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曾有规定如无后,男子可以再娶,但焦仲卿却依然不为秦罗敷所动,挽留刘兰芝,可以说是很难得的,而刘兰芝用她和焦仲卿之间“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的誓言来使对方安心,但刘兰芝迫于焦母和自己母亲和兄长的逼迫,也无力反抗,只能暂时顺从,但却被焦仲卿所见,焦仲卿说出了,“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记不太清了原句应该是这样。。)”的气话,以为刘兰芝已经违背誓言,便说,你富贵去吧,我独自到黄泉去了,回家以后便自尽。刘兰芝见自己被误解, 回家后,也奔赴黄泉和焦仲卿相聚。
总之,焦仲卿 对刘兰芝的爱堪称忠贞,最后也因为爱的太深而产生误解,加上封建社会人们坚信到“黄泉”还能相遇,便自寻短见,刘兰芝也确实迫于压力作出了被焦仲卿误会的事情,当时也没有去辩解,听到焦仲卿的“吾独上黄泉”也就跟着去了,他们死后 两家人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便提出合葬。。。如果“黄泉”真的存在,他们在那里应该依然幸福吧~
1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1、原因
我国传统的、过分的“孝道”。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而是以父母的好恶、别人的言论为基础---“父母之名,媒妁之言”。无论父母的好恶是否正确,子女都必须无条件接受。
2、原文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问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
3、意义
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