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学家尹建莉的女儿圆圆从小就品学兼优。她16岁时参加高考,考出了高出当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22分的好成绩。其中,语文更是拿到140分的高分。
当总结女儿优秀的秘诀时,尹建莉透露了两个字——“阅读”。
原来,圆圆从婴儿时期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一开始的绘本启蒙,到后来的儿童读物讲故事,大量的阅读积累让她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已经能够轻松阅读长篇小说,阅读量和识字水平远超同龄人。
近日,重温了尹建莉家庭教育三部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对照生活中与儿子的相处细节,进行反思和梳理,有了新的认识。
一、尹建莉其人
尹建莉,教育学硕士,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在研究家庭教育过程中,结合带女儿经历,总结反思,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系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撰写了上述三本书,使人耳目一新。由于她理念先进,操作性强,切合现代教育本质要求,给许多年轻父母很好的启发,引起了巨大轰动。
出版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继续深耕细作,将感性之作提升为系统理论思考,推出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继尔用系统的理论,回答读者(父母)来信问题,将理论回答现实问题,精选代表性问题集,出版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觉的孩子最自由)》。
经历了1将自己的实际提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感悟。2将实践进行提升、思考,形成自己的理念和独特观点,即将理念自洽,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3再将自己的理论放在更多人的实践中检验,使理论更加丰满和具有内涵。
许多人,看过一启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于对她成功将自己女儿培养进名校的信任,将她的育儿方法借鉴。发现有的方法见效,有的衍生其他问题。于是,匆匆认为,尹建莉的方法好是好,可以不适用自己的孩子,比如认为尹建莉过于对孩子宽容和放纵,容易造成孩子没有礼节,不知规矩等问题,进而决定采用自己的直觉来教育。
中国历来有道术之辨、世界观和方法论之说。尹建莉用于自己女儿的教育办法是术和方法论,那么她这样做的背后理论支持则是道是世界观。世界上,哪里都有舍本逐未,只用她的方法去套自己的孩子,进而得出她理念不适合,却不去深究内在的理念基础和教育原理,勿忙结论,纯属懒汉思想,岂不哀叹!
因此,要学尹建莉的育儿理念,不得不深究她的教育原理和哲学理念。
二、尹建莉家庭教育理念初探
儿童观
1美国学者、文化批评人 尼尔·波兹曼 在1982年写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探讨了童年观念的历史演化进程。他认为: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
也就是说,在印刷术普及(知识时代)之前,儿童被认为是成年人的缩小版,唯一的意义,就是等长大之后,和成人一样。
2认知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用科学的方式研究了儿童的特点,明确提出了儿童的发展任务相异于成年。后来,发展心理学进一步提出了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的社会任务,把童年作为一个明确的发展阶段。
3尹建莉认为,童年是美好生命的一个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意义,强烈反对让孩子快点长大。深刻批评常人所拥有的庸俗的念:童年没有任何价值,它只是为成年作准备;孩子阶段所作一切,仅仅是手段,只为“长大”服务,本身没有乐趣和价值。
4当我们问童年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像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一样无解。童年的意义和价值,就是童年的本身。衡量童年有没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的童年快不快乐。
父母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和孩子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心理学家马勒称为分离与个体化)。具体讲:
1提供生活物质基础,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保证孩子的安全,不受侵犯。
2在心理上给与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孩子,是最真挚的爱。
3得体的退出。不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给他自由。
爱和溺爱
爱和溺爱是本质上的区别,不是程度的不同。爱的本质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溺爱的本质不是爱的过度,而是父母的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爱,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是信任,是相信孩子内在的心理机制可以解决他遇到的各类问题,父母起启发和指导作用。
溺爱,是对“爱”和“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的方式是包办、和严厉管制。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因此,“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自由
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胡作非为),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天性是善和美的。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带来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和孩子相处的态度
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意思是说,以事物本来的要求来对待他。对于孩子,也是如此,从孩子本身的特点出发,去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包容孩子。比如,幼小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巨大的,体现之一,就是要父母抱,如果父母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就会体察出被抛弃的恐惧,去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而不是认为孩子不应该娇生惯养,培养孩子独立性,而非得不去抱,任由哭泣。
对待孩子,不要从成年人的高度,居高临下的对孩子训斥,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个高度,心平气和地平待对待,甚至,要从理解一个弱者一样,包容他表现出来的“不正确”。
农夫和玉的故事
农夫得到一块玉,希望把他精雕细琢,但是他却用锄头工作,无意间粉碎了它并且使之失去价值。孩子就是父母手中的一块玉,但是父母的粗暴、局限、浅见和任性,和锄头无异。
“作业”专题最后一篇,想跟大家聊聊“该不该帮孩子做作业”这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前几篇文章发出后,后台收到好多留言,一群可爱的爸妈偷偷告诉我:搞定孩子作业,其实还有个终极绝招——家长帮忙。
这些爸妈,有的只是为了让孩子多睡会觉,有的是想把孩子从重复性作业里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一样的目的,一样的无奈:一边担心“帮孩子”害了孩子,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一边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又担心作业夺走他的学习热情。
其实,“帮孩子做作业”这个传统项目,从幼稚园就开始了。
朋友小唐拈起纸片熟练地粘贴到对应位置,一个拉风的公共汽车已初见雏形。小唐拍照发到朋友圈,立马斩获无数点赞,“小宝厉害啊,做的汽车都快赶上淘宝店卖的成品了!”小唐在心中一笑,一看就是没娃的人说的话,这年头,小朋友的手工作业,还有自己独立做的吗?
