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40集。
剧情
林思佳与何曼丽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闺蜜。何曼丽暗恋英俊的李秋阳并满心以为他会趁毕业晚会之机向自己袒露心迹,没想到李秋阳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丘比特之箭射给了林思佳……何曼丽情感崩溃,一气之下跟自己并不喜欢的理查德闪婚后移居纽约,并发誓今生再也不见李秋阳。
十年过去,林思佳和李秋阳成为著名时装企业“伊美思”的****,而何曼丽在大洋彼岸却连续遭遇不幸,竟至对人生绝望意图自杀,在生日之夜给林思佳发来一条诀别的短信……林思佳万分震惊,立刻向纽约警方报警,自己也放下一切工作立刻飞往纽约。
林思佳从死神手中夺回何曼丽的命,并把她接回国内安置在自己家中。李秋阳担心何曼丽对自己旧情复燃,刻意与何曼丽保持距离。婆婆孙淑贤对女强人似的儿媳妇早有意见,却很喜欢温柔仔细的何曼丽,一直被父母疏于管教与关怀的五岁儿子李一丁也对这个从美国来的漂亮阿姨充满依恋。
“伊美思”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秦天的“绿宝石”,伊美思的财务经理王兆勇是秦天的表弟,也是他安插在伊美思的“卧底”。王兆勇利用旗舰店装修之际故意制造矛盾,导致隔邻的超市老板顾天明突发心梗死亡并嫁祸李秋阳。顾天明之子顾然从美国赶回奔丧,为查明父亲死因,进入伊美思任职。林思佳的漂亮小秘书许乐乐对顾然一见倾心,顾然却对林思佳很有好感,但得知她竟是“杀父仇人”李秋阳的妻子,不由百般纠结。
林思佳带何曼丽在商界酒会上认识了风流倜傥的秦天,秦天了解到何曼丽贪慕虚荣急于求成的心理,觉得可以利用,于是展开了对她强有力的感情攻势……
伊美思的一笔大订单因为标底泄露而功亏一篑,李秋阳大为恼怒,在王兆勇的挑拨下将矛头直指无辜的顾然,进而怀疑到所有高管。王兆勇趁机煽动高管们提出拆散“夫妻店”的建议,林思佳为顾全公司利益,只好辞去总经理职务回归家庭,按照婆婆的意愿当了全职太太。而谁也不会想到,泄露标底的竟会是何曼丽!她因偷听到李秋阳和林思佳的夫妻夜话而心存委屈,酒后失态,一念之差竟将标底露给了秦天……
林思佳对何曼丽毫无戒备和怀疑,她深知自己离开公司之后李秋阳独挡一面难免吃力,主动把聪明能干的闺蜜何曼丽推荐到伊美思做了旗舰店总经理。何曼丽能力出众很快成为李秋阳得力的助手,而李秋阳也开始放松对她的警惕。伊美思年会在度假村召开,夜里突然停电,何曼丽情难自控,冲到李秋阳的房间,这一切被王兆勇看在眼里……
七夕情人节,王兆勇故意安排李秋阳和何曼丽“接待客户”,他借机偷拍了李秋阳与何曼丽吃饭和跳舞的照片,发上微博,一时间绯闻四起,鸡飞狗跳……
李秋阳生日在即,林思佳按照何曼丽的建议,打算给丈夫一个“意外的惊喜”。而李秋阳误会了妻子的用意,觉得林思佳心中完全没有自己的位置,他与何曼丽共度良宵,二人酒醉,干柴烈火即将点燃……
事后李秋阳对自己的行为很是懊悔,决心与何曼丽尽快彻底斩断情丝,他积极给何曼丽介绍合适的对象,却让何曼丽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一气之下投入了秦天的怀抱……
秦天指使王兆勇利用李秋阳急于成功的心理,在财务安排上陷害李秋阳,李秋阳果然中计,把旗舰店和自家别墅都抵押出去借了高利贷。何曼丽忽然怀孕,这使与妻子并未真正离婚的秦天很是紧张,他却故意告诉林思佳,他怀疑何曼丽腹中的孩子是李秋阳的,这让林思佳如雷轰顶!林思佳毫不迟疑地提出离婚,李秋阳的任何解释都无济于事。正在此时,林思佳得知当年自己与何曼丽一起报考国外留学被拒绝,竟是何曼丽从中做了手脚!忍无可忍的林思佳冲到何曼丽寓所,一番痛斥之后与她彻底绝交,却没料到何曼丽忽然流产……
是秦天偷换药物导致何曼丽流产。何曼丽将当初所做的一切和盘向林思佳托出,坦诚认错,终于得到原谅,闺蜜和好。秦天设计使伊美思陷入困境,李秋阳彻底绝望,林思佳却不离不弃,夫妻携手共度难关。关键时刻,何曼丽揭穿了秦天的真面目……
伊美思的严冬结束了,林思佳和何曼丽这一对闺蜜的友情也迎来了春天……
欧风美雨中的留学生
清末新政十年间,留学欧美逐渐兴起,究其原因:一是清末新政政策的推动;二是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三是欧芙各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四是清 政策导向的转移。
[关键词]清末新政;留学生;欧美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人京师;辛丑约签,九亿白银赔列强。一时间,中华大地,仁人志士,热血沸腾, 满腔,俱思报国。风雨飘摇中的清廷,罹此大祸,西出避难,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痛定之余,图谋振作。从此筹划新政,开张变法,意欲自强。
一、清末新政留学政策的推动
