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江苏有什么戏曲 5分 昆曲、扬剧、锡剧
问题二:江苏的戏剧叫什么 15分 昆曲、扬剧、锡剧、淮剧、淮海戏、通剧、苏剧、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一般是昆曲。
问题三:江苏戏曲的介绍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剧已经不能算江苏地方戏了,昆剧和京剧一样,都应该算全国性的剧种。
问题四:江苏的剧种是什么 江苏的剧种是昆剧吧!
问题五:江苏有特色的地方戏曲是什么戏剧?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问题六:江苏有什么戏 苏锡常一带有越剧、锡剧和苏州评弹、昆曲,苏北有淮海戏
问题七:请问广东江苏的代表剧种是什么?(戏曲) 广东粤剧
江苏――昆曲
问题八:江苏有哪些戏曲拜托了各位 谢谢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维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维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1940年,中国 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沭阳、灌云、泗阳、淮阴、涟水、宿迁、响水、滨海、灌南及连云港等十多个淮海剧团相继成立,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淮海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32大本和《骂鸡》、《催租》等64单出。现代戏有、《葵花路》《孙明芝》、《月牙楼》等。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男女同弦异调,伴奏乐器以三弦、高胡、竹笛、唢呐为主。淮海戏深受群众喜爱。 锡剧别名滩簧、常锡文戏雅号太湖红梅发源地江苏>>
问题九:江苏扬州的戏曲叫什么戏 江苏扬州的戏曲叫扬剧
金银花可通过扦插、分株、压条等方法来繁殖种植。
金银花可通过播种的方法来种植。一般在每年春季四月份播种,获取金银花的成熟种子,将种子处理一下,浸泡到温水中24小时左右,然后混合湿沙子进行催芽。
等金银花的种子有30%的裂口时,可以进行播种,能大大提高种植的成活率。
准备好疏松排水性好的土壤作为育苗土壤,将种子均匀播撒到土壤中,保持好湿度,大约10天左右能发芽出苗。
水仙属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此属植物全世界共有800多种,其中的10多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水仙原分布在中欧、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地区,中国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种名为: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Roem。种名:水仙 学名:Narcissus tazeta var ch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Narsissus; 别名:凌波仙子、金银台、玉玲珑、水仙花、姚女花、女史花、天葱、雅蒜、天蒜、俪兰、女星、雪中花等; 日本名字:スイセン ; 拉丁语和英语:Narcissus,另一个常用的英文名字“Daffodil”事实上只是它的一个分类的名字。 而被中国人通常认为的水仙也只是它的其中一个在中国的大品种Narcissus tazetta v水仙花图册(14张)archinensis Roem。 科学分类: 域:真核域(Eukarya) 界:植物界(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 目:百合目(Asparagales) 科:石蒜科(Amaryllidaceae) 事实上是其一个分类之名,但早已被广大世界人民通用为水仙英文名字。 被中国人通常认为的水仙主要指它的其中一个在中国的大品种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Roem。 除了常见的白色水仙外,还有一个**的品种叫喇叭水仙。形态特征鳞茎卵状至广卵状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叶狭长带状,长30—80cm,宽15—4cm,全缘,面上有白粉。花葶自叶丛中抽出,高于叶面;一般开花的多为4—5片叶的叶丛,每球抽花1—7支,多者可达10支以上;伞房花序(伞形花序)着花4—6朵,多者达10余朵;花白色,芳香;花期1—3月。 水仙多为水养,且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故有"凌波仙子"的雅号。