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家具风格都有哪些?

软装家具风格都有哪些?,第1张

一、美式家具

美式家具比较复杂,凡在1608至1830年期间制造的任何家具均属于早期美国或殖民时期。当时均手工制造坚固实用家具做贮藏、进膳、坐卧之需,家具组合多使用木钉而非铁钉;家具的支腿多以割削法制成。其后欧洲各国殖民者携带最优良家具以来,受法国、英国及其它国家设计家之影响,殖民时期家具渐趋向于华丽,笨重家具逐渐为较轻、较实用型式所取代。

早期美国式家具主要以槭树、桦树及少数松树制造。流行涂装法为茶褐色或淡蜜槭木色。最常用于美式传统家具的木材为桃花心木, 涂装则多为深红或褐色。

美式早期家具在材质及色调上表现出粗犷、不经加工的质感,而自由组合成各种所需也是美式家具的重点;受到墨西哥传统手工影响,原住民图腾夹杂各式草编物,厚重的原木色,都让美式家具很受国人喜爱,而编织布的使用更让美式空间更显特色。其编织布以原质地者为多,在色系上活泼鲜明抑或温暖高雅,都可以是美国风的表现。

二、法式家具

法国自文艺复兴时期就是欧洲文化交流的中心,加上法国波旁王朝政局稳定、国力雄厚;自路易十四一直到路易十六,法国家具都是欧美家具的领跑者,其繁华奢侈程度无出其右,至今仍被人喜欢。

法式家具带有浓郁贵族宫廷色彩,并富含艺术气息。强调手工雕刻及优雅复古的风格。如:法式仿古家具以桃花心木为主要材质,完全手工精致雕刻,色泽以胡桃木和原木为主要材质,保留典雅造型与细腻的线条感,使家具多一份古朴的风味。法式家具为优美线条家具的最常见者,都源于欧洲法国。

到了帝政时期,法国国力有所下降,人们的审美观也从路易十五的婉约优美的洛可可风格转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观念,这时的家具也为时一变。

法式家具之另一特征为材面上有所谓仿古涂装之小黑刮痕,此类刮痕为模仿古老家具而特意制成者。要布置出有法国风味的家,首先一定要是个配色高手,因为法国只在色彩上以素净、单纯甚至质朴见长。爱干净的法国人,在家具的颜色上偏向明亮色系,其中以米、黄、白、原木色最多。

三、意大利式家具

意大利系文艺复兴运动发祥地,亦是创造文艺复兴式家具的温床,在十五世纪末意大利的家具艺术吸收了古代造型精华;意大利亦是巴洛克风格的发祥地,其所创始的巴洛克装饰图案在宫廷中的家具,上面刻饰着神话中的裸体雕像、狮、鹰以及涡纹、蚌形等综合图案,并施以华丽的油漆和贴金处理。

使整个室内显得富丽堂皇而极尽奢华之能事,这种以罗马为中心的宫廷巴洛克风格在1750年代发展至巅峰状态,十七世纪后巴洛克的家具以北部地区为制作中心,这些家具多以纯熟 精良的技巧,通过良好的结构型式,表现出极为刚强的特性。

意大利式家具模仿罗马及其它大城市当时华丽家具,简化其设计并减省若干装饰而成,意大利式家具特征之一为使用直线条,常用木材为樱木或胡桃木,多涂装成淡褐色。

近代意大利式家具喜好金碧辉煌的欧风金属铜系列家具家饰,如纯铜铜床、铜制家具等。

意大利家具给人的感觉往往很有变化,产品形式不一,勇于创新,总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当你遇到巴洛克风格的意大利古典家具,还沉醉在那种奢华里时,转头就可能遇到迥然不同,简约时尚的意大利现代家具。

近来意大利流行藤制的床,符合人体工学以及理性化,再加上工业设计重镇米兰对家具品质的要求,使得意大利家具在世界各国均以高档货陈列。

意大利家具对细边车缝及皮格制品的讲究,最能让人一目了然,而近年来的环保风潮,也对意大利家具风格产生影响,过去金属感强烈,以及让人感觉过份理性冷酷味,将在世纪末反璞归真形成有温暖感的家具。

四、英国式家具

早期的英国式家具美观、优雅而且调和;喜用有饰条及雕刻的桃花心木。

大英帝国的臣民总是很“绅士”的,英国最流行的话就是“别家的都是大头鹅!”,意思说别人的东西都是傻傻的,正因为这样,英国的家具系列变化不大,比较保守;然而英国人在遇到社会巨变时,又非常机敏、聪明,比如坦克、航空母舰都是英国人发明的;家具也一样,英国的乔治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影响世界家具潮流的大师,他们善于学习,创新,曾经在世界家具史上写下辉煌一页。

英国的装饰家具发展较为迟缓,当巴黎等地的家具风格已从文艺复兴盛期 转入晚期时,此风格才传入英国流行起来,直到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家具艺术才走上新的途径。英国式家具予人的感觉较为沉稳、典雅、若再加上木质崁花图案,则更具古典的韵味;早期英国家具以橡木为主,在十五世纪哥特式家具时期是特殊严肃而单纯的风格;采用框架镶板结构方式及典型的窗格花饰及折叠亚麻布装饰。

进入巴洛克时期,发生两种极为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乡间较为粗糙的橡木平刻家具,代而起的是单纯胡桃木家具。

另方面是皇宫和贵族受意大利与法国宫廷装饰的影响,采取了极端奢华的装饰形式。在十七世纪末期英国厌弃了这种流风,转而专心致力于本土胡桃木家具之发展,外型上流露出质朴而素雅的感觉,更由于英国人民对实用性的需求特别重视,以至于在实用家具的设计和制作方面也显着无比的成功。

五、中国式家具

中国式家具中向来以雕刻著称、雕刻中尤以审文、回文、满卷为意、梯形、凤爪、猫足、几何形体为多;材料以珍贵木材为主,装饰以雕漆、镶嵌、贴附为多;直接彩绘、起线、倒楞最为普遍。

在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明显形成四种最重要的设计风格:

1.楚式家具(周代至南北朝)

2.宋式家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

3.明式家具时期(明代中期至清代早期)

4.清式家具时期(清代中期以后)

明式家具造型线型简练,挺拔而轻巧。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用髹漆(xiu qi),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

明式家具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家具线条雄劲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造型厚重,形式繁多。

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

六、北欧家具

人性化的生活意识,高品质的家具材料,使得北欧家具在品味人士里有着高评价的口碑,强调创造温暖色彩的家是北欧家具的重点风格,因此山毛榉、编织布、斑驳色调的陶制品、草编物为主要材质,北欧家具呈现多元及环保概念。

北欧包含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等,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为主的国家。北欧家具的主要特色一方面建立在它的有机造型和轻巧感觉上面,另方面则根植于它的优美材质感和纯熟制作技艺上,北欧的设计家深刻了解“成熟的造型乃是最完美的型式“,遂以圆润自然而具有抽象雕塑感觉的有机型作为家具造型的主要凭依。

同时北欧设计家认为“将材料特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是任何完美设计的第一处理”,因为它们运用灵巧的技法,从木材、编藤、纺织物、金属等所有家具材料的特殊质感中求取最完美的结合与表现,而予人一种非常自然、丰富、舒适、亲切的视觉与触觉感。

七、南欧式家具

南欧式家具以意大利、西班牙、希腊、葡萄牙为主,因均为拉丁系的民族和相同的环境,故南欧各国家具皆有其共同的特色。

公元前以古埃及风格为主要考迹对象,型态粗糙、结构简陋,世纪初以罗马家具为一大特色,风格采用极为严谨的长方形结构,使用铜材,模仿自然物造型为主;中世纪家具以仿罗马风格与拜占庭风格为特色。

十四世纪进入所谓哥特式风格,仍仿效中世纪单纯生硬之型式;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来源于古代朴素型式,十七世纪进入辉煌的巴洛克风格,材料使用曲线,以浪漫主义精神为型式设计。

十八世纪为洛可可风格的发迹,造型以岩石和蚌壳等曲线为装饰特色,十八世纪末新古典风格再度流行,十九世纪无一定风格和特殊型式,二十世纪现代家具在型态上以单纯流线为主题,并强调机能主义。

罗马式时期与哥特式时期之间发展于意大利和欧洲西部,仿罗马式风格的家具以兽头和兽爪为主要装饰,它的主要特色是质朴无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家具的特色是采用压花、刻花、染色、烫金等处理的皮革,作为家具铺饰。

南欧的家具在西方家具中属于主流家具,发展线索非常明显,基本上都是以宗教、宫廷家具为主流,而后逐步渗入分散到乡村;从最初的埃及家具、到后来的洛可可家具都属于宫廷家具;从哥特式家具到后来的巴洛特家具则都是从宗教教堂开始。

八、东南亚式家具

严格的说东南亚家具,或者说东南亚风格家具不属于一种创新的主流家具,它和韩国家具、日本家具一样属于一种融合了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具产品。

东南亚家具在设计上逐渐融合西方的现代概念和亚洲的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材料和色调搭配,令东南亚家具设计在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之余,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尤其是融入中国特色的东南亚家具,重视细节装饰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东南亚家具更多的情况下应该被称为家居风格,属于家具、家纺、家饰共同“混搭”组合而成的居室文化氛围,其最明显的特点即是混搭,很有点我国中原“烩菜”、东北“一锅煮”的味道,各种软的、硬的、木的、石的、藤制的、纺织产品都搅合在一起,唯求自然、舒适;正因为这样,东南亚风格家具特别受节奏快的都市一族喜爱。

东南亚家具在设计上逐渐融合西方的现代概念和亚洲的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材料和色调搭配,令东南亚家具设计在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之余,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尤其是融入中国特色的东南亚家具,重视细节装饰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东南亚家具在材料上的运用也有其独到之处。大部分的东南亚家具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材料混合编织而成。藤条与木片、藤条与竹条,材料之间的宽、窄、深、浅,形成有趣的对比,各种编织手法的混合运用令家具作品变成了一件手工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九、现代式家具

关于现代式家具,我们就不再多讲了,因为这些产品都是继承发展了古典家具、主流家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达形式万万千千,很难一一讲解;大家看待现代家具只要抓住几点:

1、这种家具是从哪些主流家具上发展起来的。

2、这些家具要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居室氛围、文化。

3、这些家具偏重点在哪里,是氛围、是功能、是亮点,定位如何

  一、欧洲古典建筑

  古希腊盛期的建筑、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同称为欧洲古典建筑。古代希腊包括巴尔于半岛南部、爱琴海上诸岛、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它和后来古罗马盛期的文化,历史上同称之为欧洲的古典文化。

  (一)古希腊建筑

  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的100余年间,史称古典文化时期,建筑也被称为古典建筑。当时的建筑以神庙为中心,还有大量的公共活动场所,如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与敞廊等,建筑风格开敞明朗,讲究艺术效果。

  1柱式

  欧洲古典建筑是以石材为建筑材料的。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决定希腊建筑形式的柱子格式,称为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和檐部两大部分组成,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图1-7-1)。

  2范例

  (1)雅典卫城

  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于公元前4世纪。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岗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天然平台上。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物是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以及卫城山门。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帕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他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2)帕提农神庙

  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2年,为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其形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三级台基上,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此种柱式的典范。该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开朗、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并应用了视差校正手法。帕提农神庙是多立克柱式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古典建筑杰出范例。

  (3)伊瑞克先神庙

  它是根据地形高低起伏和功能需要,运用不对称构图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庙一贯对称的格式,成为一特例。它由三个小神殿、两个门廊和一个女像柱廊组成。东面门廊是爱奥尼克柱式,南面为女像柱廊。伊瑞克先神庙以小巧、精致、生动的造型与帕提农提庙的庄重雄伟形成对比,其比例和谐、构图生动、雕饰精细,表现了古代希腊建筑高超的艺术。伊瑞克先神庙也是古典盛期爱奥尼克柱式的代表作。

  (二)古罗马建筑

  古代罗马于公元前二世纪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其建筑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伊特鲁里亚时期,此时建筑在石工、陶筑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二是罗马共和国盛期,此时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发达,并发展了角斗场所。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与古典柱式方面强烈地影响了古罗马。其三是罗马帝国时期,此时建筑造了不少凯旋门、纪功柱和广场。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也趋于宏大与华丽。

  古罗马建筑在材料、结构、施工与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在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与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与富于纪念性的效果。在结构方面,罗马人发展了结合东西方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材料上,运用了当地出产的天然混凝土。此外,罗马人还把古希腊柱式发展为五种古典柱式,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组合柱,并创造了券柱式。在理论方面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奠定了古典建筑的理论基础,并且成为文艺复兴以后300余年建筑学的基本教材。

  1券柱式

  券柱式是罗马建筑艺术与技术上的一大成就。由券与柱式或券与柱式之檐部及柱子组成券柱式构图(如图1-7-2),将罗马本土的拱券技术与希腊的梁柱结构巧妙地结合在立面上,形成了新的构图要素。

  2《建筑十书》

  由维特鲁维写的《建筑十书》写成于公元前1世纪,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书中全面地创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维特鲁威认为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并把这个主张贯彻到全书的各方面。15世纪以后,《建筑十书》成为欧洲建筑师的基本教材,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著作,都是以它为蓝本的。

  3著名实例

  (1)罗马最大的广场一图拉真广场

  广场轴线对称,做多层纵深布局(图1-7-3),不仅尺度巨大,并与图拉真巴西利卡大厅(G),以及图拉真纪功柱(E)、图拉真庙沿着一条中轴线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广场。广场平面呈矩形,人口为凯旋门(DL

左右两端各有一半圆形的次广场(F),末端是巴西利卡大厅,纵横轴线相交处为图拉真像,四周是柱廊。突出主次和层层深人的空间使广场具有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广场建筑群设计人为叙利亚人阿波罗多拉斯。

  (2)大角斗场(又译大斗兽场)

  建于公元70-82年,是用天然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筑。平面呈长圆形,长轴188m,短轴156m。立面高485m,分为4层,下3层为连续的券柱式,第4层为实墙。在立面上运用了叠柱式的水平划分,各层采用不同的柱式构图,因而使宏大的体量显得开朗明快、富于节奏感。大角斗场是结构、功能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范例,代表了古罗马的建筑成就。

  (3)神庙

  万神庙是古罗马宗教膜拜诸神的庙宇。其平面前为矩形门廊,后为圆形正殿,是集罗马穹窿和希腊式门廊的经典作品。圆形正殿是神庙的精华,直径与高度均为433m,上覆穹窿。由于墙体承重,所以墙体厚达62m,向上渐薄,到中央处开设有直径823m的圆洞,供顶部采光,结构为混凝土浇筑。神庙外部造型简洁,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在现代结构出现之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为罗马穹顶(图1-7-4)平面及剖面技术的最高代表。此外,它也是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范例。

  (4)卡拉卡拉浴场(又译卡瑞卡拉)

  浴场在罗马不单是沐浴之用,而是一种综合有社交、文娱、健身等活动的场所。卡拉卡拉浴场与戴克利提尔姆浴场并称为罗马最大的浴场。总体为 575m x

363m,结构是梁柱与拱券并用,并能按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形式。它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造型与空间序列方面也卓有成就,尤其是其内部空间组织对18世纪以后的欧洲大型公共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5)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一种综合用作为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堂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中间部分宽而高,称为中厅,两侧部分狭而低,称为侧廊。巴西利卡的形制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

  二、中世纪建筑

  (一)概述

  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建在君士坦丁堡,后来得名拜占廷帝国。公元479年,西罗马灭亡,西欧形成封建制度。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基督教。基督教在中世纪分为两大宗教,西欧是天主教,东欧是正教。它们分别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教会。天主教的首教在罗马,正教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因此,西欧和东欧的中世纪历史很不一样,它们的代表性建筑一天主教堂和正教堂在形制上、结构上和艺术上也都不同,分别为两个建筑体系。在东欧,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形制。在西欧,则大大发展了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形制。但无论是哪一方,宗教建筑都是中世纪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