对一个连规整的正方形都剪不出来,只喜欢把胶水抹得到处都是的三岁小孩来说,做一个公共汽车的挑战实在太巨大了。更何况,人人都交上去精致漂亮的“家长出品”,就你拎个不堪入目的“自产自销”,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啊。
好不容易熬到小学,家长长出一口气,终于不用干手工活了,没想到,前头还等着语数外。
来自网络
到了小学,帮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作业太多,家长逼不得已或不忍心帮忙代写,属于被动型。叶晓云就是这一类,每次看到孩子小脸上挂着的黑眼圈,她就心急如焚。各科老师的作业噼里啪啦砸下来,女儿写啊写,转眼就是十一点,天天睡眠不足,上课又没精神,整个一恶性循环。后来,叶晓云当机立断,帮写作业,终于勉强保证了女儿的睡眠时间。
二是觉得作业占用了太多时间,想把孩子解放出来,让他们有自由去丰富内心、主动思考,这是不满教育现状,主动求变型。我身边这类父母挺多,他们在教育上有自己的主见,觉得自由时间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要是所有时间都被功课塞满,孩子还怎么发展综合能力?
以上是现状。
现状背后的罪魁祸首,自然是让大家苦不堪言的作业。有人就提问了:明明老师也知道作业量超标,为啥还要留那么多作业?
被吐槽最多的估计就是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了,因为生字、单词的抄写,往往一来就是几十行。
其实,老师挺冤枉的。
让我们来看看现有教育体制下的师生配比率,以一个普通公立小学为例,一个班至少有40个学生,对一个单科老师来说,他要一个人对40个学生,师生配比率高达1:40。(考虑到三四线城市的状况,1:40的配比率估计还算保守值了)
这种情况下,老师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为了保证整个班级的平均水准不下滑,只能选择普遍加任务,而不是个性化教学。比如,一个生字抄写五行,对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可能抄两遍就掌握了,的确可以不把所有时间浪费在重复上。但对比较吃力的孩子来说,真的就需要抄写五行甚至更多,才能记住。
来自网络
家长有苦衷,现状又难改变,是不是该理直气壮帮孩子做作业?
先分享两个现实案例给大家。
一个是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的经历。尹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讲到自己帮女儿圆圆做作业的事。
“有一天,她又在写作业时表现出不耐烦,我就认真地了解了一下她当天的作业内容。感觉有些东西确实是不需要写,或不需要写那么多。比如生字,老师总是以“行”为单位布置,几乎没有以“个”来布置。动不动就2行、3行,甚至5行。我相信一个孩子如果愿意去记住一个字的话,他是用不着写这么多遍的。”
“我想了想,问圆圆,是不是这些字你都会认,也会写了,觉得不需要写那么多遍?她说是。我说:那这样,你不要看书,妈妈读,你默写。只要写得正确,写一个就行,如果写得不正确,就写三遍,剩下的妈妈替你写,这样好不好?”
