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比较专业的介绍哥特和阴暗艺术方面的专业网站?

有没有比较专业的介绍哥特和阴暗艺术方面的专业网站?,第1张

哥特时代杂志:http://wwwgothicageorg/

http://wwwcp2cn/bbs/dispbbsaspboardid=33&id=512

如果还需要更多的这方面网站,可以在论坛上给我留言。

这副画的原作名为《American Gothic》,American自然指的是画中的一男一女2个美国人,Gothic指的是他们身后的白色木屋是哥特式建筑。三十年代早期,评论认为这幅画意在嘲讽美国乡村或小镇生活的刻板,但是在之后的大萧条中,又被认为是对大众民粹主义的颂扬——“美国的民主以有着勇敢的心和结实的下巴的劳动者为基础,就是这幅画所画的这样的人”。既然已成某种褒贬不一的清教徒式美国特征,无数戏仿之作也开始层出不穷,除了对“美国精神”不同出发点的解读之外,我觉得这里面也有“哥特”元素对人难以言喻的潜意识层面上的广泛吸引力。

人类学意义上的哥特,指的是古欧洲的一个蛮族。他们原本住在日尔曼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善战,先是攻下罗马,后被西班牙罗马文化同化,8世纪时为摩尔人征服,同伊比利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领意大利,公元555被拜占庭帝国吸收。

艺术风格意义上的哥特,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绘画上,起源于法国的巴黎附近。之所以被叫做“哥特”,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学评论在轻蔑的回顾先人作品时认为,“这种风格即它的尖形的拱棱状的穹隆和复杂的装饰等等,看上去是那么乏味和野蛮,以致只有曾经摧毁了古罗马文明的哥特人才能做得出来。”哥特风格确实借鉴了罗马技术,但又革新成完全对立的美学观点。哥特风格在建筑上主要运用飞檐扶壁,为的是使墙体负担大为减轻,因此在墙面上开大幅的玻璃花窗成为可能。哥特式建筑(主要是教堂),外观上高耸入云,内部空间上,兼具挑高的中庭带来的升腾感,以及光线从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感,建筑整体在视觉上既高昂伟岸,又优雅纤细。

内涵指向意义上的哥特,指向恐怖、黑暗、怪诞、野蛮,比如哥特小说,哥特音乐。17、18世纪哥特小说首先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后来又有了新的扩展,比如司各特爵士的历史小说,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同样源于英国,一类沉湎于黑暗阴郁感情的音乐,被称为哥特音乐,先师一级的乐队是Joy Division,Bauhaus等等,歌唱死亡、恐惧、黑暗,偶尔也会蹦出一个宗教主题,或者用死亡金属和圣咏女声两极并置,对骑士国王时代做怀旧式回望。

在“哥特”的复原/催眠作用下,蛮荒与文明不再是绝对的发展两极、天国与地狱不再限于原先的宗教狭义,他们成为新的符号载体,比如原始和敬畏是值得唤醒的,黑暗和阴暗是值得沉入的,如果说是因为现实让人只能如此,未免过于狭隘武断,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在笛卡儿鼓动起的自我膨胀之余,留在血液里不灭的惶惑。

哥特音乐

你为什么一定要过快乐的生活?你听不同的音乐,当然也可以过不同的生活。

经常查字典是文字工作者的好习惯,牛津英语字典给出了以下两个解释:1、一种摇滚乐风格,激烈地混合了吉他贝司鼓,并有着启示录般的或神秘主义的歌词;2、这种音乐的表演者或追随者,经常穿着黑色的服装并化着黑色的妆。但是,就像高手不会去百货商场买电吉他一样,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牛津字典这样的摇滚乐业外人士。

关于“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及所谓的“哥特式”建筑。而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Edgar

Allan Poe、Mary Shelly和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所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形容为“哥特”风格。

但用来描述音乐和文化还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正是朋克运动落幕,后朋克登场。首先Ian Astbury在描述Sex Gang

Children这支乐队时用到了“gothic pixie”(哥特精灵)的字眼;之后,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核心人物)在形容她乐队的新方向时使用了“gothic”;再之后,Joy

Division乐队的经纪人于1978年在BBC电视台的节目中将乐队和主流流行乐队比较时用到了“gothic”这个词。

Bauhaus在1979年推出的《Bela Lugosi's Dead》是最早被贴上“哥特”标签的作品,至少大家一致公认。

哥特音乐作为朋克的一种后续事物(死亡摇滚)在此后由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服饰等构成的一整套美学和思想发展为一种地下文化,并由此衍生了无数的地下群落,这些群落发展至今虽然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但有两点却是所有哥特族们共有的:服装的颜色和音乐。

哥特乐队名单

当然要音乐先行了!

早期原形哥特乐队:

Bauhaus(包豪斯)、Christian Death(基督之死)、Southern Death Cult(南方死亡崇拜,后改名为The Cult)、Joy

Division (快乐分裂,但他们的外貌看起来并不太哥特)、Sisters of Mercy(仁慈姐妹)、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苏克西与妖精);

准原形哥特乐队:

The Fields of The Nephilim (比之上面的乐队资格稍嫩了点,但比新乐队又太老了)、The

Mission(UK)(他们早期的作品被传媒认为很哥特)、Sex Gang Children;

柔和哥特乐队:

Dead Can Dance(死亡之舞)、Xmal Deutschland、Danielle Dax;

金属/工业哥特乐队:

Creaming Jesus (金属倾向的一支乐队)、James Rays Gangwar

(依靠采样器的一支乐队)(很多哥特族很喜欢听Ministry,但Ministry却不是真正的哥特乐队);

实验/民谣化/神秘(Occult)哥特乐队:

Current 93、Death In June、Sol Invictus;

新哥特乐队:

Nosferatu、Rosetta Stone 、Shadow Project(Christan Death的一个分支)、Clan of Xymox

(一支依靠合成器的乐队,很有舞曲味道)。

哥特文化的兴衰

八十年代,哥特乐队们在商业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All About Eve、The

C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Christian

Death这些乐队都有过上榜歌曲,他们所界定的“经典歌特”之声是这样的:清脆的曼陀林风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稳的单音符贝司线条、简单但快速的节奏、浓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阴暗的演唱。尽管一些“经典”的歌特乐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并且仍能得到当今歌特族的热爱,但今日歌特文化的主角已不是他们了。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饰时尚由这种音乐风格发展而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哥特族的注册商标。

九十年代,哥特音乐在传媒中渐渐失宠,但哥特文化却愈发强大,急速膨胀的夜总会行业使得哥特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新出现的简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统和家庭录音技术协助产生了大量的哥特杂志和不同质量的小样,这使哥特文化显得活力十足。而好莱坞维多利亚恐怖**的复兴恰在此时,《乌鸦》(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拍摄此片时神秘丧生)、《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哥特时尚巧妙地随之有所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不同的是这种风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

九十年代也有些哥特乐队打上了排行榜或独立排行榜,这里包括Garbage、Rosetta Stone、Sheep On Drugs、Nick

Cave、Nosferatu和Curve等等,他们的音乐风格不完全同于前一代哥特乐队,但他们均有着哥特式的演唱风格、阴暗的音乐主题和合成器阴暗的效果,虽然他们大多不承认自己是哥特,但他们看起来却是不折不扣的哥特式风范,否则怎么称呼他们?

