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理论解释了什么是自理以及人有哪些自理需求。奥瑞姆认为自理活动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采取的有目的行动,在正常情况下,人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即人有自理能力。
1 自理 自理即自我照顾。是个体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完整而需要自己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包括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也包括社会交往,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个体活动。每一种具体的自理活动,都会涉及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有效进行,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而且每个人所采取的实际行动也是不同的。
2 自理能力 指个体完成自理活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人有自理能力。但是,自理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或处于不同的健康状况下,自理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日常生活中贯穿着许多自理活动,个体的自理能力通过实践和学习而不断得到发展。影响个体自理活动和能力的因素除了年龄、发展状态和健康状况以外,还受家庭和社会的文化、信仰、习俗、生活方式等影响。
3 自理总需求 自理活动是有目的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人的需要就是自理需求。自理总需求指人类全部的自理需求,包括三部分:
(1)一般的自理需求 是所有人在生命周期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的,与维持自身结构正常和功能完整有关的需求。有八个方面。
(2)发展的自理需求 指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需求。 考试大网站整理
(3)健康不佳时的自理需求 指在患病、创伤或诊断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需求。
4 治疗性自理需求 自理总需求介绍了人类三个方面的全部自理需求。而治疗性自理需求是针对某个体当前正面临的自理需求,是需要采取行动予以满足的需求。因此,评估某病人的治疗性自理需求,需要护士针对该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析目前存在哪些尚未满足的需求。
“8小时内求生存,8小时外求发展。”相比其他行业只能利用8小时以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而言,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寒暑两假,每年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大段时间,放松身心之余,也是沉淀反思、自我提升的最佳时机。读书,往往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教师假期生活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感性的书籍读起来更轻松。一线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大多是排斥理论书籍的,恶其“空洞”,憎其“无趣”。然,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育理论类书籍是非读不可的。第一,教书育人不能仅赖个人亲历经验,读书则能让我们获取丰富的“间接经验”或知识,避免无谓的探索试错、少走弯路,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最好的时机获得最适合的生长;第二,优质教育理论的滋养,足以让我们获得理性的判断,在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时,能清晰地知道“我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教育智慧由此而生;第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教育规律内化于心,并在实践中信手拈来、融汇贯通,我们将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教育教学风格,专业素养获得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为终将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总之,有太多的理由支持我们亲近教育理论书籍。
就我个人而言,职业生涯的每一个足迹无不得益于扎实的阅读。今天,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一书(以下简称《布卢姆》)为例,分享个人在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方面的一点心得。
遇到一本书,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偶遇”——可读可不读;二是“强加”——不得不读,三是“主动”——喜悦自觉。一本书,就像我们生命中的挚友,无论以怎样的机缘巧合和我们相遇,无条件接纳是与书对话的前提。
在打开书之前,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从这本书中,我应该可以找到一直困惑我的某个问题的答案”“这是我读过的第x本教育理论书籍”“开卷有益,哪怕认真读一个章节,我也能有所得”……
《布卢姆》这本书,大约在七八年之前购得,因此属于“喜悦自觉”这一类型的相遇方式。我对国外教育理论书籍的痴迷和重视现在想来应该是从2010年作为第一期威海名师参加华师大研修班开始的,无论是聆听专家教授报告还是在面对面交流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虽然他们讲述的很多案例来自本帮中小学校,但说起理论依据必会提到欧美如何如何、日本如何如何,他们的子女要么随身携带游学米国、要么已经留学在外、要么打算出国留学,其实这种现象经久不衰且弥漫与各个行业。教育界一直流行一个说法:世界教育看欧美,亚洲教育看日本,中国教育看……(不言而喻)现代教育体系起源于欧洲,教育的发展也一直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既然如此,我们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时不妨直接从源头获取第一手资料——有选择地读一些国外教育论著。
201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目标由“双基”走向“三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一大步。遗憾的是,2011版课标并没有信息技术学科,我只能从其它学科的课标中试着领会一些主旨,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之后,猜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或许能解决我的困惑。布卢姆在1956年发表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被全世界教育界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测评与测验编制,并于2001年在思辨和实证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怎样学”的理论基础。
“三维目标”时代,从《布卢姆》这本书中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类目19种认知过程描述中,不难发现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可以借助知识维度的4个类别11个亚类确定具体、可完成的认知内容和可达成、可评价的行为结果,目标的确立和描述不再毫无章法。
“教学评一致性”的闪电行动中,我发现可以借助“分类表”检测一节课、一个模块的目标、教学、评价是否一致。
“深度学习”的号角吹响时,再次翻阅,借助书中的案例,更好地理解了“没有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三种学习结果的区别;尝试借助知识维度的4个类目大致区分教学内容属性,然后设计尽量适合的组织形式和学生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高阶思维”来了!很显然,《布卢姆》已经准备好了……
如此神奇的一本书,让我们怎能不以欣喜而好奇的心情开始阅读呢?
