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廖姓渊源 寻根溯祖 一、 主要来源 1、 出自叔安。叔安系帝颛顼后代,夏朝是被封在 国为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 与廖音同,古书中也作、 或廖。据说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 伯高把“ ”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 2、 出自伯廖。伯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周朝建立后,武王封他为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3、 出自皋陶。皋陶为帝颛顼后代,东夷族首领,偃姓。他的后代封于 ,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 国,故址在今河南固始县,县东有 城岗。 4、 出自召伯廖。召伯廖系周文王后裔,其先人是文王之子召公奭。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后人取其“廖”字为姓。 二、 缪、颜、廖姓一脉同源。三姓皆出自颛顼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今福建部分地区和浙江平阳、苍南等县,仍有不少“缪颜廖宗祠”,说明三姓宗亲关系世代相传,一直保留到现在。除此之外,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缪、颜两姓因为弃官隐于洛阳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复了原来的缪姓和颜姓。而另一部分则仍然保留廖姓,成为后来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三、 赐姓、借姓与合姓。赐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赐高山族七个姓,分别为:卫、金、钱、廖、王、潘、黎。台湾高山族中的廖姓即由赐姓而来。借姓,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瑶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汉姓中都有廖姓。合姓,台湾有张廖姓,又称“双廖”,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系元朝末年张姓与廖姓之合。 迁徙流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春秋时期的楚人灭 ,晋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廖姓的大量南迁是从晋代开始的,脉络清晰的大范围迁徙有五次。 1、西晋末年廖从宪由河南洛阳迁居浙江松阳县。廖从宪乃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廖子璋之子,由洛阳迁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这是对廖姓后来的发展繁衍影响最大的一次迁徙。 2、唐贞观年间廖崇德由浙江松阳徙居江西虔化。廖崇德系廖子璋12世孙,由科举中明经登第,任虔化县令,后由松阳举族迁居虔化(即今江西宁都县)。崇德因而成为宁都廖氏的开基始祖,宁都也成为廖氏发祥地之一。 3、宋代廖实蕃迁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实蕃,系廖崇德后代。宋时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到福建上杭县郭坊,郭坊即今上杭县兰溪镇。实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简称福建“杭永始祖”。其后裔中出了不少名人,名垂史册的廖姓杰出人物廖仲恺的先祖廖德源就是花公的第八世孙。 4、宋末元初廖仲远移居广东梅州。廖仲远系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5世孙。1276年,文天祥在福建等地招募义军,准备收复江西,仲远在此时加入文天祥的队伍,后图复江西兵败,廖仲远由福建退守广东梅州,便在梅州住下来,成为梅州廖氏的开基始祖。 5、宋代廖监元迁居广西宾阳县。廖监元是狄青属下将领,仁宗皇v年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率3万大军征讨,在归仁辅(今广西南宁市郊)击破侬智高军。廖监元随后领军征剿景岩一带的侬智高残部,事平之后留任寨官,并在宾阳定居。其后裔是广西廖姓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 目前,廖姓在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五省的人数最多,分布也最密集。在海外的廖姓人则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也有不少廖姓华侨。 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汝南:西汉置郡,治所在上蔡,东汉移治平舆,辖区大部分在今河南东南部汝水流域。 钜鹿:秦置,郡治巨鹿,到东汉是治所移至廮陶,在今河北省的宁晋县西南。 武威、清河、太原:隋唐时期,廖子璋的后裔奇可有三子:长子延邦、次子延龄、三子延春,他们分别担任武威、清河、太原太守,并且皆封郡公。故武威、清河、太原也是廖姓郡望。 二、堂号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的廖氏堂号。 世彩堂: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廖姓名人 廖扶:东汉学者、教育家。 廖立:三国时蜀国名臣。 廖刚:北宋名臣。 廖恩焘:清代词学大家。 廖延相:清末名儒。 廖仲恺:近代民主革命家。 廖承志: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的团结统一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 廖汉生:开国上将。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静文:徐悲鸿夫人。中华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委。 廖万清:医学家。曾获国务院侨办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称号。 廖烈文:香港实业家。香港廖氏宗亲总会永远会长。 廖莉玉:香港企业家。为故乡梅县公益事业做成了巨大贡献。 廖一久:台湾农学家。
