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是液化这种自然现象形成的。雾的形成方式:
1、一种雾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
2、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做平流雾。
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能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雾的出现便是一种液化物理现象。所谓的液化是指气态物质转变为液化的一个过程。水汽在蒸发上升的过程中是一种气态,而期间遇到了低温冷却变成了水滴,这就是一种液态。即气态到液态的变化。
扩展资料:
雾与霾的区别:
1、水平能见度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3000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而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是乳白色、青白色,霾是**、橙灰色。
-雾
云:云是指停留大气层上的水滴或瓦斯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是由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就产生了云。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雾: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烟雾。
综上。云和雾不是一回事,至少组成成分不同。相同的地方是组成成分里都有水。
化学成分为水,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固体转化为液体是熔化,液体转化为气体是汽化,固体转化为气体是升华,这三者都是吸热;
液体转化为固体是凝固,气体转化为液体是液化,气体转化为固体是凝华,这三者都是放热。
这几类的转化都属于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的过程:由于物态有三种,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以及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以及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
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人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微小的颗粒,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在地面上草、木、石块等固体由于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当草、木、石块等物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则有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形成露.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出现在地面上。当露点低于O℃时,则水蒸气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人们有这样的经验:有风或有云的夜间不会有霜有露,这是由于有风时地面的空气不易达到饱和;有云时也有热量辐射到地面,地面温度不易达到露点的缘故。
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离地面稍远的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的。
如果雨在落下时骤然遇到O℃以下的冷空气,雨便凝固成冰块,冰块若遇地面向上的风暴把冰块向上吹入热空气层中,这层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凝结在冰块四周,下落时又遇有O℃以下的冷空气上升时,冰块外面又结一层冰,如此反复上下,到冰块很大时,形成雹落下,这就是可怕的冰雹。
如果露点低于O℃,在高空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成小冰晶,这就是美丽的雪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