前面说了,教育理论书籍读起来并不轻松,翻译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理解难度,读通、读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和足够的耐心,也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或技巧。
第一,追求问题解决的寻读法。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遇到困惑,搜寻个人经验、请教前辈、同事共研不一定能如愿解决,尤其是当大家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向书本学习无疑是最佳选择。当下,面对“培育高阶思维”的年度专题,什么是高阶思维?我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高阶思维?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没有关注高阶思维?我怎样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进行高阶思维活动?
源于对教育理论的多年研究,经初步判断“高阶思维”应该属于认知领域范畴,布卢姆关于认知过程维度的分类正是从低层次认知到高层次认知的系统。带着上面的问题,直接寻找跳跃到第五章“认知过程维度”中的“三、与保持和迁移有关的认知过程”和“四、认知过程维度的类目”两部分内容,我们便能够发现高阶思维与“分析、评价、创造”三个维度关联,通过书中对19个认知过程的详细描述,我们也能发现:尽管该分类将认知过程分割成序列化、独立的类别,但这些过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彼此联系,掌握前一个层级是灵活运用任一个层级的基础。因此,任何学科如果一味摈弃低阶思维单纯强调高阶思维,无异于舍本逐末。
“寻读法"因为目的明确而成为最有效的阅读方法,适用于我们能够提出明确的问题,针对问题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一方面减少阅读量避免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问题得以解决而产生的愉悦感和获得感,也转化为促进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走向纵横延展的泛读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陌生的概念或衍生出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信息足够敏感,很容易判断有的概念无伤大雅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概念或问题则会成为打开新窗口的契机。例如《布卢姆》知识维度中的“元认知知识”分类,当时看到这个概念时,虽然从其亚类的解读中大致明白其含义,但仍然意识到这是理解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于是找到《元认知》《认知天性》等书籍,进行更系统地了解;《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则能查到大部分与学习、认知领域相关的概念,是工具书一样的存在。
通过概念或问题关联的阅读可以适合泛读的形式,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必要精读每一本书,长时间逐字逐句细细研读也会磨掉阅读的兴趣。有意识地进行关联,训练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随着阅读范围的纵横延展,我们将逐渐建构具有个人特质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
第三,理论联系实践的反思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读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应试,而仅仅只是为了持续改进我们的教学,基于反思的阅读是促进理解基础上的迁移运用有效途径。反思法阅读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读过之后将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类表检测一致性问题;二是边读边反思,如下图,在读到“知识维度”时,将书中所举例子替换成自己任教学科的例子重新整理属于自己的知识维度类目表,这无疑会促进对知识维度分类的理解。
《布卢姆》提供了一些完整的案例,这些案例是我们无法照搬的,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案例框架,代入自己日常教学现象,生成属于自己的案例。
在最初的阅读中,我们可能需要刻意地、绞尽脑汁地去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会让阅读的速度变慢。但是没关系,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会发现纸上那些刻板的概念、术语、观点开始走进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开始关注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教育现象,开始意识到或许有些教育教学行为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其并不符合教育规律,逐渐具备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或者自觉自发地开始试着用理论解释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问题。
第四,促进内化吸收的笔记法。
读书笔记的作用无需赘述,但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读书笔记是用于应付检查的,此文只讨论有助于理解和内化的实用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的抄录,电子版还是手写版应因人而异,怎么方便怎么来。手写首推“5R笔记法”(详细使用方法百度可查),网上也可以买到5R笔记本;电脑方便的话,用Word记录也很方便,我一般用不同的颜色、字体+醒目的小标题区分原文、应用场景描述以及对所读内容的反思等;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现在的读书笔记多在平台上呈现,随时随地记录,也更方便分享和交流。不过有趣的是,我所分享的读书相关内容点击量和评论量远远不及游记和美食,看来受众仍然认为读书是一件过于严肃的事情。
不得不说,当读书笔记篇幅数量成为考核教师读书的依据时,或者抄写读书笔记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时,阅读就变得面目可憎。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读书笔记也可以是个性化而无一定之规的、有生命而非呆板无趣的。
除了记读书笔记,我们还可以隔一断时间整理一下读书所得,将因阅读而生的新想法、新做法或新问题用文字记录下来,经年累月慢慢沉淀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阅读理论类书籍往往因不得法而半途而废或免强读完无所得,不妨试试以上方法,或许读着读着又发现有更有效的方法,分享出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受益。
教师是读书人,教师的职业是教会学生学习。我们何不先打开书让自己成为学生眼中的读书人?我们何不趁假期精进自己的专业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读一本书能不能吸收到里面的精髓大多取决你的人生阅历和人生经历,你是否有作者有相同的经历,能不能Get到作者想表达的那个点。
打个比方,《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我的理解是: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它或他是美好的,那他并没有那么美好,都认为他是善良的,那他并没有那么善良。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有阴有阳,有光明有黑暗,有长有短,这样才是自然的,持久的。
你看我理解的意思能Get的点就只有这样,这取决于我的阅历和经历目前只能理解到这种份上,或许他是错,也有可能我十年后再来看这一段文字,心理想的是:我到底在说些什么,狗屁不通。但这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每一个想法,都是未来思想的基石,没有这些基石,没有继续的读书,没有这些错误的想法,那又怎么会有未来正确的方向?
