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是人格障碍发展的首要原因。被抛弃和受忽视包括两层意义:其一是父母对孩子情感上冷淡,保持远距离,这就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温暖、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同理心(empathy)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同理心是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于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反复无常,好恶、赏罚没有定规和原则,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仿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明确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感觉,所谓自我认同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界定和认识,把自己作为同—个持续的个体。
2·儿童期的不合理教养亦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儿童大脑有较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矫正,如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可出现不正常人格。家庭环境亦至关重要,举凡对孩子粗暴凶狠、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鲁宾(1966)发现成人人格障碍者在儿童时期的预兆性特征有:逃学、闲荡、懒散、偷窃、撒谎、缺乏内疚感、违抗父母及老师。还有报道,79名人格障碍者有60%出生在破裂家庭中。
认知因素
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1、偏差
每个人的认知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投射
个体一般认为付出即有回报,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即为投射,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在投射上得到平衡,或是在过程中过度运用投射,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3、情感因素
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情感上出现问题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犯罪。尤其是大学女生更加容易出现情感上的问题,一般大学女生产生的异常如下:
(1)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2)贫富差距倒是心理失衡
(3)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4)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5)报复、泄愤的心理
扩展资料
处理问题的方法
1、增强人格适应能力
人格适应是指在个体的人格发展与成熟过程中,其人格特质与社会环境变化、身心发育等密切关联,保持和谐一致,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态势。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影响人格适应的因素除了友谊关系,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气质类型等,友谊关系可能与其他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把友谊关系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其对人格适应的作用,可能更有意义。
2、学生应学会自我减轻压力
一般来说,应对压力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着重于问题的应对,即当事人估计环境情景以改变现存的个体—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着重于情绪的应对,即当事人尝试减轻焦虑而不是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那个场景。
3、控制心理应激及其消极影响的策略:
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和学生辅导的角度看,要克服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下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1) 消除应激的来源;
(2) 认知改变策略(即改变对事物的态度、信念和知识评价);
(3) 采用自我防御手段(即利用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属于无意识心理手段)
(4) 改进应对策略和应对方法(包括实现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那些可以预知的环境要求,也应当包括适当的逃避和回避策略,所为“积极应对”未必都是适应性质的);布里丹毛驴效应也指出不应采取犹豫矛盾放入消极方式。
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文化因素障碍
①语言障碍,如语言、文字、有意义的符号等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曲解、偏见、歧视的障碍;民族或群体在情感和意识上倾向问题。
②教育程度差别上的障碍。
社会因素障碍
①地位角色障碍,如所处社会地位、角色、职务、年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条件差距。
②空间距离障碍,双方空间距离太大,中间媒体环节过多,必然阻碍人际关系的建立。
③沟通网络障碍,在群体结构中人们交往形成的不同沟通网络,因各种因素会造成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个体因素障碍
①个性结构障碍,人们的需求、动机、习惯、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②个性品质特征的障碍,如虚伪、冷漠、孤僻、猜疑心大等。
学习障碍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等。
1、学习动机不当。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这是两位大学生的来信:
案例一:我是一位来自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上大学后,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马马虎虎,盲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去上网聊天打游戏。
案例二:我今年已经大三了,一直优秀的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当然这也与家庭的期望有关,父母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严传身教下,我从小就知道努力与奋斗。在大学,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生涯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成绩要拔尖,英语二年级通过国家六级和托福考试,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好准备;三年级入党,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有所_依;与此同时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大学我像一只陀螺飞速运转着,珍惜大学的分分秒秒,因为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我却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我忽然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在失落,甚至多年积累的自信也受到挑战,对未来,我忽然担心起来,我该如何办?
从上面两封学生来信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因为学习动机不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后来是由于成就动机过强造成的。
学习动机不当的调节:学习动机不足的调整。首先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大学的目标,重新规划学业与人生;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特别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习动机过强的调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质,制订恰当的学业目标与学业期望,调整成就动机,与此同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二是转换表面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学习动机,淡化外在奖励特别是学业成就的诱因,正确对待荣誉与学业成绩;三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是人类学习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在大学生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二是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三是参加活动如体育运动或看一场**后,久久沉浸在情节的回忆之中。
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青年时期发展任务多,因而导致压力与心理冲突加剧,特别是由于恋爱、性幻想等更容易引发注意力问题;二是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如重要丧失、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评优失败、失恋、宿舍关系失和等造成的思想负担重,精力分散;三是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焦虑过低,缺少压力与紧迫感。
注意力不集中的自我调节。首先是学会注意力转移,遇到生活应激事件与挫折,能够尽快从中解脱出来;二是适当强化学习动机,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四是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3、考试焦虑。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状态,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求胜动机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了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考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时导致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考试焦虑的调节。一是要有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要教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二是要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三是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四是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几种放松的方法:(1)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2)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3)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二是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1、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困扰,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和压力状态下没有及时调试的话,会让人们变得精神抑郁以及焦虑不安,严重的话可能会诱发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精神过度紧张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发生失调,降低了免疫力和抵抗力,容易诱发身心疾病。另外学生需要面临着各种考试压力,再加上父母和老师的期盼,会让他们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感以及厌学的心理。
2、急功近利的心理
部分人群对成功具有很高的期望值,又不想耗费太多的体力,在某些方面会走捷径。但是结果和主观意念有很大的差距,容易出现失落和失望。另外一部分人群会拼命的工作来自我加压,苛求自己,但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从而诱发自闭症或者抑郁症等不良的心理障碍。
3、对网络过于依赖
随着网络的出现,确实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部分青少年痴迷于网络。适当的上网能够广泛的了解信息,但是如果看了不健康的网站,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疾病。若是长时间的打游戏或者网恋的话,会让人们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影响了正常的情感以及认知,甚至会出现人格障碍。
4、过分的受到了溺爱
有一些独生子女性格比较自私而且任性,适应能力非常差,而且不喜欢和他人交流,这主要是因为在家里过度的受到了溺爱,同时也会表现为受挫折的能力差,社交恐惧感以及性格孤僻。家人对孩子的溺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甚至会危及到社会安定。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一般认为病态人格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在有害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人格障碍与遗传有关,如卡尔曼研究指出,病态人格者的亲属中,病态人格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即血缘关系越近,病态人格的发生率越高;同卵双生儿同性恋的一致率为百分之百。而病态人格患者的子女,即使从小寄养在正常的家庭,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仍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环境因素:遗传和先天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但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他以后的人格发展也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大脑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其可塑性很大,外界刺激很容易在儿童身上发生作用,所以说一切不良的社会和家庭因素和不合理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
偏执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其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原因:
1 遗传因素:有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与偏执性人格障碍有关。
2 生物因素:一些人认为,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发生。
3 环境因素:成长环境中的负面经历可能会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发生,例如童年时期的家庭暴力、性虐待等经历。
4 个人经历:个人在生活中多次遭受到欺骗、背叛、伤害等经历,也可能会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可能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具体原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关于心理健康的检测,可参考小猫测试网的:SCL-90量表,精神疾病方面的检测,可以参考 MMPI 量表,人格障碍的检测参考:PDQ-4+量表。
欢迎关注,我是小猫测试网,专业的心理测评网站,包括职业性格测试、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测试、企业人才测评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