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是中国知名的数码产品测试师。ZEALER由Zealer创办,曾是国内备受瞩目的科技视频平台,如今却鲜有王自如的消息。那么为什么王自如会这么冷呢?王自如的公司现在怎么样了?下面我们来看看。
王自如加盟格力
事实上,王自如不冷。ZEALER创办的ZEALER,目前运作正常,除了王自如很少在镜头下出境。也是因为王自如很少露面,Zealer推出的视频播放量和关注度都有所下降。
据网上传言,王自如可能会加盟格力电器,担任主管营销的副总裁。有记者向格力电器相关负责人证实了这一消息,但目前未得到回应。此前,王自如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有过多次接触。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说明提问者很仔细,能够把生活中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注意到,这很不得了。
个人认为是脑残设计,一开始走错了,又不好意思改,持续性装逼,类似的情况还有smart bar。说侧面布置卡槽会有碍一体化、手感什么的,是建立在一个产品足够极致的基础之上的,否则,这种细节的追求就是莫名其妙。个人使用过MX四核、MX2两代产品共3台机器(MX2分别在香港和上海购买过一次),经历过按键松动、后盖按压有缝隙咯吱响的情况,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做工问题,魅族尚没有想办法解决,何来为了007去加一个后盖的气魄?
再有就是为了卖后盖赚钱,说实话,个人感觉这条很牵强,魅族官方提供的几种颜色可选择性很小,与米1、米2持续推出各种风格的替换后盖相比,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较大量的销售。而且魅族两代产品推出的彩色后盖色彩选择真的差强人意,与其诧寂的设计理念完全不搭,破坏了产品原本就不多的逼格。
不过随着MX3厚度做下来了,侧面的弧线也使握感提升很多,这种设计也基本可以接受了,当初MX、MX2两代产品厚度过10还要加一层厚厚的双层注塑后盖的做法实在不能理解。
作为魅族产品爱用者,很希望魅族能脚踏实地的提升产品,少一些莫名的偏执。
我广告学毕业之后遇到很多学弟学妹们问这个问题,很大比例上无非公务员、广电局、报社等各地市媒体工作,其实我很想说,这么局限的就业选择那么你的大学得好好努力看行测、申论和公务员考试相关书籍了,这和其他专业考公务员没啥区别。(家里有背景进媒体工作的当我没说,我一同学家里花钱弄进入了某电视台工作!)
其实除了铁饭碗,广告学的孩纸们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非常广泛,我很喜欢这个专业的原因之一就是接触和学到的知识种类特别多,你已经大二了,相信你也学了很多课程了。我举例一些:广告公司(策划、文案、AE、品牌推广专业人员等);不限行业公司(企划部工作、产品部、市场部等相关工作);我目前从事的是互联网软件行业,职位是PM产品经理,你如果想要了解PM的工作内容,你可以随便上一个招聘网站看看各大公司(腾讯、百度、新浪等)对PM的任职要求,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说实话喜欢摄影和旅游的人特别多,我身边的文青们,一抓一大把,关键是你是否想把兴趣当做职业,我们大二大三有摄影摄像课程,也有平面设计和视频剪辑课程,如果你真的很喜欢,那就好好学,这个以后当饭碗也完全没问题。(有个师弟拍片子特别牛逼,也爱专研,拍的延时摄影上过央视,现在就主职摄影师。)
比纯粹的新闻学专业好找工作一点,虽然学的东西半斤八两。
其实新闻学专业就业还是很广泛的,跟传播搭点边的都可以,当然最重要还是要看个人能力。
多实践,有真材实料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大学期间搞过传媒工作室,做到国家级项目,各种原因曲终人散,创业需谨慎。毕业后莫名被一个电话邀请到深圳电视台,几轮面试下来做了调查记者,当时觉得也算学有所用了,那叫一个拼命,冒着生命危险暗访调查,生理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现在大点的媒体都很难进编制了,收入也不稳定,说实话,现在新闻学做本职不好做,还是要跟上互联网的步伐,不要局限于新闻,不要局限于采访、写稿这些,新闻学感觉最有用的课是传播学教程。
