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与残害,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以及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和对他们反抗精神的赞颂。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
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从《孔雀东南飞》看所谓封建礼教戕害爱情婚姻之荒谬:
《孔雀东南飞》被称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的反封建礼教的优秀诗篇。
然而,仔细推敲,却发现此说有误,造成这次爱情悲剧的,不是封建礼教,而是家族利益,是家族政治利益碾碎了他们的爱情婚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就是细致铺叙,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着意装饰,穿的,戴的,披的,挂的,都一一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临事不乱、从容镇定、极端倔强、可爱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反衬封建势力的罪恶,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3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布置作业
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焦仲卿。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焦仲卿和刘兰芝
2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总结焦仲卿的形象: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二、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激发思考:
1)、为什么刘兰芝提出自谴:(阅读第二节)
一是因不堪凌辱(妾不堪驱使)
二是因深知谴归之势不可挽回(徒留无所施)
简析:
焦母的故意挑剔(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使兰芝深感“君家妇难为”,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此句道尽了平时的忍辱负重和迫不得已。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难言之隐,尽含其中。
2)、刘兰芝离别前我何要“严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阅读第9节)
一表现了她大家闺秀的风范,她是“严妆”而来,所以“严妆”而去,表现了冷静、沉着、镇定的性格;
二①是突出“精妙世无双”的妆束美、容颜美、姿态美的赞美;
②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谴责和示威;
③ 表现对焦仲卿欲去不忍的矛盾心理。
3)为什么刘兰芝还要去辞别驱谴她的焦母(阅读第10节)
这表明刘兰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
4)刘兰芝辞别焦母不落泪,而辞别小姑“落泪连珠子”表现她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对小姑) 表现刘兰芝的坚强(对焦母)
5)刘兰芝既然抗婚,为什么还要允婚(阅读第19-20节)
首先,兰芝殉情之意早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其次,允婚可以避免刘兄的纠缠不清,否则,连最底的殉情的愿望都实现不了。
第三,从写法上,这是巧妙伏笔:允婚自然引出太守豪华的备婚,便达到抬高刘兰芝的身价,加强故事的悲剧色彩。
6)分组讨论、性格概括
刘兰芝:
1、形体美:足、头、腰、耳、指、口、步---精妙世无双
2、品质美:勤劳:与丈夫别;善良:与小姑别;达礼:与婆婆别
3、精神美:反抗性焦母刘兄 刚强
从其可以看出刘兰芝:外柔内刚、知书达礼、忠于爱情
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
总之,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三、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1、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控诉。
2、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的赞美。
3、对珍惜美好婚姻、爱情、生命的愿望。
四、发散思考。
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寒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
又几百年后,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刘兰芝聪明、贤惠、勤劳、美丽,有教养,多才多艺,按理说能找到这样一个媳妇实在是家门之幸。不过焦母这个老太太硬是看不上她,横挑鼻子竖挑眼,最终将她休弃。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焦母自己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其实是个借口,并不是实情。刘兰芝曾经对焦仲卿说过:“奉事循公姆,举动敢自专?”相信刘兰芝的辩解合乎情理:刘兰芝读过诗书,不能不知道媳妇要孝顺、尊重公婆的道理,类似的闺训应该听过多次。实践证明也正是这样:刘兰芝无端被休,本该对焦母恨之入骨,但她还惦记着焦母,临走还向她辞行,并表示“念母劳家里”,并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姆,好自相扶将。”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无礼节”吧! 有人认为焦母不喜欢刘兰芝是嫌兰芝出身低微,配不上焦仲卿这个府衙小吏。理由是兰芝自己说的几句话:“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是兰芝的自谦之词,并不能说明兰芝出身低微。以刘兰芝“箱帘六七十”“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来看,兰芝的娘家绝非贫寒之家。封建社会读书人少,女子读书的更少,而刘兰芝却是“十五弹箜篌,十六读诗书”,可见刘兰芝也不是一个普通女子。刘兰芝出身乡野可能是事实,但是出身乡野并不意味着低贱贫寒。诸葛亮、陶渊明都出身乡野,谁敢说他们低贱贫寒!过去人们把县令称为“芝麻官”焦仲卿只是庐江府小吏,离县令的距离还很远,所以门第远远谈不上高贵。刘兰芝回到娘家以后,先后有县令、太守派人为自己的儿子提亲。在哥哥的逼迫下她许婚太守公子。刘兰芝能嫁给太守公子,难道不能嫁给府衙小吏?可见什么刘兰芝出身低微,配不上焦仲卿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焦母不喜欢兰芝并把她休弃呢?我认为是双方的性格使然。人们在分析刘兰芝性格的时候,都注重她的聪明、贤惠、勤劳、美丽而忽视了她性格最大的特点——刚强。所谓的“刚强”就是不服软,不屈服,要强,宁可吃苦受累也不能让别人小看自己。当兰芝得知婆母和丈夫将自己休弃后,她没有哭泣、哀求,更没有像一般妇女那样大吵大闹、寻死觅活。而是从容镇定地整理衣物,严装打扮。不但打扮,而且非常认真,从头到脚,从衣着到梳妆,从化妆到走路,力求尽善尽美。就拿穿衣这一项来说,竟然“事事四五通”。兰芝之所以这么认真打扮,不单是想给丈夫和婆婆最后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不单是想在容貌上压倒她的继承者——焦仲卿未来的妻子,而是通过严妆掩饰自己的伤心和悲痛,不让自己的婆母看到自己的悲伤而快意,不让自己的丈夫看到自己的悲伤而难过。其实中国古代刚强的女性经常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悲痛。