清 最早派到欧美的留学生可追溯至19世纪70年代。1872年,在容闳的倡导下,曾国藩派出了第一批30名留学幼童。随后每年派一批,到1875年共派出五批120名幼童留学美国。这些留美学生由于多种原因于1881年先后全部撤回国内。正式选派到欧洲留学的是1876年和1877年李鸿章、沈葆桢从福州船政学堂挑选的几十名学生。他们在国外的优异表现给欧美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大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新政伊始,清 “着军机大臣、在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工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第一次会奏变法事宜,其中一条就是奖励游学,随后的第三次会奏变法事宜中有广派游历的条款。张之洞极力推荐日本,加上日俄战争中新兴的日本打败了传统欧洲强国俄国,还有更早的中日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的惨败,都 了大批人留学日本。这也就是留学日本人数居多的原因。
在会奏三折之后的1901年9月16日,清 正式下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1903年12月1日,张百熙《奏派学生赴东西洋各国留学折》。1904年9月15日,外务部、学部大臣奏准《游学西洋简明章程》。规定“择年自十五至二十五,已通西文者,出洋期以三年、五年,学成致用”。1906年练兵处奏定《陆军学生留学欧美暂行办法》。1905年9月1日,清 命各省督抚再多派游学欧美,并命出使大臣监督考查。1909年7月10日外务部、学部《会奏为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从上可以看出,清廷为出国留学欧美的学生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及办法。这些都为留学欧美的学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清 不仅是选派官费生出洋留学,同时还鼓励自费留学。留学伊始,清 对公费生和自费生是一视同仁的,后自费生太多才有所区别。1909年外务部、学部制定的《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中仍规定津贴在美自费生,即庚款“经费如有盈余,每年酌拨若干为奖赏自费生之用,至多者每年约五百美金,至少者一百美金”。
清 除了鼓励未人仕的人出洋,还奖励职官、贵胄出洋游学。1904年1月13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请《奖励职官游历、游学片》。“拟请明降谕旨,无论京外大小官员,凡自备资斧出洋游历游学者,分别从优奖励以劝之。”1907年12月5日,外务部、 编查馆、学部、陆军部会奏《请派贵胄出洋游学折》。“派贵胄游学”,“学成而归”,“其效验自必异常”。
清 在鼓励出洋留学的同时,为了能有效利用这些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留学生替大清王朝效命,制定了考试奖励的章程。1903年张之洞奉召拟订《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十条,为奖励留学生有定章之始。决定对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分别给予奖励,授予相当于科举各级的功名。1904年12月学务大臣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八条。根据考验章程,学务处于1905年举办第一次留学毕业学生考试,并于同年7月3日在保和殿举行廷试。清廷的笼络政策弥补了1905年科举考试终结所带来的些许遗憾。有着科举情结的士人可以通过出洋留学回国考试来获得进身之阶。对怀有爱国热忱,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者同样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机会。
姑且不论清廷意图的正确与否,积极与否,其政策客观上促使大批人员到欧美留学,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二、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
甲午战争后,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救亡图存的思潮牵动着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如何去救亡图存?这是一切爱国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出国留学就被当时人们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之一。他们认为:“望中国之日新,必不能不望留学生之日众。”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讲,《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留学生们自己也认为:“他日立中国强固之根基,建中国伟大之事业,以光辉于二十世纪之历史者,必我留学生也。”当时的留学生还向国内大量散发劝人留学书,几乎把出国留学看作是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游学译编》曾刊登过一篇《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和盼望通过派留学生来爱国救亡的急切心情,书中明确提出:“惟游学外国者,为今日救吾国惟一之方针。”这是时代的共同呼声——留学救国。
