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宰相?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宰相?,第1张

1、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曌(zhao,四声),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十四岁入宫后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唐高宗死后,一直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2、大唐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狄仁杰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3、“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公元698年—公元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三十岁左右进士及第。最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

开元末年返回长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4、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

王维(公元699年—公元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5、文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首先要看中国化妆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妇女的铅粉装束开始兴起,即“三代以铅为粉”在殷纣时期,开始使用红蓝花,压出汁凝固做成胭脂。这只是皮肤,随后进入描画时期,画眉,是中国最流行也是最常见的化妆方法,时间久了审美就开始变化了,后来有人易容,就产生了淡妆,浓妆和艳妆。

  有了起源之后,就会有人去追捧,中国古代化妆最兴盛的时期就属秦汉时代了,当时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女性,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画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古代化妆品——

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姹紫嫣红话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帝王登基之后,为了展现其政治,一般都会抹灭掉前代帝王的功绩。这种情况在一脉相承的皇家血统中虽然少,但是也不是没有。毕竟明君都想要名垂青史,若是前一代帝王的?政绩太过耀眼,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遮盖。

武则天造字是一件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比如她的名字“曌”,就是她自己造的一个字。武则天为什么要造字?文学家演绎了不少花里胡哨的故事,无非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而她到底创造了多少字?至今依旧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17个,也有说法是19个,但是目前为止,专家已经发现了二十一个。

其实武则天自创的字,有很多地方颇具趣味,比如 “人”这个字,是由“一生”两个字组成,看似简单,但其中颇有哲理。又比如“国”这个字,将“四面八方”框起来,就成了国家。但武则天造字,根本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全是以繁代简,很多带封建迷信色彩,人们迫于她的强权而遵从,在她死后,除了“曌”字,这种文字就被弃用了。

“瞾”字之所以流传下来,还得归功于武则天是四百多位皇帝中的一枝独秀,而且政绩卓著。所以武则天的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乃至身边的小事都成为后人所孜孜不倦探索的。虽然历史上并未记载武则天的真实姓名,但是武则天却用“瞾”字为名,全名“武瞾”。

至于其他字的废除是因为没有过多的含义,而且武则天所创字在当时也是为了宣传她个人的伟业以及拉拢人心的手段,并且字的本人也很繁琐,不被世人所接受,所以其子嗣便废除不再继续使用下去。

如果要说一代女皇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那这个能说的地方就不是特别多了,因为不管是哪个皇帝,想要做出对历史都具有贡献的工具都是非常难的,这也是很多皇帝的梦想,他们做梦都想在历史上留下浓浓的属于自己的笔墨,可惜他们就算是拼尽全力做到死也做不到,反而因为这个问题犯了很多错误,葬送了王朝不知多少年的气运、

继续来聊聊正题,武则天究竟做了什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功劳的贡献呢?那就只能说一下科举制了。在武则天之前,中国的歌曲是没有殿试和武举的,中国古代的军队常年被勋贵子弟和武官集团所控制,在当兵这方面,普通人根本没有什么上升空间。

但武则天创立了武举,好歹是给平民百姓当兵安排了一些上升空间,可惜的是武举并没有做到很多人预想中应该做的事情,反而被武官子弟利用,成为他们上升的一个跳板。毕竟在和平年代想要镀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武举来了,完美的成为了武官集团的利益场。但不管怎么样,好歹也算一个开天辟地的事情,也算一份可以说说的功绩。

除此之外就还有殿试,殿试让文官有机会接触到皇帝,有机会接触到诸多他们平时根本接触不到的大人物,提高了士子的地位,也提高了士子的眼见,促进了科举的发展,几乎就没有几个读书人不想金榜题名,金銮殿上和皇帝侃侃而谈的。

俄国第一代女皇叶卡特琳娜一世,除了兼具美貌与力量,还是头号酒鬼

前言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一个人号称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就是彼得大帝。马克思曾说,18世纪世界上共有两位伟大的帝王,一个是中国的康熙皇帝,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彼得大帝。他之所以备受后世尊崇,主要是他成功实施了各项改革工作,使俄罗斯得到发展壮大。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娶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女人,她就是叶卡特琳娜。

一代英主、俄罗斯帝国的奠基者彼得大帝逝世的当天,他的第二位妻子,也就是皇后叶卡特琳娜继位为俄国女皇,史称叶卡特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叶卡特琳娜原来是一个牧师的女仆,在1702年俄军围攻马林堡时被俘,曾先后成为舍列麦捷夫和缅希科夫两位元帅的情妇。1703年,彼得大帝在缅希科夫家里见到她,为她的美丽、温柔所倾倒,于是她又成了彼得的情妇。

