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一共有6个校区:军工路校区(本部)、军工路南校区(原上海海洋大学校区)、军工路1100号(申江基础学院校区)、南汇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营口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复兴路校区(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校本部)共有3个大门:上海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正门)、军工路470号(海安路)、军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区大门位于军工路334号(周家嘴路)。
●建筑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办公楼。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
思晏堂(Yates Hall):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办公楼。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怀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科学馆(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图书馆(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学仪表一馆。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此楼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健身房(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南体育馆。由美国人Edmands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
音乐室(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学校办公楼。建于1935年,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Academy Assembly),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
1994年3月18日,原沪江大学校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沪江大学原有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50余幢各类建筑,大部分建于1937年前。解放以后因学校基建的需要,陆续拆除了一些沪江大学建筑物,但仍保留了沪江大学主要的建筑36幢,其中30幢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这批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军工路516号的校门至今还镌刻着“沪江大学”四个字以示留念。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
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第二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三层假四层坡屋面,砖混结构,哥特式风格。屋面陡峭,设老虎窗。山墙门廊入口,直棂分割尖券窗。入口门洞及底层窗洞为扁平尖券拱。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从2009年11月开始整修,准备迎接新引进的高水平的学者。
思伊堂(Evanston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学生宿舍。
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Evanston)城第一浸礼会教友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沪江大学男生宿舍。砖木结构,屋顶陡峭,老虎窗林立,主入口四圆心尖券门洞线脚层层缩进,以方形花饰图案收头,主入口上有两层凸窗,窗下墙上有尖券装饰图案,走廊上以连续四圆心券划分空间,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现为第四学生宿舍。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今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
为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层为礼拜堂,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并在此举行30周年校庆活动。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大礼堂整体为二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呈“L”形,立面上简化的哥特式十字花窗、尖券窗,窗洞由细柱分成竖向长窗,增强了垂直感,入口厚墙线脚、扁平拱及室内装饰体现出后罗马风格。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整座建筑于1937年5月全部竣工,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1994年,此楼与原图书馆一起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思裴堂(Breaker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三学生宿舍。
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密苏里州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沪江大学男生宿舍。取名思裴,意在纪念该州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原建筑门洞及部分窗洞使用尖券,二三层窗洞以竖向线条统一,以增加垂直感,室内走廊以连续的尖券划分空间,表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主入口八根科林斯柱式抬起的门廊、部分扁平圆弧拱表现出古典主义风格。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现为第三学生宿舍。2008年4月份,沪江大学董事会成员Breaker 的后裔Betty Breaker Marcontell 女士曾来校寻根。
怀德堂(Women'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
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哥特式建筑风格,正立面中部有凸窗,建筑转角做法类似扶壁,室内有尖券洞。女生宿舍的建成,为沪江大学在国内首次招收女大学生奠定了基础。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现为第五学生宿舍。 思乔堂(建造年份待考证)
思孟堂(Melros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二办公楼。
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内设办公室、教员室、图书室、课室,上层为宿舍。砖混结构,红色清水砖墙,白色仿石线脚窗套。建筑入口设在中部,入口上方为凸窗,室内走道有尖券拱,晚期哥特风格明显
思晏堂(Yates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
始建于1908年1月21日,1909年2月10日大学开学时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万应远博士建议以晏马太博士(DrMatthewTYates,一位在1847-1888年间在上海的南浸会传教士)的姓氏命名,并在楼内竖一块刻上所有捐献者名字的碑。该意见后被采纳。楼高原为4层,内设正副校长室、图书馆、邮务处、庶务处、教务处及可容300人的礼堂,其他为课室(18间),集教学与行政办公于一体。后来思晏堂二楼东面的礼堂也改建为课室。1956年9月24日14时20分,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上课师生被埋,伤158人、亡37人。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建筑上部已非原貌,楼高也变为3层。原楼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特征的构图元素,而南立面组合柱式形成的门廊及露台、立面上的圆弧拱门窗具有古典主义韵味,表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
