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差自动对焦原理如下:
反差对焦的原理是,传感器接受光束后,由传感器检测对焦点的色彩反差后,由镜头的镜片移动进行合焦。
当取景器捕捉到最原始的图像后,这些图像数据会被当作原始资料传送至ISP中,此时ISP便会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检查图像中毗邻像素之间的密度差异。如果原始图像的对焦是不准确的,那么毗邻的像素密度将十分接近。而此时ISP会有一套单独的算法对这些像素进行调整。
对焦算法的设计:
1、测距法
摄像头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现在也有激光的)并接收返回光线,实现测距,然后借此距离计算物距实现对焦,此方法精度略差,高端机上已较少使用,或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2、图像分析法
又分为反差式和相位检测两种。反差式通过不断迭代过程,找到画面对比度最大时的镜头位置。
相位检测通过一个分离镜头(或是通过集成在主图像传感器上的一些线性传感器)产生两个光路,当对焦准确时,通过两个光路分别形成的画面之间的偏移应该等于两个光路固有相位差。相位差方法速度快,精度也较高,但需要硬件的支持。
1、单反相机采用的是相位差对焦,是三维对焦系统;
2、无反相机(微单)和消费级卡片机采用的是反差对焦(对比度检测),是二维对焦系统。有的微单具备相位对焦功能,但相位点集成在传感器上,与单反独立的相位对焦系统不一样,单反的相位对焦比无反的相位对焦快很多;
3、反差对焦的原理是,传感器接受光束后,由传感器检测对焦点的色彩反差后,由镜头的镜片移动进行合焦;
4、相位差对焦原理是,通过反射板和分离器,将一束光变成两束光,然后落到传感器下方的相位对焦系统板块上,对焦板块计算两束光之间的距离后,再由镜头的镜片移动进行合焦;
5、相位差对焦,需要入射光线有反差。如果入射光线无反差(如白墙),难以自动合焦;
6、相位差对焦包含一部分反差对焦的光学原理,但物理结构不一样,故称为相位对焦;
7、相位对焦速度快、精度准,但结构复杂,反光板和副反光板只要有一点出现异常,就有可能出现跑焦,因为相位模块接收到的光并不等于传感器接收到的光线;
7、反差对焦是通过落到传感器上的光线检测的,因此理论上说,对比度对焦不可能跑焦。
楼主参考。
简单介绍
激光对焦,简单来说,通过记录红外激光从装置发射处理啊,经过目标表面反射,最后再被测距仪接收到的时间差,来计算目标到测试仪器的距离。这项技术原本是美国军方一直采用的技术,不过后来由于技术的普及以及成本降低,激光对焦技术在民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激光对焦:对焦速度相对于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来说属于中等,但能保证了成像成功率,且对弱光或纯色环境适应性较强,是属于主动对焦型的对焦方式。如果拍照设备是A,拍照对象是B, 其原理就是在A处发射红外激光到达B处后,再发射回来A。测得这段距离继而完成对焦。这里要说明一下,激光对焦使用的是红外波长的光,属于不可见光,不是平时所听到的激光(镭射)。后者是对人体有危害的,国家也有对使用激光的产品进行严格限制功率。所以准确来说“激光对焦”这个词表达有误,但厂商觉得大家对这个词感觉应该是高大上的,也就这么使用了。激光对焦的好处是暗光条件下对焦相比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更为精准一些。
局限性
就是它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对焦速度确实十分迅速,但是在弱光条件下则会慢很多,不过在对焦成功率方面没有问题。相比于传统智能手机采用相位对焦的方式,LG G3、OPPO R7 Plus出乎意料的采用了主动式对焦,大大增加了手机相机对焦的成功率,虽然激光对焦在智能手机应用场景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主动寻求创新和改变的态度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相位对焦,英文为:“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简称:PDAF。字面意思就是“相位检测自动对焦”。需要指出的是,相位对焦技术在数码相机领域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在智能手机领域则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位差检测方式是单反数码相机普遍使用的对焦方案,现在也被应用到手机摄像头对焦系统上来。从单反数码相机角度上讲,相位对焦是应用在单反相机搭载的自动对焦的专用传感器上。此方案是通过检测对焦点前后方向存在多少差值来实现高速合焦的。简单可以理解为相位是否一致,可以知道是否同一个点进来的光线,也就知道是否合焦。当然这种方式对光线要求很高,不管是手机还是相机的硬件性能要求也很高。属于被动型对焦方式。 反差对焦:镜片通过不断地对当前对焦区域进行摸索,不断伸缩以寻找到对焦点与环境有颜色反差的边缘从而判断到要拍照的对象在哪里。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我要拍摄的对象是一片纯色呢。那就抱歉了,采用反差对焦的这个设备做不到。这种对焦方式耗时长,因为镜头是伸缩全过程必须进行着,就算过程中发现合焦的地方也不会停下来,只有全过程进行完毕才判定最清晰的对焦位置。但它也不是没有优点的,反差对焦的多数环境下适应力强对焦也很精准。反差对焦属于被动型的对焦方式。
相位对焦是三维对焦系统。目前的相位对焦系统大多是透镜分离相位检测系统,工作原理是检测镜头成像会聚光线中的某两束光线交汇在哪里判断脱焦的方向和距离。为此,相机必须有反光板/副反光板将成像光束反射到独立对焦系统,独立对焦系统需要分离透镜让两束光线分别在两个CCD线阵上成像。CCD线阵就是测量成像光束会聚情况的尺子。相位对焦原理的优点是可以控制镜头对焦一步到位,理论上更快。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高,独立对焦系统的安装和调制精度影响对焦精度。
反差对焦是二维对焦。其原理是根据镜头对焦时成像画面的对比度变化,寻找成像最清晰的合焦位置。反差对焦简单,不需要专用对焦组件;以最终成像为检测物,绝对准确。但是反差对焦采用不断摸索比较的方式,开始时要赌一把才知道往那边对焦,过程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结束前要错过合焦点才知道回去好好珍惜,所以一般认为反差对焦比相位对焦慢。
混合对焦就是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一起工作的对焦方法
PDAF:相位检测自动对焦;\x0d\ “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简称:PDAF。字面意思就是“相位检测自动对焦”。需要指出的是,相位对焦技术在数码相机领域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在智能手机领域则仍处于起步阶段。\x0d\ 相位对焦优点:\x0d\ 只需要计算一次就完成对焦,对焦速度极快,并且降低处理器计算负担。\x0d\ 相位对焦缺点:\x0d\ 在弱光环境下容易对不上焦。
反差对焦和相位对焦的具体原理这个你感兴趣可以百度,比较长比较复杂就不复制粘贴了。
简单讲,反差对焦是通过检测对比度来进行对焦的,而相位对焦则是通过检测相差来进行对焦的,所以多数情况下反差对焦更为精准而相位对焦更迅速,各有优劣。另外,数码时代,反差对焦的硬件门槛比较低,而想实现相对对焦,要么需要独立的对焦模块,要么需要对传感器进行一定的改造,相对困难一些。
实际上,很多相机都是同时具有反差对焦和相位对焦功能的,比如单反相机在使用光学取景器时,相机对焦用的是独立对焦模块,这时就是相位对焦,而用屏幕取景时,单反则使用传感器进行对焦,经常是反差对焦(也有相位对焦的,比如佳能新一代的相机,传感器都是搭载双核对焦系统的,这个双核对焦系统就是通过改造传感器结构获得的相位对焦系统)。还有些时候,这两种对焦系统是协同使用,比如索尼所谓的混合对焦就是这种协同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