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约占30%~80%,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中各成分的含量出膜的功能而有所不同。
细胞膜的骨架是磷脂类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
根据细胞膜的流体镶嵌模型: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α-螺旋或球型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构成质膜的脂类中有磷脂、糖脂和类固醇等,其中以磷脂为主要组分。磷脂主要由脂肪酸、磷酸和甘油组成。
糖脂和胆固醇也都属于兼性分子。一般地说,功能多而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比例大。相反,膜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种类越少。
例如,神经髓鞘主要起绝缘作用,蛋白质的只有三种,与类脂的重量比仅为023。线粒体内膜则功能复杂,因此含有蛋白质的种类约30种~40种,蛋白质与类脂的比值达32之多。
质膜中的多糖主要以糖蛋白和糖脂的形式存在。一般认为,多糖在接受外界刺激的信息方面有重要作用。
概述
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包围细胞质和细胞器的界膜,也称为质膜。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离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的稳定性。此外,细胞膜还行使其他多种功能,包括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组成与功能
细胞膜由磷脂双层和相关蛋白质以及胆固醇和糖脂等组成。细胞膜结构成分的改变和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乃至整个机体功能紊乱,从而引为疾病。常见的有胱氨酸尿症(Cystine urine),患者尿中出现大量胱氨酸,并可形成尿路结石,严重者引起肾功能损伤。疾病的原因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有突变,其细胞膜对胱氨酸不能重吸收,于是尿中出现大量的胱氨酸。
还有一种称之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的疾病,患者会过早地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原因在于细胞膜结构异常,致使细胞膜不能摄取低密度脂蛋白(LDL)之故。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还含少量的多糖、微量的核酸和金属离子以及水分。在大多数的膜中,脂类与蛋白质的比约为1:1。
构成细胞膜的脂类有磷脂、糖脂和固醇。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基本上是球蛋白。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部分脂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脂,部分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在其内部。
细胞膜
a磷脂、蛋白质、糖类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其中镶嵌着蛋白质,许多糖类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的表面,起着信号识别的作用!
由以上可知: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糖类。
细胞膜由三部分组成,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和具有识别作用的
细胞膜
目录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膜脂
(2)膜蛋白
(3)膜糖
细胞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膜的流动性(membranefluidity)
细胞膜功能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有时称为细胞外膜或原生质膜。主要结构成份一般是蛋白质占60%-80%,类脂占20%-40%,碳水化合物约占5%(分布在类脂和蛋白质之间)。
细胞膜是防止细胞外物质自由进入细胞的屏障,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序运行。但是细胞 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因此细胞必须具备一套物质转运体系,用来获得所需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据估计细胞膜上与物质转运有关的蛋白占核基因编码蛋白的15~30%,细胞用在物质转运方面的能量达细胞总消耗能量的三分之二。
原始生命向细胞进化所获得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是生命物质外面出现了一层膜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膜位于细胞表面,厚度通常为7~8nm,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它最重要的特性是半透性,或称选择透过性,对进出入细胞的物质有很强的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系统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
编辑本段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9世纪中叶KWMageli发现细胞表面有阻碍染料进入的现象,提示膜结构的存在;1899年EOveiton发现脂溶性大的物质易入胞,推想应为脂类屏障。1925年荷兰人EGorter和FGrendel用丙酮抽提红细胞膜结构,计算出红细胞膜平铺面积约为其表面积的两倍,提出脂质双分子层模型成立前提:a红细胞的全部脂质都在膜上;b丙酮法抽提完全;cRBC平均表面积估算正确。(70%~80%偏低);40年后Bar重复这一试验发现红细胞膜平铺面积应不是70%~80%,而是15倍还有蛋白质表面,同时干膜面积是99μm2,湿膜面积则为145μm2。两项误差相抵,结果基本正确。
根据细胞的生理生化特征,曾先后推测质膜是一种脂肪栅、脂类双分子层和由蛋白质-磷脂-蛋白质构成的三夹板结构。同时电镜观察也证实质膜确实呈暗-明-暗三层结构。随后冷冻蚀刻技术显示双层膜中存在蛋白质颗粒;免疫荧光技术证明质膜中蛋白质是流动的。据此SJSinger等人在1972年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7-4-3和7-4-4所示,,结构特征是: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类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细胞膜的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生物膜的内外表面上,脂类和蛋白质的分布不平衡,反映了膜两侧的功能不同;脂双层具有流动性,其脂类分子可以自由移动,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脂双层中横向移动。
尽管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直接观察膜的分子结构的较为方便的技术和方法,但从研究中30年代以来提出了各种假说有数十种,其中得到较多实验事实支持而目前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美国的SJSinger和GLNicholsom于1972年提出的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这一假想模型的基本内容是: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α-螺旋或球型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其局限性在于未表达出流动性不均一,Jain与White提出了“板块与镶嵌模型”。
编辑本段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编辑本段(1)膜脂
磷脂、胆固醇、糖脂,每个动物细胞质膜上约有109个脂分子,即每平方微米的质膜上约有5x106个脂分子。
编辑本段(2)膜蛋白