虽然他们的影响力在明显逊于八十年代的哥特乐队,但是九十年代,“哥特”(goth)文化的含义却大大加深了,此时它不再仅仅意味着一种音乐风格,同时它还是一种时尚、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社会风景——时尚全是黑色的、态度全是阴暗的,而风景全是模糊的。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没有听过太多哥特音乐、但按照哥特的方式穿着和思考的哥特族,他们喜欢听的是工业音乐、重金属、高技术音乐和非主流音乐。这些哥特族偏爱的流行乐队包括The

Prodigy、Front 242、Cubanate、Menswear、White Zombie、Pop Will Eat Itself、Front Line

Assembly和Nine Inch Nails等等。

哥特作为反文化

1969年:嬉皮们发现了世界的丑恶,于是他们发誓要用爱来改变这一切。

1979年:朋克们发现世界依然丑恶,于是他们竖起中指表示蔑视。

1981年:哥特族们看破红尘。

识别一支哥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奇奇怪怪神神秘秘凄凄惨惨荒荒凉凉)。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哥特乐队,和其他哥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哥特合辑当中。

四大哥特唱片厂牌

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

识别一个哥特族

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 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 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 永远不戴金首饰。 苍白,哪怕是在夏天。

拒绝所有有趣的社会活动。

哥特味道?

任何气氛诡异阴暗的东西都算是有点哥特味道。关于音乐,有上百像darkwave、goth techno、dark alternative、ambient

ethereal之类的名词都有“哥特味道”。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欲、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恶魔主义?邪教?

哥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哥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哥特音乐的感觉。

哥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年轻的保守主义哥特族、共产主义哥特族、法西斯哥特族和无政府哥特族,但是这实在是很少的一群人,九十年代哥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这是Rosetta

Stone乐队最喜欢的主题。

哥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哥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情。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哥特族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哥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哥特时尚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银饰。

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宽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

太阳神之眼。Sisters of Mercy的唱片《Vision Thing》使这个标记广为流传,有些人会将这个标志刺在身上。

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

十字架(基督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锁链和铁钉。

身体穿孔。哥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在美国的犹他州,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再其次是(难以启齿,私人部位)乳头。

哥特式爱好

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

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H R Giger的幻想生物美术"异型",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视觉作品。

丁香烟,一种更经久、更浓厚,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香烟。

猫,因其特有的阴郁气质而被哥特族所青睐。

蜡烛和圣诞树,气氛十足哥特的照明物。

妖精、怪人、蜘蛛、蜘蛛网、坟墓、棺材等其它与幽灵有关的东西。

你是一个哥特族吗?

你时常会感到自己有魔鬼的气质吗?你的是否经常希望白天不再出现?你永远喜欢黑色的T恤衫? 也许你就是个哥特族,只是你自己并不知道。

你常常沉溺于消沉的感觉,并在痛苦的冥想中获得了一种奇怪的欢愉感?那你真的具有哥特倾向。不过,如果你喜欢以一种暴力的方式获得这种感觉,那么你根本不是哥特族,这只是精神疾病而已。

你的衣柜里全是黑色的衣服?那你有可能是个哥特族。

你想是吗?

首先要从基础开始:头发、脸和皮肤和衣服。请参见六大哥特模特,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处理。注意,不要穿什么马利林·曼森的黑T恤,那是休克摇滚,不是哥特摇滚。

之后是神态和气色。显得极其绝望极其痛苦是极其必须的——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你怎能无动于衷?记住:必须克制你的喜悦心情!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微笑!没有任何事值得高兴!在哥特族里,微笑就等于让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酷男去扮演一只唐老鸭。

再者可以考虑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穿个孔,加些金属饰物。

当然你知道了,哥特不只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衣食住行,你一定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阴暗。

你还可以养一只啮齿类的小宠物,比如老鼠什么的,啮齿类是自然界的哥特族,你应该经常和它交流一下哲学问题。

还有特绝的一手,你可以买一付棺材作为周末时的睡床,那真的是哥特到家了。

之后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像幽灵吗?我的朋友家人总是被我吓到吗?我天天穿得都像万圣节的恐怖之夜吗?如果回答一律肯定,那恭喜你,你够哥特的了!

哥特文学及其文化现象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纪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如果你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顶著“后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并逐渐混融成日后的哥特摇滚乐派。

早期的代表乐队包括“苏西与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丝(Bauhaus)”、“喜悦割离(JoyDivision)”等等乐队。它们的特色是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着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与冥妖”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哥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在对于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於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语说穿哥特摇滚的宗教立场——对于我们,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样。

如果说早期的PostPunkCool对生命的诠释是沮丧与绝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杀),那么“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乐队比如“教会(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仪(TheCult)”等乐团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于现实中的种种烦俗,企图推翻假惺惺的教条,抽取反对与不满的精神,化为音乐的“反面传教(negativepreach)”。在“教会”的专辑《上帝自己的药物》(God'sOwnMedicine)中,开宗明义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讽地唱出“我还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经不信仰我了。”这等堪称冒渎的宣言,呈现出骇人的事实:原来长久以来,神与人的权力结构恰如性爱结构的主体与客体。在这张专集中,反复推敲着在推翻信仰的同时,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胁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乌托邦。如同在《爱我爱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铺陈情欲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从”(Dominance-submission)关系所固置;也就是说,在死亡(旷缺)的领域,致命的阴性激情并不受到掌管与压制,发展出自己的美学。

不可否认,“死亡”在哥特摇滚乐的文化层面中,几乎是个关键字。当某些保守的声音或反挫势力,企图以这一点来抨击哥特摇滚乐与其次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回应: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这个经营黑暗、痛苦情愫的乐队,对他们而言,死亡所演绎/延异出来的腐败、末世、毁灭等等情境,都足以让我们逼近“终极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专辑如《痛苦剧场》(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铁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这种近乎临界点的痉挛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结尾的歌词近乎狂喜地陈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兽”,配合凄厉的音乐,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权体系粗暴地规范在各种事物之上的二元对立价值观。

另一种反应,也许可以引述布莱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说选集《血脉深处的爱》(LoveinVein)前言中所说的话:“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并不是礼赞或者爱慕死亡,只是纯粹地拒绝畏惧它。在探索死亡的过程,慢慢地和它体肤与共,逐渐与它亲近。”这段话正好解释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还有这些树(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乐队,会不可自拔地沉浸于“与死去的君王交欢”的髑髅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时又在这般异端的情欲里浮生出细致的张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匮乏,顺着这些创作者的脉络、以及在许多异教神话或恶魔学发现的象徵与寓言,死亡可能是贴近超自然、非人类领域的出口。

在此际90年代的中后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学与音乐创作层面绽放,更影响了这个“混杂族群”(包括女性、酷儿、情欲的边陲份子)的文化生态与身分认同。在情欲与性别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maphrodite)虽然还值得更进一步检验,但也是有助于冲迫禁制的美丽武器让过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它者)摆脱单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欲望与天使的尸体。

如何识别一支歌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歌特乐队,和其他歌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歌特合辑当中。

5、来自于四大歌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乐队。

如何识别一个歌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什么是歌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歌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

恶魔主义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歌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歌特音乐的感觉。

歌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歌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歌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什么是歌特时尚?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银饰。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宽领带或逞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歌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

月光撒满大地一切黑暗尽归歌特王朝

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围着一切。空中划过锐利的线条,像是发掘世界最深的罪恶。生命紧紧地依附着死亡,渲染着黑暗和绝望。Gothic(歌特)的命名是从德国的“Goth”部落由来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因为意大利记恨Goth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始终对中世纪带有着否定的术语,他们称这一时期为“Gothic”。意味着野蛮和粗野。当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双面性,中世纪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这时期的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式的改进,产生了像NOTRE-PAME这样的歌特式大教堂。歌特式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装饰物等都贴上了歌特艺术的标签。宗教在歌特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画家,雕刻家们比起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主题更多的运用宗教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门很显然对“Gothic”这个词汇是含蓄的否定。