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被李甲卖与孙富,虽然杜十娘是万分不愿,却忍泪痛快答应,并且在离舟面见孙富之前也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艳”,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悲伤,达到报复李甲的目的。 兰芝的刚强还体现在对待哥哥的逼婚上。兰芝本来以蒲苇自喻,向仲卿表示不再改嫁,但为什么又许嫁太守公子呢?原因就是哥哥逼嫁。在兰芝看来,自己已经出嫁,原来的家就不是自己的家了,而是哥哥的家。所以才有“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的话语。自己回到哥哥的家中吃哥哥,喝哥哥,而且不知什么时候结束。在她看来,哥哥逼嫁,不一定是贪图富贵,也许是要借此赶自己出门。刚强的兰芝无论如何也受不了这个,所以她一没有据理力争,二没有啼哭哀告动之以兄妹之情,更没有死皮赖脸赖着不走,而是毅然许嫁。其实兰芝在许嫁的同时就决定了新婚之时为焦仲卿殉情。 至于焦母,人们都认为是一个蛮横专断的封建家长,我认为她还是一个见识短浅,性格乖戾的虐待狂。焦母年轻时候是否勤劳能干,是否聪明伶俐,诗歌没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诗中的所作所为分析她肯定是个自私、没有教养、性格乖戾见识短浅之人。说她自私,是她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说她没有见识,因为连县令太守都能看中的媳妇,她却将之休弃。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在做媳妇时肯定很难得到丈夫公婆的喜欢,挨打受骂肯定是家常便饭。中国女人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自己当媳妇时挨打受骂,等自己当了婆婆时,又照样打骂自己的媳妇,甚至变本加厉。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爱一个人连带爱它屋子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连带爱他相关的物品。但这成语不适于用在婆媳关系上。母亲爱儿子,可以连带爱儿子的同学、朋友,甚至儿子的小猫小狗,但就是不爱儿子的妻子。奶奶爱孙子,甚至爱孙子的玩具,但就是不爱孙子的妈妈。焦母和中国大多数女人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却不爱自己的儿媳,不但不爱,还把当年自己做媳妇时受到的折磨委屈报复在自己儿媳身上。怎样要报复?无非是刁难打骂,要打骂总得找到一个理由,但刘兰芝聪明,勤劳,贤惠,有教养,各方面都很优秀,所以要在刘兰芝身上找理由大发*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不到刁难、打骂刘兰芝的理由,本身就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越发想找到理由发泄自己心里的不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俗话说:“鸡蛋里面挑骨头没有,鱼里挑刺还不容易吗?”只要留心总会找到刁难兰芝的理由和借口。由于兰芝刚强,焦母即使找到了借口,对兰芝进行了刁难就或折磨,也难以达到自己快乐的目的。因为兰芝有泪往肚子里咽,也不会像普通儿媳那样痛哭求饶。从诗歌来看,刘兰芝在焦家一共流过两次泪,一次是她被休和小姑分别时的流泪,这是姑嫂情深难分难舍之泪;另一次是被休后和仲卿分别登车离开时的流泪,这是夫妻情深相恋相依之泪。这两次流泪没有一次是受到压迫后的委屈求饶之泪。焦母休弃了兰芝,在她想象中,兰芝一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没想到兰芝没当一回事,反而精心梳妆打扮,临行时居然向她辞行,这对于以折磨儿媳为乐的焦母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最大的失败。焦母整日里挖空心思地找茬整治兰芝,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借口,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能不生气吗!所以她只好考虑换人了。 所以刘兰芝的悲剧不但是封建家长制压迫的结果,也是焦母偏执虐待性格和刘兰芝刚强性格碰撞的必然。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诗出自汉代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该诗原本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是因为整首诗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太过出名,所以又有此名。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堪称乐府诗的巅峰之作,它与大家耳熟能详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谁已经无从考究,只知道作者是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民间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夫妇是庐江郡人士,也就是如今的安徽怀宁、潜山一带。刘兰芝女红才华样样出色,勤俭持家却为婆婆所不容,并且逼迫焦仲卿休妻另娶。
夫妻两人被迫分开后,刘兰芝不愿再嫁,焦仲卿不愿再娶,两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后,刘兰芝揽裙投水自尽,焦仲卿自缢殉情。两家人被他们忠贞的爱情感染,将两人合葬于华山旁,传言他们死后化为鸳鸯,得以厮守。
《孔雀东南飞》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字数不多,但却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传神,焦仲卿与刘兰芝心心相印,感情真挚动人;焦仲卿的母亲顽固专制,刘兰芝的兄长蛮横无情。在封建社会下,能写出这样控诉封建礼教的诗篇,作者一定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很高:“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
清朝的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也不吝惜对这首诗的赞美:“古来长诗,此为第一,而读去不觉其长者,结构严密也。男家无公,乃云公母;女家无父,乃云父母。共事二三年,而云新妇初来,姑始扶床;今被驱遣,姑如我长。府吏小役,而方仕宦于台阁。皆是诗人故露渗露处,勿泥可也。”
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性格坚强,忠于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长诗开篇就点出了刘兰芝的优秀:“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这么一个贤淑能干、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并且具有良好家庭教养的女子怎么会成为婆家谴归的对象呢?况且,刘兰芝也是外貌出众:“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如此说来刘兰芝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和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妇,为何非休她不可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觉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差不多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派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难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