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对爱情忠贞,但比较软弱,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荣华所动,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忠贞不渝。
不同“
焦仲卿:先讽刺怨恨,后发誓“吾独向黄泉”。
刘兰芝:先体谅同情,后发誓“黄泉下相见”。共同点:既冷静又热烈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代表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诗中的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又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她的美丽身影就如同徐志摩笔下康河畔的金柳般明媚,那夕阳下的美丽新娘让人怦然心动,又神往眷恋。可是那美丽的新娘只是水中的幻影,也许只有冰凉而清澈的一汪碧水,才是她心中最美的理想国。她那"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之举,又总让后人惋惜长叹,唏吁不已!
作为古代女子,她是无可挑剔的。她外表美丽,仪态万方,妆扮精致,饰物讲究。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口如含朱丹,指如削葱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但她并非花瓶,她又勤劳能干,能织锦绣,善裁衣,她尽心地侍奉婆婆,抚养小姑,她三日断五匹,夜夜不得息,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辛苦付出。
她是一个既充满烟火味,又充满诗意才情的女子,既能弹箜篌,诵诗书,又能织锦绣,裁衣裳。
她有骄傲的个性,这更来源于她非富即贵的家世。刘兰芝的家庭绝非一般的平民,这一点从许多细节都能推断出:比如她价值连城又丰厚昂贵的嫁妆,比如她随意放弃嫁妆的举动,比如她从小所受的教育,比如她家里做工考究的家具"琉璃塌"。再比如络绎当官人家的络绎不绝的说媒人,为什么媒人们不去找同样美丽的邻居女孩"秦罗敷",而要到刘家来登门求亲。因此许多细节都透露出刘兰芝其实就是一个"白富美",但焦仲卿却并非"高富帅"。
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孩子,又有着善良忠厚的品质。她能够与焦家小妹,亲同姊妹,她能够安守本分,辛勤劳作。特别是在"君既为府吏"的情况下,能恪守妇道,独守空房。她能够照顾家务,伺候婆婆。
或许因为她太完美了,或许因为她的磁场够强大,或许因为她在老公焦仲卿的眼里已经如同一只白天鹅,焦仲卿不忍其遭受一点委屈。而这正是焦母最不想看到的,她完全夺走了自己的儿子,甚至让自己的儿子"不思仕进",认为自己"薄禄相"。特别是媳妇一撒娇,一告状,儿子就来质问指责自己,这样焦母自然火冒三丈了!
刘兰芝始终在寻找着心中最完美的东西!当身处婚姻的围城内,她追求完美的家庭生活,她对焦仲卿不能与自己长相厮守抱怨着"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对婆婆给自己找茬挑刺,也抱怨着:"大下故嫌迟,君家妇难为"!她甚至于因为婆媳之间鸡毛蒜皮之事,动辄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可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来要挟焦仲卿!最终撒娇式的抱怨告状,变成假戏真做!刘兰芝始终在追求着心目中完美的爱情,熟不知婚姻并非单纯的爱情,它需要一定的包容与妥协,方能长久!
当她无奈地走出这婚姻的围城时,她继续追求着完美的爱情。为了爱情,拒绝荣华,为了爱人的几句话,就毫无犹豫的赴死!相反,如果刘兰芝不如此极端,不匆忙赴死,焦仲卿是断然不会先刘而去的,焦仲卿所言"君当日盛贵,吾独向黄泉,也只是说气话罢了,这一点,从焦仲卿后面"徘徊庭树下"的表现可知!可惜,刘兰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她就像一个理想王国的朝圣者,始终在自己独自垒起的"乌托邦"里生活,最终将另一个"理想的信徒",带入到天堂!世间哪有什么绝对的完美,美玉哪能绝对的无瑕,冰雪哪能不落下尘埃,追求完美的人,结局永远只是毁灭!
笔者以为:不追求一时冲动,不追求理想的"乌托邦"。并非不去追求真挚的感情,和高尚的品德,或真诚的道义,也许当我们遭遇困惑,更应该以静制动,从长计议,甚至于学会和命运握手言和,玉石俱焚,同归于尽,总归不算上策!
更何况刘兰芝并非走投无路!西汉时代,先人已有表率示范!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不是照样能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出逃私奔,宁可当垆卖酒,受尽贫苦,最终一段好姻缘,成就美好爱情,成就汉大赋的辉煌,更成就了一段"凤求凰"的佳话!