在英汉字典中Gothic的解释如下:

(a)1歌特人的;歌特语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纪的;野蛮的,粗野的4(印)歌特体的;(英)黑体的5歌特式小说体的(以恐怖,凄凉,衰败为特征)(n)1歌特语2歌特式建筑,尖拱式建筑。

那么,若是歌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

如果现在打开一个女孩子的网络购物车,那能有多少购物车里面没有化妆品呢?恐怕少之又少。在这个越来越倾向于为愉悦自己而装扮的年代,化妆着实是件稀疏平常的事。若是我们要开一场有关化妆的茶话会,那估计除了有难以计数的年轻人到来,可能还会有不少古人都会搬出积灰的时光机冲去现场。

古代的女子妆容,人们最熟悉的大概就是唐代妆面。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唐代仕女画和壁画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女子的妆容,另一方面是因为盛唐气象本身就吸引了很多人,当代与之有关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所以这场茶话会中来的最多的古人大抵就是唐人。

可这个时候吕后可能就要代表先秦至汉的女性话说了:我们化妆品虽然不多,但我们也是会好好化妆的!虽然我们因为社会文化而崇尚雅静,但“素装”也算得上是汉代标配,而且偶尔还有其他的妆容!

先来聊聊这素装。它确实有些像今天的“素颜妆”。人们用米粉或铅粉打底,再画个蛾眉,妆容就此搞定。也许有人好奇,既然都已经追求雅静了,那干脆纯素颜不好吗?其实,这种“粉白黛黑”的素妆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人们化这样的妆,并非单纯的追求美丽,而是为了参与巫术仪式或其他礼仪活动。待到汉代开始统一地追随“黄老之学”和儒家思想后,自然美再一次得到社会审美的认可,既能展现女子的自然美,又能满足女性装扮需求的素装便又成为了流行。

不过一片淡雅之中,偶尔还是会出一抹亮丽的色彩。早在秦始皇在追求长生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更接近上天,他就命宫中的女子“悉红妆翠眉”。虽然此时人们采用的还是容易脱妆的朱砂,但这确实是迄今为止确定的最早的中国彩妆。随后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的化妆品和香料也不断传入,彩妆得到了巨大进步。其中外来的彩妆有两个典型的代表——“燕支”和石榴花。

燕支花的花朵为红色,叶为蓝色。人们采摘花朵晒干,再研磨成胭脂粉,便可用于上妆。这燕支粉比秦人用的朱砂要好用的多,不会一碰就落粉。而石榴花在取色方法上虽然没有燕支花轻松,但颜色堪比燕支。且时人会先用水煮提取石榴花的色彩,然后用布帛蘸取汁水或将汁水涂在金箔纸上,当作口红。

而唇妆的样式,除了随心涂抹,还有特定造型,譬如樱桃唇。汉代的樱桃唇就已上小下宽,圆润有型,娇小饱满,画法与后世相差不大了。

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进口”化妆品的支持下,中原一带才不断出现了新的妆面。“庸来妆”、“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会有机会装点中国历史,还得感谢丝绸之路。因为这些彩妆多以红色为基调,所以汉语才有“红妆”一说。且因为这些艳丽的妆容衬得美人更美,所以人们还习惯了用“燕支”来指称美人。

不过由于汉代的人们只能获取最基础的鲜花或干花,且即便是研磨过的花瓣也没有很长的保质期,所以实际上着红妆的汉代女子还不算很多。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燕支花汁中加入了牛髓、狨胰等配料,燕支才变成粘稠而易保存的模样。而这样的燕支,则是至今闻名的胭脂的前身。

而在红妆和“粉白黛青”之外,汉人还创造了一种“额黄”妆。是的,正是此前由演员刘亦菲所扮演的《花木兰》中的那个怪异的妆容。汉代佛教才传入,寺庙还非常少,但一些女子看着金光闪闪的佛像,觉得这妆容可以借鉴,便开始在额头抹上松花粉等**的粉末,随后渐渐形成了这种挑战当今审美的额黄妆。

不过“美眉”们还是觉得只是脸上多了两抹艳丽的色彩,这还不够。她们还希望自己的眼睛也是美丽的,能够让人“一眼万年”。所以她们还想办法修饰自己的眼睛。可是古代没有睫毛膏,也没有眼线笔,甚至没有缤纷的眼影,她们思来想去只得“曲线救国”,对自己的眉毛花心思。

卫庄公夫人庄姜的那种“螓首蛾眉”在汉代继续流行,美名远扬的卓文君和因恩爱而羡煞旁人的西汉臣子张敞的妻子便都是“美眉”,甚至双双挤进中国古代四大美眉的榜单。

且因为越来越多地受到楚地浪漫主义风气的影响,汉代女子越来越喜欢把蛾眉描长。长一点,再长一点,直到几乎长眉连娟。而都变形成这样了,汉人也自然不会再叫它娥眉,便新取名为“广眉”。

除了蛾眉、广眉,女子们还流行诸如八字眉、愁眉、远山眉等。就连叱咤风云的汉武帝,都忍不住令宫人们全部画上他喜欢的八字眉。值得一提的是,由汉朝大将梁冀之妻发明的愁眉,因为常与“啼妆”相结合,让男子生出爱怜之感,所以到了桓帝年间风行一时。结果后来这个妆容被后世的士大夫们看做是“亡国之妆”。

除了这些画在脸上的,女子们还想出了贴在脸上的装扮。璀璨的金箔、亮丽的鸟羽、彩色的昆虫翅膀,多变的云母石,甚至是鱼骨都被用到了彩妆上,形成了至今还有大量粉丝的花钿。

花钿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在汉代已进入成熟阶段。人们将各种材料裁剪为圆形、菱形、梅花形、桃形、雀羽斑形、鸟形等,将他们装饰在眉心。不过此时最出名的一种花钿却有些残忍,和点翠首饰一样都是取用翠鸟的羽毛

有时候,“花钿”还会特指人们画在眉心的纹饰。这些画上去的花钿虽然没有贴上去的有光泽,但也精美大气,与先秦至汉的气度正相衬。

时至今日,人们不再单是“女为悦己者容”,而是越来越把妆容当做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涂抹画勾为自己的生活上色。而古代的女子,虽然没有太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但也有一颗爱美之心。她们用她们的巧手,将自己的面庞一番涂抹,最终绘出一副连帝王都倾心的容颜。所以啊,光塞满购物车是还不够的,多练练,下一位榜上有名的美眉或许就正在屏幕前了。

1、洛丽塔服装:

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但是流传到了日本,Lolita成为了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萌”。主要分三大风格:甜系;经典系;哥特系。

2、巴洛克服装:

以宫廷为背景,服饰偏保守,束腰有宗教特色,注重光影效果。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必要元素:夸张、浪漫 、抽绳、混搭 、褶皱、花朵、水晶、繁复、蕾丝、贵族、花边、复古、束腰、花。

3、洛可可服装:

以资产阶级沙龙文化为背景,服装偏重于华丽,蕾丝盛行,礼服上常常有大量的蕾丝和褶边,还有大量的绢花等,突出女性柔美曲线感。

4、哥特服饰:

以黑色或者暗色系列为主的衣服,颜色搭配一般为红黑、全黑或黑白,佩带着很多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

