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将其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高中课本选录,很多人对此是非常熟悉的。这里,我想说的是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的观点,即高中学习时老师讲述的,有刘兄的残暴、焦仲卿的懦弱、焦母的蛮横,进一步引申,这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反映,是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必然的悲剧。除了此点之外,学术界还有好几种观点,比如门第观念,认为刘兰芝家庭条件和焦仲卿不符合,这个观点与诗歌中刘兰芝对自己的描述本身相悖,其误毋庸待辩。又比如恋母情结,这个观点求新求异,是目前学术界常见的一种作法,纯属臆测,也不多说。
这里重点说说另一种观点,刘兰芝没有生育子女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戴礼记·本命》篇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窃盗,去。”又说:“无子,为其绝世也。”就是绝了后人的意思。刘兰芝嫁给焦仲卿后,从“共事二三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来看,已经两三年了,但尚没有孩子,在缺乏避孕措施的古代是很不正常的,即使在现代,结婚两三年没生孩子,家长在背地里犯嘀咕的。但《大戴礼记》的记载并不是说无子就要被休,而是说无子可以休。实际上,古代无子的情况也很常见,但因为无子被休得却不常见,因为当时实行一夫多妻制,夫人不能生,娶个小妾可以生就行了,没必要将夫人休了。《汉书·高后纪》:“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无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列女传·卫宗二顺》:“(卫)灵王死,夫人无子而守寡,傅妾有子。”这些都是证据。即使秦始皇能当上皇帝,也和他继母不能生孩子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刘兰芝被休后,县令、太守等权势之家纷纷来求亲,也可见即使真的无子,当时人也是不在乎的。
其实在文中,焦母已经把刘兰芝被休的原因说的很清楚:“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什么意思?就是太任性。用现在的话说,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后面刘兰芝答其兄“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特点。
刘兰芝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首先家里肯定很有钱,她被休后与焦仲卿作别时说:“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绣腰襦、复斗帐暂且不论,单单装东西的箱子就有六七十个,每一个用绿色的丝绳绑着。里面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即使在物质生活极为发达的今天,一个出嫁的女子有那么多箱子,恐怕也不多见。但刘兰芝说不要就不要了。其次,她家里地位也应该不低,但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汉代,县令、太守争相派人来提亲,当太守来提亲,她母亲甚至都没告诉刘兰芝就拒绝了,可见对太守的官职并不在乎。汉代的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的!但刘兰芝家中地位究竟如何,诗中没有提到,可我们从刘兰芝的姓氏可以略窥端倪,“刘”姓是什么?皇姓啊!
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因而造成了她任性的态度。这么说,我得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刘兰芝抱怨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我们现在很多人由此得出刘兰芝“勤劳”的特征,同情她日夜操劳还得不到嘉奖的遭遇。但日夜不停的织布,三天织五匹真的很多吗?《玉台新咏》载录的乐府诗《上山采蘼芜》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在山脚下与她的前夫相遇,她问前夫新娶的女子如何,前夫回答说: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
新娶的老婆擅长织缣(“缣”和“素”都是绢,素颜色洁白,缣则白中带黄,质量不如素),原来的老婆擅长织素。新老婆每天织一匹缣,旧老婆每天织五丈多素。古代四丈为一匹,五丈是125匹,三天是375匹,“五丈馀”差不多四匹。有人说这个女的三天织四匹,和刘兰芝三天五匹相较,不是慢了很多吗?但不要忘了,《上山采蘼芜》中的女子是正常织布速度,而刘兰芝却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是日夜劳动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南北朝甄鸾《张丘建算经》卷上载:
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日织九匹三丈,问日益几何?
《算经》即现在的数学课本,这是一道算术题,是说:有个女的擅长织布,每天织布的速度会不断加快,刚开始一天织五尺(一丈十尺),过了一个月,一天就能织九匹三丈了,请问她每天速度增加多少?我们不管这个题的答案,单来说此题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想一下以前作的类似的数学题,这类题目很常见,其所涉内容不能违背生活常识。比如说汽车启动在十二秒内增速到每秒100米,比如说小明刚开始一顿饭能吃一个橘子,三天后一顿饭吃九个橘子,但不会说汽车增速到每秒一万米,小明一顿饭吃五百个橘子。以此类推,《算经》上说每日织“九匹三丈”可能是速度极快,但在当时也是可以实现的。相比于一日“九匹三丈”,刘兰芝的三日五匹难道真的够快吗?
