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
焦雅辉还称,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
焦雅辉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1月12日上午,浙江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在省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表示,目前,浙江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回落,120急救和急诊目前也正处在逐步下降阶段,全省整体疫情已渡过感染高峰期,预计在1月底将降至较低的流行水平。但住院和重症、危重症目前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90%左右。他说:“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基本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医疗救治需求,但仍处于最关键的阶段,重症危重症的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月8日晚,《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他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曾参与2021年河北石家庄、2022年吉林长春、上海、海南三亚等地的抗疫。近三周以来,作为综合ICU主任,蔡洪流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就在采访的周日,他的一天被排的满满当当,白天讨论病例,晚上进行第十版诊疗方案培训。直到晚上十点半,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和记者谈起了浙江在重症高峰到来前的准备、ICU改造为何需要时间、如何在短期内培训出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重症队伍、新冠救治有何重大误区。他坦率地说:“‘二十条’措施推出后,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以下是蔡洪流的讲述:
浙江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逐渐进入重症高峰,目前还处于平台期,未见明显拐点。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最大的压力是在感染人数开始激增的早期,大批医护倒下和感染高峰部分重叠到一起。当时人员非常紧张,我们一个院区的医生甚至在单位旁边租了一套房子,当作集体宿舍。阳了的医护住在那里,工作七八小时之后实在撑不住了就去躺三四个小时,然后再回院继续战斗。
近三周以来,我们重症医护的工作强度一直在持续加大,收治的重症患者中,高龄、感染新冠后原有基础加重的病人占比在不断增加,住院周期也在拉长。同时,我们负责的ICU床位成倍增长,比如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原本有184张床位,后来又开了四个新的病区,增加了100多张床位。而整个医院之前的ICU床位一共是250多张,现在准备好的ICU床位增加到了近600张。
国家卫健委从去年12月初就不断强调,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4%,各专科ICU也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床位,也就是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总共能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改造必须在去年12月底之前完成。而按以前要求,二级以上医院ICU床位数占比为2%~8%,也就是说,8%已经是天花板了。
平时,ICU床位的改造一般至少需要几个月,现在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2023年1月11日晚,浙江湖州,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病房,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护理。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改造ICU需要时间?因为这不是加一张床这么简单,比如说呼吸机,不是把它搬过来就行,它的后面紧连着气体设备带,改造ICU对病房内氧气、空气、负压吸引接口、电源插座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求是一张床一个空气开关。ICU里都是生命监测、支持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在一瞬间危及生命,所以改造ICU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追求速度。
浙江省卫健委近期组织重症医疗、护理专家对全省11个地级市22家医疗单位进行重症病例救治巡诊。我在刚结束的巡诊中发现,因为各医院都在争分夺秒改造ICU,当前重症医疗设备的供应较紧张,部分县级医院呼吸机、高流量氧疗设备、CRRT机器等处于紧平衡状态。
硬件上的改造、设备的购置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最难的是ICU医护没办法短期内增加。培养一个合格的ICU医生至少要专门培训三年以上,因为ICU收治的都是病情重、变化快的患者,因此要依赖很多监测和治疗设备,比如监护仪、呼吸机、CRRT机器、ECMO等,因此我们业内将重症医护形容为“特种兵”,每天既要面对数量很多的病情危重复杂的重症患者,还要会使用各种“武器”,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实际上,此前三年全国真正参与了新冠治疗、尤其是重症救治的医护人员并不是太多,这次防疫政策调整后,是第一次几乎所有医护都真正进入新冠救治的实战模式,这场仗必须要打,而且必须打赢。这种形势下,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就是采取混合编组的工作模式。
比如,有麻醉科医生和我们一起工作,他的特点是操作能力强,因为麻醉机和呼吸机很接近,对气管插管、穿深静脉,甚至循环呼吸的抢救等都相对专业,但在如何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方面经验就相对欠缺,于是再找感染科医生加入进来。也就是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混编时一定要把这些来支援的其他科医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个最高效的组合。在我们医院,一个混编小组基本由一名重症医生、一名麻醉科医生,再加上一名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构成。
而且,这个组合定下来之后尽量别变动,现在新扩建的ICU病房里,很多呼吸机的品牌连我这种“老重症”都没见过,我们都需要和设备磨合,医护彼此之间也要磨合,我们花了两周时间才真正磨合好,如果等上战场之后再磨合就迟了。
因此,混编不能纸上谈兵。在重症高峰到来前,要让这些来支援的医生提前到ICU上班,先工作1~2周,中间还可以再优化调整,这也是给非重症医生进行紧急培训的最重要环节:一定是要以团队的形式、以实战的形式。
浙江在重症队伍的培训上比较充分,省卫健委去年12月初就发文要求,各地市上报参与培训的医护具体名单,各医院要按一张ICU床位配1名医生、25~3名护士,并在此基础上再额外增加20%~30%的人员作为后备力量。去年12月8日,全省所有地市派出新冠重症救治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组成的骨干团队来杭州集中培训了五天,由我们医院新冠重症救治最有经验的医护及呼吸治疗师来教学、介绍经验。
不过,浙江虽然已做了包括ICU改造、人员培训等各种预案,但“新十条”后,感染人数上升速度之快还是超过了我们的估计。“二十条”措施推出后,我推测中国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会花三个月走完别的国家三年的路,实际上我们花了不到20天。
2023年1月11日晚,浙江湖州,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内,医护人员正为患者护理。
ICU的任务是守住最后一道防线。早在2020年我们总结抗疫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关口前移,在今天仍然适用。关口前移的关键是尽早把高风险人群识别出来,第十版诊疗方案中提到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一共有六点,每位社区医生都要背下来,不能漏掉任何一名高风险患者。第十版相对第九版的一个变化是把高危人群的年龄门槛从60岁提到了65岁,并特意强调了未全程接种疫苗者。2022年我们参加上海保卫战时,少数死亡患者的特征就是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且没打疫苗,所以这类“关键少数”脆弱人群一定要重点关注。
社区医生要告诉高风险人群你需要注意什么,如果出现哪几种情况,要第一时间联系谁,要引导他们到社区去,而不是等到扛不住了才往三级医院跑,让他们对社区医院建立信任。新冠初步治疗的培训实际上花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社区医生完全有能力应对,如果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就要立刻向上一级转诊,因此必须有一套高效的转诊流程,让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救治重型、危重型患者,这是成本最低、治疗效果最好的方式。
新冠的救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要尽早抗病毒治疗,第二条是治疗各种基础病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发症,而基础病的治疗,社区医生比大医院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日常的职责就有慢病管理。另外还有两点要格外注意:一是要重视俯卧位救治,要应趴尽趴,把它和抗病毒治疗提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二是一定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少数医生都把抗菌药用过度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如果考虑有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医生要积极去找证据,盲目使用抗菌药是有害的,要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很重要。
发于2023116总第107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新冠重症救治一线医生口述:过去三周经历了什么?
