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日均使用手机超5小时,18点以后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高峰期。此外,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如同前些年的“网瘾”一词,“手机依赖”近年来也成为一个热词,并且根据相关调查结果的“佐证”,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也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怖,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
其实,到底何谓“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像这次调查所指的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其判断依据,似乎就是被调查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而早在2013年,就有相关调查显示,“八成白领泡手机成瘾,北京白领日均使用近7小时居首”。那么5小时和7小时的差别到底在哪?是否由此就能说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比白领低?这显然是个问题。
说到底,手机只是一款工具,如果承认这种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必要性,谈“依赖”也就未尝不是个伪命题。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像支付、打车、社交、工作、信息接收等等,远不只是过去单纯的通讯作用那么简单,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所以,有调侃称“手机已成为人的一个器官”,一定程度上看其实不算夸张,大部分人确实已经越来越难离开手机。就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对手机产生了依赖。那么,仅以使用手机的时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就难言科学,就像不会有人谈“洗衣机依赖”、“冰箱依赖”一样。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是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被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倒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应该说,现实生活真的到了完全“沉迷”于手机状态的人,终究只是少数极端,大部分人虽然用手机的时间长,要么可能与工作需要有关,要么或者是带有娱乐休闲目的的,从行为结果看,并不具有明显的外部伤害性,总体还是能够维持在理性范畴。这起调查就显示,虽然每名大学生每天玩手机的平均时间达到52小时,但18点以后,也即课程基本上结束了的时间段,才是他们使用手机的高峰期。这说明,对于何时用手机,大学生们还是有着相对的时间区分的,并非如“手机依赖”所形容的那般非理性模样。
几乎任何一种工具的产生和运用,都会带来相应生活方式的重塑乃至社会文化的改变。在电视机兴起的时代,也有人把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称为“沙发土豆”。但现在来看,“沙发土豆”并没有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辨识性的群体,或者说,电视并没
当代人最煎熬的瞬间都和手机有关。
上厕所手机没电,出门手机没信号…
如果你经常担心手机信号中断,或手机在关键时刻没电。如果你不碰手机就感到烦躁和焦虑不安。那你可能有“无手机恐惧症”!
无手机恐惧症(Nomophobia)指人在失去手机通信的情况下表现出的焦虑情绪。
例如手机连不上wifi就坐立不安,宁愿牺牲睡眠时间也要玩手机等等。
该病于2008年在英国确立,当时的调查发现2/3的英国人都有这项症状 。
这不是我们打工人的日常吗!我们坐公交坐地铁捧的是什么?手机!吃饭时看什么下饭?手机!上班时靠什么摸鱼?手机!只要有电,有信号,手机就是我们最好的伴侣。
事实上,患有无手机恐惧症的人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在他们看来,无法使用手机的压力不逊于分手、离婚等生活大事。
英国一名27岁的女子就患上了无手机恐惧症。她每时每刻手机都不离身,若是手机信号不良或手机电量低于60%,她就会出现焦虑、心跳加速、发抖等症状。
她还怕手机被偷走,就直接将手机放在内衣里面。医生认为这和她儿时总受同伴欺凌有关。因此她非常依赖手机,认为如果遇到危险可以第一时间打电话求助。
患上无手机恐惧症的原因可能还和以下因素有关:和现实世界缺少联系;担心无法获取信息;没有舒适感,一直处于焦虑中等等。
无手机恐惧症也是一种成瘾现象,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这对身心健康都有负面影响。
年轻群体,尤其是学生和上班族更容易患上无手机恐惧症。专家建议可以借助体育运动、社交活动来转移注意力进行治疗,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说到孩子沉迷于手机和电视这件事,我想到我一个闺蜜讲的事。
在南方的农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把孩子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闺蜜第一次到南方农村见到他老公的侄子的时候,他还是个8岁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孩子不是外向性格,喜欢远远的看着别人。看见闺蜜拿的电脑,也会坐在一起看。大家都说这孩子非常聪明,就是不用心学习。爷爷奶奶说了也不听,有自己的小主意。
这几年智能手机普遍价格低,而且游戏多。这孩子就迷上了手机。最近几年闺蜜回到老家时,这孩子一句话都不说。一天天的躺在床上要么玩手机,要么看电视。即便吃饭都要坐在电视机前。10年之后,就没有再上学了,跟着他爸爸在工地里做架子工。
这事我听了之后,觉得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孩子转移了注意力在游戏上。而隔代的爷爷奶奶根本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导致孩子在这看电视玩手机条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在寒假里,尽量的多陪陪孩子。如果白天上班没有时间陪伴,那么也给孩子找一个比较喜欢的兴趣班读一读。例如学学围棋,学学音乐陶冶情操。也可以向工作单位请个年假,带孩子出去走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开拓孩子的眼界。
其次,和孩子约定玩耍的时间。想让孩子完全隔离电子设备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天玩多久,如一个小时。让孩子自己看着时间,家长给与孩子充足的信任。
凡事有个度,家长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很高,造成的各种突出问题,其内涵和外延都很复杂,而且正在形成全球性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手机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一些性格比较孤僻、自卑,缺乏自信的人,一般常希望通过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或者获取重要信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频繁看手机是为了提升安全感,怕错过重要信息、电话,想用最快速度完成某件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导致处理许多事时都会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翻看。
