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的资料

伽利略的资料,第1张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详细:

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I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生平和学术生涯

早年活动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父亲芬琴齐奥·伽利莱精通音乐理论和声学,著有《音乐对话》一书。1574年全家迁往佛罗伦萨。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17岁时遵从父命进比萨大学学医,可是对医学他感到枯燥无味,而在课外听世交、著名学者O里奇讲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静力学,感到浓厚兴趣。1583年,伽利略在比萨教堂里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随后用线悬铜球作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以及摆长对周期的影响,由此创制出脉搏计用来测量短时间间隔。1585年因家贫退学,担任家庭教师,但仍奋力自学。1586年,他发明了浮力天平,并写出论文《小天平》。

1587年他带着关于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到罗马大学学求见著名数学家和历法家C克拉维乌斯教授,大受称赞和鼓励。克拉维乌斯回赠他罗马大学教授P瓦拉的逻辑学讲义与自然哲学讲义,这对于他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1588年他在佛罗伦萨研究院做了关于A但丁《神曲》中炼狱图形构想的学术演讲,其文学与数学才华大受人们赞扬。次年发表了关于几种固体重心计算法的论文,其中包括若干静力学新定理。由于有这些成就,当年比萨大学便聘请他任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第二年他发现了摆线。当时比萨大学教材均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所撰,书中充斥着神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条。伽利略经常发表辛辣的反对意见,由此受到校内该学派的歧视和排挤。1591年其父病逝,家庭负担加重,他便决定离开比萨。帕多瓦时期 1592年伽利略转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帕多瓦属于威尼斯公国,远离罗马,不受教廷直接控制,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在此良好气氛中,他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文化活动,与具有各种思想观点的同事论辩。此时他一面吸取前辈如NF塔尔塔利亚、GB贝内代蒂、F科门迪诺等人的数学与力学研究成果,一面经常考察工厂、作坊、矿井和各项军用民用工程,广泛结交各行业的技术员工,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从中吸取生产技术知识和各种新经验,并得到启发。

在此时期,他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落体运动、抛射体运动、静力学、水力学以及一些土木建筑和军事建筑等;发现了惯性原理,研制了温度计和望远镜。

1597年,他收到J开普勒赠阅的《神秘的宇宙》一书,开始相信日心说,承认地球有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但这时他对柏拉图的圆运动最自然最完善的思想印象太深,以致对开普勒的行星椭圆轨道理论不感兴趣。1604年天空出现超新星,亮光持续18个月之久。他便趁机在威尼斯作几次科普演讲,宣传哥白尼学说。由于讲得精采动听,听众逐次增多,最后达千余人。

1609年7月,盛传一荷兰眼镜工人发明了供人玩赏的望远镜。他未见到实物,思考竟日后,用风琴管和凸凹透镜各一片制成一具望远镜,倍率为3,后又提高到9。他邀请威尼斯参议员到塔楼顶层用望远镜观看远景,观者无不惊喜万分。参议院随后决定他为帕多瓦大学的终身教授。1610年初,他又将望远镜放大率提高到33,用来观察日月星辰,新发现甚多,如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球与其他行星所发的光都是太阳的反射光,水星有4颗卫星,银河原是无数发光体的总汇,土星有多变的椭圆外形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天地。是年3月,出版了他的《星空信使》一书,震撼全欧。随后又发现金星盈亏与大小变化,这对日心说是一强有力的支持。伽利略日后回顾在帕多瓦的18年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开展、精神最舒畅的时期。事实上,这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就最多的时期。

托斯卡纳时期 20年来伽利略在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上的丰硕成果,激起了他学术上的更大企求。为了取得充裕时间致力于科学研究,1610年春,他辞去大学教职,接受托斯卡纳公国大公聘请,担任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的闲职与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的荣誉职位。