第二点,不能被人说。这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从小在顺承中长大的人,一旦被否定,就会感觉自尊心受到刺激,作出违逆的行为。刘兰芝的被休,是焦母主动去作的吗?不是,是因为“大人故嫌迟”,焦母说她织布太慢,她内心中就发出“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声音,什么意思?“你妈嫌我织布慢,在你家做媳妇太难了,我受不了了,咱们离婚吧!”我们固然觉着这个婆婆有不是的地方,难道刘兰芝说这些话是一个媳妇应有的态度吗?还有一点,当县令派人提亲的时候,刘兰芝告诉其母自己的态度,但当太守派人来提亲的时候,刘母说了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岂敢言”三个字透露出刘母知道刘兰芝的性格,一旦决定了便不能去干涉她的思想,不能去刺激她。然而刘兄却没有其母那样溺爱她,当他愤愤的对刘兰芝说出“作计何不量”之时,刘兰芝马上转变了,诗中“兰芝仰头答”,一个温婉的女子,在受到批评之时,往往是“低头答”。刘兰芝性格强烈,兄长一说她,她又受不了了,“仰头”也反映出“不能被人说”的性格特征。还有后面焦仲卿讽刺她再嫁时,她马上说出“黄泉下相见”的誓死之言。综合来看,焦母说她“迟”,她就要求离婚;刘兄说她“不计量”,她就立刻再嫁;焦仲卿说她“贺卿得高迁”,她就马上说“黄泉下相见”,只有刘母没说,用了个“岂敢言”。当人对其他人的行为不满之时,往往作出过激的反应,甚至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态度来作出抗议与反驳。这类人是不能正确的审视自身的。
第三点,报复心理。报复心理分为积极报复心理和消极报复心理两种,积极报复心理是在自己受到伤害时,通过合理的手段,用对自身的改造反击施害人。假设在一个公司中,甲觉着乙某方面能力不行,从而对乙进行嘲讽,乙通过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能力,在这方面超越甲,使甲自觉地感到羞愧,这是积极报复心理,也是一种自我促进。消极报复心理则是当甲说乙某方面能力不足之时,乙通过另外的方式对乙进行反讽,比如知道甲老婆出轨,故意在甲面前大肆宣扬自己夫妻情深。刘兰芝就存有消极报复心理,我们看刘兰芝被休后,她与焦母告别时的情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此处含有两方面的报复:行为报复和言语报复。明知道焦母不喜欢她,她却故意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焦母身前晃,然后故意“正话反说”(这是刘兰芝当时的心态),对其进行反讽。试想一个经理辞了一个人,那人故意穿的西装革履的来到经理面前,告诉经理:“我学问不高,水平不行,配不上你单位,我要走了,你好好的专注于单位发展吧!”或然经理有决策的失误,但这样一个人本身不是说明他心理的不成熟吗?
总之,如果我们与焦仲卿切换身份,自己取了一个这样的老婆,还会觉着刘兰芝是完美的吗?说到这,我略有点同情焦仲卿了,自己的老婆主动告诉他把她休了,这不是让自己在媳妇和母亲之间为难吗?当跟你山盟海誓的老婆,离婚后过些日子就要嫁人,你还能心平气和的去和她说话吗?
其一,相爱是精神层面的,而相处则是物质层面的。爱情好比一朵花,我们可能容易采摘到,但要想让这朵花健康茁壮地成长,这必须有温度适宜的暖房,大家知道,在现实社会中,要建设一座双方都满意的温暖的爱巢,真的是不容易啊。
其二,相爱可以在瞬间完成,而相处则需要经年累月的辛劳。爱情是男女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相互依恋,见面了,认识了,来电了,可能刹那间就相爱了,所以有一见钟情,有闪恋,有闪婚。但相处,则是相濡以沫,举案齐眉,是需要有打 “ 持久战 ” 的思想准备。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篡改一下:要爱一个人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恩恩爱爱,和睦相处啊。
其三,相爱是浪漫主义,而相处则是现实主义。古往今来,有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经久颂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像梁山伯和祝英台。浪漫主义是理想化,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良好愿望,一到现实中,就灰飞烟灭了。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因为相爱的人,在谈恋爱时,有意无意展现给对方的都是优点、长处,是阳光的一面。一旦朝夕相处,缺点、短处、阴暗的一面就露无遗了。同时,由性别、文化、家庭背景、甚至地域差异都会成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有一部电视剧叫《不许和陌生人说话》,相信大家都看过。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有着良好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医生,他深深地爱着他美丽善良的妻子,但正是由于他性格中的猜忌、孤癖,导致了严重的家庭暴力,每一次打妻子之后,他也后悔,也会向妻子陪罪,虽然妻子也爱他,但却实在无法和他相处,最后离家出走。反映相爱容易相处难的文学作品很多,还比如电视剧《过把瘾》《中国式离婚》,池丽的小说《不谈爱情》等。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亮剑》,虽然是战争题材,但中间也有这样的情节。男主角李云龙是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他出身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刚强的性格、英勇的形象强烈吸引着出身书香门第,却向往革命的女护士田雨,他们冲破家庭的阻拦结合到一起。但随之而来的性格、文化、家庭背景的差异,导致夫妻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李云龙曾叹息:这家里的事,怎么比打小鬼子还难办啊!