尹老师甚至总结了几个帮孩子做作业的好处:
1 没让作业为难孩子,保护了他的学习兴趣。
2 让她知道学习是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事,既不是为了为难自己,也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这让她更务实,也更高效。
3 让孩子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读课外书,有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
另一个例子则来自我身边的朋友老曾。老曾儿子非常优秀,不但考上了顶尖大学,还有很多特长爱好,在同龄人中,显得思维活跃、成熟大方。
我跟他请教家长该不该帮孩子做作业的问题时,没想到,他呵呵一笑,说:哎呀,我就是个帮娃做作业的典型啊。小学时候,孩子错了题,老师罚写五遍,只要他改正了,再重复一遍能记住了,剩下几遍我就替他写。中学阶段,有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只要孩子会了,他不愿意写,我就照单完成。不过,这些都有个前提:确认孩子已经掌握。省出来的时间,他可以看课外书、运动,也可以自己安排一些想做的事。
来自网络
这两个案例都是帮孩子做作业的成功案例,但我并不是想用它们来说明帮孩子做作业是正确的,反而是为了说明理直气壮帮孩子做作业是有前提条件的。
“代写”是有选择性的
尹老师和我的朋友老曾,在帮孩子做作业前,都首先做了一件事:筛选。他们选出的是重复内容多,并且确认孩子已经完全掌握的作业。如果孩子已经完全掌握,的确没必要浪费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加餐",学习一些课外的东西。但如果孩子还没有彻底掌握,需要多一些练习,还是不能家长代劳。
所以家长在筛选时,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测试孩子的掌握程度。比如,尹老师就是通过默写来确认女儿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其实,这个步骤也是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学习状况的过程。
总之,帮孩子做作业,并不是什么作业都可以帮。而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筛选出孩子已掌握,不必重复的作业。
告诉孩子为什么帮他做作业
在尹建莉老师帮女儿做作业的经历中,有一段细节描述:
“圆圆听我这样说,目光复杂地看着我,有惊喜又有怀疑,她有些不相信我的话。她小小的心肯定在犹疑,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样是在弄虚作假吗?”
“我读懂了她的眼神,非常肯定而坦然地说:“这样没关系,学习是为了学会,老师让写这么多遍不就是为了你们都会写吗,只要你会了,就不需要写那么多,你说是不是?”
这段描述非常真实,当家长第一次表示可以帮孩子做作业时,孩子一定是惊讶的,因为这跟他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有违背。这也是很多家长所担心的,孩子会不会因此就学会了弄虚作假。
看到这一段时,我真实的感受是,这考验的是亲子关系啊。亲子关系的最佳状态就是相互信任,能坦诚相对。看得出,尹老师和她女儿之间的信赖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她能坦诚地告诉女儿真实的认知,女儿也能用独立思维去尝试理解。
如果你的亲子关系是良性的,真不用担心孩子学会弄虚作假,只要之前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帮他做作业。
如果沟通了,孩子还是因此耍小聪明,什么事都找借口让家长代劳的话,我想,问题一定不是出在帮写作业上。而是前面很长一段时间,家长和孩子在相处中出了问题。要相信,一个长期被信任、被尊重的孩子,是懂得自尊自爱的,不会利用家长的善意偷奸耍滑。
有家长问,那能不能呼吁给小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呢?我想,现实是就算呼吁了,也几乎没有老师这样做。不仅因为这样做比较麻烦,更因为大多数老师认为这样做不妥。比如,有哪个孩子敢对老师说,我已经掌握这些内容了,是不是可以少写。老师的回答肯定是,同学们都要写,凭什么你少写呢?而且,老师还得考虑到,真同意了某个同学少写,其他同学可能站出来反对,凭什么照顾他?
这种现实下,个性化教学暂时只能由家庭教育来完成。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立场:
我还是支持,作业尽量由孩子独立完成。学业是孩子这个阶段的义务,分内之事,理应自己负责。
是这个吗?
请问您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喜欢看电视,课余时间很大一部分都消耗在电视机前。课余生活单调,父母陪伴有限,课余时间除了学习就是经常在家认真或者漫不经心地看着各式电视节目?
或者您的孩子喜欢看电视,经常一集接着一集得看个不停?
