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乐府双璧之一,也是必修课,上过学的人都熟悉,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描述的就是女主人公刘兰芝殉情时的表现,只见她挽起裙子,脱下鞋,从容地跳进了清池里面。
在电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刘兰芝跳河”的这一幕,那些女人受了刺激,想不开的时候,跑到河边投河自尽。这个女子的家人四处寻找,最后有人在河边找到一双“绣花鞋”,经过辨认,确实是这个失踪的女人出走前穿的。
官府和这个女子的家人在合理打捞一番,在找不到尸身后,以这双绣花鞋,断定她跳河自尽。乡里乡亲对此也没有疑问,非常认可这个结果。如《武媚娘传奇》中,殷德妃就脱下鞋子,纵身跳入河中而亡,武媚娘捡起殷德妃的鞋子,交给唐太宗,并告诉他殷德妃是自杀的,一向睿智的唐太宗竟然信了。
如果这些事情放在现代,公安机关肯定不会相信的,老百姓也不会相信的。公安机关仅凭一双绣花鞋,不能草率地可以判断失踪的人是跳河自杀。难道没有其他的情况,如这个跳河的女子是被人暗害的,故意制造跳河自杀的假象,又或者这个女子并没有自杀,采用了“金蝉脱壳”的计策,实际上远走高飞了。而古代人却对此深信不疑,难道古代人就这么好“糊弄”吗?
第一个原因,古代人“以死明志”,用生命的代价,来传达自己的意志。
如刘兰芝为什么自杀?她在遭受婆婆虐待,被丈夫焦仲卿“休了”,回到家之后,本来就一肚子委屈。她心中唯一的心愿,就是等待丈夫说服婆婆焦母,将自己重新接回去。刘兰芝回到家之后,向自己的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如县令为他的三儿子求亲,被刘兰芝母亲拒绝。不久,太守让县丞给他的五儿子向刘兰芝求婚,此时,刘兰芝还是一口拒绝。可是刘兰芝的兄长想巴结太守,于是代替刘兰芝答应了这门婚事。在古代,女子地位低下,长兄如父,刘兰芝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就连她的母亲也做不了主。
刘兰芝抗争无效后,只得表面上服从兄长的安排,“腌腌日欲瞑,愁思出门啼”地嫁入太守家门。此时,焦仲卿听说自己的爱妻将要再嫁他人时,坐不住了。他向领导请假,快马加鞭赶到前妻刘兰芝家门前,看到一派喜气洋洋的样子,在见到前妻刘兰芝后,带着讽刺的味道说道:
“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刘兰芝听了前夫焦仲卿的这几句话,肝肠寸断,哭着说道: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他们两人商量好,既然生前做不成夫妻,都是被逼迫的,那么共赴黄泉,在九泉之下,做一对夫妻吧。刘兰芝在大婚前夕,义无反顾地脱下鞋,跳进了河中。刘兰芝这是向古代封建社会发出了无声的怒吼,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她以死明志,表达自己没有背弃和焦仲卿的誓言,为此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第二个原因,跳河自尽的女子希望有人找到她,将其入土为安。
古代人非常迷信,认为“横死”(意外死亡)的人不能进入家族祠堂,也就没有后代供奉。这一点是谁也无法接受的。因此,她们跳河自杀,只是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想死后没有归宿。她们将自己的绣花鞋留在河边,就是想让路人发现自己,再告诉自己的家人。这个跳河的女子家人会尽最大可能打捞女子的尸身,将其入土为安。如果找不到这个跳河的女子,他们也会将遗留的鞋子入土,建一个衣冠冢。
如刘兰芝在跳河自杀后,被家人打捞上来,和上吊自缢的焦仲卿合葬在华盖山麓。如果刘兰芝没有脱下鞋子,估计没有人发现她跳河,也就找不到她了。她和丈夫焦仲卿也就不可能合葬到一起了。
第三个原因,官府收到了贿赂,没有深入追究。
在河边留一个鞋子,很难证明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跳河自杀,万一是被谋害,再扔到河里,也说不定可是官府在接到报案后,简单搜索一番,找不到跳河这个人的尸身,于是凭借河边的一双绣花鞋,武断地认定此人为跳河自杀,草草结案。这太不负责任了,简直是“草菅人命”。实际上,这是有人买通了官府,故意这样做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希望逃脱法律制裁。
结语
以上是古代女子跳河自杀前,为何将“绣花鞋”脱下,放在河边的三个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个原因,即她们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遭到冤枉,像刘兰芝一样发出无声的呐喊。对于这三个原因,大家是不是感觉脑顿大开呢?
