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外文名:moulds)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其特点是菌丝体较发达,无较大的子实体,同其他真菌一样,也有细胞壁,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 霉菌有的使食品转变为有毒物质,有的可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即霉菌毒素。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霉菌是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无隔或有隔,具1至多个细胞核。细胞壁分为三层:外层无定形的β葡聚糖(87nm);中层是糖蛋白,蛋白质网中间填充葡聚糖(49nm);内层是几丁质微纤维,夹杂无定形蛋白质(20nm)。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菌落为白色毛状的是毛霉,绿色的为青霉,**的为黄曲霉),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其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注意与链霉菌(放线菌)区分霉菌菌落的特征:
A、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形状。
B、菌落和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
C、霉菌的菌丝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而气生菌丝没有毛细管水,故它们的菌落必然与细菌或酵母菌的不同,较接近放线菌。
霉菌的菌丝。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丝分成两种类型: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无隔膜菌丝中无隔膜,整团菌丝体就是一个单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有隔膜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体由很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1个或多个细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个小孔,使细胞之间的细胞质和营养物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高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许多霉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和组织,这种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
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的霉菌菌丝可分为三部分:①营养菌丝:深入的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物质的菌丝;②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向空中生长的菌丝;③繁殖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吸器。由专性寄生霉菌如锈菌、霜霉菌和白粉菌等产生的菌丝变态,它们是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根状、指状、球状和佛手状等,用以吸收寄主细胞内的养料。
假根。根霉属霉菌的菌丝与营养基质接触处分化出的根状结构,有固着和吸收养料的功能。
菌网和菌环。某些捕食性霉菌的菌丝变态成环状或网状,用于捕捉其它小生物如线虫、草履虫等。
菌核。大量菌丝集聚成的紧密组织,是一种休眠体,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其外层组织坚硬,颜色较深;内层疏松,大多呈白色。如药用的茯苓、麦角都是菌核。
子实体。是由大量气生菌丝体特化而成,子实体是指在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例如有三类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分别称为闭囊壳、子囊壳和子囊盘。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扩展到整个培养皿,有的种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厘米或更小。菌落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一、不同之处
1、细菌菌落凝胶状、表面较光滑、湿润,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易挑取,正反颜色一致。易被接种环挑起;球菌形成隆起的菌落;有鞭毛细菌常形成边缘不规则的菌落;具有荚膜的菌落表面较透明,边缘光滑整齐;有芽孢的菌落表面干燥皱褶;有些能产生色素的细菌菌落还显出鲜艳的颜色。
2、放线菌菌落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致密、坚硬、多皱、不易用针挑起,不透明。孢子成熟后,表面粉末状,干燥,常有土腥味。
3、霉菌菌落较大,由菌丝组成疏松的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无固定大小,延至整个培养基,产色素,菌落有颜色。
4、酵母菌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但比细菌大而厚,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黏稠,易用针挑起,多呈乳白色。
二、原因
菌落特征与微生物的菌体形态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例如,细菌、酵母菌不形成菌丝,其菌落仅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可用接种工具将其全部挑起;而放线菌、霉菌的菌体大多分化为营养菌丝与繁殖菌丝,营养菌丝深入培养基中吸取营养,具有与培养基结合较紧,不易挑起等特征。
扩展资料
菌落的培养要点
1、倾注用培养基应在46℃水浴内保温,温度过高会影响细菌生长,过低琼脂易于凝因而不能与菌液充分混匀。
2、为使菌落能在平板上均匀分布,检液加入平皿后,应尽快倾注培养基并旋转混匀,可正反两个方向旋转,检样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时间不宜超过20min,以防止细菌有所死亡或繁殖。
3、培养温度一般为37℃(水产品的培养温度,由于其生活环境水温较低,故多采用30℃)。培养时间一般为48h,有些方法只要求24h的培养即可计数。培养箱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琼脂平板培养48h后,培养基失重不应超过15%。
4、为避免食品中的微小颗粒或培基中的杂质与细菌菌落发生混淆,不易分辨,可同时作一稀释液与琼脂培基混合的平板,不经培养,而于4℃环境中放置,以便计数时作对照观察。
放线菌是属于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