说几个自己了解的就业方向吧,这些行业答主都工作过或者至少去面试了解过。
传统媒体,纸媒:如果能进到官方报社混混日子还是比较安逸的,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不建议刚毕业的人进。电视台:凤凰台、芒果台、深圳卫视这种跟普通的地方电视台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真的是需要靠实力靠拼命,越商业化,其实越有出头的希望,开始别想着钱,到后面,收入还是可观的。普通地方台,答主在海南台实习一年,基本也是混吃等死的状态,但相对纸媒还是有意思点,收入一线电视台10K有希望的,普通地方台有个5K就不错了,福利也不尽相同。有机会台聘或者编制还是可以的。至于灰色收入,有些岗位总归有一些,这个不说太清楚了。一般来说,新闻学在媒体中,导演、编导、包装、摄像都能做,看你机会和擅长了。
说说编导和记者这两个又爱又恨的岗位,在海南台做编导的时候,做的事演唱会活动这一块,平时能接触些二三线明星,做做导演助理,没事剪剪片子啥的,加班常有,但还算是不无聊。要不是在地理原因,就留在那了。
心酸的是记者,当时没投简历,接到面试邀请,广州跑到深圳,几轮面试当了调查记者。转正之前没有底薪,靠收视率吃饭,正常10K是有的,福利也不错。但是除了摄像有摄像师,找新闻、调查采访、写稿、后期、节目送播都是你自己完成,没做出来就没有钱。而且调查记者,为了收视率,命案事故什么不算什么,最难的是调查企业黑幕,答主刚入行不懂,自己给自己加挖坑,选了这种老记者都不喜欢碰的题。为了新闻理想,楼主辛苦调查将近一个月,联系受害者,咨询律师,伪装暗访企业,甚至受过人身威胁,最后快要出结果了。企业得知自己被调查,公关部门出动,答主这一个月折腾下来,节目不让播了,只拿到几百块辛苦费,还不够调查支出的。
后来才知道,有些东西不是你想做就做的,真话不是看你敢不敢说,而是看上头让不让你说。上学的时候新闻理想多么美好啊,出来了才知道,在大环境下,做新闻跟学新闻是两码事。要么去适应,圆滑处世,该收红包就收红包,知道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最终答主不是不愿妥协,而是觉得真的没意思,走了。
传媒公司:大的如灿星、光线这种一线公司、小点的影视公司、在小点的婚庆公司,小剧组。大公司刚进去觉得很美好,进去之后你会发现都是坑,但是比起媒体算是公平,靠能力吃饭。小公司,看运气了。收入比如某大型综艺节目制作团队,进去底薪3K,都是靠节目绩效拿钱,节目赚钱,你也赚钱,多的2-3W,少的拿底薪。而且有人才淘汰制度,做得好的往上走,每月排名垫底的走人。
广告公司:其实4A公司和其他广告公司,新闻学从专业上都完全没问题的,如果你脑洞够,懂得相关知识,喜欢的话,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面试过,没进去,这行刚进去很苦逼,但是熬得住,跳槽跳着年薪就十万二十万三十万的涨了。
互联网、自媒体:新浪、网易做个小编?其实我感觉暴走漫画、zealer这些年轻有活力的公司更适合年轻人,特别想去,但是没有去成,可惜。据了解收入不高,但对个人能力提升比较大。
各种与传播相关的岗位其实新闻学都吃得开,关键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有真材实料。
最后,创业,算是梦想吧?虽然失败了一次,但总会再来一次的。哈哈
本人是学渣一枚,海南岛某三本学校毕业,离岛没人知道的那种。考研相对于其他行业,比如医生、律师,没有那么重要。但是想去BAT这种,研究生还是比较容易。当然了,如果毕业后能自己奋发图强,充分历练,3年经验足以干掉很多刚毕业的985/211的研究生。看你自己选择了。
互联网时代,新闻学不能在局限在传统的新闻里了。
对于想成为网络红人的你来说,粉丝数量是最重要的。只有粉丝越多,才能让你发布的微博带来更大的曝光度。这样,推广的网络红人的报价未来会更高。那么如何增加粉丝数量呢?