水仙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温暖、湿润地区,福建漳州、厦门及上海崇明岛最为有名。水仙是草本花卉,又名金银台、玉玲珑、雅蒜等,原产于我国浙江福建一带,现已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水仙花朵秀丽,叶片青翠,花香扑鼻,清秀典雅,成为世界上有名的冬季室内和花园里陈设的花卉之一。习性[1]性喜温暖、湿润,又要排水良好。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冲积沙壤土为最宜,ph5~ph75均宜生长。喜阳光充足。 水仙花性喜阳光、温暖,白天水仙花盆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向阳处给予充足的光照。因为植物需要通过叶绿素经过光合作用提供养分,这样才可以使水仙花叶片宽厚、挺拔,叶色鲜绿,花香扑鼻。反之,则叶片高瘦、疲软,叶色枯黄,甚至不开花。品种分类 此属植物全世界共有800多种,水仙盆景照片集锦(12张)其中的10多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水仙原分布在中欧、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地区,中国的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种名为: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Roem。 水仙并不是中国“土著”,它的老家在地中海沿岸。地中海周边属于“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和我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截然不同。对于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植物来说,在怡人的冬天开花,当然要比在干热的夏天开花更划算,所以有不少在那里起源的观赏花卉都是在冬天开花,除了水仙,还有仙客来、风信子、番红花等等。 中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即有栽培,深得人们喜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水仙在中国野生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崇明县和福建漳州水仙最为有名,在数百年前,苏州、嘉定等地也出产水仙。除了常见的白色水仙外,还有一个**的品种叫喇叭水仙。黄水仙在欧洲栽培历史悠久。19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对黄水仙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栽培品种已达到26000个,每年还有新品种诞生。中国栽培黄水仙始于19世纪末。 2006年1月9日,中国江苏连云港市民张丙春又培育出了能开出红、黄、蓝、绿等不同种颜色的水仙,因此又叫作彩色水仙。中国水仙主要品系复瓣水仙中国水仙的主要有两品系:(1)单瓣型水仙国画照片集锦(4张)福建漳州特产,花冠色青白,花萼**,花被6瓣,中间有金色的副冠,形如盏状,花味清香 ,所以叫“金盏玉台”亦名"酒杯水仙",花期约半个月;若副冠呈白色,花多,叶稍细者,则称"银盏玉台"。(2)重瓣型(复瓣型)花重瓣,白色,花被12裂,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 ,没有明显的副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花期在二十天左右。花形不如单瓣的美,香气亦较差,是水仙的变种。 另外还根据产地分为漳州水仙和崇明水仙。通常所说的水仙常指漳州水仙,有着“漳州三宝”之称。漳州水仙又以园山麓种植的为最优,漳州早晨的太阳正好照在山脚下的花田上,下午的斜阳被圆山挡住了射线,向阳、遮阴兼而有之,是个冬暖夏凉的天然屏障。山下,九龙江支流和山谷泉涧纵横交织,水源充足;花田土壤松软,系砂质壤土;加上地质有温泉经过,即使天寒地冻的季节,也能保持适宜的地温。水仙花就是生长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因而品性十分优异。药用价值药名水仙 别名水仙花 来源石蒜科水仙属植物水仙,以鳞茎入药。春秋采集,洗去泥沙,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腮腺炎,痈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 用法用量 3~4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水仙根医药常识 药 名水仙根 拼 音SHUIXIANGEN 来 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 功 效清热解毒 主 治治痈肿疮毒,虫咬,鱼骨哽。 