思雷堂(Richmond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第一办公楼。
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供中学三、四年级课室、寝室及中学部礼堂之用。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士满(Richmond)城而得名。建筑风格同思孟堂。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今上海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
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现为国际交流中心。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开窗方正,白色仿石窗套与清水红砖墙形成色彩对比,南立面有浮雕式圆拱,卷草纹装饰的牛腿支撑阳台,三角形山墙外露名木框架。
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
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全用钢筋水泥筑成,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现为理学院楼。红色清水砖墙,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尖券门洞形成建筑主入口,体现出哥特建筑风格。
图书馆(Library):今上海理工大学公共服务中心。
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此楼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今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2月20日行落成典礼,楼高2层。砖木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外墙壁柱逐层收缩,主入口尖券门洞线脚层层缩进,外墙窗下墙上装饰有哥特式花纹,窗洞口两侧有齿形装饰线脚。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现为学生活动中心。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南体育馆
落成于1932年,是沪江大学的女生体育馆(健身房),底层为女生膳堂、音乐室,二楼为女生健身房,建筑费108万美元,为加利福尼亚州格兰特·艾德蒙夫人(MrsGrantEdmands)及其女捐助。现为南体育馆。砖混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立面中部凸出,上有小尖塔和雉堞式装饰。
音乐堂(Music Hall):今上海理工大学音乐堂。
1935年10月建成,楼高2层,原为中学礼堂(Academy Assembly Hall),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堂,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使用。砖混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门窗细部哥特风格明显,山墙门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棂分隔装饰,北立面有三联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头。1997年至2009年为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办公楼
沪江大学历史建筑建筑群--思伊堂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思伊堂建于1919年,是由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建筑高四层,砖木结构,红砖砌墙,窗套和阳台饰以白色,入口处微凸,设拱形大门洞,窗户均为矩形平窗,三开间并排排列。建筑初建时作为学生宿舍使用,因其临江而建,视野极佳,浦江的美景可尽收眼底。建筑原为坡顶,1984年大修时改成平顶。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宿舍。
亨利·墨菲
亨利·墨菲(HenryKillamMurphy,1877年-1954年),又译茂飞,美国建筑设计师,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墨菲先后为中国的教会大学规划设计了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如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
1928年墨菲受聘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与古力治,帕金斯,帕斯卡尔等一批外国顾问一起,参与拟订了南京建设纲领性文献《首都计划》,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中文名:亨利·墨菲
外文名:HenryKillamMurphy
别名:茂飞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877年
逝世日期:1954年
职业:建筑设计师
毕业院校:耶鲁大学
主要成就:设计多所大学校园
中国传统建筑复兴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清华大学、沪江大学、燕京大学等
个人经历
1877年,亨利·墨菲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约翰·墨菲(JohnMurphy),母亲是爱丽丝·布顿·吉拉姆(AliceButtonKillam)。
1895年,亨利·墨菲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著名私立学校霍普金斯学校毕业,考入耶鲁大学。1899年,他从耶鲁大学建筑系毕业;
1900年,来到纽约;
1906年获美术学士学位(BachelorofFineArts);
1908年在麦迪逊大街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1913年,墨菲和合伙人达纳(RichardHDana,Jr)在纽约州和家乡康涅狄格州初步建立起可靠的商业信誉。他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一些校园规划,所运用的风格多种多样:在纽约州的新罗歇尔学院(TheCollegeofNewRochelle)中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康涅狄格州温莎镇的卢密斯学院(LoomisChaffee,1912年)的设计中又采用了殖民地复兴风格。但这一时期的亨利·墨菲,仍属于“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建筑师”(Cody)。
1914年5月下旬,墨菲来到中国,这是他一生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墨菲在中国的第一个校园设计作品是清华大学扩建,首次将具有明确功能分区的大学校园规划方法引入中国,其总体规划和主体建筑都沿用了美国大学校园的模式。
义和团运动之后,尤其重视教会大学的建设,墨菲抓住这一机遇,陆续为在中国南北各省传教的基督教差会规划设计了多所教会大学的校园:沪江大学、湘雅医院、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的部分建筑。
由于这些基督教差会都希望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因此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所有这些校园虽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却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这与同一时期中国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1918年7月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个人事务所,作为他在上海的分公司;
1919年,墨菲在上海开办事务所后第二年,现有文献表明,除清华大学扩建外,沪江大学是墨菲在华最早的校园规划设计。在沪江大学的校园规划中,墨菲在已经建成的建筑基础上,理性地分析了校园现状、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等问题,对校园道路、新建建筑、校园景观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该设计采用了功能分区方法,按不同的层次分为小学区、中学区、大学区及教师住宅区。