为了使科学免受教会干预,伽利略曾多次去罗马活动。1611年他第二次去罗马,目的在于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界认可他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他在罗马受到包括教皇保罗五世和若干高级主教在内的上层人物的热情接待,并被林赛研究院接纳为院士。当时耶稣会的神父们承认他的观测事实,只是不同意他的解释。这年5月,在罗马大学的大会上,几个高职位的神父公开宣布了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

同年,他观察到太阳黑子及其运动,对比黑子的运动规律和圆运动的投影原理,论证了太阳黑子是在太阳表面上;他还发现了太阳有自转。1613年他发表了3篇讨论太阳黑子问题的通信稿。另外,1612年他又出版了《水中浮体对话集》一书。

1615年,一诡诈的教士集团和教会中许多与伽利略敌对的人联合攻击伽利略为哥白尼学说辩护的论点,控告他违反基督教义。他闻讯后,于是年冬第三次去罗马,力图挽回自己的声誉,企求教廷不因自己保持哥白尼观点而受到惩处,也不公开压制他宣传哥白尼学说,教廷默认了前一要求,但拒绝了后者。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禁止他以口头的或文字的形式保持、传授或捍卫日心说。

1624年,他第四次去罗马,希望故友新任教皇乌尔邦八世能够同情并理解他的意愿,以维护新兴科学的生机。他先后谒见6次,力图说明日心说可以与基督教教义相协调,说“圣经是教人如何进天国,而不是教人知道天体是如何运转的”;并且试图以此说服一些大主教,但毫无效果。乌尔邦八世坚持“1616年禁令”不变;只允许他写一部同时介绍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书,但对两种学说的态度不得有所偏倚,而且都要写成数学假设性的。在这辛勤奔波的一年里,他研制成了一台显微镜,“可将苍蝇放大成母鸡一般。”

此后6年间,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一书,1630年他第5次到罗马,取得了此书的“出版许可证”。此书终于在1632年出版了。此书在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为哥白尼体系辩护,并多处对教皇和主教隐含嘲讽,远远超出了仅以数学假设进行讨论的范围。全书笔调诙谐,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列为文学名著。

教廷的迫害和晚年生活 《对话》出版后6个月,罗马教廷便勒令停止出售,认为作者公然违背“1616年禁令”,问题严重,亟待审查。原来有人在教皇乌尔邦八世面前挑拨说伽利略在《对话》中,借头脑简单、思想守旧的辛普利邱之口以教皇惯用辞句,发表了一些可笑的错误言论,使他大为震怒。曾支持他当上教皇的集团激烈地主张要严惩伽利略,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提出联合警告。在这些内外压力和挑拨下,教皇便不顾旧交,于这年秋发出了伽利略到罗马宗教裁判所受审的指令。

年近七旬而又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被迫在寒冬季节抱病前往罗马,在严刑威胁下被审讯了三次,根本不容申辩。几经折磨,终于在 1633年6月22日在圣玛丽亚修女院的大厅上由10名枢机主教联席宣判,主要罪名是违背“1616年禁令”和圣经教义。伽利略被迫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在教廷已写好的“悔过书”上签字。主审官宣布: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必须焚绝,并且禁止出版或重印他的其他著作。此判决书立即通报整个天主教世界,凡是设有大学的城市均须聚众宣读,借此以一儆百。

伽利略既是勤奋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深信科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教会的职能是管理人们的灵魂,不应互相侵犯。所以他受审之前不想逃脱,受审之时也不公开反抗,而是始终服从教廷的处置。他认为教廷在神学范围之外行使权力极不明智,但只能私下有所不满。显然,G布鲁诺的被处火刑和T康帕内拉的被长期打入死牢,这两位意大利杰出的哲学家的遭遇,给他精神上投下了可怕的阴影。宗教裁判所的判决随后又改为在家软禁,指定由他的学生和故友A皮柯罗米尼大主教在锡耶纳的私宅中看管他,规定禁止会客,每天书写材料均需上缴等。在皮柯罗米尼的精心护理和鼓励下,伽利略重行振作起来,接受皮柯罗米尼的建议继续研究无争议的物理学问题。于是他仍用《对话》中的三个对话人物,以对话体裁,和较朴素的文笔,将他最成熟的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撰写成《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两门新科学是指材料力学(见弹性力学)和动力学。这部书稿1636年就已完成,由于教会禁止出版他的任何著作,他只好托一位威尼斯友人秘密携出国境,1638年在荷兰莱顿出版。