廖氏人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勇于献身,富于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更不乏叱咤风云和才华横溢的历史人物。据江西省宁都廖氏族谱所载:历史上有尚书七人(昌岐、昌复、昌盛、昌信、琳宣、昌兴、昌隆);进士二十三人(兰芝、光禄、光尧、光廷、光照、廖銮、廖强、安节、季高、季渊、廖光、廖经、寿翁、祖谦、应刚、友文、应和、志同、廖澄、正古、有衡、天觉、德明);还有举人三十九名,任太守的二十二人,其它官宦一百八十一人。据史料记载:
叔安6世孙廖渊,封西北侯。廖姓人在商王朝前期已置身于贵族的行列了。
叔安7世孙廖光曾参与讨伐兰夷的战争,并在战争中立了功,被仲丁任命为司牧,由此可知,廖氏祖先在三千年前就在当时的“中央政府”中任要职了。
叔安30世孙廖宣,曾多次参与讨伐东夷和淮夷的战争,并被任命为司马(管军政的官职)。从文献记载可知,廖氏祖先之一的廖宣,在二千八百年前就已经当上周王朝的高级军政长官了。
叔安49世孙廖范(汉代)官江夏太守(相当地区专员)。
叔安56世孙廖节、57世孙廖嘉父子俩均任汉王朝的太仆(中央政府的官员,皇帝的亲信)。
叔安60世孙廖扶,是一个精通经史、地理、天文、算学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教育家。
廖化,三国时为蜀国车骑将军,封中乡侯。
叔安68世孙廖子璋,司马炎咸宁二年(276)因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
从宪之子廖五桂任征吴大总管。五桂之子廖钦袭封大总管。
叔安72世孙(廖钦之子):廖守信任青州刺史、廖守义任太平州判、廖守崇任汀州刺史、廖守诚任清溪县令、廖诚达任处州通判、廖诚壁任宣州司马、廖诚忠任杭州知府、廖诚希任扬州太守。这是廖氏家族的一个显赫时代。
叔安73世孙(诚希之子):廖世昌登进士。廖世清任扬州太守。
叔安74世孙(世昌之子):廖彦光任汀州节度使,镇守福建。
叔安75世孙(彦光之子):廖玉玲,二十二岁任兴州府尹,后升任湖广郡太守。
叔安78世孙(奇可之子):廖廷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龄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
叔安79世孙(延龄之子):廖崇德,唐贞观中以明经登第,任江西虔化县令。
叔安80世孙(崇德长子)廖兰芝,唐朝总章戊辰进士。
叔安81世孙(兰芝三子)廖光景,官宣州刺史。
廖爽,唐朝进士,知虔化,后梁仕楚,衡州太守,拜承相,封南阳郡开国侯。
廖匡晏,五代时期登进士,官福建顺昌令。
廖融,五代时期官郴州马平令。未几,挂冠隐居衡山,爱好诗词,人称诗中劲敌,晚年归顺昌。
廖济,官决胜指挥使。
廖理安,宋代官江西吉安太守,廉明仁恕,吏民感戴,立庙以祀。
廖刚,宋代崇宁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御史中承、徽猷阁直学士。
廖荣,宋代官柳城令,公明果断,伸弱抑强,粤西颂之。
廖舜钦,宋代武举,任陕西参将。
廖中修,八岁能文,习举子业,治春秋,声蜚艺苑。
廖光源,宋代国学生,博览群书,气宇超卓。
廖鉴科,性敏好学,通观史册,倜傥豁达,有古人风。
廖庸,字淇惠,南宋末年,随大将孟拱转战湘鄂川,为抗金及元重要力量,庸以战功驻节潭州(今长沙)封护国功臣。
廖林龙,袭指挥职。
廖然点,中神童科,袭指挥职。
廖城景,袭指挥职。
廖元镇,元代中武举孝廉,任邵陵副将致仕郎。
金堂县龙威乡廖氏祖先从湖南邵阳迁入四川,经历二百七十余年。这二百七十余年是一个艰苦的创业时期,是一个求生存、谋发展,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时期。这段时期除了继承和发扬廖氏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艰苦创业精神外,客居他乡,困难重重,我们祖先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
廖维一,字贯之,大英世系兆相公之子。后人评价:“生而多艰,鲜食寡食。然而勤俭,成性朴厚,居心勤勤勉勉,以赤手而起家,使家境逐步饶裕。常戒其子曰:‘凡屋可避雨,衣可避寒矣!无以丽为,致伤福也,一粟一粒,尤当惜之’” 。
廖维稔,字稻城,大缙世系兆瓒的次子。他三个儿子,学纯、学诗、学修。其中:学修,官八品;学诗,官九品。后人评价:“生性朴厚慈俭尤勤,接邻以和,教子裕如长幼。数千人皆曰:“公之勤以积之,而不知实,公之厚以招之也。”
廖学诗,字言斋,维稔次子,官正九品。后人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生而多慧,长更不群,刚正不阿,直断乡曲,勤劳自守,俭启家风,教子六经,接物常怀四慎,惠及于朝,邀得龙章。为人谦恭,尤兼忠厚,其行善有实心而不沽名钓誉,其交游多让德,不好讼而纷争拒。‘积善之家,自求多福,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廖学修,字慎斋,维稔三子,官八品。后人评价:“豪杰能忍,英雄肯吃亏,斯言也。诚能忍者福始大也,吃亏者德也,岂易易哉。公之饶裕,谓其勤俭得之。”
