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油保湿品牌消费指南夏季护肤除了防晒就是控油保湿,护肤品当中绝不可少的就是控油补水的产品,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肌肤,控油补水都是必须的。那么,控油产品哪个牌子好?控油保湿什么牌子好?控油保湿品牌哪些地区分布的最多?哪里产的控油保湿比较好?获得大品牌、著名商标、省市名牌等荣誉的控油保湿品牌有哪些?为了给消费者们提供真实的控油保湿市场情况以及准确的行业品牌信息,以下是CNPP提供数据支持,网站为您统计的控油保湿十大品牌榜单及相关品牌推荐,供您参考。
控油产品哪个牌子好控油保湿十大榜单十大控油保湿品牌榜中榜,控油保湿面霜-控油保湿套装品牌,保湿控油护肤品哪个品牌好(2022)1L'OREAL巴黎欧莱雅始于1907年法国,全球知名美容护肤和美发品牌。巴黎欧莱雅的产品涉及女士护肤、彩妆、女士洗护发、家用染发、男士护肤、男士洗发及造型等诸多领域,全方位带来“从指尖2NIVEA妮维雅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旗下大型全球护肤品和身体护理品牌,于1911年在德国汉堡成立。妮维雅是全球颇具知名度的护肤用品供应商,旗下拥有专业的肌肤及医学研究团队和销售团3Kiehl's科颜氏创于1851年纽约,专业植物自然护肤品牌,于2000年,加入欧莱雅集团。揉和了美容、药草、药学及医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致力于提供顾客专业的咨询服务,以及从脸4LANCOME兰蔻1935年诞生于法国,全球知名的高端化妆品品牌。以玫瑰花为品牌标志,在护肤、彩妆及香水领域不断创新,依靠坚实的研发能力,研发出多款人气产品,如小黑瓶精华、菁纯眼5DECORTE黛珂黛珂始于1970年日本,高丝集团旗下护肤及彩妆品牌,日本规模较大的化妆品生产商。黛珂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研发出多重层微脂囊体技术,层层释放美容精华,并倡导乳6LAROCHE-POSAY理肤泉理肤泉创立于1928年法国,欧莱雅集团旗下,适合敏感性肌肤的护肤品品牌,提供肌肤敏感、屏障修护、祛痘清痘、黑头粉刺等肌肤问题解决方案。以富含理肤泉温泉水的皮肤美7百雀羚Pechoin创立于1931年上海,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护肤品牌。讲究东方护肤的平衡和谐之道,借助天然草本之力,运用现代科技,匠心打造天然温和的草本护肤品,致力于带给消费者天然8Mentholatum曼秀雷敦创建于1889年美国,全球颇具影响力的日用护肤品供应商,以自制曼秀雷敦薄荷膏而闻名于世,1991年开始进入国内市场。曼秀雷敦中国主要生产和销售曼秀雷敦和乐敦系列9珀莱雅PROYA珀莱雅是专注于深海护肤研究的化妆品品牌,专业从事化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于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3605)。公司以前沿创新配方科10自然堂CHANDO自然堂创立于2001年,珈蓝集团旗下化妆品品牌。倡导乐享自然,美丽生活的理念,针对中国人的文化、饮食和肌肤特点研制,甄选雪参、雪松、龙胆花、冰川水、积雪草等珍稀知名(著名)控油保湿品牌(2022)以上品牌榜名单由CN10/CNPP品牌数据研究部门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大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而得出,排序不分先后,仅提供给您参考。我喜欢的控油保湿品牌投票>>知名(著名)控油保湿品牌名单:含十大控油保湿品牌+高夫GF,UNO吾诺,御泥坊,BIOTHERM碧欧泉,Clinique倩碧,SHISEIDO资生堂,Avene雅漾,AHC,相宜本草INOHERB,OLAY玉兰油,VICHY薇姿,韩束KANS,DrCi:Labo,Curél珂润,佰草集HERBORIST控油保湿品牌分布情况控油保湿什么牌子好控油保湿产地品牌榜单爱美,永远是女性的主题。近几十年女性的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变化,女性的消费水平也大大地提高,她们可以大把的把钱花在保养自己容颜上,绝不手软。控油保湿产品这类的护肤品的销售依赖于广大女性同胞的强大购买力,但是好的产品更是依赖于其生产技术,配方成分。广东省的生产研发技术一直是走在全国的前沿,它的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市场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里的控油保湿品牌企业也是在全国来说处于领先的地位。一些国际上的去控油保湿品牌,通过选择上海市这个中国的贸易大城市作为在中国的大本营,来打开庞大的中国控油保湿的消费市场。
广东省知名控油保湿品牌水密码Wetcode丹姿DANZ法兰琳卡FRANIC蒽菲AFREES上海市知名控油保湿品牌百雀羚Pechoin自然堂CHANDO高夫GF相宜本草INOHERB韩束KANS控油保湿等级/荣誉榜单一个企业获得的品牌荣誉和奖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它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品牌品质。品牌荣誉、品牌奖项让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所熟知,从而带来荣誉之外的市场价值,也为消费者选择知名控油保湿品牌提供一些参考的作用。能够获得这些荣誉和奖项的企业,都是有较高的市场声誉和商业价值、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在行业前列、用户满意度高等,是有品质、有口碑、有市场竞争力的控油保湿品牌。
控油保湿驰名保护L'OREAL巴黎欧莱雅LANCOME兰蔻Mentholatum曼秀雷敦珀莱雅PROYA自然堂CHANDO控油保湿品牌规模历史企业注册资本控油保湿品牌历史行业推荐品牌品牌品牌历史/创立时间企业名称Avene雅漾1736年年皮尔法伯(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Kiehl's科颜氏1851年年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UNO吾诺1872年年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SHISEIDO资生堂1872年年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Mentholatum曼秀雷敦1889年年曼秀雷敦(中国)药业有限公司L'OREAL巴黎欧莱雅1907年年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NIVEA妮维雅1911年年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LAROCHE-POSAY理肤泉1928年年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百雀羚Pechoin1931年年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VICHY薇姿1931年年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LANCOME兰蔻1935年年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BIOTHERM碧欧泉1952年年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OLAY玉兰油1952年年宝洁(中国)有限公司Clinique倩碧1968年年雅诗兰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DECORTE黛珂1970年年高丝化妆品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控油保湿品牌注册资本行业推荐品牌品牌注册资本/企业规模企业名称POND'S旁氏31524906万元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urél珂润25189451万元花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NIVEA妮维雅19084063万元妮维雅(上海)有限公司OLAY玉兰油15029880万元宝洁(中国)有限公司LANCASTER兰嘉丝汀13845197万元科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DrCi:Labo11326237万元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宝Dabao11326237万元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lean&Clear可伶可俐11326237万元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Neutrogena露得清11326237万元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Freeplus芙丽芳丝10115280万元佳丽宝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高夫GF6796345万元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佰草集HERBORIST6796345万元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法兰琳卡FRANIC5360000万元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欧珀莱AUPRES4940884万元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UNO吾诺4940884万元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控油保湿选购事项控油保湿知识大讲堂改善T区肌肤五步走