伽利略在皮柯罗米尼家中刚过了5个月,便有人写匿名信向教廷控告皮柯罗米尼厚待伽利略。教廷乃勒令伽利略于当年12月迁往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切特里他自已的故居,由他的大女儿维姬尼亚照料,禁例依旧。她对父亲照料妥贴,但4个月后竟先于父亲病故。

伽利略多次要求外出治病,均未获准。1637年双目失明。次年才获准住在其子家中。在这期间探望他的除托斯卡纳大公外,还有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J弥尔顿和法国科学家、哲学家P伽桑迪。他的学生和老友B卡斯泰里还和他讨论过利用木卫星计算地面经度的问题。这时教廷对他的限制和监视已明显放松了。

1639年夏,伽利略获准接受聪慧好学的18岁青年V维维亚尼为他的最后一名学生,并可在他身边照料,这位青年使他非常满意。1641年10月卡斯泰里又介绍自己的学生和过去的秘书E托里拆利前往陪伴。他们和这位双目失明的老科学家共同讨论如何应用摆的等时性设计机械钟,还讨论过碰撞理论、月球的天平动、大气压下矿井水柱高度等问题,因此,直到临终前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

伽利略于1642年1月8日病逝,葬仪草率简陋,直到下一世纪,遗骨才迁到家乡的大教堂。

学 术 成 就

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得到公认之前,物理学以至整个自然科学只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当时,哲学家们束缚在神学和亚里士多德教条的框框里,他们苦思巧辩,得不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规律。伽利略敢于向传统的权威思想挑战,不是先臆测事物发生的原因,而是先观察自然现象,由此发现自然规律。他摒弃神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秩序地服从简单规律的整体,要了解大自然,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实验定量观测,找出它的精确的数量关系。

基于这样的新的科学思想,伽利略倡导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对近代科学的最重要贡献。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原非伽利略首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阿基米德,14世纪的牛津学派和巴黎学派以及15、16世纪的意大利学术界,在这方面都有一定成就,但他们并未将实验方法放在首位,因而在思想上未能有所突破。伽利略重视实验的思想可见于1615年他写给克利斯廷娜公爵夫人的一封信上的话:“我要请求这些聪明细心的神父们认真考虑一下臆测性的原理和由实验证实了的原理二者之间的区别。要知道,做实验工作的教授们的主张并不是只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伽利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分三个步骤:①先提取出从现象中获得的直观认识的主要部分,用最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以建立量的概念;②再由此式用数学方法导出另一易于实验证实的数量关系;③然后通过实验证实这种数量关系。他对落体匀加速运动规律的研究便是最好的说明。

从落体的加速运动所能作出的最简单设想,可能是其瞬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正,此□□也可能与下落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研究方法的步骤①。通过数学论证,不难发现第一种假设对于匀加速运动是不能成立的。于是采取□□□或□=□□的假设,这里□是加速度。

由于□值无法直接测量,所以将此式转换为可测量路程的形式:□□如此则落体在□1,2,3,……□秒末所通过的路程依次为□由此得知每隔1秒落体下落的一段距离依次为□□ □依等差级数递增。如此便完成了步骤②。

最后的步骤是用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值大,即使在短时间内下落的路程也会很大,难于测量。为了“冲淡”加速度,使其减小,伽利略设计了斜面滚球实验,测量从斜面上的光滑小槽内往下滚的青铜小球的行程与时间的关系。他采用精密的漏壶,反复实验100次。所得结果与步骤②中所设想的□-□数量关系符合,且重复性良好,肯定了落体作匀加速运动设想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伽利略进行科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一个科学假设是否正确,而不是盲目地收集资料,归纳事实。