兼具美貌与力量的女人,得到彼得大帝的欢心

叶卡特琳娜不仅妩媚多姿,而且体格健壮,经常陪同彼得出征,颇得彼得欢心。1712年,彼得同叶卡特琳娜结婚: 1724年5月7日,又正式立她为皇后。在彼得为其妻子加冕所颁布的敕令中有这样一段话: "朕的亲爱的妻子叶卡特琳娜,一向心甘情愿,并出自其本意,随朕四处奔波,大力支持朕所从事的军事活动,从而给联以巨大帮助,丝毫未表现出一般女性所具有的弱点……”由此可见,彼得对她的赏识和信赖。

叶卡特琳娜爽快热情,随和大方。在餐桌上,她开怀畅饮,酒量过人。一桶伏特加摆在面前,她毫无惧色。彼得为了惩罚亲信而强使人们一饮而尽的“大号雄鹰杯”,从未难倒过她,故人们称她为“第一号酒鬼”。而且她体壮如牛,力大无比,甚至可以手持沙皇权杖的一端,伸直胳膊把它高高举起。陛下的副官中,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1925年初,52岁的彼得大帝病死于圣彼得堡,他选定的继承人,正是他的第二位皇后叶卡特琳娜。这位只适合做俄国军官随军情妇的女人,突然成为一个大国的君主,她似乎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

没有了约束,她如同释放的火山一样爆发了

叶卡特琳娜女皇即位伊始,曾信誓旦旦:她准备“在上帝的帮助下,把彼得开创的全部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但这不过是些应景的话,说说而已,因为她既没有治国兴邦的能力,也没有考虑国家命运的心思。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形影不离地生活在令人生畏的皇帝身边,不敢纵情行乐。而今,约束一旦解除,她内在的各种欲望便像火山一样突然迸发,毫无顾忌地过起花天酒地、荒yin无度的生活来了。这位四十三岁的妇人,体态丰腴,眼神贪婪,时常为宫廷近卫军的军官们大摆晚宴,席间像猛兽一样暴食狂饮,然后就把当夜的情夫带进了自己的寝宫。

新女皇只知寻欢作乐,全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于是便把朝政事务交给了她过去的情夫缅希科夫,科赠以“亲王”的头衔。1726年2月,成立了由缅希科夫主持的“ 最高枢密院”,女皇恩准不经最高枢密院同意,不发布任何谕令,参政院和各部都在她的管辖之下。这样,缅希科夫就独揽了俄国的朝政大权。缅希科夫曾是随同彼得征战沙场的老将,但他同样也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经验。

他为了长久盘据高位,诱使女皇立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为皇位继承人,然后,再把自己的女儿玛丽亚许配给这位未来的沙皇。他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皇亲国威的身份长久把持国政了。

结语

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叶卡特琳娜一世,在荣登女皇宝座的二年时间内,不顾死活地寻欢作乐,以至得了心脏病。1727年5月6日,在一次高烧后去世,年仅四十五岁。生前, 她曾给彼得大帝生了十二个子女,但大都天折,仅留下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名叫安娜,1725年远嫁给北德意志霍尔斯坦一一戈多尔普家族的一位亲王,生下一子,即为后来的彼得三世(1761年—1762年) ;另一个名叫伊丽沙白,以后也当了俄国的女皇(1741年—1761年 )。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提醒删除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女皇帝,山西文水县人。“则天”,是她的尊号。古时候,女孩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即便有也不外传。她入宫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给她取名叫武媚。当了女皇,她自己取名武zho。“zho”这个字是武则天新造的。读音和意义都是和“照”字相同。她自诩非常英明,双眼像太阳一样照耀太空。

  武则天一生,始终处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在她势掌朝政期间,能注意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曾经做过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事;但是她宠信酷吏,结党营私,也干过许多不利于人民的事。

  武家女入宫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hu,原来是山西有名的木材商人,因为帮助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有功,曾做过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等大官。他四十七岁那年,妻子杨氏生了第二个女儿,这就是后来的武则天。过了十二年,武士hu得病去世了。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长得如花似玉,非常漂亮。于是,“武家出了美女”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

  有一天,唐太宗派传旨宦官飞马来到武家,当众宣读诏书:封武则天为才人(宫中嫔妃的一种,是最低的一级),命她即刻进宫。

  杨氏听完诏书,又惊又慌,心想:皇帝妻妾众多,除正妻皇后以外,还有妃、嫔、婕妤、美人等级别,而才人的地位最低,如果得不到皇帝宠爱,就要在深宫内院熬一辈子。想到这里,她禁不住抱住女儿失声痛哭道:

  “儿啊,想不到你父亲去世不久,家里就飞来横祸。你要是进了宫去,只怕我们母女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啦!”