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忙于做生意,从小属于放养状态,同时也很孤单,电视成了我独处时很放松的一项娱乐活动。如今回想,电视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占据了我非常多的课余宝贵时间和注意力。
谁也无法否认电视是二十世纪的一项伟大发明。这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众多优势,在传达公共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消费者决策、满足观众休闲娱乐需要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家庭几乎无处不见它的踪影。
但是,正如台湾作家李敖曾尖锐地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他的话不无道理。根研究资料显示,人在看电视时的脑电波和睡眠时的脑电波非常接近。坐在电视前,大脑无须主动去反应任何问题,身体也是一种松懈状态,这对大脑和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非常不利。
电视等 现代电子设备 对于孩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何合理得使用它们,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在我看来,作为父母,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是值得探讨的一项话题。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学龄前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和经常阅读的孩子想比,上学后智力差异明显。
因为儿童早期是智力启蒙的绝佳机会,而智力发育需要获得不断的信息刺激。电视是被动的、生活化的活动,孩子能从电视上了解到一些东西,但和阅读相比,它对儿童的智力刺激作用很小,所以智力启蒙作用也很小,用电视启蒙而不注意阅读启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还有习惯的问题,孩子从小长时间在电视前待着,容易形成离开电视就无所适从的状态;任何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有困难,都提不起兴趣。这种惰性会迁移到学习上,使他对学习这种需要主动意识和意志努力的活动望而却步。
她的女儿圆圆上小学时迷上了《还珠格格》,虽然她不想让孩子看电视剧,但她没有数落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强行看电视,告知孩子回房间学习等,而是权衡之下想出了一个“纵容”的办法,让孩子一心二用,边看电视边写作业,相信女儿可以安排好时间。女儿由于家长的信任,心里没有任何不自在,把写作业、练二胡、看电视几件事情协调地很好。
尹建莉认为,她的“纵容”只是疏导,疏导也是控制的一种,它是一种不让孩子难受的控制。女儿没有为看电视的事情苦恼过,在她家里也从未因为看电视的事情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
她认为,少看电视的行为如果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做起,实现起来则容易得多。而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家长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纵容他无度地看电视,实际上是在给孩子制造一个大麻烦。
尤其是不少家长在孩子年幼时一般不计较孩子看多少时间电视,随意让孩子跟老人从早到晚看电视,甚至有的人嫌孩子打扰,就用电视机哄孩子。等到孩子上学后,有了作业和考试,才开始和电视争夺孩子。
如果孩子在上学前习惯了“看电视”这个事,没有发展出其他兴趣,上学后突然被限制看电视,他会非常不适应。
尹建莉认为,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在他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一边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 以身作则 ,用行动产生说服力。
从幼儿期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 惯,也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他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同时他的思想会更成熟理性,他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
换位想想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一边看电视,一边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都做不到、都不想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呢?教育,是父母的修行, 要想办法去引导他的心,而不是去控制孩子的身体动作。
孩子成长得很快,最近休息时间开始陪女儿读绘本,家里也很少开电视,希望慢慢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今后她能在阅读中长大,而不是在电视机前长大。如果您也是这样想的父母,与您共勉,一起加油!
我是在2013年接触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当时我的女儿刚好小班。
尹老师的这本书非常接地气,没有专家居高临下的指教,有的是非常细腻地以妈妈的角度去描述,她是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书的内容非常通俗易懂,但由于当时的我,对教育还是感悟不深,没有领会到尹建莉老师的教育精髓。
只吸取了书中的一点,就是要多给孩子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于是在我女儿3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买书,断断续续,每天坚持10-30分钟的阅读,慢慢地,孩子对讲故事越来越有兴趣。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妈妈,有时候孩子让我生气了,我还会威胁说把她的书给扔了,孩子就非常着急。
其实孩子真的是天生就爱书的,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时机。
转眼,我女儿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小时候亲子阅读的效果也开始慢慢开始凸显,最起码写作文越来越驾轻就熟了。
前不久写的《我的宠物》的作文,用词之生动形象,我都自叹不如。
而去年暑假,更是一个月看完了100万字的书籍。当时在统计的时候把我都惊到了。
因为他们学校的要求,6年级的孩子一个学期的阅读量也不过是55万字。
所以,就像尹老师说的:
热爱阅读的孩子,就像被魔杖点中一样。
我女儿曾说:
知识就像海洋,知道得越多,就越发现海洋的广阔。
而这个“广阔”又让她保持好奇心去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只要她时刻能够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好奇,我相信她是不可能憎恨 社会 ,或者抑郁自杀的。
尹老师也认为,一个阅读多的孩子,是不担心孩子会变坏的。
她曾说:
阅读多的孩子本身就像大海,孩子有强大的自洁能力,他自己会去判断什么东西是有营养的,什么是垃圾。而发臭的永远都是些小水坑。
由此可见,阅读是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有阅读打底的孩子,本身就会散发真善美的品质。
尹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关于阅读方面给我几点启示:
一:父母以身作则
要想让孩子爱上书籍,父母自己先捧上书本。
如果父母一回到家就是刷手机,然后时不时吼几声发号施令,对不起,孩子怎么可能爱上阅读?