留学救国本质上是一种爱国的进步的思想,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留学救国意识的内在驱动下,大批留学生远涉重洋奔赴欧美,寻求科学救国的良方。
伴随着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潮流需要新式的人才。新兴的工矿企业、新式的机器设备等等,都在呼唤新式的人才。而到日本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救国救民的需要。随着留学阅历增多,中国留学人士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日本在科教实力上明显落后于欧美各国。日本毕竟不是近代“西学”的发源地,而是在明治维新后模仿学习欧美等国发展起来的,其“西学”是经过选择过滤的“西学”,与真正的欧美“西学”有较大的差异。对此,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日人之政治学术”,“未能并驾泰西”。而早在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鼓励留学日本的同时也认为:“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因此,直接到欧美去留学,学习真正的科学知识,就成了众多中国学子的必然选择。
三、欧美各国对留学生的吸引
清 推行的留学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和帮助。列强们洞悉了日本大量吸收中国留学生的深远的政治意图,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也竞相吸引中国的留学生。随着日本对华扩张的加剧,日本与欧美列强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了更好服务于国内对华政策,在对待留学生问题上,欧美列强与日本展开了争夺。
美国本是最早吸收中国留学生的,但在20世纪初却显得落后了。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下,意识到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用美国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渗透来改变中国,从而把中美关系建立在更有利的巩固基础上。美国 和教育界人士不断向中国表达好意,力劝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1903年12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准从京师大学堂速成科成绩优良的毕业生中,挑选16人,赴美留学。清 出洋考察 大臣端方和戴鸿慈在美考察教育时,他们与各校长“情意大为款洽”。耶鲁大学愿每年捐赠学额十一名,干尼路大学愿赠六名,威尔士利大学愿赠三名。均免收学费,意在“辑睦邦交,广敷教育”。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University of IUinds)校长詹姆士(Edmund J。James)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一份“备忘录”中这样说:“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那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我们相信,只要花极小的努力,就可极大地而且是极为满意地赢得中国人的善意。”
日本大批吸引并影响中国留学生的景象之热烈。极大地 了美国和西欧各国。所以,中国留学日本学生发起“反取缔规则事件”以来,美国当局极为兴奋,派人到东京专门从事招收中国留学生的活动。相当一部分留日学生产生了向往美国的愿望,有的人径直要求改为留美。
1905年中国发生的“ 美货”事件中,在校学生和教育界人士是最为激进的一群。美国 意识到有必要改变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而吸引中国留学生,对他们进行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促成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还有那些教会学校。当时中国的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金陵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七所著名教会学校,都属于基督教教会系统。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就正式通过了退还“美国应得赔款之余额”给中国的议案规定了所退款项不得“移作他用”,而应作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