  (二)拜占廷建筑

  1穹顶与帆拱

  东罗马又习称拜占廷帝国,其建筑也称拜占廷建筑。拜占廷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即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形,即平面为等臂长的希腊十字,中央有穹窿。

  东正教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致,因而多采用集中式布局。拜占廷建筑在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的宏大规模技艺的基础上发展了别具特色的穹顶技术,即在穹窿覆盖立方体空间中创造了鼓座及用抹角拱或帆拱作为过渡的方法。

  帆拱的结构方式不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同时由于把荷载集中到四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使穹顶之下的空间得以开敞。比起古罗马必须用圆形平面、封闭空间的穹顶技术来说有了非常重大的进步,创造了穹顶统率之下的灵活多变的集中式形制。帆拱、鼓座、穹顶这一套拜占廷的结构方式与艺术形式,以后在欧洲广泛流行。

  2拜占廷建筑的代表一圣索菲亚大教堂

  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平面为长方形,上以穹窿覆盖的巴西利卡式。大厅高大宽阔,适宜于隆重豪华的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活动。结构系统复杂而条理分明,中央大穹窿通过帆拱支承在4个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15世纪后,土耳其人将此改为礼拜寺,在其四角加建邦克楼,教堂的墙和穹顶都是砖砌的,穹顶外表覆盖着铅皮,其延展、复合的空间,比起古罗马万神庙单一、封闭的空间来说,是结构上的巨大进步。可以说,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最光辉的代表。

  (三)西欧罗马风与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建筑与哥特式建筑是西欧封建社会初期(9~12世纪)与盛期(12~15世纪)的建筑。在此之前还有处于欧洲奴隶制崩溃与封建制形成时期的早期基督教建筑(4~9世纪)。

  1罗马风建筑

  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正式进人封建社会。这时的建筑规模远不及罗马建筑,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罗马废墟,建筑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罗马风建筑的代表作是意大利比萨教堂。

  2哥特式建筑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哥特式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X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榻为其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性

  其结构之优越性在于:

  l)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为框架式,填充围护部分减薄,侧推力减小。骨架券使各种形状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2)用独立的飞扶壁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这样,侧廊的拱顶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降低高度,外墙也因卸去了荷载可开大窗。飞扶壁较早使用在巴黎圣母院,它和骨架券一起使整个教堂的结构近于框架式的。

  3)全部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因尖拱与尖券的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使不同跨度的券和拱可以一样高,内部的形象整齐、单纯、统一。因此教堂的结构体系条理井然,各个构件表达着严谨的荷载传导关系。而且,哥特式建筑已认识到结构美的原则,室内空间完全暴露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结构之美。

  哥特式建筑创造了新的结构方式,因此产生具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如飞扶壁、尖券。四分和六分肋骨拱等。飞扶壁与扶壁一样,是支承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的结构构件,但与扶壁不同,利用墙体上部向外挑出的飞券门券形或半券形的构件)将墙体所受压力传递到离此一定距离的柱墩上。

  (2)著名实例一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结构用柱墩承重,柱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正面是一对高60m的塔楼,夹着中厅的山墙,使立面纵分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正中的玫瑰窗、两侧的尖券形窗、遍布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一)概述

  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是15-19世纪先后、时而又并行地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其中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源于意大利,古典主义源于法国。广义地,我们统称三者为文艺复兴建筑。

  在文艺复兴时期,为市民服务的府评、市政厅、议会大厦、广场、别墅等世俗建筑成为主要建筑活动。在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之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于是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在建筑轮廓上文艺复兴讲究整齐、统一与条理性,而不像哥特风格那样参差不齐、高低对比。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最初形成于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世纪以罗马为中心,并传人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起在意大利半岛上有两种风格并存,一是文艺复兴的余波,另一是由罗马教庭中的耶稣教会所掀起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风格从形式上看似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不同。它讲求建筑的感性,追求建筑的曲折变幻的动感。它讲究视感效果,为研究建筑设计手法开辟了新领域。

  17世纪与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同时并进的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17世纪中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法国在宫庭中提倡能象征中央集权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文化。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柱式,强调柱式必须遵守古典(古罗马)规范。它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并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18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宫庭的室内装饰中又流行一种受东方影响而产生的洛可可的装饰风格。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实例

  1佛罗伦萨主教堂(亦称圣玛利亚大教堂)之穹顶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它由伯鲁涅列斯基设计。在设计中综合了古罗马形式与哥特式结构,并加以创新,实现了这一开拓新时代特征的杰作。其结构采用骨架,穹面分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俗称“内外两层皮”结构。穹窿内径42m,高30余米,架在高12m的八角形鼓座上。运用鼓座的方法又来自拜占廷。鼓座使穹顶完全表现出来,总高107m,成为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伯鲁乃列斯基还有两个著名的设计作品,其一是佛罗伦萨育婴院,另一个是佛罗伦萨巴齐礼拜堂。

  2美狄奇府评(又名吕卡弟府郧)

  美狄奇府味为早期文艺复兴的典型作品。立面构图为了追捕规,三层墙面各层处理不同,底层以粗石砌筑,二层用平整的石块有够,第三层为磨石雌。设计人为米开罗佐。

  3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南临海,由三个梯形平面的空间组成的复合广场,广场中心是圣马可教堂。主广场是封闭式的,为城市的宗教、行政和商业中心。教堂北面的小广场是主广场的分支,为市区游想之所。处于主广场的大钟楼高100m,在构图上起着统一全局的作用。广场中的建筑为各时期兴建,各具时代特征而又相互配合。其中,圣马可图书馆是文艺复兴盛期代表作,圣马可教堂是拜占廷式教堂,公爵府属奇特风格,庄严秀丽。这些建筑既统一又各具特色。由于广场汇聚了时代的建筑精品,加之变化开合的广场空间,使圣马可广场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城市广场。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许多著名建筑师与艺术家曾参与设计与施工,历时120年建成。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大穹顶轮廓为饱满的正球形,内径419m,从采光塔到地面为1378m,是罗马城的最高点。穹顶的肋是石砌的,其余部分用砖砌,分内外两层。其正球形的穹顶比起佛罗伦萨主教堂八瓣穹顶是一个结构上的飞跃。教堂前面的梯形与长圆形复合而成的广场,是巴洛克式广场的代表(图1-7-5)。

  5维琴察圆厅别墅

  圆厅别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第奥的代表作之一。平面正方形,四面有完全对称的门廊,正中是上有穹窿的圆形大厅,这是一种把集中式构图应用到居住建筑中的尝试,吸引了不少追随者。

  6帕拉第奥母题一维琴察巴西利卡

  帕拉第奥奉命改建维琴察巴西利卡,他将其外围加了一圈两层的券柱式围廊。此券柱式构图细腻,有条不紊。由于尺度上有两个层次,适应性强。后来从者甚众,称为帕拉第奥母题。

  (三)巴洛克建筑实例

  1罗马耶稣会教堂

  耶稣会教堂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由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设计。教堂布局为巴西利卡式,外形不同一般。正面用了双柱式,中央人口为双重山花,中厅外墙与侧廊外墙之间有一对大卷涡,显露出巴洛克建筑追求新奇设计手法的倪端(图1-7-6)。

  2罗马圣卡罗教堂

  圣卡罗教堂由波罗米尼设计,为晚期巴洛克教堂的代表作。立面为波浪形的曲面,凹面、凸面与圆形倚柱相互交织。内部空间亦凹凸分明,从内到外均富于动势,是巴洛克建筑的精品。

  3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

  该广场由建筑师伯尼尼设计。广场以方尖碑为中心,是横向的长圆形,它和教堂之间用一梯形广场相接。两个广场都用柱廊包围,层层密密,光影变化剧烈,是著名的巴洛克风格的广场实例。

  (四)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二巴黎罗浮宫东廊

  东廊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长172m,高28m,构图采用横三段与纵三段的手法。底层是厚实的基座,中段是两层高的巨柱式柱子,顶部是水平厚檐。纵向实际上分五段,以柱廊为主,但两端及中央采用了凯旋门式的构图,中央部分为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2凡尔赛宫花园

  该花园面积67km2纵轴长3km。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等等,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凡尔赛宫前的三条放射形大道使宫殿成为巴黎城的集中点,并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四、19世纪末复古思潮及工业革命影响

  (一)复古思潮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着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

  古典复兴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在复兴古典形式时,各国也略有不同侧重。如法国以罗马复兴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以希腊式样为多。法国巴黎万神庙是罗马复兴的代表作;德国柏林宫庭剧院是希腊复兴建筑的代表作;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是依照巴黎万神庙造型的罗马复兴实例。

  浪漫主义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的建筑思潮。它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纪的自然形式反对工业产品及与古典艺术抗衡。具体表现在建筑上,则是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后期浪漫主义建筑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因亦称哥特复兴,其著名代表作是英国国会大厦。

  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起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行的另一种创作思潮。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所以也称为“集仿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比例权衡及纯形式的美,因此影响深刻,持续时间长。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其艺术形式在欧洲和各国有极大影响。

  (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设施及施工方法的出现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生铁技术、框架技术、玻璃、电梯等新技术为突破传统的建筑高度与跨度提供了可能。建筑平面、空间的设计有了相当的自由度,因此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同时,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诸如火车

  站、百货店、市场、图书馆、博览会等众多的新建筑类型。

  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的新纪元。设计人为花匠帕克斯顿。其玻璃铁架结构,单一阶梯形的长方体外形,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采用装配式施工,仅用9个月即全部完成。“水晶宫”被喻为是第一座现代建筑。

  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新形式的产生。博览会以埃菲尔铁塔及机械馆为中心。铁塔由埃菲尔设计,为高架铁结构,塔高328m,巨型结构与新型设备显示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前景。机械馆是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结构,刷新了世界建筑的新纪录,长420m,跨度达115m,四壁为大玻璃,结构方法初次运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五、新建筑运动初期一各种流派及代表作

  与欧美建筑形式上流行的复古思潮并行的是受工业时代影响的探索新建筑的运动。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一)工艺美术运动

  时间:19世纪50年代。

  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

  特征: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反对机器的粗制滥造,在建筑上主张用“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1859~1860年,建筑师魏布在肯特建造的莫里斯的住宅“红屋”。它用本地红砖,不加粉饰,意在表现材料本身之美,是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二)新艺术运动

  时间:19世纪80年代始。

  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特征:反对历史样式,以模仿自然界生长繁盛和草木枝茎的曲线来作为新的装饰手法。提倡多种材料并用,如红砖、木、生铁、混凝土等。并主要用于室内装修。

  代表作:1893年,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1906年,凡德·费尔德设计的德国魏玛艺术学校。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为青年风格派,主要据点是慕尼黑。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建筑师贝伦斯及奥别列夫。代表作是奥别列夫的路德维希展览馆。

  另外,西班牙建筑师戈地,虽与新艺术运动没有渊源上的联系,但在方法上有一致之处。他的特点是极大地发挥了建筑的塑性艺术,著名作品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

  意大利美术

  --------------------------------------------------------------------------------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公元前后曾先后建立埃特鲁

  斯坎、罗马等国,拥有丰富的古典美术遗产(见埃特鲁

  斯坎美术、罗马美术)。中世纪时虽一度衰落,但仍然

  是西欧各国接触拜占庭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前沿。到文艺

  复兴时代,意大利成为西方美术最发达地区,其领先地

  位从14至17世纪历数百年而不衰。18世纪后,法国才逐

  渐取代意大利的地位。因此,不仅在美术史研究上,而

  且在一般美术教育和博物馆陈列中,意大利美术皆具有

  重大意义,是人类美术遗产中十分珍贵的部分。但是,在

  政治上,自罗马帝国灭亡后,从中世纪直至19世纪中期,

  意大利一直处于分裂割据局面,美术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地区性的流派各有特色,使意大利美术在其长期发展中