性味归经①《纲目》:“苦微辛,滑寒,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有毒。” 《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用药忌宜本品有毒,不宜内服。 如果较大量地食用其球茎,会有温和的毒性。有些人会将它和洋葱混为一谈--误食水仙花球茎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如果病情严重或者病人是儿童,医生会建议采取静脉滴注或口服药物的方法来减轻恶心、呕吐等病状。 处方名水仙花根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采挖较佳。将根头挖起后,截去苗茎、须、根,洗净泥沙,用开水潦后,晒干;或纵切成片,晒干。 拉丁名原植物水仙 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 泡制方法《本草会编》:“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 生药材鉴定鳞茎呈圆形,或微呈锥形,直径约4~5厘米。外面包裹一层棕褐色的膜质外皮,扯开后,内心为多数相互包裹的黄白色瓣片(鳞叶)。质地轻,无甚气味。以个大、内心充实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含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碱(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漳州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水仙生物碱有一定的抗癌和抗病毒活性。 同属植物白水仙 Narcissus papyraceus Ker一Gaw 鳞茎中含白水仙胺(Papyramine,C18 H21 O4 N,为石蒜伦碱的立体异构体)、石蒜碱、多花水仙碱、雪花莲胺碱(Galanthamine)、石蒜胺碱及伪石蒜碱。
沭阳县祝善堂很好。
祝善堂成立于清代,历经百余年的沧桑与发展,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注重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学科领域的深耕,拥有一大批知名的中医专家和科研人员。同时,祝善堂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祝善堂具有较高的综合医疗实力,尤其在治疗中医疑难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可。
正式定名
淮海戏曾在民间称为“小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同源于“拉魂腔”,因流行于淮海地区,曾称“淮海小戏”,1955年正式定名。 淮海戏。
老艺人传说
表演技巧据淮海和安徽泗州的老艺人传说,清乾隆年间海州一带流行[太平歌]、[猎户腔],后衍变为说唱民间故事的“打门头词”,因以三弦伴奏,又名“三刮调”。至道光年间,开始打地摊演出“对子戏”、“三小戏”,女角均由男艺人扮演。
“随身衣,就脚鞋”,化妆十分简陋。后来,逐渐增添了一些本头戏;伴奏除三弦外,又增加了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唱腔上形成了刚劲粗犷的男腔[金风调]、高亢远扬的女腔[二泛子];表演上,丑脚脱胎于农村生活,创造了“鸡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脚注重跷功,在“扭”中形成了“耍手巾”、“耍扇子”、“推衫”、“投跟”等表演技巧。
光绪六年
1880年后,徽、京剧先后流入淮海地区,在交流中,迅速丰富和提高了小戏的表演艺术,出现了一大批一家班、同庄班、师徒班等班社,流传地区不断扩大,除淮海地区的10多个县、市外,并延伸至皖东北一带,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出现了第一代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至抗日战争前夕,行当已齐全,分五脚生(小生、文堂生、老生、奸白、勾角)和五脚旦(奶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两类10行;服装、化妆、脸谱均由京剧引进;伴奏的皮三弦改为板三弦;剧目除自己原有的以外,又从京剧、徽剧、僮子戏、工鼓锣、小唱本移植改编,有了极大的丰富,号称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
两大表演流派
形成东北和西南两大表演流派,东北艺人多以唱工闻名,西南艺人则以做工见佳。单维礼将刚劲的[金风调]转入低音区演唱,又吸收徽剧[哭腔]而衍变为[悲调];葛兆田仿效工鼓锣唱法,创造了[小滚板]、[一挂鞭],一气能唱二三十句;女艺人王大娘改女腔[二泛子]为[嗨嗨调],把琴书、地方小调、工鼓锣等因素都融化于中,受到观众喜爱。同时表演动作也有了极大丰富与发展,女艺人赵大娘(赛蝴蝶)、谷大娘(白蝴蝶)及葛殿林之妻花蝴蝶,因动作花哨优美,被群众誉为“三蝴蝶”。