日前见过安徽太和中学张绍良老师的一篇题为《谁该为刘兰芝的死负责》的文章,他的观点是“
刘兰芝的死她自己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理由是:
刘兰芝对焦母不该逆来顺受;刘兰芝对焦仲卿不该言听计从;刘兰芝对哥哥不该缺乏反抗;刘兰芝对母亲不该完全服从。读后颇有芥蒂,对张老师的观点,实在是不敢苟同。
刘兰芝该不该逆来顺受呢?不该,可是刘兰芝别无选择。
我们且顺着张老师的论据来一一分析。
百行孝为先,刘兰芝不敢反抗焦母,她顶不起一个不孝的罪名,她没反抗,焦母都还说她“举动自专由”——不孝呢。
尽管刘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婆婆)还是“嫌迟”。这是明显的鸡蛋里挑骨
头。那么,焦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推想起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兰芝分享了他对仲卿的爱。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文中没有关于焦仲卿父亲的片言只语的叙述,如果有焦父,焦母也未必能如此一手遮天,所以我假定焦父已死。其实,在授课中我们也是这样假设的,这个当是众多老师的共识吧),很难容忍一个“外人”的介入,特别是一个与家长(寡母)在感情上分庭抗礼的女人。对于一个寡母来说,儿子是他的全部寄托,儿子的爱应该全部由她独享,尽管到了娶妻的年龄不得不给他婚配,但感情上,寡母是极不情愿的,如果这个寡母再自私狭隘的话,那么无论谁嫁给这个儿子都不会被这个寡母待见的,她必然会利用家长的权威发泄自己的怨恨,从这一点上说,即使不是刘兰芝而是什么张兰芝李兰芝,其结果也是一样,必然是你再优秀也不会被婆婆喜欢的,或者你太优秀了更是对她的爱构成了威胁,你越是优秀她越是要除掉你。刘兰芝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也是这个意思。从这个层面上讲,即使是阿母看中的东家贤女秦罗敷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去。另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刘兰芝没有生育。刘兰芝嫁到焦家的时间当不少二三年,这是焦仲卿亲口跟母亲说的——“共事二三年”,我想焦仲卿此时应该尽量往短了说,以便为刘兰芝的没有生育遮掩,推想嫁到焦家三年当比较合适。三年而没有生育,对于一个寡母来说,是一件非常难以容忍的事,所谓的“久怀愤”应该是这个原因,但焦母面对着成年的儿子说不出口,她只能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在古代,没有生育的责任是完全推在女人的身上的,没有人会关注“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个客观原因。而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刘兰芝一直不生育,就是最大的不孝。在汉代,不顺从父母(只要父母认为是不顺从即可),无子,被排在妇女“七出”中的前两位,而刘兰芝的事恰是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刘兰芝自己当然也不会一点也想不到。就算是焦家有族长,族长首先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他会向着被焦母称为“举动自专由”(也就是不顺从)的刘兰芝说话吗?如果焦母提出兰芝不生育,族长会不听从焦母的安排?出妻之事,在男权社会实在是区区小事,族长是不是懒得管都难说,刘兰芝能不能见到族长也是个未知数,还何谈请族长评理呢。在封建社会,家长就是公平与否的天平。《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广汉人庞盛的女儿嫁给本郡人姜诗为妻,姜母喜欢喝长江的水,儿媳到江边汲水,家距长江六、七里路。一次,庞女取水正遇到大风,未能及时赶回家,婆婆口渴,抱怨媳妇不孝,姜诗大怒,就把妻子休掉了。这个庞女比刘兰芝冤多了,不是也只能听凭处置。所以,刘兰芝除了被遣已别无选择,她能在被遣之前主动提出回家,已经是间接的反抗了。刘兰芝不逆来顺受,她难道敢出言不逊?