记者:霍思伊李金津
编辑:杜玮
12月2日,成都、天津、北京等多地相继宣布,乘地铁取消核酸证明查验。广州也在同一天宣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
12月1日,在多区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后,广州市卫健委提到,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核酸检测策略,并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
随后,有小区开始团购抗原试剂盒,广州多家药店的抗原检测试剂断货。12月2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力介绍,广州正在协调新冠抗原试剂盒生产企业,合理增加产能,目前广州市新冠抗原试剂盒的最大产能约每天1050万人份。
12月2日,北京市卫健委也发文提到,市民要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用好核酸检测、抗原自测”。12月1日,北京卫健委公布的优化日常就医措施中提到,对于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分诊期间补测抗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诊。
未来,抗原检测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哪些人要做抗原检测?
普通人群不需要每天做抗原
今年3月,《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颁布,对三类人员开放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这其中,包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出现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患者,隔离人员以及有抗原自检需求的居民,以便早发现、早隔离。不过,《方案》主要针对由专业的医疗机构和检测人员为患者进行抗原检测,而且强调首选核酸检测。
早从2020年起,欧美等一些国家已使用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辅助手段,筛查新冠感染。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新冠病毒想象成一个橘子,病毒核酸是被橘子皮和内皮包裹的橘子瓣。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橘子皮或者内皮,来判断病毒是否存在。核酸检测,需要把橘皮和内皮都剥开,暴露出橘子瓣后,将其不断扩增,也就是把携带病毒的基因片段不断放大,以便被仪器探测到,最终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核酸。
抗原检测操作简便,10~20分钟便可快速检出结果,价格便宜。但与核酸检测相比,准确度更低。
网络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曾介绍,国家已经批准的抗原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在75%~98%之间,特异性在95%~99%之间。李金明提到,抗原检测不能替代核酸检测,当抗原检测是阳性的时候,一定要拿核酸检测去做确认。
美国疾控中心也提到,抗原检测不如核酸检测准确,并且可能无法在感染早期或没有症状的人群中检测到病毒,建议连续2~3天检测,“家庭抗原自测不完美,但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检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选项”。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当前,香港所有确诊的病例中,约有60%~75%的病例发现自抗原检测。美国的大规模研究已经表明,连续测三次抗原之后,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与核酸非常接近,能找出大概98%的感染者,“可以每天都测,也可以隔天测一次,通常3~5天内至少应连续测三次”。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强调,在新冠疫情发展早期感染人数不多时,核酸检测能迅速筛查出感染者。但当出现广泛的社会面传播时,集中核酸检测,易造成交叉感染,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相比之下,抗原检测门槛低,人们在家中参照说明书操作即可,能有效避免该风险。
哪些人要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香港第五波疫情时,特区政府曾给每个家庭都发放10至20盒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连续三天自测。“当时一下子把相当多比较隐蔽的感染者找了出来。”金冬雁说。他建议,在疫情大规模暴发早期,应在第一轮先尽量多测抗原,一方面,抗原检测出结果快,可以提高初筛的效率,找出潜在感染者,进而找出整个传染链条;另一方面,抗原检测成本要低于核酸,能有效缓解基层的财政负担。
多位专家认为,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每天做抗原检测。抗原检测主要用于高风险人群筛查。金冬雁介绍,在香港,两类人群需要连续进行抗原检测,高风险和特定群组。高风险人士包括养老院老人和员工、医护人员、身处检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如检疫酒店、机场员工等。特定群组,则根据阳性患者涉及到的高风险点位动态调整,例如,在与阳性患者有关的地点停留超过两小时,或污水样本检测发现病毒量极高的地点附近圈定的人群。
金冬雁认为,抗原未来还可以考虑作为学校、医院、商场等特定场所的出入凭证,保证社会必要运转。他举例,香港的学生每天上学前,要在家中提前做抗原检测,医护人员出门前也应测抗原,以避免院感。此外,感染人士或者密接在社区或者居家隔离的第6天及第7天,分别进行两次抗原测试,如果连续两天测试结果为阴性,便可解除隔离。
按照优化防控二十条规定,在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另据第九版防控方案,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除了完成1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对学校、养老院等重点机构进行核酸抽检,按每天至少20%的抽样比例开展。
前述公卫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未来不开展全员核酸,从发现传播链的角度而言,对这类重点场所,按20%的抽样比例进行核酸检测“肯定是不够的”,应该辅以抗原检测,“最好每天都做,或至少每周3~5次”。
金冬雁解释,抗原和核酸检测是互补的关系。抗原检测如果检出阳性后,用核酸来确定感染者的病毒量和危险性,将其作为采取适当隔离措施的重要依据,“好钢用在刀刃上”。高风险人员除了需连续进行抗原检测外,香港还规定,必须每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相当于“双保险”。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扩大抗原检测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筛出“一部分超级传播者”,把他们及时隔离。
12月2日,广州宣布,各级医院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新入院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进入,需凭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金冬雁分析说,相比之下,住院的风险更高,因此入院的要求也高。但他建议,可以多测抗原,辅以核酸,降低院感风险。
“不只是医学题,而是社会管理的课题”
《方案》出台之后,今年4月以来,上海、河北等地都曾推行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
多位受访专家提到,抗原检测是大势所趋,也有助于降低防疫成本。但在前述公卫专家看来,若要推行抗原检测,对系统和管理的要求高于核酸检测。他说:“之前大家只需要配合核酸检测,但抗原检测后,检测的钱谁负担、能不能覆盖所有的人、个人如何准确上报结果等,都需要考虑。”
在他看来,这并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管理的课题。而目前,广州只是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但如何落地,并没有出台具体要求。
网络
广州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此前是免费的核酸检测,不适应抗原自测还要自费。12月2日,广州天河、海珠区等区开始推出自费核酸便民采样点,混管收费为每人28元,各大医院的核酸检测服务也开始恢复自费,单管为135元。相比之下,抗原检测试剂单人份售价大多在10元以内。
金冬雁介绍,在香港,特区政府会给上述两类高风险人群免费派发快速抗原检测包。如果某个小区或建筑内近期出现的感染者较多,由港大和特区政府组成的联合团队也会对附近污水进行检测,如发现污水样本中病毒量较高,会免费向附近居民、清洁工和物业管理人员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其余人需自费购买,一些机构的雇主也会免费给员工提供抗原试剂。
其次,个人会不会将抗原检测的结果准确上报,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搭建申报系统,保证申报系统的准确性,以及对抗原试剂的审核,将劣质厂商赶出市场,这需要国家监管部门进一步摸索。”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些城市已搭建了申报平台。4月,为了响应《方案》,广东省卫健委曾推出“粤抗原”小程序,支持居民开展抗原检测信息采集与结果上报,并与当地粤健通、粤核酸小程序、电子健康码等连接。5月,河北省上线“抗原冀报”小程序。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也推出了“京抗原”,市民可通过小程序上传抗原检测结果。
