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刘兰芝的悲剧性格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爱情悲剧。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主人公,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反抗妇女形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的觉醒女性形象,这个形象突破了个人与家庭的狭小圈子而具有了广泛的重大的社会典型意义。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刘兰芝的形象,也从不同的方面,如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艺术价值等等方面探讨了刘兰芝的价值所在 。在悲剧性的探讨上,更多的人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去探讨,侧重于从以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其的摧残和迫害去探讨,肯定这是一出社会的悲剧,并归纳其中的悲剧意义。甚至有人用心理学、从恋母情结等西方批评方法去分析人物和悲剧的产生。这些观点和看法有它的合理性,但这种观点和看法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它不是过分强调当时封建礼教对刘兰芝的影响,就是完全脱离社会去探讨人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刘兰芝性格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她的反抗性格在推动这一出悲剧的情节上的意义,恰恰相反,这正是决定刘兰芝的斗争和命运之所在。因此,对刘兰芝的反抗性格的形成以及它在这一出悲剧上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去理解这个人物和社会,这也是一种思路。而且必须要抓住这一点,这才避免偏颇。
(二)
任何作品和人物的分析都不能脱离作品中的人物本身。
刘兰芝是一个集善良与反抗精神于一体,反抗占主要的女性形象。这种反抗精神形成的土壤是封建社会及其封建制度下的封建礼教。这一点在课文中有直接的体现。
首先,诗前序文有: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从这一小序中不难发觉,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小序最大的意义不是在与说出男主人公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而是给我们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时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刘兰芝之死,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就从这一点来判断,刘兰芝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她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她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她屈从了,那么虽然她的肉体还活着,但她的灵魂、她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她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她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刘兰芝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她的死,是性格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她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其中起决定作用是她的充满人性的反抗性格。
其次,从文章的主体部分来看,刘兰芝也是一个集善良与反抗精神于一体,反抗占主要的女性形象。
表面上看,悲剧的事实是焦仲卿的母亲却不喜欢儿媳,焦仲卿又常因公不在家,在此期间婆媳矛盾颇为激烈。刘兰芝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忍受不了婆婆的苛刻,焦仲卿去劝说母亲,却反被母亲骂了一通,并逼他休妻再娶。焦仲卿依违于母亲与妻子之间,不免进退维谷,于是他劝刘兰芝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办完公事后再来接她。刘兰芝含泪而别,回到娘家。过了一段日子,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答应,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婚期前一天,刘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抱头痛哭,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自杀,两家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实际上,这个悲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在这样的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悲剧,正是由于刘兰芝的叛逆性格。刘兰芝在当时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兰芝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才是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叛逆性格。试想,如果她向封建礼教屈服的话,那里还会有人记起这一出悲剧,记起这一悲剧中的人物刘兰芝呢!
再次,刘兰芝的反抗精神以及反抗性格是在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中逐渐表现出来的。
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这一次冲突比第一次冲突来得要强烈得多,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这是冲突的进一步的发展,它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这冲突终于走向了高潮。在所有的冲突当中,主角刘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她的反抗精神,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在这些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在她的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①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特别是刘兰芝的语言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②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兰芝死时,义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刘兰芝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突出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刘兰芝的反抗性格。