正如张绍良老师所说的:“刘兰芝是个痴情的女子”,她深爱着焦仲卿。在古代,女人没有工作,没有社会交往,一生只能守着公婆和丈夫儿女度过,刘兰芝没有儿女,婆婆又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她的全部幸福都寄托在了丈夫的身上。兰芝可能明知道丈夫抗不过婆婆,明知道“卿但暂还家”是权宜之计,明知道“不久当还归”是空头支票,可是,她当然希望这些都不是真的,她仍然希望事情会有所改变,所以她说“不久望君来”,难道我们连这一点儿希望也不允许她有吗?就算焦仲卿有“致命的弱点”:软弱、自私,可是,谁让兰芝爱他了呢?爱情没什么应该不应该,如果爱情能够理智的话,就没有爱情了。并且,到了此时,兰芝除了丈夫这唯一的依靠外,她还能指望谁呢?虽然稻草救不了命,但总比没有稻草的好吧?至于“刘兰芝已经‘举身赴清池’了,焦仲卿竟然还在庭树下‘徘徊’”,我想徘徊的焦仲卿此时想的更多的是他的老母,作为儿子,母亲再不好也是母亲,母亲辛辛苦苦把他养大就是为了养老送终的,如今他为了妻子抛弃了母亲,让一个老人孤独地过这下半生,无论如何是不孝的,如果焦仲卿果断地“自挂东南枝”,就不是软弱的焦仲卿,更不是一个孤儿寡母的儿子了。刘兰芝未必想对焦仲卿言听计从,可是此时此刻,她除了对焦仲卿言听计从,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第三、刘兰芝对哥哥该不该缺乏反抗。
这就涉及到三从四德的问题了,所谓的三从就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刘兰芝的父亲是否活着?这刘父与焦父一样,原文中没有提及,我们也大都认为是死了,那么兰芝就无父可从了,然而似乎可以从母的,因为这时候刘母就是家长了。但三从中还规定“夫死从子”,也就是说按规定,母亲也得听兄长的,那么兰芝当然得听从哥哥的了。说到这里,有个矛盾,那就是刘母从子,焦母为什么就不从子呢?这是礼教规定上的矛盾,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利,即使是贵为天子也不能违背母后的旨意,这一点当不用我举例,母后专权的事几乎哪朝哪代都有,电视上早已滥觞,谁都知道的。但是,历史上也有过记载: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岁末祭祀完毕,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们的同意;她召集儿子商议,得到儿子们的许诺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到自己家时还没到晚上,就在门外等到天黑下来才进门,这件事被鲁国的大夫看见了,表扬她守礼。(《稗官女史:中国女性纪传体通史》)那么,到底是应该从子还是应该从母呢?这大概就要看夫死的这位寡妇本人以及儿子的选择了,选择哪个都不为过。当然,从整个封建社会来看,选择从子的并不多,但不能以此就否认从兄可以忽略,因为你回到娘家,是要消费娘家的衣食的,娘家的衣食哪来的?兄长挣来的。