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我们在高中所学习的一篇长诗题材的文言文,它是我国古代首个长篇叙事诗歌,有着“长诗之圣”的称谓。
作为汉乐府中人们能够耳熟能详的一篇文章,《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壁”,但是在现在的课文中却把它给彻底删除了。
《孔雀东南飞》中讲述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
在东汉末年永安年间,作为本文女主角的刘兰芝,才貌双全,在17岁的时候就嫁给沪江官吏焦仲卿为妻子。
刘兰芝嫁给焦仲卿以后,日日夜夜都在勤劳奔波着,为了这个家她尽了最大的努力,和丈夫也是甜甜蜜蜜,有趣的是焦仲卿自幼和自己的妈妈一起过着相依为伴的日子。
在他结婚后,母亲总觉得刘兰芝剥夺了自己在儿子心中的位置,所以总是对刘兰芝所做的一切挑三拣四,性格刚毅的刘兰芝告别丈夫回到自己家中。
自己的家人却逼迫自己改嫁他人,刘兰芝不从,焦仲卿知道这件事后认为妻子对自己不忠心,更加的冷了刘兰芝的心,所以刘兰芝选择了自杀,焦仲卿也随之而去,上吊殉情。
从古到今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为男主角的焦仲卿,并没有处理好母亲和自己妻子之间的关系。
首先作为儿子的他没有让自己的母亲感觉到一丝的温暖,从而导致自己的母亲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并且最后放弃了自己的母亲,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其次作为丈夫的他也没有尽到自己丈夫的义务,他听信别人的说法,不了解自己的妻子对爱情的忠贞,甚至将自己的妻子逼上了自杀以证自己的清白。
然而在现代也有很多和焦仲卿一样的男同胞们,他们都是宠母癖患者,不是说他们想要和自己的母亲结婚,而是自己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有自己的母亲来决定,他们没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感觉就只是按照自己母亲的意愿活着。
而作为女性尤其要注意这样的男性,同时男性朋友们也要注意有这样的女性。
人性变换
现实中和《孔雀东南飞》中一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大部分都是出现在女性身上,各大网络平台都有那么几个:
在男方和女方快要步入结婚殿堂的时候,在女方家里,女方的母亲问男方多要五万的彩礼,作为一个正常家庭的男方,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结婚已经榨干了他们自己,才将三十万的彩礼给凑出来,哪有那么多再给女方。
女方的母亲说没有这些钱,就不结婚了,女方也劝男方将钱快点拿出来,那么长时间的感情,到现在就为了五万,女方跟从了母亲的意愿,破坏了一桩美好的爱情。
是啊,刻骨的爱情竟然敌不过五万块钱啊,其实在这个事情上,我们也明白了一点就是,对于宠母癖的人应当尽量去看仔细。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孔雀东南飞》开头便展示了刘兰芝的优秀和贤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但婆婆仍然对这个善女工懂诗词的媳妇十分不满"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兰芝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引来了婆婆的如此痛恶呢?
第一,婆婆对儿子有极其强的"控制欲",她对后来的媳妇充满了敌意和嫉妒
婆婆的性格无疑是很强势的,他想要把儿子紧紧的攥在自己的手里,逼迫儿子干她想干的一切事情。哪怕儿子已经说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话,婆婆不光没有体恤心疼,反而更加的生气和不满。她对儿子的婚姻处处干涉和控制"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处处算计,渴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观刘兰芝,丈夫出门在外,她无怨无悔在家洗衣做饭伺候婆婆,行为并没有不妥。但婆婆确实处处刁难,演示了一个十足的恶婆婆的形象。
婆婆也是从儿媳妇走过的,她这样强势的性格也必定不会受婆婆的喜爱,如今多年媳妇熬成婆,她也有很多的优越感,处处想要碾压媳妇一下。从儿子对婆婆的态度足可以看出儿子是一个妈宝男,一般母亲都会享受儿子对自己的这种特殊情感,可这种情感突然被一个叫"媳妇"的人给夺走,婆婆一定会心生不快,也就不会对刘兰芝善语相待。从全文不难看出,婆婆的丈夫已经去世,她已经守寡多年,女人的嫉妒心是可怕的,自己的爱情有缺陷也许连儿子的美好爱情也见不得。
第二,刘兰芝骨子里的反叛行为让婆婆不喜欢
