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最能唤起人们记忆的通常是历史悠久,具有特色的老街道、老建筑、老房子。在山城重庆,最能唤起当地人记忆的便是具有千百年历史的江北老城。
江北老城位于重庆江北区,与渝中区隔江相望,嘉陵江和长江在这里汇合。江北城曾经是重庆的商贸中心、社会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西汉时它是古重庆的北府城,明清时期均为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历来是重庆物资重要集散地。重庆的商贸出口都是经过江北城码头,运送到全国各地。
根据重庆市政府的规划,整个江北城为了城市改造要在2004年全部拆迁。与所有经历过城市化进程的大都市一样,在城市改造当中,许多有上百年历史、富有特色,代表了重庆人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老房子面临拆毁的命运。
就在拆迁初期,重庆金阳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金阳”)董事长刘达平带领设计师来到江北城,当时全城居民都已经搬迁,只剩下即将拆除的老建筑、老房子,情境有些悲凉。
“金阳”副总经理吕真回忆:“当时刘董事长带我们去看,眼见这片重庆人记忆中的老城就要消失,大家觉得很可惜。”他们马上打听还没被拆的老建筑的主人去处,得到的回答是:都搬走了,但是这些老建筑可以买。刘达平于是做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将剩下的、具有重庆特色的老建筑全部买下来。
刘达平请来重庆市著名的古建筑修复专家何智亚、重庆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新国到现场,协助鉴定哪些建筑具有保存价值,并给出保护意见。
接下来,重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建筑迁移工程开始了。工作人员首先给即将拆迁的老建筑拍照,查考并整理相关建筑的史料。文昌宫、吕祖庙、老洋房子等等,工作人员明白了自己在做一件保护重庆人记忆的工作。
保留20多座旧建筑
经过专家甄别,最后确定保留20多座具有历史和建筑价值的旧建筑,并和政府达成协议,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性搬移。
在拆迁前,工作人员对每座建筑进行编号,请来专门的古建筑修复师,对一砖一瓦一梁进行编号。拆迁后租了一个很大的地方,按照建筑编号一堆、一堆的摆好。
至于把这些老建筑安放到哪里,当时大家心里没数。吕真忆道:“最后公司决定把这条老街建到金阳在南岸区一个靠近路边的小区外围。原本这个地方计划建住宅,因为地处城市黄金地段,容积率很高,如果从商业角度衡量,当然不应该把老街建到这里。”
最后的方案是在临街天然的坡坎上,将12栋江北城老建筑按原貌重建,外貌完全保留原建筑的形态,里面为了商业经营进行了处理,尽力保留原貌。修成后的老街取名“重庆映像”。
吕真表示:“看到这条老街,心里很自豪。去年有一对新人在老街举办传统婚礼,轰动山城。今年五一已经有人预定在老街举行婚礼,这里已经成为重庆人寻找过去记忆的地方。”
在老街尽头,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大戏台。如今这里是当地人欣赏中国传统京剧、川剧、黄梅剧和折子戏的地方。去年9月到11月,一台台好戏在大戏台上演,露天剧场坐满欣赏传统戏的观众,当中不乏老外。
在民国时期,江北城大戏台天天都有唱戏,当时主要是川剧。江北城拆迁时原本要拆掉它,幸亏及时抢救才得以完整保留。戏台上面雕梁画栋,本身就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
老房子发挥新功能
“重庆映像”建成后,邀请以前住在江北老城的居民来参观,有些人发现自己以前居住的房子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这里,非常感动。
虽然街道历史悠久,但是对年轻人同样有吸引力。就在老街的“四方井银行宿舍”,这个原来是银行职员宿舍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著名酒吧“TATTOO FACE”,成为年轻人的欢乐之地。