1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这个词在互联网中非常重要,微博也是如此。人很现实。如果你发布的每一条微博都是让人觉得无聊的广告,那么大家都躲不开,那他们怎么会回来关注你呢?因此,我们必须在内容上努力。可以发更多经典语录,笑话,糗事之类的。网上有很多这样的东西,直接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另外,如果加上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效果会更好。
2关注他人
大多数人的心理都是这样的。只有你先关注别人,别人才能依次关注你。否则,除非你发布的内容很有趣,别人也很感兴趣,否则为什么要让别人关注你呢?所以,开户的时候,尽量多关注别人,哪怕你只关注一百个人,只要这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依次关注你,那就是你的成功。
3“人在江湖飘,怎么会没有小号?”
小号是很有用的东西。可以在微博注册多个账号。一方面,你们可以互相关注;另一方面,你可以邀请别人过来关注你的主号来聚集人气。
第三步:“只要死不了,就会死
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勤奋是好的,无处不在。只是你发的微博越多,显示的次数越多,被系统推荐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你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贴的,那也可以。不是每个微博都需要原创。新闻网站上的滚动新闻和实时话题都可以用于微博内容。腾讯的微博支持API访问,只适用于腾讯,然后一个小程序将网站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实时更新到微博,数量巨大。
第四步:话题活动不能少。
话题和活动永远是微博的主流,一个热门话题往往能带来无数的参与者和听众,他们都有潜力成为你的粉丝。至于什么话题,可以参考百度的搜索列表,这个话题发到微博上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关注。如果你愿意花钱,不妨和微博合作推出一个活动,给别人小实惠就能达到的推广效果非常好。
以上一诺网络推手公司列举的四个步骤只是成为微博网络红人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看个人的执行能力,看他能不能坚持做好这些事情,把这些事情都做好。
不知道莫博士还在评价罗王吵架的人,可以先歇菜了。莫博士(Walt Mossberg)1970年加入《华尔街日报》,1990年从时政记者转战科技评论及评测,这一转型成就了今天的“莫博士”。他是美国科技界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人之一,也算得上大师级的科技评测始祖。他是乔布斯最信任的媒体人,也是乔布斯在产品上的外部智囊,只有他可以在苹果团队之外第一个看到苹果真品。
科技大鳄的产品大都以被莫博士评测为荣,哪怕说的不是好话,莫博士同时采访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两位科技界的“神”更是成为历史一幕(封面图)。更能证明莫博士影响力的是,他对一款产品的评测可以左右一个公司的股价,或者一个产业。在其2000年对Cube表示看好之后苹果股价暴涨10%,他的观点不止一次让科技巨头在产品上做出改变,包括傲慢的微软和苹果。