补水——及时补水
出油的问题源于缺水,建议每天最少喝8杯水,多运动。外出一定要用保湿滋润型的防晒霜。外出时可随身携带爽肤水,随时喷一喷。
洗脸——提高洗脸的质量
用温水洗脸,加之应用清爽型、均衡型和泡沫型洁面乳这些对T区控油很有成效的洗面奶,就可以更好地清洁面部油腻。尤其是打了隔离或者化妆的人,一定要彻底清洁。
美容护理——定期做专业美容护理
一般春夏两季可20天左右做一次护理,秋冬两季次数可适当减少,一般一两个月做一次比较适合。
护肤品——使用清爽型护肤品
有收敛毛孔作用的爽肤水和清爽型护肤乳液,可以减少T型区上的油污,同时可以收缩毛孔。
饮食——调整生活饮食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不要熬夜。要多注意饮食平衡,可大量食用富含维他命的水果蔬菜,少食高脂肪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白开水,对皮肤的调理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控油保湿选购大讲堂>>
721 构造体系控盆作用
李四光教授指出,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对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的构造体系的生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认为,古生代塔里木地区主要受纬向系、西域系及其复合、联合控制,形成克拉通边缘拗陷、克拉通内拗陷及相伴的中央古隆起带。古生代末的海西运动,在塔里木地区的演化史中是一场变格运动。进入中新生代以来,盆缘旋扭构造体系崛起,与盆地内部多体系复合,形成多种原型盆地叠合。在中奥陶世之前,塔里木地台沉积建造主要受纬向系控制;自中奥陶世开始到泥盆纪,主要受纬向系与西域系联合控制,但以纬向系为主;石炭—二叠纪的沉积主要受西域系控制;中新生代以来,塔里木盆地主要受纬向系、河西系、南天山弧、和田弧及帕米尔歹字型、青藏歹字型(头部)的联合控制,从而形成现今的盆地构造格局。因此,塔里木盆地是多构造体系联合控制的复合型盆地。
722 构造体系控制油源区、油气富集带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动期,每个构造变动期都有与之相应的构造体系以及受其控制的相应的沉积建造及油气组合,盆内的二级构造控制生油坳陷和油气富集带。
7221 构造体系控制生油坳陷
①库车坳陷:为受纬向系控制的沉降带,面积约3×104km2。它形成于中新生代,主要发育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生油条件好;同时还潜存古生界烃源岩,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②阿瓦提—满加尔坳陷:是西域系和纬向系负向复合的大型坳陷区,面积为8×104km2。从震旦纪以来长期沉降并堆积了巨厚的各时代地层。该坳陷发育3套烃源岩:上震旦统—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及页岩;石炭系—下二叠统碳酸岩及泥质岩;三叠—侏罗系的泥质岩、页岩及煤。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盆地重要的油源区。
③喀什—叶城坳陷:是纬向系、西域系和帕米尔歹字型构造体系负向叠合的产物,面积约58×104km2。该坳陷区有3套生油岩系:寒武系—奥陶系生油岩,主要为一套海相灰岩、泥页岩、白云岩、磷块岩等;石炭系—下二叠统,为浅海—海陆交互相暗色泥页岩、灰岩;中下侏罗统,为浅湖—湖沼相的暗色泥页岩、泥灰岩或油页岩。区内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盆地西南地区主要油源区。
④民丰—瓦石峡凹陷:该凹陷带主要是青藏歹字型头部外围断褶带控制的山前坳陷,为中新生代坳陷,主要发育中下侏罗统暗色泥质岩夹煤的烃源岩,生油条件较好,是该区的主要油源岩,可能还发育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但该区的生油条件较为逊色。
7222 构造体系控制油气富集带(隆起或斜坡带)
这里所讲的油气富集带是指二级构造控制的隆起带或斜坡区。
①沙雅隆起:位于库车坳陷以南,面积为3×104km2,是纬向系二级正向隆起带,该隆起出现于加里东早期,定型于海西期,在中生代仍处于隆起状态,新生代为北倾单斜层。沙雅隆起本身油源较丰富,而且它三面被生油坳陷所包围,故油源十分充足。油气通过断裂、不整合面等运移通道,在多类型的圈闭区聚集,是有利的油气远景区。1982年,在雅克拉构造上布了沙参2井。该井于1984年9月在奥陶系喜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油气重大突破。目前,已发现18个油气田和塔河大油田,证明沙雅隆起是理想的油气富集带。
②巴楚—卡塔克隆起带:位于盆地中部,该隆起是西域系的主要成份,是加里东期逐渐形成的古隆起。古生界厚度大,大部分地区缺失上二叠统和中生界,新生界亦较薄。该隆起带西北部的巴楚隆起、中部的卡塔克隆起两侧均为大型生油拗陷区。隆起的储集条件好,并且在隆起上发现多个油气藏及塔中1号和和田河大型油气田。勘探证明该隆起是一个好的油气富集带。
③古域墟低隆起:位于阿满坳陷东南部,是阿尔金构造带与纬向系复合控制的产物。北邻满加尔油源区,成为油气运移指向区,并已在塔东2井寒武系见到好烃源岩,也发现少许油流,为较好油气富集带。
④顺托果勒低隆起:位于满加尔坳陷以西,处于阿瓦提和满加尔油源坳陷之间的过渡转折平台部位,是下古生界油源运移指向区。已经发现一系列重磁异常和地震构造。在北部已发现哈德油气田。顺托果勒“低隆”的志留系是很有希望的远景目的层,同时还应兼顾以上各目的层,特别要注意石炭—二叠系等的新发现。
⑤莎车低隆起:该隆起位于西南拗陷区的喀什凹陷和叶城凹陷之间,志留纪、古近纪一直处于隆起状态,是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侏罗系及上白垩统—古近系油源岩供给区。经重力普查后,有局部异常存在,而且相对埋藏较浅,为较好的油气前景区。
⑥麦盖提斜坡:该斜坡位于巴楚隆起西南,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抬升。斜坡上有较发育的古生界生、储油岩,而且又靠近西南坳陷油源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地区。同时,又是中—古生界沉积相变化带,有利于油气的富集。现已在巴什托构造的石炭系中发现油气田和和田河大气田,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⑦孔雀河斜坡:该斜坡位于盆地东北部,是满加尔坳陷向东北抬升斜坡区。该区下古生界生油岩及侏罗系较发育,同时也是满加尔拗陷烃源区油气运移的指向,故油源充沛,并已发现英买2油气田,因此,这一斜坡区亦应是油气富集的良好部位。
723 低级别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分布
李四光(1973)、孙殿卿(1974)早就指出,要注意低级次扭动构造与油气关系。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发现,盆内二级隆起带或斜坡区发育的低级别扭动构造,明显控制油气田的分布。
7231 雅克拉帚状构造
该帚状构造位于沙雅隆起,总体呈NEE向展布,向东收敛、向西撒开,东西长240km,南北宽10~35km。帚状构造自东向西扩散,东端轮台仅有一排构造,向西变为两排构造,到雅克拉则变为三排构造。目前已发现10个油气田(藏),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帚状构造带的骨干断裂附近,显示西好东差。
7232 阿克库勒旋扭构造
该旋扭构造位于沙雅隆起中段,由三个旋回构造带组成。目前的勘探表明,含油气情况是内旋回层最好,中旋回层和外旋层较差。
7233 塔中帚状构造
该帚状构造位于卡塔克隆起上,总体呈NW向展布、向东南收敛、向西北撒开,分为三排断裂构造带,自北而南为:北部Ⅰ号带,中央Ⅱ号带,南部Ⅲ号带。目前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北部Ⅰ号带发现10多个油气田,为主力油气田区,中部Ⅱ号带发现塔中4、塔中1油气田,南部Ⅲ号带待勘探。
7234 叶城雁列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叶城坳陷南部,由三排构造组成,自北而南为固满构造、柯克亚构造和甫沙构造,形成于喜马拉雅期。经勘探证实只在中排柯克亚构造发现了油气田,而南排和北排均未发现油气田。
7235 巴什托入字型构造
该入字型构造位于麦盖提斜坡北部,为巴什托断裂构造带与NNW向色力布亚断裂带构成入字型构造,形成于海西晚期。1992年麦3井在石炭系顶部实现了油气重大突破。之后沿该构造带向西北和东南扩展又有新的发现,扩大了含油面积。
7236 玛扎塔克反S型(似)构造
该构造带位于麦盖提斜坡北缘与巴楚隆起交界处,目前发现了和田河大气田。该油气聚集带主要分布在反S型两条断裂之间的断隆带上,尤其是在反S型弧弯部位气田比较集中,产气层为奥陶系和石炭系。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以来,主应力场以压扭为主,故三、四级扭动构造体系十分发育,现已在几个扭动构造上发现多个油气田。尚有喀什雁列、乌帕尔入字型、喀拉玉尔滚雁列等构造带需进一步勘探,预计会发现更多油气田。另外,由于盆内工作程度很低,进一步研究亦会发现更多样式的扭动构造。
724 多构造体系控制的复合型盆地油气成藏特征
经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构造体系控制的复合型盆地,从而造就了油气成藏的诸多特殊性。
7241 多时代烃源岩、多期排烃
