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诗歌的巅峰之作,在这首叙事诗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这个女性形象。
刘兰芝是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的闺阁少女。十七岁时嫁给庐江郡的府吏焦仲卿为妻,辛勤劳作“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这样下 来三天就能织下五匹布,相当能干,但是尽管如此,焦仲卿的母亲还是不满意,说她干活磨蹭“大人故嫌迟”最终被焦仲卿的母亲遣送回家,酿成了二人的悲剧。
刘兰芝为什么被遣回家,我们依据原文提供的材料分析有以下原因焦仲卿母亲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在婆婆眼里,刘兰芝属于没有礼节,行动自由的女子,这里的自由应该指的是不听婆婆的话。她认为刘兰芝不如东家贤女罗敷。刘兰芝被婆婆冠上了“不贤”的标签,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如东家的罗敷漂亮,在婆婆眼中,这样一个不贤惠,不漂亮的媳妇,早该回家休息了。
刘兰芝认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从刘兰芝的角度来看,日常和婆婆相处,婆婆表现出来的是嫌她织布慢,当然她很清楚,这是婆婆在找借口。聪明如她明白焦家的媳妇太难当,于是向焦仲卿指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兰芝是请归的。
其实我们看婆婆给的理由和原因是站不住脚的,刘兰芝嫁给焦仲卿之前就饱读诗书,乐器女红,样样精通,属于家教很好的闺中女子。被休回家之后,上门提亲的络绎不绝,说明刘兰芝名声在外,属于一个好女孩。尤其是写她回家当天,和婆婆拜别,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让她替自己照顾好老人,这分明是贤惠有礼的晚辈形象。就连她的容貌也特意描绘了一番“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遭到了婆婆嫌弃。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以下原因刘兰芝有个性
刘兰芝属于一个有个性的女子,这里的个性是指自我意识。在很长时间里,女子都是男子的附属品,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婚姻中,女子没有自主权,男人可以休妻。被休回家的女子,家人都会颜面无光,就像诗中后面提到的刘兰芝回到娘家,母亲拍着巴掌大哭道“不图子自归”,没想到那么严格学习礼教,学习女红还是被遣回家了。
但是刘兰芝并没哭哭啼啼,失魂落魄,她离开焦仲卿家的时候,精心装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dài)瑁(mào)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以精致的妆容,大大方方地和婆婆来告别。没有哀求,没有哭泣,态度不卑不亢。虽然是离开,也要漂漂亮亮地走。于焦母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挑战,为刘兰芝营造了强大的气场。如果说这是她人生的一场谢幕,那么这个谢幕很完美。
焦仲卿哭哭哭啼啼舍不得刘兰芝走,此举无疑会给焦仲卿的母亲造成一种压力,或者说很窝火,她不敢对刘兰芝说什么,只好谩骂自己的儿子“何敢助妇语”。这只是她们临别时的一个场景,可以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焦仲卿每天忙于府吏的公务,婆媳两个在家,从细节礼仪上,刘兰芝可以做到不可挑剔。
但是刘兰芝有主见,不受焦母控制,这对于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该是如何心不甘,气不顺。这个女子不好驾驭,焦母希望面对的是那种随便怎么指派,毫无个性,低眉顺首的女子,所以她说刘兰芝“举动自专由”,只能给出这么一个模糊的理由。说白了就是这个媳妇爱自作主张,让焦母心里不爽了。
焦仲卿没有担当
从诗歌中来看,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在那样的男权社会中,焦仲卿是母亲的依靠。凭空多出了一个刘兰芝,两个人感情还非常好,这样焦仲卿的母亲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失衡。
诗歌的开头是一大段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本是小夫妻久别之后诉的相思。而后边那句“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刘兰芝真的是想让焦仲卿回焦母遣送自己回娘家吗?恐怕不是吧,结合后文两人各自立下的誓言,这顶多是小女儿态的一种撒娇而已,向焦仲卿表明他出门在外的日子,自己在家也不易。