廖光泰,字午山,号炳南。学诗次子。后人评价他:“国之良也,民之秀也。生无他嗜,酷爱诗书经史。毫落云兰之纸,逸情飚发,藻思泉流,风啸月乐趣-生。以诗社骚坛,咸称伯将苍亭乐府也。”炳南的盟弟佛生一一张世杰,赠诗云:“百家诸子胸中横,诗社骚坛称劲兵,丽句新词艳且清,灵心慧舌类春鸶。啸月歌风自适情,天然机趣妙难赓,怪想奇思总不群,笔尖到处惊鬼神。”
廖光朝,字汉卿,学修长子。后人评价:“其人体虽小,而才则大,身虽卑,而智则高,目虽不识丁,而胸藏有甲兵,营谋乃翁创八百余亩之业,此则汉卿之才也,智也。其难得者,肯施荒土以埋枯骨,不吝余赀,以赈孤贫,是所谓真善也,实恩也。愿族中凡子若弟效之。”
廖显昆,字子辉,光泰五子。入国学黉案,管纂文炳。
廖耀渊,字汶川,显洲长子,入国学(情况不详)。
廖 扶,汉经学家。字文起,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习《韩诗》、《欧阳尚书》,弟子常数百人。无意仕进,专攻经典,尤明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曾预知荒年,储谷数千斛,用以赈恤宗族。年八十卒于家。
廖 立,三国蜀汉臣。字公渊,武陵临沆(今湖南常德西)人。刘备为荆州牧,辟为从事,擢长沙(今属湖南)太守,汉建安二十年(215),吴吕蒙袭长沙,立脱身入蜀,为巴蜀(今四川重庆)太守。刘备为汉中王,征为侍中。后主刘禅即位,徙长水校尉。诸葛亮曾赞立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立本意也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副,而官位在李严等下,心怀不满。对丞相掾李邵、蒋琬等议论刘备、关羽之失,品评朝臣。亮以“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之罪,于蜀建兴初废廖立为民,徙汶山郡(今四川汶川西南(今四川汶川西南)。廖立与妻子以种地为生,后闻诸葛亮卒,垂泪汉道:“我终为左衽矣!”卒于徙所。
廖 化(-264),三国蜀汉将领。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为关羽主簿。关羽败亡,他在吴国诈死,乘间奉母奔蜀。刘备命他为宜都(今属湖北)太守,后升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在蜀以果敢勇烈著称。蜀亡后,被徙洛阳,途中病死。
廖 刚(1071-1143),北宋臣。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字用中,号高峰。崇宁进士。少从陈瓘、杨时学。宣和间累官监察御史,论奏不避权幸。绍兴初为吏部员外郎,请高宗移跸建康(今南京),以抗金兵,并请守祖宗兵制,强干弱枝。七年(1137)迁御史中丞,论财匮、兵骄、官冗等时弊。旋因忤秦桧致仕。著有《高峰文集》。
廖德明,宋学者。字子晦,南剑州(今南平)人。少学释氏。及读杨时书,大悟,就受业于朱熹。乾道中举进士第。以宣教郎知莆田县,务重风教,抑制强豪。历知浔州,有政声,人多爱敬之。迁广东提举刑狱,弹劾不避权要。累迁吏部左选郎官,奉祠卒。著有《槎溪集》、《文公语录》、《春秋会要》等,时称“槎溪先生”。
廖永安(1320-1366),明将领。字彦敬,黄冈人,元末时,举家迁居安徽巢湖。因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聚集人马踞卫巢湖。朱元璋初起时,他率水军归顺;被授以管军总管之职,后升为建康翼统军元帅。善水战,曾率军夺镇江、常州、池州,以战功升为同知枢密院事。不久,与张士诚战于太湖,兵败被俘,拒降,被囚八年,死于姑苏(今江苏苏州)。追封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张士诚被击败后,朱元璋亲迎其灵柩于城郊,葬于钟山。
廖永忠(1323-1375),明将领。字乃明,巢县(今属安徽)人。元末,随兄廖永安率水军归朱元璋,克集庆。兄死,袭职为枢密佥院,总领水军。洪武元年(1368),拜征南将军,以功封德庆侯。四年,平蜀主明升。八年,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
廖 升,明臣。襄阳人。博学有史才。与当时名士方孝孺、王绅等交往甚密。洪武中为左府断事。洪武二十九年(1396)六月,升任太常少卿。建文元年(1399)正月,敕修《太祖实录》,他与高逊志充副总裁官。后燕王朱棣南下夺位,他闻知恸哭,自缢死。永乐初,都御史陈瑛劾他不顺天命,效死建文帝,请行追戳。明成祖未允。
廖 纪,明臣。字时陈,东光(今属河北)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考功主事,屡迁文选郎中。正德中,官工部左侍郎。提督易州山厂。剩余之金无所私。世宗立,任南京吏、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被弹劾解职。嘉靖三年(1524)任吏部尚书。在南京,持议与张璁合。璁辈欲引为己援,遂用为六卿之首。后与璁辈相牴牾,乃告老归。卒,赠少傅,谥僖靖。
廖 燕(1644-1705),清文学家。字人也,号柴舟,广东曲江人。诸生。家贫苦学。屡应科举不第,遂弃仕,教授为生,读书著述。诗文恣肆犀利,不事雕琢。论诗反对模拟堆砌。诗作抒发怀抱,讥讽现实。工草书,善戏曲。诗文有《二十七松堂集》、《柴舟别集》。
廖寿丰(1836-1901),清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榖似,又字闇斋,晚年自号止斋。同治进士。光绪七年(1881)任浙江粮道。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奏请浙漕海运,折漕收银。十三年任贵州按察使,次年调浙江。十六年任福建布政使,旋改河南。到任后兴筑孟县小金堤石坝,疏浚济河,导黄入海。十九年授浙江巡抚。次年推行“新政”,开办蚕丝厂,设蚕学馆,颁发制茶新法,试行内河小轮船,奏设求是书院等。