所以兰芝说“中道还兄门”而不说“中道还家门”,因为女子出嫁后,娘家就不是自己的家而是兄弟的家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白养着一个人也不是个小数目,哪个女人会不想到这一层呢?何况从刘兄的语言来看,也的确是“性行暴如雷”,这样的哥哥能养妹妹一辈子吗?从那句“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我们已约略看出刘兰芝一辈子呆在兄家的可能性有多小了,那句话的言外之意似乎就在说:这么好的人你不嫁,难道想让我养你一辈子吗?所以刘兰芝马上就答应改嫁了。按照张老师的说法是刘兰芝就是奴隶本性,没有反抗意识。刘兰芝真的想做奴隶吗?她不想,他答应改嫁的话不卑不亢:“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有“理”有“礼”(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有情有义(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她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抗了,难道还想要刘兰芝死赖在兄家不走才算不是奴隶?那就不是那个时代的刘兰芝了(即使在现在,一个女人这样做也算是脸皮不薄了)。如果兰芝再有一个悍嫂,恐怕就很难在娘家生活下去了。而有个悍嫂的可能性是有的,因为有悍兄在前。
剩下的就是刘兰芝对母亲该不该完全服从了。
正如张老师分析的那样,刘母是理解女儿的好母亲,她想护着女儿,但是后来也在刘兄的“逼迫下放弃了原则”。这恰恰说明刘母是做不了刘兄的主的,这一方面是从子,另一方面也是从理。假设刘兄有妻子的话,这个婆婆在这时是很难做的。如果她硬留下女儿不嫁,到了她老了的时候,儿媳妇要是让她找女儿养老去,她可拿什么话应对?一个端着儿子媳妇饭碗的老太婆,她也只能委曲求全。这又说到了焦母身上了,那焦母为什么就不能委曲求全呢?这问题大概就在家庭环境上了,从焦母说仲卿“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上来看,焦家不是普通人家,那焦母就是老夫人了,她的地位也许到不了《红楼梦》中贾母的程度,但家长的权威是绝对不含糊的,这样的家庭中当然不会有“性行暴如雷”的儿子,焦仲卿只能是顺从的。刘家是什么样家庭呢?原文中没说,但焦母“汝是大家子”这句话中隐约可以感觉到焦母不满于刘家的地位不如焦家,那么刘家就是普通人家了。一个普通人家中的儿子“性行暴如雷”是可能的,因为刘母多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娘家做后台。焦母的儿子顺从,刘母的儿子不顺从,或者说刘兄不孝,但没有谁能确定儿子天生就是孝还是不孝的,生下他就得养大他,至于长大的了的儿子不孝了,那也只能是由他去,一个越来越老的妇人能把越来越强壮的不孝儿子怎样呢。家庭里的事也是东风与西风的关系,谁强硬就是谁掌控了,当然,前提是东风西风都有可能掌控,诸如刘兰芝这样在娘家在婆家都不在东风西风之列的人,就永远只能任人宰割了。她不完全服从母亲又能怎样?连母亲还得服从哥哥呢!