着重强调这段话的重要性。
刘母重复兰芝的话是很有作用的。爱护女儿。但在封建社会,一介女流,受到的思想决定,虽然怕女儿受伤害,但也认为女儿被休回家是丢人的事。性格较为软弱,很认命,也认同兰芝再嫁,觉得是一个好归宿。《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东汉末建安间有个叫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 、勤劳。她与焦仲卿结为婚夫妻后,俩人感情非常好。然而焦母却对刘兰芝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驱逐刘兰芝,焦仲卿迫于母命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并承诺一定会接她回家。谁知兰芝娘家趋炎附势,她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相见。太守迎亲 ,双双殉情死。
知识拓展刘兰芝和焦仲卿成为悲剧的原因
刘兰芝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技艺,真的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从她嫁入焦家以后,更是勤侍婆婆,忙于家事,不敢有所懈怠,这样的媳妇被谴!可以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古代休妻,讲究七出,又称为“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即使是对照这几条,其实也找不出刘兰芝的大错,她的被休。仅仅是因为婆婆对她看不顺眼,早就想把她赶出家门,所以处处为难刁难她。而婆婆对她看不顺眼的原因是因为两人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这些从刘兰芝的话语“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以及焦母的“汝是大家子,仕宦于抬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在魏晋时期,婚姻一般来说是家族和家庭之间联合的工具,反倒是结婚的双方没有说话的权力,任由家里做主。所以这样的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被焦母所反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是觉得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下,刘焦在父母做主婚姻当中能够相亲相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桩美满的婚姻了,结婚虽说是由家里做主,但两人由陌生人发展到有情人,也是难能可贵的了。婚姻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一旦掺杂进太多的外来因素,也就变得非常脆弱了。所以在焦母的干涉下,即使不情愿,刘兰芝也不得不离开焦家。
说到刘兰芝,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焦仲卿了,他对刘兰芝真情是有目共睹的,从向母亲苦苦求情,到以为刘兰芝变心时的恶语相向,以及最后的殉情。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一片真情实意。但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其实也有些遗憾,总觉得焦仲卿的抗争是软弱的,不够坚决。假如他能够再坚决一些,自己做主坚决不让母亲谴刘兰芝,态度再强硬些,也许母亲也会让步,毕竟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做母亲总是最疼儿子,决不会让儿子为难的。
但遗憾的是,在焦仲卿的身上,封建的愚孝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母亲的命令,即使是错的,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得不服从。他虽求情了,但当母亲捶床大怒时,焦仲卿能做的就只有诺诺而退了回来。假如焦仲卿能够多抽些时间出来陪妻子和母亲,缓和化解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也许母亲对妻子的态度就没有那么僵了。
但这只是假如,男子汉大丈夫,要以事业为重,不能沉迷于温柔乡之中。娶了妻子回来了,但焦仲卿却在官府里忙碌着,以至刘兰芝“贱妾留空房,相见日常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没有了焦仲卿这个润滑剂,尽管刘兰芝处处退让,矛盾在焦母的故意挑唆下,依旧在不断升级。最终让刘兰芝觉得自己不能忍耐下去了,照这样的情形下去,被休是肯定的了,与其被休回家,还不如自请回家,这样还可以保持自己的一丝尊严。
所以面对婚姻的悲剧,我们只能是说,焦仲卿是在努力了,但他在工作为重的时候,却忽视了妻子,连妻子回家时还说,要赶着到衙门去,以后再去接你回来。他的这种态度,最终导致了刘兰芝的再嫁及殉情,试想如果他和刘兰芝家里做好沟通,相信家里也会理解的,那么刘兰芝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了。也不会有那个悲剧的结局了。努力了,却没有尽全力,连自杀的勇气都有,却没有勇气去进行坚决的斗争。
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必然的结局。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般的朴实沉稳吧!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钝响……
到家了,兰芝默默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县官的儿子便来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良辰吉日选在后天。“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仲卿。”
焦仲卿!!!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焦仲卿坐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这时,他看到了兰芝,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关于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主要有四种原因。第一种是门第说,第二种是越礼说,第三种是守旧说,第四种是情爱说。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导致焦仲卿和刘兰芝悲剧的具体原因
1、门第说:有的学者认为,既然焦仲卿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大家,而且又在朝廷当中做官,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但是刘兰芝只不过一个小乡村里面的村姑,和焦仲卿先是在社会地位方面就有着很大的悬殊。
因此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是门不当不户对的,所以焦仲卿的母亲才要极力反对两个人的婚姻,导致了两个人双双殉情的悲剧。
2、越礼说:有一部分的学者根据焦仲卿母亲所说的言语当中,推断出来了,之所以刘兰芝被焦仲卿母亲驱逐出家门,是因为刘兰芝没有礼节,言行举止过于放肆,不懂得顺从焦仲卿母亲,肆意妄为导致的。
3、守旧说:坚持守旧说这种观点的学者把刘兰芝和上邪》中的无名氏、《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和《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比较了一下,认为刘兰芝之所以殉情,是因为她自身太过于软弱。
而这种软弱又是因为手就心理的作用,因此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的悲剧是反对封建社会的力量和保守的封建心理相结合的一种必然性。
4、情爱说:有一些读者根据《礼记·内则》中的一句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认为刘兰芝之所以没有收到焦仲卿母亲的喜爱。
是因为焦仲卿甚宜其妻,焦仲卿把以前自己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了妻子身上,从而引起了焦仲卿母亲的嫉妒和不满。
在整个以封建题材为背景的前提之下,任何一个人物的形象和他本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历史造就了悲剧~是人物形象刻画了历史!
刘兰芝爱憎分明~不畏权势和金钱~追求真爱~并且宁愿牺牲一切~她聪敏机灵~古灵精怪~又天生丽质~更重要的是弹得一手漂亮的箜篌~只是因为她不安分和不服输的个性~让婆媳关系冲突僵化!其实她本人追求真爱没有错,可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她这样的行为被人排斥~以至最后的残局!
焦仲卿可谓重情重义~不能违背老母,又无法放下真爱~所谓孝义不能两全~他在中间左右为难~两面夹击~一方是至亲,一方是至爱,他无法抉择!他是最苦的一个人~没有地方申诉~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又对亡妻的报答和追悔之意~也有对老母步步紧逼的警示之意!他的软弱和孝义搀杂~让人既痛恨他的无能~又同情他的死亡~最后既不孝也不义~!什么也没有做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