欧洲各国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争夺中也不遗余力,也都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大量吸收中国留学生。
四、清 政策导向的转移
清 一厢情愿地认为多派学生留学日本。可以用先进的科技知识来武装自己,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然而留日学生却并非像清 想象的那样。按照他们的意识成为维护其王朝统治的支柱。这些留学生一走出国门,反身回顾满目疮痍的大清国土,不由得把满腔的愤怒归咎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于是反满反清的思潮也就慢慢浮现出脑海。而促使这一政治转向的事件就是1903年的拒俄事件。
1903年三四月间,日本各报纷纷刊登了俄国自1900年占据中国东北至今仍不撤兵的消息,留学界群情激奋,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
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 声讨沙俄侵略东北罪行,激昂奋发,决议成立拒俄义勇队。决心开赴东北,与沙俄侵略者决一死战。义勇队日日操练,准备随时开赴战场。另外,还向国内各地发电或寄信鼓动发起拒俄。
从这次由留日学生发起进而席卷全国的拒俄运动中,清 看到的是学生们思想的异动。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留学政策,思考着如何作出调整。学生们看到的是清 的腐败落后和无可救药。视死如归的爱国情肠,非但不被清朝统治者所理解,反而被视为“造反”,并要求日本 设法取缔。留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了:要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就必须推翻清 的统治。他们随后的实际行动,诸如组织反满反清会党、办鼓吹革命的报刊、发动反清起义等等,都在实践着他们的认识。
清 也在实践着他们思考的结果,对留学生所去的国别加以调整。从1903年起,清 开始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张之洞从江南水师学堂选派学生16人赴英国、法国留学,学习军事技艺。湖广总督两次从湖北各学堂选拔学生58人,派往欧美各国留学。其中德国20人,美国10人,俄国4人,比利时24人。管学大臣张百熙派出16名学生分赴欧洲各国。
接下来的1904年更进一步派学生留学欧美。是年春天,端方续派45人赴欧美各国。其中比利时23人,德、法各10人,美国2人。11月,端方又派出40人,分赴德、英、法、比利时留学。山西从山西大学堂考送23名公费生,另加两名自费生派赴英国学习路矿。川督锡良派出33名学生赴欧美留学。湘抚赵尔巽派6名学生赴欧美留学。出使比利时大臣杨晟奏请派学生赴比利时学习实业,各省派10至40人,并拟章程十二条。外务部、学部大臣制订《留学西洋章程》,规定选拔十五至二十五岁已通西文的青年出洋。
清 为了消除革命的势头,一方面控制了留日的规模,另一方面采取了鼓励留学欧美的措施。并且鉴于留学日本的学生学习文科的人多而产生革命的思想,清 还有意识地规定了欧美留学方针以自然科学为主。留学美国的,以学习工艺实用技术者为多;留学法国和比利时的,多学铁路工程;留学德国的,多学海军。1909年清 规定庚款留美方针时就说:“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
清末新政十年间,在以上几种因素的作用下,开始形成了留学欧美的浪潮。这对后期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留学欧美的学生,在随后到来的辛亥革命中,在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中,在推进科技和发展教育中,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最新统计,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占了美国国际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美国留学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去美国留学从全球国家实力等级上来看,我们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一、从全球科技实力排名上来看,排名第一的就是美国那么美国的科技实力强大到什么地步呢?