巴洛克、洛可可、哥特都是最先体现在建筑上的;洛可可与巴洛克的关系是衍生的,洛可可可以视为是女性的巴洛克。还有波西米亚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未来主义风格、印第安风格等。

扩展资料:

哥特最高来源于建筑风格。「歌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早先指涉的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出现于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当时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是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 

哥特这个词汇,主要存在于建筑,音乐,文学和服装当中。

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现在所指的哥特风是指在八十年代,由音乐风格发展而来的一种着装风格,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

-洛丽塔风格

-巴洛克

-洛可可艺术

-哥特服饰

  相传2500年前,居住在爱尔兰的塞尔特人以10月31日为每年的最后一日,11月1日便是新一年的开始,也象征冬天的来临。在这新旧年交接的夜晚,塞尔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会带着看不见的灵魂重返人间,找寻替身后得以重生,因此他们燃点火炬,焚烧动物以作为给死亡之神的献礼,而族中的祭师也会主持祭典。为了驱赶黑夜中的游魂野鬼,塞尔特人会利用动物的头或皮毛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口中并发出可怕的声音,这就是欧美万圣节化妆舞会的由来。

  但如今的欧美上流社会却开始时兴在公司年会或大型庆功会、时尚派对上安排一次又一次的化妆舞会。有参加过这种派对的人士称,这种化妆舞会高雅,乐趣无穷,不仅形式别致,给人新鲜和刺激,还可以给陌生人相识提供一次完美的机会。正如歌上所唱:“我戴着面纱和镶着假钻的头缀,参加这场期待已久的化妆舞会。我知道这将是我惟一的机会,与你熟悉却又陌生地相对。……你终于温柔地走向我,赶走了灰姑娘的自卑。”

  Nick Knight,英国时尚摄影大师,为众多明星、大的服装品牌做过造型,是时尚界的领袖人物。新近,创意无限的Nick Knight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这场化妆舞会不仅吸引了众多明星、名人到场,而且各大服装品牌也竞相助阵,可见其号召力。

  化妆舞会到来之时,只见香槟色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支小型的船队戴满颓废者们直达Nick Knight化妆舞会。对于这场舞会,由于Nick Knight 时尚摄影大师的身份,人们称之为伦敦式超现实主义奇观。

  “这次化妆舞会的灵感来自于我妻子Charlotte给我的一本有关喜修饰者的书。”Knight如是说。这位著名的摄影家有着独特的成衣习惯,思想狂放不羁,此次化妆舞会的主意大大胜过十八世纪的花花公子派对。为了庆祝Knight20年的从业经历,一大把的名人出席了此次化妆舞会,其中也包括戴着眼罩的管弦乐队、华尔兹舞者、充满活力的辩论者和一位会在半夜跑进房间穿着破旧的“灰姑娘”。

  虽有激情的拍子,无尽的摇摆,暧昧的灯光和婀娜的身影为化妆舞会增添色彩,但主办者还另行安排了兴趣盎然的通宵猜谜游戏,猜测“那是谁?”这是公认最有趣的娱乐项目。

  时尚的客人们都是足智多谋的智者,他们要么戴眼罩,要么化着难辫的眼妆,让对方无法轻易认出谁是谁。

  如果你觉得不够味,你大可以装扮优雅,选择金属网状面具、只露出眼睛的碟子帽、蓬松的羽毛、硕大的孔雀毛、中世纪的小丑面具。如果想大展创意,可以选择猪脸和狐狸脸,公羊头或扮成外科医生,要么戴个滑雪面具。

  客人们玩得痛快吗?看看从优雅化妆舞会里出来的精致的面和欢畅的笑脸,你已经懂了,冷餐、红酒、舞步、面具、妆彩带给了上流生活尽情的欢乐。

  如有机会,想必你一定想成为化妆舞会里最闪亮的一个。那么,请别忘了,挑一款漂亮的时装,记得一定要有镂空和蕾丝作点缀。但最不能忘的,还是面具和精致的妆容。那么,你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妆容在化妆舞会里大大出位吗?以下重点,可要记牢。

  妆容一:妆面要干净。在闪耀、暧昧的灯光下,妆容干净与否直接影响着优雅度。所以,一定要选择细腻、高品质的粉底液打造妆面底色,色度可比肤色亮一度。并在与服装相配的眼影涂上一些闪粉,适时增加透明度和光束感。

  妆容二:眼妆要魅惑。如果戴面具是你的选择,那么一定要强调眼妆的魅惑。魅惑感的来源,一是眼影的色彩;二是眼线、睫毛的妆扮。这二者是重点。化妆舞会本就是一场色彩游戏,所以不妨选择红色、金色、绿色、粉色等跳跃的色彩打造眼妆魅力。由于液状眼影滋润性很好,而且加有闪亮因子,特别适合化妆舞会这样的环境,因此推荐使用液状眼影来提神。除此之外,眼线和纤长睫毛或人造睫毛也功不可没�同样可以强调夸张的戏剧感。

  妆容三:唇妆闪亮润泽。神秘的舞会一定要有闪亮润泽的唇妆衬托女人的性感。唇彩、唇蜜是必不可少的好东东,一定要准备一管在身以做备用。

具体风格包括:瑞丽、嘻皮、百搭、淑女、韩版、民族、欧美、学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园、朋克、OL、洛丽塔、街头、简约、波西米亚等18种。

1、瑞丽风格。

瑞丽是一本时装杂志,它一个月有三本是关于服装的。有“可爱先锋”,主要受众群是学生MM;“伊人风尚”主要受众群是年轻白领;而“服饰美容”大家都可以看。但总体说来,瑞丽的主要风格还是以甜美优雅深入人心。看它们的专属模特桥本丽香就是最好的诠释。

2、嘻皮风格:

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xxx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新嬉皮主义”风尚延续,多种元素的混合搭配特点:从细节上看,繁复的印花、圆形的口袋、细致的腰部缝合线、粗糙的毛边、珠宝的配饰等,都将成为个性化穿着的表达方式;从颜色上看,暖色调里的红色、**和橘色,冷色调里的绿色和蓝色都将大热;从款式上看,为了展示身体曲线的美感,女式紧身服采用轻薄又易于穿着的面料;而男式衬衫甚至外套广受异域风情的影响,把夏威夷海滩风情穿进办公室也不奇怪。

3、百搭风格:

百搭,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类衣服, 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与其他款式、颜色的服饰均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一般都是比较基本的、经典的样式或颜色。如纯色系服装,牛仔裤等。

4、淑女风格:

自然清新、优雅宜人是淑女风格的概括。蕾丝与褶边是柔美新淑女风格的两大时尚标志

5、韩版风格:

韩装舍弃了简单的色调堆砌,而是通过特别的明暗对比来彰显品位。服装的设计者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那种浓艳的、繁复的、表面的东西被精致的、甚至有点羞涩的展现取而代之,简洁得连口袋都省了的长裤、不规则的衣裙下摆、极具风情的褶褶花边都在表白它的美丽与流行。

最典型的韩装就是那种淡淡的纯度很高的色彩;面料精当,面料更多喜欢用棉,锦等很舒适的面料;贴身剪裁、做工精细,特别是上身部分裁减精致贴身。

6、民族风格:

淘宝分类里面的民族风格更趋向于中国的民族风格的服饰,包括纯民族盛装华服、演出服饰、符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民族服装和含民族元素的服装。服装以绣花、蓝印花、蜡染、扎染为主要工艺,面料一般为棉和麻,款式上具有民族特征,或者在细节上带有民族风格。目前流行的经典唐装、旗袍、改良民族服装等是主要款式,当然还包括尼泊尔、印度等民族服装。