最后一点我想谈谈刘兰芝为什么一开始同意改嫁,在焦仲卿的言语刺激下却投水而死了的问题。我想,这不是刘兰芝的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她朝三暮四。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是因为绝望。那么此时如果说刘兰芝还有点儿希望的话,就是焦仲卿的爱了,哪怕这个爱是不能长相厮守的,但也足以给寒夜中的兰芝一点儿温暖,刘兰芝在不得已改嫁后,还可以留着这个皮囊守着这最后一缕心魂。可是,焦仲卿的一番话彻底掐灭了这一豆灯光,刘兰芝已经彻底没有生的理由了,所以她“举身赴清池”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我们也不要再责备焦仲卿了,一个在那样母亲的管束下性格软弱的儿子,最后能“自挂东南枝”已经是壮举了,还要求他不得“徘徊”,于情于理,都有点苛求了。
刘兰芝一定不是封建社会的孤例,她是千千万万在几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无辜女性的缩影,让她们奋起反抗是不现实的,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用当前标准去要求历史人物,不仅是违背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永远不会对历史人物得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对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殉情而死的悲剧原因,众说不一。主要有“门第说”、“越礼说”、“守旧说”、“情爱说”等观点。
(一)门第说 有的同志认为,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刘兰芝不过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与焦仲卿贵贱很大。因此“两家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门户不当,脸上无光”,因而焦母就要坚决反对这桩婚事。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便发生了双双殉情的悲剧。
(二)越礼说 有的论者根据焦母的话推断刘兰芝的被驱遣,乃是由于她“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顺从婆婆,恣意自为的结果。
(三)守旧说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将刘兰芝与《上邪》中的无名氏、《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无所思》中的女主人公相比较,认为刘兰芝消极的以死殉情,则由于她“软弱”。这种“软弱”又是由于“守旧心理”的作用,因此,焦刘爱情悲剧“是反动的封建社会力量和落后的封建守旧心理相结合的必然”。
(四)情爱说 还有的同志根据《礼记·内则》中的“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的说法,认为刘兰芝的不为焦母所容,是由于焦仲卿“甚宜其妻”,把以前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了妻子身上,因而引起了焦母的失落感、不满情绪。
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理由尚单薄,某些观点也难于苟同。“门第说”不能解释这样两个问题:(1)既然两家门户不当,为什么当初刘兰芝嫁到焦家来时焦母并不反对?(2)焦母觉得刘兰芝不配自己的儿子,那县令、太守又何以会看中刘并派媒人来提亲呢?他们不是比焦仲卿更有地位、身份吗?其实,在《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汉末建安时期,封建礼教还未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妇女的禁锢也并不严厉。比如对妇女的再嫁,在当时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丢人卑贱的事。这从刘兰芝被焦母休回娘家后县令、太守遣媒说亲便可以得到证明。类似的情况如蔡文姬初嫁匈奴河东卫仲道,再嫁匈奴左贤王,曹操用金璧赎回来后又允嫁董祀,虽三次改嫁却不减身价。还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同归成都的故事,不是还传为美谈吗?可见,“门第说”是站不住脚的。“门第”观念是从魏晋才开始有的。“越礼说”也不能成立。诗中说得很清楚,刘兰芝“奉事循公姥”,“供养卒大恩”,勤劳善良,是很守孝道的贤惠媳妇。她自己说的“本自无教训”,实际上是自谦,正反衬了她的知书识礼。即使是对刻薄暴戾的婆婆、哥哥,她也是忍耐顺从,从无顶撞之类,“无礼节”、“自专由”的表现。“守旧说”的论据也不充足。焦刘二人以死殉情固然是“软弱”的反映,但客观地讲,那并不能证明他们是软弱之辈。否则刘兰芝就会在家庭的压力下嫁给县令或太守的儿子,焦钟卿也就不致于数次在焦母面前求情挽留刘兰芝。两人双双殉情而死,恰恰是对爱情热烈追求而实现不了的勇敢的抗争!”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地看,他们的抗争即使再坚决,也免不了是一场悲剧。客观现实决定了故事的结局只能那样。至于“情爱说”这种观点,破绽就更突出了。儿子爱媳妇,当婆婆的就嫉妒和不满吗?莫非儿子媳妇打架吵骂才可以说明儿子对妈仍有感情?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况且从诗中出看不出焦仲卿“甚宜其妻”而怠慢了焦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情纯粹是虚拟的,焦仲卿对焦母的态度并不差,他与刘兰芝的厚爱并不能导致焦母的不满,更不是后来悲剧的原因。
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孝顺公婆,尊重兄长,与小姑相处也亲善和顺的姑娘,“仍更被驱遣”,原因主要是什么?是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其不满!
