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规范盲盒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上海市监局制定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
《指引》对具体盲盒经营活动提出了倡导性建议,包括规范盲盒价格体系、明确盲盒抽取规则、鼓励设定保底机制、加强商品售后保障、规范营销炒作行为以及设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等,为盲盒经营活动划出了红线。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盲盒经济的火热,盲盒市场乱象频发。有活体宠物盲盒漠视生命伦理,更有潮玩盲盒二级市场炒出“天价娃”。有潮玩盲盒资深玩家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透露,商家在发售盲盒时存在多种饥饿营销方式,二级市场盲盒交易也是鱼龙混杂。对此,有专家认为,盲盒售卖和二级市场炒作现象本质上是变相赌博,应严格监管,新出台的《指引》对于规范盲盒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谁为盲盒狂:近20万消费者一年花2万集盲盒,有消费者陆续花费了几十万
正在读大三的小雅是一位资深盲盒爱好者。从高一买第一个娃娃开始,小雅便一发不可收,最多的时候每月购买盲盒的钱接近自己一个月生活费。为了存放买来的娃娃,小雅家中还特意定做了三个带有展示灯大柜子,巅峰时期柜中陈列了近千只娃娃。其中一个柜子还摆满了隐藏款娃娃。
由于潮玩盲盒每个系列通常有12款,小雅为了集齐整套经常反复购买同一系列盲盒,“有强迫症,一定要一套一套买齐”。这导致了小雅家陈列柜上经常出现重复的娃娃,其中最多的一款重复了7次。有时为了集齐同一系列,小雅也会选择端盒购买,即一次性买一整套盲盒。不过后来因为娃娃太多,小雅开始售卖不喜欢的款式,“前前后后卖了三四百个,太多了放不下了”,小雅说。
另一潮玩爱好者若儿则称,自己玩娃四年多来,一共陆陆续续花费了几十万元,最多的时候家里大娃、雕塑手办、盲盒加在一起有一千多个。若儿称,接触娃圈以来,自己最开心的便是跑各类展会。为了参加展会,若儿需要订机票、订酒店、抢门票、排三四个小时的长队,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买到自己喜欢IP的最新款娃娃。
谈到潮玩盲盒,若儿认为59元每个的定价相当便宜,与之相比,自己购买的秋叶原手办基本都在千元价位。所以遇到喜欢的IP盲盒,若儿毫不犹豫便会购买。“一般设计师创造出的潮玩IP形象在积累一定的粉丝量后,IP会以大娃的形式限量发售,只有少部分人能买到。而盲盒让普通消费者能以比较低的价格买到喜欢的IP”。若儿如此描述自己对于潮玩盲盒的看法。
谈及为何会对盲盒如此“上瘾”时,小雅表示自己很享受拆盒瞬间的快乐,“打开之前你并不知道盒中是什么,未知感和惊喜感使得每个盲盒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若儿则认为购买盲盒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让自己不再仅是麻木地工作,而是多了一分期待。
事实上,像小雅和若儿这样“斥巨资”购买盲盒的现象并不罕见。2019年天猫“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近20万消费者一年花2万集盲盒,购买力最强消费者一年买盲盒耗资百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2021中国潮流玩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以盲盒为代表的潮流玩具正成为新一代年轻人休闲、交流的重要载体,预计2022年潮玩市场规模将达478亿元。
乱象频发:隐藏款溢价近20倍,有的商家或带货主播私藏隐藏款哄抬价格
据盲盒资深玩家Allen介绍,一般商家在生产盲盒时每箱会放置一个隐藏款,隐藏款与常规款的比例多为1:144。而隐藏款的稀缺也催生了二手市场的炒娃热,原价59元每个的盲盒,如果是隐藏款则身价暴涨,能在二手市场卖到上千元,溢价近20倍。
2020年10月,受到抖音上各类盲盒直播间的吸引再加上对娃娃的喜爱,甜豆(化名)凭着一腔热血一股脑扎进了盲盒行业,拿着近10万的起始资金,开始了拆盲盒直播带货的创业生涯。所谓的“拆盲盒直播带货”指的是主播以直播拆盲盒的形式吸引网友围观,网友也可以购买盲盒让主播现拆,拆完发货。据甜豆介绍,在盲盒直播带货行业,直播间限量款盲盒数量、合作盲盒公司多少、盲盒品种丰富度等决定着直播间竞争力大小。而与泡泡玛特这类大公司合作时,主播投资金额不同拿到货品的折扣力度也不同,比如投入50万到60万能拿到75折的货品。而有的主播背靠公司,资金充足,能拿到的折扣力度也就更大。