物理学概念和原理的创新 惯性原理和力与加速度的新概念 推动重物时需要的力大,而推动轻物时需要的力小,是人们的直觉经验。亚里士多德据此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一切物体均有保持静止或所谓寻找其“天然去处”的本性,认为“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并用比例定律把动力与速度联系起来。伽利略则得出新的概念,他观察到一个沿着光滑斜面向上滑动的物体,因斜面的斜角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减速,斜角越小,减速越小。如在无阻力的水平面上滑动,则应保持原速度永远滑动。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种速度——这个条件只有在水平的平面上才有可能,因为在斜面的情况下,朝下的斜面提供了加速的起因,而朝上的斜面提供了减速的起因;由此可知,只有在水平面上运动才是不变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第三天,问题9,假设23注)。这样,伽利略便第一次提出了惯性概念,并第一次把外力和“引起加速或减速的外部原因”即运动的改变联系起来。与前述的匀加速运动实验结合在一起,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和加速度这个全新的概念,以及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作匀加速运动的全新的运动规律,为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的惯性概念,推翻了1000多年以来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物体运动靠精灵或外界迂回空气推动的说法,也澄清了中世纪含糊的“冲力”说。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研究机械运动的理论成果,并且得到了当时地动说支持者们的拥护。伽利略虽然没有明确地写出惯性原理,可是表明了这是属于物体的本性的客观规律,在研究其他物理问题时,他熟练地运用了它。然而他未能摆脱柏拉图关于行星作圆运动的观点,相信“圆惯性”的存在,因此未能将惯性运动概念推广到一切物体运动上。完整的惯性原理是在伽利略逝世后两年由R笛卡儿表述的。

伽利略把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或加速度的产生归诸力的作用,这是对力的性质的客观认识,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雏形。惯性原理的发现破除了力是运动原因的旧概念,而认为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高度评价伽利略对第一、第二两运动定律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见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独立性原理和运动的合成、分解定律 在弹道的研究中,伽利略发现水平与垂直两方向的运动各具有独立性,互不干涉,但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又可合成实际的运动径迹。他从垂直于地面的匀加速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完整地解释了弹道的抛物线性质,这是运动的合成研究的重大收获,并具有实用意义。

惯性参照系概念 伽利略用物理学原理为哥白尼地动学说进行辩解时,应用运动独立性原理通俗地说明了石子从桅杆顶上掉落到桅杆脚下而不向船尾偏移的道路。他又进一步以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船舱中物体运动规律不变的著名论述,第一次提出惯性参照系的概念。这一原理被A爱因斯坦称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先导。

单摆周期性质的发现 伽利略由观察到教堂悬灯的摆动对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振幅大小和摆锤重量无关。这个规律的发现为此后的振动理论和机械计时器件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基础。

光速有限及其测量 前人对于光速是否有限从来没有明确的认识。伽利略观察了闪电现象,认为光速是有限的,并设计了测量光速的掩灯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用这种测量方法实际测到的主要只是实验者的反应和人手的动作时间,而不是光的行进时间。然而,如果有了明暗变化有规律的光源或高速机械控制的器件代替人手动作,是可以测量到真正的光速的,后来木卫星食法、转动齿轮法、转镜法、克尔盒法、变频闪光法等光速测量方法都借鉴于掩灯方案。

几种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的研制 伽利略不但亲自设计和演示过许多实验,而且亲自研制出不少实验仪器。他的工艺知识丰富,制作技术精湛,他所创制的许多实验仪器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很有影响,下面举出几项:

浮力天平 这是利用浮力原理快速测定金银器皿首饰中金银含量比例的直读仪器。这种仪器当时已用于金银首饰器皿的交易中。

温度计 伽利略首创的温度计是一种开放式的液体温度计,玻璃管内盛有着色的水和酒精,液面与大气相通(见彩图伽利略的温度计)。这实际上是温度计与大气压力计的混合体,这是由于当时他对大气压力的变化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尽管如此,其学术价值仍很大,温度从此成为客观的物理量,不再是不确定的主观感觉。