难怪连古人也认为男女之间要想爱得长久,就得分开,不能长期地腻在一起。苏东坡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秦少游说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这不就是说相处要比相爱难得多吗?
说相爱容易相处难,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与对方家庭、亲人的相处也很难。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往往是你情我愿也就成了,但婚后相处,就不再只是两个人的问题了,会是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甚至更多的人。要把这么多的人都摆平,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在中学曾学过一篇文章叫《孔雀东南飞》,焦仲卿与刘兰芝相亲相爱,只是因为刘兰芝与婆婆难以相处,导致了一出爱情悲剧。我认为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就是难以和睦相处的问题。与此类似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也是这个原因。 “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错在哪儿?错在陆游的软弱,错在唐婉的不事抗争,还是错在陆母狠心的棒打鸳鸯?我认为都不是,而是错在人性中缺乏必要的宽容心。容已容易,容人难啊。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万恶的旧社会,新社会不会再出现这样婆婆不容媳妇的悲剧了。是的,我承认,但现实生活中矫枉过正,又出现了一出出媳妇不容婆婆的悲剧。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就能经常看到,在此不再举例。这是因为自己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和自己父母容易相处;而与对方父母则存在一定感情的隔阂,往往不经过一定的努力,则难以建设 “ 和谐社会 ” 。
综上所述,我认为相爱容易相处难。但 “ 难 ” 并不可怕,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要用爱的力量、坚毅和包容心来化解相处中遇到的得重重困难。我们坚信,努力了,真爱了,困难一定被克服,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
我在教《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成因时,总结出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正准备结束新课时,下面一个学生轻轻地叹息了一句:“又一个祥林嫂死了!”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说明了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于是,我借机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试分析刘兰芝与祥林嫂悲剧成因的异同,重点是相同点(因为学生的叹息重在“又一个”上)。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讨论积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
封建礼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正常的统治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其中对妇女制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三从四德”。“四德”中的“妇道”要求妇女必须守节、孝敬、卑顺和勤谨,又尤以守节为重,要求妇女“从一而终”,就是俗话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刘兰芝在自陈遣归的时候说自己“守节情不移”(此处为互文,虽是说焦仲卿的,实际上也是说自己),所以,当刘兰芝被其哥哥逼迫改嫁时,她选择了死,这很大程度上与守节有关,虽然含有为爱殉情的成分。
在这一点上,祥林嫂的表现也最为强烈,其婆婆把她卖给贺老六时,她是“异乎寻常”的“嚎哭”,“不惜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死抗争。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叫她“贺六嫂”,柳妈甚至认为她“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倒落下了一件大罪名”。就是这样一件不守节的“大罪名”,让祥林嫂在鲁镇无从立足,处处受人嘲讽,处处受人鄙视,再加上封建迷信的“毒害”,最后怀着恐惧悲惨地死去。
所以,我认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对两人的“毒害”是其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封建家长制“逼迫”的结果
封建社会除了封建礼教维护其正常的统治秩序外,还有封建家长制维护其正常的宗族秩序。刘兰芝与祥林嫂的悲剧,其另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家长制的“逼迫”。
首先,妇女在封建社会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刘兰芝在自陈遣归的时候说自己“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和“妾不堪驱使”,一个“故”说明了婆婆对刘兰芝的无理责难,一个“不堪”说明了刘兰芝生活得悲苦,那婆婆为什么要故意为难勤快的刘兰芝呢根据文中隐含的交代,刘兰芝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仍是“贱妾留空房”,可以看出刘兰芝没有给焦家生下一儿半女,这在单根独苗的焦家,休妻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正如焦仲卿所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刘兰芝也说出了“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的感言,这是婆婆对刘兰芝行使的家长权力。因为根据《仪礼・丧服》中“出妻”之说,即旧时无子、*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忌妒、恶疾,做丈夫的可以根据其中的任何一条而休妻,所以,尽管刘兰芝“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免被逼迫遣归。