  呈现复杂交错的景象。

  中世纪 罗马帝国灭亡之时,基督教已经传播于意

  大利全境,早期基督教美术已在4~5世纪间以罗马为中

  心发展起来。但在哥特人及其他蛮族纷纷入侵、帝国政

  权瓦解、形势极为动荡的情况下,早期基督教美术也趋

  衰微。6~8世纪的意大利美术实际上是拜占庭美术的附

  庸,因为只有在拜占庭帝国占领的意大利北部,较正规

  的美术活动才能进行。当时以拉韦纳为中心,拜占庭风

  格的建筑和镶嵌画曾达到很高水平,留下了圣维塔莱教

  堂和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等拜占庭美术的杰出作品。但在

  意大利其他地区,文化和美术遭到破坏的情况则相当严

  重,因而有“黑暗时代”之称。从8世纪后期起,意大利

  北部、中部归加洛林王朝统治,与其联合的罗马教皇势

  力也日渐壮大,中世纪美术开始形成。由于政治上的附

  属地位和经济恢复的缓慢,意大利从此时直到11世纪,美

  术发展上仍无重大贡献,除了一些地方特点外,不过是

  加洛林美术(8~9世纪)和奥托美术(10~11世纪)的

  延伸。同时,南部的西西里岛长期受阿拉伯帝国统治,伊

  斯兰教美术传于其间。东北部从威尼斯到拉韦纳,拜占

  庭美术影响还很强烈。因此意大利中世纪美术在风格传

  统上又较西欧其他地区更为复杂。

  从11世纪起,意大利城市渐趋活跃,中世纪美术也显

  露生机。在北部的伦巴第地区形成的擅长砖石砌筑技术

  的匠师行会,为解决教堂的石造屋顶技术作出了贡献,其

  匠师不仅在意大利,也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地活动。

  伦巴第建筑的杰出代表则是米兰圣安布罗焦教堂(11世

  纪末~1150),它的石造屋顶采取了十字架拱顶的结构,

  在欧洲尚属首创。随着拱顶和拱门的广泛运用,中世纪建

  筑中的罗马式风格渐趋成熟,意大利从11世纪中叶到12

  世纪之间,陆续产生了许多罗马式建筑的杰作,如中部著

  名的商业城市比萨大教堂及其钟楼——比萨斜塔(1053

  ~1272)、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1018~12世纪)及

  洗礼堂(1059)、威尼斯圣马可教堂(1063~1094)以及西

  西里蒙雷亚莱大教堂(1172~1189)。比萨大教堂及其驰

  名世界的斜塔都建筑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外部饰以白

  色大理石,间以黑色大理石的横带,拱门按层排列,统

  一规划中又富于变化,被誉为最美丽的中世纪建筑之一。

  佛罗伦萨圣米尼亚托教堂和洗礼堂风格基本上与比萨大

  教堂相仿,但图案更趋稳定,而且用古典式石柱,在精神

  的庄重典雅方面颇接近古典艺术,因此受到文艺复兴时

  代的大师如米开朗琪罗等的重视。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则

  具有较浓厚的拜占庭色彩,据说它是由来自希腊的拜占

  庭匠师设计,并仿照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的形制,以

  中央圆顶和周围四个圆顶构成十字型厅堂,装饰华丽,在

  西欧的罗马式建筑中独树一帜。西西里岛在10世纪后期

  转归来自北欧的诺曼人统治,建立诺曼王朝。此地在12

  世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西里-诺曼建筑,蒙雷亚莱大教

  堂即以其完美而著称。它熔诺曼人的雄伟气魄和阿拉伯

  艺术的瑰丽装饰于一炉,在罗马式建筑中放出异彩。与

  此同时,中世纪雕刻也有所发展,12世纪后期北部地区

  产生了著名雕刻家B安泰拉密,现存主要作品为装饰于

  帕尔马大教堂(1178)和洗礼堂(1196)的浮雕,人物造形

  虽有幼稚之处,但体态端庄,布局亦讲究平稳对称,说

  明古典艺术的影响在意大利尚未绝迹。

  12世纪后期,作为欧洲中世纪美术最典型代表的哥

  特式美术首先在法国形成,13世纪传入意大利。但这时

  意大利社会发展已有新变化,哥特式美术虽在各地传播,

  却始终未获充分发展。从13世纪后期开始,佛罗伦萨这

  样的先进城市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也独立为

  城市共和国,中世纪美术逐渐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在

  这方面,南部的美术发展起了特殊作用。当时西西里和

  南部政权由诺曼王朝转归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

  他在西西里发展经济,提倡文化,全力建立中央集权制

  度,和罗马教皇发生很大矛盾。腓特烈二世由于反教皇

  而扶持一些为教会排斥的文化,如古典文化、伊斯兰教

  文化等等,因此南部一带在13世纪中期曾出现一批仿效

  古典风格的美术作品,如腓特烈二世在阿普利亚建造的

  蒙特堡,以及他本人和一些大臣的半身雕像等。这些仿

  古之风,虽然由于这个王朝的迅速衰败而只是昙花一现,

  它却促使阿普利亚产生了一个很有影响的雕刻家N皮萨

  诺,他后来移居比萨,以古典风格创作了第一批文艺复

  兴雕刻品,揭开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序幕。

  N.皮萨诺:《天使和处女》

  在皮萨诺活动之际,比萨、佛罗伦萨和罗马也出现

  了一些具有过渡倾向的艺术家。比萨画家G皮萨诺首先

  在中世纪绘画中表现激烈的感情。比萨领域卢卡的画家

  B贝林吉耶里则在表现同时代的圣徒生平故事中尝试描

  写现实生活情景。罗马画家P卡瓦利尼更吸收了古典壁

  画的传统,开始向写实方面迈一大步。他的作品光暗显

  明,姿态自然,具有生活气息。与他同时的佛罗伦萨画

  家奇马布埃则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先驱,人物形象开始具

  有立体感,空间则有深远感,并注意线条的轻快优美。因

  此,意大利的13世纪美术虽然是哥特式的中世纪传统仍

  占优势,却开始萌发了文艺复兴的革新运动,终于引起

  意大利美术以至整个西方美术的巨变。

  14~15世纪 14世纪的意大利美术是文艺复兴美术

  发展的第一阶段,亦称初期文艺复兴。但新美术主要在

  佛罗伦萨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全意各地仍保持中世纪传

  统,故有人把它称之为“后期哥特式美术”,但这个提

  法忽略了新美术已成主流的时代特点,也割断了14世纪

  与15世纪的直接联系。

  佛罗伦萨和它所在的托斯卡纳地区的初期文艺复兴

  美术,可以上溯到13世纪后期的皮萨诺的雕刻与奇马布

  埃的绘画,但其真正代表和取得最大成就的艺术家则是

  佛罗伦萨的乔托。乔托以奇马布埃为师,同时吸收了皮

  萨诺父子和罗马画家卡瓦利尼的艺术成果,配合着佛罗

  伦萨在14世纪初年经济文化皆趋高涨的形势,在艺术领

  域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革新运动。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

  现实主义倾向,在宗教题材中表现世俗生活,使绘画从

  中世纪程式中解放出来,开始注意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

  立体造形。乔托还赴阿西西、罗马、那不勒斯、帕多瓦

  等地作画,大受人们欢迎,门生众多,形成乔托画派。现

  存主要代表作是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壁画(1305~1309),

  以38幅组画形式表现圣母和基督生平故事,被认为是14

  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成就。乔托晚年还负责佛罗

  伦萨大教堂建筑工程(1334~1337),设计了大教堂的钟

  楼,说明他在建筑、雕刻方面也有很深造诣,显示了文

  艺复兴美术大师普遍具有的多才多艺的特点。乔托之后,

  其门生皆成为佛罗伦萨画派主角,如B达迪、T加迪及

  其子A加迪等。但这些被称为乔托画派的艺术家多仿效

  先师而怯于创新,成就远不如乔托。

  14世纪佛罗伦萨的建筑与雕刻也有较大发展。雕刻

  家和建筑家阿诺尔福·迪坎比奥主持了该城两大建筑的

  设计与建造。一为市政厅大厦(今称旧宫),1298~1310

  年建成。这是一座方形多层石砌大厦,并在顶层建有高

  耸的钟楼,气魄雄伟,虽然门窗及雉堞形式仍具有中世

  纪色彩,它作为城市共和政治的象征却开创了市政建筑

  的新体制。另一建筑是佛罗伦萨大教堂,自1296年开工

  后,整个14世纪期间工程持续不断,直到15世纪中叶才

  告完工。这座大教堂的建造已不归教会主持,而属于政

  府管理的公共工程,政府有关决议要求它成为“全托斯

  卡纳地区最美丽高贵的教堂”,以作为城市繁荣昌盛的

  象征。阿诺尔福·迪坎比奥的设计在十字形地基、一主

  厅两侧厅的结构等方面承袭了中世纪传统,但其规模的

  宏大与空间的开阔、装修的明朗等则反映了有异于哥特

  式宗教建筑的倾向。乔托为这座大教堂设计的钟楼(独

  立于教堂南侧),在他死后于50年代由F塔伦蒂完成,被

  誉为佛罗伦萨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它继承了托斯卡纳地

  区传统的深浅石料交错砌筑的格式,层次分明,风格优

  雅。装饰于这座钟楼底层的一系列浮雕,底稿可能出自

  乔托,但完成刻制者则是14世纪的雕刻家A皮萨诺。这

  些浮雕以精于写实著称,其中表现世俗职业活动(包括

  绘画、雕刻、建筑等)更富于情趣。A皮萨诺的另一代

  表作是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浮雕(1336),它是该堂3个

  大门中的第1座青铜门,以连环性的多幅浮雕表现圣经故

  事,刻制相当精美,遂使日后其他两座青铜门的雕刻也

  成为佛罗伦萨公众瞩目的艺坛盛事。

  A.皮萨诺:《基督受洗》

  14世纪期间,在托斯卡纳地区与佛罗伦萨画派并立

  的还有锡耶纳画派。锡耶纳城为佛罗伦萨南邻,银行业

  较发达,艺术上也自成一派。锡耶纳画派创始人是杜乔·

  迪博宁塞纳,他的作品秀丽多姿,用色精细,只在写实

  方面略逊于乔托。然而锡耶纳画派在杜乔之后却名家辈

  出,影响及于法国及西欧各地,代表大师有S马丁尼、洛

  伦泽蒂兄弟等。马丁尼富于抒情色彩,线条优美,色彩

  绚丽;洛伦泽蒂兄弟则精于写实,尤以A洛伦泽蒂进展

  巨大,他的杰作——锡耶纳市政厅壁画《好政府与坏政

  府》(1338~1339),被誉为14世纪风俗画的最大杰作。

  与佛罗伦萨相仿,锡耶纳城市政府也倾全力于建筑,在

  工程规模和质量精美方面互相竞争,因此锡耶纳市政厅

  (1297~1310)和锡耶纳大教堂(1284~1366,G皮萨诺

  设计)也都是14世纪意大利建筑的杰作。在托斯卡纳地

  区的另一大城比萨,虽未形成自己的画派,却产生了14

  世纪最著名的一幅壁画——比萨公墓廊庑中的《死的胜

  利》(约14世纪中叶),它也像A洛伦泽蒂的壁画那样

  以鸟瞰全景的形式展开广阔的画面。左边描绘 3位游猎

  行乐的骑士突然遇到3具卧于棺木中的尸体,右边表现仕

  女于花园中奏乐欢聚,中间则有恶魔驱赶灵魂坠入地狱。

  这类《死的胜利》的题材反映了市民群众中认为死对一

  切人皆无区别的宗教思想,其在当时的流行则可能和14

  世纪中叶席卷西欧的大瘟疫有关。这幅壁画在状物传情

  和布局设色上皆有很高水平,经近人考证,一般认为它

  的作者是当地画家F特拉伊尼。

  佛罗伦萨和托斯卡纳地区之外,意大利全境则基本

  上保持着中世纪哥特式美术的传统,尤以建筑为甚。这

  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是1386年动工的米兰大教堂,曾聘

  请法国和德国的哥特式专家参与设计,工程浩大,至16

  世纪中期才基本完成。虽然细部雕刻在后期吸取了一些

  文艺复兴的因素,但米兰大教堂却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

  的最著名代表。在绘画方面,由于乔托曾长期在北意的

  帕多瓦工作,并留下了他最重要的作品阿雷纳壁画,因

  此北意画界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革新。米兰和伦巴

  第地区在14世纪后期产生了一批精于写实的书籍插图艺

  术家,著名代表如乔瓦尼诺·德格拉西,所绘花草鸟兽,

  栩栩如生。他们这一派的艺术对法国和尼德兰绘画很有

  影响。北部的维罗纳城画家阿蒂基耶罗,在帕多瓦工作

  时深受乔托影响,写实方面大有提高,他作于帕多瓦的

  一些壁画被认为是北部画坛最杰出的成就。

  15世纪开启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蓬勃发展的阶段。佛

  罗伦萨仍然是新美术的最大中心,但其他各地也出现了

  许多重要流派。15世纪的意大利美术一般称为早期文艺

  复兴美术(相对于16世纪的盛期而言),在建筑、雕刻和

  绘画方面,其共同特点是较前一时期更为自觉和彻底地

  学习古典艺术遗产,并开始运用空间透视、人体解剖等

  科学技法,使其写真传神的成就不仅可以直追古典,而且

  在风格和技法上具有了不同于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以

  前艺术的特点。另一方面,15世纪艺术的现实主义表现

  是和它的人文主义思想紧密结合的,人文主义歌颂人性

  崇高和重视世俗生活的基本观点,在当时的美术作品上

  体现得最为鲜明,对市民群众影响巨大。15世纪初年,佛

  罗伦萨首先在建筑和雕刻方面形成新美术的高潮。建筑

  家F布鲁内莱斯基首倡实地考察古典遗迹,在建筑设计

  中充分运用古典柱式,仿效古典建筑的开朗和谐,抛弃哥

  特式宗教建筑的奇幻神秘。他继续主持佛罗伦萨大教堂

  的修建工程,完成了该工程最棘手的项目——大圆顶的

  设计与建造(1420~1436),并建造了佛罗伦萨育婴堂

  (1419~1426)和圣克罗切教堂的帕齐礼拜堂 (1430~

  1440)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物,成为新

  建筑界的楷模,影响极其深远。他还是历史上第1个研究

  和发明透视画法的艺术家,虽然他用透视法画的街景图

  等已失传,但却把有关知识教给了雕刻家多纳太罗和画

  家马萨乔等人,引起了造型艺术的巨大革命。多纳太罗

  不仅运用透视于浮雕,还努力学习古典艺术的写实手法,

  他曾和布鲁内莱斯基一道赴罗马实地考察,又认真研究

  人体结构,遂创作出一系列堪与古典杰作媲美的青铜和

  大理石雕像。马萨乔首次杰出地把透视和人体结构的科

  学技法用于绘画创作,他的作品气魄宏伟,形象浑厚坚

  实,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代表作《纳税钱》,成

  为日后所有文艺复兴大师学习的楷模。

  多纳太罗:《加塔梅拉塔骑马像》

  在15世纪中期和后期,佛罗伦萨艺坛群星灿烂,产生

  了许多世界美术史上的第一流大师。建筑方面有LB阿

  尔贝蒂,他作品中的古典色彩更为浓厚;他同时还是重要

  的艺术理论家和人文主义学者,名著《绘画论》(1435)、

  《建筑论》(1452)在奠定新美术理论方面功绩尤著。建

  筑家米凯洛佐建筑的美第奇宫(1444~1459),树立了文

  艺复兴宫室建筑的范例。雕刻方面有L吉贝尔蒂,穷毕

  生之力继A皮萨诺之后刻制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座青

  铜大门,尤以后一座东门技艺最精,有“天堂之门”的

  美誉。罗比亚家族则石雕陶塑兼精,作品清雅秀美。多

  纳太罗的学生迪西德里奥也发展了新雕刻中的秀美风格,

  所作妇女肖像雕刻尤为动人。但15世纪佛罗伦萨艺坛最

  繁荣的仍是绘画。继马萨乔之后,陆续出现了F安杰利

  科、P乌切洛、F利皮、A del卡斯塔尼奥、A波拉尤

  奥洛、Adel韦罗基奥、S博蒂切利、 D吉兰达约等名

  家。他们都继承并发扬了马萨乔开倡的现实主义与人文

  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的透视表现和人物的坚实

  造型,并善于运用线条。但在风格上则各有个人特色,如

  安杰利科的秀婉虔诚、卡斯塔尼奥的粗朴雄强、博蒂切

  利的精深博雅等,皆为后人称道。

  安杰利科:《受胎先知》

  在佛罗伦萨影响下,中部也出现了艺术繁荣。雕刻

  家有 Jdella奎尔恰、画家有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

  L西尼奥雷利、梅洛佐·达福尔利等。锡耶纳画派在15

  世纪已趋衰落,继之而起的是翁布里亚画派,代表大师

  有佩鲁吉诺、平托里乔,风格以静雅优美取胜。这个画

  派不仅很受时人欢迎,并且由于培养了盛期文艺复兴大

  师拉斐尔而影响深远。另一著名画家真蒂莱·德法布里

  亚诺则是15世纪初期保守风格的代表,他虽未能吸收马

  萨乔的新技法,却在细部写实方面极其认真,色彩尤为

  绚丽。继承其传统的有北部画家皮萨内洛,亦以精于写

  生著称。但是佛罗伦萨的影响终于使北部意大利也产生

  了新美术大师,著名代表如A曼泰尼亚和威尼斯画派的

  贝利尼家族,其成就亦可与佛罗伦萨大师相当。威尼斯

  画派的形成是15世纪北部艺坛上的另一重大事件,它配

  合当时威尼斯这个国际商业中心与东方联系密切的特点,

  作画首重色彩,与佛罗伦萨画派首重线条有别,到16世

  纪即发展为意大利最重要的一个画派。此外,在北部还

  形成了费拉拉画派,主要服务于费拉拉公爵宫廷,代表有

  C图拉、Fdel科萨等,亦以华美见称,但发展不如威尼

  斯画派,到16世纪即告衰微。在建筑方面,来自佛罗伦

  萨的建筑家A菲拉雷特约在米兰奠定了新建筑传统,他

  不仅传播了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风格,而且写有重要的

  理论著作。威尼斯则有新建筑家P隆巴尔多,他的作品

  以华美的装饰取胜,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文艺复兴建筑风

  格。

  15世纪时,罗马和意大利南部的美术活动也从长期

  沉寂转趋活跃。罗马作为教皇驻地,开始了较大规模的

  建筑活动,并请佛罗伦萨和各地大师前往作画。先后到

  罗马工作的有阿尔贝蒂、安杰利科、博蒂切利、佩鲁吉

  诺、梅洛佐·达福尔利、平托里乔等,逐渐使罗马成为

  一个新美术中心,到下一世纪发展尤快。南部首府那不

  勒斯的城堡,于1452~1466年兴建仿古典凯旋门式的大

  门,上下数层雕饰精美,是当地文艺复兴建筑代表作。由

  于那不勒斯王室与西班牙、尼德兰关系密切,尼德兰油

  画技法首先传于其地,并由南部著名画家安东内洛·达

  梅西纳介绍给威尼斯画派,使其运用色彩的技巧有极大

  提高。

  博蒂切利:《帕拉斯和半人半马怪》

  16世纪 16世纪意大利美术达到繁荣的顶点,亦称

  盛期文艺复兴。在15世纪美术已基本掌握现实主义表现

  方法的基础上,16世纪则更进一步,集中全力于艺术典型

  的创造。3 位主要代表为L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

  斐尔。达·芬奇虽成长于佛罗伦萨,却长期工作于米兰,

  晚年远走法国。米开朗琪罗也是生于佛罗伦萨而主要工

  作于罗马。拉斐尔师出翁布里亚画派,在佛罗伦萨学习

  时深受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影响,主要工作地点也

  在罗马。他们的艺术创作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

  对古典文化的吸收也较前人更为深刻和丰富。当时意大

  利的经济和政治皆出现危机,外敌入侵,时局动荡,从

  而对艺术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时代要求,这些都促使他

  们在比15世纪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提高和改进自己的艺术,

  创造出不朽的杰作。达·芬奇的特点是熔艺术与科学于

  一炉,他的绘画既有巧妙的艺术加工又有深厚的科学探

  讨,既逼真精绝而又富于气韵,在现实主义成就上较15世

  纪又有极大提高。他生平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皆属

  不朽之作,尤以《最后晚餐》、《莫娜丽萨》最为著名,

  被推为西方绘画杰作之首。米开朗琪罗则在雕刻、绘画

  和建筑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

  范作品,雕刻有 《哀悼基督》、《大卫》、 《夜》、

  《摩西》等,绘画有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建筑则有圣

  彼得大教堂的圆顶。他以雄伟壮健极富英雄气概的人物

  形象反映了新时代进步势力的信心与力量,显示了艺术

  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并着重人体的强

  力表现,为西方艺术奠定了最有特色的传统。拉斐尔则

  以秀美典雅的风格著称,他的构图和谐,人物情态自然,

  最能体现人文主义的完美理想,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宫

  的一系列壁画以及许多备受欢迎的圣母像,例如《带金

  莺的圣母》、《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等。拉斐

  尔的圣母形象谦和静雅,寓崇高于平凡,彻底摆脱了宗

  教神秘气息,被誉为善和美的化身,是意大利美术最成

  功的典型。

  G.贝利尼:《十字架的奇迹》

  米开朗琪罗:《夜》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16世纪的意大利还产生了

  许多著名大师,在建筑、雕刻、绘画方面为日后的西方

  艺术树立了典范,从而使意大利美术在西方美术中具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16世纪的建筑大师D布拉曼特和A帕