廖寿恒(1839-1903),清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仲山,晚号抑斋。寿丰弟。穆宗同治间进士。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纂修,侍读学士。1884年(光绪十年)署刑部左侍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中、法战争中,曾力主筹饷制械,抗击法国侵略军,巩固西南边防。1897年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次年(光绪二十四年)1月24日与总理衙门王大臣约康有为问话,曾询及变法的方法步骤。“戊戌变法”期间,视诸臣为后进,故能有所指陈,助康有为向光绪帝送书递折,传达光绪帝的“上谕”。且助孙家鼐延请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促进变法。1900年,因病开缺回籍。
其他廖姓名人有汉大臣廖 顗,绿林起义军将领廖 湛;五代楚大臣廖爽、廖匡齐,诗人廖匡图,南唐大臣廖澄,将领廖 偃,诗人廖 凝;宋学者廖行之,诗人廖 融;元名医廖文彬;明大臣廖 庄、廖希元,农民起义首领廖惠;清大臣廖仲、廖腾、廖金城、廖谷似,学者廖 机、廖元度,诗人廖云锦,画家廖基杰等。近当代廖姓名人有民主革命家廖仲恺,政治家廖承志、廖 晖,红军将领廖荣坤、廖景坤、廖业琪,解放军将领廖汉生、廖容标、廖 明、廖仲符、廖成美、廖运周、廖步云、廖述云、廖昌金、廖政国、廖冠贤、廖海光、廖鼎祥、廖鼎琳、廖锡龙,国民党将领廖 磊、廖耀湘、廖以义,农学家廖思樟,数学家廖山涛,天文学家廖新浩,金属材料专家廖 波,化学家廖代伟、廖 兵、廖 森,生物学家廖 侃,医学家廖仲颐、廖永廉、廖镇江、廖万清、廖遇平、廖康煌,学者廖 平,翻译家廖 瑛,经济学家廖至柔、廖 群、廖建祥、廖康玉、廖士义,财经作家廖 岷,法学家廖长城,作家廖 琪、廖 振、廖毓文、廖华钊、廖和敏、廖小勉,艺术家廖 军,书法家廖 平,画家廖 钺、廖 野,漫画家廖冰兄,盆景专家廖 坚,音乐教育家廖昌永、廖辅叔、廖一明、廖宝生,**编导廖 烨、廖 峰,影视演员廖学秋,戏曲史家廖 奔,编剧廖一梅,话剧演员廖 凡,粤剧演员廖侠怀,川剧演员廖静秋等。
E秦:
秦刻石文的用韵特点是: 三句为韵。
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铺陈排比。
《吕氏春秋》:
一 由秦相吕伟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一 该书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
一该书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
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由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居多;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文章特点: 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
《吕氏春秋》的《察今》一文,接连用几个寓言故事说理,它们有: 循表夜涉;刻舟求剑; 引婴儿投江。
从《吕氏春秋·察今》的本义来看,"刻舟求剑"的故事要表达的是:因地制宜的思想。
从《吕氏春秋·察今》的本义来看,"循表夜涉"的故事表达的是:因时制宜的思想。
《吕氏春秋·古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动作而歌舞的记载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F 《史记》 :
《史记》(司马迁) 开创的史书体例是:纪传体。
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记录王侯各国的兴衰状况。
《史记》的五种编写体列中,"列传"主要是: 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史记》的核心部分, 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本纪、世家、列传。
《史记》所采用的几种体例中,作为全书纲领的是: 本纪
《史记》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互见法"是指:把同一人物的事迹根据需要写在本传和其他传记中。
《史记》中人物心理表现的方式有: a通过人物独白 b,以他人语言显示 c由作者直接点拨。
《史记》刻藏人物性格常用的艺术手法有:
a 用独自写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b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其性格;
C以传神的细节凸现人物性格; d以对比衬托出人物特点;
e 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人物性情。
《史记· 信陵君列传》中的魏公子信陵君是:礼贤下士的典型。
《汉书》对《史记》体例的改造有: a把《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 b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
《史记》和《汉书》: 都反映汉代的历史。
指出秦刻石文在内容中多为"颂秦德"的是: 司马迁《史记》。
G 《汉书》 (班固):
《汉书》记载的是:西汉的历史。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不设"世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箸作是: 《汉书》
《汉书》的特点: 叙事平实稳健; 文章组织谨严; 语言富丽典雅; 但不行文挥洒自如
《汉书》(班固)的叙事特点是: 翔实平妥,笔法谨严。
《汉书》在写作上的特色是: 照录史实。
《汉书》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摹声绘形。
