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味道苦涩,但略有甜味。
槟榔的体态特征:
槟榔(学名:Areca catechu L),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
槟榔的价值:
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有人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的嗜好,但其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 。
扩展资料:
营养
槟榔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槟榔原果的主要成分为311%的酚类、187%的多糖、140%的脂肪、108%的粗纤维、99%的水分、30%的灰分和05%的生物碱。
槟榔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11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槟榔种子含总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并含有少量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及高槟榔碱等,均与鞣酸集合存在。
参考资料:
台湾地区传统嚼食槟榔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以新鲜的槟榔子(俗称青仔)中间斜切为二,内夹荖花,然后加入少许用柑仔蜜、石灰及特殊香科配成的红灰,俗称红灰槟榔。
另一种则以整颗槟榔子,外包荖叶,荖叶上里以石灰,然后包起来咀嚼(俗称包叶白灰槟榔),在台湾主要是嚼食新鲜的槟榔子。
槟榔嚼块主要成分:槟榔子(betel net)、荖花(unriped fruit of piper linn)、荖叶(betel leaf of piper linn)、熟石灰(slaked lime)或红灰等成分。
这些化合物可分为四大类:
一、槟榔子:主要含6种与鞣质结合而存在的生物碱,以槟榔碱(Arecoline,C8H13O2N)含量最多,其次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及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等。此外尚含有鞣质、脂肪油、粗纤维、脂肪、醣类、铁…等。
槟榔碱(Arecoline),是咀嚼后可产生提神(兴奋性)及保暖感觉的成分。其中主要且含量最高的是槟榔素(Arecin)、其次是槟榔次碱(Arecaidine)。
槟榔之粗纤维是造成嚼食者牙齿咬耗、口腔黏膜破皮与溃疡之重要因素。
二、荖花:指雌性荖藤的花穗。 有7种酚类化合物,主要是黄樟素(safrole),系致癌物。其次是hydroxychavicol,丁香油(eugenol),异丁香油(isoeugenol)…等。
单纯嚼荖花时会有辛辣之气味,是嚼食槟榔时芳香气味的主要来源,而约18%之总酚类成分会於咀嚼时释出。
三、荖叶:指雄性荖藤的叶,主要含有挥发性油丁香油(eugenol),nitrite(荖藤含量较多),以及少量的醣类,淀粉,单宁,并含有多量之类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
四、熟石灰(或称白灰), 是由贝壳研磨成粉或由石灰石(Limestone)精制而成。红灰:主要是由氢氧化钙Ca(OH)2、甘草蜜、以及其它中药、香料、调味料等混合而成。
本文来自: 站长创投(wwwAdminvccom) 详细出处:http://wwwadminvccom/bbsid-194853-15html
槟榔属于食品第29类。
加工过的槟榔属于第29类,具体是2904;新鲜的槟郎属于第31类,具体是3105。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生长习性
槟榔属温湿热型阳性植物,喜高温、雨量充沛湿润的气候环境。常见散生于低山谷底、岭脚、坡麓和平原溪边热带季雨林次生林间,也有成片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沟谷,山坎、疏林内及微酸性至中性的沙质壤土荒山旷野。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之间,最适气温在10-36℃,最低温度不低于10℃、最高温度不高于40℃,海拔0-1000米,年降雨量1700-2000毫米的地区均能生长良好。
据测定,优质槟榔果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物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中钙、磷、铁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