塔里木盆地共有6个时代三套烃源岩,即: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侏罗—三叠系。它们分布广,经历多期构造活动,使其具有多期排烃的特点,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物质基础。
7242 多时代成油体系
勘探实践揭示,纵向上存在6套成油组合(—O、O—S、C—P、T—J、K—E、N),而且各组合均已发现油气田。区域上形成7个含油气系统(库车坳陷、沙雅隆起、巴楚—卡塔克隆起、麦盖提斜坡、孔雀河斜坡、叶城坳陷、喀什坳陷)。
7243 多期成藏
主要成藏期为早海西、晚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4期,但以晚海西及喜马拉雅期为主。
7244 多油气藏类型
已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地层、岩性3大类,进而可细分为8亚类、14种油气类型。
7245 油气田(藏)具“4个并存”特点
海相和陆相油气并存、不同成藏期的油气并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并存、不同相态的油气并存。
总之,塔里木盆地勘探实践证明,油气分布受构造体系控制;主要构造体系的一级构造控制含油气盆地;二、三级负向构造控制生油拗陷(烃源区),正向构造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不整合、断裂带、山前构造带控制油气聚集带;低级别构造,特别是各类扭动构造型式控制油气田(藏)。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康玉柱、王宗秀、周新桂、康志宏、文志刚、李 涛、李会军、杨欣德、徐耀辉、鄢犀利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成果简介:(1)系统划分了中国西北地区发育的主要构造体系(纬向系、西域系、河西系、歹字型、山字型、经向系),详细论述了各构造体系组成、形态、分布范围、规模、发展演化史及其六种基本特征(阶段性、继承性、迁移性、差异性、转换性、复杂性),进一步总结了构造体系复合、联合的六种关系(斜接、反接、截接、重叠、包容、改造);(2)首次恢复了古构造体系控制下的盆地原型,探讨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构造应力场特点,论述了构造体系控盆、控油气源区、控含油气体系、控油气聚集带规律,建立了六种低序次扭动构造控油气田模式(帚状、旋扭、雁列、反S型、入字型、叠瓦构造);(3)查证中国西北地区古生界未发生区域变质,首次报道了柴达木盆地发现石炭系液体油苗,结合对其他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西北地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潜力巨大;(4)以构造体系控油为主线,进行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评价,指出了油气聚集有利区。评价优选的一级区内发现10多个油气田,对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令哈旺尕秀煤矿剖面石炭系油苗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主要完成人:张发旺、程彦培、董华、黄志兴、田廷山、倪增石、高昀、唐宏才、刘坤、张健康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成果简介:“亚洲地下水系列图”属于地质调查项目“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的成果,项目周期是2008~2010年。该成果创新性地开展了亚洲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揭示了亚洲地下水循环规律;创建了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数学模型;拓展了多模式时空综合认知的地下水空间信息技术,构建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洲际地下水编图与研究技术方法的创新。该成果填补了洲际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系列图件亚洲地区的空白,建立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平台,为亚洲各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广泛适用性。这一重大国际性成果对亚洲乃至世界水资源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对解决国际资源环境矛盾的战略需求具有深远的科学与政治意义。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亚洲水文地质图
亚洲地下水资源图
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郝美英、赵军伟、鞠建华、郭 敏、何凯涛、崔丽琼、李 亮、顾洪枢、王文利、袁俊宏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矿业联合会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所属工作项目(2006~2010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报告”成果已应用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也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和“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及说明(手册)”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形成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并由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发〔2010〕146号”文发布,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依据,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完成“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并形成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发〔2011〕137号)。编辑出版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汇编》和《实施节约能源资源应鼓励地质勘查新技术及应用》论文专集,为从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正确选择和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测试手段,获得高质量的准确数据,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出版专著
微区和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延河、侯可军、秦燕、刘锋、万德芳、范昌福、段超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瞄准国际前沿,研发我国第一个硝酸盐和硫酸盐三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第一个LA-MC-ICPMS微区原位原地B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LA-MCICPMS锆石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Fe、Cu、Zn等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首次在新疆吐哈内陆盆地硝酸盐矿床中发现氧同位素非质量效应,证明硝酸盐为大气成因,揭示了硝酸盐迁移演化轨迹,建立大气成因硝酸盐矿床成矿模型。根据Fe、Si、O同位素和S同位素非质量效应提出,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是由海底热液喷气作用形成的,一套韵律层代表一次海底热液活动,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型铁矿为同期异相关系,两者可互为过渡,建立BI F成矿模型和硅铁韵律层形成新机制。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籍贯地: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 家人:父亲李卓侯,姐姐李希贤,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471 油气在时代上的分布
西北地区油气在时代上的分布,具有多时代、多层组的特点,目前已在12个层系(Z、Є、O、S、D、C、P、T、J、K、E、N)发现了油气田(藏)(图492)。
(1)前震旦系
塔里木盆地轮台构造沙3井,于前震旦系千枚岩中发现多层气显示和气测异常。
(2)震旦系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构造上沙4井,于震旦系白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流。
(3)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部雅克拉构造上沙7井,于寒武系白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流。在该隆起西部也发现油气田。