在这一点上,祥林嫂的遭遇也是大同小异的。祥林嫂在祥林死后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祥林嫂由于不堪婆婆的折磨,逃到了鲁镇,后被婆婆抓回去卖给了贺老六,这是婆婆对祥林嫂行使的家长权力;儿子阿毛死后,祥林嫂在贺家便没有了立足之地,被大伯扫地出门,这是大伯对祥林嫂行使的家长权力。归根结蒂,她没有给祥家和贺家留下一儿半女。可见,妇女在封建社会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其次,妇女在封建社会没有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她们的行为准则。所以,才有婆婆行使家长权力,借故逼迫焦仲卿休了刘兰芝;才有刘兰芝回到娘家后,过着“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的生活,被其惟利是图的哥哥“逼迫”答应了太守儿子的婚事。也才有祥林嫂在祥林死后,被其惟利是图的婆婆和小叔子“逼迫”卖给了贺老六。妇女在封建社会完全成了买卖的商品,毫无人身自由。这也是刘兰芝与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三两人性格“反叛”的结果
刘兰芝与祥林嫂在性格上有许多相同点,比如反叛、坚强、勤劳、善良等,尤以“反叛”最为突出。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统治下,任何的“反叛”都只是徒劳,又何况是一个弱女子呢!性格的“反叛”是两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刘兰芝是有“反叛”性格的,其不堪婆婆的驱使,向焦仲卿自陈遣归,一个“自陈遣归”,在封建社会是需要勇气的,刘兰芝不会不知道其严重后果。但是她说出来了,焦仲卿向阿母求情,才使得阿母大怒,骂出了“此妇无礼节,行动任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的话,从“专由”和“自由”两词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反叛”,是为了所谓“自由”的“反叛”,很有勇气。后被其惟利是图的哥哥逼迫答应了太守儿子的婚事,在新婚之夜投河自尽,这是其“反叛”精神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控诉,可以说,刘兰芝的死是其“反叛”性格“反叛”彻底的结果。
祥林嫂也是有“反叛”性格的,尽管这种“反叛”只是为了取得做“人”的起码权利。祥林死后,其不堪婆婆的折磨,逃到了鲁镇,一个“逃”字,在封建社会是需要勇气的,祥林嫂也是知道其严重后果的,但是她“逃”出来了,为了做“人”的“自由”,很有勇气。后被其惟利是图的婆婆和小叔子逼迫卖给贺老六时,她“不惜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死抗争,这是她“反叛”抗争的表现,正是因为她“反叛”得不彻底,没有像柳妈所说的“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所以,才在鲁镇人的嘲讽中悲惨地死去。可以说,祥林嫂的死是其反叛性格“反叛”不彻底的结果。
四生活遭遇“不幸”的结果
正如《祝福》中卫老婆子说祥林嫂的话,“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说自己的话,“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加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的“不幸”太多了,这也是刘兰芝与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原因。
对于刘兰芝来说,就是无一儿半女,焦仲卿还可以续房娶妻,三妻四妾在封建社会不足为怪,不幸的是婆婆看不惯她“行动任专由”。更不幸的是她所深爱的丈夫是一个懦弱的男人,在其母“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的逼迫下,休了刘兰芝。再次,不幸的是她有一个残暴的哥哥,逼迫她改嫁,本来,按汉代礼法,休妻或寡妇可以在家守寡。最后,刘兰芝的美貌也成了她的不幸,被休回到娘家后,求婚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又是一些封建官僚,不答应都不行。
对于祥林嫂来说,不幸就更多了:祥林死,祥林死后婆婆家卖进山里;贺老六死,贺老六死后阿毛被狼吃,然后被大伯扫地出门,再到鲁镇后被鲁四赶走,最后沦为乞丐“穷死”街头。我们可以设想,要是祥林嫂没有那么多不幸,或许她不会死,至少可以死得晚一些,但是不幸没有放过这么一个弱女子。
综上所述,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刘兰芝与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反叛性格和不幸遭遇是两人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太多的不幸遭遇,或许她们还可以像鲁迅《灯下漫笔》中所说的“暂时做稳奴隶”,但现实是两人“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面前,一个弱女子的反抗是那样的无助和渺小,两人的悲剧在封建社会是很必然的,也具有代表性。
杜万伦,教师,现居湖北巴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长篇叙事诗,旧题作为《古诗为焦仲妻作》。这首诗以优美的文辞,流畅的文笔,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成为“乐府双壁”。也有后人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合称为“乐府三绝”。其诗篇艺术成就之高,可见一斑。纵观资料论文,大多数专家学者把研究的方向都指向了诗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笔者对所搜查到的资料文献进行整理统计,本文将着重分析概括《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研究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研究方面进行总结综述,阐释造成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再从人物形象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入手,从美学角度进一步学习《孔雀东南飞》文本审美艺术。
一 、
关于《孔雀东南飞》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概况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学者对于《孔雀东南飞》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成果丰硕,切入角度可谓丰富多彩。笔者从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心里的复杂性、从孝爱双全到“不孝之子”——焦仲卿形象新探、千古殉情第一男——试析《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形象新探、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孔雀东南飞》中的中国老妇女形象、这些论文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研究概况。