金冬雁介绍,在香港,前述重点场所人员在每天抗原自测后,发现阳性,可通过“快速抗原检测阳性结果申报系统”自动上报,该系统由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于3月推出。特区政府为鼓励人们主动使用系统,如果居民在系统上上传抗原结果预约核酸,政府会免费发放一个大礼包,其中包括防疫指南、连花清瘟、退烧药、电子温度计、20盒抗原检测试剂和20个KN95口罩。没有使用该系统上报的居民,则需要自费承担上百元的检测费用。
他补充指出,为了进一步验证抗原检测的准确性,香港会在已上报的抗原阳性患者中定期对10%~30%的人用核酸进行抽检。
但上述公卫学家强调,推广抗原检测,让个人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社会管理的要求高。此外,他建议,如果要推行抗原检测,该如何落地和监管,不要各地自行解释,而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进行调整和修改,有助于各地依照统一的规定推行。
作者:杨智杰霍思伊
“珠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自12月4日起,科学精准开展核酸检测服务。
关于科学精准开展核酸检测服务的通告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就我市科学精准开展核酸检测服务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跨省流动人员在“两站一场一码头”,继续按照“自愿、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原则开展核酸“落地检”。
二、红码人员主动向所在社区报备,按要求在居所等待上门核酸检测。黄码人员到指定医疗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期间规范佩戴口罩、不乘坐公交车。
三、风险岗位、重点人员按要求落实“应检尽检”。
四、有核酸检测需求的市民,在社会面便民采样点自费检测。
五、核酸采样期间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距离,不交谈、不聚集。
六、无新冠肺炎相关症状、非风险岗位、非重点人员以及无需求的市民,提倡不进行核酸检测。
本通告自12月4日起施行,后续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要求动态调整。感谢广大市民对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延伸阅读
“解封”后一盒难求,你需要备抗原试剂盒吗?
12月2日,成都、天津、北京等多地相继宣布,乘地铁取消核酸证明查验。广州也在同一天宣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
12月1日,在多区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后,广州市卫健委提到,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核酸检测策略,并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
随后,有小区开始团购抗原试剂盒,广州多家药店的抗原检测试剂断货。12月2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丁力介绍,广州正在协调新冠抗原试剂盒生产企业,合理增加产能,目前广州市新冠抗原试剂盒的最大产能约每天1050万人份。
12月2日,北京市卫健委也发文提到,市民要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用好核酸检测、抗原自测”。12月1日,北京卫健委公布的优化日常就医措施中提到,对于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分诊期间补测抗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诊。
未来,抗原检测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哪些人要做抗原检测?
普通人群不需要每天做抗原
今年3月,《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颁布,对三类人员开放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这其中,包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出现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患者,隔离人员以及有抗原自检需求的居民,以便早发现、早隔离。不过,《方案》主要针对由专业的医疗机构和检测人员为患者进行抗原检测,而且强调首选核酸检测。
早从2020年起,欧美等一些国家已使用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辅助手段,筛查新冠感染。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新冠病毒想象成一个橘子,病毒核酸是被橘子皮和内皮包裹的橘子瓣。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橘子皮或者内皮,来判断病毒是否存在。核酸检测,需要把橘皮和内皮都剥开,暴露出橘子瓣后,将其不断扩增,也就是把携带病毒的基因片段不断放大,以便被仪器探测到,最终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核酸。
抗原检测操作简便,10~20分钟便可快速检出结果,价格便宜。但与核酸检测相比,准确度更低。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曾介绍,国家已经批准的抗原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在75%~98%之间,特异性在95%~99%之间。李金明提到,抗原检测不能替代核酸检测,当抗原检测是阳性的时候,一定要拿核酸检测去做确认。
美国疾控中心也提到,抗原检测不如核酸检测准确,并且可能无法在感染早期或没有症状的人群中检测到病毒,建议连续2~3天检测,“家庭抗原自测不完美,但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检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选项”。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当前,香港所有确诊的病例中,约有60%~75%的病例发现自抗原检测。美国的大规模研究已经表明,连续测三次抗原之后,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与核酸非常接近,能找出大概98%的感染者,“可以每天都测,也可以隔天测一次,通常3~5天内至少应连续测三次”。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卫专家强调,在新冠疫情发展早期感染人数不多时,核酸检测能迅速筛查出感染者。但当出现广泛的社会面传播时,集中核酸检测,易造成交叉感染,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相比之下,抗原检测门槛低,人们在家中参照说明书操作即可,能有效避免该风险。
哪些人要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香港第五波疫情时,特区政府曾给每个家庭都发放10至20盒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连续三天自测。“当时一下子把相当多比较隐蔽的感染者找了出来。”金冬雁说。他建议,在疫情大规模暴发早期,应在第一轮先尽量多测抗原,一方面,抗原检测出结果快,可以提高初筛的效率,找出潜在感染者,进而找出整个传染链条;另一方面,抗原检测成本要低于核酸,能有效缓解基层的财政负担。
多位专家认为,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每天做抗原检测。抗原检测主要用于高风险人群筛查。金冬雁介绍,在香港,两类人群需要连续进行抗原检测,高风险和特定群组。高风险人士包括养老院老人和员工、医护人员、身处检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如检疫酒店、机场员工等。特定群组,则根据阳性患者涉及到的高风险点位动态调整,例如,在与阳性患者有关的地点停留超过两小时,或污水样本检测发现病毒量极高的地点附近圈定的人群。
金冬雁认为,抗原未来还可以考虑作为学校、医院、商场等特定场所的出入凭证,保证社会必要运转。他举例,香港的学生每天上学前,要在家中提前做抗原检测,医护人员出门前也应测抗原,以避免院感。此外,感染人士或者密接在社区或者居家隔离的第6天及第7天,分别进行两次抗原测试,如果连续两天测试结果为阴性,便可解除隔离。
按照优化防控二十条规定,在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另据第九版防控方案,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除了完成1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对学校、养老院等重点机构进行核酸抽检,按每天至少20%的抽样比例开展。
前述公卫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未来不开展全员核酸,从发现传播链的角度而言,对这类重点场所,按20%的抽样比例进行核酸检测“肯定是不够的”,应该辅以抗原检测,“最好每天都做,或至少每周3~5次”。
金冬雁解释,抗原和核酸检测是互补的关系。抗原检测如果检出阳性后,用核酸来确定感染者的病毒量和危险性,将其作为采取适当隔离措施的重要依据,“好钢用在刀刃上”。高风险人员除了需连续进行抗原检测外,香港还规定,必须每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相当于“双保险”。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扩大抗原检测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筛出“一部分超级传播者”,把他们及时隔离。