然而焦仲卿这个人没有担当,本来母亲就对妻子有些莫须有的微妙的不满,他听完妻子的诉说之后,哄哄刘兰芝即可,他却冲动地去找母亲说理,完全站在了妻子一边,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激怒了焦母,焦仲卿一再强调的和刘兰芝感情好,触犯了焦母家长的尊严。
在焦母看来,多年的母子之情,要让位于他们的夫妻之情,他把刘兰芝放在第一位,把母亲往后放。这怎么可以,他把对儿子的恼怒,迁移到刘兰芝身上,母子矛盾的升级,牺牲掉了刘兰芝。焦仲卿没有担当,惹恼了母亲,却只能以妥协来收场。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刘兰芝因为有个性,有想法,有主见,不任人摆布,才导致了被遣回家。
《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将其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高中课本选录,很多人对此是非常熟悉的。这里,我想说的是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的观点,即高中学习时老师讲述的,有刘兄的残暴、焦仲卿的懦弱、焦母的蛮横,进一步引申,这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反映,是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必然的悲剧。除了此点之外,学术界还有好几种观点,比如门第观念,认为刘兰芝家庭条件和焦仲卿不符合,这个观点与诗歌中刘兰芝对自己的描述本身相悖,其误毋庸待辩。又比如恋母情结,这个观点求新求异,是目前学术界常见的一种作法,纯属臆测,也不多说。
这里重点说说另一种观点,刘兰芝没有生育子女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戴礼记·本命》篇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窃盗,去。”又说:“无子,为其绝世也。”就是绝了后人的意思。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后,从“共事二三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来看,已经两三年了,但尚没有孩子,在缺乏避孕措施的古代是很不正常的,即使在现代,结婚两三年没生孩子,家长在背地里犯嘀咕的。但《大戴礼记》的记载并不是说无子就要被休,而是说无子可以休。实际上,古代无子的情况也很常见,但因为无子被休得却不常见,因为当时实行一夫多妻制,夫人不能生,娶个小妾可以生就行了,没必要将夫人休了。《汉书·高后纪》:“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无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列女传·卫宗二顺》:“(卫)灵王死,夫人无子而守寡,傅妾有子。”这些都是证据。即使秦始皇能当上皇帝,也和他继母不能生孩子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刘兰芝被休后,县令、太守等权势之家纷纷来求亲,也可见即使真的无子,当时人也是不在乎的。
其实在文中,焦母已经把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说的很清楚:“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什么意思?就是太任性。用现在的话说,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后面刘兰芝答其兄“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特点。
刘兰芝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首先家里肯定很有钱,她被休后与焦仲卿作别时说:“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绣腰襦、复斗帐暂且不论,单单装东西的箱子就有六七十个,每一个用绿色的丝绳绑着。里面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即使在物质生活极为发达的今天,一个出嫁的女子有那么多箱子,恐怕也不多见。但刘兰芝说不要就不要了。其次,她家里地位也应该不低,但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汉代,县令、太守争相派人来提亲,当太守来提亲,她母亲甚至都没告诉刘兰芝就拒绝了,可见对太守的官职并不在乎。汉代的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的!但刘兰芝家中地位究竟如何,诗中没有提到,可我们从刘兰芝的姓氏可以略窥端倪,“刘”姓是什么?皇姓啊!
