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及长江流域各类生产生活、开发建设活动。
所称长江流域,是指由长江干流、支流和湖泊形成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生态环境简介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日益增大,在破坏与保护、生命与金钱的痛苦交织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系统的真正价值,人类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现状,并将其纳入伦理道德体系中,形成了全新的生态伦理道德,这一切深刻影响着庞大的工业帝国,与人类的终极命运。
综合实力实现重大突破。预计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3亿元,人均5500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6倍和134倍;财政总收入从2002年的56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3亿元增加到80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1亿元,增长2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0亿元,增长121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超过此前历年总和;外贸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增长198倍。私个注册资本五年净增335亿元。
经济结构取得显著改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成效。五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8万亩,实施“三资”开发农业项目1753个,总投资143亿元。坚持工业强市方略,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工业性投入年均增长321%,新增销售超10亿元企业21家,50强企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46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比五年前提高1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一批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强做大,全市已有9家上市公司。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从2005年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0%。以大港三期为重点的港口建设顺利推进,新建、在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港口吞吐量达到7800万吨。
城乡面貌发生喜人变化。完成镇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订了镇江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镇村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目标顺利实现,“四年新提升”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城市化率达到601%,比2002年提高92个百分点。市区累计投入城建资金407亿元,“南山北水”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南徐新城区和北部滨水区总体规划,建成新城大道、滨江旅游风光带,开工建设拆迁定建房40万平方米,九华山路、南徐路西延、团山路等一批道路工程积极推进,引航道水利枢纽、焦南闸扩建、金山湖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完成沪宁高速、312等国、省道扩(改)工程,新建镇溧、宁常高速。城市内外快速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建设对外交通道路459公里、城市道路141公里,建成润扬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城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累计疏浚县乡河道431条、改造塘坝450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实施两轮农村“五件实事”,新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建制村全部开通客运班车,完成草危房改造和改水、改厕任务,农村卫生院、综合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修编完善全市开发区规划,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35亿元,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有了新的发展。
环境保护迈出坚实步伐。自觉践行环保优先,顺应群众呼声,先后开展市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专项整治、东部地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312国道两侧环境整治、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改造搬迁企业40家,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220多家,其中小化工企业120多家,金河纸业实施关浆转产重组,谏壁电厂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得到有效治理。下大力气整治非法开山采石,关闭开采企业156家、采石宕口349个。积极实施“绿色倍增”计划,新增造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1%。完成国家“863”水环境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783%,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削减任务。2007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33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2。
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0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452元增加到8007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2007年为262%。全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参合率达988%,在全省率先全部建成“江苏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全部建立,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成立市慈善总会,全市共募集资金28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3万人次。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市财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优抚等公共支出年均增长20%,高于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个百分点。坚持教育优先方针,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丹阳、扬中已通过省级教育现代化验收。出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任期内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坚持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改造街巷道路263条,改造老住宅小区160万平方米,治理危房59万平方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围绕“创新、服务、高效、规范、清廉”的目标,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取消各类审批事项137项、改变管理方式85项。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归并行政审批职能为核心的“两集中、两到位”。全市90%的镇(街道)建成便民服务中心,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中国镇江”门户网站建设。在全省率先制订和落实《镇江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改进政府服务,规范权力运行,强化责任追究。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90件、政协提案2137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超过96%。五年来,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政府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形成了政通人和、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全市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2%和192%,实际到位外资突破10亿美元。全市总体达到省定小康标准,这是镇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021年4月。江苏园博园选址江宁汤山,位于紫金山、栖霞山、宝华山、汤山四个风景区环抱圈内的紫东中心地带。13个城市展园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团队设计,秉持“与古为新再现精品江苏园林”的设计理念,复原了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淮安、扬州、泰州七个城市的历史名园,并结合史料记载及诗词情境再创作了徐州、南通、连云港、盐城、镇江、宿迁六个城市的园林建筑。
目前,整个项目最具代表性的13个城市展园目前已竣工,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4月正式开园。除了再现江苏经典名园,江苏园博园还全面展开生态修复,利用工业矿坑、小火车等,打造了又一个“城市双修”的典范之作。同时,对辖区工业遗存进行加固、改造、升级,形成功能复合的绿色现代园艺展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