①同属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和真正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缺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核糖体为70S;②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细胞具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放线菌菌丝直径与细菌直径基本相同;③最适生长PH范围与细菌基本相同,一般呈微碱性;④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敏感,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⑤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遗传特性与细菌相似
您好。霉菌和放线菌还是很好区分的。
1首先放线菌的菌落比平均要小很多,和细菌差不多,也就小小的一块菌瘢。虽然有菌丝,但是非常短。霉菌的菌丝,非常的蓬松且柔软。
2放线菌生长的周期比较短一些,一般培养两三天霉菌需要三四天才会长出大量的菌丝。
3放线菌的菌落质地非常坚硬,而则霉菌的底部的菌丝比较柔软。。
4放线菌的菌斑有裂痕。霉菌的菌斑不会出现裂痕。
5霉菌孢子的颜色非常丰富。而放线菌的,菌丝的颜色很单一。往往只有灰色或者白色。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其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注意与链霉菌(放线菌)区分霉菌菌落的特征
1、霉菌是一种真菌,而放线菌是一种细菌。2、霉菌属于真核生物,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3、霉菌的菌落大而疏松,由于孢子不同的形状,构造和颜色,菌落表面往往呈现不同的结构和色泽,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呈棉絮状(毛霉)、蜘蛛网状(根霉)、绒毛状(曲霉)和地毯状(青霉),而放线菌菌落局限生长,小而薄,多为圆形,边缘有辐射状,外观呈干燥、不透明的丝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特征。
4、霉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而放线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并含有DPA。5、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而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借菌体分裂片段繁殖。
真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1、真菌的类型
真菌按照形态、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细胞真菌(酵母型真菌、类酵母型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丝状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小球类酵母菌、圆酵母菌等)。
2、常见的真菌感染导致的疾病
(1)浅部感染真菌
包括皮肤癣菌和角层癣菌两类。皮肤癣菌可侵犯人类的皮肤和甲板,导致体癣、足癣、手癣、股癣、甲癣等;角层癣菌可引起角层型和毛发型病变,如皮肤角质层慢性、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浅表感染,表现为皮肤黄褐色的花斑癣。
(2)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主要包括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孢子丝菌经淋巴管扩散,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及相邻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或肉芽肿,导致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性下疟等疾病,着色真菌经血行或淋巴管扩散,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内感染。
(3)深部感染真菌
主要侵犯表皮及其附属器以外的组织和器官,包括假丝酵母、隐球菌、曲霉、镰刀菌及毛霉、肺孢子菌等假丝。
酵母中常见致病菌为白假丝酵母,感染皮肤黏膜可引起湿疹样皮肤白假丝酵母病、鹅口疮、外阴炎等疗病,感染内脏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肠炎、膀胱炎及肾孟肾炎等疾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疾病。
隐球菌中最常见的病原菌种是新生隐球菌,可引起隐球菌病,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曲霉少数可致病,可侵犯多个器官组织,引起肺曲霉病、全身性曲霉病、肝癌等疾病,镰刀菌感染后可引起镰刀菌病。
证明真菌感染的检查:
1、直接镜检
大多数真菌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可通过直接镜检确诊。可取黏稠或含角质的鳞屑、病发或甲屑标本,用10%氢氧化钾微加热处理后,直接镜检,如见到孢子或菌丝可初步诊断为癣菌病。
取血、尿、胸腔积液等稀薄标本离心后取沉渣涂片,或取痰、脓便、分泌物等黏稠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若发现有革兰染色阳性,大小、着色不均的卵圆形跑子,还有芽生孢子或假菌丝者,可初步诊断为假丝酵母感染。
2、分离培养
一般常用含抗生素和放线菌酮的SDA或PDA培养基,培养温度根据真菌种类而定。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他特殊培养基,如利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假丝酵母属的常见种。
对于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经革兰染色后观察孢子、芽生孢子或假菌丝等形态进行诊断,丝状真菌可进行小琼脂块培养后,经乳酸酚棉蓝染色后观察菌丝、孢子的结构特征,结合菌落形态特征作出诊断。
(1)白色链霉菌有细胞壁,进行细胞融合时,应先用酶解法去壁,获得原生质体,再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2)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包括化学法(聚乙二醇)和物理法(电激、离心、振动).
(3)高产营养缺陷型白色链霉菌(A种)不能在缺乏赖氨酸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但能耐受高渗透压的环境;低产白色链霉菌(B种)可以在缺乏赖氨酸的培养因中正常生长繁殖,但不能耐受高渗透压的环境.所以用缺乏赖氨酸的高渗溶液能筛选出A种和B种的融合细胞,即A-B细胞.
(4)发酵过程中不断搅拌可提高溶氧量外,还能使菌种与营养物质(培养液)充分接触.
故答案:(1)溶菌酶(或酶解法) 原生质体 (2)聚乙二醇、电激(或离心、振动)
(3)缺乏赖氨酸的高渗 A-B (4)使菌种与营养物质(培养液)充分接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