7、欧美风格:

主张大气、简洁,面料自然,比较随意,比较简约搭配感和设计感强。

8、学院风格:

也许身处校园生活的你,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只要一旦踏出校门,很快你就会重新迷恋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针织帽、藏青裙、条纹衫、白衬衫……

元素1

低领条纹衫

被称作Preppy的预科生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条纹衫。今季流行的条纹学生装,领口处的设计选择了更低的V领,少了一些运动感,多了一些女人味。若和那些带有摇滚风格的项链及腰链混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元素2

改良工装裤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大走学院派路线的工装裤,如今又风靡了整个校园。与以往千篇一律的经典五分裤不同,改良后的工装裤更具有时尚精神,在款式和风格上,极尽个性之能事,搭配棒球帽或者白衬衫,都能表现优雅摩登的贵族气质。

元素3

简洁白衬衫

永不过时的白色衬衫,是学生装中最能表达学院派精神的经典单品。不过,多加留意就会发觉,没有任何装饰的纯白棉布衬衫已不能满足渴望自由和时尚的年轻学生,于是,蕾丝或者卡其布的白衬衫,开始大行其道。

9、通勤风格:

通勤指从家中前往工作地点的过程。

通勤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现象。在19世纪以前,市民主要步行上班。现时如汽车、火车、公共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

随著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可以扩张到以前不可能扩张的地方。市郊的设立亦令市民可以在远离市区之处定居,并以通勤来上班。许多大城市都有所谓的通勤地带,或称大都会区。这种区域包括很多通勤城市。人们在通勤城市内居住并到城市中心上班。

通勤与OL最大的区别是通勤更具有休闲风格是时尚白领的半休闲主义服装。休闲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主题。它不仅是度假时的装束,而且会出现在职场和派对上。人们宽容地接纳了平底鞋、宽松长裤、针织套衫,因为这些服饰品让穿着者看上去温和,更加贴近自然,做工精致,重点在于打造干练、简洁、清爽的形象。

10、中性风格:

中性服装属于非主流的另类服装,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人类寻求一种毫无矫饰的个性美,性别不再是设计师考虑的全部因素,介于两性中间的中性服装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中性服装以其简约的造形满足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自信,以简约的风格使男性享受时尚的愉悦。

传统衣着规范强调两性角色的扮演。男性需表现出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女性则应该带有娴淑、温柔、轻灵的阴柔之美。男性藉以扮演角色的服装道具有西服、领带、硬领衬衫等;富有女性特色的服饰则有裙子、高跟皮鞋、丝袜、文胸等。

20世纪之初,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为中性服饰的流行扫清了一道路障。盛行于60-70年代的"搪皮风貌"将中性装扮导人了流行高潮,以致于你仅以背影根本无法分辨出性别。80年代初,留着长长的波浪型发式,穿花衬衫、紧身喇叭牛仔裤,提着进口录音机的国内青年曾被视为社会的不良分子,成为各种漫画嘲讽的题材。90年代末,中性成了流行中的宠儿。社会也越来越无法以职业对两性作出明确的角色定位。T恤衫、牛仔装、低腰裤被认为是中性服装;黑白灰是中性色彩;染发、短发是中性发式……中性在未来世纪的变化将更为活跃。

11、嘻哈风格:

虽然说嘻哈很自由,但还是有些明确的服装标准(dress

code),好比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帽子、头巾或胖胖的鞋子。如要细分,嘻哈的穿法还可以分成好几派。

衬衫、刷白牛仔裤、任务靴和渔夫帽,嘻哈中也有时尚感。

整体来说,美国是嘻哈发源地,仍为主流穿法,低调、极简的曰式嘻哈属于小众潮流。美东纽约一带由于主流品牌,如sean

john、mecca逐渐调整品牌策略和设计风格,穿着、搭配更注重精致感。美西风格一如加州的爽朗、明快、自由,冬天帽t(连帽t恤)、夏天t恤配上垮裤即可,但是非常重视衣服上的涂鸦,甚至当做传达世界观的工具。

美国的嘻哈非常生活化,对品牌没什么要求,主要就是穿得宽松简单,可是却强烈要求个人风格。嘻哈穿着风格一直在转变。以当前纽约流行来说,宽松依旧,但不用过于松垮。要穿得好看、简单、干净即可,鞋子不管是球鞋、任务靴或休闲鞋,一定要干净,才能呈现质感。

12、田园风格:

田园风格的设计,是追求一种不要任何虚饰的、原始的、纯朴自然的美。现代工业中污染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繁华城市的嘈杂和拥挤,以及高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繁忙、社会上的激烈竞争、xxx和恐怖的加剧等等,都给人们造成种种的精神压力,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向往精神的解脱与舒缓,追求平静单纯的生存空间,向往大自然。而田园风格的服装,宽大舒松的款式,天然的材质,为人们带来了有如置身于悠闲浪漫的心理感受,具有一种悠然的美。这种服装具有较强的活动机能,很适合人们有郊游、散步和作各种轻松活动时穿着,迎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田园风格的设计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反对虚假的的华丽、繁琐的装饰和雕琢的美。它摒弃了经典的艺术传统,追求古代田园一派自然清新的气象,在情趣上不是表现强光重彩的华美,而是纯净自然的朴素,以明快清新具有乡土风味为主要特征,以自然随意的款式、朴素的色彩表现一种轻松恬淡的、超凡脱俗的情趣。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设计灵感,常取材于树木、花朵、蓝天和大海,把触角时而放在高山雪原,时而放到大漠荒岳,虽不一定要染满自然的色彩,却要褪尽都市的痕迹,远离谋生之累,进入清静之境,表现大自然永恒的魅力。

纯棉质地、小方格、均匀条纹、碎花图案、棉质花边等都是田园风格中最常见的元素。

13、朋克风格:

早期朋克的典型装扮是用发胶胶起头发,穿一条窄身牛仔裤,加上一件不扣钮的白衬衣,再戴上一个耳机连着别在腰间的walkman,耳朵里听着朋克音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时装界出现了后朋克风潮,它的主要指标是鲜艳、破烂、简洁、金属。

PUNK采用的图案装饰,常见的有骷髅,皇冠,英文字母等,在制作时,常镶嵌闪亮的水钻或亮片在其中。展现一种另类的华丽之风。但PUNK虽然华丽,甚至有些花哨,但整个服装色调是十分整体的。PUNK装束的色彩运用通常也很固定,譬如红黑,全黑,红白,蓝白,黄绿,红绿,黑白等等,最常见的是红黑搭配。制作的也很精致。在这点上即可区分嬉皮,嬉皮比较粗犷,疯狂,没有PUNK的细致和精雕细啄。PUNK的另外特征是,服装的破碎感和金属感。PUNK系列多喜好用大型金属别针,吊链,裤链等比较显眼的金属制品来装饰服装,尤其常见的是将服装故意撕碎和破坏的地方用其连接。

14、OL风格:

OL是英文office

lady的缩写,通常指上班族女性,ol时装一般来说多数是指套裙,很适合办公室穿着的

15、洛丽塔风格: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洛丽塔”三大族群

一、SweetLove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

二、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

三、Classic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

16、街头风格:

街头服饰一般来说是宽松得近乎夸张的T恤和裤子,很多人喜欢包头巾,另一种典型的服饰是篮球服和运动鞋,也以宽松为标准

17、简约风格:

简约风格的服装几乎不要任何装饰,信奉简约主义的服装设计师擅长做减法。他们把一切多余的东西从服装上拿走。如果第二粒钮扣找不出存在的理由,那他们就做一粒钮扣;如果这一粒钮扣也非必要,那他们说干脆让人穿无钮衫;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已经足够迷人,那他们就不用印花、提花、刺绣;如果面料图案确实美丽,那他们就理所当然地不轻易打衣裥、打省、镶滚;如果穿著者的身材是那么匀称,那他们就决不会另外设计廓型,这时,人的体形就是最好的廓型;如果穿著者的脸让人的目光久久不能离去,那他们也决不会以服饰的花哨来分散这种注意。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这种精心设计的廓形常常需要精致的材料来表现,通过精确的结构(板型)和精到的工艺来完成。

18、波西米亚风格:

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是波西米亚精神的产物。波西米亚风格的服装并不是单纯指波西米亚当地人的民族服装,服装的“外貌”也不局限于波西米亚的民族服装和吉普赛风格的服装。它是一种以捷克共和国各民族服装为主的,融合了多民族风格的现代多元文化的产物。

层层叠叠的花边,无领袒肩的宽松上衣、大朵的印花、手工的花边和细绳结、皮质的流苏、纷乱的珠串装饰、还有波浪乱发;其用色是运用撞色取得效果,如宝蓝与金啡,中灰与粉红……比例不均衡;剪裁有哥特式的繁复,注重领口和腰部设计。

草间弥生

个人网站:http://wwwyayoi-kusamajp

1929年 3月22日生於长野县松本市

1941年 进入长野县立松本第一高等女子学校

1948年 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第四年课程

1957年 11月前往美国西雅图

1958年 迁居纽约,於艺术学生联盟学习

1963年 取得美国永久居留权

1965年 开始发表作品

1973年 返回日本

1952年 第一次个展 (长野.松本市第一公民馆)

第二次个展 (长野.松本市第一公民馆)

1954年 东京.Shirokiya百货公司

1955年 东京.Takemiya画廊

1957年 西雅图.Zoe Dusanne画廊

1959年 纽约第一次个展.Brata画廊

1960年 华盛顿首府.Gres画廊

1961年 纽约.S Radich画廊、华盛顿首府.Gres画廊

1962年 芝加哥.Robert Hanamura画廊

1963年 纽约.Castellane画廊:「Driving Image」

纽约.Gertrude Stein画廊:「积集一千只船」

1964年 纽约.Castellane画廊:「Driving Image show」

1965年 Provincetown‧Chrysler Museum个展

纽约.Castellane画廊:「Floor show」

1966年 米兰.d’Arte del Naviglio 2画廊:「草间里�箧riving Image show」

纽约.Castellane画廊:「草间的窥视:无限之邸br> 艾森.METhelen画廊

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水仙花园」

影片「自己消灭」於德国、荷兰、比利时、义大利电视播放

公开演出於巴黎各剧场

1967年 纽约 .Black Gate Theater:「草间的自己消灭:视听声光表演」

纽约.Woodstock:「Horse Play」

「草间的自己消灭:视听声光表演」

草间自导、自制、自演之「自己消灭」:第四届比利时国际验**竞获奖

Ann Arbor**获银牌奖

第二届马里兰**观摩

参加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之新美国**系列「Steps Towards a New Consciousness」

纽约.Electric Circus:「草间茶舞者」

纽约.Cheetah Club:「人体绘画舞会」

海牙.International Galerij Orez

荷兰各地裸体圆点图案演出

1968年 影片「自己消灭」於纽约各地展出,包括体育馆、Blue Dome夜总会

草间自导、自演「花之狂欢」、「同性恋狂欢」於全美各地电视播出

七月前推出一系列「人体炸烈」活动。

第一次「人体炸烈」於纽约华 尔街华盛顿像之前进行

第二次「人体炸烈」於自由女神像前进行

第三次「人体炸烈」於纽约的埯丝梦游仙境雕像前进行

第四次「人体炸烈」在纽约的联合国大B前进行

纽约‧Electric Circus迪司可夜总会裸体表演

纽约‧中央公园:「Love in Festival」

成立「草间有限公司」

纽约‧Nirvana Headshop发表「Weekly Flesh-In」人体绘画

选举委员会前发表抗议声明

发表「同性恋婚礼」

「Allan Burke Show」中裸体演出

纽约 Fillmore East 裸体演出

荷兰‧Mickery画廊

法兰克福‧Lichter画廊

米兰‧d符号Arte del Naviglio画廊

1969年 中央公园:「Bust Out」

纽约‧Blue Dome夜总会

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唤醒死者之大狂欢」

於纽约成立「草间服装」

1971年 「草间服装」於欧洲各地展出

海牙‧International Galerij Orez:「鸟笼‧绘画‧女人」

第一届纽约**放映「草间的自己消灭」

1975年 返回日本后第一次个展,东京‧西村画廊:「内そ淼乃劳鲇息」

1978年 松本市‧松本商工会馆

东京‧美国中心:个展及上映「自己消灭」

1982年 东京‧富士电视画廊:「迷恋」

米兰‧d符号Arte del Naviglio画廊

东京‧Supplement画廊:上映「自己消灭(1967)」及「花之狂欢」

东京‧Video Gallery Scan:「裸体圆点消灭」

海牙‧Ornis画廊:「草间里�950-1970」

东京‧富士电视画廊:「自己消灭」

东京‧Video Gallery Scan

东京‧九品传净真寺:「婆沙罗之花」

东京‧富士电视画廊:「无限炸烈」

巴黎‧Christian Cheaneau画廊

法国‧Calais市美术馆

福冈‧北九州市立美术馆:「草间里�埂br> 法国‧Dole市立美术馆

芝加哥‧芝加哥国际艺术博览会

1988年 东京‧富士电视画廊:「灵魂燃烧闪光」

神奈川‧箱根雕刻之森美术馆

1989年 纽约‧国际现代美术中心:「草间里�仡櫿埂br> 牛津‧现代美术博物馆:「草间里�埂br>1991年 东京‧Nabis画廊:「草间的拼贴艺术1953-86」

东京‧银座新力大楼‧1991东京艺术博览会:「自己消灭」

福冈‧MOMA画廊:「草间里�埂br> 东京‧富士电视画廊:「天地之间」

1992年 东京‧草月美术馆:「燃烧的天河」[巡回至新泻市美术馆展出]

福冈‧MOMA画廊:「草间里�埂br>1993年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

罗马‧Valentina Moncada画廊:「草间里�埂br> 威尼斯‧d符号Arte del Naviglio画廊:「草间里�埂br> 福冈‧福冈市美术馆:「草间里�娈嬚埂br>1994年 长野‧驹根高原美术馆:「草间里�埂br> 长野‧长野县信饷佬g馆:「草间里�埂br> 东京‧富士电视画廊:「我的独自逝去」

福冈‧MOMA画廊:「草间里�埂br>1995年 东京‧Ota Fine Arts:「草间里�鹤詺⒌奈摇br>1996年 东京‧Ota Fine Arts:「草间里�菏��嫛br> 福冈‧MOMA画廊:「我的青春展望」

纽约‧Paula Cooper画廊:「草间里�950与1960年代」

纽约‧Robert Miller画廊:「草间里�航�鳌br> 福冈‧Art Gallery Mitsubishi-Jisho Artium:「重覆」

福冈‧MOMA画廊:「照片拼贴重覆形像」

1997年 华盛顿‧Baumgartner画廊:「草间里�埂br> The Arts Club of Chicago:「草间里�埂br> 东京‧Ota Fine Arts:「草间里�翰蓍g的草间」