业余生活贫乏是中国人对手机着迷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运动健身、旅游观光、艺术体验、读书学习等"线下"活动的普及程度,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与之相比,我国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文化--大约668亿人上网,其中约89%用手机上网。各式各样的游戏软件、抓人眼球的视频节目、"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网络购物……人们用这些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来消磨时光、填补内心的空虚。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症状:
症状一: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便会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同时伴有间歇性呓语:"没人理我……"、"我是个被世界抛弃的人……",患者表情悲切,眼神迷离。此类呓语也有可能在心里进行,因此也要注意观察其神态动作。他会在做其他事时不经意地喵着自己的手机,若铃声响起一个音符或手机有震动趋势,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抓起手机查看,其神色极度兴奋,眉高耸、口微张、眼睛闪闪发光,重症者甚至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无意识动作。
症状二:幻听。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果,若手机久久没有动静便易产生幻听,打开手机未发现新信息,仍满脸雾水口称"奇怪"。在大街上听到与自己手机铃声相似的音乐时总会下意识地摸摸口袋里的手机,重症者则必会掏出手机看个究竟,虽然明知道不是从自己兜里发出的声儿,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强迫症"
症状三:离开手机一刻便坐立难安,似乎心里少了点什么,空荡荡地难受,又像是错过了什么,感到莫名的焦虑,以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身边的事中。此时手机仿佛伸出一只手挠得你心痒痒,恨不得立刻将那玲珑可爱散发迷人气息的小东西变出来捧在手上细细端详。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出门几分钟之内,定会一个箭步冲回去取,绝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
症状四:常常边走路边发微信,不顾脚下"蜀道难"。因而身上总有与大地亲密接触后留下的痕迹,更令人吃惊的是有重症患者竟然在接触后保持姿势继续发,真是可歌可泣啊。
智能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不仅阻碍正常社交,引起颈椎病、抑郁症等一系列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比如以下几大危害:
眼睛受伤,脊柱受罪。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模糊和干眼症,儿童每天持续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3个月后视力就可能从10下降到05。长时间低头会压迫脊椎,引起脊椎侧弯或颈脖、头部、肩膀疼痛,还容易出现弓腰驼背等不良姿势。英国调查发现,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84%因为玩手机而遭受颈脖和背部疼痛。
睡眠变差,效率降低。睡前看手机会阻碍褪黑素的生成,扰乱作息,导致睡眠质量变差,第二天不能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工作。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表明,工作中仅仅发一条短信,都会使失误的次数增加。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手机会让人持续处在多任务状态中,长此以往会出现注意力障碍等问题,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英国专家指出,手机依赖也是一种网瘾,会影响心脑血管健康。英国斯旺西大学研究人员对144名年龄为18~33岁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沉迷网络会令血压上升4%,心率上升10%,导致焦虑、免疫力低下。
与社会脱节,增加孤独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调侃之言正是"低头族"的真实写照。朱廷劭指出,经常玩手机的人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接触,容易与社会脱节,孤独感倍增,不停摆弄手机还会让他人觉得缺乏诚意。特别是婴幼儿,其语言是通过模仿、家长纠正等不断强化形成的,经常玩手机容易使其语言发育迟缓,出现沟通障碍。
分散注意力,车祸率大增。出行路上用手机最危险。研究发现,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胳膊和手像被锁住一样,走路的速度也下降了,看起来就像机器人。这时人不仅会忽略观察周围的交通状况,还不易保持身体平衡,令交通事故危险增加43%,而开车接打电话会导致驾驶员注意力降低37%。
所以我们必须制定一些措施来消除“手机综合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外出不带充电宝。频繁使用手机会让电量大跌,如果不随身携带充电宝,就少了一条后路,自然能主动减少使用手机。
2关闭提醒功能。铃声、振动音会不停催促你关注手机实时信息,但有些内容并不重要。休息时不妨关闭消息提醒功能,只在必要时查看,就能转移注意力,减少手机使用时间。
3制订使用计划。给自己或孩子制订一个计划,规定手机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不能超过多长时间,不必要时把手机放在"禁区"内,通过一段时间的控制,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如今,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家庭用餐,都少了游戏互动、聊天畅想,人际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因此,欢聚时光最该给手机放个假。另外,持续盯着感兴趣的网络内容看,会刺激大脑兴奋,即使放下手机,也不能马上入睡,长此以往会打乱睡眠规律,建议睡前两小时就应将手机关机。
4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一两种爱好,闲暇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运动,拓展视野和兴趣,你会发现外边的世界远比方寸之间的手机网络有趣得多。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曾经有幸参加过一次社会调查。而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不仅仅是大学生,目前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些过分依赖手机的行为,这恐怕也就是我们口中的手机综合症吧!
其实所谓的手机综合症,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过分依赖手机的一种行为,比如大家可以在地铁上观察一下,十个人里至少有九个半都在低头玩手机。还有身边的朋友,你可以问问他,平时上床睡觉前,有没有翻手机的习惯,估计答案会令你大吃一惊,因为当下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上床后玩手机。
还有出门消费,不敢说百分之百,但当下至少有50%以上的人都会用手机付款。还有交通、社交、通讯和导航,甚至某些工作,目前很多人基本都是靠手机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谈什么大学生手机综合症?这不明摆着就是整个世界,乃至全人类生活习惯的发展趋势吗?难不成要大学生脱离这种趋势,返回到书信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