12月2日,广州宣布,各级医院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新入院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进入,需凭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金冬雁分析说,相比之下,住院的风险更高,因此入院的要求也高。但他建议,可以多测抗原,辅以核酸,降低院感风险。
“不只是医学题,而是社会管理的课题”
《方案》出台之后,今年4月以来,上海、河北等地都曾推行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
多位受访专家提到,抗原检测是大势所趋,也有助于降低防疫成本。但在前述公卫专家看来,若要推行抗原检测,对系统和管理的要求高于核酸检测。他说:“之前大家只需要配合核酸检测,但抗原检测后,检测的钱谁负担、能不能覆盖所有的人、个人如何准确上报结果等,都需要考虑。”
在他看来,这并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管理的课题。而目前,广州只是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但如何落地,并没有出台具体要求。
网络
广州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此前是免费的核酸检测,不适应抗原自测还要自费。12月2日,广州天河、海珠区等区开始推出自费核酸便民采样点,混管收费为每人28元,各大医院的核酸检测服务也开始恢复自费,单管为135元。相比之下,抗原检测试剂单人份售价大多在10元以内。
金冬雁介绍,在香港,特区政府会给上述两类高风险人群免费派发快速抗原检测包。如果某个小区或建筑内近期出现的感染者较多,由港大和特区政府组成的联合团队也会对附近污水进行检测,如发现污水样本中病毒量较高,会免费向附近居民、清洁工和物业管理人员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其余人需自费购买,一些机构的雇主也会免费给员工提供抗原试剂。
其次,个人会不会将抗原检测的结果准确上报,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搭建申报系统,保证申报系统的准确性,以及对抗原试剂的审核,将劣质厂商赶出市场,这需要国家监管部门进一步摸索。”金冬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些城市已搭建了申报平台。4月,为了响应《方案》,广东省卫健委曾推出“粤抗原”小程序,支持居民开展抗原检测信息采集与结果上报,并与当地粤健通、粤核酸小程序、电子健康码等连接。5月,河北省上线“抗原冀报”小程序。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也推出了“京抗原”,市民可通过小程序上传抗原检测结果。
金冬雁介绍,在香港,前述重点场所人员在每天抗原自测后,发现阳性,可通过“快速抗原检测阳性结果申报系统”自动上报,该系统由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于3月推出。特区政府为鼓励人们主动使用系统,如果居民在系统上上传抗原结果预约核酸,政府会免费发放一个大礼包,其中包括防疫指南、连花清瘟、退烧药、电子温度计、20盒抗原检测试剂和20个KN95口罩。没有使用该系统上报的居民,则需要自费承担上百元的检测费用。
他补充指出,为了进一步验证抗原检测的准确性,香港会在已上报的抗原阳性患者中定期对10%~30%的人用核酸进行抽检。
但上述公卫学家强调,推广抗原检测,让个人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社会管理的要求高。此外,他建议,如果要推行抗原检测,该如何落地和监管,不要各地自行解释,而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进行调整和修改,有助于各地依照统一的规定推行。
作者:杨智杰霍思伊
6月24日,是2022年湖南高考分数出炉的日子,来自娄底四中高192班的物化生考生谢思伊同学收到了她期待已久的高考成绩——606分,其中语文考出了123分和英语考出了141分的好成绩。2022年,湖南普通高考考生历史类考生1747万人,物理类考生2549万人,高考文化总分(含优惠分)600分以上的考生仅9396人(历史类占980人,物理类占8416人),谢思伊同学名列全省6475名,名列娄底四中第一名。
尤其是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习生活消磨着她的精力,她越发容易感到身体上的疲惫与无力。谢思伊因身体原因,晚上不能到教室和同学们一起晚自习听老师讲课,班主任饶永波老师每天通过手机微信转发相关各科学习和复习的资料,她经常每天晚上刷题自学到深夜。三年来,在她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精心辅导下,一步一个轮印地终于磨出了今日的成绩。
娄底四中2022年高考大获全胜,该校600分以上2人,一本上线120人,二本上线280人。该校192班44名学生全部本科上线,其中一本上线38人,该校195班本科上线42人,其中一本上线11人。
娄底四中位处娄底中心城区金星南路668号,1990年建校,迄今三十二个春秋,2022年首次成为高考考点。近几年来,娄底四中教学质量持续攀高,生源"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格局,2019年高考,一本上线48人,二本上线143,2019年该校被升格为科级单位。2020年成立党委,2020年高考该校再创新高,600分以上2人一本上线75人,二本上线212人。尤其是2021年高考,600分以上7人,最高分665分两人,一本上线110人,二本上线240人。目前,该校共有初中和高中教学班级83个,学生近5000名,教职员工总300余人,其中正高级、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 9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 30多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0多人。
图/视觉中国
连续几周来,在新冠阳性病例激增背景下,官方提倡轻症患者居家进行自我健康监测,“非必要不去医院”。人们的日常聊天也从“你阳了吗?”变成“你抢到药了吗?”人们的囤药清单中,布洛芬、泰诺、连花清瘟等解热镇痛药之后,维生素C和泡腾片也位居前列。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面对新冠病毒,人体免疫力是最好的武器。日前,在华山感染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保护家人,走出疫情》中,张文宏团队直言,“就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讲,有谁感冒发烧了会满世界找核酸亭呢?无非是找点退烧药吃,睡一觉,多喝点水,吃点维生素C也就扛过去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等知名专家也曾对公众建议,感染新冠后可多补充维生素C,以增加机体的防御能力,抗击病毒。
但维生素C能否预防和治疗新冠一直存在争议。多位专家建议,公众在感染期间可适量服用维C,每日不超过200毫克,一定不要过量。“补充维生素C,最好还是从富含维C的水果、蔬菜中获得,对药物或营养品,能少吃就少吃。”中日友好医院一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
维生素C不能预防新冠
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其本质是一种抗氧化剂。科学研究表明,维C会参与到人体免疫蛋白的合成中,通过促进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活性,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人们日常维C的摄入量,欧盟建议男性为平均90毫克/天,女性为80毫克/天,以维持成人正常的血浆水平并预防坏血病。瑞士一个专家小组2020年建议,对65岁以上老年人,患感冒或体内被病毒入侵后,每日应补充200毫克维C。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对新冠感染者而言,维C更像一个安慰剂,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无法在短期内“把免疫力增强到足以抵挡新冠感染的程度”,也就是说,维C既不能预防新冠,也不能杀灭病毒,因此不能替代对症治疗的药物。
他提醒公众,感染后一定不能盲目大量服用维C,因为它是酸性成分,大量摄入后可能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另外要尽可能通过新鲜水果和蔬菜来补充维C。“总之,可以适当补一点,但没必要大量吃维C。”
一位安徽三甲医院的感染科医生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建议为了预防新冠而每天吃维C,很多研究表明,维C对预防新冠效果“很有限”。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症状后适度补充维C,可能会缩短病程,缓解症状严重程度,利于尽快从感染中恢复。“有一定的药物辅助功能。”
早在新冠大流行之初,多地政府就将维生素C列为一种预防药物。2020年1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最先明确对上海各医疗机构发布通知,建议临床应用时把维C列为预防新冠肺炎药品;1月26日,杭州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给全体市民的10条建议》,呼吁人们“适当补充维C”。此后,山东等地的卫生部门也相继把维生素C列为预防新冠肺炎的营养补充剂。
但对于维C是否可以防治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科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几位意大利学者统计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发表的所有关于“维C预防或治疗新冠”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证据显示补充维C可以预防新冠,尽管一些临床观察报告称,接受维C治疗的新冠患者的治疗状况有所改善,比如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对照研究的可用数据很少且有很大不确定性,且试验中没有产生一致的效果。综合来看,目前证据不足以得出结论:补充维C对预防和治疗新冠有益,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高质量研究。