望远镜 伽利略制成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正像。经过改进后,其倍率由3逐步增大到33;不但指向星空,还可应用于船舰要塞,取得空前丰硕的发现成果。这种望远镜结构简单,而其倍率和分辨本领受球差和色差的限制较大。

彻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 欧洲中世纪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自然观,是经过神学改装了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它成为封建神权统治者统制民众思想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和地上万物都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所组成,都是丑陋、不洁、不完美的,有变化和有生灭的。火和气组成向上流动的轻物,水和土组成向下掉落的重物。而天体则是由“以太”所组成的纯洁、完美、永恒的物体。又因为“上帝厌恶真空”,所以真空不可能存在。然而伽利略从望远镜发现月亮表面有山峰和洼地,高低不平,并不是完美无缺,金星也有盈亏变化;太阳表面还有活动不已的黑子;肉眼就能直接看到超新星的爆发及其渐渐暗淡和消失。这些都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天尊地卑,天体和地上物质的性质悬殊的思想。

伽利略通过流体静力学对浮体的研究,得知所有物体都是重物,没有绝对的轻物。天体和地球以及地上万物在物质结构上是统一的。真空也可能存在和产生,而且只有在真空中才能研究物体运动的真正性质。这就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凭借主观臆测的物质观,从而也根本动摇了封建神权的思想统治。

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争取不受权势和旧传统压制的学术自由,为近代科学的生长,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因此,他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也可以说是“近代科学之父”。虽然他晚年终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他开创新科学的意志并未动摇。他的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1799年,梵蒂冈教皇J保罗二世代表罗马教廷为伽利略公开平反昭雪,认为教廷在300多年前迫害他是严重的错误。这表明教廷最终承认了伽利略的主张——宗教不应该干预科学。

还是从质量上辨别

外表大小一样,

但是因为金的密度比铜大很多

所以金的体积就小

那么需要的铁的成分就更多

由于铜的密度比铁大

所以重的那一个里面是铜球

质量轻的里面是金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1分)

1.把两个质量相同的实心铁球和实心铝球分别挂在弹簧秤上,然后将它们全部浸入水中,则弹簧秤的示数( )

A.挂铁球的大 B.挂铝球的大

C.两个弹簧秤的示数相等 D.不能确定

2.体积相同、形状不同的铅球、铁板和铝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的地方(其中铅球最浅,铝块最深),则( )

A.铝块受到的浮力大,因为它浸入液体中的深度大

B.铅球受到的浮力大,因为它的密度大

C.铁板受到的浮力大,因为它的面积大

D.铅球、铁板、铝块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3.有一个金属球,质量是250克,体积为300厘米3,把它投入水中平衡时它将( )  A.漂浮   B.悬浮

C.沉入水底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一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在某种液体里,如果将此物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则( ) A.浮力减半,物体下沉 B.浮力增大,物体上浮

C.浮力不变,仍悬浮 D.浮力减半,仍悬浮 

5.一个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分别浸在足够多的酒精、水、水银槽中静止时,三个球受到的浮力是( )

A.酒精中最大   B.水中最大

C.水银中最大   D.一样大

6.在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入砂粒后,依次将它们直立于酒精、水、盐水三种液体中呈漂浮。若试管浸入液体部分深度都相同,则试管中所装砂粒( )

A.三管一样多 B.甲试管最多

C.乙试管最多 D.丙试管最多

7.如右图(a)所示,在盛有水的圆筒形容器内,铁块甲放在木块乙上,木块乙浮在水面上,木块受的浮力为F,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水面距容器底部的高度为h。现将甲取下并用轻绳系在乙的下方,如右图(b)所示,则( )