(4)奥陶系
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的多个构造上都发现油气田。如雅克拉(沙参2井)、阿克库木(沙9井、轮南1井、轮南8井)、阿克库勒(沙14井、沙17井)、塔河大油田、沙西(英买1井、英7井)及卡塔克隆起上塔中1井。另外,在柯坪隆起地表奥陶系灰岩内发现大面积晶洞、裂隙沥青稠油等,表明奥陶系为区域性含油层系。
(5)志留-泥盆系
在酒西盆地已见到油气田,在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塔中油气田及沙雅隆起西部英买力油气田及哈1井内见到200多米厚的沥青砂岩,在该隆起上胜1井志留系内见800m厚沥青砂岩,表明志留-泥盆系有过成藏过程,而且也发现多个油气田,在有利部位可能会找到新油气藏(田)。
(6)石炭系
目前已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上多个构造发现了工业油气流,如阿克库勒、艾协克、达里亚。在巴楚隆起上巴1井、巴4井和麦盖提斜坡上的麦3井,于石炭系灰岩中发现三层油气,另在麦参1井、麦参2井、曲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在准噶尔盆地的下石炭统内也发现油气藏,特别在准东又发现上千亿方的大气田,在伊犁盆地石炭系灰岩中多处发现良好油气显示。说明该系是一个区域性含油气层。在三塘湖盆地也发现了油气田,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系见良好油气显气等。
(7)二叠系
在准噶尔盆地的二叠系内发现多个油气田(藏),在柴窝堡凹陷亦发现了油气藏,在三塘湖盆地发现了油气层,在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均发现了油气流。
图492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柱状图
(8)三叠-侏罗系
已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多个构造上发现了油气藏,如雅克拉、阿克库勒、阿克库木、达里亚、桑塔木、沙西等构造。在库车坳陷的依奇克里克侏罗系早已发现了油藏。在准噶尔、三塘湖、吐-哈、柴达木及河西走廊盆地均发现了气田或油田。
(9)白垩系
已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雅克拉构造和英买力构造发现了工业油气田,在准噶尔盆地也发现油气田,在河西走廊六盘山盆地发现良好油气显示,酒西盆地发现了油气田。
(10)古近-新近系
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已在塔里木盆地叶城坳陷柯克亚构造上新近系中新统发现了油气田(藏),在库车-轮台古近-新近系发现油气田,在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酒西盆地等均发现了油气田。
综上所述,目前发现油气田最多层位有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三叠-侏罗系和古近-新近系。
472 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
多年勘探实践证明,油气分布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和断裂带以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断褶带和斜坡带内。
4721 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1)古隆起
目前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古隆起上发现多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分布和形成机制如下:
A大型古隆起与生烃坳陷紧邻,油气源充沛
自加里东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各大盆地中的古隆起一直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如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奥陶系盆地相沉积;西北侧的乌什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寒武系下部台地相泥质岩和中、上奥陶统盆地相灰岩、泥质岩沉积。在晚古生代,塔中克拉通内浅水坳陷盆地中发育生油的石炭系浅海相沉积。出现于加里东晚期、定型于海西末期的沙雅隆起利于捕集生油坳陷,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早期(海西期)成熟的油气而成为早期聚集地。在印支-燕山早期,沙雅隆起成为北部库车坳陷和南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三叠-侏罗系的枢纽隆起,直到新生代统一形成塔东北坳陷之后,该隆起被埋于中、新生界单斜层之下,成为潜伏隆起,可捕集喜马拉雅期初熟的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油气,满加尔坳陷成熟的志留系油气以及寒武-奥陶系在喜马拉雅期生成的油气,在中、新生界和古生界形成晚期聚集。沙雅隆起的油气聚集,具有以源为主,多源补给,早、晚两期聚集,成藏时空配置多种类型的特点。塔中隆起也是在古生代中、晚期形成的隆起,介于阿瓦提-顺托果勒-满加尔坳陷和塔西南坳陷区之间,对聚集南北两侧坳陷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生成的油气十分有利。
B古隆起上的大型-巨型凸起圈闭控制油气区域性聚集
如塔里木盆地的沙雅隆起上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大型背斜地层不整合圈闭面积逾3900km2,其中发育10多个不同成因类型的局部构造。经初步钻探,已在阿克库木-阿克库勒600km2以上面积内的奥陶系侵蚀面及内幕普遍钻获油气流。如沙14井解释奥陶系含油井段200多米,远大于阿克库勒构造闭合高度75m,说明油气聚集可能受更高级别的巨型凸起控制。但由于奥陶系灰岩为细结构裂缝-微孔-缝合线型非均质常规储层,且缺乏统一的区域性盖层封闭,故一些井为低产油气,一些井只见油显示或为干层,另一些井区为高产天然气,形成大范围内非均质斑块状油气聚集。
另外,卡塔克隆起上的塔中一号巨型背斜构造圈闭面积为8200km2,该构造下古生界内有30多个高点,并被断层切割复杂化,构造圈闭条件好,寒武-奥陶系粗结构灰岩和白云岩发育,储集性能好,已钻获高产油气流,远景评价高。
C古隆起上地层楔形体控制油气聚集分布
各隆起多个不整合面所夹持的各时代地层剥蚀尖灭楔状体,楔状体具有砂层微相变化大、类型多、储、盖层不均质发育、与油气源区邻接等特征。尽管聚集形式多样,受控因素复杂,但已显示了古隆起上楔状体区域性聚集油气的特征。现已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发现多个油气田。
D古隆起上的重叠复合构造和构造带控制油气富集
重叠复合构造,指不同构造层成因机制相异、互有因果联系的构造,在垂向上重叠复合。构造带指有或无密切成因联系的构造群体或构造展布带,如塔里木盆地。
沙雅隆起上,数量多的富集油气的构造圈闭是一些重叠复合构造,尤以古生界断块和褶皱背斜遭受侵蚀后形成的断块潜丘或褶皱潜丘,与上覆中生界披覆背斜垂向重叠复合者,富集油气最为突出。如既富集于断块潜丘又富集于披覆背斜者,以雅克拉构造最为典型;主要富集于披覆背斜者,以阿克库木轮南2井为代表;主要富集于断块潜丘或断层牵引褶皱者,以阿克库木轮南地区为代表;主要富集于断块潜丘和断层牵引褶皱者,前者如英西构造和阿克库木断块潜丘东部轮南10井井区,后者如波斯坦构造。其他富集油气者,有奥陶系和石炭系背冲断块褶皱与三叠系同沉积褶皱作用形成的披覆背斜重叠复合的阿克库勒构造,前震旦系基岩断块潜丘与古近-新近系披覆背斜重叠复合的轮台构造。目前塔北获得的控制和基本探明储量,都富集于重叠复合构造之中,它们在区域上构成了6个油气富集带。
1)轮台-雅克拉-波斯坦断块潜丘和深部断褶构造+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高产井:奥陶系(沙参2井)、泥盆系(东河1井)、侏罗系(沙7井和沙5井)、白垩系(沙5井)、古近系(沙3井)。
2)阿克库木断块潜丘+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高产井:奥陶系(轮南10井)、三叠系(轮南1井、轮南2井、轮南5井等)。
3)阿克库木南潜丘油气富集带。产层及高产井:奥陶系(轮南8井、轮南11井)、石炭系(轮南9井、轮南11井)。
4)阿克库勒断块潜丘和断块背斜+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工业油气井:奥陶系(沙14井、沙17井、轮南14井)、石炭系(沙18井、沙17井、沙23井)、三叠系(轮南14井、沙18井、沙22井)。
5)沙西-沙西一、二号褶皱背斜和断块潜丘+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工业油气井:寒武-奥陶系(英买7井)、奥陶系(英买1井)、白垩系(英买1井、沙16井)。
6)桑塔木下古生界背斜+盐隆+低幅度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如桑塔木凝析气藏。
(2)古斜坡
塔里木盆地为典型,介绍如下:
A麦盖提斜坡
是西南坳陷向北东抬升的地区。该斜坡上有较发育的古生界生、储油岩系,而且又靠近西南坳陷油源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地带;同时,又是中生界—古生界沉积相变化带,故有利于油气的富集,并已在麦参1、2井,曲1、2井石炭系灰岩中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在巴什托构造发现油气田,说明该斜坡具有很好的找油气前景。
B古城墟斜坡
是满加尔坳陷和顺托果勒坳陷向南抬高部位,两大坳陷生成大量的油气向该斜坡上运移、富集。原七号重力高及塔中二号构造位于该斜坡上,有希望找到大油气田。