不过,郭威介绍,急诊室在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时,经常会给病人静脉注射维C。维C在此时可以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增强血管的稳定性,因为病人感染后产生的炎症会导致体内大量毛细血管破裂、渗出;二是有一定护肝作用,注射维C后可以减少肝细胞和其他机体细胞损伤。“但这样做之后效果有多好,并没有很客观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只能说大家都这样习惯用,而且它还相当安全,没有副作用。”
2020年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对媒体透露,其团队正在进行“大剂量维C”治疗新冠的临床试验。他说,不管是过去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还是现在的新冠,患者致死主要原因都是急性呼吸窘迫症,以及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的并发症。当病毒导致氧化应激增加,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症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后,维C等抗氧化剂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彭志勇团队相关研究成果2021年1月发表于《重症监护年鉴》期刊上。论文指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C缺乏症”,约40%的患者严重缺乏。试验为患有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新冠患者注射高剂量维C,每日24克,发现对重症有潜在的改善信号。但因为湖北省早期疫情很快被控制住,因此该研究样本很小,最终只招募了56名重症患者。
郭威解释,这种治疗手段并不是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患者免疫力,主要用于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一般都是大剂量,单日可达到12~24克,“比日常需要摄入的量要大得多,而多数轻症患者如果想在家里补充维C,每天100~200毫克也就够了,过量反而可能会有副作用。”
多位专家提醒,不能过分夸大维生素C的效果,尤其对未感染新冠的人,没必要为了预防而吃大量维C,只要保证满足日常膳食推荐量即可。
北京市民家里的常备药。受访者供图
退热药和感冒药不能联合使用
“维C神话”背后,是人们感染新冠后的焦虑和无助。同样的心理还会导致人们在发现自己发烧、疼痛后“加码使用”多种药物。专家指出,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很多药物不能联用、混用、多用,人们必须要对此警惕,否则可能会造成比新冠更严重的后果。
感染新冠后,如何合理科学用药?
郭威指出,目前主要解热镇痛类药物有两类,一类是单纯退热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类,另一类是感冒药,比如常用的泰诺、白加黑,大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主要成分也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他提醒,这两类药物一定不能联合使用,否则相当于把“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加大了”,可能会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衰竭。
他建议,选用药物之前一定要仔细审查成分表,如果有发热症状,退热药、感冒药“一定只能选择一种”,禁忌联合使用、重复用药,“更不能吃了一种后觉得发热降不下来就不停换药”。
12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建议,如果感染新冠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用药,但是无须囤药或大量购买药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镇痛药虽然药名不同,但成分相同,不能混合服用,只用一种即可。如果用多了、吃多了,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王贵强还提示,不要滥用药物,各种药物也有副作用,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抗菌药物不能随便用,例如抗生素本身很容易出现继发的菌群失调、继发感染等问题,所以抗菌药物要严格控制使用。”
目前最“火爆”的两款退热药中,我们应该选择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
郭威说,对多数成年人而言,这两款药都有很好的效果,但相对而言,对乙酰氨基酚对孕妇和儿童更安全,因为其副作用更小,儿童还可以使用用双氯芬酸钠这类药物。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有胃病史,特别是胃溃疡的人群都要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破坏胃粘膜、导致消化道出血。“我们在临床上使用退热镇痛药时,都会注意患者有没有合并胃病,对他们会非常慎重地使用,因为已经看到有一些人大量服用这类药物后出现了排黑便的情况,这就说明消化道出血了。”
另外,有脑血管基础病、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多种合并疾病的患者,在选择这两款药物时有何禁忌?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汪阳接受采访时指出,脑血管病人一般会吃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药物,这两种药物和布洛芬有协同作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所以这些病人尽量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减少不良作用。糖尿病病人也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但如果手边只有布洛芬的话,建议和平时的药物间隔2小时再吃。心脏病患者,特别是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衰病人,不建议吃布洛芬,也主张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郭威还强调,老人在服用辉瑞Paxlovid这类抗病毒口服药时,务必要慎重。Paxlovid其中有一种成分和很多药物都会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这款药物时尽量不要同时服用其他药。一些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时有较大风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多位专家建议,退烧药也不可过多服用,间隔用药一般是4~6个小时,一天不超过4次,否则也会导致脏器受损。而且,体温降下来后应立即停药,退热药使用一般不应超过3天,若症状仍未缓解,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总体而言,应坚持“非必要不吃药”的原则。
郭威解释,人体感染病毒后会发热,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被动员起来,去抵抗杀灭病毒,因此如果发热温度不太高时就通过药物将体温强制降低,可能有损于整个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因为机体总要面对这个病毒”。之所以高烧建议服药,是因为温度过高后会造成体内细胞损伤,因此当发热超过385℃之后,一般建议服药。
“如果体温385℃以下,临床上不建议大家服药退烧,可通过冰敷等物理方式降温,比如在颈动脉血管附近用毛巾包裹一些冰块降温,另外一定要多喝水。”郭威说。
除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常用西药外,另一种很多医院都已缺货的药物就是连花清瘟。感染新冠后,中西药能否混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给出建议,西药退烧药与中药感冒药尽量不要同服,如服用连花清瘟、金花清感、宣肺败毒颗粒等有退热功效的中成药,就不再联合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了。其他中药西药如服用也应间隔1小时,避免互相影响。郭威也指出,很多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建议不要和解热镇痛类西药混合使用。
多位专家强调,新冠居家治疗,最重要的是对症,高烧不退用退热药,如果咽痛或咳嗽,可以使用一些止咳祛痰药物,使用时一定要看好说明书,按规定剂量服用。
郭威说,有患者反应感染后咽喉“像刀割一样”,出现症状后不要太过担心,可以服用西瓜霜、金嗓子喉宝等各类咽喉含片,减轻局部炎症即可,尽量不要再去吃药。如果咳嗽有痰,可以对症吃一些祛痰的药物,但应尽量避免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等,这类药物的机理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不让人咳,但咳嗽其实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在发挥作用,通过咳痰把炎症物质排出体内。“建议可以吃一些非中枢类止咳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胶囊,也可以喝一些川贝枇杷膏。”
居家治疗期间,出现哪些症状后需要及时就医?
