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刚邮寄过来的时候上面有一层黄黄的泥土,保留了土豆的原汁原味,洗干净了就拿来炸这吃,撒上孜然粉,太好吃了,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土豆,一口一个,感谢京东给了这个试用的机会,让我记住了这个土豆,以后还会买。建议:土豆颗粒比较小,可能是品种的原因,别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好评
在恩施人嘴里,土豆俗称为洋芋。据记载,《恩施地方志》记载,1820年,恩施就引种了马铃薯。把马铃薯叫作洋芋,其舶来品的身份明确无误。洋芋不仅是恩施地区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曾经粮食匮乏时填饱肚子的主要食物。因此,恩施人对洋芋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在老一辈的生活里,洋芋几乎占据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恩施人对洋芋有着深厚的感情。正是从他们这一代起,恩施地区的土豆不再只叫它洋芋了,而是赋予了一个烙印着时代印记的名字:马尔科。
听说当时恩施地区栽种的土豆是从前苏联引进的种子,经过不断改良,使其适应高山地区种植,人们管它叫马尔科。马尔科土豆与外界的土豆品种相比,个头明显偏小,呈细长椭圆形。皮肉都是金黄,圆滚滚的,看上去就很可爱。更重要的是,马尔科淀粉含量高,不管你是炒着吃,煮着吃,烧着吃,还是炕着吃,都有那么一股轻轻的、淡淡的、绵绵的香味,口感特别好。
马尔科土豆一般栽种在土壤贫瘠的山坡,它不择地,不贪肥,只要丢几把猪粪牛粪什么的,它就茁壮成长。
马尔科种植季节在农历冬腊月,哪怕大雪覆盖,天寒地冻,它照样能顽强生长。在农历三四月份,正是一年到头青黄不接的时候,马尔科成熟了。
可能是上一辈老人们吃马尔科洋芋吃得太多,在物质贫乏的岁月里,他们的把马尔科当主粮吃了好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现在的人们虽然已经不用每日三餐都只吃土豆,但对土豆的喜爱程度,丝毫没有消退。于是,人们拿它做菜,各种土豆丝,各种土豆片,各种土豆坨,各种炒,各种炸,各种焖,各种煎,马尔科还是不断融入人们的血液里。如果您到恩施,一定会吃到各种土豆菜肴或小吃,其中见得最多的,可能是大街小巷各种煎锅里的小土豆了。一颗颗金黄的小土豆,伴着各种调料,香味飘在空气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