洛杉矶‧Margo Leavin画廊:「草间里�埂br>1998年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永a的郏翰蓍g里 1958-1968」

福冈‧MOMA画廊:「自己消灭」

作品特色:

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en:Art Brut)、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但在草间对自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草间所用的创作手法则有绘画、软雕塑、行动艺术与装置艺术等。

草间在相当早的创作时期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还有裸体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与作品有很高的同质性,并以短上衣和非常强烈的眼影妆闻名。草间曾说明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补捉网(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间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许多作品都以蕈类聚生的造型出现。在1990年代之后,草间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与服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草间也算是日本当代作家之一,自她在1978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后,陆续出版了含自传在内有10几本书籍。除了前面生平提到的几本重要小说之外,还包括了《圣马克教堂的燃烧》(1985年)、《天地之间》(1988年)、《拱形吊灯》(1989年)、《樱冢的双重自杀》(1989年)、《如此之忧》(诗集,1989年)、《鳕鱼角的天使》(1990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纽约故事》(1993年)、《蚂蚁的精神病院》(1993年)、《堇的强迫》(1998年)、《1969年的纽约》(1998年)

童年与青年时期

1939年,草间弥生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自杀企图。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点。

青年时就读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毕业后到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现在的京都市立铜驼工艺美术高等学校)主修日本画。

1950年代到1970年代

1998年出版的草间弥生作品集,收录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间的当代艺术作品1951年,青年时的绘画作品《彷徨的梦》(Zanmu)获得日本第二届创作奖入选。

1954年,草间在绘画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著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著,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刹那间,我领会到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现实中的状况、我被吓到了。于是我对于红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认为它就像是咒语,正在剥夺我的生活,我冲上阶梯企图逃离,但阶级却在我脚下散开,于是我从上面跌下来,脚腕也扭伤了。”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格鲁吉亚·欧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画给她,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著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美金2元。由于她作品中强调艺术应如超市可销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节(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银奖。

1973年,返回日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1980年代之后

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年展。

2000年,参加澳洲雪梨2000双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无限镜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样的材质复制,原作已毁损。整个作品空间为250 x 500 x 500 公分)

2001年,获得日本朝日赏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2003年,在日本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巡回回顾展。并获法国文化部颁发艺术及文学部级骑士勋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今日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激进的意念--Alexandra Munroe

国际上对於草间里�髌分�J定--涵盖五十年淼乃�省⑵促N、绘画、雕塑、环境艺术及活动--是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在长期被认为是精神常的放逐者之后,草间里�F在被视为日本现存最伟大的艺术家。1966年,她以一件户外装置作品参加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1500个玻璃球设在草坪上,她光脚穿著一套金色的和服,朝向空中球。日本当局认为她破坏了这项展览。然而到了1993年,日本政府在威尼斯双年展中设立一个主题馆,以表示对她的尊崇。於是,她成为第一位单独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想要覆长久以硎彻挪换��毡舅囆g制度的年轻一辈,如今视草间为典范。她大胆的表现,总是传达出存在於其激进意念中的浪漫精神。

那些仍然记得她在曼哈顿所呈现之前卫艺术的人们,视草间的重返国际舞台为一项奇迹式的突睢TS多人认为,她在1972年迁居回日本后便失踪了。或许正因为她是一位艺术家中的艺术家,草间经常逃避现世界。管享有名气(1968年时,她获得的媒体注视远超过安迪‧沃荷),草间离开纽约的评论家、经纪人、及收藏家回到东京,於1977年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

纽约时报评论家Roberta Smith曾经如此评论草间后期作品:

太多的画作饱受完美技巧之苦;各种圆点图案鲜明而且赋与一种愉偟囊曈X感受,但是一般的印象是过於机械化…草间女士早期作品中,色彩、符号、及间隔的波浪状变化是令人怀念的。

Smith女士K未提到草间近作中,精心创造的纷y图案及蓬勃的生气。那些以压克力料完成的作品,第一眼看K不如她早期作品般具「画相」,然而它们尺寸之大以及极端重复、缠绕的构图,K未稍减热情。同时,断言她的技巧呈现「机械化」是错误的。构成丛林般幻觉的那些无止境的圆点,是先以铅笔打底,再亲手一笔一笔填M的。草间近作中鲜艳的平面图案可能是诡诈的;时间一久,它们即可将你催眠进入她迷人的艺术里--人们所熟悉的黑暗、晕眩深渊之中。透过赋与她荒诞的幻想一个明确的形式,草间再一次证明,创造力足以战胜自我的退化。

草间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相当古典和优雅,但是任何看到其作品的人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无穷无尽的圆点和条纹,艳丽的花朵重叠成海洋,混淆了真实空间的存在,只有阵阵眩晕和不知身处何处的迷惑。

重复性的圆点对于草间弥生与其被当作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不如说是一种治疗。1929年生于日本本土的草间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幼年时代她就对现实生活视域中的圆点充满兴趣。镜子,圆点花纹,生物触角和尖端都是草间弥生后来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母题,她对斑点的迷恋源自幼年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这场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

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像是细胞,种族,分子,那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的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她用它们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你可以去她的主页卡卡 还可以参考一下http://wwwartistorgcn/artist/11/7/200611/17905html 都有很详细的介绍 希望对你有帮助

哥特族——黑暗中寻找希冀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苍白的皮肤、留着染黑的长发,身裹紧身黑衣、脚蹬尖头皮靴、戴着大量复杂纹路的银饰,他们描上浓重黑眼圈的眼睛里总是透着悲伤和麻木,他们就是哥特族。他们看起来阴沉、怪诞、神秘,人们误解这是病态以为他们充满暴力倾向,事实上真正的哥特族倾向于那种非暴力、被动的、宽忍的生活态度。痛苦地生活是哥特族们的艺术,在他们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一个真正的哥特族害羞而且不爱交际,拒绝所有有趣的社会活动;他们热爱艺术,特别是音乐和绘画;他们面色永远苍白,哪怕是在夏天;他们执着于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虽然佩带显眼的宗教饰物,但他们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是哥特族的注册商标。

哥特族的乔装打扮使自己看上去病态、古怪,把父母和同龄人吓一跳。哥特族将自己变成了可怕的怪人,人们不再挑剔,或者是因为怕了他们。走在街头,很多人都拉着小孩远远地躲开。但是哥特族们有自己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郁和悲伤,哥特只是我们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他们看来哥特是种特别有人性的东西。哥特族吼道: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大多数哥特族迷上哥特是从哥特音乐开始,哥特音乐气氛怪诞超现实,歌词的主题奇奇怪怪神神秘秘凄凄惨惨荒荒凉凉,哥特音乐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音乐风格,同时它还是一种时尚、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社会风景———时尚全是黑色的、态度全是阴暗的,而风景全是模糊的。有许多人误解哥特族充满暴力倾向,其实他们更倾向于和平和宽忍,他们表面上看有一点厌世和悲伤,但按照他们的说法是“沉浸在黑暗中寻找希冀”。

哥特族蔓延在全球各个角落,新一代的哥特族越来越年轻,他们寂寞、冷漠、不快乐。随着《魔戒》在全球上映,剧中“暗黑骑士”成为哥特族们心中的典范,哥特潮再度席卷而来。

歌特族分支

浪漫歌特

想象这样一幅图画:带着污点的天鹅绒,烛光闪烁的浴室,多雨的午后,一头乌发——浪漫歌特 是灵感直觉的居民。对他们来是说,每个瞬间都是稍纵即逝的悲剧,每一个独特的亲吻都被时光所吞没,只有爱情能战胜存在的虚无。浪漫歌特 因他们对灾难持有稀奇古怪的期望而被声名狼藉。然而,当他们中的两个爱上彼此的时候,结果会是激情四射,甚至有时会致命到感动普通的人们。

态度:我在爱情方面的才能显然比这帮凡人要高超许多!