通读全文,大家看到的多是刘兰芝的隐忍和婆婆的步步追赶,其实刘兰芝的很多言语都能体现出她的好啵,体现出她"孔雀"的形象。《孔雀东南飞》开头便提到了刘兰芝掌握的技能和织布的速度,普通人家的女儿是没有条件接触到箜篌和诗词的,但兰芝却是全部通晓,可以看出兰芝出身高贵,气度不凡。兰芝的样貌同样也是不俗,除了后文对她样貌的详细勾勒,高官来求她也可以窥见。这段感情的结束是兰芝主动提出的,她当时的心理活动大概是:"我已经很优秀了,但你们家容不下我,我也不必去可以的迎合,你们不喜我自己走。"而且,兰芝走的时候也并不落魄,用昂贵的化妆品仔细的梳洗打扮回了娘家,这也是对婆婆的一种挑战。兰芝虽然处处隐忍,但她对个人条件充满了自信。
她虽然对待婆婆谦谦有利,但她的骨子里透露着高傲,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孔雀女"。她也许知道婆婆想要什么,但她并不想去刻意的迎合婆婆,她只想做到本分上的好妻子好儿媳,面对母亲的询问她也只是说一句:"儿实无过错。"婆婆对兰芝的优点只字未提,反复强调的便是兰芝的自专和不听指挥。在那样一个强势渴望掌控全局的女人面前,连第一步的顺从都办不到的话,其它的优点也就通通不存在了。
第三,幼稚的焦仲卿成了婆媳矛盾的催化剂
焦仲卿表面看来对兰芝十分的喜爱和钟情,在母亲的压迫下说出了:"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儒家思想统治下的时代孝字当头,婆婆吃定了不敢反抗的焦仲卿,焦仲卿也确实无力反抗。面对受气的媳妇和蛮横的母亲他始终想不到一个好办法,只能如一个墙头草一般倒向了强势的一方。他的行事也十分的幼稚,他和兰芝约定不娶不嫁,但他从未思考过,在那个封建的古代,兰芝需要承受多少冷眼和非议。
兰芝决定再嫁后,他还跑到兰芝家冷嘲热讽的说了一通,也直接造成了兰芝的悲剧。在一段婚姻中,女人要比男人更加的成熟,因为她们需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家里和一堆陌生人相处,而男人不需要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的温室。很多男人在家庭问题上都很幼稚很偷懒,他们希望自己的爱人和自己一样爱父母,也希望父母跟自己一样去关心自己的爱人,但他们却很难在这两个利益团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会带来更大的失衡。
第四,刘兰芝有个不给力的娘家
刘兰芝的好强,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娘家。刘兰芝的娘家对于钱财的看重是远远高于刘兰芝本身的,所以刘兰芝一直都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艺也好,织布也罢,就是想要在家中有些地位。娘家人对刘兰芝的态度,婆婆一定是看在眼里的。娘家人收了聘礼之后一声不吭,给女儿的嫁妆不丰厚,在女儿结婚之后,父母兄长不常来看望……这些举动,不仅仅将刘兰芝在娘家孤立,也让她在婆家孤立无援。
娘家人对刘兰芝的漠视,婆婆自然是看在眼里的。这种姑娘,用非常通俗的话就是"赔钱货",这种畸形的婆媳关系,即便是在现代也非常常见。婆婆对刘兰芝的蔑视并不难理解,而刘兰芝不对婆婆服软,也是她在娘家养成的屡败屡战的性格使然。后来刘兰芝被赶出婆家,她并没有一丝轻生的念头,还和焦仲卿约定以后还能相见。但因为娘家人的紧逼,生怕她住在娘家坐吃山空,一定要她改嫁,她才最终绝望自尽。
相比之下,因为丈夫去世而回到娘家的卓文君就得到了娘家的善待,并且和司马相如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娘家决定了女人的视野、高度和命运,刘兰芝亏就亏在了一个不给力的娘家。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如果时间重来,这一定也是个悲剧。焦仲卿的爱太过于幼稚和理想化,兰芝又带着一股执拗和不舍。但他们处于一个被动的时代一个不公的时代,想要收获一份美满的爱情需要跨过命运的鸿沟,这个鸿沟又岂是人人都能跨过?孔雀东南飞也好,梁祝也罢,说到底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观看。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不能生育,焦仲卿在调节矛盾时说「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我想就是替刘兰芝进行辩护,意思是嫁过来时间还短,未必是不能生育,希望母亲不要着急。而后面刘兰芝有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则表明刘兰芝嫁过来时间不短了。因无子而被休是极有可能的,比如在另一首诗《上山采蘼芜》中表现的就是这种情况: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诗中说「新人不如故」,可仍要被休,便是因为无子。这从题目中「蘼芜」可以看出,因为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主人公被休后,去采蘼芜,自然是因为自己无子。而刘兰芝最终死于焦刘两家的压力,另一个罪魁祸首焦仲卿殉情,老百姓看不到真相,也不愿意相信一个长情的读书人害死了自己的妻子。于是刘兄就成了替罪羊,所谓“暴如雷”很可能出于他对焦家弃妇的愤怒,却并非此人本性。作者的很多文字出于个人好恶的杜撰和根据一些现象脑补出来的情境,而此人很可能文化程度不高。《孔》是民歌,因此包含底层民众的噫测和偏见,这很正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