如今,老街上的11所老房子都有了新的主人,它们的功能也发生变化。过去的“老洋房子”如今成为高档海鲜餐厅“御皇府”,昔日的文昌宫成为“韵道茶社”,往日的“刘家院子”成为今日的“旺嫂餐厅”。虽然内部功能变了,但不变的是它的历史魅力。
重庆映像最具特色3建筑
织布厂
位于“重庆映像”入口,成为标志性建筑,之前位于江北城洗布塘街。此地原有一个自然水塘,清朝道光中期有织布人家在此塘洗涤色布,后形成街道取名洗布塘街。1982年3月重庆织布厂在扩建厂房施工中,挖出一座长方形古墓,经考证为大夏国皇帝明玉珍墓。现已修成明玉珍墓陈列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成为高档餐馆。
老洋房子
“重庆映像”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墙面最吸引人的注意力。既有四川民居的传统手法,又极具重庆二三十年代“洋房子”的特征,是当时非常摩登的建筑。前沿廊砖柱间有传统的木雕挂落,入口处的石库门因为风水的考虑又故意扭了一个角度,都迎合川籍职员既要时新洋派,又不脱旧俗的心理。两边楼角上的五角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今是鲍翅餐厅。
刘家院子(江北城江北正街152号)
砖木结构,两层,三合院。落地柱均为表面抹灰的砖柱。现正房有多间加建房间,两侧厢房已经部分改造,建筑质量较为残破。正房结构保存尚好。如今成为香港著名餐厅“旺嫂”的新家。
早上9点,赵汉儒缓缓步行至离家百米外的一间古建设计工作室。这间工作室由他的两个儿子经营,赵汉儒从不过问经营情况,只为设计图执笔,一坐下来绘图就是两三个小时。这是赵汉儒退休后的常态,今年他80岁,满头银发。
从1972年作为一名石工进入三苏祠修花坛,到成为一名古建筑设计师,赵汉儒与古建筑已经打了49年的交道。三苏祠南大门、纱縠行、丹棱大雅堂……眉山几乎所有仿古建筑都在赵汉儒的笔下诞生。还有不少设计单位从成都赶来,请赵汉儒全权设计或者提出修改意见。
这段时间,赵汉儒正在完善仁寿金泉宫的设计图。他不擅长用电脑,依然保持着数十年前纸笔作图的习惯,一副老花镜下面,笔尖发出流畅的沙沙声。
“吃百家饭”练出手艺
眉山三苏祠是改变赵汉儒命运的地方。这个距离赵汉儒家乡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江公村仅6公里的园林建筑群,曾经“遥不可及”。
年少时期的赵汉儒在启蒙老师的鼓舞下走上美术道路。1959年,18岁的他考上乐山师范专科学校的美术班,“在当时这可是尖子班。”赵汉儒说,可惜在还有半年就能毕业的时候,因为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要裁员减轻国家负担,城镇人口转去眉山师专,农村人口则回到农村。
“我当时就想着这辈子可能再也无法从事喜欢的美术事业了。但我一心想要走出去,不愿意留在村子里。”在家干了3年农活后,赵汉儒决定走出村庄。
到了城里,进不了正式单位,赵汉儒就去永光电站抬石头,“那时候年轻,二十几岁有的是力气,别人不愿意做的我都做,就为了多挣点工分。”赵汉儒的工钱还得省出一些买颜料,因为他休息时总是在画画,身边的工友们称他为“画家”。
“我以前的同学帮助了我很多,说我有文化、会画画,可以学着打石头。他们给我找手册、找錾子、找尺子,于是我‘吃百家饭’,在做工的间隙自学,慢慢把石工的本事给练出来了,后来回到村子里,大家都认准了要找我刻碑。”
一年后,赵汉儒去到了位于洪雅大山里的王河电站,这里的条件更艰苦。山里很冷,哪怕在夏季,下班后回到宿舍,赵汉儒的颜料也结成了冰块。
抬了几年的石头后,1972年,经乐山师专美术班的老同学介绍,赵汉儒得到了进入三苏祠修石花坛的机会。
石花坛是赵汉儒在三苏祠修的第一件物品,不是文物,如今已经拆了。当初修好石花坛后,赵汉儒自己琢磨着在花坛壁上雕起了花来,“我同学过来一看觉得还不错,就给我找来了资料,让我挨着把花坛四周都雕完。”
时任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的胡慧芬看了赵汉儒雕的石花坛,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我当然是求之不得啊!”