(一)《孔雀东南飞》主题的研究阐述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凄美的爱情家庭悲歌,主题的层层深入,文本从不同角度揭示不同的主题。对于这出婚姻悲剧的主题揭示观点不一,但是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了两个主题:从社会背景,批判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的残害,批判包办婚姻制度束缚,指出她对年青一代的严重迫害,赞美反抗精神;从人性角度,讴歌了凄美的爱情,反映追求自由精神。“《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之所以如此鲜明,如此深刻就因为作者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封建制度。”1文本随着主题的揭示,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也大白于世人面前。
1、 汉代下的“吃人”礼教——封建家长制
众所周知,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产生在东汉建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也必定受到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家的伦理道德渐渐的渗透到了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身上。儒家文化则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先秦儒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下成为了“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所以在伦理道德森严和婚姻包办制度的社会里,抗争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封建家长制气焰也因此的到助长。
由此可知,在封建家长制要求严格的情况下,焦、刘婚姻悲剧直接原因就是有焦、刘两家的强硬的家长制。焦母对焦仲卿反对遣妇归家“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不满“捶床便大怒”尽显出家长的威严,霸道蛮横。赶媳妇回家的目地达成后,兰芝回娘家前,“上堂拜阿母“是,焦母却”怒不止,此时的焦母摆出一副厌恶的态度,让自己出尽了家长的威风。兰芝归家后,刘母“不图子自归。”“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的这些带有少许埋怨话对兰芝本已脆弱的心造成更大的伤害,间接地造成这段婚姻的悲剧。二刘兄逼兰芝改嫁,更是绝情凶狠。因此,这些家长的专制和蛮横,是造成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
2、婚姻包办制度
婚姻包办制度自古就有,在《孔雀东南飞》中,包办婚姻对青年一代的残害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汉代时期,,在门阀观念很重的门第中,焦、刘婚姻就相当于一种交易。焦仲卿本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可如今只是个小府吏,而焦家只有焦仲卿着一根独苗,所以家庭贵而不富。刘兰芝的哥哥是经商的,可想家里是贵而不显。两家门当户对,所以才会有包办婚姻,互相弥补。可是这样的包办婚姻并没有给焦刘两人带来幸福,而是被无情的离间和拆散。焦刘两家为了更高的目的,为了家庭的显赫,不顾焦刘两人的以名抵抗,毅然决然的再度包办了焦刘两人的婚姻。这样的强制婚姻,最后直接造成了两人双双殉情。《孔雀东南飞》展示的就是包办婚姻下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婚姻悲剧。
当然造成婚姻悲剧的原因还有许多,笔者认为,在这场婚姻悲剧的背后,人物的两面性也是这种悲剧的原因。
(二) 对《孔雀东南飞》形象“一分为二”的研究
《孔雀东南飞》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特别突出的是刘兰芝的形象。每个形象看似无心雕琢,其实每个形象都有心刻画,而且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两面性。一般读者都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都处在的同等的地位,性格也有着相似之处。亦然,大家也就把焦母和刘兄放在恶人的行列,在维护家庭门第的心理上同样有着许多共同点。所以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同时一分为二,把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的分析概括了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1、刘兰芝焦仲卿刚毅的同时伴有软弱。
我们大家都知道,刘兰芝能干、善良、美丽,人格几近完美。而大多数人在看待焦仲卿的性格时,都认为焦仲卿懦弱无能。其实不然,笔者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刘兰芝性格更偏于刚烈。显然,在大家眼里近乎完美的刘兰芝其实也有软弱的一面,而懦弱的焦仲卿也有其刚烈的一面。所以笔者认为,男主角并不是一味的是女主角刘兰芝的映带人物。
在分析概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时,应该各分所长,各分所短。在婚姻遭到拆错时,刘兰芝和焦仲卿都极力反抗,并对各自都许下了诺言:“誓天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美好的誓言,深重的夫妻感情。可是两人在面对强势力的压迫时却表现出了软弱和妥协。焦母的强权专制,刘兄的霸道势利,这是包办婚姻制度下对婚姻的一种致命打击,软弱和妥协把他们俩的婚姻推向了断头台。
2、焦母刘兄的强权专制、霸道势利,内心缺少安全感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和情感而不是观念,观念自身不能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也不能造成人格的分裂。”2由此说来,在焦母和刘兄的性格里,影响着他们性格的是来自自身的本能和情感。