成立了淮海剧团
1940年,中国***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内战》等现代戏。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沭阳、灌云等10多个县、市先后成立了淮海剧团;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更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继而泗阳、灌南、涟水、宿迁、滨海、连云港等十多个县、市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50年代中,部分地、市、县还办起了戏校和培训班,为淮海戏培养了一批新秀。在“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挖掘了一批为群众所喜爱的传统剧目,其中《催租》、《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分别被越剧、湘剧、黔剧、粤剧、评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所移植;同时创作了大量现代戏,其中《姑嫂看画》、《借驴》,《海花》等在群众中较有影响。随着剧目的丰富,淮海戏的唱腔与伴奏也迅速得到发展。如谷广发等在[金风调]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男基本唱腔[东方调];杨云发等创造了[小丑调];女腔基本调[好风光]形成多种板式;古老的[二泛子]经过创新,已成为淮海戏另一个主要女唱腔。乐队在增添了琵琶、板胡、唢呐、板鼓、大鼓、堂鼓等乐器外,还创作了有特色的淮海高胡。行当方面又有突破,分为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刀马旦、老生、正生、小生、武生、老丑、大乙丑、小耍丑、奶丑、武丑、大花、黑花、红花等。演出地区也不断扩大,北上山东诸城、临沂,南下无锡、苏州和上海。
恢复建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或被撤销,或与其他剧种合并为文工团。许多主要演员被揪斗,不少中青年演员被迫改行。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省、市、县各淮海剧团先后恢复建制。除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春回粮仓》、《十里香》、《儿女情》、《果园风情》等现代戏。各市、县戏校和培训班,已培养了一批学员,基本解决了淮海戏艺术接班人的问题。
1987年,全省有淮海剧团7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5个,除省淮海剧团为全民所有制性质,市、县淮海剧团均为集体所有制。是年,全省淮海剧团创作演出剧目4个,上演剧(节)目40台,演出1852场次,观众142万人次,约一半是在农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526万元。
民国29年(1940年),中国***在淮海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各县先后将流散的小戏艺人组织起来学习、整顿,并成立“民间艺人抗日救国会”和“淮海戏实验小组”。艺人们与新文艺工作者一起,积极宣传,鼓动抗日,编排了近百出现代戏,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解放战争中,部分艺人随军转战南北,“肩背步枪驱敌寇,手提三弦唱英雄”。民国37年,两个“大众淮海剧团”(分属于淮海区第三中心县委和淮阴专区)和学校、农村的业余剧团一起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军民欢迎。通过排演大量现代戏,淮海戏的音乐、表演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伴奏增加了二胡、笛子、月琴等乐器;涌现了不少新唱腔,如汤增桐、吕文桥在《柴米河畔》中改编设计的[好风光调],后来成为淮海戏女腔的基本调。
淮海戏的产生有三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灾年饥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阳一带卖唱乞讨,有邱、葛、杨姓3人从其学艺,播下淮海戏的种子;二是200多年前,海州民间盛行“太平歌”和“猎户腔”两种民歌,当地邱、葛、杨3人加以改造,形成“怡心调”和“拉魂腔”,后3人分别去淮北和县南卖艺,逐渐形成今日的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三是淮海戏源于秦腔,据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记载:“秦腔始于秦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豫至淮水止。”