莫博士在科技评测“事业”上取得的成功,足以推翻当前不少人对评测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在王自如与罗永浩的“中国首例直播吵架”之后,更是有不少人对王自如,对罗永浩,或者说对科技评测行业评头论足,不过不少观点我并不敢苟同。
一种观点是,科技评测应该客观。王自如的Zealer团队标榜自己客观、独立和第三方,罗永浩正是抓住“客观”这一点——实际上,当Zealer提出“客观”评测时就已经给自己挖了个坑,因为真正的评测绝对不会客观。评测之“评”必然会带有自身观点,尽管这个观点可能是出于利益纠葛、知识背景或者个人成见之下的,但倘若评测没有主观观点,这个评测就是死的,与中关村在线的厂商稿或者说一些机构明码标价按需定制的数据报告并无什么两样。
莫博士从来不标榜自己客观独立。他认为,评测与记者所做的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并不相同。“十多年来,每一件产品我都亲自试用。我不看那些厂商的介绍和新闻稿,我只从个人角度测试和使用。我不在乎什么客观性,只在乎公平对待每一件产品,然后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读者,告诉他们产品的不同之处。读者花钱来看我的评测,就是为了看我的观点,而不是那种似是而非的中立性”(援引自新浪科技硅谷记者郑钧2012年报道)。
他形象地将做评测比喻为写影评,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部**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产品同样如此。莫博士只是将“我喜欢的、不喜欢的、产品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告诉大家让用户自行决定是否购买”。我看过莫博士不少评测,在其流畅的行文之中并没有堆砌参数,也没有专业知识科普,只是在纯粹地传递使用体验,尽管不是视频却能带来一种身临其境恨不能马上拿到手试用的冲动。这一切,与客观无关。
另一个观点则是,一群“产业外“的人士,或者说“产业打杂”的人士做不好评测,对在做产品的拥有深厚行业积淀(此处省略一万字)的人做的产品评头论足是不对的。在一个微信群我看到一位做智能电视的行业人士挑战一位媒体人说,智能电视这事儿你永远说不过我。问题在于,评测本身就非常多元化,有做报告的面向数据的评测,有拆机的底层分析评测,也有王自如在做的面向科普型评测,当然,还有莫博士这样的完全站在用户角度的体验式评测,就在不久之前“什么值得买”这家网站还推出众测平台尝试在用众包方式来做产品评测。不同的评测面向不同的受众,有完全不同更多商业模式。
显而易见的是,并不是所有评测都需要专业背景,就像软件工程中的白盒、灰盒和黑盒测试一样,如果被参数、销量或者产品股市(小米惯常伎俩)这些数据所干扰,不一定能够还原真实体验。莫博士评测之前从来不看说明书或者新闻稿,他的评测是给普通人看的。基于此,那些认为非专业人士做不好评测的观点站不住脚,莫博士可是时政记者出身。
王自如同时面向用户和面向专业人士,专业机器+数据分析+拆机设计反推+第三方实验室报告在做“白盒评测”,但他作为Zealer的评测灵魂又每次亲自上阵站在用户体验角度做“黑盒评测”,不同角色切换之时自然难以兼顾。如果他只做莫博士做的事情,别去质疑锤子的设计等“行业内的事儿”可能不会这么惨;如果他只做数据驱动的“白盒测试”,就像安兔兔一样闷声赚大钱也很好。王自如想在不同角色间自如切换,平衡不同受众确实很难。但是,既然英语老师可以做手机,为什么学英语的不能做评测呢?