一直以来,《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和刘兄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冷酷无情、专横自私,一个蛮横无理的封建专制家长,一个十足的反面人物。在心理学中认为,人越是专制强势就越缺少安全感,他们用强的一面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在门阀制度森严,阶级对比突出的年代,强就代表拥有。而焦家贵而不富,刘家富而不贵,这让两位封建家长,也就是家庭的主宰人都绞尽脑汁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家族门第富贵显达。诚然,他们在外人面前都要“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极度缺少安全感。
二、评论分析,创新观点
(一)主题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
在《孔雀东南飞》中,主题和人物形象是有着亲密直接的关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了更加鲜明地说明主题,而主题的突出是为了更好的展示人物形象。两者相互突出,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一味去探讨某一方。笔者在下文略微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1、人物性格丰富的内涵揭示主题
人物性格都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塑造出来的,通过展示典型的人物的某种典型性格,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背后特定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孔雀东南飞》中通过三组矛盾冲突展示人物的典型性格,一组是刘兰芝和和焦母之间的,一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一组是刘兰芝和刘兄之间的。文本通过这几组矛盾冲突的开始、突出、激烈,进而导致悲剧。随着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人物性格也呼之欲出。刘兰芝刚烈、贤惠但也带有少许懦弱,焦母传统专制霸道,但给他儿子对儿子的爱绝不少于其他母亲,焦仲卿坦率、真诚,但有时懦弱,刘兄则冷酷专制,其实内心缺少安全感。这些人物性格都有其根源,都是为了更好的揭示主题而设计。
2、人物的命运揭示主题
作品主题的本身有其深刻的内涵,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展开揭示主题,是主题更加深刻,让人思索。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被拆,最后走向了黄泉路,世人都深思了,是什么样的事情能让这对恩爱有加的夫妻双双殉情?是什么样的社会造成这样的悲剧?这种悲剧只发生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身上吗?深深感叹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思考。通过性格与命运的结合揭示主题
(二)创新观点:从美学角度看待文本
《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是独一无二的,也再也不会有作品能够代替。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要深入了解文本,统一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那么我们可以从美学角度,把文本当做一种审美享受。
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孔雀东南飞》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文学是最能充分发挥和显现语言的审美功能艺术”3所以我们可以纯粹的把《孔雀东南飞》当做艺术品去欣赏。探求其中的深层内涵,这样更有利于客观的看待文本中的人物和主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1`范蠡和西施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2·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
写陆游恨秦桧误国嫉贤,不得伸恢复中原之志。春游沈园,与爱妻唐琬商议双飞福建结交忠良义士。母唐夫人爱子心切而专断,阻陆游远行,嗔唐琬违命,却信托新贵之唐侄陆仲高为陆游谋前程。陆游爱之愈坚,陆游赶来,人去楼空,内外交困,爱恨交织,修锦书托卖花三娘致唐琬,约相守三年。
三年后,陆游自福建归重游沈园,惊唐琬改适赵士程,相逢不能语。陆游询送酒婢小鸿,证实唐琬为他“断绝情爱而一心报国”作出牺牲。陆游悲愤题“钗头凤”词于粉壁,唐琬见而和作,肠已断矣!秦桧死后,恢复中原呼声复起,陆游赴任建业,梅林觅香魂,慷慨长吟以告唐琬在天之灵。
还有:
陈世美与秦香莲
崔莺莺与张生
杜十娘与李甲
孟姜女与万杞梁
李益与霍小玉
七夕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的传说
您好
“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沈德潜赞其为“古今第一长诗”。与此艺术成就相对应,对该诗诸问题的争论也可谓歧见纷出。具体到“兰芝何以被逐”的问题,近年来就有:不顺父母说;无子说;焦母性嫉妒和性虐待说;兰芝织素不力说;中师教学参考书中的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说;焦母无端厌恶说。笔者认为,所谓“无端的厌恶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而其它各说法或语焉不详,或失之草率,都存在着可商榷之处。现谨联系当事社会法律背景和文章本身作一分析。
汉末,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依然承袭西周有关规范。汉律中法定的离婚理由是“七出三不去”。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其中,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无子是绝嗣不孝,*是乱族,妒是乱家,有恶疾者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则是反义,故为人妻者若有此七项之一,夫家即可休弃之。 但是,按照承袭下来的周代的礼制,已婚妇女有下列三种情形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其中,“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之境,故不能休妻。“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公婆守三年之孝,如此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妻。“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经过夫妻的同甘共苦之后变成富贵,按礼制,“妻者,齐邑”,夫妻应为一体。贫贱时娶之,富贵时休之,义不可取,故不能休妻。“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任意休妻作了限制,但主要的还是为了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
