苏门答腊。但是,一般认为,“苏麻离青”来自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
扩展资料
明永乐的青花瓷工艺水平非常高,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海上贸易的畅通,使得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简称“苏青”)能够很方便地运到中国。
宣德以后,明朝朝廷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其原因很多,但青花瓷依然在少量生产。由于朝廷的这一命令,“苏青”的进口几乎停止了,烧制青花瓷的色料,主要是靠以前的库存。
15世纪中后期,明朝青花瓷的生产又出现了上升,但此时,史书记载,库存的“苏青”已经用完。从青花瓷的色料上看,15、16世纪交界时期,进口的色料不多,主要用国产青料。
实际上,国产青料很早就用使用,只不过因为含量与进口的“苏青”不同,烧制的结果不如进口“苏青”,因而,在进口能够保证时,国内窑口一般不愿使用国产青料,尤其是进口“苏青”也不很贵的时候,更是如此。
-青花瓷 (瓷器品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