封建社会里,男子休妻有七种借口,叫做“七出”,即①“无子,为其绝后也”;②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③“*,为其乱族也”;④“妒,为其乱家也”;⑤“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⑥“口多言,为其离亲也”;⑦“盗窃,为反其义也”。“七出”中的后六种情况,显然与刘兰芝不沾边。纵观全诗不难发现,刘兰芝在焦家生活尽管已有两三年了,但并没有生儿育女。否则,诗中就会写到她被遣回娘家时与儿女离别的情形,也会交待焦仲卿自缢前与儿女诀别的事。其实,刘兰芝自述的“贱妾守空房”,“伶俜萦苦辛”及焦仲卿与焦母诀别时所说的“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难怪焦母要那样专横凶狠地虐待、驱使刘兰芝了。像这种因无子而被休遣的妇女,远在《诗经》里就有记载(如《苤莒》、《氓》、《谷风》)。在宗法制的社会里,娶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服侍公婆是其次了。妇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焦刘爱情悲剧正是由于刘兰芝没有生子而产生的。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感情太好了,焦仲卿自幼丧父,是由焦母一手拉扯大的,当焦母看见儿子和媳妇感情很好,感觉自己被冷落了,便认为是媳妇不好,把儿子的关心全抢去了。其实在封建社会是不主张夫妻相亲相爱到如胶似漆的,对女人就有七出,三从四德等严苛的要求,夫妻间的关系更崇尚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陆游和表妹唐婉就是典型的例子。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后,陆母认为唐婉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婉。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婉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后来有了那首著名的词《钗头凤》
刘兰芝聪明、贤惠、勤劳、美丽,有教养,多才多艺,按理说能找到这样一个媳妇实在是家门之幸。不过焦母这个老太太硬是看不上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最终将她休弃。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焦母自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其实是个借口,并不是实情。刘兰芝曾经对焦仲卿说过:“奉事循公姆,举动敢自专?”相信刘兰芝的辩解合乎情理:刘兰芝读过诗书,不能不知道媳妇要孝顺、尊重公婆的道理,类似的闺训应该听过多次。实践证明也正是这样:刘兰芝无端被休,本该对焦母恨之入骨,但她还惦记着焦母,临走还向她辞行,并表示“念母劳家里”,并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姆,好自相扶将。”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无礼节”吧! 有人认为焦母不喜欢刘兰芝是嫌兰芝出身低微,配不上焦仲卿这个府衙小吏。理由是兰芝自己说的几句话:“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兰芝的自谦之词,并不能说明兰芝出身低微。以刘兰芝“箱帘六七十”“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来看,兰芝的娘家绝非贫寒之家。封建社会读书人少,女子读书的更少,而刘兰芝却是“十五弹箜篌,十六读诗书”,可见刘兰芝也不是一个普通女子。刘兰芝出身乡野可能是事实,但是出身乡野并不意味着低贱贫寒。诸葛亮、陶渊明都出身乡野,谁敢说他们低贱贫寒!过去人们把县令称为“芝麻官”焦仲卿只是庐江府小吏,离县令的距离还很远,所以门第远远谈不上高贵。刘兰芝回到娘家以后,先后有县令、太守派人为自己的儿子提亲。在哥哥的逼迫下她许婚太守公子。刘兰芝能嫁给太守公子,难道不能嫁给府衙小吏?可见什么刘兰芝出身低微,配不上焦仲卿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焦母不喜欢兰芝并把她休弃呢?我认为是双方的性格使然。人们在分析刘兰芝性格的时候,都注重她的聪明、贤惠、勤劳、美丽而忽视了她性格最大的特点——刚强。所谓的“刚强”就是不服软,不屈服,要强,宁可吃苦受累也不能让别人小看自己。当兰芝得知婆母和丈夫将自己休弃后,她没有哭泣、哀求,更没有像一般妇女那样大吵大闹、寻死觅活。而是从容镇定地整理衣物,严装打扮。不但打扮,而且非常认真,从头到脚,从衣着到梳妆,从化妆到走路,力求尽善尽美。就拿穿衣这一项来说,竟然“事事四五通”。兰芝之所以这么认真打扮,不单是想给丈夫和婆婆最后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不单是想在容貌上压倒她的继承者——焦仲卿未来的妻子,而是通过严妆掩饰自己的伤心和悲痛,不让自己的婆母看到自己的悲伤而快意,不让自己的丈夫看到自己的悲伤而难过。其实中国古代刚强的女性经常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悲痛。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被李甲卖与孙富,虽然杜十娘是万分不愿,却忍泪痛快答应,并且在离舟面见孙富之前也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悲伤,达到报复李甲的目的。 