因不符合“三不去”规定,兰芝之被逐具备了可能性。那么,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是什么呢?对照一下“七出”,“*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排除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无子”是最直截了当的原因。因为“无子”而所以“去”,多么顺理成章。而且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典《汉婚律》中规定:“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而作为庐江府小吏之妻的兰芝,显然够不上这个条件。但是,无子说也有可质疑之处。首先,因“无子”而让媳妇“出”,可谓光明正大,焦老太婆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挑明,无须忌讳。但通观全篇,没有一处表明焦母依“无子”为据——哪怕是含蓄的表明。其次,汉律实行男尊女卑的原则,在家庭婚姻关系上,规定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焦母嫌兰芝“无子”,完全可以为仲卿再续而不必另娶。另外,从创作动机上说,有谁愿作一长诗为一不能生育的妇女鸣不平呢?——其实,因“无子”而“去”,理所当然,并无不平之嫌。那么,法定理由就只剩下“不顺父母”了。此一说肯定错不了,但却失之笼统(犹如有人问“你是谁”而你答“我是人”一样)。我们不应满足于此,我们应做进一步分析,来洞悉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对此,我们不能大胆设想(性嫉妒性虐待说即属此),我们只能小心求证。让我们回到文本,请看: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w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这才是冲突之所在,矛盾的焦点!为什么对同一事实,当事人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从逻辑学上分析,此两种判断(命题)不可能同真,也不可能同假,其中必有对错。那么孰是孰非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兰芝和焦母两个人物。兰芝德、才、貌三全。其洞察世情的聪慧,知情达理的言行,使我们赞美之尚来不及,何以会指责她而否定她的判断呢倒是焦母,你看她那“故嫌迟”的神态,那“槌床便大怒”的举止,那“慎莫留”“会不相从许”的语言,求东家女而不落实的讹诈,劝儿子“慎勿为妇死”的愚钝、绝情,使我们确信,焦老太太虽一大把年纪,但在言行举止方面无论是意识,还是实践,都与合理正常标准有相当的距离!一位有着缺点和不足的领导绝对管理着一名各方面都正常且优秀的下属,将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赏识信任下属,做到人尽其才;要么因无知而指责下属不与领导保持一致,犯自由主义,嫉妒下属的优点,滥用职权,阻碍下属的成功或将其挤出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外。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对嫉妒做了深刻剖析。现代心理问题专家也指出“嫉妒者往往以害人开始,而以害己而告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断:焦母嫉妒(性嫉妒,才嫉妒等)人性中的弱点(当然包括缺点、缺陷等)借助于封建家长制获得了破坏性力量,从而酿成了悲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焦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又是自食其果的受害者。w
当然,以上推断尚需故事本身的验证,而整个验证过程将使《孔雀东南飞》的其他相关问题豁然开朗。我们终于明白,“兰芝何以被逐”的原因不甚明了就在于焦母玩了猫腻:她没有勇气说出或缺乏水平认识到是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嫉妒等消极情绪驱使她要赶跑兰芝,我们也终于明白中师教学参考书课后练习三答案中“她(指兰芝)的被遣,完全是出于焦母的无端的厌恶”之误。我们并进一步明白,结婚区区“二三年”而焦母“己久怀忿”(无子只会使她焦虑而决不会是久怀忿),“已失恩义”要“速遣之”、“慎莫留”。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好不容易“媳妇熬成了婆”而又要继续熬下去;熬过了婆婆的权威,又要熬媳妇的优秀。是可忍孰不可忍,眼不见心不烦,干脆将兰芝休了算了。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惧怕这个儿、媳、婆三位一体的既成家庭格局。也许有人会问:“不顺父母说”,作为法定理由己足够了,何以啰嗦至此?其实不然!按事发时法律精神,具备“七出”条件之一,丈夫或公婆即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休弃之而不是摩休弃之。按语义学及法理学理念,用“可”表述的为授权性规范,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即是说,按封建礼教规定,焦母可以休弃媳妇,也可不休弃。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焦母选择了休弃,在应知和已知这种休弃权的行使与相对人的生存权等权利发生冲突时她仍要选择休弃:“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同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是仲卿向她以死抗争的最后表白。而此时焦母仍没有回心转意,悬崖勒马,依然是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并再一次自欺欺人:“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她也希望有个好儿媳,但她又容不下任何一个好儿媳。无论是现实中的刘兰芝,还是口头上提到过的“秦罗敷”的“东家贤女”。现在她非要选择动用休弃权,即便是滥用,她的选择令人不解。瞿秋白就问过“兰芝那么好,她婆婆为什么要休弃她呢”我们不解的原因在于我们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焦母,而当我们用人性弱点理论对照她时,问题才迎刃而解!