全球十大科技顶尖公司,美国占据了八家!英特尔向全世界提供芯片,微软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占据了软件业的基础市场,我们电脑中基本上大部分的软件都是由美国公司开发出来的。近年来中国兴起了一轮拼杀惨烈的手机大战,小米、华为等,连做空调的,做英语培训的都不甘寂寞的来加入到这场手机市场大战中,而他们手机所用的安卓系统,就是早期由原名为"Android"的美国公司开发出来的,现在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系统开发中。
在科技开发实力上,形象点说假如美国宣布说他们研究出了飞碟,肯定不会有人表示怀疑。早在美国科幻**《星球大战》中,飞碟就已经是基本交通工具了。很多地方的UFO迷们在各地报道出来的UFO照片,就曾引出一些媒体猜测是美国军方基地搞出来的花样。
美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实验室,例如在军工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在医学技术领域,在信息科学领域等众多领域,美国以无可匹敌的实力和压倒性的技术优势雄居世界之首。而在科技学术领域方面,迄今为止,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 70% 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最顶尖的 20 所大学中,按科学贡献度计算,美国占了 17 所。
全球科技实力等级划分为 5 个级别中,中国只能排到第四等级里。
第一级,核心,美国。
第二级,发达,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第三级,登堂入室,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第四级,在大门口,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都在此列。
二:美国教育实力也是世界排名第一美国教育公认的世界第一,学术氛围好,专业广,种类齐。这是美国留学最重要的第一大理由。
美国共有4000多所大学,拥有最牛的大学,最牛的教授,美国有公立大学,也有私立大学;有综合大学,有文理学院,也有社区大学;有四年制大学也有两年制大学;有基础综合教育,也有职业教育。学位从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一应俱全。教学质量最高,涵盖课程和范围最大,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到自己最适合的学校。
在美国留学,学制灵活,转学容易,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发展,美国很多学校不要求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选择明确的专业方向,除了某些专业特殊要求的课程,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是为所有学生共同设置的,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才自主选择专业。所以学生只要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就可以了非常的容易。另外,在申请攻读研究生学位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与本科不同的专业。不仅学校选择灵活,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转换也很灵活。比如留学生在一个排名80位左右的学校读书,如果他有能力上排名前30位的学校,那他就可以选择考入排名前30位的学校,他在之前的学校所修的学分在之后的学校同样能够获得认可,美国大学是不限制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校的。
同时,美国大学师资水平最高,科研最强。迄今为止,在全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70%以上是美国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任教于美国大学的教授。
三、美国式教育和中国式教育之间的差别:中国和美国有完全不同的传统和考试。中国教育侧重于灌输式知识传授,如何让学生运用和管理学校所学的知识,以及如何理解这些知识的系统和结构。相对来说,美国教育更注重如何让学生在社会上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可以质疑所学知识,可以批评某些观点,所以更注重学生的开发创造知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美国是没有教学大纲的,各个学校都是自己编制自己的教学大纲,设定自己的课程体系,所以课堂上都是开放式思维,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自然就会喜欢,就会自发的学习,而考试只不过是测验方式的一种。所以,美国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被要求按照兴趣组成学习团队,被要求经常做我们成年人才懂得的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用图书馆查阅自己的资料和社会实践或者现场考察等方式去积累知识和经验,最终写成一篇小论文,在课堂上呈现给其他小组的学生听。