A.浮力F减小 B.压强p减小

C.高度h减小 D.甲受到的合力减小

8.水平桌面上的烧杯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 100克的水,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球所受浮力可能等于1 牛 B球的质量可能小于100克

C球的体积一定等于100厘米3 D对烧杯底的压强一定增大

9.如右图所示,悬吊的实心金属球缓慢浸没于倾斜的盛满水的大烧杯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入小烧杯中的水和金属球的体积相等,但水的质量较大

B.流入小烧杯中的水和金属球的体积相等,两者质量也相等

C.金属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烧杯中水的重力

D.金属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小烧杯中水的重力

10.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可以肯定的是( )

A.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B.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C.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D.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时,排水量保持不变

B.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要浮起来一些,因为船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C.潜水艇在河里潜行和在海里潜行,受到的浮力相等

D.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12.甲、乙、丙三小球质量相同,放入水中后位置如右图所示,则( )

A.三球所受浮力甲<乙<丙, 

B.三球密度甲>乙>丙;

C.三小球体积甲<乙<丙;  

D.三小球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甲<乙<丙

13.有一空心球,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整个球的一半,将此球放入水里,恰有3/4 的体积浸入水中,如右图所示。如果此球是实心的,放入水中将会( )

A.下沉到水底  B.漂浮于水面 C.悬浮在水中  D.无法判断

14.一只提水铁桶重10N,装满水后总重70N。用这只铁桶到河里去提水时,当铁

桶完全在水中时,提起它至少需( )

A.70N B.60N

C.10N  D.略小于10N

15.三个体积相同的铜球,铁球,木球投入水中静止时如图所示,则所受浮力( ) 

A.木球最小 B.铁球最小

C.铜球最小 D.一样大

16.在上题的三个小球中,肯定是空心的小球是( )

  A.木球 B.铁球

  C.铜球 D.都不能肯定

17 有一块冰漂浮在一杯盐水中,如果冰块全部熔化后,液面将(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无法判断

四、分析、计算题(共20分)

18.(作图2分,计算3分)一个体积为1000厘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5牛,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

19(6分)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三、计算题(21、22、23每小题6分,24题8分,共26分)

21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重是147牛,浸没在水中称重是49牛。已知金属球的密度为2×103 千米/米3,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22停留在空气中的充满氢气的飞艇体积为 3×103米3,空气的密度为129 千克/米3,氢气的密度为009千克/米3,艇重300牛,求货物的重是多少?

23潜水艇潜行时的排水量是64×106千克,浮在海面上的排水量是50×106千克,求潜水艇在海面上时,水上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24将质量为015×10-3千克的物体A放入水中,如图所示,

物体A有一半的体积浸在水中。求

(1)物体A的体积

(2)如图所示,在物体A的上面再放一个体积是A二倍的物体B时,恰好使A、B两物体全部浸入水中,物体B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大?B物体的密度是多大?

  伽利略用木板制成斜槽蒙上羊皮纸,用铜球从槽上滚下,他用大容器稳定地滴水并用天平称量的方法解决计时问题,测出铜球在斜槽上的位置与时刻,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物体沿不同角度的光滑斜面运动的规律进行了上百次的定量研究,得出结论:物体沿光滑斜面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将斜面倾角趋于90时,推理得: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伽利略为什么要研究自由落体呢?

  西方有句谚语:“对运动无知,也就对大自然无知。”运动是万物的根本特性。在这个问题上,自古以来,出现过种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自然观。在16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居统治地位。他把万物看成是由四种元素——土、水、空气及火组成,四种元素各有其自然位置,任何物体都有返回其自然位置而运动的性质。他把运动分成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重物下落是自然运动,天上星辰围绕地心作圆周运动,也是自然运动;而要让物体作强迫运动,必需有推动者,即有施力者。力一旦去除,运动即停止。既然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于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教义出发,就必然得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但这一理论毕竟是从原始的直接经验引伸而来,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历史上也起过进步作用,再加上被宗教利用,所以直到16世纪,仍被人们敬为圣贤之言,不可触犯。