为什么要塑造刘兰芝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呢?刘兰芝回娘家后,遭到家长制的威压。但刘兰芝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正如前文对刘兰芝反叛性格的分析,不是她缺少叛逆精神,而是刚好印证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兰芝的正直、善良,而且愈是刻画深刻,就愈让人感到悲剧的力量。文中的刘兰芝勤劳能干,孝顺婆婆,体贴丈夫,怀着对未来生活朦胧的期待默默忍受着婆婆的折磨。但这不是主要方面,主要的是她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让她有清醒的认识,一旦意识到婆婆要驱逐自己的意图,不等对方开口,就自动提出“谴归”,并且“严装”上路,非常镇定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当阿兄逼嫁的严重时刻,她既不告辞也不争辩,而是表面顺从,内心却抱着以死徇情的主意,从容地“举身赴清泉”,用生命向黑暗势力做了最后的抗争,这样,她的悲剧性便一步步的显示出来,她的个性以在专制势力的碰撞下迸发出火花。通过这个悲剧,使得《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呈现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三)
综上所述,这是一出性格悲剧,是刘兰芝反抗性格与强大的封建势力、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下的一出悲剧,从中体现出刘兰芝既是中国典型的妇女形象,有勤劳、善良的一面,又是充满反抗精神的反封建形象,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统一构成了刘兰芝永久的人格魅力。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第一次从这种悲剧中发现了深刻的人生教训和社会意义,并用汉末时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体作了完美的体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此诗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它还被不断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总之, 刘兰芝对爱情是忠贞的,对封建伦理道理的反抗也是彻底的。正是刘兰芝性格中这种最主要的性格(反抗性格)决定了她的斗争和命运,也是她的形象能够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不仅是一位美丽的女性,她还是一位敢于追求爱情,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中可以看出刘兰芝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文章用了大量的短句来描绘出刘兰芝美丽温婉的形象。
刘兰芝遭到焦仲卿的休妻之后,她不甘以一副蓬头垢面的形象示人,即使在婆家生活的不愉快,准备回娘家时,刘兰芝精心打扮了一番。文中写到:“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用了短短六十个字,将刘兰芝化妆打扮的场景进行了生动再现。刘兰芝穿上了绣夹裙,画上了新妇妆,一位婀娜多姿、美丽的女子形象跃然于纸上。
除此之外,刘兰芝以一副隐忍、善良的形象示人。刘兰芝和焦仲卿成婚之后,焦仲卿经常在县衙居住,很少时间回家。刘兰芝既要悉心侍奉公婆,又要耐心照顾好小姑。期间,婆婆对刘兰芝百般挑剔,刘兰芝为了焦仲卿和家庭一直隐忍婆婆的恶意欺压,尽心尽力地打理好家中的一切。刘兰芝离开之后,抱着小姑难过的掉下眼泪。刘兰芝对小姑十分体贴,看着她渐渐长大,刘兰芝忍不住哭泣。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塑造了刘兰芝多样形象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古代素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说法。焦仲卿仕途还算顺利,更加知道父母不可违的道理。
但是一边是自己的妻子,一边又是养育自己的母亲。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遵从母亲,休了刘兰芝,但是对于母亲想让自己去迎娶另一家只是母亲看的顺眼的一个女子是很抵触的,毕竟自己一生的婚姻幸福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让他对于自己重新审视了一遍,加上刘兰芝自己的诉苦。一日夫妻百日恩,和她生活了也挺久了,还是想想个办法留住她。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约定,让刘兰芝等他,自己先去应付自己的母亲,而刘兰芝也答应了。
但这也不过是两人的幻想而已,与现实作对如鸡蛋碰石头,刘兰芝家里有人提亲,对于有一个刚被休的女人的家庭来说,这样既可以攀高贵,又不会落下笑柄,自然很是乐意。对于他们的约定,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刘兰芝的哥哥更是进一步劝说她答应,不只是为了她,更是为了这个家。
刘兰芝只好妥协答应,但心里还是期待焦仲卿来接她。直到出嫁,出嫁时,他来了,他们对于生活与现实几乎妥协,内心的一点希望也消失殆尽。当时只有殉情或私奔,私奔或许使两人在一起,但是这是不孝的,而且私奔就名不正言不顺。他们想在一起,更想摆脱现实,无疑,殉情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说明: 粗字为原文,细字为译文)
原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史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说: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府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后,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原文笫一自然段)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十三岁时能织丝绢、十四会裁剪衣裳、十五会箜篌乐器、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您(焦仲卿)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和悲伤。您是太守府的吏办,严格遵守官府的规则,而且又丝毫不犯。妾我独守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很少。鸡鸣时候,我就上机织绢,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绢,婆婆借故还嫌我织得慢。其实并不是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很难做,我不能胜任你家媳妇之责,白白留在你家又有什么用您就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休回娘家。”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府吏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便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是个禄薄命苦的穷相,幸亏娶到贤慧能干的妻子,成年后与她结为夫妇,好百头到老。共同生活了几年,从开始到今,她的行为并没有不正当之处,谁知竞会招致母亲不喜欢她呢?”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愚迂、固执!她不懂礼节,举止、行动自由,我早已气忿,你怎能自作主张!邻居不是有个贤慧的女子,自名叫罗敷,姿态面貌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提亲。你就快快休她回家,休了就千万不要挽留她。”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上为原文笫二自然段)