甜豆还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现在的盲盒行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私藏隐藏款炒高价格来牟利已经是常态。在线上的直播间中,主播抽到隐藏款后通过移动镜头、切换画面等方式把隐藏款换掉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便在线下也有通过用磁铁试探盲盒中的磁吸位置来判断隐藏款等众多方式。不愿意以私藏隐藏款方式牟利的甜豆,随着直播间数据的下滑于去年6月份关闭了直播间,转战职业买手,抢购热门IP盲盒。“现在这个行业太乱了”。甜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他认为,盲盒圈早已不仅仅是爱娃者的集聚地,而是资本和中间商牟取暴利的天堂。
文具盲盒热销:普通笔披上盲盒外衣价格翻倍,商家已将盲盒营销套路伸向未成年人
除了潮玩盲盒二级市场乱象频发外,去年5月,宠物盲盒乱象也几度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去年5月3日晚,动物保护志愿者在成都市金牛区拦下一辆中通快递货车,车厢里,用塑料篮运输的160余条猫猫狗狗已奄奄一息,引发舆论声讨。参与营救的志愿者表示,快递面单上写的都是名贵品种,里面却是田园猫狗,因此他们判断这是此前网络热销的“宠物盲盒”。打着“名贵品种宠物盲盒”的旗号吸引消费者,实则发售低价的田园品种宠物,绝大部分网友都认为,商家的做法不仅有借助盲盒欺骗消费者的嫌疑,也展现了对生命的漠视。
制作换装盲盒操作步骤如下:
材料准备:硬纸板。
操作步骤:
1、选择杂志里漂亮的一张纸,裁成两个正方形。把纸对折成的样子,记得中间是一个正方形。
2、围绕正方形将其周边向里折,将“十”周边用胶棒黏住,成为一个类似长方体的盒子。
3、再折一个类似的盒子,中间的正方形略大一些,将四边折成花瓣状,将略大的盒子套在小盒子上方。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属性。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就这点来看,这和买**颇为相像,都有赌运气的成分。
1、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就这点来看,这和买**颇为相像,都有赌运气的成分。
2、常规款、限量版、隐藏款、合作款……无数人在抽盲盒的道路上艰难前进。
3、有人信玄学,有人信命,还有人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盲盒。
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属性。这种诞生于日本的潮玩,最初名字叫minifigures,流行欧美后也开始被称作blindbox。盲盒作为一种潮流玩具,盲盒精准切入年轻消费者市场,众多如考古盲盒、文具盲盒、美妆盲盒、零食盲盒等“盲盒+”商业模式也迅速产生。[1-2]
盲盒文化源于美国,兴于日本。所谓盲盒,顾名思义,就是盒子里装着样式多样的可爱玩偶手办,但盒子上并没有标注具体是哪一款,以其限定款的饥饿营销方式,极大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复购欲。专家认为,从宏观消费环境来看,在当下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销售已从贩卖商品发展为贩卖娱乐,“盲盒经济”的热潮也由此而来。[6]
2021年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消费提示指出,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提醒广大消费者勿盲目购买盲盒,顾名思义,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属性。这种诞生于日本的潮玩,最初名字叫minifigures,流行欧美后也开始被称作blindbox。[1]
所谓盲盒,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
相对较强的购买力,让那些受影视动漫文化熏陶的年轻人,能够撑起庞大的盲盒经济。从上游的IP设计,到中游的零售,再到下游的二手交易和玩偶改装,其产业链已相当成熟,且市场空间巨大,当然也在不断掏空年轻人的口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