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大师从国粹京剧的旦角中获得的灵感——铜钱头。
新《红楼梦》中的“铜钱头”,到底是个什么鬼?真的不是唱戏的吗?
其实额头上的这些圈圈圈它们是有名字的,叫“额妆”,是指对额或鬃的修饰。“额妆”是古代女子妆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时代的额妆都有其相应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叫法也不同。史料显示,有佛妆、云尖巧额和片子等几种,作用都是为了修饰脸型。“铜钱头”的真身曾是仕女发型,骨灰级的“铜钱头”大致源自北齐。很多人争论过“铜钱头”到底有没有在古代百姓生活中出现,答案不好确定,但是在一些古籍和雕像中,的确是有类似“铜钱头”的造型。其中最为形似的当属这款来自于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宋人临摹版)中的侍女造型,只是此额发作云卷状,像佛一般梳着螺旋发髻的造型另有名字,因此叫做“佛妆”。自北齐之后,仍有不**女采用类似“铜钱头”的额发造型。如北宋的“云尖巧额”是将额发盘成云状,横列于眉上,云朵数量不定。至明代,云朵状弯曲的额发仍是仕女常用的发型之一,只是此时的额发不再如片子般紧贴头皮,而是蓬松立体的排列了。
在这些造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致类似“铜钱头”的影子。大家可能都觉得是源自昆曲和京剧,因为这两种戏曲的人物造型中的确是很像的,都有额头的装饰,戏曲人物造型中的这些圈圈圈叫“片子”。现代人了解片子大都是从戏曲中,事实上片子在古代极为盛行,最早见于南北朝,北宋时期最为盛行(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妆容)。”
我们在这些戏曲中看到的片子,但也不仅仅就是戏曲造型为了夸张而设置的,换句话说,这个片子“铜钱头”的造型不是演员的造型而是演员饰演角色的造型。
在古代,真正能够实现“额妆”效果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闺秀,因为当时正宗的“额妆”是用真发梳成的,梳整极为费时费力,所以到北宋以后,“额妆”就简化、演变成贴“假发片”了,古代社会的日常装扮,经过时间的沉淀,再经过现代社会中戏曲等传播途径的普及,演员贴“假发片”的观念,就渐入寻常百姓家了。
不过贴吧里有人这样说:
若问外国人对中国最熟悉、最感性艺术形式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国粹——京剧。可以想像,新版《红楼梦》如果真的被成功推销出去,那么在西方人眼里,铜钱头这最直观的中国元素,完全符合西方人对贵族的印象。剧里那充满东方雅致情调的家居、园林;蕴含着魏晋高雅精神的诗社,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的大观园生活;大观园外的众生相;以及最后东方式的悲剧这华丽丽的东方梦幻很可能令西方观众震撼无比,我想这是极有可能的。李少红是有野心的,她想将中华的瑰宝《红楼梦》推向全世界。让外国人通过翻译后变味的文字来读懂红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汉学家,但有了电视画面,让西方人了解红楼就容易得多。不可否认,叶锦添在奥斯卡上获过奖,《卧虎藏龙》是我最喜欢的**之一,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让东方神秘的哲学西方观众也能懂。新版《红楼》能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还不得而知。所以一句话,人家叶锦添放眼国际,压根就没把咱们国内观众放在眼里。
这部剧的口碑非常高,评分也特别好,可谓是经典。剧中的选角,演员们的演技以及拍摄方式等都没得挑,远远的把新版甩在后面。他不仅对于忠实于原著剧情,在细节方面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才能在俘获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看客,被大家捧为经典。
导演王扶林功不可没,他最先提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海选演员知人善任,光挑选角色前前后后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从万人中选出百位演员。无数次修改剧本为了更符合更贴切之前的文风。成立筹备组一方面,成立编剧筹划剧本,一方面,成立剧组对演员培训。还要建原著中的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除了导演的掌握大局,还有其他人的无条件配合。
演员们不仅得外貌贴合原著,眉眼间的神韵,体态都得到位。为此,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还是其他人员都熟读《红楼梦》,经历了3到6个月的培训,只为了更贴切原著。剧组还请来了众多专家学者,20多位大师级的人物亲自培训演员们,除了研究原著,还要学习琴棋书画,进行形体训练,提升个人艺术,学习表演。一举一动都贴合原著,像当时的古女子。也正因为此,剧中红楼梦的演员们都像从书里出来的一样,人物刻画鲜明。除了演员们的努力,还有许多人的一丝不苟。
红楼梦的服饰造型也是重中之重,毕竟原著中对衣物饰品的描写也非常细节。所以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喂,电视剧设计的2700多套服饰,每一套都多姿多彩,比较符合原著,也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化气息。还有演员们的妆造设计师也功不可没。每个妆容都符合人物形象特点。还有拍摄时的景点景色等等等等,都是大家努力出来的,历时三年拍摄出来的电视剧《红楼梦》凝集了许多人的汗水和辛苦。所以有口皆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