  拉迪奥是西方当时建筑中古典风格的主要代表。他们在

  细部形式和整体风格上都更能吸取希腊罗马古典建筑的

  精华,并能学古创新,所作皆以和谐匀称、高雅清秀取

  胜。布拉曼特努力探求中心型建筑的理想结构,认为它

  是最适于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形式,这也是达·芬奇和

  米开朗琪罗等同代大师共同的追求。在主持梵蒂冈圣彼

  得大教堂(梵蒂冈)新建工程时(1506~1514),布拉曼

  特就把这座基督教世界的最大教堂设计为宏伟的中心型

  建筑,上以圆顶为盖。但工程只进行到砌墙基时他便去

  世了,以后持续达100余年, 到巴洛克时代才告竣工,只

  有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圆顶是这个工程在16世纪取得的最

  大成就。但是布拉曼特的建筑理想已体现于罗马蒙多里

  奥圣彼得教堂的小庙(1502~1514)上,这座带有古典柱

  廊的圆形建筑规模虽小,却气象端庄,比例完美,予人

  以极大启迪。帕拉迪奥则在丰富的建筑实践之外,还写

  有《建筑四书》(1570)这部极重要的理论著作,日后数

  百年间一直是古典主义建筑学派的基本教科书。他的代

  表作有维琴察巴西利卡大厅(1549)、威尼斯圣乔治·马

  焦雷教堂(1566)及其近郊的圆厅别墅(1551~1554)等,

  在西方建筑界影响深远。绘画方面的古典风格大师则有

  佛罗伦萨的巴尔托洛梅奥、Ada萨尔托、中部的科雷乔

  等,但是能和达·芬奇等并驾齐驱的只是威尼斯画派的

  提香和乔尔乔涅。提香的创作生涯在所有文艺复兴大师

  中最为漫长,成果也最丰富。乔尔乔涅则是奠定威尼斯

  绘画盛期风格的先驱。乔尔乔涅精于描画风景,境界高

  雅。提香的风格则以健美丰盛取胜,以使用油画色彩最

  为成功,树立了近代西方油画艺术的楷模。在他们两人

  之后,威尼斯画派还有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两大名家,

  前者的宏伟构思和后者的富丽豪华,也从新的角度丰富

  了文艺复兴美术的成果。

  然而,在社会矛盾日趋严重的形势下,16世纪的意

  大利美术也出现了样式主义(亦译风格主义)。这一流

  派首先萌发于佛罗伦萨,16世纪中后期遍及全国,只有

  威尼斯画派受其影响较少。样式主义的艺术家都以崇拜

  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盛期大师自许,有不少人还是他

  俩的学生,但他们只追求大师的风格形式而不学其精神,

  甚至由于标新立异而走向畸形怪诞,不惜违反新美术的

  现实主义方向。样式主义的代表者有Jda蓬托尔莫、F

  罗索、朱利奥罗马诺、帕尔米贾尼诺、Il布龙齐诺、G

  瓦萨里和詹博洛尼亚等。就其消极倾向而言,样式主义

  的流行在一定意义上已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的结束。但

  是,样式主义艺术也保留了文艺复兴的一些基本形式,它

  在西欧各国仍被当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新近支派而

  受到重视,因而在传播文艺复兴影响方面仍有一定作用。

  17~18世纪 17世纪是巴洛克美术占主导地位之时,

  故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原是古典主义批评家使用

  的贬义词,含有荒悖违理之义,以此形容17世纪那些不

  合乎古典法度的艺术作品。但实际上巴洛克美术是继文

  艺复兴美术之后的一个推陈出新的发展,它以热情奔放、

  运动强烈、华美绚丽补充了文艺复兴的庄重典雅,也在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现实主义传统,克服了样式主义的消

  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比较能适应当时群众的

  宗教情感,并被罗马天主教会利用为争取信众的宣传工

  具,因而不仅在意大利广为流传,也迅速扩展到欧洲各

  地,为各国宫廷贵族所喜爱。17世纪巴洛克美术的最大

  中心是罗马,佛罗伦萨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认为,意

  大利的巴洛克美术分为 3个阶段:1600~1625年为初期,

  1625~1685年为盛期,1685~1750年为后期。但18世纪

  初年以后的巴洛克美术又另有罗可可美术之称。与此同

  时,在整个巴洛克美术发展期间也并行存在着古典主义

  和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而且彼此互有影响,因此17世

  纪意大利美术仍是相当丰富多采。

  在巴洛克美术中,建筑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巴洛克

  风格的一些要素首先在建筑体现出来,绘画、雕刻的发

  展往往与之配合,形成综合艺术。实际上,在16世纪美

  术中,已孕育着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一些萌芽。例如米开

  朗琪罗宏伟大胆的建筑设计、Gda维尼奥拉与Gda波尔

  塔建造的罗马耶稣教堂(1568~1584)等。但在16世纪后

  期流行的样式主义建筑中,这些健康因素没有得到充分

  发展,至17世纪才形成为真正的巴洛克建筑。早期巴洛

  克建筑的重要代表在罗马有C马代尔诺,在北部有FM

  里基诺。他们的作品强调中央主体效果,门面突出中央

  大门,层次富于变化。马代尔诺还继米开朗琪罗和波尔

  塔等人之后主持了罗马圣彼得教堂的续建工程,加长了

  主厅,完成了教堂门面(1603~1612),使这个天主教会

  最大的教堂基本完工。后来,另一位巴洛克大师GL贝

  尼尼又长期为教堂内部进行装修,建造了巨型青铜华盖

  (1624~1633)和圣彼得法座的建筑一雕刻综合体(1556

  ~1666),并在教堂前面建造了一个完美的广场和柱廊

  (1556~1565),从而结束了这个教堂延续100余年的创建

  过程。

  早期巴洛克绘画的发展却比较复杂,在克服样式主

  义的消�阆蛑校�跋熳钤缱畲蟮牧轿换�铱ɡ�咔呛BR> A卡拉奇,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其主要艺术倾

  向。虽然卡拉瓦乔的强烈光暗对比和卡拉奇的坚实造形

  也含有一些巴洛克特色,但巴洛克绘画主要是在他俩的

  弟子和追随者手上形成。卡拉奇兄弟在博洛尼亚开设的

  艺术学院培养了一代意大利画家,其中佼佼者如G雷尼、

  圭尔奇诺、多梅尼

维也纳(德语:Wien),(英语:Vienna)奥地利首都,2011年8月30日,在最新一期全球最适合居住城市报告中,维也纳在全球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排名第二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誉,许多音乐家都在此度过大部分生涯,至今博物馆里还有他们的手迹和创作的乐谱。又有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之都”的美称;又以历史悠久被称为“文化之都”;以精妙绝伦的装饰而被称为“装饰之都”。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 lu)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面积41465平方公里,人口170万(2008年统计),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 小约翰·施特劳斯塑像

上。西欧至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枢纽,多瑙河港。维

维也纳(12张)也纳还是多瑙河第一个流经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夏天还举行露天音乐会。每一家都会在合家欢乐时演奏古典音乐。更有趣的是,在政府会议前后,也都要演奏一曲。 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昔日奥匈帝国的首都,以往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会为一场音乐会而不远万里,前来拜访音乐的圣殿。对于许多游人来说,漫步在迷人的多瑙河畔是十分让人向往的。地理环境 维也纳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盆地里,面积41465平方公里,是奥地利最小的一个联邦州,也是唯一一个不同其他国家相邻的联邦州。由于维也纳的重要地位,它是拥有全奥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筑面积的联邦州,113%的面积是建筑用地,111%为道路交通,22%为铁路的轨道。维也纳也是绿化 维也纳合恩布龙宫

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绿化面积11776平方公里,覆盖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积191平方公里,占46%,仅次于布尔根兰州。维也纳也是奥地利种植葡萄的四个联邦州之一,葡萄园占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166%,农业用地占158%。维也纳共分为23个行政区。 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欧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应当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东北麓和维也纳盆地西北部之间,维也纳是从多瑙河的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两岸,是东西向多瑙河航线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点。 自从1989年铁幕降下以后,奥地利同北部和东部邻国的交通和经济关系明显发展,与东欧之间的距离之近引人注目,维也纳距离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仅六十公里,这是欧洲除梵蒂冈城与罗马以外,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最近距离。 维也纳的海拔从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罗堡岛(Lobau),到542米的维也纳森林中的最高峰。维也纳的东面是三月河(Ma 维也纳

rch)平原,东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国家公园。维也纳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维也纳森林环绕,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区。多瑙河流经维也纳市内,除了多瑙河,从维也纳森林中还有许多小河流入市区,其中包括维也纳河。西面的山岭连接着南面的冰河走廊,这个地区是维也纳的葡萄种植区。 维也纳的居民区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业区则集中在城市东部,维也纳森林环抱市区,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迷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编辑本段多瑙河的女神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冬温夏凉。东阿尔卑斯山支脉维也纳林山伸展于西郊,绿林成片。山之西是华丽住宅区,有花园及葡萄园围绕。多瑙河流贯市内,水碧山秀,风景如画。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

维也纳夜景(20张)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伦宫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有希腊式建筑、雕像及喷泉。多瑙河及多瑙运河间的岛上有大公园。1869年建成的国立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宽、4公里长的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成为欧洲最优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东北郊和南郊是工业区,有冶金、机械、汽车、铁路车辆、化工等部门,服装及印刷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莫扎特塑像

编辑本段城市人口

  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经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维也纳的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长,曾经拥有二百万人口,在当时是仅次于伦敦、纽约和巴黎的世界第四大城市,当时的维也纳聚集了很多从这个帝国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返回他们的祖国,这导致这个城市的人口减少,维也纳失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接下来的移民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拥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现在维也纳城市人口为170万(2008年统计)。

编辑本段维也纳交通

航空

  维也纳国际机场也称施威夏特机场(Schwechat),机场距离市区16公里,交通方便。目前,已经开通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内大施威夏特机场城市和许多国际城市的航班。到奥地利其它城市,如萨尔茨堡、格拉茨和茵斯布鲁克等也有航班。 维也纳机场与许多机场不同,出发和到达的人都在一个大厅内,到达的客人需要穿过等待出发的人群,沿着“Arrival”标识走,到达底层后就可以看到边防站。 从机场到市区很方便,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机场巴士、机场特快列车和出租车。

铁路

  到奥地利各地旅游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维也纳火车条件好,而且干净、准时、速度快。从维也纳出发,游客一般选择的线路有以下几种: 维也纳—林茨—萨尔茨堡(进入德国) 维也纳-布鲁克安德莫尔(Bruck an der Mur)-克拉根福—菲拉赫(进入意大利) 从维也纳到萨尔茨堡约3小时20分,一等舱744欧元,二等舱466欧元,到格拉茨2小时40分,一等舱526欧元,二等舱34欧元,到林茨3小时28分,一等舱468欧元,二等舱306欧元,到茵斯布鲁克6小时,一等舱92欧元,二等舱628欧元。 ⊿ 奥地利铁路卡 适用奥地利联邦铁路所有路线,在有效期15天内的任意三天连续旅行中有效。可以与旅行社联系购买。 ⊿ 欧洲铁路卡 奥地利是欧洲铁路系统的一部分。凭欧洲铁路优惠卡可以在任何奥地利联邦铁路线和多瑙河航务运输线上得到50%的优惠,也适用于点与点之间的全票价。欧洲铁路卡可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购得。

水运

  多瑙河联接维也纳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两个首都,航运是两个首都之间一种非常实用的运输方式。从维也纳顺流航行到布达佩斯需要5小时,从布达佩斯逆流航行到维也纳需要6小时20分钟。

编辑本段气候特点

  维也纳属中欧型气候。西部受大西洋影响,冬夏温差和昼夜温差大且多雨,东部为大陆气候,温差小,雨量亦少。阿尔卑斯山地区寒冬季节较长,夏季比较凉爽,7月平均气温为14-19℃,最高温度一般为32℃。 维也纳同时受到来自西面的海洋性气候和来自东面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过渡性气候。维也纳的降水量很小,干旱期较长,冬季较其他奥地利城市温暖,城市中心的平均气温104℃,城市郊区约98℃,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一年约有60天是夏天,70天是冰冻期,天气寒冷异常,非常寒冷。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维也纳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凯尔特人在约公元前500年建立维也纳,称其为“Vedunia”。公元15年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前线城市,用来防卫北边的日耳曼部落,罗马人称其为“Vindobona”。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这里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维尼亚”首见记载,十二世纪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十三世纪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后是奥地利首都。到1137年成为奥地利公国的首邑。此后维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1278年起)的首都。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5世纪以后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6世纪和17世纪奥斯曼帝国每次入侵欧洲都在维也纳被阻挡。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随著19世纪奥匈帝国的强盛,维也纳也成为当时欧洲一个重要的都会,成为奥地利帝国(1806年起)和奥匈帝国(1867年起)的首都。1873年维也纳举办了为期106天的世界博览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再度和纳粹德国合并,战后,奥地利和维也纳,跟德国和柏林一样,遭到英、美、法、苏四国划分四个控制区管理,直至1955年奥地利再度获得独立为止。冷战时期,维也纳是国际间谍活动的温床,因为它是位于东西方集团之间的中立国。

史前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

  考古发现维也纳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人居住在维也纳盆地,维也纳良好的天气条件和富饶的土地资源为新石器时代的农民提供了很好的居住环境,铸造石器所需的赤褐色和绿色的石块也能在维也纳开采到。铜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同样也在维也纳留下了人类居住的痕迹。 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在现在维也纳的位置上建立起一座名为“Vedunia”的居住区,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在多瑙河附近(现在维也纳的市中心)驻扎军队并建立城市,以守护潘诺尼亚行省的边界。罗马人一直呆到了5世纪,5世纪初维也纳曾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火灾,接下来的记载出现在881年同马扎尔人的战斗。955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了马扎尔人,标志着维也纳和奥地利的崛起。