C孔雀河斜坡
是满加尔生油坳陷向东抬高的地区,油气必定向该区运移。斜坡本身下古生界烃源岩较发育,故油源充沛,在合适的圈闭内聚集油气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这一斜坡地区亦应是油气富集的良好部位。
D满加尔西北斜坡
位于满加尔坳陷的西北部,即包括顺托果勒坳陷的东部及沙雅隆起东南一部分,为满加尔生油坳陷向西、向北抬升部位,极有利于油气富集。
(3)断裂控制油气
A断裂控制油气运移聚集
西北地区发育有不同规模和级次的断裂,对隆坳构造格局形成、局部构造成生、输导油气、改善储集性能、封闭油气,均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大型断裂,多构成构造单元边界,控制隆坳构造格局。大断裂对隆坳展布格局的控制,体现为生油坳陷的油气向隆起区运移聚集的区域性和普遍性。
各隆起有多种性质的断裂展布,以逆冲断裂带和局部构造的形成关系最密切,据统计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及其外围已确定的50余个局部构造中有65%的构造,其形成与逆冲断裂带的活动有关(如轮台、沙雅、沙井子等逆冲断裂及其上下盘的一些构造圈闭,阿克库木、阿克库勒背冲断块形成的断块潜丘带与断褶潜丘带上的众多构造圈闭)。逆冲断裂带中的逆冲断裂及其派生的小型正断裂往往起着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断裂与储油层、不整合面、生油层或古生界油藏串通,一方面造成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的油气向上竭力运移,另一方面串通油源岩或已聚集的油气藏,使油气通过断层上窜输入上覆层中聚集,而且断层所断至的任一层位,只要该层位圈闭和储集条件具备,就可使油气聚集成藏。典型者如雅克拉侏罗系、白垩系气藏及古近-新近系的油气,就是断裂和裂缝串通不整合面,油气向上移聚的结果;轮南2井三叠系油藏就是阿克库木断裂与奥陶系油源串通的结果。
B断裂遮挡油气
逆冲断裂具挤压性质,易于在含油气渗透层与泥质岩或致密的碳酸盐岩层断层相接处(在断距小于隔盖层厚度的情况下)或断面封闭情况下,对油气起遮挡作用。较典型的实例如塔北阿克库勒背冲断块褶皱构造带,逆冲断层封闭的奥陶系褶皱潜丘中油藏得到保存,仅派生的小断层使油气藏切割复杂化而已。断裂具有破坏与遮挡作用,但以遮挡作用为主导,如轮台断裂东段。另外见于柴达木冷湖三号,酒西盆地老君庙油气田,准噶尔盆地红山嘴-百口泉油气田。
C断裂控制油气藏的分布聚集
西北各盆地构造油气藏的形成都与断裂有直接关系,断裂对油气藏的分布聚集起着显著地控制作用。断裂与局部构造、储层、烃源层三位一体的有机配置,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断裂带旁侧,常形成牵引背斜。在断裂带的端点、拐点、交点、分支点和错列点处,有利于形成圈闭。油气在应力驱动下,可优先在这些部位聚集。因此,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发育的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油气藏的聚集分布。
此外,断裂带的发育和与断裂带有关的风化淋滤带的发育,都会改善岩层的储集性能,提高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如阿克库勒凸起沙14井奥陶系致密灰岩中的裂隙型储层油气藏。
(4)区域性不整合面
西北地区区域不整合面,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T55反射界面)、海西早期运动形成的志留-泥盆系顶部不整合面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和海西末期运动形成的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T05面),对油气运移聚集最为重要。由于志留-泥盆系、石炭系在沙雅隆起主体部位剥蚀变薄、尖灭,呈楔状体叠置和错列展布,造成一些地区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复合的现象,形成了复合性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了一系列油气藏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不整合面控油的重要性。不整合面控油有以下特点:A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各隆起不整合面上的砂岩、砾岩及不整合面下的碳酸盐岩风化壳,都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构造变动可使不整合面由生油坳陷向隆起区上倾,促进了油气向隆起区运移效应的加强。
B不整合面沟通储油层导致多层系聚集油气
如塔里木盆地从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至沙雅隆起,寒武-奥陶系主生油层在隆起南缘以T55不整合面与志留-泥盆系的不同层位、不同岩性及不同类型圈闭(如沙西2号)沟通;在隆起东南坡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与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合并,奥陶系与石炭系及其圈闭(阿克库勒、阿克莫奇、达里亚等)沟通;在北部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不整合面合并,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在不同地段与三叠-侏罗系储集层及其圈闭(雅克拉、阿克库木、沙西北部等)构造接触。油源对比结果说明,以寒武-奥陶系为主的海相油气源,是沿不整合面上倾方向运移以及沿断裂垂向运移的结果。不但在志留-泥盆系、石炭系两大地层楔形体中形成了次生聚集(沙11井志留-泥盆系的油显示、阿克库勒多井的石炭系气显示),而且在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的圈闭中以及在寒武-奥陶系风化壳圈闭中形成原生和次生多层系聚集(雅克拉、轮台等)油气。但是,不整合面也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即由于海西运动所造成的长期抬升剥蚀和印支-燕山期的浅埋和短暂抬升(主要是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使一些古油藏暴露或接近地表,原油水洗氧化变为重质油(英买1井奥陶系油藏、沙13井奥陶系风化带聚油点),或逸散严重(沙9井、轮南1井奥陶系风化带油气聚集),甚至变成沥青(沙5井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不整合面上、下的石炭系和三叠系软沥青)。在塔里木盆地中、北部奥陶系顶部发现油气田,如塔中一号油气田、阿克库勒(桑塔木)油气田。在甘肃酒西盆地志留系(变质岩)顶部风化面发现鸭儿峡油田。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石炭系顶部风化面均发现油气田,如克-乌油气田等。
4722 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有:克拉玛依、乌伦古、乌鲁木齐、吐-哈、伊犁、三塘湖、库车、阿瓦提、喀什、叶城-和田、且末、孔雀河、柴北缘、柴西、祁连山前、六盘山等16个盆地,这些前陆盆地地质构造上分四个带:即:逆掩带、断褶带、坳陷(凸)带、斜坡带,据目前勘探实践表明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断褶带1~3排构造带内,如塔里木(图310,图493),准噶尔(图494)、柴达木盆地等,发现多个油气田,以及斜坡带和逆掩带(酒西盆地青西油田)。
图493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纲要图
总之,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才刚起步,前景广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4723 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低级次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藏)分布
根据构造体系控制油气的理论,在一定扭应力作用下,油气由应力较大的部位向应力低值区或应力梯度过渡带移聚。目前已在西北地区发现有:雁列构造、人字型构造、反 “S” 型构造、旋扭构造、弧型构造等。
(1)雁列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叶城雁列构造是控油的典型实例,该构造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柯克亚油气田就位于这个雁列构造的第二排西端,是由古近-新近系组成的短轴背斜圈闭;储油气层位是中新统,生油层是深部的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地震资料表明在中生界、古近-新近系下部出现若干条断裂,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并储集于中新统成藏。另外,库车坳陷西部、沙雅隆起西部及喀什坳陷都存在相似的雁列构造带,可能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2)帚状构造带
多个油气田分布在帚状构造骨干断裂构造带上,如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帚状构造带、塔中帚状构造带等控制油气分布十分明显。
(3)旋扭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部发育一个阿克库勒旋扭构造带,该构造带外旋层为阿克库木构造带,中旋层为阿克库勒-亚里木构造带,内旋层为塔河构造,在三个旋扭层均发现多个油气田,如塔河大油田位于内旋层中,准噶尔盆地北三台旋扭构造控制了北三台油田。