郭威指出,第一、最重要的一个信号是连续三天高烧在385℃以上,或服用退烧药两三个小时候立刻出现反弹,这说明感染的病毒载量较大,且药物无法对人体发挥作用,“一般而言,连续三四天发烧385℃以上的情况相对少见。”第二、患者感到气促和憋闷,出现呼吸困难时要立刻就医。第三、有基础病的老人在感染新冠后,基础病症状难以控制,如血糖维持高位,高血压控制不住时,建议及时就医。
第四、孕妇出现腹痛出血、胎动减少等症状,儿童持续两三天食欲不振、出现烦躁吵闹等现象。“理论上儿童感染新冠后的症状很轻,虽然也会发烧,但一般很快就会恢复,因此如果儿童持续出现不适症状,就要及时就医。”
前述安徽三甲医院的感染科医生也提醒,年龄越小的儿童,越要特别注意他的情绪变化。“临床发现,很多小孩感染后最开始只是咽痛,后来扁桃体肿大,甚至水肿,这种情况最后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乃至窒息死亡,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孩,症状的变化会非常快,必须格外警惕。”
作者:霍思伊
俊声 俊师 俊时 俊士 俊世 俊书 俊术 俊树 俊松 俊淞 俊塑 俊泰 俊堂
俊涛 俊桃 俊体 俊天 俊廷 俊庭 俊桐 俊土 俊威 俊伟 俊委 俊文 俊梧
俊武 俊悟 俊晤 俊希 俊淅 俊喜 俊侠 俊先 俊显 俊晓 俊肖 俊校 俊榭
俊心 俊忻 俊新 俊信 俊兴 俊星 俊杏 俊栩 俊宣 俊学 俊洵 俊亚 俊延
俊严 俊岩 俊彦 俊杨 俊洋 俊叶 俊沂 俊以 俊义 俊弋
2、2018年狗年女宝宝名字大全
轮佳 轮珊 轮思 曼彤 茂惠 茂佳 茂珊 茂思 美惠 美佳 美珊 美彤 孟佳
孟依 梦慈 梦佳 梦珊 梦竹 觅竹 淼彤 妙彤 妙竹 民惠 民佳 民珊 民思
敏慈 明惠 明佳 明珊 明思 鸣惠 鸣佳 鸣珊 鸣思 茗希 铭佳 铭思 命惠
木惠 慕惠 慕佳 慕珊 乃彤 南彤 楠惠 楠佳 楠珊 楠思 楠希 楠竹 妮珊
念珊 念彤 宁惠 宁佳 宁珊 宁思 凝珊 凝竹 沛珊 佩珊 佩珊 佩思 朋惠
朋佳 朋珊 朋思 平惠 平佳 平珊 平思 平彤 奇惠 奇佳 奇珊 奇思 奇彤
淇珊 祺佳 启惠 启佳 启珊 启思 绮彤 绮竹 千惠 千彤 谦惠 谦佳 谦珊
谦思 倩竹 强惠 强佳 强珊 强思 巧彤 秦佳 沁佳 青惠 青彤 青竹 清恩
清惠 清佳 清珊 清思 清希 清竹 庆惠 庆佳 庆珊 庆思 秋珊 秋彤 秋竹
全惠 全佳 全珊 全思 群惠 群佳 群珊 群思 然依 人珊 仁惠 仁佳 仁珊
仁思 日佳 容佳 榕惠 榕佳 榕珊 榕思 柔彤 柔竹 如彤 如竹 汝佳 芮彤
锐思 睿思 若慈 若惠 若佳 若珊 若思 若彤 若希 若竹 偌彤 三珊 山惠
山佳 山珊 山思 山彤 姗珊 姗思 珊畅 珊翠 珊迪 珊嫡 珊鸿 珊君 珊丽
珊琳 珊璐 珊琦 珊姗 珊珊 珊珅 珊亭 珊娅 珊颖 珊钰 珊照 汕珊 善惠
善佳 善珊 善思 少佳 绍惠 绍佳 绍珊 绍思 生惠 生佳 生珊 生思 胜惠
胜佳 胜珊 胜思 圣惠 诗惠 诗佳 诗珊 实惠 实佳 世惠 世佳 世珊 世思
是佳 书佳 书竹 淑惠 淑佳 淑珊 舒依 澍彤 双思 水珊 水彤 水竹 顺惠
顺佳 顺珊 顺思 思安 思桉 思傲 思奥 思巴 思柏 思保 思彪 思彬 思斌
思槟 思冰 思柄 思伯 思偲 思才 思材 思彩 思婵 思昌 思丞 思成 思城
思橙 思春 思椿 思村 思丹 思旦 思德 思娣 思蝶 思冬 思栋 思杜 思娥
思恩 思发 思帆 思凡 思樊 思梵 思沣 思枫 思峰 思凤 思复 思富 思伽
思刚 思格 思根 思功 思固 思冠 思光 思广 思桂 思晗 思寒 思汉 思杭
思合 思和 思河 思亨 思弘 思泓 思厚 思华 思桦 思槐 思欢 思卉 思汇
思会 思惠 思慧 思机 思姬 思基 思吉 思极 思佳 思枷 思嘉 思坚 思江
思姣 思娇 思椒 思洁 思婕 思津 思槿 思晶 思婧 思敬 思境 思娟 思涓
思君 思均 思浚 思康 思柯 思可 思克 思奎 思坤 思兰 思岚 思榄 思朗
思乐 思李 思力 思丽 思利 思栎 思梁 思亮 思菱 思浏 思流 思柳 思伦
思沦 思洛 思梅 思妹 思梦 思民 思敏 思木 思沐 思娜 思楠 思腩 思宁
思柠 思凝 思泞 思培 思沛 思朋 思平 思坪 思朴 思埔 思浦 思圻 思岐
思其 思奇 思歧 思萁 思棋 思杞 思前 思倩 思乔 思桥 思巧 思勤 思沁
思卿 思晴 思庆 思全 思权 思泉 思仁 思榕 思柔 思闰 思森 思沙 思山
思杉 思珊 思汕 思善 思声 思圣 思晟 思时 思士 思世 思术 思树 思双
思水 思丝 思思 思斯 思松 思塑 思泰 思桃 思天 思廷 思婷 思仝 思彤
思桐 思土 思婉 思万 思微 思唯 思惟 思伟 思吴 思梧 思武 思希 思喜
思先 思娴 思乡 思想 思向 思晓 思校 思心 思欣 思新 思信 思兴 思星
思杏 思栩 思旭 思绪 思萱 思学 思洵 思亚 思娅 思烟 思妍 思岩 思杨
思洋 思尧 思冶 思叶 思伊 思仪 思沂 思宜 思怡 思以 思旖 思义 思忆
思易 思懿 思垠 思印 思樱 思影 思咏 思泳 思勇 思有 思予 思榆 思毓
思元 思园 思沅 思原 思媛 思月 思岳 思悦 思云 思允 思曾 思增 思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2020年拟招生的牡丹江医学院复试名单如下:
1、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璐、陈文燕、刘小涛、刘鹏程、杨 冰、张小芳、王晓阳、李泽恒、吴欣然、董云芳、郭晓东、杨芳芳、汤宝华、刘 文、金玉梅、张雨萌、李新宇、李 健、刘建伟、唐晓宁、宋浩然、李佳昆、袁洋、孙 静、叶鹏飞、马佩珊、郭晨、黄媛媛、杨建华、余 媛、黄安琪、侯珍静、李亚洲、陈思远、季静宁、叶璐瑶、李文琪、苏璐瑶、胡佳鑫、钟雨晴、李玲梅、刘晓玲、黄明梅、陈思宇。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宋宇霆、孙海英、赵芳芳、刘国强、李博文、徐 烨、王静珊、王英歌、李彦欣、刘宝旭、梁晶瑶、柳婷婷、杨新玲、李晓娜、余嘉璐、黄梦婷、蔡传欣、杨洋洋、林洵洵、张珊珊、杨瑶瑶、王 昕、刘思琪、赵子丰、陈晓蓉、张灵怡、黄晓萍、陈 栋、李嘉佳、吴芸芸、马文娟、陈晓爽、高宁宁、陈 斌、朱芳芳、李元圆、王江江、张丽芳、马文浩、刘子涵。