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因而造成了她任性的态度。这么说,我得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刘兰芝抱怨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我们现在很多人由此得出刘兰芝“勤劳”的特征,同情她日夜操劳还得不到嘉奖的遭遇。但日夜不停的织布,三天织五匹真的很多吗?《玉台新咏》载录的乐府诗《上山采蘼芜》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在山脚下与她的前夫相遇,她问前夫新娶的女子如何,前夫回答说: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
新娶的老婆擅长织缣(“缣”和“素”都是绢,素颜色洁白,缣则白中带黄,质量不如素),原来的老婆擅长织素。新老婆每天织一匹缣,旧老婆每天织五丈多素。古代四丈为一匹,五丈是125匹,三天是375匹,“五丈馀”差不多四匹。有人说这个女的三天织四匹,和刘兰芝三天五匹相较,不是慢了很多吗?但不要忘了,《上山采蘼芜》中的女子是正常织布速度,而刘兰芝却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是日夜劳动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南北朝甄鸾《张丘建算经》卷上载:
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日织九匹三丈,问日益几何?
《算经》即现在的数学课本,这是一道算术题,是说:有个女的擅长织布,每天织布的速度会不断加快,刚开始一天织五尺(一丈十尺),过了一个月,一天就能织九匹三丈了,请问她每天速度增加多少?我们不管这个题的答案,单来说此题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想一下以前作的类似的数学题,这类题目很常见,其所涉内容不能违背生活常识。比如说汽车启动在十二秒内增速到每秒100米,比如说小明刚开始一顿饭能吃一个橘子,三天后一顿饭吃九个橘子,但不会说汽车增速到每秒一万米,小明一顿饭吃五百个橘子。以此类推,《算经》上说每日织“九匹三丈”可能是速度极快,但在当时也是可以实现的。相比于一日“九匹三丈”,刘兰芝的三日五匹难道真的够快吗?
第二点,不能被人说。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从小在顺承中长大的人,一旦被否定,就会感觉自尊心受到刺激,作出违逆的行为。刘兰芝的被休,是焦母主动去作的吗?不是,是因为“大人故嫌迟”,焦母说她织布太慢,她内心中就发出“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声音,什么意思?“你妈嫌我织布慢,在你家做媳妇太难了,我受不了了,咱们离婚吧!”我们固然觉着这个婆婆有不是的地方,难道刘兰芝说这些话是一个媳妇应有的态度吗?还有一点,当县令派人提亲的时候,刘兰芝告诉其母自己的态度,但当太守派人来提亲的时候,刘母说了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岂敢言”三个字透露出刘母知道刘兰芝的性格,一旦决定了便不能去干涉她的思想,不能去刺激她。然而刘兄却没有其母那样溺爱她,当他愤愤的对刘兰芝说出“作计何不量”之时,刘兰芝马上转变了,诗中“兰芝仰头答”,一个温婉的女子,在受到批评之时,往往是“低头答”。刘兰芝性格强烈,兄长一说她,她又受不了了,“仰头”也反映出“不能被人说”的性格特征。还有后面焦仲卿讽刺她再嫁时,她马上说出“黄泉下相见”的誓死之言。综合来看,焦母说她“迟”,她就要求离婚;刘兄说她“不计量”,她就立刻再嫁;焦仲卿说她“贺卿得高迁”,她就马上说“黄泉下相见”,只有刘母没说,用了个“岂敢言”。当人对其他人的行为不满之时,往往作出过激的反应,甚至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态度来作出抗议与反驳。这类人是不能正确的审视自身的。
第三点,报复心理。报复心理分为积极报复心理和消极报复心理两种,积极报复心理是在自己受到伤害时,通过合理的手段,用对自身的改造反击施害人。假设在一个公司中,甲觉着乙某方面能力不行,从而对乙进行嘲讽,乙通过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能力,在这方面超越甲,使甲自觉地感到羞愧,这是积极报复心理,也是一种自我促进。消极报复心理则是当甲说乙某方面能力不足之时,乙通过另外的方式对乙进行反讽,比如知道甲老婆出轨,故意在甲面前大肆宣扬自己夫妻情深。刘兰芝就存有消极报复心理,我们看刘兰芝被休后,她与焦母告别时的情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此处含有两方面的报复:行为报复和言语报复。明知道焦母不喜欢她,她却故意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焦母身前晃,然后故意“正话反说”(这是刘兰芝当时的心态),对其进行反讽。试想一个经理辞了一个人,那人故意穿的西装革履的来到经理面前,告诉经理:“我学问不高,水平不行,配不上你单位,我要走了,你好好的专注于单位发展吧!”或然经理有决策的失误,但这样一个人本身不是说明他心理的不成熟吗?