巴本堡王朝时代

  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一世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封为巴伐利亚东部边区(马克)的藩侯(封疆伯),这块匈牙利边境上的封地后来演变为奥地利。996年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奥地利”这个名称,Ostarrichi意为“东部马克”。11世纪维也纳已经是一座重要的贸易城市,1155年亨利二世将维也纳作为首都,一年后的1156年9月1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授予奥地利亨利二世以小特权,将奥地利从一个附属于巴伐利亚的藩侯领地提升到独立的公爵国,而维也纳成为公国的首都。维也纳在1221年继恩斯之后成为奥地利第二座享有发展经济权利的城市,途径维也纳的商人必须将他们的货品在城市内提供销售,这使得维也纳很快成为多瑙河通往威尼斯道路上一座至关重要的贸易城市。

哈布斯堡王朝时代

  哈布斯堡王朝在维也纳有几百年的统治历史,维也纳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1278年哈布斯堡的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1273年至1291年在位)在多次征讨后战胜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地利的历史。但在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建立统治地位,奥托卡二世在1278年的战斗中阵亡后,他在维也纳的支持者势力依旧强大,发动了多场反对德意志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98年至1308年在位)的起义,而接替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卢森堡王朝亨利七世(1308年至1313年在位,1312年至13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首都定在布拉格,维也纳的城市发展进入了阴影。 维也纳歌剧院

  此后鲁道夫四世(1358年至1365年奥地利公爵)颁布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使得维也纳恢复了生机,他在1365年建立了维也纳大学,并下令建造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他为维也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因此被誉为“维也纳的建造者”,但是此后他参与了对哈布斯堡继承权的争夺,这使得维也纳不断发生骚乱,经济呈现衰退。 1438年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404年至1439年奥地利公爵,1438年至1439年德意志国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后,维也纳再次成为首都,但是他在任期间发生了1421年至1422年对维也纳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规模驱逐和迫害。 软弱的腓特烈三世(1440年至1493年德意志国王,1452年至14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7年至1493年奥地利大公)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失去了包括维也纳的几乎全部奥地利领地。1556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并入哈布斯堡后,维也纳最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两次维也纳之围和巴洛克的辉煌时代

  1529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围攻维也纳,奥地利人依靠中世纪时期遗留下的城墙,艰难地抵御了土耳其人的进攻,在流行病突发和冬季提前到来的情况下,土耳其人被迫撤军。土耳其人的围城暴露出了维也纳城防御的薄弱,因此从1548年起维也纳决定改造成一座由11栋堡垒和1条壕沟构成的要塞。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围攻维也纳,改造后的要塞保卫了维也纳长达两个月,直到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维也纳之围,也导致奥斯曼帝国开始了衰落。 经历了土耳其人的两次围攻之后,维也纳开始了辉煌的建设时代,在重建的过程中继续展现巴洛克艺术风格,贵族们纷纷在城墙内建造花园和宫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子欧根的贝尔佛第宫。 美景宫(贝尔佛第宫)

在经历了1679年和1713年的两次大虫害传染病导致的人口大衰减以后,维也纳的人口持续增加,1724年达到15万,1790年突破20万,在这个时代,维也纳建立了第一批工厂,铺设了城市下水道和街道清洁系统,改善了城市的卫生条件。维也纳也是最早一批引入住宅标号制度和国家邮政系统的城市。在约瑟夫二世(1780年至1790年奥地利大公,1765年至179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1783年对城市管理进行了改革,他引入了城市公务员制度,还将内城的墓地迁出城市。 卡尔大教堂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维也纳很快成了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海顿、萨列里、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将维也纳古典主义推向顶峰。

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

  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维也纳先后两次被拿破仑的军队占领。 第一次发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国军队未受到抵抗,不费吹灰之力地进了维也纳,维也纳的市民们甚至好奇地欢迎了他们。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奥地利皇冠,以回应拿破仑的称帝,成为奥地利的第一位皇帝,开始了奥地利帝国的历史。而拿破仑在1806年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仑第二次占领维也纳,但是这次他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攻占维也纳后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战役中尝到首次大败的滋味。拿破仑最终战败后,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召开,这是一次由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梅特涅发起的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旨在为拿破仑战败后重新调整欧洲政治地图。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也对维也纳产生了影响,3月13日首先爆发了德国三月革命,迫使总理克莱门斯·梅特涅下台,然后又在10月6日发生维也纳十月起义,最终被皇帝的军队镇压。

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维也纳在1850年开始扩建,再次呈现辉煌,在奥匈帝国建立的1867年,“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奥地利最出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这段辉煌在1873年维也纳的第5届世界博览会达到顶峰,博览会展现了空前的建筑设计。虽然奥匈帝国进入了它的尾声,但是这段时期维也纳也再次攀上以维也纳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巅峰,城市建筑上发起新艺术运动,绘画突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的表现主义,音乐方面则有马勒和莱哈尔,勋伯格、韦伯恩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维也纳第二乐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 小约翰·施特劳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直接波及到维也纳,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引起了粮食和衣物的供应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个世纪统治的终结和奥匈帝国的解体,1918年11月12日在维也纳议会前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1919年改名为奥地利共和国,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奥地利几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维也纳所在的下奥地利州,其他6个联邦州担心被下奥地利州长久掌握主导权,此外在社会民主主义的维也纳和保守主义的下奥地利州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对立,1921年奥地利决定将维也纳从下奥地利州分立出来,维也纳在1922年成为奥地利的一个联邦州。与此同时,1919年维也纳引入男女平等选举,从此社会民主主义在城市参议院、州议会和地方议会的选举中始终获得绝对多数,维也纳因此被称为“红色维也纳”。 维也纳莫扎特塑像

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期,维也纳经历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货膨胀、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和高失业率。此外,保守主义的奥地利联邦政府逐年削减奥地利的税收支持。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为德国帝国总理的希特勒进军并吞并奥地利,结束奥匈帝国的历史,建立了纳粹的独裁统治。

纳粹统治下的维也纳

  二战时建造的6个钢筋混凝土大型防空炮台之一,现仍存在于维也纳市内。 1908年19岁的希特勒曾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均未被录取,只能在维也纳靠做零活和出售临摹画糊口,他在维也纳受到了泛日耳曼民族党的影响。希特勒后来声称,“维也纳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学校。在那里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坚实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以外,后来很少再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而这种世界观和人生哲学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并非基于人道的原则,而是仅凭最野蛮的斗争……假使你不奋斗,则你也就无法生存”。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得早已在维也纳埋下几百年的反犹太主义在20世纪死灰复燃,德国进军奥地利后不久,雅利安人种的维也纳人开始不由自主地威胁、折磨和抢劫犹太人种的维也纳人,将他们从家里赶出去。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被称为“水晶之夜”,开始了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维也纳共有92所犹太会堂遭到摧毁,仅有一处幸免于难。 纳粹一方面将现代艺术定义为“堕落的艺术”(德语:Entartete Kunst),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维也纳的“德意志文化”,比如在1941年隆重庆祝莫扎特逝世(1791)150周年时。“奥地利”的名字从历史文献中消失,只有1819年在维也纳成立的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仍当时保留着这个名字。 1944年3月17日盟军第一次空袭维也纳,整个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毁。1945年4月2日维也纳被宣布成为纳粹的防守区,女人和孩子被要求离开这座城市,这意味着战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军队距离维也纳仅剩下数公里。维也纳战役持续了八天,4万人丧生。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在空袭和战争中未受损坏,但却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盟军占领和奥地利第二共和国

  维也纳在二战结束后被苏联占领,不久苏联红军开始新建城市管理机构,先是由***人担任临时市长,在3天后由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接替。1945年4月27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人民党和奥地利***的代表在维也纳市政厅宣布奥地利独立,4月29日占领当局将议会大厦移交给临时新政府,“奥地利民主共和国”重建。1945年秋,苏联允许其他三个同盟国军队进入维也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共同占领维也纳,直至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盟军撤出,奥地利才完全独立。 同奥地利和西欧的其他城市一样,维也纳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经历了经济复苏和城市重建。

匈牙利十月事件至今

  1956年发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反对***当局的起义失败后,大批匈牙利人逃亡西方,维也纳接收了许多匈牙利人。维也纳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又接收了许多捷克人和苏联人。 维也纳逐渐向国际性的城市发展。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为1945年后第一个进驻维也纳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从1965年起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发展基金会的驻地,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高峰会谈,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面,1980年维也纳国际中心即联合国城成为联合国的第三个驻地,维也纳定位成国际会议和解决国际冲突的城市。

编辑本段政治地位

  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普、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2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贝多芬塑像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编辑本段经济中心

  在欧盟范围内,维也纳是生活质量很高、犯罪率很低的城市,根据2007年的数据,维也纳在欧盟最富有的城市中位居第五,仅次于伦敦、卢森堡城、布鲁塞尔和汉堡。维也纳也被称为“到东欧的跳板”,因为维也纳和它的企业同中欧及东欧具有良好的关系,在2004年欧盟东扩的背景下,许多外国大企业将他们在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业务交由维也纳的分部处理,或者在维也纳开设代理机构,从维也纳出发开发中欧和东欧市场,比如法国建筑材料巨头拉法基集团、德国的汉高、雷韦集团(REWE Group)和拜尔斯道夫公司(Beiersdorf AG)。有些外国企业则收购在维也纳的奥地利企业以便进军中欧和东欧市场,比如荷兰饮料大亨喜力收购奥地利最大的啤酒公司,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收购奥地利信贷银行(Bank Austria Creditanstalt)。而奥地利本土大企业也多将总部设在维也纳,其中包括奥地利几乎所有的银行,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 AG)、全球最大制砖商维内贝格(Wienerberger)和奥地利电信公司(Telekom Austria)。维也纳证券交易所是奥地利的唯一一所证券交易所。 维也纳16%的面积由约900家企业经营农业,每年生产约50000吨蔬菜,包括番茄、辣椒、黄瓜、色拉菜和小萝卜。它们按季节供应了维也纳70%和奥地利56%的新鲜蔬菜。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进展,上海起着权威的榜样作用,外围的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城市,很快都陷入钢筋水泥森林之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水泥匣子”彼此雷同。杭州作为南宋首都的历史遗迹,不断遭受侵蚀消失,剩下的一颗缩小了的明珠~西湖,从1999到2003连续五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没有通过。西湖湖水又被国家环保部门评为2002年度全国城市内湖水质劣五类(武汉东湖和济南大明湖也同属劣五类)[1 ]。于是这些城市周边还没有受到钢筋水泥入侵的水乡小镇~乌镇、西塘、周庄、同里等纷纷成了江南水乡风光的旅游新景点,吸引了国内外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游览,领略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

游客们坐进小船,没有马达的轰鸣声,只凭船夫划桨或摇橹,在并不宽畅的河道水面上,徐徐前进,悠哉游哉。两岸都是江南特有的黒瓦靑砖木屋楼房,前店,后作坊,人居楼上,各家门前的行道,有遮阳避雨的廊棚,保留好的,绵延数里之长,以西塘最为典型,江南雨天多,可以无伞行走。

为了吸引游客,各家门前再挂上一串串红灯笼,供应些农家小吃、工艺品之类,播放些江南丝竹,偶或有船娘唱点民歌,船夫导游讲点当地民俗民风故事,什么杨乃武和小白菜,梁山伯和祝英台之类,游客们沉醉在遥远的、却又身临其境的浪漫历史现实里,饱餐了江南水乡的风味快餐,让人们回去以后,每一想起,还回味无穷!

这种浪漫的情调和感受,对我而言,实在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勾引不起同样的心情。因为我对水乡太熟悉了,不愉快的印象充满了脑海。如果一定要讲美好的水乡景色,只有儿童时期才值得回味,只有历史记载才令人心向往之。

我所说的不愉快印象,主要是指河水的污染,在我成年以后,所坐过的水乡船,河道是以污染的居多,而且越后越甚。回忆儿童时期每年清明扫墓,父亲带领哥哥和我,从家门口坐上小船,转入主河道出水城门,一到了城外水域,水乡的风光迎面而来,河水蒸发出的水气,夹杂着油菜花香,吸入肺腑,令人感到莫可言状的愉快。把手插进水里抚摸,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亲切和温柔感。那时的温州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水井有限,城里人的饮食用水是由专门的水船划进城里,停在“埠头”,再由挑水夫一家一家挨户送水,倒入水缸的。而这水船的水,即取自城外开阔处会昌湖的湖水,会昌湖水来自西南山区三条清澈的溪水汇合而成,可见那时湖水的洁净,竟然可以作饮食用水,实非现在所能想象。

成年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有机会坐河船下乡,那已经是1950~70 年代了,情况大变,坐在绍兴城的河道里,河水是黒黒的,扑面而来的风,夹带着发臭的水气,令人窒息,只能忍着快点划出城外水域,到东湖一带,才恢复了水乡风光。而这时的温州,由于城里的河道污浊不堪,只好填平,改河为路,而留下来的河道因工业发展过快,缺乏治理,仍然是又脏又黒。

说起苏州和绍兴,都是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国都古水城,吴越两国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两国都有舟师(即水军),史书上说“越王能江海并举以攻吴”,越的大翼船,阔一丈六,长十二丈,一艘大翼能容水军各兵种九十一人,这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情景。[2 ]据统计,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城约有一百四十余座,保留至今的仅剩六座:曲阜、洛阳、开封、太原、苏州和绍兴,城址仍旧位于当时原址的只有苏州和绍兴,恰恰是中国两座最古老的水城。[3]

浙南的温州则是东晋时才兴建的水城,这三座水城自从进入20世纪、特别是后半页以来,都经历了急速的变化,抚今忆昔,不禁有沧海桑田的感慨。

苏州古城周围尽是水网,水陆大约各半、海拔不到5米,故城建的设计必然要水陆兼顾。古姑苏城有八座水陆城门,城里水道和街巷匹配。改革开放以来,市区急速扩大,部分主要街道的拓宽,破坏了水城的旧貎,由于及时吸取教训,紧急煞车,将城市发展格局规划为“古城居中,东园西区”,即中间的老城区尽量保留旧貎,不再整容。城东为工业园区,城西为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个古城居中的措施,保留了大部分水道和古典园林景观,使得苏州在1997年申请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杭州则连续五年没有通过。绍兴和温州是在水城消失之后才开始发展新区,更已无法挽回了。

苏州最主要的山塘街,历史上的居民多临水而居,家家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有踏步与水相接,便于居民的生活和交通。这种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巷景观,配以跨水的小桥、临水的建筑、行走的小船,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民居风景画!早在唐朝诗人中已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风光。如白居易离开杭州就任苏州刺史期间,有《登阊门闲望》诗,生动地描绘了苏州水城的雄伟气魄,并认为超过了杭州:“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雀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曽赏钱塘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4]白居易又有《正月三日闲行》诗,描述苏州水城风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5 ] (黄鹂,坊名;乌鹊,河名。)又如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6 ] 苏州这种水城风光,历明清时期,基本如此,快速的改变起自二十世纪下半页,一直至今。

绍兴同样是有2500百年历史的水城,它的环境与苏州大不相同,古代的会稽坐南面北,北面是开阔扇形的水网平原,南面背靠会稽山,有山林资源之利,兼防御安全,却限制了南向发展。所以绍兴水城的风光虽然同苏州温州一样美好,城区的规模却一直比苏州、温州为小。

以前的绍兴水城,河网如织,街坊多依河分布,民居傍水而建。清·康熙《绍兴府志》载:“郡城中河道错若绘画,自通衢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清光绪年间,绍兴城内仍有河道二十九条,一河一街,街随河走,桥连街路,“古城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形成了绍兴水城的独特景观。临河的住宅多为一层或二层的穿架砖木房屋,分布在水道两侧,河道中小船穿梭其间。 临河人家大抵前街后河,前门开店营业,后门河埠进货,不依赖陆运。民居临河一侧,都有石级河埠,便于登舟和洗濯衣物。炎热的夏天,居民们坐在自家后门口,隔岸乘凉闲聊天,别有一番水城生活风光。18世纪末法国传教士格罗赛到过绍兴,曽把绍兴比作东方威尼斯。[7]

绍兴古城风貌的破坏主要始于1980年代初,那时绍兴古城尚有几百座台门,遍布全城的街河、小桥、台门和青石板路,那时还保留绍兴古水城的特征。近年来掀起一股拆除旧民居,填河改路的高潮。据报道,惨遭拆除的老字号商铺和古民居,基本上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拆除现场可以看到,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这些老建筑物毫无抵抗地被夷为平地。消失了的老街四周,正被新起的水泥高楼群所包围。 一些外国旅游者面对正在拆除的老房子,因语言不通,他们又是比划,又是拍照,翻译说,他们对于拆除这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感到非常惋惜和不可理解!