兰芝的刚强还体现在对待哥哥的逼婚上。兰芝本来以蒲苇自喻,向仲卿表示不再改嫁,但为什么又许嫁太守公子呢?原因就是哥哥逼嫁。在兰芝看来,自己已经出嫁,原来的家就不是自己的家了,而是哥哥的家。所以才有“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的话语。自己回到哥哥的家中吃哥哥,喝哥哥,而且不知什么时候结束。在她看来,哥哥逼嫁,不一定是贪图富贵,也许是要借此赶自己出门。刚强的兰芝无论如何也受不了这个,所以她一没有据理力争,二没有啼哭哀告动之以兄妹之情,更没有死皮赖脸赖着不走,而是毅然许嫁。其实兰芝在许嫁的同时就决定了新婚之时为焦仲卿殉情。 至于焦母,人们都认为是一个蛮横专断的封建家长,我认为她还是一个见识短浅,性格乖戾的虐待狂。焦母年轻时候是否勤劳能干,是否聪明伶俐,诗歌没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诗中的所作所为分析她肯定是个自私、没有教养、性格乖戾见识短浅之人。说她自私,是她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说她没有见识,因为连县令太守都能看中的媳妇,她却将之休弃。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在做媳妇时肯定很难得到丈夫公婆的喜欢,挨打受骂肯定是家常便饭。中国女人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自己当媳妇时挨打受骂,等自己当了婆婆时,又照样打骂自己的媳妇,甚至变本加厉。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爱一个人连带爱它屋子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连带爱他相关的物品。但这成语不适于用在婆媳关系上。母亲爱儿子,可以连带爱儿子的同学、朋友,甚至儿子的小猫小狗,但就是不爱儿子的妻子。奶奶爱孙子,甚至爱孙子的玩具,但就是不爱孙子的妈妈。焦母和中国大多数女人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却不爱自己的儿媳,不但不爱,还把当年自己做媳妇时受到的折磨委屈报复在自己儿媳身上。怎样要报复?无非是刁难打骂,要打骂总得找到一个理由,但刘兰芝聪明,勤劳,贤惠,有教养,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要在刘兰芝身上找理由大发*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不到刁难、打骂刘兰芝的理由,本身就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越发想找到理由发泄自己心里的不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俗话说:“鸡蛋里面挑骨头没有,鱼里挑刺还不容易吗?”只要留心总会找到刁难兰芝的理由和借口。由于兰芝刚强,焦母即使找到了借口,对兰芝进行了刁难就或折磨,也难以达到自己快乐的目的。因为兰芝有泪往肚子里咽,也不会像普通儿媳那样痛哭求饶。从诗歌来看,刘兰芝在焦家一共流过两次泪,一次是她被休和小姑分别时的流泪,这是姑嫂情深难分难舍之泪;另一次是被休后和仲卿分别登车离开时的流泪,这是夫妻情深相恋相依之泪。这两次流泪没有一次是受到压迫后的委屈求饶之泪。焦母休弃了兰芝,在她想象中,兰芝一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没想到兰芝没当一回事,反而精心梳妆打扮,临行时居然向她辞行,这对于以折磨儿媳为乐的焦母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最大的失败。焦母整日里挖空心思地找茬整治兰芝,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借口,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能不生气吗!所以她只好考虑换人了。 所以刘兰芝的悲剧不但是封建家长制压迫的结果,也是焦母偏执虐待性格和刘兰芝刚强性格碰撞的必然。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爱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团圆。然而,纵观一下滚滚红尘,一幕幕爱情悲剧不也正在上演吗?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且看仲卿与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誓别,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他们“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凄美场面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白头偕老。我们可以从《孔雀东南飞》和《卫风•氓》两篇文章中找到一点答案。
