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守贞的道德观,先秦已有“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的规定。至汉代,三纲五常体系渐次形成。刘向《烈女传》“修道正进,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白虎通义。婚娶》引《礼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汉代历代帝王很重视,”赐贞妇帛“、”赐贞妇顺女帛“的记录不绝于史书,并大力旌表宣扬。如沛郡刘长卿,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去世,他的老婆守贞不嫁,苦守十年。后来刘妻孩子夭折,娘家人劝她改嫁,刘妻自毁耳朵以示守贞。当地官员上报朝廷,褒奖。其他如谢姬、殷纪配、吕荣、李元女一直到三国时代的夏侯令女,都是夫死坚拒改嫁的典型模范。
不过汉代和明清不同的是,社会主流普遍认为守贞是一种超道德,是德行的上限,而不是下限。寡妇宣布守节,会博得赞赏,寡妇不去守节,也不会被人指责。不像明清时代,寡妇守节几乎成为最低标准,低于这个标准就是十恶不赦。同样是大儒,董仲舒在这事儿上看得就比朱熹开,他说“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所以在朝廷大力表彰贞妇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民间、官场、甚至皇家轰轰烈烈的改嫁之风。
汉文帝的妈妈薄夫人,就是改嫁给刘邦的。汉文帝的儿媳妇、汉景帝的皇后王娡,也是改嫁给天子的。汉景帝和王娡生的女儿平阳公主,先后改嫁三次,先嫁曹寿、又改嫁夏侯颇,第三次嫁的老公更好,叫卫青。名臣陈平也是著名的接盘侠,他老婆张氏先后嫁了五个老公,都死了,他是第六个。朱买臣的老婆嫌自己老公没出息,主动改嫁;苏武的老婆等不到自己老公回来,也改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甚至一代枭雄曹操,他的原配夫人要跟他离婚,怎么也劝不回来,曹操只得放她回家。主动跟娘家人说可以改嫁。只不过丁家不敢招惹曹操,此事未成。到了曹操临死前,甚至还对侍妾们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两汉旌表的那些列女,有很多都是家里要求改嫁自己不从的,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主流对改嫁没有反感,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事。“寡妇守贞” 这种事在当时,跟现在的道德标兵一样,没人说不好,但也没太多人当回事,偶尔出现几个,朝廷都要捡到宝一样,兴高采烈地宣传一通
所以刘兰芝离婚之后,有人上门求亲,是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行为,不会有人因此而看低她。反倒是刘兰芝的坚持,被她的娘家人所不理解的,不就是改嫁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抢你鸡蛋。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一首杰出的叙事长诗,其中的人物刘兰芝已成为典型的文学形象。但对于刘兰芝为何被驱遣历来有不同说法。
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兰芝无子。兰芝被驱遣时嫁到焦家已二、三年(“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但仍没有孩子。古代重孝道,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不孕的原因可能在焦仲卿身上,但当时的伦理观念是不管这些的。这构成了兰芝被驱遣的一个首要原因。
二、焦氏有“恋子情结”。古代不大讲究节育,但焦氏只有两个孩子,说明焦母的丈夫死的早,多年焦氏母子、母女相依为命。但兰芝嫁来后,仲卿“娶了媳妇忘了娘”,忽略了对母亲的关心,焦母感到兰芝夺去了儿子的爱,心存嫉妒。
三、焦氏处于或接近更年期。可以推定,焦母当在40-50岁之间。现代医学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妇女情绪波动大,心情烦躁,易发脾气。这可能是焦母驱逐兰芝的潜在原因。
四、焦母欲满足作为婆婆的权力欲望。焦氏做媳妇时,想必也受过公婆的不公平对待。而今成为婆婆,便把久被压抑的情绪转移到媳妇身上,满足做婆婆的权力欲望,以寻求心理的平衡。
五、兰芝不会讨婆婆欢心。虽然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但仍然得不到焦母的认可,这说明兰芝嘴不够“甜”,不懂得“早请示,晚汇报”。而且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能有些傲气,因而既使“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心中常苦悲”,也不去和婆婆交流。婆媳间的互不理解是矛盾产生的根源。
上面的一些分析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的反封建思想意义,但作为“调侃”性质的探讨一下兰芝被驱遣的原因,并无意为焦氏翻案,愿与各位先辈和同仁商榷。
论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孔雀东南飞》运用了许多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使每个人的性格都显得活灵活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刘兰芝的性格特征。她是本诗的主人公,是诗歌重点歌颂和描绘的对象。本文拟对刘兰芝的性格特征作具体分析研究。