  十四岁的武则天却很平静,反而笑着劝慰母亲说:

  “母亲不必过分悲伤。依女儿看来,这不一定是件坏事呢。”

  “什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杨氏听说,惊愕地瞪着泪眼问道。

  “女儿此番进宫,只要事事察颜观色,处处小心待候,就能博得皇上欢心。到那时候,不但女儿享不尽荣华富贵,还能光耀门庭,给母亲脸上争光呢!”武则天一字一句地回答,显得很自信。

  杨氏这才明白,自己的女儿是把进宫看成进身的阶梯。想到女儿自小聪明过人,八面玲珑,说不定真会得到皇上的宠爱。杨氏这才不再哭了。隔了两天,武则天拜别了母亲,高高兴兴地进了宫。

  唐太宗召见她以后,发现这位武家女不仅长得美貌,而且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问她几句话,还言辞委婉,对答如流。唐太宗非常高兴,当即就赐给她一个名字叫“武媚”。

  唐太宗比武媚大二十六岁,但是他很快就喜欢上这个聪明能干的小姑娘了。

  武媚与太子

  公元643年,唐太宗年老多病,立了长子李治为太子,定下了皇位继承人。这时候,武媚已经是快二十岁的少女了。进宫以后,她学了不少文学和历史知识,唐太宗对她分外宠幸,就是在卧病期间,也要她日夜陪伴服待。

  太子李治早就听说武媚的名声,常常以探望父亲为理由,进宫和武媚接近。武媚明明知道太子的心意,可表面上她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有一次,李治在唐太宗父亲病床边问候病情的时候,又偷偷向武媚挤眉弄眼。武媚依旧装正经,不予理睬。等李治走后,她故意对贴身的宫女说道:

  “太子真是一片孝心,国事再忙,总忘不了每天要来探望父皇病情。皇上把帝位传给他,真是好眼力。”

  谁知贴身宫女听了以后,竟“扑哧”一笑说:

  “亏得娘娘还是个聪明人儿,难道您还没有识透太子的心意?他每次进宫,探望皇上的病情是假,和娘娘亲近是真。”

  武媚听说,急忙喝住那宫女,心里却乐滋滋的。她暗自揣摩,老皇帝看来是活不长了,这天下不久就是太子的。要是能和太子相好,将来就有机会爬上去;若是得罪了他,往后休想有出头的日子。主意拿定,武媚就不再在李治面前假装正经,反而和他暗中眉来眼去,两个人很快好起来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了,太了李治当了皇帝,就是唐高宗。按当时的规矩,皇帝死了,他的一般嫔妃就不能留在宫中了。武媚因没有生过孩子,按宫规被送到感业寺当了尼姑。

  王皇后的如意算盘

  唐高宗即位以后,对他的王皇后并不喜欢,却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对此十分苦恼。有一次,王皇后已经两天没见到唐高宗了,就把待候他的宦官召来,探听高宗的行踪。那个宦官支支吾吾,不肯讲出实情。王皇后故意双眼圆睁,厉声问道:

  “怎么,当了一名内待宦官,就连皇后也不放在眼里啦!今天不讲实话,你休想活着出去!”

  “小人实在不知道啊!”

  “胡说!来人呐!”

  “娘娘息怒,容小人讲来。”

  “快讲,若有半句慌言,小心脑袋!”