中国式教育,学生就像个空瓶,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教其背唐诗、诵古训,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美国式教育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学生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而不是只获得正确答案。他们认为学生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样抽象地学习,只有用真实世界的印象建立逻辑思维。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外文化逐渐的渗透到国内,中国家长开始逐渐的意识到了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多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出国留学,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结合美国世界大国的综合实力,就成为了家长的首选目标。
到目前为止,留学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几百万的大军,在美留学人数已经达到了30万以上,但我们不必要因此恐慌人才的外流,就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和国家实力的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更多人出去留学,就会有更多的人才在学成之后归国大展宏图。我们放眼世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美国留学期间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况,出现需要休学、退学之类的变故情况。这种情况虽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并不鼓励。一个是因为美国的高校对于留学生申请休学来说比较严格,一般不会轻易给出休学许可,因为牵扯到比较复杂的移民法。如果不是有足够充分的理由造成学生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比如学生本人严重的疾病,家人的病故,或者母国的动荡等),美国大学是不会同意学生休学(离校并保留学籍)的。至于所谓的“五个月期限”,指的是留学生休学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五个月;长于这个时间就是退学了,之后想要回来需要按照新生方式重新申请入学,先前在该校修得的学分有保留。运用休学的方式要注意时间问题。比如,如果学生在开学伊始办理休学,正好错过了这个学期,那么不存在学费的问题(如果及时办理退课的话)。如果在学期中间办理休学,如在退课截至日期之后,那么生成的学费不退,不计成绩,但是要等到新学期开学才能复学。如果在期末办理休学,本学期学费不退,不计算成绩,但是要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复学;如果期末退学又不能赶在新学期注册课程的截至日期前复学,就要等到下一个学期复学,但是累计休学时间恐怕会超过五个月,也就是需要退学了。
如果真的因为不可避免的因素需要休学,需要到学校的国际生办公室办理休学手续,下面就是具体办理方法:
申请美国留学的学生在留学期间因特殊情况不能按规定参加学习的,必须经学校的留学顾问DSO(Designated School Official) / PDSO(Principal Designated School Official)批准。留学顾问通常会要求你提供你需要休学的证明,如医院的证明等。留学顾问批准后通常会在SEVIS系统注明,并应给你一份书面休学注明。至于你回国返签是否会有问题,通常情况下应该问题不大。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是: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出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扩展资料
1、《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诗词鉴赏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
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2、《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柳永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此签为: 上吉
解签:
君子有援勤之桃,
淑女无投梭之拒。
身为君子之伊也。有援琴之桃时。淑取自无投梭而拒君於千里之外者。易言之。如男之汝。有意接纳时。淑女之尔。自无拒於千里之外之理由耶
详解:
君子有援勤之桃(男士有帮助她人而得桃运),淑女无投梭之拒(女子没有投怀送抱而遭到拒绝)。