3、本科临床医学技术专业:
杨哲、肖峰慧、王云萍、赵芳芳、邓梦露、余 静、杨秋霞、曹艳丽、李洁瑶、蒋一洋、谢雪晴、宋燕云、叶磊、贾英芳、谭春英、李丽君、袁慧娟、袁春英、赵小璐、董 婉、高艳伟、刘小芳、刘思伊、陈娟、陈娟娟
1月1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通报,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超过59000例。全国发热门诊、急诊高峰已过,但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数量仍处于高位。
与此同时,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信息,从去年10月至今,国内累计报告XBB本土病例16例,从输入风险来看,未来XBB及其亚分支引起本土关联病例风险较大。1月7日起,为期40天,超20亿人次参与的春运迁徙也已开启,这是近三年来,春运期间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流动。
这会不会引发新的感染高峰?未来国内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异株,新冠大流行将何时结束?围绕相关问题,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疾控原主任高福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高福资料图
第二波高峰会出现在偏远农村地区
中国新闻周刊:春运期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不会出现新的感染高峰?
高福:以北京、河南、江苏、安徽为代表的省市,城市中感染高峰已过。在北京,最近去医院还有些拥挤,但就诊患者数量和此轮疫情早期相比,已出现下降。一些县城和农村地区也已渡过感染高峰。
现在国内主要流行的病毒株为BF7和BA52两个分支,如果已有很高感染率的地区,人群短期内重复感染的概率很小。
但对于还没有进入感染高峰的地区,比如说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春节期间民众返乡,可能会出现感染高峰。这一波感染不会比防疫政策调整后的第一波高峰更高。但新的感染高峰很可能出现在缺医少药,国内剩余不到10%没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地方,这些地区会出现医疗挤兑,因此,还是呼吁大家,将最重要的医疗资源留给有基础疾病的、老年高危人群。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患者排队看病。图/视觉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像农村的这波感染高峰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高福:我觉得会持续到3月份。春节期间,因为现在呼吁比较多,可能大家还相对注意一些。春节一过,大家一放松防控意识,2月至3月,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小的感染高峰。
中国新闻周刊:春节期间,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压峰?多地的重症高峰何时见到拐点?
高福:如果还没有打加强针,也还没有经历过感染的人群,要尽快把疫苗打起来。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还得坚持。春节返乡途中,要尽量佩戴N95。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将抗病毒药物准备好。
关于这一轮疫情的重症高峰,原来大家都认为,到春节前后能见到拐点。但现在因为有着综合的干预措施,很可能比感染过峰再延后20天~1个月,到2月初可能会见拐点。
不排除出现致病性更强毒株的可能
中国新闻周刊:从去年10月至今,国内累计报告XBB本土病例16例,都是XBB1的进化分支。到目前为止,暂未发现XBB15的本土病例。XBB是否在国内会引发新的感染高峰?
高福:在美国,XBB的一个分支XBB15已成为流行占比不断增大的毒株。XBB15有着明显的免疫逃逸,几乎相当于一个全新病毒。如果三四月份,XBB在国内最终流行开来,从疫苗和免疫角度,可能大家会再感染一次。但现有疫苗对于感染XBB后,防重症、死亡,还能提供一定基础保护。
XBB进入国内后,如果现在流行的BA5、BF7能对XBB提供一些交叉保护,也可能XBB就起不来,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不同亚种的病毒也在竞争求生存。国外BQ1目前是主流毒株,未来不确定国内的主要流行株将会是XBB还是BQ1。
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基础免疫水平不同。国外先后经历了德尔塔、奥密克戎BA1、BA2、BA5等多轮自然感染,不少民众还打了针对奥密克戎毒株的第四针新冠疫苗。相比之下,中国此前没有经历过大规模自然感染,这会导致一种毒株在国内的流行表现与在全球其他国家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到五六月,很可能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流行相同的毒株。
中国新闻周刊:该怎样科学看待新冠二次感染?