首先,刘兰芝聪明、能干、知书达礼。诗歌第二段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聪明知书达礼,多才多艺的还女子。在她被遣回娘家后,母亲对她的责备“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也为兰芝的自述做了佐证。再加上被遣回娘家不久就有“窈窕世无双”的县令的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太守的公子来求婚,也反衬出刘兰芝的能干、知书达礼。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婆婆百般刁难,说她动作太慢。面对这些,刘兰芝实在无法忍受,终于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她知道婆婆在鸡蛋里挑骨头,迟早有一天会把她赶回娘家的,还不如自己请回。可见刘兰芝的聪明、刚强。
其次,写了刘兰芝的坚贞不屈。第二自然段兰芝面对婆婆的“故嫌迟”,她要求丈夫“及时相谴归”。可能有些人,一天就只知道哭哭涕涕,甘受委屈,她却要求让自己回娘家,可见她的刚强。第九自然段写道刘兰芝的严妆。被遣回娘家本来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可她却要精心打扮自己,要风风光光地走。她不会让婆婆瞧不起她,她想让婆婆知道她离开焦家也会生活得很好。第十段写到她与婆婆的告别。“堂上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刘兰芝却很镇定、从容,没有掉一滴眼泪,没有流露半点可怜相。足见其坚贞啊。
再次,写了刘兰芝忠于爱情。她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这是许多女子都追求的呀。她的母亲本来支持她,但是也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从而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她说“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自”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太守家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可刘兰芝不为所动,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最后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举动更说明这一点。
最后是她的反抗精神。刘兰芝借母亲的口拒绝了太守家的求婚,可是哥哥逼迫,无奈之下,刘兰芝口里答应了这门婚事,却在心里做好了抗婚的准备,最后以死拒绝了婚事,表明了自己忠于爱情。这最能反映出她的反抗精神,因为面对那样好的条件,加上自己又不能在娘家呆下去,许多女人会选择结婚的,可刘兰芝没有。从诗歌中刘兰芝对焦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哥哥和母亲说话的态度语气不同,也可以感受到她备受压迫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在刘兰芝的性格中,这是最主要的,也是诗歌重点歌颂的性格。
综上所述,刘兰芝是一个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坚贞不屈、忠于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是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受害者、反抗者。
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悲剧成因,出了家长制这个社会根本原因之外,人物各自的性格心理缺失似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即是一个社会悲剧,也是一个性格悲剧。人物各自不健全的性格心理也是酿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焦母变态失衡的性格心理分析
焦母,是封建家长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焦,刘二人悲剧的第一制造者。从诗歌描写来看,她决意赶走刘兰芝的理由是“此妇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但是从兰芝的自诉来看;“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羐,十六诵诗书。。。。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兰芝应是个知书达理且极为勤劳有教养的女子,并非像她所说的是一个“无礼节”而“自专由”的人。那么,其根本原因又在哪里呢?可以毫不隐讳的说,就在于焦母那失衡而近乎变态的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来看,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焦仲卿有父亲。也就是说,她极有可能是一个死了丈夫而独自带着儿子生活的寡妇。在中国社会,对于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来说,儿子就是她的一切,是她唯一的希望。她会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儿子身上,自然也就希望儿子把全部的爱都献给自己。久而久之,她就会把儿子看成是自己一人的私有产品,不允许任何人——即使是儿子的媳妇——去分享儿子的爱。否则,她就会心理失衡,以至无法忍受。这样说来,她怨恨刘兰芝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别的,而恰恰是她失衡而变态的性格心理及由此而导致的焦仲卿畸形的爱。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大多数残缺或单亲家庭的一个通病。
刘兰芝刚烈而偏执的性格心理分析
应该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兰芝可称得上是“极品”女人,她美丽、善良、勤劳、能干。可以说,一个女子应具有的一切美德她差不多都具有了。要不然,在她被休之后就不会有县令、府君等大户人家纷纷上门提亲了。然而,这么一个上好女子,为什么竟遭夫家休弃并最终投水而死呢?难道责任全在封建家长焦母和刘兄身上吗?非也,刘兰芝自身其实也有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她具有过于刚烈而偏执的性格缺陷。