有些父母自己喜欢看电视、玩 游戏 或者打麻将,一边自己玩得嗨,一边叫孩子去写作业。
那么孩子就算是迫于你的“*威”去写作业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的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很多人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变成什么样。
“ 育儿 即育己”
孩子就是带领我们做父母的来学习的,有了孩子,人也才会真正地开始成长。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的学习之路又重启了,教育学,心理学,中医。
我越学习,也越跟我女儿说的一样,越学习越发现世界的广阔,所以学无止境,学习从来跟年龄都没有关系。
我们不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把书读起来。
读完之后,顺带给孩子讲讲,书籍带给你什么感触,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孩子知道,原来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很多。
二:你得家里有书
我五年级的外甥作文写不出来,后面发展到害怕老师打骂,把同学的作文本名字改成自己的。
被发现后,老师打电话告诉姐夫说孩子剽窃。可怜的外甥被暴揍一顿。
你说挨打了问题就解决了吗?孩子从小就不爱阅读,家里书也没有几本,而家长又很少带孩子出去玩,他可怜兮兮地说:
“我就是写不出来,我都没有出去玩,也不知道写什么。”
以前姐夫曾跟我抱怨,孩子一点都不爱读书,结果他说的读书是读孩子的课本。我请问一下:
你小时候会没事就捧着课本在那里猛读吗?
然后他又说,家里有书的啊,他都不看,你看我以前给他买了几本故事书。
那专家是怎么说的呢?我记得在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江苏省特级语文教师高子阳在讲座上说:
孩子小学毕业之前一定要看完1000本书。
他还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
现在的家长买车买房好像不要钱似的,如果能够花个十几万去给孩子买书,孩子一辈子的知识都用不完。
其实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有句话说得好,给孩子一个学区房,不如给孩子一个书房。
我们花200-300吃顿饭,眼睛不带眨一下的,而如果我们每个月给孩子买书200-300块,你的书架很快就满了。
我差不多是一到两个月买一次书,大概是200块左右,三年下来,我家的书柜已经有三个了,粗略估算快1000本了。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又会问:
我买那么多书他都不看啊,这个真不用担心,说不定哪天他就自己翻起来了。
当时我在当当搞活动5折的时候,300多块买了一套60本的童话书,刚开始孩子们挺有兴趣,我讲了几本以后也没怎么看。
结果去年暑假呢,我女儿自己主动翻出来,把这60本书平均每本看了2-3遍。
当然,买书的时候也不要太功利心,买的全是什么世界名著之类,语言晦涩难懂,让本来就不喜欢阅读的孩子看到就头痛。
我们应该多去观察孩子,看看他对什么感兴趣,再去有针对性地购买,让孩子自己选购最好不过。
三:坚持陪伴
很多人都会认同这个说法:
陪伴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个陪伴,肯定不是说你拿着手机陪他,你花一天的时间,看着手机陪在他身边,不如你每天半小时高质量的陪伴。
这个陪伴是指你要参与进去,跟孩子有互动和交流。
还记得诗词大会状元武亦姝吗?
年仅16岁的武亦姝,在诗词大会上,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击败了北大博士陈更,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而且2019年以613分被清华大学录取。
他爸爸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每天下午4点半就关机陪伴孩子学习,十几年如一日。
当时还觉得这爸爸工作不用应酬的吗?会不会影响他的事业?
结果,最近才知道,她爸爸叫武雷,是《令人心动的offer》中君合律所的合伙人。
说到陪孩子,很多父母可能会说自己忙,可也没几个比人家大律师还忙吧。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取舍和调整。
当然,我们一般人也不一定就能培养出状元,那不如我们就每天只拿出半小时,好好地陪陪孩子。
3-6岁的孩子,正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此刻拿出孩子爱看的书,让孩子窝在自己怀里,是个想想都觉得美的画面。
孩子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听故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着爸爸妈妈的爱。
听说孩子们最羡慕的就是有个会给自己讲故事的爸妈。
其实这个亲子阅读,也不是说一定要365天每天去坚持,我们能够做到一周三次的话,几年下来,孩子也会感受到,阅读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们很多人其实都知道,阅读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也知道自己要多去看书,难就难在怎么开始,如何坚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看自己感兴趣的书,无论是孩子还是你自己,都一定去选自己最爱看的书。
比如你喜欢看小说,那就从小说开始;孩子喜欢漫画,喜欢绘本,那就从这些开始,只要开始了,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由于篇幅有限,今天就先不介绍了,有兴趣的记得关注我,一起探讨。
END
本文首发于“有爱空间”,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