焦仲卿便跪下说:“孩儿匍匐求母亲不要这样,如果今日休了她,儿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听后,便用拳头捶打着床铺大怒道:“小子你有什么可怕 你怎么敢帮她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情感,定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焦仲卿默默无声,拜了拜母亲后便回到自己房间,开口欲对妻子说,却因哭泣,说话时时明时断地说:“我、不愿、赶你走,是受、母亲逼迫,你只好、暂时回娘家。我今后也暂且、赴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也要回来,回来后我定亲自去迎取你回来。为此,你要安下心来,千万不要违背我说的。”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上为原文第三自然段)
刘氏对焦仲卿说:“不要再白费口舌了!记得那一年的冬季,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行事总是按婆婆的意旨做,举止那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劳地做事,既孤单又辛苦,我自以为没有过错,侍奉婆婆是小辈的孝顺。这样仍然还是被休回家,还说什么回去后再回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所绣的花卉美丽又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覆斗形床帐,四角还挂着香袋,箱匣六、七十个,扎箱子丝绳都是绿、碧、青三色,样样物品都各自不相同,那种都在箱匣里。我人低贱,难道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取你日后的妻子,留下来作为我赠送与你的,以后我们再无见面的机会了。常常看到这些东西也是个安慰,这样你永久不会忘记了我。”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鸡鸣啼时,外面天快亮了,刘氏起床化上盛妆,穿上绣花夹裙,每件事都要经过四、五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玳瑁饰品,素绢束腰,光彩流荡,双耳饰上明月珠,手指如葱根般纤细白嫩,嘴唇红润,像含着红宝石,轻盈地踏着细步,精美丽质真是举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刘氏到厅堂辞别婆婆,婆婆听了她将回娘家,并不挽留。刘氏说:“在娘家我做女儿时,从小生长在荒僻乡间,本来就没受过什么教养,更加愧对焦仲卿,家受婆婆钱财礼品很多,却不堪婆婆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去了,十分挂念婆婆独自辛苦操劳家务。”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上为原文第四自然段)
说完后再与小姑告别,此时眼泪如连珠子掉下来。刘氏对小姑说:“我初来你家时,小姑才床那么高,今日我被休回家,小姑你已和我一样高。希望你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每年乞巧日和阳会日,在玩耍的时不要忘记我。”
说完刘氏便出门登车而去,离去百多步眼泪还不停地流。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上为原文第五自然段)
焦仲卿骑马在前头,刘氏的车跟在后面,两人谁也没说话,只有车轴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行至大路口,焦仲卿才下马坐入刘氏的车中,两人缠绵凑耳相互低声说话。
焦仲卿说:“我绝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时先回娘家去,我也暂且去庐江太守府,不久你一定会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会辜负你。”
刘氏对焦仲卿说:“我知道你十分爱我!既然你这样记挂着我,望你不久就来接我,你是坚贞不移的磐石,我就是柔韧不屈蒲苇。蒲草和苇草坚韧如丝,磐石坚定不移。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格、行为都暴躁如雷,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我预计他会折磨我的心”
当挥手告别之时,两人都怅惘若失、恋恋不舍。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上为原文第六自然段)
刘兰芝走进家门来到堂房,上前、后退均觉得无脸面。母亲拍着手大感惊讶地说:“想不到你自己回来了!十三岁就教你纺织,十四岁就能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十七岁送你出嫁,总以为你不会出什么过失。你究竟有什么过错,不去接你怎么自己就回来了” 兰芝惭愧地对母亲说:“女儿其实并没有过错。”
母亲听后非常悲恸。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回家才十多天,县令派媒人上门来。媒人说,县令家的三公子,人长得英俊又文雅,简直是世间无双,年龄有十八、九岁,善言又有才。母亲对女儿说:“你可否答应他。”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女儿含着眼泪说:“兰芝回来时,焦仲卿再三叮嘱,发誓永不分离。如今违背情义和誓言,恐怕这样总不妙吧。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说明这件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上为原文第七自然段)
刘母告诉媒人说:“贫贱家里有这个女儿,才嫁不久她就被休回娘家。不能做府吏的妻子,那能配得上县太爷的贵公子?希望你多方打听另求他家女,我不能就答应你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县令的媒人走后几天,过了不久县令派去请示太守的郡丞回来了。去时县丞对太守说: 我知道有个家里的女儿叫兰芝,继承了做官的户籍。太守回说: 我第五的个儿子,俊美文雅,还没有结婚。要托郡丞去做媒人,是府主簿这人传达与郡丞的。于是郡丞直接对刘母说:太守家第五的个公子,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贵家来提亲。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刘母谢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盟,老妇我怎么好说再嫁这事呢?”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哥哥得知此事,又愤恨又烦恼,心中焦躁不安,开口就对妹妹说:“你打这主意为什么不好好地想想!你先嫁与小官吏,这次嫁与贵公子,好、坏运气就如天、地之别,现今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和富贵,但你却不嫁给这样的仁义公子,长此以往你想怎么打算?”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像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途间回到哥哥家里。怎样处理,完全照哥哥的主意吧,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终归与他没有缘分。那我就随你们愿,就应了这门亲事,这不就成全了这桩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县丞从座位上起来连声说:好好,这就好办,这就好办。 他回到郡府报告太守说:“我奉您的命去刘家说媒,都说好,说媒相当成功。”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上为原文第八自然段)
太守听后,心里非常欢喜,便查看婚嫁历书选日子,书中说本月内宜于婚嫁,而且六合正好。便说:“本月三十日是良辰吉日,今天已是二十七日,你便去操办结婚事宜”
太守传话府内快快筹办结婚礼品,于是为此忙碌的人象天上的浮云一样多。看: 达官贵人坐的画舫上,四角挂着绣有小龙的彩旗,轻盈地在风中飘扬; 宝光闪烁的豪华车,缓步前行的青骢马,金光闪闪的马鞍格外显眼。有赠聘金三百万的,都用青色的丝线穿着,各色绸缎三百匹。食品是从交、广两州采买的山珍海味。随从有四、五百人,齐集郡府伺候。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上为原文第九自然段)
兰芝母亲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取你,你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成!”
