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这件事儿,最容易就是虎头蛇尾。
拉开帷幕的时候,花前月下,两情相悦,山盟海誓,后来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最后偃旗息鼓,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
太多半途而废的爱情,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总是相爱容易相处太难?
爱情只是激素刺激下产生的冲动
从古自今,歌颂爱情的诗歌、文章数不胜数。古有《诗经》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有歌德的“这个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爱情似乎是人类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一部文学作品中,多多少少总会涉及到那么一些关于爱情的内容,仿佛不涉及爱情,这部作品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种感情,被全人类共同捧上了神坛,她高高的俯视着脚下的人类,四周跪地膜拜着的,全是期盼着爱情的痴男怨女。
然而爱情到底是什么?
上给出的解释是指“两个人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也指爱的爱情。”这句话很短,也没有什么生僻字,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细读下来,它好像包含了很多意思,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讲。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本质:
“爱上了吗?”
“爱上了。”
“怎么爱上的?”
“不知道。”
“爱上了什么?”
“不知道。”
“为什么会爱?”
“不知道。”
在生物学上,对爱的解释是这样的:通过进化的力量主导,通过激素起作用,伴随“爱情激素”的分泌产生性欲和一系列化学反应的生物程序。一言以蔽之,爱情就是在人体分泌的激素的刺激下产生的冲动,与理性无关,与智商无关,与生物进化有关,与体内激素有关。你的生物本能认为这个人能够对你的后代产生正面影响(比如,有钱能够提供安稳的繁衍及生活环境,美貌、强壮能够提供优良的基因等),于是激素分泌。
所有的一切关于爱的东西都不是理性主导的,所以爱才会如此模糊,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所以然,也因此让爱情被包装得神秘而高贵。
爱情的保质期比你想象中的短
大家对爱情的保质期的期望值大概都是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天长地久、至死不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爱情总是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或者是相濡以沫二十年,却输给一张天真或妖冶的脸。
爱情的保质期似乎远远小于人们对其的期望,这是为什么呢?
早年,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研究团队曾经研究过爱情是否能够“永恒久远”。研究人员向两组实验对象展示他\她爱人的照片,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脑部。最后的结果显示,共度20年的伴侣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见到爱人照片之后,脑部迅速分泌大量化学物质多巴胺。而在新情侣的试验中,情侣们脑部中出现多巴胺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PS,作为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传递兴奋、喜悦和快乐,别称为“快乐激素”)
这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
在恋爱的初期,见到爱人,多巴胺等激素分泌旺盛,刺激人的大脑、神经,产生“爱”的感觉。
而时间久了,比如传说中的“七年之痒”,则是因为这个人已经没有办法刺激到大脑,多巴胺等激素不能够迅速、大量的分泌,大脑、神经不再受刺激,没有了爱的感觉。
在生物学看来,爱情的本质是为了促进男性以及女性繁衍后代而产生的刺激,一旦成功产生下一代,这种刺激也就没有必要存在。
而下一代的孕育时间并不长,所以,激素也没有必要长时间被分泌。
面对真实的爱人是一个残酷的过程
在恋爱的初期,“情人眼里出西施”,大量的激素分泌刺激这大脑,理智被不断翻涌的情绪推搡到边缘地带,这个时期的所有人都透过粉色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爱人。这种粉色眼镜会自动过滤掉对方的缺点、瑕疵、不足,看在眼里的,全是对方的优点长处,爱人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粗俗一点,连放屁都是香的。
如同上面所讲,这样的激素很难长时间分泌,一旦粉色眼镜失去了本来的作用,爱人的“真面目”就慢慢显现了。
你可能会发现,这个三十多岁的人,居然还像小孩子一样,吃饭时总是有汤汤水水洒在衣服上!
他根本就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成熟,居然会因为自己动了他放在桌面上的摆设而气急败坏!
她完全没有一点耐心,不断让别人等,一旦轮到她等别人,就暴跳如雷!
她晚上睡觉居然不洗脚!上天,这太糟糕了!
但是,这就是真实的对方,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好,那么完美,仅仅是一个和你、我、他都一样普通平凡的人。
这个现实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是残酷,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所以处在恋爱规则中的人,只有不断调整,不断接受,不断磨合,不断改变。
淌过了大河,才能吃到对面树上的甜樱桃
淌过了大河,才能吃到对面树上的甜樱桃。但是大多数的人看着宽广的河面,默默的想着,虽然樱桃好吃,但是我何必一定要吃那个樱桃呢?
别人说是甜的但是我可能不喜欢呀。
这么宽的河面,万一被淹死了怎么办?