身为君子之伊也(身为正人君子遇到淑女时)。有援琴之桃时(有帮助她人而得桃花时运)。淑取自无投梭而拒君於千里之外者(淑女自身出现不会拒绝对方感情的情景)。
易言之(简单的说)。如男之汝(如果男士遇见女性)。有意接纳时(感情接受正是时候)。淑女之尔(淑女遇见男士)。自无拒於千里之外之理由耶(自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理由)。
五四运动之前“伊”专指女性。“尔”指男士。
占卦皆是比类取相。假借男女阴阳之事来说明事物的内涵。
若人占卦得到这一卦,都表示阴阳双全,互相接济,是上签。:
如果你是男方,即使两方相隔千里之外,,只要你有恒心持续感情,女方不会拒绝你
如果你是女方,有男孩子用心追求你,你却因没有感觉而拒绝了别人,既然是君子,他就会一直关心着你,即使他对你有意思你没有感觉你一样的会拒绝。但你的真命天子出现的时候你再也无拒绝的理由,意思就是说你对他要有点意思就直白点,别暧昧…
同样的,如果你喜欢一个女孩子,即使她远在千里之外,你对她有感情,自然也不会不接纳她
此签甚好。揭开两个词的典故,这一段就豁然开朗了。
援琴
持琴;弹琴。《韩非子·十过》:“ 平公 曰:‘善。’乃召 师涓 ,令坐 师旷 之旁,援琴鼓之。”《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雍门 援琴而挟说, 韩哀 秉辔而驰名。” 唐 元稹 《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投梭
《晋书·谢鲲传》:“邻家 高 氏女有美色, 鲲 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后以“投梭折齿”为女子拒绝调戏的典故。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诗》:“惟《静女》篇则真难解其言,此女俟我於城隅,又贻我以物,我悦其美。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投梭折齿矣。”亦作“ 投梭之拒 ”。 唐 元稹 《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大意
男子向女子主动示好,女子不断然拒绝,这样,这对男女有可能走到一起。男子向女方表示爱意,女方绝对不会拒人与千里之外。换言之,就是男追女。如果女方更进一步,有意接受,那么,她就更没有理由拒绝你了。
提起大学生在美出国打工,恐怕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留学生上华人餐馆洗盘子、贴补学费的阶段。然而不争的事实是,随着美国私立大学学费的上涨(根据US News的统计,美国大学学费的价格指数在过去十年内增长了80%),哪怕你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洗盘子的这点收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现在不论是对美国学生还是国际学生,“出国打工”的意义主要还是为给自己的求学经历添上与众不同的一笔,或是为日常花销挣点零花钱,再或者——尤其是对容易拿到助学金、经济压力较小的美国学生来说——就是纯粹为了“have fun”(好玩)。
想挣零钱,做调酒师吧
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学期,我就被这里浓浓的打工氛围给镇住了:且不论有同样大一的美国朋友刚来纽约一个月,已经找到了好几份实习与家教的工作,即使在校园里信步走走,也可以随处看到招聘兼职办公室助理、研究助理、视频制作人乃至贴海报人员的小广告。这些工作的门槛不高,不过薪水也成正比:比如哥大一些研究中心有时会雇学生在各个教学楼里贴海报,为他们的讲座做宣传,然后支付每小时8美元的工资。在图书馆打工也很常见:坐在前台帮忙登记图书的出入、帮借书者找书,在善本和手稿图书馆帮忙存取资料,既于他人有益又不失风雅。如果乐得清闲,还可以选择为哥大的“公共安全部”工作——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作,职责基本就是给宿舍楼看大门:只要坐在宿舍门口,在每个学生进门时扫描他们的学生卡,确认没有闲杂人员进入就可以了。这种工作一般交给专业保安,白天也雇学生来换换班。有一次我走进宿舍,猛然发现帮我刷卡的不是五大三粗的看门大叔,而是一起上文学课的同学。只见她目不转睛地读着文学课布置的《堂吉诃德》,刷卡时连头都不抬一下,真有点“看着小说就把钱挣了”的意思。
当然,最酷炫的出国打工莫过于在哥伦比亚大学官方的调酒机构工作了。这个1965年成立的学生公司几十年来已经把无数的哥大学生培养成了专业的调酒师,他们业余时间便面带微笑出没在纽约城大大小小的宴席聚会上,在客人的觥筹交错之间挣到18美元至40美元不等的时薪。想成为调酒师的学生必须先报名参加一门250美元、五个课时的调酒课程——根据哥大的说法,这个价码的课程,给学生做练习时还能提供真酒而不是颜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优惠。组团报名还能再打折——每到学期伊始,总有同学在Facebook上的哥大群里呼朋唤友:“有没有人想做酒保的呀和我一道走起吧!”想耍酷的、想挣零钱的、想在派对上自己调酒的……报名上课的学生可谓源源不断。只要年满18岁就可以报名,虽然只有年满21岁的学生才能品尝自己的作品。然而,哥大调酒机构是出了名的宽进严出:要想成为机构认证的调酒师,不仅要背下一大堆调酒配方和酒精安全须知,以期通过笔试,还要参加一个通过率只有20%的操作面试。正因如此,尽管我见到过好多朋友手捧一本小册子闷头苦背鸡尾酒配方,还没听说他们当中有谁取得了服务大众的机会。不过,一旦有幸成为哥大调酒机构认证的调酒师,就能在哥大的羽翼下放心安全地打工了。哥大调酒机构每年要收到各种机构大约1200个雇佣哥大调酒师的请求。根据哥大的规定,雇主不能在请求中对调酒师的性别、种族、性取向提出要求,并且还要为每位调酒师报销从服务地点到哥大的出租车费。哥大调酒机构就如同调酒师们背后的工会一般:比起我们印象中缺乏劳动保障的餐馆打工,这份工作简直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了。