绍兴人曽说水是绍兴城之魂,水是绍兴人之灵。这灵魂不得不从城区迁向城外广阔的水域安身。

近些年来,每年的春季都举行“中国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内容包括在城东的东湖举行开幕式和文艺晚会;在城东南的大禹陵景区,举行文武百官祭礼大禹陵典礼表演活动;在城西北的柯岩风景区进行鉴湖风情游,包括坐乌篷船、龙舟竞渡、看水上社戏、鉴湖竞钓…等。[8]绍兴的水乡旅游资源的确非常丰富,不过所谓“再现东方威尼斯水城风韵”的形容,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什么不干脆称“中国绍兴水乡风情旅游节”呢?道理很简单,“绍兴水城”这个祖传宝贵遗产的名声是绝对不好放弃的,这是说不出的苦衷。

对比温州,建城的历史要较苏州、绍兴为迟,但建城的规划目标~水城,则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记得我还是儿童的时候,温州城里的街巷和河道相匹配,大街的河道较阔,小巷则是较狭的小河。河道的那一侧是店铺或民居的后门,也有石级埠头,可以停船、取水、或洗涤杂物。小巷是一边路,一边河,路边是民居,无店舗,河侧是居民家的后门,有石级可以洗涤衣物,可说是苏州绍兴的翻版。每年端午节,各乡的龙舟,可以划进城里,沿着街河游弋,在开阔处表演竞赛,这是现在难以想象的事了。

历史上温州的建城是由东晋郭璞所设计,郭璞(276一324)是个奇人,诗赋名冠当时,又是古籍经典的考证注释权威,更是中国古代的堪舆(即风水)大师。郭璞是山西闻喜人,东晋时因避战乱南下。据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在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决定修建郡城时,恰巧郭璞客寓温州,故请他“为卜郡城。”。温州郡的城建,按风水原理,应建在瓯江北岸,坐北朝南,象现今的杭州一样。郭璞经过实地墈察,对南北两岸的土壤取样比较,发现同等容器的土壤,北岸的土轻,南岸的土重,遂决定建在南岸。这是因为北岸土壤是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江涂泥而成,基础不实,承载力不大。而南岸的土壤是山区冲刷沉积的砂砾土,基础厚实,承载力强,故决定建在南岸。[9]

郭璞当时登上南岸的“西郭山”(今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骤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号斗城。”[10]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是北斗的“斗魁”(北斗的四颗斗星称魁),积谷,翠微、仁王三山象“斗构”(斗柄三星称构)。另外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 他又设计在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现在还存有几口),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郭璞还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包围,断了饮水,更在城内开五个水潭,各潭与河通,最后注入瓯江。郭璞说是“城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距离郭璞七百多年后,北宋的方腊聚众起义,势不可挡,起义军三个月内接连攻陷今建德、歙县、杭州、金华、衢县、丽水六县市,但起义军挟其声威,围困温州四十余日,始终不能破城,只得撤军。[11] 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冦屡屡侵犯我沿海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地,攻陷城池无数,嘉靖三十四年(1535)攻入杭州,烧毁雷峰塔。温州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552~1563)的十一年中,共六次遭受倭冦侵犯,但都未能攻入城内,只好在乡间到处抢劫虏掠。除了守城军民顽强抵抗,郭璞斗城的设计,具有科学的预见性,恐怕也有很大功劳。[12]

郭璞的设计, 构思巧妙,通过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兼顾军事安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不愧为人居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堪舆佳作,对现代城市规划设想或许仍有借鉴意义。

在郭璞的城建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到北宋时的永嘉(即今温州),已经繁华非常,被称作小杭州。北宋温州承议郎杨蟠有咏《永嘉诗》云:“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近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13](温州城西的九山湖,又名西湖)诗中的“水如棋局分街陌”便是极好的水城街巷白描。“山似屏帏”指连接温州城的四座小山。“绕画楼”指当时民间建筑物的富丽奢华。最后两句“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是描写龙舟竞赛,大家闺秀都倾城而出,争看竞赛的热闹景象。

不论苏州、绍兴或温州,“水如棋局分街陌”犹如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城市居民的生活资源如粮食、鱼肉、果蔬、飮用水等,都通过河道从乡间运送入城,深入各家各户。反之,城市生产的农村日用商品以及城市消费的废物垃圾、粪肥等也通过河道运往乡间,作为有机物质返回农田。传统小农经济的这种城乡物资交流,其实质即是太阳能量的循环充分利用,对城乡来说,都不构成环境污染。现代城市规划全不考虑城乡的能量循环,所谓“抽水马桶文明”,把极大数量的人粪尿(还有有机垃圾)这些最肥沃的有机肥料全部冲入下水道,变成污染源,便是一例。

不过传统的水城设计,只能以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为前提,如果人口增长太快,城市的规模没有相应扩大,便会侵占河道造屋,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处理送走,造成河道变狭,河水变脏,房屋密度增加,居民区显得日益拥挤,环境越来越恶化,最后不得不填河改路,失去原先的水城风光。这个退化过程,我是亲眼目睹过来的见证人。

现在的乌镇、西塘、周庄、同里等之所以还能保留水乡的风光,恐怕是它们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乡镇企业没有很大发展,还是以传统的种稻、蚕桑生产为主,环境比较清洁干净之故。同时,这一带的水乡面积甚大,水网密布,水路交通比陆路方便,容纳和净化污水的能力很强也有关系。如若过度的开发旅游,没有相应的处理环境污染废物的措施,恐怕迟早也会步其他乡镇污染的后尘。

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创始于公元五世纪时,远迟于春秋时的姑苏和会稽,也迟于公元4世纪时的永嘉,其作为水城的环境条件与东方水城完全不同,为什么能始终保持水城的面貌至今,这是另有原因。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亚得利亚海威尼斯湾的西北岸,波河河口外的滨海地带,是个港口城市,面积69平方公里。市区建立在离陆地4公里的泻湖中,泻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隔断了和海湾的联系,湖中留有118个小岛,威尼斯市即建立在这些小岛上。由117 条水道贯通其间,市内用400 所桥梁相连,将这些岛屿联成一个整体。交通以舟代车,也有铁路和公路与陆地相通。[14]

威尼斯因为临河濒海,河道里都是海水,靠抽取地下水供应淡水,结果导致陆沉,不得不从大陆供应淡水,陆沉的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江南水乡的淡水,出门便是,好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杭嘉湖、宁绍温的水网因受污染及汲取地下水过量,也存在地面下沉问题。

威尼斯人由于其地理环境特点,长于航海,早期威尼斯商人便从东方贩运丝绸、香料、珠宝等转销于西欧各地,中世纪(14~15世纪)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城市繁荣,威尼斯当时的人口已达20万,超过了20世纪早期的宁波、绍兴和温州,但威尼斯现在的人口也不过34万,500百年里只增加14万,而宁波市区人口现在已猛增至126万,温州131万,绍兴60万(2001年),这样的人口压力,不填河改路又能怎样解决。

现在的威尼斯因保留了大量精美的中世纪艺术古迹,古老的圣马可广场,大教堂等,再加上滨海浴场,是威尼斯旅游业长盛不衰的原因,而我们的水城也好,其他城市也好,对历史遗产和遗迹,总认为是过时的糟粕,“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矣”。

月亮西方圆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国内一些城市发展规划中,凡是涉及水乡风光的,一定要“言必称威尼斯”。说“水城、水街、水中乌篷、水上石桥、古纤道等构成了今天绍兴独特的景观。为此,绍兴赢得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15]。这种标题令人啼笑皆非,法国传教士格罗赛称赞绍兴,比作东方威尼斯是对的,好比有中国人到威尼斯,称赞它为“欧洲绍兴水城”一样的道理,威尼斯人总不会自诩为“欧洲绍兴水城”吧。试问:威尼斯有绍兴的乌篷船、水上石桥、古纤道吗?有大禹治水故事和大禹陵吗?有王羲之“曲水流觞”的美谈吗?有陆游游“沈园”的爱情悲剧吗?有千千万万人瞻仰不断的鲁迅故居吗?为什么要拿超越威尼斯的历史和文化内含,迟于越国两千年的“东方威尼斯”的招牌挂在自己身上,自我陶醉、自我炫耀?

海拔2400米的云南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似还不够光荣,还要以东方威尼斯自居[16]。又据报载,苏宁电器集团准备投资房地产业,欲在长江北岸南京浦口区划地4530亩,兴建大型地产项目“威尼斯水城”;总投资50亿元,计划将在5—6年内全部建成云。天津也在筹划开辟一个人造的“威尼斯水城”,除了上引的以外,从网上还可以知道计划中以建设东方威尼斯为目标的有宁波、苏州、上海、桂林、厦门、青岛、无锡太湖、山东威海、武汉东西湖区…等,至于上述的水乡同里、周庄、乌镇等更是理所当然地以东方威尼斯自居。似乎不这样戴帽子,显示不出自己的身价!东方威尼斯好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到处开张,中国到厎还将涌现多少威尼斯?现在统计还为时过早!

现在,凡是房地产业涉及高级住宅区,或主题公园、卫星城,规划内都有人工湖、配以河道环绕的临水楼房,便取名“XX威尼斯”或“威尼斯花园”、“威尼斯娱乐城”!出现这种一窝风的原因很简单,政府官员掌握土地审批权,银行握有贷款权,房地产公司懂得中国式公关,炒作楼盘开发和发展旅游业的美好前景,吸引政府规划,银行投资,从中捞取高额非法收益,暗箱操作,彼此相安无事。政府方面,拆旧建新,新楼林立,是考核政绩、仕途迁升的重要指标。

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骨子里中国现在是以弱势国学习强势国,受到强势国居高临下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有一种自卑感,自己的古老水城觉得并不光彩,说成东方的威尼斯,便马上与人家平起平坐!学习强势国是应该的,长期的方向。关键在腰骨要挺直,而腰骨挺直的前提是尊重自己的文化,深刻了解、爱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自卑感恰恰、偏偏看不起自己的文化遗产,悲剧就在这里。住高级住宅,享受东方威尼斯式的人造优美环境,缺少的不是物质生活享受,急需治疗的是精神文化贫血症,精神文化贫血,所以对自己新造的景点,不会运思命名,只能千篇一律地称威尼斯。

当文化的价值退出人们的心灵后,推土机就上台,肆无忌惮地推倒民居、侵蚀农田、填平河道、摧残文物和古迹,剩下的就是欢呼经济效益提升,豪华庸俗、风光绮丽的“东方威尼斯”就这样到处涌现了。

2003,8,8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消息,《中国2002年度环境状况公报》中有关“2002年度城市内湖水”部分。

[2]蒙文通遗著《越史丛谈》“吴越之舟师与水战”109~110 页,人民出版社,1983,北京

[3]袁亚平,江南风情浓 古城文化深———浙江省绍兴市建设旅游大市侧记《人民日报》2002,4,23日

[4]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唐诗汇评》卷中,第2157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杭州

[5]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唐诗汇评》卷中,第216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杭州

[6]唐·杜荀鹤“送人游吴”《唐诗汇评》卷下,第2916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杭州

[7]越畅,江南古城看绍兴,《绍兴日报》2003,6,13

[8]水城风情旅游节,《绍兴日报》2002,4,7

[9]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城池 1964 上海书店 据天一阁藏影印

[10]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城池 1964 上海书店 据天一阁藏影印

[11]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之一,建置沿革·城池 1964 上海书店 据天一阁藏影印

[12]清·光绪八年《永嘉县志》卷八,武备志,兵制

[13]北宋·杨蟠《后永嘉百咏》,大部已佚。

[14]《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11版,No3 《地理学》卷,威尼斯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15]中新社 杭州 二00三年 三月二十六日电

[16]李振湘,东方威尼斯--云南丽江古城侧记, 中广网,2003-04-14, 08:26:48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1598-1680),贝尔尼尼是意大利的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

说到巴洛克艺术,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大上的。其实巴洛克艺术也曾经受到排斥。但后来又奉为经典,它的精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600年至1750年间,巴洛克艺术是欧洲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后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

其主要特点,是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贝尔尼尼生于意大利的拿波里,父亲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举家迁至罗马。在他8岁的时候,他制作了一个小孩头像,这件事使他的父亲大吃一惊。父亲看到了他的艺术天赋。

贝尔尼尼17岁时独立完成了大主教萨道尼的胸像。后来又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贝尔尼尼初出茅庐的时候,波尔盖兹为了装饰自己的花园,向贝尔尼尼订购了许多作品。从此,贝尔尼尼初露锋芒,获得了出人意外的成功,并赢得了荣誉。

贝尔尼尼塑造的人物总是处于激烈的运动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总是随风轻轻飘起,给人以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贝尔尼尼刻画的人物多在激烈的运动之中。从其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古典主义传统对他的影响。

当雕塑《阿波罗和达芙妮》完成后,贝尔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连一些宗教界的高级人士都为之感动,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教皇的乌尔班八世,也对贝尔尼尼大加赏识。

这幅《阿波罗和达芙妮》雕塑,取材于古罗马神话,表现了达芙妮在被阿波罗的手触到时,就开始变为一棵月桂树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雕塑中,达芙妮的身体温润真实,身体轻盈、优美。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他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达芙妮逃进了森林之中,衣服被树枝撕破,这使阿波罗失魂落魄,欲火中烧,紧追不放。两人都处在奔跑的运动中。

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时,她大声向父亲呼救,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当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达芙妮开始变成为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

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她侧着头,眼睛斜视,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阿波罗眼睁睁地看着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

阿波罗见此情景,悲痛不堪,跪在月桂树下哀悼道:“最美丽的达芙妮啊!我已永远失去了你,但你是我的树,以后在我掌管的一切部门:诗歌、音乐、美术,凡是优胜者我都要为他们戴上用你的叶子编成的花冠。”于是月桂树也就成了阿波罗的圣树。后世欧洲文艺界给优胜者头上戴桂冠的典故,便来源于此。

1629年,做建筑雕塑成为贝尔尼尼的主要职责。这一年,他成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是最壮丽的广场之一,集中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华。

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

他的作品反映了人的尊严、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贝尔尼尼创作中的积极成分,也是与其它巴洛克艺术的不同的地方。

贝尔尼尼的喷泉是他对罗马市最显著的贡献。他的第一个喷泉是在西班牙广场的《破船》,把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由盛转衰,出现了巴洛克艺术派别,从而把面向生活转为面向宫廷,装饰点缀教堂,呈现出细腻而华丽的风格。他终生不倦地工作着,一生中完成了大批的城市改造工作和教堂装饰雕塑,还有其他建筑雕刻和绘画,将雕刻与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设计犹如大理石墙壁豁开,恰当地利用壁龛结构像挂在那里的一幅图画,雕像上边射下光线,依靠光影塑造形体,减弱体积感,增强线条韵律及其形式美,有强烈的绘画效果。

作为艺术的建筑,集中地呈现着文化的风貌,显现着政治、宗教、哲学、人文思潮、艺术、风俗时尚诸多颜色作用下的缤纷色彩,以有形的空间承载着无形的文明,因此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表达着无以穷尽的文化内涵。

其实,建筑艺术的奥妙,是当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其内在的质素,就更不是其它艺术形式能完成的。贝尔尼尼的建筑与雕刻艺术的结合就说明了这一点。

贝尔尼尼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出的艺术作品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几十年间,贝尔尼尼曾为8名教皇服务过,直到晚年还创作不止,他的创作得到了当时的教廷和社会很大程度的喜爱。