我可以重新去找甜樱桃,说不定那里的河面要窄一些,或者根本不用过河。
爱情也是如此。
相互磨合的过程是痛苦的,要改变自己的节奏步调,调整生活方式,同时还要接受对方的缺点瑕疵,适应对方的想法习惯。
每一条,都是万分考验人的事情。稍有不注意,就会产生“我可以重新去找甜樱桃,说不定那里的河面要窄一些,或者根本不用过河。”的想法,逃离这让自己感到难受,甚至痛苦的磨合,去探寻或许存在的,两人无比合拍的“灵魂伴侣”。
但是真正相守的爱情,都是需要淌过这一条大河的。
当然,不同的恋人,这条河的宽度以及汹涌程度天差地别,但都是存在的。
爷爷是一个少话实干的人,而奶奶平生最爱之事确实唠叨。两人一对上,完全没有“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浪漫,活脱脱的一场闹剧。
奶奶围着爷爷不停的说、唠叨、叨比叨比叨,刚开始爷爷受着,摆出一副不和你见识的样子,后来急了,吼两声,头也不回的往外走,颇有一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大方气度。这样的相处模式,我是很羡慕的,有一个人愿意在你唠叨的时候默默听着,实在受不了就自己找清净处,如果这都不是爱。
可据我父亲说,在他小时候,两个人相处可不是这样的。
早些年,父亲还小,奶奶是个暴脾气,爷爷的脾气同样暴躁,总是因为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就唇枪舌战、挑牙料唇,什么难听骂什么、什么伤人说什么。
离婚的话语被撂了无数次,终究还是相互扶持着走过了大半的人生时光。从不断地相互争执到找到属于两个人的相处模式,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多少难熬的磨合,外人已经无从知晓。唯一知道的是,他们在一次次声色俱厉的争执中,磨合出了属于两个人的相处模式,才走到今天。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全适合的两个人,所有执手偕老的爱情,都曾经被打磨得鲜血淋漓,才有爱人看到的恩爱和谐。
相爱容易相处难,说到底,大约就是,爱了,平静了,累了,不想磨合了,分开了。
了解女人,剖析男人,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思爱情顾问(yisilovehunter)。
细细数来,中国历史上流传的爱情故事似乎总是以悲剧结尾,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到项羽虞姬、王宝钏与薛平贵,再到焦仲卿与刘兰芝、林黛玉与贾宝玉,每一段爱情都是起于心动,终于别离,这其中或是生离,或是死别,均让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这和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其他故事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窦娥冤》中,窦娥最后沉冤得雪、《赵氏孤儿》中,孤儿最终大仇得报,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悲剧。”那么我们不禁会疑惑,为什么爱情故事总是倾向于悲剧,而其他类型的故事则大团圆偏多呢?
这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1、对不切实际的爱情的警醒
不切实际的爱情无论开场再美,都会以悲剧结尾
七仙女和董永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一个美丽的开场,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然而这一段美丽的开场并没有带来团圆的结局,在故事的最后,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赶忙去讨水为她解渴。突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庭,再不相见。
七仙女是玉帝的小女儿,而董永只是一届凡夫俗子,两人之间的差距连起来要绕地球N圈,他们突破了距离相爱了,却没有办法突破隔在两人之间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障碍,这段不切实际的“美好”爱情,最后在玉帝的阻挠下走到了尽头。
在现实面前,爱情没有想象中坚固
书生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爬树跳墙到西厢房去会莺莺,被莺莺严辞责斥,但几天以后莺莺又自己主动去见张生,后来张生暮来朝去,一月有余,等张生进京赶考时就抛弃了莺莺,张生还把莺莺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样的人,说自己的德行不能胜妖孽,所以“忍情”。
戏文中,张生将自己抛弃崔莺莺的原因归结为崔莺莺是妖孽,显然,这是很明显的托词,在戏文中,我们分析发现,张生抛弃崔莺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长安期望获得的一切崔莺莺根本给不了,甚至会变成累赘,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两人之间的感情,踏上进京赶考之路。
在陷入爱情之中,每个人都期望这一段感情能够海枯石烂,至死不渝。可是当爱情变成梦想的拦路石之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定的走下去呢?这是古人对我们敲响的警钟——你可以相信爱情,但不能尽信爱情。
2、悲剧更有戏剧效果,更加震撼人性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可以净化感情。
相比来说,喜剧很难达到与悲剧同等效果,笑一笑,乐一乐,放松一下,转头就忘了,而悲剧可以引起观众心中怜悯和恐惧的情绪,然后借助怜悯和恐惧来使观众的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看过《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这一类经典的爱情悲剧之后,爱情会被你放在心中的神坛之上,期盼着自己也能够有一段如此轰轰烈烈的感情。然而事实上,爱情并不如电视剧中那样的美好,不过是在悲剧的作用下,这些爱情在观众心中被净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而这也正是悲剧作者们想要达到的效果——被铭记。
了解女人,剖析男人,遇到情感问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思爱情顾问(yisilovehunter)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