(4)反“S” 型构造带
在塔里木、吐-哈、柴达木等盆地均发现反 “S” 型构造带,这些构造带上部发现了油气田,油气田分布多为反 “S” 型转弯部位,如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玛扎塔克仅 “S” 型构造内发现和田河大气田,吐-哈盆地台北坳陷丘陵反 “S” 型构造内发现了3个油气田,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反 “S”型构造内发现冷3、4、5号油气田。
(5)入字型构造
该构造型式在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均有发现,如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巴什托入字型构造控制着巴什托油气田分布,准噶尔盆地百口泉入字型构造控制着百口泉油田分布。
(6)叠瓦断裂构造
典型的叠瓦断裂构造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由NE向展布的三条逆冲断裂带组成叠瓦状(剖面),这三条主干断裂带控制了克拉玛依大油田,多个油气田又主要分布在逆冲断裂下盘。
图494 乌鲁木齐前陆盆地构造带及油气分布示意图
玛扎塔克反S型(似)构造体系位于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西南部,断裂构造带由北西向南东延伸呈似反S型,长度达120km。在该构造体系南部于1998年发现和田河大气田。
541 反S型(似)构造的形成
巴楚隆起是一个起始于前震旦纪的继承性古隆起。震旦纪时,其隆起高部位位于现今麦盖提斜坡的东北部,为一近东西向的宽缓隆起。志留纪—泥盆纪时,隆起高部位向北迁移,隆起高部位位于现今的色力布亚—玛扎塔克断裂一带。早期海西运动,巴楚隆起两侧断裂活动不明显,地层厚度自东西两侧向隆起高部位逐渐减薄。由于受早期海西运动的影响,石炭纪时,巴楚隆起构造走向发生变化,由早古生代的近东西向转变为北西—南东向,向西南与麦盖提斜坡呈逐渐过渡关系。海西晚期—印支期的构造运动使巴楚隆起及相邻的麦盖提斜坡北部地区强烈隆升,导致隆起上缺失上二叠统—白垩系。仅在隆东南端的和深2井和卡塔克隆起东端的巴东2井见108~550m厚的三叠系地层。根据巴楚小海子地区露头剖面观察,下二叠统有大量火山岩,并向南增厚,说明海西晚期有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火山岩刺穿石炭纪地层。早期喜马拉雅运动(古近纪初期),巴楚隆起进一步隆升遭受剥蚀,并再次形成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并存的格局。此时,麦盖提斜坡为一宽缓向南倾的斜坡,古近系由南向北依次超覆,在麦盖提斜坡北部和巴楚隆起尖灭。
图5-9 塔中北斜坡油气运聚模式图
玛扎塔格断裂,震旦纪—中奥陶世为正断层。从晚奥陶世末,由于区域挤压应力作用,该断裂转化为挤压性逆冲断裂,并伴有抬升。海西晚期有拉张,又有挤压活动,早二叠世发生火山喷发,之后本区再次抬升,缺失中生界沉积。
新近纪沉积时,由于昆仑山系的急剧抬升,塔里木盆地被迫下沉,在此背境中,巴楚隆起相对沉降,致使新近系安居安组,沉积面积扩大。与此同时,巴楚隆起南北两侧边界断裂——色力布亚断裂(NNW)、古董山断裂(NNW)、玛扎塔克断裂(NW)及阿恰断裂(NNW)、土木休克断裂(NW)强烈活动,并被帕米尔歹字型的顺时旋扭应力场所收容,导致似反S型最终定型。至新近系上新统阿图什组沉积时,巴楚隆起再次下沉,接受了阿图什组1253~1303m厚的砂泥岩沉积(图5-10)。
图5-10 玛扎塔克反S型(似)构造展布图
542 构造体系控油作用
5421 和田河气田位于玛扎塔克反S型(似)断裂带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于1998年12月在鸟山构造上设计了鸟山1井,该井于3872~3885m下奥陶统白云岩中获工业气流,日初产气41×108m3。又于1998年9月在玛扎塔克断裂带上的玛4井于井深2017~2281m下奥陶统灰岩中获高产气流,日初产天然气为274×104m3,并于1999年把玛4气田改称为和田河气田,该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为620×108m3。
玛扎塔格反S型(似)断裂构造,出现于晚加里东期,海西期再次活动,喜马拉雅期形成了南北两条断裂夹持的断背斜(图5-10),两侧断裂于喜马拉雅期再次活动,主断裂断穿切了中新统,其南侧的次要滑脱断层沿中新统和上新统断滑直通天。
喜马拉雅期以寒武—奥陶系为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沿断裂从深部向上运移至中奥陶统灰岩及上覆石炭系灰岩及砂砾岩中聚集成藏。
天然气田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S型(似)向北凸出的弧形带内,是地应力适中的构造带,如玛4井—玛8井段(图5-10)。而南侧的喜马拉雅晚期的滑脱断层因未形成圈闭不具成藏条件。
5422 气藏成藏模式
在石炭系、奥陶系储集层中普遍分布有沥青,沥青具有多期多源混合的特点,表明气区奥陶系存在古油藏的破坏过程,气田部分层段获得了少量石炭系与寒武系混源的凝析油是其(佐证)。根据构造发育历史,建立起该气田的成藏模式。
古油藏形成与破坏(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震旦纪—奥陶纪,受引张拉伸运动的影响,在和田河气田范围内发育一组张性的正断层,形成一个近东西向的断垒构造,同时在寒武系盐下形成构造,为下倾方向的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指向区。在早古生代晚期,早先的张性断裂转变为挤压型断裂,寒武系圈闭中的油气通过断层向上运移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聚集成藏。志留纪—泥盆纪,奥陶系遭受风化剥蚀,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储集层;另一方面大气淡水的淋滤和生物降解作用破坏了奥陶系古油藏,形成大量的沥青和重质原油(气田东部的玛4井区受构造运动影响小,寒武系古油藏破坏程度低,保存较好)。
天然气形成与逸散(海西晚期):至石炭纪,塔里木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沉积了厚达800~1000m的石炭系。到晚期海西(即早二叠世末期),塔里木盆地大面积的火山活动促进了寒武系、石炭系烃源岩的迅速熟化。和田河气田及北部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进入干气阶段,早期形成的下寒武统古油藏的石油裂解成干气,而寒武系的烃源岩处于凝析油及湿气阶段。同时,晚期海西的火山活动也导致了和田河气田两侧的断裂活动,断裂切穿二叠系,使天然气发生垂向运移而逸散。
天然气聚集成藏(喜马拉雅期):印支—燕山期,巴楚地区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剥蚀作用,地温梯度变小。至喜马拉雅期,由于昆仑山急剧升高,塔里木盆地相对下降,接受巨厚的第三系沉积。喜马拉雅晚期,受区域挤压应力的影响,和田河气田两侧断裂运动剧烈,产生断开基底的深大断裂,形成现今的断垒构造,在石炭系和奥陶系形成了较好的构造圈闭,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寒武系古油藏油的裂解干气和由干酪根直接裂解的干气,通过气田两侧的断裂向上运移,形成和田河气田次生气藏。
5423 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集层
(1)碳酸盐岩储集层
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储集层集中在奥陶系古潜山和石炭系生物碎屑灰岩段,其天然气储量达45464×108m3,占气田探明地质储量的735%。储集体物性受沉积相带和后期溶蚀、破裂等成岩作用的多重影响。
1)奥陶系潜山(O)
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岩性主要为泥晶灰岩、粉晶—细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储集类型为裂缝—孔洞型,是典型的双重介质储集层。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溶蚀孔、溶洞及裂缝,喉道主要为细长缝及网状微缝。
基质孔隙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岩心分析孔隙度分布区间为0089%~2745%,平均195%;溶蚀孔洞形成的孔隙度较高,对玛5井、玛401井、玛4井的174块岩心用自吸法分析孔隙度,孔隙度分布在011%~1657%之间,平均值为685%。渗透率分布区间为0005×10-3μm2。
奥陶系潜山顶部风化壳发育未充填溶蚀针孔和溶洞,形成有效的储集空间。溶洞大小不均,多被溶塌岩堆积充填,充填物受围岩支撑,溶蚀作用强烈,形成了大量溶蚀孔,对天然气储集起了重要作用。
2)石炭系生物碎屑灰岩段
生物碎屑灰岩段在气田范围内分布稳定,一般厚40m左右,主要为开阔台地亚相的生物碎屑滩、砂砾屑滩微相的沉积,顶部有少量局限台地亚相灰质白云岩坪微相的沉积,岩性为褐灰色、深灰色泥晶、粉晶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粒屑灰岩互层,顶部常夹少量白云质灰岩或灰质白云岩。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孔、溶蚀孔洞,张开缝、构造微细缝为主要渗滤通道,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
物性分析孔隙度平均值为355%,最大达1911%。玛3井溶蚀孔洞集中发育段,计算机扫描面孔率为216%。分析渗透率平均为223×10-3μm2,最大达128×10-3μm2。测井计算孔隙度一般3%~5%,部分井段达到8%,渗透率为(10~30)×10-3μm2。