兰芝默默无声,用手巾捂着嘴哭泣,眼泪象水一样倾泻。来到琉璃榻具前,将它搬置窗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早晨做好了绣花的夹裙,晚上做好了单罗衫。此时天已日色昏暗快要黑尽了,兰芝满怀忧愁走出门去哭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焦仲卿听说此变故,便暂时请假回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时,因人摧折心肝,马也悲鸣。兰芝悉闻焦仲卿的马叫声,轻脚偷偷地去迎接他,怅惘若失地站着相望,她知道,是夫君来了。见面后她举手抚摸着马鞍,哀叹之声令人心碎,使说:“自你离开我以后,人事间的变化真让人难测,并不如我们以前想的那样,又不被你悉知。我亲哥哥,还有母亲,强逼迫我嫁人,要我答应许配他人,你来,还有什么指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焦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嫁与贵富人家!磐石方正并且坚实,能存放上千年,而蒲苇只具一时韧劲,折断是早晚之事。你会日堑富贵,我却会独自赴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兰芝对焦仲卿说:“你何故说此言!都是被逼迫的,你是,我也是这样。好,我们黄泉下相见!你不要违背你今天的誓言!”
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上为原文第十自然段)
双方拉手告别后便离去,各自回到自己家里。双方都准备临死前的诀别,但心里的恨意无言可喻!想到将要离开人世,而且决心已定绝不再保全生命!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焦仲卿回到家,到厅堂拜见母亲说:“今天风大又寒冷,寒风摧折了树木,院里的白兰花也满结浓霜。儿现今就如日暮的太阳,此去让母亲日后孤单。天地不容命休也,这不怪谁,也不怨谁,祝愿母亲:寿比南山,身体健康又硬朗!”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上为原文十一自然段)
焦母听了,泪水也伴随着儿子的说话声在流淌,哭着说:“你是世家之子,先祖曾任尚书台,切不要因一个妇人而去寻死,你贵她贱,休她怎么能说你薄情呢?东家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东是出了名的,母亲替你去求婚,答复是早晚的事。” 焦仲卿向母亲拜拜就回自房,在空房里叹息声不断,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他转头进兰芝住过内房,渐渐被相思煎熬着、逼迫着。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上为原文第十二自然段)
三十日那天,兰芝家门前马车盈门,兰芝走进举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帐内昏暗沉沉的,夜深人静时。兰芝自言道:“我命在今天将结束,魂魄虽去但愿就身体长久!” 言罢,便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尽后,心知与兰芝已永远离别了,于是徘徊于庭院树下,最后面向东南(点题:孔雀——兰芝东南飞)吊死于树上。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上为原文第十三自然段)
事后焦、刘两家都要求合葬他(她)俩,将(她)俩合葬于华盖山山傍。坟墓的东西两头种上松柏,左右两侧则种上梧桐。见树枝枝枝相互交错,片片叶子互相吻接。树中却有一对飞鸟,他们自名为鸳鸯,仰头同时向天鸣啼,每夜鸣叫至五更。路人都停步聆听,寡妇如听见,便心神不宁。这鸣声是劝告后人,要以他们的故事为戒,千万别忘记!
采纳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