据此推断,淮海戏为秦腔一支,经融会徽剧、京剧和柳琴戏后而创立的新剧种。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艺人多个体分散活动,走村串户,在农家门前演唱,要点粮食和熟食,故又称之为“打门头词”。演唱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如《劝嫁》、《访友》等,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人称“三刮调”。沿门说唱这种形式延续80余年。清道光年间,几个艺人凑合一起进行活动,逐步形成班组,在庄头、场头、街头以及庙会、烧香会上演唱,形成了“戏”的雏形,称之为“小戏”。清光绪初年,“小戏”班组盛行于沭阳,沭阳吴集镇、西圩乡有“小戏窝”之称,艺人多达百余人。
我认为不一定,这只取决于自己,如果个人比较勤快想化妆,那完全可以每天把自己画的美美的,那样子心情也会豁然开朗,不勤快并不是很在意外表就不用画,而且这个还要看你的经济实力,化妆品这个东西,太便宜肯定会伤皮肤,老得快,所以除非你的经济基础不错,可以保证你使用正规品牌的化妆品和护肤品,否则画了还不如不画。化妆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这种话简直就是在自己贬低自己的女性地位,如果是演出,面试,约会,相亲之类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公司的硬性要求,需要化妆,体现出一些尊重,同时增加自信,其他时候,如果不想化妆,当然就不用画。
颜集镇位于沭阳县偏西方向,距县城20多公里,是宿豫、新沂、沭阳三县交界处。这里因盛产花木,闻名全国。全镇共有4.3万亩耕地,花木面积竟达4万亩;在14个行政村中,村村种花育苗,专业村占12个,共有8000多个种花大户,花卉品种共2000余种,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1999年堰下村被国家农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2000年5月,颜集镇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首批“中国花木之乡”。
颜集一带生产花木,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这里就出过一些技艺精湛的花木名师和艳异奇特的名花名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花木生产,仿若雨后花蕾,迅猛绽放,飞向全国各地。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一些先富的花农,乘坐飞机到各地推销花木。
颜集镇为什么在历史上盛产花木呢?据研究,同这里古老的文化历史有关。据《东南文化》载:颜集境内古遗址甚多,如大墩子为新石器时代、春秋时代遗址;张寒墩为商、周时代遗址。还有点将台、虞姬庙、霸王桥、项宅墩、段墩等,均为汉代至宋代遗址。对于这里盛产花木,有一种更直接的见解认为:由于颜集是西楚霸王项羽爱姬虞姬的故乡,人们世代悼念爱戴这位壮烈英杰美人的高洁灵魂,逐渐养成了爱美的品性,以致通过栽花植木,表达了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说来也奇怪,这儿许多关于虞姬的遗迹,都与花木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是生产花木最繁盛的地方。例如虞姬沟:此河发源于江苏新沂市荻邱山(踢球山),从时集乡东南部,流经沭阳县颜集境内,接蔷薇河人海,全长100多公里。据《沭阳乡土地理》记载:“虞溪村为虞姬故乡。”虞姬沟正因虞姬故乡而得名。附近有虞姬庙、霸王桥。现在,虞姬沟宽40米,两岸农户的花圃里鲜花繁盛,到处生机盎然。堰下村的花卉盆景园有3000米长的白色花格围墙,墙内是钢筋制成的40多个各具特色的盆景园。各种花卉盆景千姿百态,争芳斗妍。离虞姬沟不远的冠芹村有一座“花木新品种示范园”,它是颜集镇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建起来的,占地100余亩,花卉新品种共有200多个,远远望去,蔚为壮观,给虞姬沟畔的绿野上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提高花木档次,不断更新品种,他们聘请南京钟山植物园教授为常年指导,专门研究开发新品种,每年引进新品种50多个。现在的品种有五角枫、重阳木、黑松、黄菖莆、罗木石楠、美人梅、小叶石楠等。这些品种除供本地花农种植外,每年有大批外地客商和游人沓至观赏与购买。