《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汉书·苏武传》中刻画苏武的品格特点是: 忠贞不渝。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诸子九流十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家是:儒、墨、道、 法。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精细刻画。
H汉代:
"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共同的创作倾向是:阿谀颂德,游戏文字。
从文学角度,汉初创作主要成我在:辞赋。
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
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是: a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b行之质实畅达; c受战国策士的影响。
汉代"四家诗"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鲁韩。
汉代散文家:董仲书(西汉), 刘向(西汉),贾谊(西汉初年) ,桓宽(西汉)。
(西汉初期)贾山《至言》除分析秦之的原因外,另一着重讨论的问题是:君臣关系问题。
晁错(西汉)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论贵粟疏》。
晁错政论散文特点: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
西汉中后期的著名散文家:董仲书、刘向、 司马迁。
汉代被称作"为群儒首"的: 董仲舒。
董仲书《天人三策》的第三策阐述的主要思想是:天人相应、"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书、刘向政论散文的写作特点: 引经据典、以灾异论政
刘向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 a 继承了董仲舒散文引经据典的特点; b 结构严整,逻辑清晰; c 往往采用"正论一反证一总结一时事"的结构模式。
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溆录,最著名的: 《战国策叙录》。
《战国策》由刘向编定。
《新序》《说苑》的诸种特点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描写人物言行,传达人物的形貌和精神。
《过秦论》:
一文章的核心指出:秦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仁义不施";
一文章集中体现了贾谊散文气盛情浓,铺排渲染的特色。
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贾谊。
贾谊文章带有纵横风气。
贾谊《鹏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齐同生死的豁达。
贾谊《吊屈原赋》的体裁是: 骚体赋;骚体赋创作特色:抒情述志。
贾谊《吊屈原赋》最显著艺术特点:直抒胸臆。
贾谊《过秦论》创作特色: 铺排渲染;
贾谊《过秦论》归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散文名篇《论积贮疏》,文章: 紧凑严密,说理透辟。
贾谊代表作: 《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桓宽《盐铁论》的散文风格:质直平实。
《盐铁论》与同时代散文的不同主要是:文风平实,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籍。
司马迁抒写"发愤"著书强烈愿望的是:《报任安书》。
具有"究无人之际,近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的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司马迁)"五体"中,作为全书纲领的是: 本纪。
西汉初期的词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从情思浓郁、质实纯朴向缺少真情、辞藻华丽方向发展。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战国)。
"赋":"叙物以言情"。
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枚乘《七发》。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基本结构方式,《七发》中主、客是:楚太子和吴客。
枚乘《七发》创作特点:铺叙夸饰。
与汉初各家散文比较,枚乘《上书谏吴王》最主要的特点是:譬喻叠出,设辞委婉。
扬雄赋作:《长杨赋》《河东赋》《甘泉赋》《逐贫赋》《羽猎赋》。
扬雄大赋《长杨赋》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天子田猎。
扬雄《河东赋》内容是专写天子祭祀,《甘泉赋》内容也为祭祀。
扬雄对大赋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
a、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b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c描摹对象集中,篇幅相对缩短; d往往采取"以美为讽"的表达方式。
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的是:扬雄。
汉大赋: 扬雄《羽猎赋》 《甘泉赋》,司马相如《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汉大赋之绝响:张衡《二京赋》。