留下来后,赵汉儒主要做他熟悉的石工工作,同时还开始学习做泥工和木工。“三苏祠里有眉山一流的工匠,我跟着他们学,慢慢就被培养出来了。”
改革开放初期,文物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1980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物工作大会,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的两个文件的通知》。
就在这一年,四川省首个古建石窟艺术研习班开班,胡慧芬破例为赵汉儒这个临时工争取了一个学习名额。踏进这所研习班,赵汉儒才算正式迈进了古建艺术的大门。
1981年,赵汉儒学成归来,设计的第一件古建作品,便是三苏祠南大门。当时,三苏祠南大门还是1928年由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的,形如牌坊。赵汉儒将明清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与牌坊设计结合,做成了三檐歇山式,大门坐北朝南,中为门厅,东边和西边各有一间耳房,房面为筒瓦,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成为眉山如今一座标志性建筑。
就这样,从门面到内里,在赵汉儒等人的参与下,三苏祠历经数十年修缮,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朝气。
三次决定留在三苏祠
1998年,赵汉儒在三苏祠办公室给观礼台记事,后观礼台于修东坡金城时被拆除。(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三苏祠工作了一辈子的赵汉儒,一直都只能算是长期聘用的临时工。
赵汉儒工作没几年,当时三苏祠的领导要了两个转正名额,条件是有城镇户口,结果一名城镇户口的砌工转正了,另一名农村户口的木工见转正无望便离开了。赵汉儒决定留下来继续当临时工:“我只会搞技术,不会做市场,更何况离开三苏祠我不会再有这么好的环境做美术相关的事业了。”
当时赵汉儒所在的园林基建科设立了苗圃组、质保组、建设组3个组,建设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赵汉儒一个人,古建屋顶漏雨、瓦片移位后的修复工作都是他一个人去干。
90年代的时候,赵汉儒已成为眉山的古建专家,眉山还没建地级市,当时的乐山市园林局局长是眉山人,他专程找到赵汉儒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到乐山市园林局工作,并且可以为赵汉儒一家人解决户口问题。“那时候城市户口可比农村户口金贵不少,更何况是从县城进入市里工作,但我一想到三苏祠培养了我,我就这么走了,实在是不地道。”赵汉儒拒绝了对方的邀请,还是选择留在三苏祠。
2003年,赵汉儒退休了。曾与赵汉儒共事的三苏祠现任园林基建部部长林小平记得很清楚,赵汉儒平时不喝酒,在为他庆祝退休的散伙饭上,他却主动提出倒点酒来喝。赵汉儒端起酒杯,只平静地说了句:“三苏祠就交给你们了。”
之后,三苏祠博物馆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终身聘请赵汉儒担任顾问,赵汉儒第三次留在了三苏祠。
三苏祠景观。
如今,赵汉儒空闲时也会经常去三苏祠转转,他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三苏祠的古建筑暴露出不少问题,披风榭的榫卯结构松动,亭子出现倾斜现象,屋顶的瓦片也滑落不少,国家文物局派了专家前来查看,提出必须马上进行修复。
赵汉儒从家中抱了厚厚一叠图纸过来,文物局的专家们翻看后询问:“这些图纸是电脑打出来的吗?”赵汉儒回答是他手绘的,专家们听后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说:“这种水平的手绘图在全国都很少见
宏佛塔****:0951-6723298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
宏佛塔景点简介: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_。塔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整理。
这批修复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文物修复专业大学排名如下:
1、中国美术学院
设有文物修复专业或相关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物修复人才。学院的教师团队中包括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文物修复专家和艺术家,他们在文物修复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2、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致力于建立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学科标准,搭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文物保护与修复跨学科教育平台。该专业现有材料与油画修复、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传统书画保存修复三个专业方向。
3、中央美术学院
设有文物与博物馆学院,下设文物修复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物修复专家和艺术家。学院的教师团队由经验丰富、深造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他们在文物修复方面拥有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文物修复专业发展前景如下:
1、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随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文物保护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文物修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博物馆、文物监管机构、文物修复工作室等单位就业,参与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展示工作。
2、国内外文物修复项目的增多:国内外各地都存在大量需要修复的文物,例如古建筑、壁画、陶瓷、书画等。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文物修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参与更多的文物修复项目,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3、科技与创新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扫描、纳米技术、三维打印等正在逐渐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能够为文物修复带来更高效、更精确的方法。
4、文物市场的崛起:随着文化旅游和文创产业的发展,对于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的需求逐渐增加。掌握文物修复技术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文物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文物保护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广裕祠项目是“村民、政府机构和技术顾问的精诚合作”的结晶。有关人士介绍,时任从化市委书记、主持这一项目的陈建华同时兼任市文管会主任,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古祠维修的总负责人是全国知名古建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的陆元鼎教授。施工单位也是一家专门进行古建筑维修的建筑公司。
陆元鼎教授,他笑着告诉记者,古祠维修之细,堪称为“绣花活”。屋顶拆卸下的数万块瓦片,要一块块刷洗干净,然后扫上保护灰浆。用于敷设屋瓦的泥浆都是沿用古法炮制而成的草根灰,由捣烂的稻草和石灰按比例混合。维修更换了三根大柱子,是从广州精心挑拣采购而回,为木质坚硬、抗腐力强的红木,一条就需要数千元。所有更换的木材还要经过消毒、防腐、防蛀的特殊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