关于贝尔尼尼的雕塑作品还有许多许多

五马街,中国著名商业街,古称五马坊,五马坊,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始名于东晋,因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时而得名,现为温州旧城古街道之一,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街长四百米,宽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

宋代诗人杨蟠写过一首《五马坊》,

相传有五马,

曾此立踟躇。

人爱使君好,

换鹅非俗书。

五马街在温州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温州第一街”。这条历经千年文明孕育的繁华老街,还有着“浙南第一街”的美誉。五马街上保留的近现代建筑,不论是从历史的视角或是现代的构建规模,均有其丰富的内涵。从温州走出去的人,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五马街上走一圈,因为,五马街是温州的魂和文化发源地。 在中华民居杂志社举办的“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中,温州市五马街被评为“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示范街”。2016年4月18日,中华民居展评活动组委会、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高度肯定了五马街的历史建筑保存情况和商业街活化情况,对五马街“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现状给予赞赏,并希望其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擦亮地区名片。 韩健徽: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商旅文产业联盟主任、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著名商业街专家,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商业街区行业、商旅文化产业、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科学、有序、创新地发展。 五马街主街区现存的147幢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群,以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为主,如此大规模且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让年轻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时尚,老年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怀旧;外地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温州”,外国人到这里感到“非常中国”。 ——韩健徽 千年文化街 行走在五马街上,像是回到了民国时代。街道两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像是标牌,无言提示着来往的行人,五马街至少已经繁华富庶了数百年。而散布于街区各处的中式古建筑,点缀其间,有着说不出的韵味,正如高雅华美乐章中古典悠扬的插曲。幽深的谯楼,布满苍苔的青砖路,青砖黛瓦的名人故居…… 在五马街心位置,矗立着一座五匹骏马拉着车帷的“五马奔腾”铜雕,造型生动,古意盎然。这是五马街的标志雕塑,也是街道名称的由来。 五马坊与王羲之 五马街地名由来一说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相传,王羲之出任永嘉(今温州)郡守时,经常乘坐五匹马拉的马车从街上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写道:“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作诗《百里芳》:“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诗歌写的就是此事。现存北宋真宗年间(1008—1016年)古籍《祥符图经》中,温州五十七坊中五马坊已然在列;明代神宗年间(1078—1085年),这条街正式被称为五马街。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五马街名称由来的另一说法与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有关。相传,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经常随身带着五匹马出游。也许正是因为不能确定五马出行的主人是王羲之还是谢灵运,所以至今五马街雕塑的车座上还是空着的,留下一个悬而未揭的谜底给后人。 五马石传说 而关于五马街的民间传说也瑰丽多彩。清代孙同元、徐希勉所著的《永嘉闻见录补遗》中,记有五马街有五马石一事。相传,东晋时期,这条街上的居民夜里经常听到马蹄音,但开门不见马的踪影。街上住着一位打草鞋的老人,屋外放着一块石头。他每天打草鞋时,就在石头上将草捶软,日子一久,石头被捶得光闪闪。有个过路人看到石头后,想出钱买下来,但老人舍不得卖。老人担心石头被偷走,就将石头搬进屋里。三天后,过路人又来买石头。他一看石头不见了,急忙问老人,老人答道:“我把石头搬进屋里了。”“几天了?”“三天三夜了。”过路人一听,惋惜地对老人说:“你这块石头上面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屋外马天天有露水喝,又有你捶的草吃,所以长得油光健壮,如今你把石头搬进屋里,马没水喝,一定渴死了。”采宝客说罢,与老人进屋把石头翻过来,果然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僵立不动了。 正是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风采和逸事给五马街留下了一抹千年未曾消散的文化香气。 繁华富庶之街 文化是五马街的根,商业则是五马街的魂。自唐宋时期,到明代改“坊”为“街”,五马街一直是温州的闹市区和城市商业中心。在此经商的不仅有本地商贾,还有“闽邦”“赣邦”“广邦”及本省“兰(溪)邦”“宁(波)邦”和“吴(兴)邦”商人。自清朝末年温州开埠,辟温州为通商口岸。五马街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南市”,得地利之便,又是传统的商业街,最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陆续出现了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公司、商行。街道两旁店铺排列,商品琳琅满目,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街面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气旺盛,商业氛围异常浓厚。 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地区大都沦陷,温州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吐纳口岸,外来轮船进出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内外客商都在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点,地处温州中心发展的五马街自然成为首选。前所未有的温州经济的畸形发展,促进了五马街的进一步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如果说,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的话,那么五马街算得上是温州模式的一个缩影。 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 徜徉在五马街上,深刻体会到“建筑是时代的烙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街道两侧的商业建筑群主要为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主体风格为欧洲巴洛克风格,造型富丽堂皇,极具动感。而在建筑细节方面,又非常接地气地揉入了很多典型的中国元素,高大气派的石拱门前卧着两只精雕细刻的石狮子,拱形门楣与松鹤延年的精雅砖雕相配合,虽然风格绝然不同,但彼此却相得益彰,无比熨帖。 这大概缘于温州很早就形成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在温州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称。他们在世界各地辛苦打拼,叶落归根之后带回来大笔财富,也带回了西方的审美观和异域风情。他们雇佣能工巧匠,仿照欧美流行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居。同时,他们对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民居也念念不忘,愿取其精华融入新居。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尤其是1876年,温州开埠,西方近代物质文明传入温州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温州最早出现的欧式高层建筑始于19世纪末。1919年,名闻遐迩的温州百货业巨擘许漱玉在五马街建造了一座极具特色的洋楼。当时,他买下五马街的矮屋10余间,拆建成两座毗连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即今大众**院及市第一百货商店位置),总面积7042平方米,规模宏大,是昔日五马街口西式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大楼。 其后,五马街陆续出现了一批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形成了一片相对集中的欧式风格建筑群景观。如此规模的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五马街主街现存147幢近代商业建筑,形式主要为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在五马街区出现的“老字号”共有303家,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金三益”“老香山”等“老字号”,这些商铺至今仍沿用这种风格。 悠悠古谯楼 温州有西式洋气的一面,也有古老厚重的一面。古谯楼就是温州古老厚重的印章,千百年来稳稳钤在老城中心。 古时,有城多有谯楼,史载“世人铸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温州,存留下来一座千年谯楼。谯楼高大雄伟,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如威武的将军,雄踞在城南口,镇守着一方的太平。谯楼面阔五间,楼高两层,重檐歇山顶,条石叠筑城门,青砖砌成拱顶,花岗岩雕就护栏,楼高111米,通面宽195米,进深95米,飞檐雕梁,青瓦红柱,颇显雄伟壮丽。楼南北门楣上分别写着四个篆书大字——“东瓯名镇”“民具尔瞻”,古朴庄严。 千年谯偻,曾经历几多变幻。谯楼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吴越国的都城设在杭州,吴越王钱镠命令其子钱元瓘加固温州郡城,并增筑内城,史称“钱氏子城”。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 南宋时期,金兵渡过黄河,大举伐宋。高宗赵构曾逃往温州跸于此31天,于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乘御舟离温奔杭州,正式定都临安。至今,谯楼内还有高宗在温州停留的壁画和“建炎驻跸”四个大字。 此后的元清年代,谯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兵祸毁圮、几度修复。最终如同一位老者,悠然立在五马街中央位置,站成了一本温州城历史书。 名人故馆情怀 在温州深厚的文化家底中,五马街上的名人旧居有着不能忽略的精彩。郑振铎、朱自清、胡炘……这些名人如同星星一样闪耀在五马街的上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郑振铎纪念馆 两层古雅的民国建筑,中西结合,开阔的天井中似乎充溢着书卷气,一座宅院也有着自己的气质。这座宅院的气质属于郑振铎。 郑振铎故居位于温州市沧河巷,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由门屋、厢房、正屋等组成合院式建筑。如今,已作为郑振铎纪念馆对外开放,设置了“书生报国数十载”、“心怀温州故乡情”、“一代才华万古传”、“鞠躬尽瘁为文物”等展览内容,分别介绍了郑振铎的生平、交友、著作、对文物考古事业的贡献等情况。 朱自清故居 四营堂巷22号,高楼大厦包围着的朱自清旧居,在现代都市的霓虹幻影中吟诵着林花春红庭院深深;让步履匆匆的人们在不经意的回眸间,轻轻地放慢自己的脚步——那古旧的青砖黛瓦、斗拱雕梁筑就了闹市中的一方静地。 抬梁穿斗梁架、硬山屋顶、砖雕门台、灰塑照壁……这座五间三进合院木构建筑,占地602平方米、房屋整体结构和风貌保留了晚清民国时期温州民居的风格,颇具江南建筑特色。 七枫巷胡宅 与隔壁喧闹的朔门街相比,曲径通幽的七枫巷显得较为寂寞,不过,小巷的沧桑历史,照样能透过粉饰过的墙壁显露出斑驳的影迹。 在七枫巷60号,有一座名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叫胡炘的国民党官僚的父辈拥有了这座静庐。胡宅坐北朝南,为三间两层楼房,一个由大片青砖铺成的院子,院子里有大树,苍翠蔽日。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通面阔155米,进深158米,设有前后廊,主次间贯通。建筑面料相当讲究、墙面清灰和砖红相间,没用涂料,直接以砖的本色表现色彩的变化,使得这幢宅子历经秋霜冬雪,色彩如故。胡宅为巴洛克式建筑,夹带哥特式和中式装饰风格,华丽而不失大气,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风格追求自由的内涵。 温州老建筑中的每一种外来风格,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和一段历史经历。

  你有没有邮箱,字数太多发不下,这些是第一部分,还有第二部分呢

  1698年,意大利管风琴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为佛罗伦萨的贵族菲迪南德.梅迪契制作了一架与羽管键琴的外形和结构相似的钢琴。1709 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一架能同时演奏弱音和强音的钢琴,从此开始了钢琴艺术的历史纪元。在意大利语中,“钢琴”就是指能同时发出强音和弱音的羽管键琴。后来,克里斯托福里将闲暇时间完全投入在钢琴的革命性发明中,从1709年到1732年逝世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钢琴。

  [耶胡迪.梅纽因]钢琴的前身是击弦古钢琴,而不是羽管键琴,羽管键琴是通过拨动琴弦而发音,而钢琴则是通过敲击琴弦来发音的。用钢琴可以演奏任何风格的乐曲,但不一定能达到真正完美的效果。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琴弦发出的声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强度不变,而琴弦受到敲击之后,声音会由强变弱。所以钢琴的演奏不能完全达到人声演唱的效果,但是,如果演奏者技艺精湛,也可以演奏出接近人声的音色。当琴弦的声音开始下滑的时候,应当尽量减少间歇,保持声音的连贯和圆润,这样就能演奏出类似人声演唱的音色,要达到这样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必须有超凡的技艺,否则,击弦后声音的强度就无法保持不变。钢琴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琴弦声音强度的稳定性能,而且影响到演奏的效果。钢琴也是一种和声乐器,因为钢琴具备所有的音阶,可以奏出各种和声,所以钢琴可以演奏各种乐曲。

  为何钢琴是一个重要的自我表达的工具 著名作家乔治.肖伯纳说:“钢琴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乐器发明,它对音乐的重要性,犹如印刷之于诗歌”。16世纪键盘乐器中的王子曾是羽管键琴,但人们对于更具歌唱性的键盘乐器需求激增,人们需要一种可以提供更多音色的乐器。而羽管键琴不能像钢琴那样发出轻柔或响亮的声音,也无法产生回响。当社会逐渐变得世俗,到十八世纪人们希望键盘乐器能如歌唱般地触动人心,而不是仅能播送音乐。很快,顺应时代需求的钢琴产生了。如果说羽管键琴代表巴洛克时代,钢琴则成为古典和浪漫派音乐的象征。

  早期的钢琴引起了许多乐器制作师的兴趣,他们对这种乐器进行了改进,但是这种钢琴最终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制作钢琴和羽管键琴应当是制锅的工匠干的活”。钢琴的内部构造太硬,不便于练习,如果触键太轻,琴槌就不能接触到琴弦,如果触键太重,琴槌则会反弹,造成重复击弦,声音就会很难听。直到克里斯托福里使用擒纵装置之后,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克里斯托弗里发明了钢琴,但热衷于歌唱和小提琴的意大利人却对这项新发明不感兴趣。在克里斯托弗里去世后,德国人很快就掌握了钢琴的发展。

  管风琴制造师、德国人戈特弗里德.希尔伯曼同时也是巴赫的朋友,一直梦想着制造有很大动态范围的乐器,他奇迹般地发现了克里斯托弗里的琴槌装置的图纸,并付诸实施。18世纪40年代末,菲特烈大帝购买了超过一打的希尔伯曼钢琴,并把它们放置在柏林的皇宫和各处行宫中。在此之前一年,巴赫曾经试弹过希尔伯曼的钢琴,这位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大师并不喜欢它,但当他拜访菲特烈大帝并再次试弹改进过后的新装置的时候,巴赫宣称它完美无暇。巴赫的钢琴作品是留存最早的钢琴曲目。

  1843年,波士顿钢琴制造商琼纳斯.契柯林发明以铸铁型框架制造钢琴的外框,之后不但钢琴持久不走音,其嘹亮的音响还可传遍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克里斯托弗里的原型钢琴远比现代钢琴轻巧。现代钢琴以多达两万件的零件,荣登“工业革命之女”宝座,钢琴从此成为浪漫派的乐器代表。在浪漫派时代,钢琴天才们纷纷降生。在德国,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波兰人弗里德利克.肖邦出生于1810年,匈牙利来的弗朗茨.李斯特生于 1811年。他们为钢琴创造出一个充满鲜明个性与浓烈情感宣泄的视野。

  音乐创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钢琴制作工艺的进步。从1860年起,人类进入了真正的钢琴时代。英国的乐器制作大师布罗德伍德对方形钢琴的琴弦设计进行了改进,使低音音域更加宽广。同时还用踏板代替了操纵旋钮和膝板。布罗德伍德对三角钢琴也进行了改进,使钢琴的声音增加了强度和共鸣性,但同时又使声音的清晰度有所减弱。19世纪初,法国人塞巴斯蒂安.埃拉尔开始在琴架上使用金属支撑杆。1822年,埃拉尔又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钢琴中使用了双重擒纵装置,这就使演奏者能够迅速地连奏同一个音,于是就可以用钢琴来演奏各种旋律。现在的钢琴都是采用双重擒纵装置,因此埃拉尔被誉为“现代钢琴之父”。德国人亨利.帕普也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1826年,帕普想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那就是用尼绒垫代替琴槌上的皮垫。此外,三角钢琴和方形钢琴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明,比如琴弦交叉安装,既加长了琴弦,同时又使摆放琴马的位置变得更加合理,而低音琴弦和高音琴弦的重叠,使钢琴获得了更加理想的共鸣效果。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钢琴在上流社会越来越受欢迎,新的钢琴品牌应运而生。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亨利.斯坦威成为令人瞩目的钢琴制造商。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钢琴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改进。19世纪中期,德国的钢琴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历史悠久的钢琴品牌也在积极地进行技术革新,他们制作的钢琴占领了欧洲大大小小的音乐厅。直到1914年,美国的斯坦威钢琴进入欧洲市场之后,才结束了德国钢琴的垄断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制造的钢琴以优良的质量闻名于世,英国人则擅长制作用于教学的钢琴,法国的埃拉尔和普莱耶尔两大品牌制造商则主要生产用于演出的钢琴。在那个时代,乐器制造商们不遗余力地改进制作技术,为钢琴注入了更丰富的音色。

  20世纪是一个分水岭,在进入20世纪的同时,钢琴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众多的音乐家相比,一位法国的音乐家在20世纪初创立了一套新的作曲体系,他就是克劳德.德彪西。德彪西不仅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同时又是杰出的钢琴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把钢琴当作一种可以制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音响效果的调色板,激进的和声语言是他为20世纪音乐创作带来的最大礼物。