衣着:有蕾丝花边的一切,爱德华七世、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典型

消沉歌特

消沉歌特钟爱冥思苦想。他们十分害羞。对于他们,生命有些过于明亮、过于喧闹、过于热情了。他们往往是病态和艺术化的。你可以在他们的艺术品里看到这一切——厄运之美、轻浮的言行、必死的命运。消沉歌特 很容易在歌特族中被认出,你可以看到他们在某处萎靡地倚着墙,看起来像是被遗弃的濒死的猫咪;有时会作画或写作;有时会寂静地守候。他们是梦想的舞者。消沉歌特属于黑暗忧郁的典型,尽管被忽略和遗忘的感觉在所有歌特族中都很司空见惯。但消沉歌特仍是歌特中的少数民族。

态度:温文而雅的人们总是在无情的世界中枯萎

衣着:罗曼蒂克的、摩登的

吧主的话:看到了么?中国目前所知道的歌特不过就是 这种歌特,他们可是歌特中的少数民族,别在网上看了一篇关于歌特的文章就自以为是,这种歌特不常见,但中国很多人把这种歌特 当成歌特的典范,对此我只能说,无知!

活泼歌特

这些人是怎样的?你怎能同时既活泼又是个歌特?不用太着急,因为活泼歌特从不严肃。也许他们是在否定,也许他们具有两面性。有人说他们是折翼的 消沉歌特。更容易接受的看法是:当你沉溺在恒久的歌特直接中足够久,并对一切都感到厌倦,你就会突然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有一件可以肯定的事那就是,他们懂得如何过得快乐

识别一个哥特族

害羞且不爱交际。艺术倾向。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苍白,哪怕是在夏天。拒绝所有有趣的社会活动。

哥特味道?

任何气氛诡异阴暗的东西都算是有点哥特味道。关于音乐,有上百像darkwave、goth techno、dark alternative、ambient ethereal之类的名词都有“哥特味道”。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欲、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恶魔主义?邪教?

哥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哥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哥特音乐的感觉。

哥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年轻的保守主义哥特族、共产主义哥特族、法西斯哥特族和无政府哥特族,但是这实在是很少的一群人,九十年代哥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这是Rosetta Stone乐队最喜欢的主题。

哥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哥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哥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情。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哥特族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哥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银饰。

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宽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

太阳神之眼。Sisters of Mercy的唱片《Vision Thing》使这个标记广为流传,有些人会将这个标志刺在身上。

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

十字架(基督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锁链和铁钉。

身体穿孔。哥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在美国的犹他州,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再其次是(难以启齿,私人部位)乳头。

哥特式爱好

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

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H R Giger的幻想生物美术"异型",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视觉作品。

丁香烟,一种更经久、更浓厚,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香烟。

猫,因其特有的阴郁气质而被哥特族所青睐。

蜡烛和圣诞树,气氛十足哥特的照明物。

妖精、怪人、蜘蛛、蜘蛛网、坟墓、棺材等其它与幽灵有关的东西。

你是一个哥特族吗?

你时常会感到自己有魔鬼的气质吗?你的是否经常希望白天不再出现?你永远喜欢黑色的T恤衫?也许你就是个哥特族,只是你自己并不知道。

你常常沉溺于消沉的感觉,并在痛苦的冥想中获得了一种奇怪的欢愉感?那你真的具有哥特倾向。不过,如果你喜欢以一种暴力的方式获得这种感觉,那么你根本不是哥特族,这只是精神疾病而已。

你的衣柜里全是黑色的衣服?那你有可能是个哥特族。

你想是吗?

首先要从基础开始:头发、脸和皮肤和衣服。请参见六大哥特模特,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处理。注意,不要穿什么马利林.曼森的黑T恤,那是休克摇滚,不是哥特摇滚。

之后是神态和气色。显得极其绝望极其痛苦是极其必须的——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你怎能无动于衷?记住:必须克制你的喜悦心情!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微笑!没有任何事值得高兴!在哥特族里,微笑就等于让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酷男去扮演一只唐老鸭。

再者可以考虑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穿个孔,加些金属饰物。

当然你知道了,哥特不只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衣食住行,你一定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阴暗。

你还可以养一只啮齿类的小宠物,比如老鼠什么的,啮齿类是自然界的哥特族,你应该经常和它交流一下哲学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601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随机推荐

  • 创意生日礼物网(创意生日礼物定制)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创意生日礼物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创意生日礼物定制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有创意的生日礼物"最好的礼物并不一定要贵,而是贴心,至于怎么个贴心法,这个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1个性惊喜型。可

    2024-04-15
    44800
  • 全球知名婴儿服装品牌有哪些值得推荐?

    全球知名婴儿服装品牌有如下推荐:Carter’s 品牌、Gap品牌、Mothercare品牌、好孩子、千趣会、Naturespurest1、Carter'sCarter’s 品牌是由William Carter先生在1865年创造

    2024-04-15
    34600
  • 十大抗衰老精华

    1、宝丽极光幻彩精华液这款产品是它抗衰老系列当中最高端的产品,里面蕴含的成分也是非常的珍贵的,集合了多种核心专利技术,可以从根源上柔弱肌肤。2、莱伯妮鱼子酱反重力精华这款产品主要利用了深海鱼籽精粹作为配方,再结合珍珠囊和五胜肽的复合物,能够

    2024-04-15
    37900
  • 珂纯化妆品是贴牌吗

    是贴牌。珂纯化妆品并不自主研发和生产产品,而是将其品牌授权给其他化妆品公司进行生产和销售,珂纯化妆品仅提供品牌和设计,并在产品的销售和营销方面提供支持,但并不直接参与产品制造的过程。成品OEM订单起订量的要求一般是按照瓶、个、支、片的单位来

    2024-04-15
    50400
  • 精华露,精华凝露有什么区别

    精华露,精华凝露没有区别,两者意思相同,即精华素。精华素是用于脸部的护肤品中的一种,含有较珍贵的功效成分,如植物提取物、神经酰胺、角鲨烷等,它的作用有防衰老、抗皱、保湿、美白、去斑等等。精华素通常使用在护肤水之后,乳液或面霜之前。由于精华液

    2024-04-15
    36800
  • 化妆品代加工有几种类型,我想做一个自己的品牌,流程是怎么样

    化妆品代加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类型:OEM和ODM,这两种类型都是化妆品代加工,但是他们的合作方式又有不同之处。OEM俗称为“贴牌生产”或“代工生产”,在我国也因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 OEM又称做“委托生产”、“委托加工”、“定牌制

    2024-04-15
    42300
  • 性价比最高的面霜有哪些?

    现代女孩子越来越注重护肤这件事情,女为悦己者容,除了化妆打扮之外,肌肤本身的状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女孩子想要看起来面色红润,肌肤光滑有弹性,是显气色显年轻的关键。护肤品的涂抹分数个步骤,而早晚的步骤也不是完全一样的。面霜则是护肤期间非常重要的

    2024-04-15
    35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