我们也还终于明白,兰芝自请回家,与其说是体现了一种勇气与果断,不如说是一种妥协:面对强有力的人性弱点的妥协,甚或逃避。因为才“共事二三年”,已“心中常苦悲”、“留空房”、“不得息”,进而叹“君家妇难为!”在这个家庭中,作为一名女性,其贤妻良母的潜质无法发挥;作为一个人,其才华、品德无法自由展现:“徒留无所施。”不仅作为一般人的和个体的女性的价值难以实现,而且要承受“故嫌迟”等更多来自现实的挑剔甚或挑衅!勉强维护现状,对当事人均是一种折磨、损耗,不如远离这种委屈。此时我们感到“被逐”、“被遣”、“遭遣”等措词有不当之处,因其忽视或忽略了兰芝不愿苦熬而自请回家的主动性和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自觉性、坚定性。w
在这里须进一步说明的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一说亦有不妥。封建礼教固然有其反动的一面,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家庭稳定方面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造成刘、焦悲剧的是焦母而非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并没有主动摧残刘或焦,其在《孔雀东南飞》诗中只是充当了被焦母利用的工具,焦母才是此场悲剧的元凶、真凶。兰芝就说“君家妇难为”而非“家家妇难为”,这就极其含蓄地却是又极其有力地把矛头指向了焦母!(“君家”不是具有普遍性,但这不等于不具有典型性。文学要求的不是普遍性而是典型性)。(退一步说,《孔》诗悲剧的祸首即便不是焦母,也不能是封建礼教,而是以礼教为治国方略的封建统治者。)“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一说曾服从服务于五四时期争自由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因而打上了当时时代的烙印。脱离开具体时代的局限,我们可以说:封建礼教摧残刘兰芝、焦仲卿幸福生活一说当休矣。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孔雀东南飞》一诗的主题定为: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爱情悲剧,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蕴含了对悲剧制造者的谴责。
长诗最后一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中“之”字所指代的教训至此也就极为明白:一定要认识并警惕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克服它或它的消极作用,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孔雀东南飞,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
1,< >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与< >并为乐府双壁
2,《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篇名,因其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名。最早见陈代徐陵《玉台新咏》,题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较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朴素通畅,叙事中兼有浓厚抒情,描写上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3,婆婆善待媳妇,媳妇孝顺婆婆
孔雀东南飞的寓意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求解孔雀东南飞最后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人物,事件都是真的,只不过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而已,把真的人,真的社会现实综合起来反映一个普遍的事情,是文人墨客常常用的手法啊典型的例子:梁祝根本都不是同一朝代的人确把大家的眼泪赚个够,这就是所谓好的作品,所以大家渐渐不会关心故事是不是绝对真实了! 还有上面的回答就是对 孔雀东南飞的介绍了~ 我就不打出来了~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 ,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孔雀东南飞是什么意思
《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民歌,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沈旧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357句,1785字。它产生于汉朝末年,后来在民间流传了三百多年,最后编辑在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开篇起兴的句子,在长期的流传中,人们又常以首句为题,故又名《孔雀东南飞》。这种情形在汉乐府诗中比较常见,如《上山采蘼芜》,就是以首句为题。
孔雀东南飞 什么意思
孔雀东南飞: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
全诗译文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到十六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学会了裁剪衣裳会弹箜篌 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鸣啼了,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然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貌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招致母亲不满意呢?”
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罗敷,姿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提亲。(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兰芝)。
“焦仲卿直身而跪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著坐具大发脾气(骂道):“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对妻子说话,却哭得连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著。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说的。”
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不要再白费口舌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著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著。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匣里面。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著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鸡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著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手指纤细 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像含着红色朱砂,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
刘兰芝走上厅堂拜见婆婆,婆婆的怒气仍未平息。(兰芝说:)“从前我做女儿时,出世后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受过什么好的教养,同你家少爷结婚,更感到惭愧。接受婆婆送的钱财礼品很多,却不能承担婆婆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记挂婆婆在家里辛苦操劳。”回头再与小姑告别,眼泪像连串的珠子掉下来。(刘兰芝对小姑说:)“我初来你家时,小姑你刚能扶著坐具学走路,今天我被赶走,小姑你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希望你努力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兰芝说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