坐办公室锻炼脑细胞
如果不满足于这些体力劳动型的岗位,哥大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少坐办公室的机会。最典型的莫过于“办公室助理”。大一那年,我就在看到一张招聘广告后按图索骥,在哥大的社会经济研究及政策中心做了一段时间办公室助理。这差不多是一份财务会计的工作,负责核对研究中心上上下下每一笔报销费用和发票上的数字是否一致,最多用得上一点四则运算。大概由于比贴海报技术含量高一点,这份工作时薪12美元,工作上半天能挣出一礼拜的伙食费。不过对国际学生来说,找一份办公室助理的工作倒不是图钱,而是有可以借此申请到SSN(美国的社会安全卡)、获得开始在美积累信用的好处。而对学校来说,办公室里的琐事也犯不上请专人来管理,就地取材雇几个勤奋耐劳的常春藤学生,岂不是美事一桩
要是嫌以上打工还不够“学术”,那么还可以考虑做研究助理之类更锻炼脑细胞的工作。研究助理的工作既有工资,又不失为以后申请研究生、找工作时添一笔漂亮的履历,听上去实在很美,找起来却很困难。实际上,哥大很多研究所都把研究助理的岗位预留给了Federal Work Study Program(联邦半工半读计划)的学生——根据联邦政府和大学共同建立的这个资助体系,很多美国公民身份的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打工支付一部分学费。我的美国朋友中有在哥大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做过军事研究的,有在东亚研究中心写过研究报告的……而对我们这些国际学生来说,对这份美差就只有流口水的份儿了。我们若要知道哪位教授缺个研究助理,还得给人家一封封去邮件:“您好,请问您这里还需不需要人手啊……”
俗话说教学相长,既然研究助理这样的学术机会难得,索性去找一份给别人上课的工作,自己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可观的收入。一学期能得到1800美元补贴的助教工作自然是众口垂涎的差事,门槛也最高,需要和研究生、博士生一起竞争。不过除了学校官方设置的助教之外,各种课外辅导也生意火爆。比如说,哥大的体育部门就常年为哥大的体育特长生们招聘各个科目的辅导员——因为体育特长生申请哥大时,SAT等硬性分数的要求会低一些,所以体育部门总担心他们跟不上哥大课程的节奏,出资为他们请辅导员。经济专业的我就在为两位哥大的运动健将辅导经济入门课,也是督促自己复习一下经济学原理。做这种“家教”,不仅有每周按时从学校领工资的好处,还会有体育部门的负责人帮助督促学生好好学习。而我的美国室友则选择在学校之外另辟一条蹊径,通过家教网站找到了纽约的两个中学生,为他们辅导数学和物理。
为职业生涯做实习
再“高级”一些的出国打工就是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的实习了。随着年级一点点升高,同学见面聊的也不再只是趣闻八卦,加入了“暑假在哪里实习呢”、“今年毕业找工作形势严峻啊”之类的话题。美国同学有些从大一开始就在校外实习:还是拿我那位忙碌的室友举例子吧,她已经在房地产行业跌打滚爬了两年,现在每周三天都要一早出门上班。对国际学生来说,找一家公司正式带薪实习需要动用宝贵的OPT(美国移民局授予持F-1签证的学生在校外的工作许可,有效期通常12个月),没有薪酬的实习连地铁钱都要自己出,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后来,我通过哥大职业教育中心申请到了一个远程实习项目,为一家咨询公司远程工作。虽然不直接从公司领薪水,但是一学期下来会从学校得到一笔补贴金。这时候便充分感受到了仰赖学校做“靠山”的好处:你为别人打工,学校还给你发钱,这得是有多鼓励学生的打工精神啊!
寒假回国,见到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位美国朋友。问她感觉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有什么不同,她回答说,美国同学一到周末就喜欢出去做英语家教、做翻译,而中国学生好像很少想到去打工。我感觉她的评价可能失之偏颇:毕竟美国学生比起中国学生少了回家这个选项,而且上海纽约大学也刚刚迎来第一批新生——大一的中国学生可能还没实施打工计划呢。我认识的国内大学生也多有丰富的打工经历:做家教、在咖啡馆做服务员、为化妆品做校园推广,还有在学校组织下集体在某个签约单位实习的。不过若论学校对学生打工的支持,恐怕还没有像哥大这样从坐办公室到站酒吧台无所不包、任君挑选的。
话说回来,哥大浓郁的出国打工气氛还是要归功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且不论坐地铁二十分钟就能到达市中心公司密布的办公区,就算是听着曼哈顿大街小巷间上班族们的步履匆匆,也让人心头涌起走出校园去小试牛刀的冲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想,比起那些坐落在乡间市郊的大学和文理学院以及它们的安安静静专心做学问的学生,我们是否也损失了一丝象牙塔应有的淡然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