石炭系生物碎屑灰岩段溶蚀孔洞非常发育,孔洞发育密度达10~14个/m。生物碎屑灰岩段溶蚀作用与奥陶系灰岩的大缝大洞式的风化壳溶蚀有所不同,溶蚀孔洞表现为针孔或海绵状,主要属于埋藏期硫酸溶蚀作用。
有效裂缝包括构造缝和成岩缝。构造缝密度20~485条/m,未充填—半充填,为主要的渗滤通道。成岩缝主要为发育在生物碎屑灰岩条带中的垂直缝,不穿层,裂缝短而宽,缝长一般为10~50cm,宽一般为1~5mm,裂缝面被自形晶方解石半充填。
生物碎屑灰岩段酸化效果好,一般酸化前测试获几百至几千立方米天然气,酸化后就能获得高产。典型的是玛3井1414~1424m井段的测试,酸化前日产气454m3,酸化后日产气1146×104m3(794mm油嘴)。
(2)碎屑岩储集层
石炭系砂泥岩段(C2)
石炭系砂泥岩厚度为269~3545m,砂岩段厚度99~141m,占地层厚度279%~57%,最大单层厚度295m,一般厚10~20m。该段地层横向上分布基本稳定,连通性较好,为滨浅海相前滨一临滨亚相沉积,岩石类型以细—中粒岩屑砂岩为主。岩心分析孔隙度为199%~2108%,平均1225%;渗透率为(0024~774)×10-3μm,平均312×10-3μm。储集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基质微孔和粒间孔,次为构造缝及溶洞。
砂砾岩段储层基质孔隙度低,非均质性较强,但裂缝发育,大大改善了储集性能。玛401井在2126~21653m测试,794mm油嘴,日产气168372×104m3,计算绝对无阴流量11581×104m3/d,有效渗透率803×10-3μm。
5424 盖层
本区石炭系区域性盖层是和田河气田得以良好保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和田河气田石炭系有:上泥岩段、中泥岩段、下泥岩段三套区域性盖层和石炭系砂泥岩段中若干区带性泥岩盖层。它们与下伏的石炭系标准灰岩段及奥陶系古潜山形成良好的区域性储盖组合,与石炭系砂泥岩段潮坪亚相的砂层组形成较好的区带性储盖组合。
和田河气田构造形成于喜马拉雅早—中期。断裂的剧烈活动,破坏了寒武系古油藏圈闭的有效性,使天然气沿断层发生垂向运移进入上覆的奥陶系、石炭系圈闭,形成现今气藏格局。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运动,对主体构造未造成破坏。
543 油气分布预测
5431 玛扎塔克反S型(似)构造
油气主要聚集在断裂构造带弧弯内侧,表明该段构造应力适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并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5432 巴楚隆起北部阿恰—吐木休克断裂带
也具有似反S型特点,注意寻找有利圈闭进行勘探发现油气田。
5433 巴楚隆起7条NW向断裂构造带
目前已在2条断裂构造带中发现油气田,如色力布区及玛扎塔克断裂带,其余5条断裂构造带,要深入研究其成藏条件,择优钻探发现油气田。
构造体系控油作用,具有多级叠次控制特点,一级构造体系控制含油气盆地,二级构造体系控制盆地内隆起与坳陷,三、四级构造体系控制油气构造带和油气田(藏)。油源区的分布,烃源岩类型、烃源岩岩性及厚度同样与构造体系及其复合息息相关。研究区历经多期的构造运动,发育多种类型构造体系及其相互复合、联合,在盆内铸就了多个大型坳陷区,成为主要油源区(图41,图42,图43)。
本区主要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及三叠-侏罗系烃源岩。
411 塔里木盆地
该盆地主要生油坳陷有满加尔坳陷、阿瓦提断陷、库车坳陷、塔西南坳陷和塔东南坳陷。烃源岩总厚上千米(图41,图42,图43)。生油地球化学指标好,多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有的油源区为单一种构造体系所控制,如库车油源区;有的油源区受两种构造体系及其复合控制,阿满油源区即是;有的油源区为两种以上构造体系叠加控制,如塔西南油源区等。
图41 中国西北地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厚度图
图42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厚度图
图43 中国西北地区三叠-侏罗系烃源岩厚度图
4111 库车油源区
该区受天山纬向系多期控制,古生代为塔北台缘坳陷区,海西末期构造运动,天山升起为隆起断褶构造带,在南天山山前形成了库车山前坳陷,总体呈近东西向的弧形坳陷盆地,构成天山纬向系沉降构造带。其内发育有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主要是湖相泥岩、煤系烃源岩。
湖相泥岩为滨湖-半深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和黄山街组,煤系泥岩和煤层主要分布在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和中、下侏罗统。三叠系泥岩为主力烃源岩,侏罗系煤系泥岩属中等-好烃源岩,油页岩为重要烃源岩。
三叠-侏罗系烃源岩,近南天山南缘呈东西向分布,侏罗系烃源岩分布面积大于三叠系烃源岩面积,其厚度等值线也呈近东西向分布,两者厚度都在南天山断裂一侧加厚,至断裂带不封闭,推断南天山断裂带之下压覆着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三叠系烃源岩厚度为100~800m,侏罗系烃源岩厚度100~500m。以拜城—库车河一带厚度最大(图43)。
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高成熟的不同阶段。
上述三叠系-侏罗系泥岩和煤系烃源岩系分布、厚度等值线形态、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及热演化成熟度Ro等值线的分布,皆一律近东西向,其厚度、有机碳含量变化以及Ro值向断裂带又一律增大,明显反映着东西向构造和东西向天山南缘断裂带对烃源岩区的控制和影响。
另需指出,库车地区还存在一个古生代油源问题,钻探已揭示阳霞凹陷有上奥陶统或上寒武统白云岩分布,乌什地区发育有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等烃源岩,它们是塔里木盆地古生代边缘坳陷,具备良好生油条件,其分布范围尚需进一步查认,是一个潜在的重要烃源岩。
4112 阿瓦提油源区
该区为纬向系与西域系联合控制的油源区,是震旦纪—中奥陶世、石炭纪—早二叠世、三叠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多期沉积中心相叠合的地区,在各层系埋深图上,阿瓦提断陷均呈现为深坳陷状态。
(1)寒武-奥陶系烃源岩
寒武-奥陶纪,阿瓦提油源区属塔西克拉通内坳陷,为天山纬向系与昆仑纬向系间的稳定沉降地区,并与满加尔边缘坳陷连成一体,呈东西向展布,两坳陷后来被北西向顺托果勒低隆起分隔。阿瓦提地区是西部坳陷区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寒武纪早期西部坳陷海水广布,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凝缩层段,发育了优质烃源岩。如玉尔吐斯组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其厚度可达20多米。中寒武世,克拉通内坳陷由局限台地相转变为蒸发台地相,相应发育含高有机质的烃源岩。从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分布图分析,阿瓦提坳陷除显示东西向构造特点外,还显现北西向构造作用。皮1井附近烃源岩厚度100~240m,东南的塘参1井烃源岩厚度160~200m,两个厚度中心构成北西向烃源岩带,反映了东西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联合控制烃源岩分布。
从寒武系残余有机碳含量分布图可知,西部内坳陷等值线圈闭长轴呈近东西向,满加尔边缘坳陷,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圈闭呈向北、东南开口的舌状,两者之间在沙参1井一带有机碳含量等值线圈闭为北西向,也显示出东西构造与北西构造对烃源岩分布的一定限制关系。寒武系底界Ro等值线形态由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种方向合围,并向西开口。
下奥陶统灰岩烃源岩厚度在100~400m;中-上奥陶统泥岩厚度100~200m,灰岩烃源岩厚度等值线与塔中地区等值线连成北西向。中奥陶统为台缘斜坡、盆地边缘相泥质泥晶灰岩、黑色泥岩。上奥陶统半闭塞欠补偿陆源海湾相的黑色泥岩、页岩。阿瓦提断陷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等厚线向西均不封闭,推测柯坪山地区压覆着此套烃源岩。阿瓦提地区这套烃源岩与满加尔地区的烃源岩厚度圈闭形态总体构成东西向,又与塔中地区烃源岩厚度等值线圈闭形态组合成北西向,也标示东西向与北西向构造影响烃源岩区分布的特点。
(2)石炭-二叠系油源岩
早石炭世,西部坳陷为西域系与东西向构造联合控制,为开阔台地相沉积。晚石炭世早期,为闭塞台地和潮坪相岩系。晚石炭晚期,南部为开阔台地相,北部为闭塞-半闭塞台地相沉积。中二叠世,阿瓦提地区西部为曲流河相,东部为滨湖相沉积。石炭系烃源岩为泥岩和灰岩,下二叠统烃源岩为泥质岩。
上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基本特点是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断裂和东西向的沙雅隆起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三叠系烃源岩
本区发育陆内坳陷的湖相泥岩、煤系烃源岩。早三叠世,为滨-浅湖相、三角洲相;中三叠世发育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晚三叠世为滨-浅湖相和三角洲相。各时段各相带皆为近东西向展布。泥岩烃源岩厚0~300m,有机碳含量等值线自满加尔东向阿瓦提呈三角形,总体近东西向。阿瓦提—南喀1井一带油源区,与沙井子断裂带平行,呈北东向伸展。
4113 满加尔油源区