把汉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者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写得富有抒情色彩的赋是:《长门赋》。
《长门赋》的创作手法:抒情述志。
《天子游猎赋》所体现的司马相如的创作心态是:逞才炫耀。
《天子游猎赋》的主要表现手法:铺叙摹绘。
以《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色是:
a 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 b空间的极度排比; c以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d采用问难的体式; e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与骚体赋不同在于:
a骚体赋主要抒发愤懑哀怨之情; b《天子游猎赋》逞竞材和游戏文字; c《天子》"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d《天子》采用主客问答形式。
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遂初赋》←刘歆创作的骚体赋。
西汉中后期赋体作品有:《杨柳赋》、《洞箫赋》(王褒,咏物赋)、《自悼赋》、《遂初赋》。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表达怀人主题的辞赋。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今天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表述"招隐"主题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以铺叙隐居环境的恶劣来表现主题。
西汉中期东方朔著名的抒情短赋是:《答客难》。
西汉杨恽《报孙会宋书》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对不平遭际的怨愤。
-东汉:
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归田赋》(张衡),其艺术表现特点是:形制短小。
铺陈胪列,细致描绘,成为汉代京都赋极致的是:《二京赋》(张衡)。
东汉赋作家: 班固、张衡、蔡邕。
东汉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吊古伤今。
从现存资料来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蔡邕。
汉章帝时受命写成《白虎通德论》的是:班固
五言诗起源: a 东汉前朝的文人五言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b 五言诗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孕育。
体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代是:东汉前期,班固《咏史》。
标志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张衡《同声歌》&秦嘉诗。
曹植在文学史上贡献最大的诗体是: 五言诗。(曹丕:七言诗)
刘长卿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
东汉散文创作的基本状况: 前期反对虚妄,批驳图谶,后期清议时政、发愤指弊。
东汉前期主要创作倾向:针对图谶虚妄的政治文化予以批驳,代表:王充&桓潭。
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反对图谶虚妄迷信的代表。
《抑谶重赏疏》 属于桓谭的 《新论》。
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适用。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表现了王充的论文主张是:崇实尚用。
王充散文创作特色也是:崇实尚用。
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疾虚妄,崇实诚"。
(东汉后期)王符《潜夫论》中的是:《实贡篇》。
王符"志意蕴愤"的著作是: 《潜夫论》。
东汉后期散文的创作特色:切中时弊,情感浓郁。
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东汉散文家仲长统的代表作: 《昌言》。
《昌言》创作特点:讦直深刻。
东汉后期:《刺世疾邪赋》(赵壹)。
东汉《北征赋》: 班彪。
(东汉末)祢衡《鹦鹉赋》的艺术表现特点是:比喻象征。
汉代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丽的方向发展出现在:东汉后期。
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南朝。
《吴越春秋》:
- 东汉时期的一部杂史;
- 记录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吴越春秋》产生的年代:东汉时期。
《吴越春秋》记载的是:春秋末年是越两国的历史,前五卷吴国历史,后五卷越国历史, 在写作上体现前后连贯成篇特色。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在内容上主要的不同是: 《吴》集中记述吴越争霸的历史,《越》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越绝书》 (袁康) 产生年代:东汉时期。
东汉后期, 《古诗十九首》产生。 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文选》。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特点: 浅近明白。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包括:
a人生失意和无常之感 ; b思乡、怀人的情感; c表达闺思和愁怨;
d 摆脱尘世之累的心境; e自然的空灵寂静。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a 浅近自然,; b情景交融; c 意味隽永; d善用比兴; e意蕴多义。
《古诗十九首》中感慨人生失意、功业迟滞的是:《迥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的是:相思令人憔悴。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表现的是:闺思愁怨。
属于《古诗十九首》 的: 《驱车上东门》。
出自《古诗十九首》的: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迥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古诗十九首》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请结合下列作品论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抒发人生普遍情感:含蓄模棱的表现方式);
2、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痕迹的表现风格;
3、景物、情境与情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浅近自然又精练准确的语言。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1、 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具体表现为思乡怀人和闽思愁怨;
2、 游子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对人生的某些思考。
(东汉末)仲长统《昌言》的文风特点:质朴而富于论辩。
苏李诗:
- 苏李诗是指《文选》收录的所谓的苏武、李陵的诗歌;
- 这些诗歌多写朋友、夫妻离别,情感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相似。
东汉末年,产生: 《文选》《玉台新咏》中收录的所谓"苏李诗"。
最早收录文学史上七首所谓"苏李诗"的总集是:《文选》。
《孔雀东南飞》:
-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长篇叙事乐府诗;
- 最早收录在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
- 抒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篇。
-乐府:
乐府:
一本义是指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一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机关整理、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一汉代乐府诗歌包括贵府、文人的创作和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特点: 杂言和五言为主。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 生活艰难;
2、 厌倦战争;
3、 讽刺达官显贵;
4、 抒写爱情婚姻。
《乐府诗集》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类别是:《相和歌辞》。
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如:《有所思》。
汉乐府民歌《鸡鸣》的内容是:讥刺达官显贵。
汉乐府民歌《江南》一诗是:爱情诗。
汉乐府民歌: 《上山采蘼芜》: 婚恋诗。
汉乐府《陌上桑》一诗是:婚恋诗。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出自汉乐府民歌: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处: 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东门行》的题材内容是: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句式上为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着意于人物描写的是: 《孤儿行》。
汉乐府《战城南》的艺术特色是:在叙述和描写中抒情。
《西曲》:
- 西曲是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民歌;
- 西曲今存一百余首,新郭茂倩《乐府诗集》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风格清新明面。
"西曲" 主要产生于: 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
-建安:
建安诗歌主要的特点: 慷慨任气,高亢悲凉。
汉魏之际, 中国诗歌史上掀起的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建安时期,其鲜明的时代风格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一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
一 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一 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一 形式上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建安七子:
一指建安时期七位文学创造成就卓著的文人,即孔融、王粲、 徐斡(干)、陈琳、阮瑀、应㻛、刘桢;
一建安七子的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建国之业的抱负;
一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孔融文学成就主要在于: 散文。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东汉末年) 的辞赋代表作:《登楼赋》 。
王粲为"建安七子"中诗 、赋最佳者。
王粲的诗被誉为: 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出自《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著名女诗人蔡琰的创作时代是: 建安,作品:《悲愤诗》。
蔡琰著名五言诗《悲愤诗》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蔡琰适逢汉末社会动乱,曾身陷于:匈奴。
-建安"三 曹":
建安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曹操。
曹操:
a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b 出身于官高望低的宦官家庭;
c 迎汉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d 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
e 字孟德, 沛国谯(今安徽毫州市)人。
魏晋时期,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 曹操。
曹操诗的风格是:古直悲凉, 慷慨沉雄。
曹操《短歌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悲凉沉雄。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步出夏门行》。诗句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第一章《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
曹操诗作中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的是: a《燕露行》 b《蒿里行》。
曹操《蒿里行》的创作特点:借古题以写新事。
曹操的父亲:夏侯嵩
曹操次子:曹丕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文气说。
在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曹丕《典论·论文》。
在文学理论上,陆机高于曹丕之处在于:论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曹丕《燕歌行》。
曹丕(建安诗人)代表作《燕歌行》是:逐句押韵。
游仙诗:
一游仙诗的渊源可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游仙诗》;
一游仙诗内容:求仙长生之意,愤世嫉俗之言;
一郭璞的游仙诗成就最高。
中国诗歌史上首次以"游仙"为诗题的诗人:曹植。
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曹植。
曹植著名赋作:《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曹植前期抒发其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的代表作:《白马篇》。
曹植诗歌创作前后分界是:曹操之死。
I 三国(魏、蜀、 吴):
竹林七贤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 49年))
正始诗歌时间断限为: 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在诗歌创作上常常表现出老庄人生理想倾向的是正始士人。
正始诗歌成就的代表作家是:阮籍(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和嵇康。
作于正始时期的文章:《大人先生传》。
中国诗歌史上抒情组诗源头是:阮籍五言《咏怀》(82首) ,也是阮籍诗歌的主要成就。
《咏怀》 被钟嵘(南朝) 誉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慌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的组诗。
《咏怀》的评述有:
a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b忧时悯乱,兴寄无端; c既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
d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先河。
出自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 散文。
第一个将庄子诗化,诗中具有清远境界的是:嵇康。
被钟嵘《诗品》批评为"过为峻切,讦直露才"的作家:嵇康。
继曹操之后,其创作达到四言诗顶峰的诗人是:嵇康。
四言诗被后人评为"实开晋人之光,四言中饶隽语,以全不似《三百篇》,故佳"的作家是: 嵇康
正始时期,四言诗创作最有成就的诗人:嵇康。
正始诗人嵇康最著名的诗作是: 《幽愤诗》。
嵇康所作:"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洛》 风格特点:典丽清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