高福:人类接种疫苗,其实就是在逼着病毒变异。一方面,接种疫苗后,能避免很多死亡,另一方面,由于疫苗建立了免疫屏障,也会使得病毒逃逸,更容易出现新毒株。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今天的XBB,和2020年初发现的原型毒株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毒株。从免疫角度来看,奥密克戎的BA1亚型和今天的XBB,也相差很多。
就新冠病毒而言,目前,至少可以划分出三类血清型,早期原型毒株和德尔塔算一类,它们间可提供交叉保护。奥密克戎早期的亚型算一类,XBB算一类。所谓二次感染,实质上,就是不同亚种间的交叉保护很弱。
中国新闻周刊:在国内不断发生感染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变异株?未来新冠病毒变异的趋势会是怎样的,比如说致病力、传播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高福:继续免疫逃逸是一个趋势。比如说,XBB15和XBB相比,其受体结合域只有一个关键氨基酸发生变化,就导致全球现有的疫苗几乎完全失效。
从理论上讲,就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来看,病毒毒力将越来越弱。从早期的原型毒株,到今天的XBB,病毒传播力在增强,但致病性明显在下降。去年10月,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科研人员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将奥密克戎毒株的部分基因插入原型毒株中,进行重组。研究发现,用新重组的病毒感染小鼠,致死率为80%,用原型毒株感染小鼠,致死率为100%。这说明在动物实验中,新冠病毒致病性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就新冠病毒内部进化而言,出现毒力更强的毒株可能性很小。
但是,如果从动物中再溢出一个全新的冠状病毒,再传到人类,我们专业人士认为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出现,那就可能出现毒力更强的毒株。而且,冠状病毒很容易重组,比如说,XBB就由BA2两个分支重组而成,毒力较弱。但如果不同冠状病毒重组,有可能出现毒力更强、全新的病毒。
中国的免疫情况和其他国家不同,新冠病毒或出现和在其他国家不一样的突变。从科学角度来讲,我们希望和世界的免疫程度同步。我们要密切监测病毒变异,进行测序,做到数据公开。另外,各级疾控系统和医疗机构的数据也要更好协同、整合起来。我希望建立全国的冠状病毒监测中心,再和全世界一盘棋,共同把病毒监测好,继续提高监测的覆盖率。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怎样让公众有更科学的认知,此前民众热议无症状比例很少,发生肺炎的比例也并不低?
高福:首先,奥密克戎毒力下降,但还没有下降到可以将其当成疫苗来看。奥密克戎终究还是新冠病毒,狼还是要吃羊的,脆弱、高危人群还要出现重症,甚至死亡。
因此,既不能有“恐冠症”,也不能有“轻冠症”。对当下中国内地来说,重症和死亡率数据,最具参考性的,是去年香港第五波疫情初期的现实情况。
中国新闻周刊:除新冠病毒外,迄今为止,包括MERS、SARS在内,共有6种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和其他几种冠状病毒的主要差异在哪?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和新冠病毒打了三年交道,还有哪些仍是未知的?
高福:之前的冠状病毒变异,没有新冠这么快。从免疫逃逸的角度,新冠病毒越来越趋向于流感病毒,但进化速率还没有超过流感。而且,新冠病毒变异过程中,突变的往往都是关键位点。
关于新冠病毒,还有太多无法回答的科学问题,比如说,它和SARS病毒有着相同的受体结合域,但为什么不会像SARS病毒那样在人群中消失,新冠病毒到底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免疫逃逸这么厉害,这都要科学家们继续探索。
抗病毒药物使用要讲究时空观
中国新闻周刊:应对新冠的重要武器之一就是疫苗,未来对于已经感染过的普通人群,还有没有必要打第四针?
高福:面对新冠病毒,出现突破性感染很常见,但打疫苗,确实也能起作用。因此,无论对于老年人还是年轻人,自然感染后依然有必要接种加强针。
但感染后不应立即接种疫苗,因为自然感染后,体内有抗体,立即接种会将抗体中和掉。接种疫苗是为了激活抗体,间隔最好在3~6个月后,因为3~6个月后,体内抗体滴度会衰减到最低限度。
中国新闻周刊:从更长期来看,如果未来新冠成为地方性流行病,针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策略是怎样的?
高福:根据目前的判断,因为抗体每半年衰减到最低点,此时约等于没打疫苗,而这一病毒又主要针对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因此,老年人最好每半年接种一次疫苗。
我再次呼吁,新冠疫苗应学习流感疫苗的批签发,只要是同一公司、同一技术路线,只是更换了毒株或者基因序列的情况下,就无需再做全流程的临床试验,最多只需做I期临床,然后尽快批准使用。
现在我们还无法判断,未来新冠病毒最终走向何方,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可能像接种流感疫苗一样,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新冠疫苗也要每半年打一次。对年轻人来说,当病毒致病性不断减弱,就不需要一直接种。
中国新闻周刊:就新冠救治来说,如何才能尽可能减少医疗挤兑?抗病毒药物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使用?
高福:分层、分类、分级,这应该是整个医改的方向。要利用这次机会改变观念,尽可能将轻症病人放在社区管理,通过这样的分级诊疗,挽救更多生命。
另外,我也要呼吁,中国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关于抗病毒药物、疫苗,我们也要共享世界成果、世界智慧。
以Paxlovid、默沙东莫诺拉韦为代表的抗病毒药物,能够在使用早期消灭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要有时空观,对于不同人群、在不同发病时期,应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当感染新冠后期,出现白肺,肺部有大量渗出物、严重炎症,体内不再有病毒时,抗病毒药物就不再管用,这时应针对性使用托珠单抗等药物。
今年夏秋或宣布大流行结束
中国新闻周刊:世界卫生组织拟于1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新冠疫情是否仍为全球紧急事件。此前,世卫组织表态称,有望在2023年某个时候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从科学角度来看,何种条件下,我们能终结全球新冠大流行?
高福:终结新冠大流行,有两个词很关键,一个是包容,一个是韧性。从新冠疫情刚开始不久,我们就在讨论这两个词。前者指的是人类到底能忍受多少,后者指人类的灵活性有多少,即动态调整防疫措施。当人类可以包容病毒的存在,有一定韧性,能正常生活,与其同存,就可以宣布大流行结束。当新冠只在有的地区流行,就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到夏天或者秋天,有可能世卫组织会宣布大流行结束。但这也不意味着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数会低至流感,因为其感染基数太大。至于何时能和流感一样,不好预测。
中国新闻周刊:你也提到,未来不排除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会不请自来。结合近三年中国抗疫经验,能否谈谈在下一次大流行到来前或刚到来时,我们该做哪些准备,才能有更及时有效应对?
高福:我提倡“壹健康”,人类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共享数据、共享资源。病毒没有护照,病毒不申请签证,从公共卫生和人类共同健康角度来说,要全球一盘棋。
在具体应对措施上,早期检测和日常监测都非常重要,同时要加大相关基础研究的投入。疾控系统应更多依靠专业力量,减少行政干预。要加强疾控系统对相关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比如对呼吸道相关疾病的监测,要加强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全国流感样监测网络、全国急性呼吸感染监测网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的建设等。
记者:杜玮霍思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