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态度的成分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感情成分。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其构成为:
1、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会形成头脑中的既定模式或刻板印象,通常具有偏见性质。)
2、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态度反应或选择不是单纯的情感的反应,而是兼具认知和情感因素的综合性态度反应。(一切态度反应,实质上具有情感的倾向性,也是一个理想抉择的结果。)
3、行动成分。
(1)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2)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有时影响人的行为方向,有时影响行为方式,前者易于观察,后者不被注意。)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三种组成成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要特点如下:
1、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经验形成,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2、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
3、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是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
扩展资料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2、认知功能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和正确的定向行为。充当图式和心理框架的作用。
——态度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成分,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3]
从形式上分类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来看,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知,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自我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如我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我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我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我是一个幽默的人等等。[3]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3]
(3)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教育则是自我调节的最高级形式,这是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自我控制是个体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常说的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制力的优劣决定着学习、工作、生活的成败。自制力强的人,在控制方面就会表现出自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在任何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主动而有节制,有责任感,遇事沉着冷静,果断而坚毅,决不半途而废。自制力差的人,往往目标不清,易受暗示,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都缺乏控制能力,凡事都难以坚持到底。[3]
总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自我认识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以及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都有着调节作用。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3]
从内容上分类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3]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3]
(2)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3]
(3)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3]
从自我观念上分类
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现实中我的认识。投射自我是指个体想象中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差距。差距越大,个体便越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的完善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一般认为态度包含三个主要成分。
1)认知成分——个体对于所关心物体持有的信念,比如它的速度或耐用性;
2)情感成分——个体对于物体的感觉,比如“好的”或者“坏的”;
3)行为成分——个体对物体行为性反应的准备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