1928年,墨菲受到蒋中正的注意,受聘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筑顾问,主持制定了1929年首都南京的建设规划《首都计划》,并在南京等地设计了一批建筑作品,如紫金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堂和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都属于政府机构的官方建筑,继续采用中国复古形式。这是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首都计划对南京的街道系统作了通盘规划,采用了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为增加沿街店面,道路网的密度很高,街坊面积偏小。许多当时中国重要的建筑师也相继参与其中,如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_、陈植、奚福泉、李惠伯等。此外,这一时期负责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两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吕彦直也是墨菲的助手和门生。
1935年,墨菲退休,回到美国康涅狄格州布兰德福德他自己设计的住宅。他还在佛罗里达州的克罗尔加布尔斯设计了一个有8个家庭的小型的"中国村"(Chinesevillage);
1949年,他在72岁时第一次结婚;
1954年在家中逝世。
主要作品
纽约州,新罗歇尔(NewRochelle)学院
康涅狄格州温莎镇,卢密斯学院(LoomisChaffee,LoomisInstitute)
康涅狄格州,温莎儿童学校
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菲利浦斯(Philips)住宅
康涅狄格州,霍普金斯学校校园规划
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是1911年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成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该校的基地原是清朝皇子奕_的清
华园(俗称“小五爷园”)。1916年,墨菲受聘为清华进行校园总体规划,保留了原有的少量旧建筑(工字厅),并设计了早期清华学堂的4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这组建筑均采用了西式风格,并为清华大学以后的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2001年,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沪江大学
在沪江大学的校园规划中,墨菲在已经建成的建筑基础上,理性地分析了校园现状、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等问题,对校园道路、新建建筑、校园景观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规划将校园主入口东西大道直通浦江岸边与沿江道路相接,将校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自西向东分别为小学区、中学区、运动场,道路北侧为教师住宅区,大学区则集中在校园最东侧的黄浦江边。规划渗透着近代美国大学校园的设计理念,反复使用以草坪绿地为中心,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三合院模式来组织校园空间,营造了富有校园情节特点的空间场所。
规划重点在于大学区,该区位于校园东侧浦江岸边,先期已建成思晏堂、体育馆、思裴堂、思伊堂及科学馆等建筑,但总体布局并无合院式空间特点。墨菲在此基础上,规划增建办公楼、图馆、教堂等建筑,采用理性与秩序的手法布置了一个校园核心区(campus)和一个校园扩展区(campusextension),两个区域均采用建筑三面围合中心景观绿地,一面向黄浦江开敞的三合院式的空间模式。
“大学校园四周都栽着柳树和四季常青的灌木,校场的中央,巍巍地布着二、三十幢洋楼。在茶余饭后的时光,同学们更喜欢三五成群,或则一个人,在黄浦江边散散步,在草地上坐一霎,看看天上的夕阳和白云,听听江里的潮声,俨然是一幅从弗吉尼亚移来的世外桃源景象。”这一规划设计强烈地表现出20世纪初美国大学校园注重景观、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渗透着开明开放、注重人格培养的教育思想。
1900年的庚子教难使传教活动受到沉重打击,以建筑形式作为表面手段来缓和国民的对立情绪成为有效措施之一。在华的17所教会大学绝大部分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只有上海的沪江大学及周边的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采用西式建筑,且沪江大学建筑规模是其中最大的,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内在原因。首先,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中心,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多,西学东渐倒是走在前列,对西方文化不排斥,在强势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教会大学宗教气氛特别浓厚,得以将基督教的文化信息及其依附的载体—建筑原样搬过来。
到1937年上海沦陷前,校园核心区已初步形成,而校园扩展区未完全建成,抗战爆发后没有再按规划进行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新建上海理工大学,继续保持校园整体之格局。
雅礼大学
雅礼大学是墨菲来华后的第一个作品。这所大学完全是美国耶鲁大学学生受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刺激的产物,因为那一年在中国被杀的传教士中有不少都是耶鲁的校友。1901年,一批青年学生组织了专门前往中国传教的组织雅礼会(YaleMissioninChina),并派遣德本康(LawrenceThurston)来中国考察了2年,最终选择了位于华中的湖南长沙作为中国工作的基地。湖南省曾是中国排斥基督教最激烈的一个省份。1906年,他们先租借民房开办了长沙雅礼学校(高中程度的预科学校),到1914年,正式成立雅礼大学(CollegeofYale-in-China),开始招本科生。雅礼聘请墨菲来为位于北门外麻园岭的新校园进行规划设计。雅礼大学的校方希望墨菲建造一所比以往的在华教会大学更加中国化的校园。在此之前,由极富声望的芝加哥帕金斯、佛罗斯和汉密尔顿(Perkins,Fellows&Hamilton)建筑事务所设计了济南齐鲁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园建筑,都模仿了中国建筑宽阔的大屋顶,但却忽视了支撑巨大屋顶重量的斗拱结构,中国式的大屋顶直接架设在西式平面之上,因此仍有一些遗憾之处。雅礼大学的业主和建筑师都希望能够建造得更加原汁原味,于是用混凝土模仿建造中国的木结构柱子,用铁件制造中国的花格窗。许多评论认为,雅礼大学在建筑中国化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当然这样做也加大了成本,花费了很多时间。1919年,雅礼大学迁往新校园,并于1920年继续完成了科学馆。1926年,湖南成为大革命反帝运动的中心,教会受到严重冲击,雅礼大学被迫停办,1929年合并于武昌华中大学。雅礼的校园改办“湘雅医学院”(Hsiang-YaMedicalCollege),仍然是中国第一流的医学院校,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现在这里是中南大学的一个校区。
金陵女子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简称金陵女大。1913年(民国二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最终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首任校长为德本康夫人。金女大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声誉。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参与。金陵女子大学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对称。这些建筑物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造型均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
复旦大学
这时,一所由天主教学校震旦大学的退学生组建的私立学校复旦大学在上海北郊的江湾买下一块土地,墨菲主持了校园设计,到1922年春天,复旦大学的新校园已经建成几座别具一格的建筑,包括牌楼式的校门、宫殿式的奕柱堂和登辉堂(今相辉堂)。奕柱堂和登辉堂至今仍在使用,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旧校门也被恢复。
其他
福州福建协和大学整体规划及建筑群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
燕京大学总体规划及建筑群
国立北平图书馆
南京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堂
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
广州岭南大学扩建项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