还有一种观点很普遍认为评测商业模式都十分单一:收钱帮企业说好话,或者说对手坏话,充当喉舌;如果没有收钱接受了战略投资同样会有利益背书之嫌。这一个无聊话题在现代媒体尤其是科技媒体出现的第一天便已一直被讨论,事实证明企业与媒体并不是只有“包养”关系,媒体也不是被讹传的那样“非黑即红”的公关模式,这里不展开。回到评测,企业公关并不是泾渭分明要么说自己好要么说对手差,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稀缺时,一些产品在某个阶段的评测只是为了注意力,或者寻找种子用户,抑或意见领袖的建议,企业对评测的包容度已在增加,预售、众筹、众测、电商和社区模式陆续出现,有许多新的模式待探索新的市场待开启——绝不是收钱说好话,或者坏话。莫博士并没有靠收谁的钱牟利。莫博士在几十年评测中从来没有要过任何一样被评产品,不少都是自己买或者说评测完寄回。他从来不要辛苦费,不要企业报销差旅费用(车马费),虽然主观但却做得“纯粹独立”。这一点中国的评测界几乎没有一家能够做到,莫博士是大师风范,所以,王自如是不会要罗永浩的火车票报销的。
还有一点,第三方评测与企业之间若无利益纠葛必然会有利益冲突。在中国如果你的评测说了某些厂家产品的缺点——可能是主观的、你不喜欢的,你就会被质疑动机:是不是收对手钱了,是不是想要找我咨询费?这个观点在科技评论界更是根深蒂固害人不浅。罗永浩与王自如从昔日的惺惺相惜到今日的刀兵血刃将企业与评测者的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可以看看乔布斯,罗永浩唯一欣赏的大师对莫博士的“负面评测”的态度。
“2008年苹果发布MobileMe,我在评测报告中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文章发布后,乔布斯给我打来电话,语气低沉,“沃尔特,我看了你的评测,很难过你那么说,但我觉得你是对的,Mobileme确实需要重新打造,谢谢你”。之后据媒体报道,乔布斯把MobileMe团队叫到他办公室,痛斥他们“玷污了苹果的声誉”,“让我们的老朋友沃尔特感到失望”。暴怒的乔布斯随后当场撤换了MobileMe负责人。“(援引自新浪科技硅谷记者郑钧2012年报道)。
不知道罗永浩通过Zealer的评测发现了锤子多少问题又会改进锤子多少——世界上没有一款完美的产品,但从昨晚的厮杀来看,罗永浩已将“黑”锤子的王自如当做敌人恨不能处之而后快,哪怕杀敌一万、伤己三千也要。与罗永浩一样对评测机构持有偏见的创业者还不再少数。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莫博士——我们科技起步晚后劲大,国产手机将海外品牌杀得落花流水,联想多次反向收购海外巨头,互联网土著将本土市场围得水泄不通,中国制造的帽子恨不能明天就摘下改为“中国创造”,看上去,科技正在日益强大,却无法产生莫博士,这是科技媒体的失落,是整个科技界的失落。
王自如之后,我期待中国莫博士的出现。
说出来这种问题会让人骂的,我想说明我的观点,我一开始很支持zealer的,就是王自如,我看过几乎所有视频,但是后来越看越不想看,首先是专业性问题,打眼一看挺专业的,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然后是偏见,他特别偏见苹果,可能他的第一台评测就是苹果吧,总之就是苹果的缺点在他的视频里就缩小,甚至是优点,还有就是总是说自己独立客观,但是咋看咋不客观,zealer现在在国内几乎影响最大的评测机构的,锤子的手机在zealer中全是错误,全是不足,罗永浩就认为zealer并不是独立客观,收取了别的厂家的好处费,就像小米给了zealer两百万,雷军说放弃董事会表决权,但是小米的手机在zealer中就是缺点被缩小了。在两个人的直播中,罗永浩一直咄咄逼人,打断王自如,但是同志们想想如果你是他,你的产品被人黑了,你能咽下这口气?再加上有人说罗永浩说的话太多,你这不是废话吗,这个辩论就是罗永浩提出邀请的,你让王自如自己说去吗,,然后王自如到最后几乎都是沉不住气了。其实至少感觉王自如做事不高调,谁知道背后有什么,但是罗永浩做事喜欢高调,就像陈光标一样,做事高调是因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开始我就说了,自己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肯定有人骂,但是我说明,我个人一开始是特别力顶zealer的,甚至锤子也是几乎不关注,但是zealer的做法无法让我继续跟随zealer了,关注了锤子,感觉锤子确实挺好,我的专业是机械,课余时间看电脑电子方面,所以个人认为在专业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和专业知识。
我这是看着视频没事打的字,没有排版,看看就行了,楼主就参考着看吧
补充:跟我第一句说的一样,说出来这种问题肯定是被人骂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态度,这也许就是求同存异等哲学理念,不管怎样,我还是积极倡导以理服人,文明发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