  从第一架古式钢琴的出现到现代钢琴的广泛运用,钢琴的制作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制琴大师的不断改进,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音色更加完美,它已经成为现代乐器中音域最广阔、表现力最丰富的键盘乐器。三百年钢琴的历史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在音响审美上的追求,还勾勒出了乐器和演奏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然而钢琴家在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投入钢琴作品时,完成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更多的是演奏家在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实现钢琴作为自我情感媒介的功能。钢琴历史的三百年,就是人类文化所经历的三百年。钢琴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人类酸甜苦辣三百年的象征。

  晚期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兴起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艺术风格,崇尚豪华、奇异和精雕细琢,被称为“巴洛克”。在此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上追求“逼真”,尊重“自然”。许多艺术作品都体现出把对神的崇拜和颂扬,逐渐转移到对人类情感的关注。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家们将这样的风格发扬、演进,并且在新的艺术倾向中更多地强调紧张、亢奋和激扬的情绪。巴洛克音乐承载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独有的艺术气质。在这个时期,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初步形成。

  18世纪初是巴洛克键盘音乐史上新的里程碑,意大利古钢琴家多米尼科.斯卡拉蒂与法国羽管键琴乐派的音乐家让-菲利普.拉莫开创了键盘音乐的新天地。德国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创作实践中尝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与结构原则,为后世的音乐树立了永恒的典范,也是钢琴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巴洛克音乐的贡献在音乐史上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它的到来标志着欧洲近代音乐文明开始展露曙光。

  1685年,多米尼科.斯卡拉蒂出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十六岁时,他已经是那不勒斯皇家小教堂的管风琴师兼作曲家。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都曾经留下过这位音乐家的创作足迹。斯卡拉蒂不仅为教会撰写宗教音乐,而且也为皇室谱写歌剧、室内乐等世俗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多年的漂泊游历中,斯卡拉蒂接触到许多像阿堪杰罗.科雷利和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这样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在自由浓厚的音乐氛围里,斯卡拉蒂进行了许多充满新奇大胆的音乐尝试,装饰音与不协和音的使用不仅让当时的听众耳目一新,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728年,斯卡拉蒂作为宫廷音乐教师,跟随玛利亚.芭芭拉公主来到西班牙马德里,并在马德里开始了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斯卡拉蒂为公主的音乐教育创作了五百多首键盘奏鸣曲,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为后来的键盘音乐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期巴洛克时代开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那时,在很多领域,无论是科学、政治、哲学或是艺术与文化,都预示了启蒙时代即将来临。在融合了宗教和音乐的社会背景中,伟大的德国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越过前人筑起的丰碑,将键盘复调音乐推向最高峰,成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复调音响建筑师。

  巴赫键盘音乐的创作不仅扎根于传统的宗教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同时也受到了马丁.路德新教的影响。巴赫的音乐语言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

  [雅克.路西耶]巴赫改变了音乐的法则,走得很远,他发展了一种绝妙的结构,和弦、声部非常丰富。这是巴赫音乐的一大特点。像这一首《赞美曲》…… 几乎每半拍就有一个和弦…… 12个音符有7个和弦,很丰富。

  [雅克.路西耶]巴赫的低音非常出色,在键盘上弹G大调很简单。但这已经具有爵士乐的风格了,低音高起低落,是一个歌唱性的低音,而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敲低音音符,是在歌唱。如果忘了G大调,还有低音…… 紧接着,绝不停止,永无止息。而这就是巴赫音乐的重要特点。没有沉闷的部分,像这样没有主题地去弹,很有意思…… 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 继续……

  1717年,克滕大公利奥波德聘请巴赫担任宫廷乐长。利奥波德大公是位音乐爱好者,他十分欣赏巴赫的音乐才华,并给予优厚的待遇。而且,利奥波德大公本人精通古大提琴和大键琴,巴赫因此乘兴创作了许多这类的器乐曲。克滕时代可以说是巴赫创作的高峰。当时,巴赫创作的大量键盘音乐都是极富价值的作品。如果说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主要是他宗教音乐世界观的反映,那么世俗性和民间性的音乐语言则较多地体现在他那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的古钢琴组曲及《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平均律钢琴曲集》被后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它的第一卷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些作品自然、流畅,音乐的内涵与演奏的技巧之间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平衡。

  他在《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卷首写道:为了音乐的求知与熟习。

  [乔安娜.麦克瑞格/钢琴家(女)] 平均律钢琴曲顺应调律法的变化而写。在当时,琴键按五度音的关系调律,演奏某些作品的确非常好,比如演奏威廉.伯德的作品,大部分时是C大调加上大量的变奏。《平均律钢琴曲集》则取其中,以八度音的调律进行创作。把一个八度分成12个半音,第一次不管用什么调演奏都可以。因此,巴赫大胆地、开创性地为每个调都写了前奏曲和赋格曲,原本用C大调、c小调、G大调、g小调,忽然间就变成了降e小调或降b小调,这是全新的工作。在第一本书里,以C大调前奏曲开始,然后转成c小调,然后有一个新的调升C大调。就这样,一级一级往上走。他写了很多这样的赋格曲。

  [安德列斯.席夫]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和舒曼每天都练习这些音乐,后来的巴托克和卡萨尔斯同样也是如此,他们称之为音乐的旧约。我也这样认为,每天都练习《平均律钢琴曲》。每天演奏2首、4首或6首不同的前奏曲和赋格曲,这是开始每一天的绝妙方式,就像洗澡清洁自己一样。对于精神、心灵和身体,这是一件非常纯洁的事情,而不用做其他浪费时间的蠢事。因为这已经给了你足够的练习。像这样一首曲子…… 这已经用到了几乎所有的指法。就像跳舞一样,你会为活着而感到幸福无比。

  [加夫利洛夫] 升C大调前奏曲的节奏很轻快,当然也很有力,而且流畅、动听,很酷的。这首曲子让人感到很快乐、舒服、很有活力。演奏起来就像度小说一样。是的,我真的很喜欢。

  老年的巴赫视力已近乎失明,身体状况也迅速恶化。巴赫最后一部键盘作品《赋格的艺术》被誉为音乐家的“哲学著作”,他以音乐思维中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音乐所包含的数理与宇宙的和谐之美。这部作品在巴赫逝世时仍然没有完成。

  [乔安娜.麦克瑞格/钢琴家(女)] 最后一首赋格曲是第14对位曲,篇幅很长。有很多段,以3个主题为基础,第一个主题严肃……庄严…… 第二个主体却非常轻快,为作品带来了活力。第三个主题更有意思——非常私人化,曲子他的名字“B-A-C-H”。因为在德语里,B就是降B音,H是B音,所以他的名字听起来是这样的……巴赫在键盘上听起来就是这样的。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去谱曲。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是这么容易拼写,他是第一次写这样的赋格曲。这部分结构很严密,有很多紧密的连接……巴赫在去世之前,没有完成这首赋格曲,因此音乐猛然被切断。人们认为这是4声部的赋格,作品最后的切入点,重新诠释了赋格的艺术。但他去世了,没有完成。所以,他留下了这个忽然结束的让人惊讶的结尾……

  1750年,音乐巨人巴赫的逝世被看作是巴洛克音乐的休止符。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诞生,巴洛克音乐渐渐被新的潮流所淹没。对于巴赫来说,人们更多的是怀念其精湛的键盘演奏技巧,而忽略了他伟大的键盘音乐作品。在钢琴艺术史上,巴赫的键盘作品构建起理性的音乐大厦,向全人类展示了一个纯美的心灵家园。

  早期古典乐派的钢琴音乐

  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思想上和政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反对神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反对君权的口号,提倡回归自然,崇尚人的理性思考,西方音乐开始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也从巴洛克那浑然一体的复调结构中解脱出来,以顺应当时整个社会所提倡的“回归自然”的思潮。

  然而,钢琴音乐中新风格的产生与钢琴取代古钢琴的现象是分不开的。经过改良的钢琴既能表现蜿蜒起伏的歌唱性旋律又能奏出丰满、响亮的和弦,因而成为古典时期的主要键盘乐器。在这个过渡时期,钢琴音乐的旋律深受当时新兴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曲调更具有歌唱性的特点。除此之外,18世纪中叶曼海姆交响乐派的动力性风格也为钢琴音乐风格增添了新的因素。

  在这一时期,音乐尊重人的理性,众多作曲家们的天才与个性得到了自由展现。其中,巴赫家族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仍然起了重要的作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钢琴开音乐会的人;而另一个儿子,被人们称为“汉堡巴赫”的卡尔.菲.埃.巴赫是整个过渡时期最重要的键盘作曲家,也是钢琴艺术史上从巴洛克风格到古典风格转折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维也纳古典主义大师的第一人——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是卡尔.菲.埃.巴赫的直接继承者,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也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乐观、富有幽默感和民间气息。在海顿时代,奥地利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当时德奥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生活都充满信心,信仰人道主义。这种意识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海顿的生活年代长久,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作品以62首钢琴奏鸣曲为主。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为帕蒂塔或嬉游曲,带有洛可可艺术的痕迹。

  18世纪70年代是钢琴艺术史上古典时期的开始,也是海顿整个创作的转折点。受当时德国文学界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和北德音乐“情感风格”的影响,他的钢琴奏鸣曲规模不断扩大,形式的变化也日趋丰富,音乐主题的展开更为严密和富有建筑感。18世纪80年代以后,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出现了新的倾向,晚期钢琴奏鸣曲中抒情性的成分大大增加。这时期的海顿在音乐表现力方面已经炉火纯青,在音乐结构方面也获得了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也正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

  长期以来,海顿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人误解为专写玩具式钢琴曲的“海顿爸爸”。然而,海顿的音乐是对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在钢琴音乐创作的长河中,海顿是连接卡尔.菲.埃.巴赫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之间的桥梁。

  莫扎特钢琴音乐的创作

  1756年1月27日,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家庭中,诞生了一位日后震惊世界、具有“神童”美誉的古典音乐巨匠,这就是沃尔夫冈.阿.莫扎特。如果说在约瑟夫.海顿的作品里,人们较多地感受到他巧智与幽默,那么莫扎特的音乐则更让人体验到浓厚的人情味。在主调风格的钢琴音乐里,莫扎特是第一位用音乐来进行心理描绘和性格刻画的作曲家。

  莫扎特早在五六岁时便显示出超凡的钢琴演奏和创作才能,他总是用锐利、精巧的动机呈现和灵活顺畅的调性变化来取得情绪上的对比。莫扎特钢琴音乐的创作,既继承了其前辈作曲家的写作手法,又在音乐语汇和曲式结构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仅结构、形式均衡统一,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也更为纯熟。在莫扎特的笔下,作品中那些看似松散的音乐材料之间总有一条极其微妙的“锁链”联系着,任何乐章在他的天才创作下都是一个高度完美,结构紧密的和声整体。

  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没有繁杂的配器,也没有唐突的展开,一切都恰如其分、无可挑剔……”的确,莫扎特的天分和才华使得他的创作既没有过分改变传统,又具有极为鲜明的特色。他大量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单纯的美,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了顶峰。莫扎特不仅具有非凡的音乐平衡能力,还把声乐艺术的抒情性注入到器乐演奏形式中。对于这一点,甚至有人说,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乐器如何歌唱。

  当莫扎特开始他非凡的作曲家生涯时,协奏曲这种体裁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莫扎特对钢琴协奏曲贡献颇多,从11岁创作第一首钢琴协奏曲,一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的记录着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莫扎特称维也纳为“钢琴之乡”,在那里,他以教授钢琴与演出自己的钢琴协奏曲维持生计。

  在钢琴协奏曲的历史上,莫扎特率先采用交响手法使钢琴独奏同乐队齐奏保持了精妙的平衡,歌剧性的因素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更为明显。钢琴与乐队之间既有对比又有配合,生动细腻又充满戏剧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所完善、发展的钢琴协奏曲形式成为后人参照的典范。

  [科林.戴维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有很多特点,其中那首A大调很出色。那首协奏曲没有双簧管,声音非常平滑。对于莫扎特来说,单簧管相当于女高音或中提琴,一般来说,中提琴被分声部,使乐团的声音更加柔和。优美、浓密、甜美。加入单簧管之后,一切更加动听。他创造了现代的钢琴协奏曲,巴赫也写了很多同类的作品,但是是完全另外一种风格。莫扎特铺设了这类作品全新的道路。

  在莫扎特一生的创作中,钢琴协奏曲是其所有器乐协奏曲中的精华,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出人意料的转换、不同感情的对照和明确的意境都使得他的钢琴协奏曲成为十八世纪钢琴艺术的典范。在莫扎特的所有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写成的,它们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情绪。其中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阴郁而内省。音乐大师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非常喜爱这首协奏曲并亲自演奏过它。正是这种特质使莫扎特为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钢琴音乐的创作开启了先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4130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随机推荐

  • 敏静臻颜肌底修护套盒功效

    敏静臻颜肌底修护套盒功效是补水,保湿,提亮肤色。敏静臻颜肌底修护套盒的产品规格是肌底修护冻干粉,肌底修护原液,肌底水养原液。产品成分是光果甘草、茶、母菊等提取物。产品功效是改善粗糙肌,深层渗透肌底,所有肌肤均可使用。敏静臻颜肌底修护套盒还能

    2024-04-15
    36300
  • 为什么旗舰店里没有妮维雅美白630精华

    德国拜尔斯道夫集团旗下妮维雅于2020年推出的独家专利成分luminous630,号称是经过十年研发,地表最强的美白成分。这个名头可谓很响亮,而这个成分也实际应用到品牌各类产品上,例如美白精华,防晒霜等等。妮维雅630淡斑美白精华开始采用的

    2024-04-15
    37300
  • 妮维雅身体乳成分表,妮维雅身体乳成分分析

    甘油、丙二醇、红没药醇、抗坏血酸磷酸酯钠、光滑金虎尾果提取物、甘油葡糖苷、葡萄、柠檬酸、卡卡里果提取物、光果甘草根粉、花生酸、十三烷醇聚醚-9、苯基苯并咪唑磺酸钠、EDTA 三钠、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鲸蜡醇等等,其中光滑金虎尾果提取物对

    2024-04-15
    29300
  • 精华肌底液和精华液有什么区别

    精华肌底液和精华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肌底液,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来肌肤打底产品来使用,涂抹之后可以迅速地帮助毛孔尽快的舒张,有利于后续护肤产品的使用,精华液,一般情况下都是针对某一个肌肤问题所专门去使用的,比如有美白的精华

    2024-04-15
    35500
  • 妮维雅的产品简介

    唇部护理系列脸部保养系列男士护肤系列专业防晒系列身体护理系列爽身香体系列润肤霜系列 精华爽身系列精华爽身系列整天干爽,修护脱毛损伤腋下频繁脱毛会损伤表层肌肤,使原本脆弱的腋下肌肤变得毛孔粗大、干燥、不平滑,有时甚至会伴随发痒、泛红等不适症

    2024-04-15
    29500
  • 有谁用过妮维雅的防晒产品?进来说说啊

    用过的感觉油油的。比较好的有兰蔻,迪奥,资生堂,建议买三个15ml中样,不到200元,差不多够用了我觉得防晒霜一般比较油腻,涂在脸上有不透气的感觉。其实防晒指数越大对皮肤的副作用也就越大,而且防晒霜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定时的补涂,效果才会最好

    2024-04-15
    32300
  • 爽肤水,精华液,润肤露,隔离霜,防晒霜怎么排序啊?

    护肤步骤1 洗脸 要是化妆的话那么第一部就应该是卸妆。。洗面奶或者洁肤皂绝对替代不了卸妆液,因为彩妆的残留是洗面奶卸不掉的。。彩妆的天敌就是卸妆液。爱美的MM们这个钱绝对不能省。。要不然就等着30岁以后色斑的突显吧!2爽肤水或者柔肤水 爽肤

    2024-04-15
    358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