该油源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满加尔地区。满加尔坳陷的沉积展布及埋深特征,既表现出东西向形态,又显示北西向的特征。除二叠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外,该坳陷是一个长期发育的沉降和沉积中心,其中寒武纪—泥盆纪沉降最为强烈,系东西向和北西向负向构造重叠复合的结果。该区发育着寒武-奥陶系、石炭系及三叠-侏罗系三套烃源岩(图41,图42,图43),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油源区,特别是对塔北隆起、卡塔克隆起、孔雀河斜坡及古城墟低隆起供油气最为便捷。
(1)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
中-下寒武统碳酸盐烃源岩为台地相、斜坡相、陆相棚和半深海相,东部和南部相带呈近东西向,而西北部相带为北西向,其厚度等值线显示为三角形,东边尖,西边等值线大约为北西向。西部南北两个厚度中心呈北西向分布,东部厚度等值线呈东西与北西向横跨现象。寒武系泥岩、灰岩有机碳含量较高,两者等值线向东开口,呈东西向舌状分布。
上寒武统-下奥陶统烃源岩,西部仍为台地相、斜坡相、陆棚相、半深海相,各相带均为北西向伸展;东部各相带则是东西向。其厚度等值线形态有北西和东西两种方向,厚度在0~180m,下奥陶统灰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等值线仍为向东开口的东西向舌状,显示东西长、南北短向北尖的三角形。
(2)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以斜坡-盆地相带烃源岩最发育,烃源岩厚达700m,沉积中心在草湖附近,分别向东西斜坡区减薄。相带分布有东西、北东及北西三种方向,灰岩、泥岩烃源岩厚度分布图上,厚度等值线走向东西向,也有北西向,两种等值线走向一致反映了北西向和东西向构造的制约。泥岩烃源岩厚为60~100m,灰岩烃源岩厚度为100~300m。泥岩、灰岩有机质丰度级别较好,为腐泥型。泥岩有机碳含量较高。
(3)石炭系烃源岩
本区石炭系属局限台地相。早石炭世发育了局限台地和闭塞-半闭塞台地相,北西向顺托果勒低隆起分隔东、西两个凹陷。此期厚度图中,沙参1-满西1-塔中1井顺托果勒低隆起厚度小于东西两侧,推断西域系构造在此时期对油源区尚有控制迹象。
下石炭统烃源岩厚50~150m,其中泥岩烃源岩厚305~42m,灰岩烃源岩厚20~118m。上石炭统厚度较小,一般为50~101m。灰岩烃源岩较泥质烃源岩优越。
石炭系泥岩有机质丰度属Ⅱ-Ⅲ级,灰岩有机质丰度为Ⅱ级,属好烃源岩。
(4)侏罗系烃源岩
侏罗纪沉积为滨湖-浅湖相,暗色泥岩发育。泥岩烃源岩厚度等值线呈向北东(孔雀河)开口,东部等值线为东西向走势,西部变为北西伸展,厚0~300m。侏罗系烃源岩生油级别类型较好,有机碳含量中等;有机质类型属Ⅱ-Ⅲ型干酪根,有机质成熟度属低成熟。
4114 塔西南油源区
塔西南坳陷,早古生代为昆仑纬向系和西域系联合控制的宽缓坳陷区,一直延续到石炭-二叠纪仍为坳陷。中、新生代,被帕米尔歹字型主控。晚白垩世以来,后起的河西系对该坳陷参与叠加、改造。中新世以来强烈的旋扭下陷显示歹字型的强大威力。坳陷内烃源岩发育受多体系联合控制。自古生代以来,坳陷区东部烃源岩分布为近东西向,西部始终向北西抬升,显示多体系联合控制作用。
(1)寒武-奥陶系烃源岩
寒武系-下奥陶统为斜坡相、开阔台地相、盆地相。坳陷东部与和田水下低隆起平行,呈近东西向展布,西部则转为北西向条状分布。叶城坳陷烃源岩厚210~300m,寒武系灰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图41)。
中、上奥陶统沉积环境、相带分布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相似,两者均显示东西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共同控制的征象。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级别为好,属Ⅰ型干酪根。
(2)石炭系-下二叠统烃源岩
石炭纪塔西南坳陷东部和田低隆起呈南凸弧形,总体近东西向,其南北两侧为台地相(闭塞-半闭塞台地相,也有开阔盆地相)。坳陷西部为北西向伸展的斜坡相、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显示西域系坳陷的构造形体。石炭系烃源岩厚200m,其中泥岩厚1403m,灰岩厚60m,有机碳含量较高(图42)。
下二叠统烃源岩分布范围缩紧,仅分布于策勒以西,北西向坳陷明显,沉积相为开阔台地相和盆地边缘相。沉积中心的棋盘一带烃源岩厚度为246m,烃源岩有灰色、深灰色页岩,灰岩厚14253m,泥岩厚10356m。下二叠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
(3)侏罗系烃源岩
帕米尔歹字型控制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沉积,河西系参与复合、改造,共同制约烃源岩区的分布。
侏罗系烃源岩以喀什坳陷、叶城坳陷发育最好。叶城坳陷为浅-半深湖相暗色泥岩,烃源岩厚50~300m。喀什烃源岩厚50~300m。
(4)上白垩统-古近系烃源岩
为帕米尔歹字型和河西系共同控制的烃源岩区,属海湾潟湖沉积。烃源岩厚达200~300m,岩性为灰色泥灰岩,深灰、灰绿色泥岩,为较好烃源岩。
(5)中新统安居安组烃源岩
主要在乌恰—岳普湖一带,烃源岩为灰绿、深灰色泥岩,属半深湖相或深湖相沉积。厚度0~300m。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属较好-较差的烃源岩。
4115 塔东南油源区
早古生代在民丰、且末、若羌一带,受昆仑纬向系与阿尔金扭压性构造带联合控制。寒武-奥陶纪,塔东南盆缘为环形山,发育槽盆相灰岩、泥质岩,厚100~380m。石炭纪早期,民丰地区受昆仑纬向系主控,出现东西向开阔台地相、闭塞台地相及部分潮坪相沉积。晚石炭世晚期,发育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相带为北东向与阿尔金构造平行分布。烃源岩厚200m左右。侏罗纪沿阿尔金断隆带山前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次为河流相,受青藏歹字型头部外围折断带控制,为北东向长条状展布的压陷盆地。侏罗系烃源岩为暗色泥岩,烃源岩厚度为100~240m。
412 准噶尔盆地
该盆地的成生发展主要受纬向构造体系、西域构造体系和扎伊尔北东向构造带所控制,因此,各生油坳陷也受到相应的控制作用。
昌吉油源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部,在天山纬向系控制下,该带发育了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及古近系烃源岩(图42,图43),厚度大,分布广。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并已发现多个油气田。
中央油源区:主体受控于纬向系、东西两端受到西域系和扎伊尔北东向构造带干扰,区内发育了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烃源岩,这两套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泛,是准中地区主要烃源岩层系(图42,图43),且已发现了多个油气田(藏)。
乌伦古油源区:该区主要受控于西域构造体系,是自石炭纪以来长期发育的坳陷区,区内发育了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两套烃源岩,已钻遇良好的油气显示,证明区内有过生烃过程。烃源岩发育状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玛纳斯油源区:该油源区主要在扎伊尔北东向构造带的长期控制下,自石炭纪以来形成的坳陷区,区内发育有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泛、油气资源丰富,是准噶尔盆地主要油源区(图42,图43)。
413 吐-哈盆地
该盆地是发育在北天山纬向系内部的山间盆地,盆内广泛发育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烃源岩丰度较高(图42,图43)。特别是台北坳陷烃源岩,厚度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10多个油气田。
414 三塘湖盆地
该盆地是西域构造体系的一个NW向沉降带,盆地内发育石炭-二叠系、侏罗系烃源岩,油气资源较丰富,已发现多个油气田(藏)。
415 柴达木盆地
柴北油源区:该区主要是在西域系控制下发育起来的油源区,西北部同时受阿尔金构造带影响,东部东西向构造带起限制作用,区内发育了广泛的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图42,图43)。油气资源丰富,且已在本区发现了油气田。
柴西油源区:该区受控于西域系与阿尔金构造带,区内发育了新生界烃源岩和成油组合,已发现多个油气田。
柴中油源区:主要受控于西域系和纬向系,区内发育了石炭-二叠系及第四系烃源岩,在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前景广阔。在寻找浅层天然气同时要关注中深部中-古生界油气资源问题(图41,图42,图44)。
图44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与烃源岩关系图
416 河西走廊地区盆地
祁连山前油源区:该区是在北西向构造控制下形成的油源区,区内发育侏罗-白垩系、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并已在酒西盆地发现多个油气田,是勘探有利区带之一。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发育。
六盘山油源区:受西域系和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联合控制,盆内发育古生界和中生界烃源岩,多井见油气显示,是今后勘探有利地区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