  “是!”内侍宦官应了一声,就一五一十地说道:“这几天皇上心绪烦闷,和大臣们议定朝政后,总要到感业寺和武媚娘娘在一起,夜深以后才回宫安寝。”

  王皇后听后又惊又喜。惊的是唐高宗竟不顾伦理道德,勾搭上了先皇的妃子;喜的是她忽然想出了一个对付萧淑妃的法子。于是,她就主动向唐高宗建议,把武媚堂而皇之地接回宫来。唐高宗听了,自然乐得心花怒放。他不仅亲自去把比自己大四岁的武媚接进了宫,还把她封为“昭仪”。

  王皇后把武昭仪接回宫来,是为了夺取皇上对萧淑妃的宠幸,出出自己胸中的闷气。谁知道,她自己也因此倒霉了。

  武昭仪弄权

  武昭仪刚回到皇宫的时候,对皇上和皇后真是百依百顺,很快取得了这两位主子的欢心。唐高宗有了武昭仪,果然把萧淑妃冷落在一边。王皇后见报复成功,起初心里很高兴,可是又一想,自己并没有获得皇上的宠幸,就又对武昭仪嫉妒起来。她想法离间高宗和武昭仪的关系。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心计多端的武昭仪给察觉了。于是,武昭仪决定耍弄权术,除掉王皇后。

  她先是对周围宫女、宦官非常关心,得到什么赏赐都要分给众人一些。这样,王皇后和萧淑妃有什么活动,有人就会及时向她报告,她再到皇帝那儿去告状。渐渐地,唐高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越来越不喜欢。

  后来,武昭仪生了个女孩儿,高宗非常疼爱。一天,武昭仪不在,王皇后来看了看女孩儿就走了。武昭仪回来后,知道王皇后来过,就心生一计。她狠狠心,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了,然后又在闻讯赶来的唐高宗面前哭诉道:

  “女儿刚才还好端端的,我一转身她就断了气,准是有人暗中下了毒手,请皇上作主查明凶手!”

  高宗生气地对宫女喝问道:

  “武娘娘离开的那会儿,谁到这里来了?”

  “启奏万岁,皇后娘娘独自来过这里。”宫女们齐声回答。

  “还有谁来过?”

  “没有了。”

  “难道皇后会……”

  “啊!准是皇后下的毒手!”武昭仪趁机大哭起来,“她见我生了孩子,早就嫉妒在心,今天终于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请皇上明断是非。”

  高宗虽然火冒三丈,因为拿不到确凿证据,一时很难处置王皇后,却产生了废掉王皇后的念头。这样的事一多,唐高宗终于下决心废掉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武皇后听政

  唐高宗本来身体就不好,后来又得了风眩病,头晕眼花,看不清东西。他就经常把朝中大事,交给武皇后替他处理。

  武皇后趁机重用支持过自己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然后,唆使他们捏造罪名,先后害死反对自己的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老臣。于是,朝中大臣站在她一边的越来越多,政权实际上已经落入她的手中。

  慢慢地,唐高宗也看出来,武皇后的势力太大,对自己不利。他又背地里把宰相上官仪召到宫中,商议废掉武皇后。可武皇后不是当年的王皇后了,她的亲信非常多,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她的耳朵里。武皇后先发制人,跑来质问唐高宗。唐高宗惊慌万状,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宰相上官仪身上。可怜上官仪被杀掉了,还株连了不少人。打这以后,连皇帝也管不了武皇后的事了。唐高宗每次上朝,皇后都坐在帘子后面,什么大主意都是皇后拿。

  说起武皇后执掌大权,虽然心狠手毒,可她也真有些办法,办了一些好事。

  有一年,武皇后向唐高宗提出了十几条治理天下的建议。她说:

  “现在各地大兴土木的事太多了,耗费很多的民力,应该少办这种事,让百姓们有时间去种好地,养好蚕,多打粮食多织布,国家才富强。”

  “行啊!”唐高宗一口答应。

  “还有,现在不管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作坊,尽做那些奢侈的东西,有什么大用处呢?应该下令,不得再做这些。”

  唐高宗边听边点头,说:

  “我看你经常穿着旧裙子,就是为了让大家都崇尚节俭吧?”

  “是的。”

  “这很好。”

  “还有,我主张对百姓要讲好的道德,不要动不动就动刀动枪,武力压服,那是不能服人心的。”

  “好,就照皇后说的办。”

  后来,武皇后提出的几条都实行了。各地都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军队也种粮屯田。还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几十年里,农业生产一直很稳定。

  女皇登基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了。谁来当皇帝呢?这只有武皇后说了才算。原来的太子是皇后的亲生儿子李弘,因为和皇后不和,被她用毒酒害死了。二儿子李贤接着做了太子,也不听她的,武皇后就把他废了,后来又把他害死。所以,唐高宗一死,三儿子李显即了位,是唐中宗。武则天成了太后。可唐中宗刚当了两个月,因为惹恼了母亲,也被拉下马。四儿子李旦接着当皇帝,是唐睿宗。实际上,谁当皇帝,都得听太后的,皇帝根本不放在她的眼里。