  正因为如此,批驳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运动学问题,也是涉及自然哲学的基础问题,是从亚里士多德的精神枷锁下解脱的一场思想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伽利略在这场斗争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认识到通过自由落体的研究打开的缺口,会导致一门广博的新科学出现。请读读他在《两门新科学》中核心的一章,即“第三天的谈话”,开头讲的一段话①:

  “我的目的,是要阐述一门崭新的科学,它研究的却是非常古老的课题。也许,在自然界中最古老的课题莫过于运动了。哲学家们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既不少,也不小,但是我从实验发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质,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人观察或演示过。也做过一些表面的观察,例如观察到下落重物的自然运动是连续加速的,但还从未有人宣布过,这一加速达到什么程度;据我所知,还没有一个人指出,一个从静止下落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里,保持按从1开始的奇数的比数。……

  “我考虑更重要的是,一门广博精深的科学已经启蒙,我在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它的开始,那些比我更敏锐的人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将会探索到各个遥远的角落。”

  关于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传说纷纭。有人说,他这个落体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致命一击,由此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说法,得出落体加速度与其重量无关的科学结论;有人说,他用大小相同而重量不等的两个球,得到同时落地的结果;甚至有人说他是用炮弹和枪弹做实验的。有人则过分宣扬伽利略的落体实验,说他是第一个做落体实验的人。

  然而,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中,并没有提到他在比萨斜塔做过实验。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大概来自他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Viviani,1622—1703)在《伽利略传》中的一段不准确的回忆。这篇传记是在伽利略死后十几年即1657年出版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述①:

  “使所有哲学家极不愉快的是,通过实验和完善的表演与论证,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结论被他(指伽利略)证明是错的,这些结论在他之前都被看成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其中有一条,就是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在同样的媒质中下落,其速率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与其重量成正比,而是以相等的速率运动。伽利略在其他教授和全体学生面前从比萨斜塔之顶反复地做了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在伽利略的落体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中,斜面实验起过重要作用。他在《两门新科学》中对这个实验描述得十分具体,写道②:

  “取长约12库比(1库比=457厘米)、宽约半库比,厚约三指的木板,在边缘上刻一条一指多宽的槽,槽非常平直,经过打磨,在直槽上贴羊皮纸,尽可能使之平滑,然后让一个非常圆的、硬的光滑黄铜球沿槽滚下,我们将木板的一头抬高一、二库比,使之略呈倾斜,再让铜球滚下,用下述方法记录滚下所需时间。我们不止一次重复这一实验,使两次观测的时间相差不致超过脉搏的十分之一。在完成这一步骤并确证其可靠性之后,就让铜球滚下全程的1/4,并测出下降时间,我们发现它刚好是滚下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接着我们对其他距离进行实验,用滚下全程所用时间同滚下一半距离、三分之二距离、四分之三距离或任何部分距离所用时间进行比较。这样的实验重复了整整一百次,我们往往发现,经过的空间距离恒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这对于平面(也即铜球下滚的槽)的各种斜度都成立。我们也观测到,对于不同的斜度,下降的时间互相间的关系正如作者预计并证明过的比例一样。

  “为了测量时间,我们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下降时由细管流出的水,不管是全程还是全程的一部分,都可收集到。然后用极精密的天平称水的重量;这些水重之差和比值就给出时间之差和比值。精确度如此之高,以至于重复许多遍,结果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个实验设计是安排得何等巧妙啊!许多年来,人们都确信伽利略就是按他所述的方案做的。在历史博物馆中甚至还陈列着据说是伽利略当年用过的斜槽和铜球。

  但是,当人们重复伽利略上述实验时,却发现很难得到如此高的精确度。更不能使斜槽的倾斜度任意提高。有人证明,贴了羊皮纸的木槽,实验误差反而更大了。20世纪中叶,科学史专家库依雷(Koyré)提出一种见解,认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他在书上描述的其它许多实验一样,都是虚构的,伽利略的运动定律源于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这个意见对19世纪传统的看法无疑是一贴清醒剂。因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认识,把实验的作用过于夸大了,好像什么基本定律,包括伽利略的运动定律都是从数据的积累中总结出来的。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到了20世纪理所当然要受到怀疑论者批评。

  然而,伽利略究竟有没有亲自做过斜面实验呢?他为什么会想到用斜面来代替落体?他是怎样做的斜面实验?这个实验在他的研究中起了什么作用?