就如同你觉得数学的阿拉伯数字太难记了,我不记了。那连阿拉伯数字都记不住又如何能够理解1+1等于几呢?
读书就是这样的,也许你现在看不懂,到了有一天你的人生阅历到了,你自然就理解,就如水到渠成一般。
就好像,有一天我走在一条风景优美的小路上,天刚刚下过小雨,一切都非常的惬意,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的就蹦出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都不记得我在什么时候在哪里看过它,甚至我都不记得它的上下句,但是那一刻它就自然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看书就犹如竹子一般,你以为它没长,你以为它没记住。实际上它早就在你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有一天会以你意想不到的速度迸发出来。
萃取做的好,升职来得早。2020年7月12日,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合先拓行商学院开展的《玩转经验萃取——萃取三板斧》公开课,在产业园成功举行。
“萃取”如何从概念变成可操作的工具流程和方法,是萃取三板斧这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课程围绕“721”成人学习模型,从理论经验萃取、实践经验萃取、社会经验萃取三大版块展开,课堂以学员为中心、聚焦企业经验萃取中实际问题、现场输出了学习成果。
第一部分:萃取理论精华,做到啃得动、化得开、用得通
理论经验萃取部分从《如何阅读一本书》讲起,分享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种阅读方式,带领参训学员体验了RIA便签拆书法、促动参书法,通过如何高质量阅读、如何消化阅读知识、如何应用阅读知识三个步骤,有效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部分:提炼最佳实践,做到会总结、能提炼、出案例
实践萃取部分从STAR、SCORE两个案例模型切入,对任务型、故事型案例萃取法进行了拆解和体验,现场输出了个人实践案例1份,并大幅降低了学员以往对经验萃取和案例编写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共创团队经验,做到集众智、解难题、办大事
社会化经验萃取部分教授体验了团队共创法。“个人智慧碰撞机、团队工作的节拍器、利用碎片找规律、利用规律解难题”。对于团队中病构类问题的解决(目标和现状存在差距,且没有标准答案),促动/引导技术是解决该类型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论之一,课程现场通过问题的导入,将现场每位伙伴大脑中关于该问题的经验萃取出来整合到一起,形成了问题解决方案,该环节让参训学员深度体验到了团队的力量,把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加深了成员间的感情。
本次课程圆满达成了课程设计目标,参训学员深度体验了集关联、共鸣、重构三乐于一体的建构主义课堂,学员在通过学习测评拿到结业证书后,对课程评价给出了两个字——“超值”,并期待下次课程早点到来,到时邀请同事一起再来学习。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也是其精华所在。我们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辨证,寒热辨证,都在些基础上形成。而整体观包括,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和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本身也是个整体。中医有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等等都是整体观念。
时间 周期 价格带 资金操作 预测
我感觉这些内容是江恩理论的精华,其实周期就是时间的一个体现,而知道了时间以及价格那么预测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另外每个人的操作成功率并不是百分百的,所以资金管理就非常必要了。因此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加上严格执行的资金管理是成功的一个不错方法。
江恩理论当然值得学习,其中的预测功能到现在还无人能匹敌。但是我不建议学习。因为太难了。江恩理论的核心内容涉及到了星相学和天文学,这个就连江恩本人也是经过了数年研究才掌握了。另外江恩本人写的著作中很少提及这一点,以至于后人只能在他书中的字里行间一点点去推敲。国内因为掌握星相学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能精通江恩理论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市面上几乎所有有关江恩理论的书都没有提到这点就可见他们掌握的程度了。一但真正的掌握了江恩理论像15年6月15日这样的大顶可以躲过(即便因为懒,没有提前预测也能在当天看出波动是巨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