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病症。
2、生川乌酊外用能刺激皮肤,继而产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经痛及风湿的镇痛剂。
3、抗炎作用:川乌总碱可显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胶、鲜蛋汤、组织胺以及5-羟色胺引起的足肿胀。
扩展资料:
毒性
乌头毒性极强,因品种、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等不同,毒性差别很大,炮制过程中生物碱含量可损失81、3%。疲劳、出血、饥饿的动物毒性可减弱,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者易中毒。
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或窦性心律伴以多源频繁的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
临床应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乌头中毒,可以减轻症状,使心电图恢复正常。乌头碱在动物离体心房所引起的纤颤,可被普鲁卡因,抗组织胺药,奎尼丁,心得安等药物抑制。
-川乌
川乌
图鉴于http://www39kfcom/medicine/pro/zy/zyc/01/2005-03-31-46958shtml
药 名:川乌
拼 音:CHUANWU
英文名: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块根。
功 效: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
主 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①《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甘。” ②《东医宝鉴》:“性大热,味辛甘,有大毒。”③《医家心法》:“辛,温,大毒。”④《长沙药解》:“味辛苦,性温。”
①《要药分剂》:“入脾、命门二经。”②《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①《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②《药性论》:“远志为使。忌豉汁。”
别 名:川乌(《金匮要略》)
处方名:制川乌、川乌头、生川乌、制二乌(制川乌和制草乌)、天雄、川乌,生川乌
药用部位:本植物栽培品的子根(附子、侧子、漏蓝子);野生种的块根(草乌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野生种分布辽宁、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药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Aconiti原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炮制方法:生川乌:拣去杂质,洗净灰屑,晒干。制川乌:取净川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 3次,漂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除去甘草、黑豆,晒晾,闷润后切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考 证:出自侯宁极《药谱》 《纲目》:“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子根,圆锥形,长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的纵皱纹,顶端有凹陷的芽痕,侧边常留有自母根摘离的痕迹,下端尖,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外层褐色,内面为灰白色,粉性,横切面有一多角形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干燥的母根,呈瘦长的圆锥形,或带有残余的茎杆,体长3~7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并具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佳。显微鉴定:粉末:灰**。① 淀粉粒极多,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②后生皮层细胞 表面观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稍厚,有的横向壁细胞细波状弯曲,有的壁呈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内。③石细胞较少,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 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纹孔稀疏。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9-70μm,有的导管分子粗短拐曲或横连接,具缘纹孔较密。⑤纤维少数,细长条状,有的具短分枝,纹孔口十字形、人字形或为具缘纹孔。
中药化学成分:含有6种生物碱: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Mesaconitine)、塔拉胺(Talatisamine)、川乌碱甲(Chuan-wu-base A)和川乌碱乙(Chuan-wu-base B)。另说块根中含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卡米查林(Carmichaeline)等,川乌碱乙就是卡米查林。从陕西川乌根中分出6种生物碱,总含量为032%,为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以及塔拉地萨敏(talatisamine)、川乌头碱甲及川乌头碱乙。炮制过程即将双酯类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并含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从商品川乌头中分出次乌头碱0048%,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7%;还有一种生物碱 (carmichaeline)为无色结晶,熔点185-1860C,[-α]D25-1670(甲醇),认为和川乌头碱乙是同一物质。另据分折,川乌头含生物碱(以乌头碱计算)013-023%;生川乌含醚溶性生物碱约0599%。
中药化学鉴定:理化鉴定: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0ml及氨试液3ml, 振摇10min,滤过。取滤液 6ml,蒸干,残渣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 10滴并滴加氢氧化钾的饱和甲醇溶液使呈碱性,置水浴上加热1min ,用冷水冷却,滴加稀盐酸调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1 滴与氯仿1ml,振摇,下层液显紫色。(示酯碱
草乌
图鉴于http://wwwbjbugcom/plant/htm/pl00077htm
4植物种名:草乌 Aconitum kusnezoffii
4所属类别:毛茛科
4拍摄时间:20020810 拍摄地点:东灵山
4简要介绍:多年生草本。块根倒圆锥形,长25--5cm,暗黑褐色。茎下部叶具长柄,开花时常枯萎;茎中部叶五角形,基部心形,3全裂。花序分枝,具9--22朵花,无毛。
生于山坡草地或疏林中。
4植株高度:80--150cm
4区域分布:北京、东北、内蒙古、山西等
川乌不可以泡酒的,川乌含有乌头碱,它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属于有毒成分。民间常用草乌、川乌等植物来泡制药酒,乌头碱溶解在酒里,容易引起中毒或死亡。所以不是所有的药材都可以泡酒。