根据历史遗文乃至古迹和传说考查,由于两千多年来虞美人享负盛名,虞姬故乡成为文人雅士凭吊和颂扬的胜地,这里形成了浓烈的文化氛围,这也是颜集镇一带盛产花木、美化生活乃至使花木成为商品的重要原因。这里古有虞姬庙,以及许多文人重视虞姬的历史事实,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沭阳县志》载:“虞姬庙在治西四十里颜家集,……明崇祯十七年建,乾隆三十六年邑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修后楼,光绪初宿迁叶祥麟重修。”公元前202年冬,项羽兵困垓下,自知大势已去,虞姬自刎后,家乡人为纪念她,建造虞姬庙。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前往瞻仰凭吊。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沭阳任知县期间,曾瞻仰过虞姬庙,离开沭阳后,到古稀之年,从南京又一次来沭,专程赶来凭吊虞姬庙,并作《题虞姬庙》诗:
为欠虞姬一首诗,
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
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
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
好访君王月下骑。
民国年间,虞姬庙被颜集小学借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现存遗址。虞姬庙虽然不在了,但群众按照习惯,在庙址周围的土地上栽培了大量花卉苗木,形成了特有的景观。
花堰村是全国最大的金叶女贞生产基地,栽种面积2000多亩,每年有大批量的女贞苗运送到祖国各地,装点城市环境。踏上花堰村的大地,满湖遍野是鲜嫩的女贞,金**的叶片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勃勃生机。每当初夏时节,一朵朵白色小花排成了圆锥花序,远远望去,如同遍野繁星,又似银色的海洋,既壮观又素雅,恰如进入幽香的世界。
荡埃村是月季花生产基地,面积1000余亩,数百个品种,除严冬季节外,田野里繁花似锦。每到春夏季节,一遍遍、一朵朵各种颜色的月季花灼灼耀眼,配以鲜艳的五色牡丹,使整个田野更显得婀娜多姿,艳丽宜人。这里的村前村后,蜂飞蝶舞,香气袭人,花商和游人络绎不绝。
霸王桥,在今颜集镇人民政府西首,虞姬庙南侧,是当年留存的古桥,土红色长石垒砌。在这座桥上,留传着许多关于项羽和虞姬的传说,清代诗人吴少槎曾来霸王桥观赏并咏诗道:
楚歌四百起中霄,
盖世重瞳惨不骄。
毕竟英风流不断,
虞姬沟畔霸王桥。
如今,虽然古老的霸王桥仅存遗址,然而周围大地上的花卉苗木却把它拥簇在艳丽的锦团之中。诸如霸王桥东线的沙湾村是千亩北京桧基地。成片的北京桧葱茏茏、翠森森,犹如绿色围墙,独具风格。另外,有一个壮观而秀美的芦荟园,占地20亩,有大小芦荟50万株,其中有美国芦荟库拉富等众多名贵品种。芦荟园是中国芦荟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李印棠经营的,他曾经到全国许多地方考察选址,最后选定环境优美、条件最佳的中国花木之乡颜集作芦荟培育基地。芦荟不仅有美好的观赏价值,而且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人们把它称为“家庭良药”,有治疗泻下、上火、小儿疳积、热结便秘等功能。同时,芦荟汁可搽脸,有美容功能,是天然化妆品和研制高级化妆品、洗发液的原料。这里的芦荟畅销祖国各地,游客也纷纷前往观赏。
在颜集大街上,一尊虞姬塑像成为这里的标志形象。以塑像为中心,南有点将台,北有胭脂塘,另外还有项家宅、紫竹林等古遗址。如今,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发新的生机,昔日的虞美人花引来了成于上万品种的各类花木,形成了花的天地。近年来,颜集镇人民政府先后投资150万元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联合兴建了全国首家乡镇级花木组织培养实验室,利用生物细胞克隆技术进行花木实地组织培养,可根据需要繁育珍稀木本花卉幼苗,计划培养110万株。目前,已繁育高档珍稀花卉成品在50万株以上,如高档兰花、德国燕尾、日本柳杉、俄罗斯石竹等。组培室里常年无四季之分,苗青翠,花鲜艳,馨香四溢。在颜集四万亩花木丛中,大地中部竖起了高大的标志牌--“虞姬故里四万亩花木基地”形象牌,它与镇政府东侧的“中国花木之乡--颜集镇”标志牌遥相呼应,更显花乡的风采。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同志上任第七天便来到虞姬故里观察花木生产情况,他高兴地说:“苏北一个乡镇能有这么大的气魄,真了不起!”
这里,每年有数十批中外考察团来考察、观光、订购,2000年5月,德国作家福尔诺先生等人慕名特地前来考察,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和记下了文字资料,用以研究虞姬故里的古迹与现代文明。颜集镇人民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合办全省第一所花木学院--虞姬花木学院。同时,还组建了“江苏虞姬花木集团”,注册的“虞姬牌”花卉商标有150多个品种,并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兴建花卉盆景专业批发市场,把花卉的产、供、销联为一体,把虞姬故里的花卉销往祖国各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