  武太后虽然大权在握,可她不满足。她想当女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于是,她对自己的祖宗一一进行追封,建了庙宇,为她当皇帝创造条件。哪些大臣们敢反对,她就把他们降职。

  有个被降职的大臣叫徐敬业,对武太后的行为非常不满,就发动了一场武装叛乱,召集了十几万人马,向朝廷进攻,要求武太后把权力交还给皇帝。一个叫骆宾王的著名诗人也参加了这场叛乱,还写了一篇文章,把武则天狠狠骂了一通,号召朝廷文官武将起来反对她。

  武太后看了这篇骂她的文章,一点也不生气,还笑了笑说:

  “这文章写得不错呀,就是有许多内容不是真的。可惜写文章这个人,当宰相的为什么白白放过,没有重用他呢?”

  她没有惊慌,沉着地调兵遣将,只用了四十天就把叛乱镇压下去了。别处几次叛乱也都让她收拾了。武太后能有效地控制军队,说明当时她的政权是巩固的,也说明人民反对动乱。

  武太后把反对她的人镇压下去以后,就放心大胆地要当皇帝了。公元690年,她把国号改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封建女皇帝。当时,她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后来,她就被尊称为则天皇帝。

  告密之风

  武则天当了皇帝,知道那些贵族不会打心底里拥护自己,就想了很多办法对付这些人。有一个办法就是鼓励告密。谁有什么对她不满的,被她知道了,就要治罪。她下令,凡是来告密的,由官家供给马匹和管吃管住,如果告密属实,可以当官;不实也不追究。就是普通种田的、打柴的人,都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告发别人。这一来,到京城告密的人,越来越多。

  武则天靠这一手虽然得到了不少情报,可也给一些坏人钻了空子。有些靠告密升了官的人,动用酷刑对付被告发的人。说起那些刑法,让人难以忍受。有时候把犯人的手脚捆在一根横木上来回转,叫“凤凰晒翅”;有时候让犯人双手捧着枷跪在地上,再往枷上垒放砖,叫“仙人献果”……这些酷刑,不知害死了多少无罪的人。

  有个“请君入瓮”的成语,就是说的武则天时候的事。一个叫周兴的酷吏,害了许多人,后来有人告发他谋反,武则天就让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他。酷吏审问酷吏,结果怎样呢?

  来俊臣找到周兴,问他:

  “犯人不招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周兴说:

  “这容易。我的办法是,准备一口大瓮,用木炭在外面加热,把犯人放进瓮里,谁还敢不招认呢?”

  “好,好极了!”来俊臣夸奖着,立刻让人抬来一口大瓮,又对周兴说,“现在有人告发你谋反,我奉旨审问你,请你钻到瓮里去吧!”

  周兴听后,吓得抖索起来,连忙说:

  “我招,我招!”

  武则天重用周兴、来俊臣这样的人,使得大臣们整天战战兢兢,彼此见了面,都不敢多说话,生怕说错了被人听去向女皇告密。

  心胸宽广的女皇

  武则天对反对自己的人坚决镇压,对那些有才能的人,也能重用。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武则天那时候,有了很大发展。

  武则天通过各种考试选拔人才,她自己还亲自考察学生,挑选能人。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有本事,都能得到重用。这样,在她手下,就有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武则天对他们很信任。他们的话,只要对的她都能听,并不计较态度好坏。

  有个挺有名的大臣叫狄仁杰,武则天让他当了宰相。有一次,武则天想建造一座大佛像。钱不够,怎么办呢?她就准备让各地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出一个铜钱,作为捐款。狄仁杰知道以后,劝女皇说:

  “现在有的佛寺,盖得比宫殿还要华丽。和尚尼姑们都经常勒索百姓,比官府还厉害。很多百姓干了一年还吃不饱,索性不干活了,都去当和尚尼姑,到有的吃。这样,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白吃饭的和尚尼姑越来越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哇?您一向主张爱护百姓,建佛的事,就不应该做了。”

  武则天听了,很受感动,说:

  “你说得对,我怎么能不听呢?建佛的事,就停下来吧!”

  有一年三月,天气转暖了。可过了几天,又下了一场大雪。有个官员认为这是瑞雪兆丰年,带领百官向武则天庆贺,说了好些吉祥话,武则天也很高兴。可其中有个叫王求礼的官不但不参加庆贺,还在一边冷笑。武则天很奇怪,就问:

  “你这是怎么啦?”