首先,虽说婆婆看她总是不顺眼,但也并没有直接赶她走,只是劝儿子快些把她休掉。但儿子并么有休她的意思,并且一直在乞求母亲“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一向勤劳善良的刘兰芝竟率先发难,主动要求遣己回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要知道在整个封建社会,女子向来遵从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休乃是极不光彩的事,这一点刘兰芝不会不知道。然问题是她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极不光彩的名声呢?答案只能用她那过于刚烈而偏执的性格来解释。同样地,当她后来被兄所逼,不得不改嫁“郎君”而遭仲卿挖苦嘲讽“贺君得高迁”之后,性格刚烈和偏执的她再也无法忍受:“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可见,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偏执而刚烈的性格心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甚至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刚烈的性格往往隐藏的是脆弱的心理,一旦遇到不顺或挫折,这样的人很可能就会因无法包容而走上极端。这不能不说是《孔雀东南飞》留给我们的又一悲剧思考与启示。
焦仲卿懦弱优柔的性格心理分析
单从忠于爱情这个角度讲,焦仲卿应该说是坚强而执着的,然而从其本质性格而言,他又是十方懦弱而优柔寡断的。母亲逼他休妻:“我已失恩义,遣之慎莫留!”他虽然不同意,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抗争,仅仅是反问一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最有分量的话也不过是“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而在母亲捶床大怒的一顿臭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之后,他便默然无声地“再拜还入户”无可奈何地劝兰芝“暂且还家去”。这就为以后悲剧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尤其可恨的是,在兰芝被逼无奈不得不答应改嫁的权宜情况下,他对兰芝缺乏应有的信任与谅解,竟然对她进行了一连串的嘲讽与挖苦:“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做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从而把本来就被逼无路且性情刚烈的兰芝推向了绝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可见,过于懦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以及男女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与谅解,也是造成婚姻悲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孔雀东南飞》留给我们的另一悲剧思考与启示。
总而言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它向人们昭示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而且还在于启示人们:没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爱情的长久和婚姻的幸福,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能避免。
、太守迎娶的豪华排场对塑造刘兰芝形象有何作用?
①衬托手法:突出表现兰芝形貌美,人品好。
②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
③用太守家的喜和刘、焦的悲形成对照,强化悲剧性;
④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杜华龙粤
学习完《孔雀东南飞》后,焦母的人物形象引起了我的兴趣。
通读全文,焦母认为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没有礼节,见识短浅,十分不喜欢她,于是把她赶回娘家。但是焦仲卿却舍不得刘兰芝,最终刘兰芝因为不得不嫁给县令,于是两人相约自杀而死。
从文中,我看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母亲反对悲惨命运,但我也看到了焦母的无奈和悲惨。
焦母我认为她之所以不喜欢刘兰芝并把她遣回家,可能是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儿子作为她的宝贝,是如黄金般珍贵的。而且刘兰芝可能自己在生活中也有些没有礼节的小细节,引起了焦母的不适。自己在的时候,便有那么多小毛病如果以后不在了呢?于是她愈发担心,儿媳以后会不会愈加放纵。这个方面是出于焦母对儿子过分的关爱,然而最终却害了儿子。再者焦母可能一开始便对刘兰芝的家庭环境、相貌等感到不满意,因此在这种印象下,随着刘兰芝嫁到她家,这种不满越来越多,集在一起,最终爆发促使了这一悲剧。而且,刘兰芝走后,焦母一直在说服儿子娶另一位女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刘兰芝相貌、家庭背景等的不满意。焦汉卿和刘兰芝的爱情一开始便是遭到焦母反对的,这也为刘兰芝最终被遣回家做铺垫。
儿子和儿媳因为自己的原因自杀,而本来希望可以靠儿子养老的焦母也最终落得无人陪伴的下场。焦母的本意是替儿子找到一个好伴侣,可因为自己的过度苛刻以及个人偏见,最终却害了大家。
如何看待焦母的形象?我认为凡事都有两面,焦母不仅仅可恶,带有封建观念,但同时也是十分可怜的。正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