细胞膜蛋白质(包括酶)膜蛋白质主要以两种形式同膜脂质相结合:分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两种。内在蛋白以疏水的部分直接与磷脂的疏水部分共价结合,两端带有极性,贯穿膜的内外;外在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在固有蛋白的外端上,或结合在磷脂分子的亲水头上。如载体、特异受体、酶、表面抗原。占20%~30%的表面蛋白质(外周蛋白质)以带电的氨基酸或基团——极性基团与膜两侧的脂质结合;占70%~80%的结合蛋白质(内在蛋白质)通过一个或几个疏水的α-螺旋(20~30个疏水氨基酸吸收而形成,每圈36个氨基酸残基,相当于膜厚度。相邻的α-螺旋以膜内、外两侧直链肽连接)即膜内疏水羟基与脂质分子结合。理论上,镶嵌在脂质层中的蛋白质是可以横向漂浮移位的,因而该是随机分布的;可实际存在着的有区域性的分布;(这可能与膜内侧的细胞骨架存在对某种蛋白质分子局限作用有关),以实现其特殊的功能:细胞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等。(Frye和Edidin1970年用发红光的碱性芯香红标记人细胞同用发绿光荧光素标记膜蛋白抗体标记离体培养的小鼠细胞一起培养,然后使它们融合,从各自分布,经过37℃40min后变为均匀分布。光致漂白荧光恢复法,微区监测)
细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和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各类APT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物质,如:缬氨酶素。通道蛋白与与所转运物质的结合较弱,它能形成亲水的通道,当通道打开时能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溶质。
编辑本段(3)膜糖
膜糖和糖衣:糖蛋白、糖脂
细胞膜糖类主要是一些寡糖链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面(非细胞质)一侧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细胞外壳cell coat)单糖排序上的特异性作为细胞或蛋白质的“标志、天线”—抗原决定簇(可识别,与递质、激素等结合。ABO血型物质即鞘氨醇上寡糖链不同。131AA+100糖残基)。
编辑本段细胞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细胞膜把细胞包裹起来,使细胞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所必需的养分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要通过细胞膜。所以,细胞膜的这种选择性的让某些分子进入或排出细胞的特性,叫做选择渗透性。这是细胞膜最基本的一种功能。如果细胞丧失了这种功能,细胞就会死亡。
细胞膜除了通过选择性渗透来调节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外,还能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帮助细胞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液体小滴和捕获食物颗粒,供应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细胞膜也能接收外界信号的刺激使细胞做出反应,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膜不单是细胞的物理屏障,也是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复杂功能的重要结构。
生物膜结构的共同特征:
镶嵌性: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镶嵌面;或按二维排成相互交替的镶嵌面;
蛋白质极性:膜内在性蛋白质的极性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双层内部;
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具有相对侧向流动性;
相变性;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脂质分子的晶态和液晶态是互变的;
更新态:在细胞中,膜的组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不对称性:膜中各组分的排列是不对称的。
通透性
编辑本段膜的流动性(membranefluidity)
膜的流动性(membrane fluidity)
膜的流动性是指构成膜的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膜的流动性不仅是膜的基本特性之一, 也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膜的流动性一般是指膜脂脂肪酸烃链部分的运动状态即膜脂质流动性。通过膜脂质流动性的改变可反应出细胞膜的功能状态及膜受损伤的程度 。
■ 流动性的表现形式
● 膜脂的运动方式
脂的流动是造成膜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膜脂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四种。
① 侧向扩散(lateral diffusion);
② 旋转运动(rotation);
③ 伸缩运动(flex);
④ 翻转扩散(transverse diffusion), 又称为翻转(flip-flop)。
● 膜蛋白的运动 由于膜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同时受到细胞骨架的影响,它不可能象膜脂那样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运动形式:
① 随机移动 有些蛋白质能够在整个膜上随机移动。移动的速率比用人工脂双层测得的要低。
② 定向移动 有些蛋白比较特别,在膜中作定向移动。例如,有些膜蛋白在膜上可以从细胞的头部移向尾部。
③ 局部扩散 有些蛋白虽然能够在膜上自由扩散,但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扩散。
编辑本段细胞膜功能
(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膜的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
(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
(5)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砖运动功能实现的,其主要转运方式有以下四种。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有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扩散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的三个特点:1、特异性:记忆中离子通道或载体一般指转运一种物质。2、饱和性:即当背后钻云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再随之增加,这是由于离子通道或载体的数量有限的缘故。3、竞争性抑制:记忆中离子通道或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增加,将削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顺浓度差进行的,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均属于被动转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的作用下,被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热量。
4)入胞和出胞作用:是转运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的有效方式。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称入胞。包括吞噬和吞饮。液态物质入胞为吞饮,如小肠上皮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固体物质入胞为吞噬,如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出胞是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派到细胞外的过程。细胞的代谢产物及腺细胞的分泌物都是以出胞作用完成的。
(6)细胞膜的受体功能:受体是细胞识别和结核化学信息的特殊结构,其本质是蛋白质。
补充:
细胞是物质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最小单元(且不论病毒),深度分析细胞的能量流动有助于了解 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 根本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