第一,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会与家人相处。《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刘兰芝与婆婆不相容开始,以刘兰芝夫妇双双徇情、焦母失去唯一的儿子而孤苦伶仃、刘家为失去女儿而悲痛结束情节。刘兰芝与婆婆为什么不相容?刘兰芝说是婆婆故意刁难,“大人故嫌迟”;焦母说是刘兰芝没礼节,凡事自作主张,“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判断,我们只能再找旁证。请看焦仲卿说,他们“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他们结婚几年了,尽管焦仲卿觉得很短,实际上并不短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尽管她的品行没有不端正的,但是没有子女是不孝啊(按传统伦理),作为封建时代的婆婆谁也不能容忍!她必然怪罪媳妇无能(那时人们不会认为男子有问题)。这正是那个时代妇女被休的原因之一。有人说,那为什么县令和太守要为儿子求婚?这与刘兰芝没有生子无关,因为诗歌并没有写到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情况,只能从其他处知道是因为刘兰芝的貌美、能干、知书达理。
从诗歌中也可以看出,焦家常常只有三个妇女在家,焦母守寡,独守空房;小姑年幼,不知世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刘兰芝是青春**,可丈夫很少回家,兰芝几乎形同寡妇,“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照传统伦理,这婆媳之间除了偶尔问安之外,不可能有多少内心的交流,何况焦母那么专横,婆媳之间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她们的苦悲、烦恼实际上都依赖焦仲卿去排解,她们的欢乐都依赖他去建立,可是焦仲卿没有办法解决:一是没时间;二是性格懦弱,面对妻子的委屈和母亲的责骂、要求他休妻,他只有向母亲和妻子苦苦哀求的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看似坚定的死的举动,实际上是他内心懦弱无能,无法处理好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夫妻感情甚笃,一方面母亲不能容忍妻子,要求休掉,两难啊,矛盾逐步加剧,怎么办?)。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矛盾必然加剧,结果只能是焦仲卿休妻。在封建时代,在焦仲卿这种家庭,婆媳矛盾不能得到化解,是导致休妻的原因之一。
从这可以看出,在婚姻生活中,有爱并不是完美的,还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在交际场上要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同尊长、同平辈、同下人相处要融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处理要和谐。
第二,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在婚姻中的一言一行。《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天真纯美、忍辱负重而又刚烈清醒的复杂形象。
首先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天真无邪。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就交代了氓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一个由头,真正的用意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这位单纯的少女一下就被氓的虚情假意迷惑了,她丝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在她的世界观里,爱情是纯洁无暇的。既然爱神已向她敞开了心扉,那么就用不着再行考虑,可完全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然而正是她的天真善良,为她将来的悲剧婚姻埋下了伏笔。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逐露出来了他的庐山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爱,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清醒。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因此她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可见,爱情需要时时更新,否则就有可能破裂。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把最刻薄的话留给最亲爱的人;心中的关爱脱口而出时,却变成了埋怨;对爱的渴望也总是以指责对方的形式出场;爱人的一个小缺点,我们总是习惯上纲上线,最后竟然以人身攻击而收尾。导致家庭的破裂。
因为生活不是童话,而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来源:育星教育网
有 这是新款的水库眼霜 25ML 长得跟水库的面霜似的 30ML的是老款 水库系列今年升级了 所有东西包装都换了 眼霜没涨价 但是量变少了 其实就还是涨价了 你那专柜的人要么搞不清状况 要么有别的想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