总之,如果我们与焦仲卿切换身份,自己取了一个这样的老婆,还会觉着刘兰芝是完美的吗?说到这,我略有点同情焦仲卿了,自己的老婆主动告诉他把她休了,这不是让自己在媳妇和母亲之间为难吗?当跟你山盟海誓的老婆,离婚后过些日子就要嫁人,你还能心平气和的去和她说话吗?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展现得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地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习,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符合他特殊的处境——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遣走兰芝,除却眼中钉。
另一个反面形象刘兄性情粗暴,趋炎附势。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语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沈德潜评论这几句诗道:“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
如果我能够穿越到刘兰芝的时代,我会对她说:“刘姐姐,在这个充满苦难和挫折的时代里,你所经历的一切实在是太不公平和残酷了。但是,我想告诉你,你的勇敢和坚定唤起了人们对正义和人权的呼声,你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我会劝慰她,告诉她尽管当时的环境是如此恶劣和压抑,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为人类的和平、自由和尊严做出了贡献,并成为了伟大的榜样。我会表达我对她的敬佩和支持,并鼓励她继续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因为她的实践已经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也会告诫她,要想变革社会、改变时代,必须学会把握机会、善用智慧和勇气,并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
我相信,通过我的话语和行动,我可以给刘兰芝一些支持和希望,也将给她带来一丝温暖和力量,让她继续前行,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了一起,好不令人掬泪的悲凉——“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死求同穴”……
对于兰芝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离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其辞。我虽不才,也还想置喙几句。在我看来,还有两大可能:
《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仲卿“甚宜其妻 ”,这无疑问――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从前嘘寒问暖, 无所不谈,可谓母子深情矣。现在小夫妻昵喃燕语,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失落感猛然袭向焦母,她踉跄失措。试问向来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独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悲剧的序幕被拉开……此或为其一。
其二,焦母守寡多年,独独地守着这么的一个宝贝儿子。深闺一贯孤独寂寞,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也便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幸福。时下,却忽然地瞧见儿与媳的卿卿我我,如胶似膝,好不恩爱。不论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愤怒了!
你听我说,这并非谬论。张爱玲的《金锁记》里,主人公七巧就是翻版焦母。七巧出身低微,嫁入豪门。丈夫却是患有骨痨,离不得床半步的。且豪门是非多,这样的生活,尽管七巧非善男信女,与幸福大概也沾不上边吧。守到大女长安长大了,要嫁人了,七巧还困着女儿不放。别人以为是爱女心切吧。推掉了几个忠实信徒,长安步进了尴尬的年纪,终于遇了那么的一个男人,她以为幸福就要到来了!这时,七巧却轻手轻脚地从阴森的木梯上吱吱地走下来。面对着准女婿,她也许只要轻轻地问候一声,甚至仅是牵动嘴角的一丝笑就可以了。然,她没有,轻轻地张口,微微地笑道:“长安还在上面吸着烟呢,再等一下吧,或是……”幸福的水晶苹果让七巧轻轻地一抹,碎片散落一地。天知道,为了这男人,可怜的长安早已戒掉烟了!
曹七巧,这母亲,她到底怎么了?难说不是仲卿的母亲心里怀的鬼胎在曹七巧身上还魂了。
终究,兰芝还是穿着新娘妆向清池赴身而去了。这与祝英台葬身梁山伯的坟里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妆,漫天的通红,本该都是洋洋喜气的一片,然而这轻轻的一跃,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却教这一切都于瞬间停止了,这美丽举动如流星被定格,在数千年的时间荒野里,数亿人的心灵深处,是瞬间,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