性状鉴别
① 呈圆锥形,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顶端有残存的茎基,长2cm~75cm,直径15cm~4cm
② 外表棕褐色,皱缩不平,有瘤状侧根及除去子根后的痕迹。
③ 质坚实,不易折断。
④ 横切面粉白色或浅灰**,粉质,可见多角形的环纹(形成层)。
⑤ 气微,味辛辣而麻舌。
以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有粉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为次生构造不发达根的构造。
① 后生皮层为**木栓化细胞。
② 皮层细胞切向延长,偶有石细胞,类长方形,胞腔较大;内皮层明显。
③ 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
④ 形成层常呈多角形环。
⑤ 木质部导管位于形成层内侧,多单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
⑥ 髓部明显。
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皮层有时可见根迹维管束。
成分
根含生物碱及乌头多糖(aconitan)。总生物碱为082%~156%,其中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及乌头碱、次乌头碱、杰斯乌头碱、异翠雀花碱等。
理化鉴别
取川乌粉末2g,加1O%碳酸钠湿润均匀,加苯冷浸过夜,滤取苯液并用2%盐酸提出苯中的生物碱,于酸水中加浓考试大,网站收集氨水使生物碱沉淀,用乙醚提取总碱,点样。吸附剂为碱性氧化铝(pH为95,过200目筛)加石膏及水(6∶1∶8)铺板,120~140℃活化1小时。展开剂为乙醚:石油醚(10∶1),展距 16cm以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为对照品。 显色剂用碘蒸气熏,斑点均显棕色,应与对照品对应。
取本品粉末约01g加乙醇5ml,浸渍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2%醋酸1ml;搅拌,滤过,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沉淀。(检查生物碱)
生物碱提取液在231nm波长处,有吸收。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力视。
4、《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性味、经络、功用,亦同附子,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莽草为使,恶藜芦,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乌头即春间采附子之嫩小者,一云原生苗脑。”
5、《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辛、苦、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开关节而去湿寒,通经络而逐冷痹,消腿膝肿疼,除心腹痞痛。治寒疝最良,疗脚气绝佳。”
6、《药性歌括四百味》:“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疼,破积之物。(顶歪斜。制同附子。)”
7、《外科证治全生集》:“功同附子,性暖助阳,补命门不足,破积冷痢。”
8、《饮片新参》:“性味苦辛温微麻。治风毒顽痹,通经络发汗。”
9、《神农本草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10、《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11、《本草正义》:“乌头主治,温经散寒,虽与附子大略相近,而温中之力较为不如。且专为祛除外风外寒之响导者。”
二、现代研究
1、 成分:主含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酯型生物碱等生物碱。其中,单酯型乌头生物碱的毒性,较双酯型生物碱小。《中国药典》规定: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0040%,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总量应为0070%~015%。
2、作用:本品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作用。
川乌是一种具有毒性的草药,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奇怪,既然这种草药具有毒性,那为什么还要作为药材,其实不同的吃法毒性是有差别的,川乌其实药用价值比较高,对一些常见疾病都有治疗的作用,那川乌有哪些禁忌?川乌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1、祛风除湿的功效
川乌辛热苦燥,善于驱逐寒湿、温经止痛,为治疗寒湿痹痛之佳品,尤其适宜于寒邪偏盛的痹痛、可治疗寒湿侵袭,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等症状;亦可治疗寒湿淤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
2、温经散寒止痛
川乌辛散温通,散寒止痛的功效特别明显,因此又常被用用于治疗阴寒内盛所导致的心腹冷痛等症。如可用于治疗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及治疗寒疝、绕脐腹痛、手足厥冷等症状。
3、麻醉止痛
川乌的止痛作用强,可用于治疗外伤跌打损伤,骨折瘀中疼痛等症。在古方之用川乌又常作为麻醉止痛药物使用,如配伍生南星、蟾酥等外用以达到局部麻醉的功效。
4、川乌的不良反应
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率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严重者,可导致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心率失常而死亡。
5、川乌的药理作用
1、川乌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有强心作用,但剂量过大则可引起心率失常,终致心脏抑制;
2、乌头碱可引起心率不齐和高血压,还可以增强毛花柑G对心肌的毒性作用,有明显的局部麻醉作用;
3、乌头多糖有显著降低正常血糖的作用;
4、乌头注射液有抗癌作用,对胃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6、川乌的使用禁忌
1、川乌有大毒,生品内服需谨慎,孕妇禁止使用。川乌经过加工炮制后毒性可稍降低,但孕妇仍需要谨慎使用。
2、川乌不宜与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天花粉、白芨、白蔹同时使用。
川乌的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川乌总碱可显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胶、鲜蛋汤、组织胺以及5-羟色胺引起的足肿胀。
2扩血管、降压作用:川乌和乌头碱均可扩张血管,起一过性降压作用。
3川乌有镇痛、局麻作用:乌头碱系生物碱是其有效成分,上述作用均是中枢性的。
4强心作用与毒性:川乌水煎剂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但川乌具有很强的毒性,乌头碱过量造成中毒时,首先使心搏增强,继而引起传导阻滞而心率不齐,最后心脏停止于舒张期。乌头碱类引起恒温动物急性中毒的表现位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期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称为乌头碱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