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不是只要不是太用力的摔是比较不容易摔坏的。但是平时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为建盏毕竟是粘土烧制而成的。总体来说要比一般的茶杯耐摔很多。之前盏行天下工作人员做过调查,很少建盏爱好者会把建盏摔坏。
在天建盏瓷器家族里,有一个特殊成员:曜变天目。
其特点是:
在黑釉中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且这些斑点四周围绕着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
因曜变天目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珍贵非常。
就是这样的珍品,广义的说世界上就剩3件半,且有三件完整器全部流落于日本,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三只半建盏。
藏于静嘉膛的这只曜变可以说是存世最为闻名的宋代建盏了,又名“稻叶天目”。
根据《玩货名物记》记载,这只盏最早持有者不知道是谁,后来传入德川家、稻叶家。
于1918年以167万日元的价格卖出后又传入三菱社长岩崎家,而岩崎家认为这个茶碗是天下至宝,自己不配使用,只是一直珍藏着这个茶碗。
直到1940年,岩崎家成立了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这只曜变天目也成了头号藏品。
器型为束口,实物带有蓝色辉光,随着周围光线角度的不同,光环的颜色会变幻不定,妖异得不像是人间之物,被日本人比喻为“碗中宇宙”。
此盏与第一件的区别是曜斑较少,但蓝色光斑及依稀可见的银毫,照样呈现出别样优雅。
这只盏原本为水户德川家所传,器型也是束口,口沿出游扣银。
说明这个盏的身份是它的外包装:
内箱盖上有金粉书“御茶碗曜变”,外箱盖上有黑漆书“御茶碗曜变”,因此此件原先是日本皇室所藏。
1918年此盏卖给藤田家。
器内曜变斑密布,外壁肥厚的釉面上也见若隐若离的尤如夜空星辰的斑点。
这只盏原来是日本富商津田宗及所藏,亦为束口、深腹、足无釉。
其内壁看似“油滴”,但细观釉斑会随着光线改变而呈现五颜六色,而不同于油滴,因有曜变特有的黑斑点套紫蓝色光环。
极少公开展出,因此很难见到实物。据日文维基显示,此盏仅在1990年、2000年展出过。
在日本收藏的三只盏中是,这只是最不耀眼的,但是也被认为有“幽玄之美”,评价亦颇高。
这以上的三件就是公认的保存完好的三件曜变建盏,均被认定为国宝。
此件曜变天目茶盏是2009年上半年在杭州市上城区的“原杭州东南化工厂”遗址出土,2010年转藏于杭州古越会馆。
发现碎片的遗址距离南宋皇城旧址甚近,南宋时此地一带为重要官府的集中地。
虽然约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残件,但圈足几乎都保存下来,圈足的作法则与传世品相同,其斑纹与传入日本的三只曜变相比毫不逊色。
对于特别对天目抱持深切思慕的日本人而言,仍与传世品一样是能引发难以名状感慨的作品,因此其作为“曜变天目茶碗”新例证之一,备受瞩目。
再者,此碗片并非出于窑址,而是从南宋皇城遗址出土,其中最紧要的,是南宋宫廷拥有曜变天目的事实,在今后考虑曜变天目的价值与意义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喝茶品茗,有时仅仅是喜欢,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一切皆因为喜欢,适量喝茶可以使人的心更加安静、纯洁、稳定,茶可以消除浮躁,给人平稳持久的能量。
水,身体最需要的能量,茶,心灵最需要的能量。不少盏友强调要懂茶和懂盏,但不光是我们在懂茶和盏,也是建盏和茶在懂我们。
在品茶赏盏的过程中,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力。烧水、泡茶、赏盏、品茶过程一气呵成,能让人们的内心愈加具有沉静,同时也为之开启了另一个就是世界,就像我们平时画画和写作一样,可以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维度里驰骋。
无论怎样,只要你明白,一盏好茶,需要紧紧地握住,放下时轻轻地松开,张弛之间,了解茶道之法,也是了解生命的真谛。尘世喧嚣温暖之间并品尝茶汤,把随着建盏中的雾气,清晰平静的心灵。一盏清茶喝完后,心中处处是莲花。
有时候,当我们品尝茶的时候,也经常谈论“理解与否”这个名词,有朋友的回答就很有趣:其实茶并不那么神秘,它很平易近人,归根到底是一种,给人们带来轻松健康的饮品,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茶的使命就是被喝掉,建盏的使命就是茶盏。
懂不懂茶、懂不懂盏,或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适合自己就好。使用建盏喝茶,也可能是因为它更懂茶,能让人更融入那个环境当中,很多人最单纯的想法或许就是:用盏喝茶更好喝而已。
事实上,这些话说的没什么毛病,对于茶,你不必敏感谨慎,不必附庸风雅,不必神化它,哼不要不懂装懂,你只需要获得茶,用建盏喝茶,就能得到茶、盏之外的乐趣与美感,体会其中的细微曼妙。
一只盏,握在手中,可以把玩,可以学习品性。盏与人的关系,可以充分感受。与盏对话,可以了事件的冷暖,可以调节酸甜的生活,可以欣赏豁达和自由的灵魂。
每当喝茶赏盏之时,其中倒影让你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入口的味道是内心体验,饮得多,用的多,就发现自己心里明亮了。在这一点上,懂不懂又有何关系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