  “启奏陛下,”王求礼说,“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万物正在发芽生长,忽然下雪使天气变冷,这是灾害,哪里是什么祥兆呢?陛下万不可听那些奉承话。”

  武则天听了,想了想,点了点头,说:

  “还是你说得对,这场雪下得不是时候,不应该庆贺,倒应该感到不安呢!”

  这样的事,还有不少。武则天能听取规劝,是她受到大臣们支持的重要原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位女皇能够连续执政几十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武则天时期,政局稳定,人口增加,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被迫让位

  公元704年,武则天,得了重病。这时候,大权掌握在她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手里。他俩日夜守候在女皇身边,不许别人进见,连太子也不行。

  朝中大臣都恨透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就想乘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除掉“二张”,恢复唐朝。

  那天,大臣张柬之带着武士护拥着太子,来到武则天住的长生殿门外。“二张”听外面人声嘈杂,连忙出来看,见来了这么多人,知道大事不好,刚要逃跑,张柬之一挥手,武士们上前把他们杀了,又闯进了长生殿。

  武则天见来了这么多杀气腾腾的文官武将,大吃一惊,问:

  “你们要干什么?”

  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说:

  “张易之和张昌宗干的坏事太多,我们已经把他俩杀死了!”

  “陛下年迈有病,应该赶快让位给太子!”

  “是啊,如今人心向着大唐,陛下不要固执了!”

  武则天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她只得答应传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即位,恢复了唐的国号,他就是唐中宗。虽然唐中宗对武则天还算尊重,可武则天连病带伤心,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不久,这位曾经威风了几十年的女皇,孤零零地死去了。她一生活了八十二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989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随机推荐

  •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  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了解护肤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在护肤的时候是不能缺少精华液的,护肤品当中精华液是很重要的,面膜中有精华液,面霜有精华液,以下分享精华液对皮肤的作用。精华液对皮肤的

    2024-04-15
    48100
  • 精华液和精油是一种东西吗?有何区别?

    精华液和精油不是一种东西,其功效和使用手法都不一样哦!精华液通常是某一系列产品中所含美容成分浓缩的产品,往往都是量少价贵,在化妆水和乳液(或面霜)之间使用,精华液可加强该系列产品的功效,比如美白系列中的美白精华液,可以加强美白效果;抗衰老系

    2024-04-15
    46200
  • 有必要买天气丹皇后套盒么

    有必要。1、天气丹皇后套盒有很强的抗氧化效果,能从根本上解决肌肤的水油平衡问题,能使肌肤保持一整天的水油平衡。2、天气丹皇后套盒深层补水,提拉紧致,再生细胞,高效修复,水,精华,乳液,眼霜,面霜全包括,还送一堆赠品。天气丹正品与假货区别:正

    2024-04-15
    33700
  • 王豆豆为什么和方丈分手 分手原因揭秘

    王豆豆为什么和方丈分手?分手原因揭秘,他俩曾将是网上的一对恋人,当时方丈已经名声远播,而王逗逗则刚出道,她和方丈的结合被很多人看成是心机婊蹭人气,但是后来发现方丈好王逗逗是真心的相爱,大家就纷纷送出了自己的祝福,本来以为他们两个会很快的结

    2024-04-15
    32700
  • 水光焕颜套盒好不好

    水光焕颜套盒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这个水光焕颜套盒一般是指保湿补水系列的美容护肤品,它们通常包括洁面、爽肤水、乳液、精华液和面霜等,这类套盒质量是很好的,可以满足日常护肤需求。女人30岁以后,选择使用焕颜套盒还是补水套盒,这是众多女

    2024-04-15
    26500
  • 说说母亲节快到了,你会买什么礼物给妈妈?

    我认为最好的礼物就是把自己放到妈妈面前,妈妈一定会很高兴。能看到你胖了还是瘦了,高了还是矮了。妈妈定会品论一番,从中得到了小小的满足感。这样对妈妈来说,比给买什么礼物都高兴。这一天可以给母亲做母亲爱吃的饭菜,可以陪母亲去公园散散步,照几张母

    2024-04-15
    35100
  • 过期的乳液精华液啫喱可以用来护手霜用吗

    过期的乳液、精华液和啫喱通常不能再用于脸部护肤,因为它们的成分可能会变质并产生有害物质。这些过期产品仍然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过期的乳液精华液啫喱可以用来护手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经常使用护手霜对我们的手部健康至关重要,但很少有人想到

    2024-04-15
    34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