  伽利略没有对自己的工作作过更详细的阐述。但是,他留下了大量手稿和许多著作。人们把他的资料编成了20卷文集,这是研究伽利略的宝贵史料。

  从1591年伽利略的那本没有及时发表的小册子《论运动》中可以看出,伽利略很早就对斜面感兴趣了。他在那里主要研究斜面上物体的平衡问题,但也提过下列问题:①为什么物体在陡的平面上运动得更快?②不同的斜面上,运动之比如何?为了使问题更明确,他画了一张图(如图1-1)。他问道:为什么沿AB下落最快,沿BD快于BE,而慢于AB?沿AB比沿BD快多少?他的回答是①

  “同样的重量用斜面提升比垂直提升可以少用力,这要看垂直提升与倾斜提升的比例。因此,同一重物垂直下落比沿斜面下降具有更大的力,这要看斜面下降的长度与垂直下落的长度成什么样的比例。”

  既然力的大小与斜度成一定比例,落体运动的研究就可以用斜面来代替,按一定比例“冲淡”作用的力,“加长”运动的距离,这样可以比落体更有效地研究运动的规律。

  人们从伽利略的手稿中找到了一些证据,证明他早年确曾做过斜面实验。其中有一页手稿画着一幅草图,两个小球正沿不同斜度的斜面向下运动,说明伽利略曾思考过斜面实验。另一页手稿(如图1-2)上记录有如下数据②:

  第三列数字是伽利略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所得。

  经过查核,证明伽利略选取的长度单位是punti, 1 punti大约等于 29/30毫米,最大的距离为 2104 punti,相当于 2米。进一步研究,发现要能在2米长的斜面内取得8个相继时间内物体(也许是小球)通过的距离,角度必须限制在15°至2°之间。

  从纸张的特点可以判定这页数据大约记于1604年。此时看来伽利略还没有确定时间平方关系,因为记录上的第一列数据1、4、9、16……64显然是后加上去的。第三列的数据有几个地方涂改,似乎是伽利略在实验之后对数据作了修正。这些判断有助于说明伽利略的时间平方关系并不是直接从实验得到,而是从别的渠道先有了设想,再用实验加以验证的。

  伽利略在这个实验里测量时间的办法肯定也与《两门新科学》中他的描述不同,因为靠称量水重无法取相继的时间间隔。他可能是用乐器的节拍报时,因为他擅长琵琶。这个实验不需要知道时间的绝对值,根据节拍把小球挡住就可以了。

1.我 从此就看见 许多陌生的先生。

2.藤野先生 总是挟着 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藤野与先生一起构成专用名词,不拆分)

3.干事 在黑板上写 广告。

4.这位客人 直勾勾地打量着 主人的脸。

5.托尔斯泰 透出 一股才气。

6.一个陌生人 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把”字句,谓语宾语倒置)

7.我 默默地站在走廊上。(无宾语)

8.科学技术 是 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成就。

9.这 是 一种别开生面的场面。

10.在场的老年人格外兴奋、活跃。(无宾语,并省略谓语,用主补短语的形式直接成句)

11.白色的丝线 拧成细细的绳子。(省略“被”字的“被”字句,宾语做主语,主语省略)

12.这些节日 包含着 丰富的民俗习惯。

13.我们 喜欢倾听 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鸟叫。

14.派出所的警察们 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谓语补语做宾语)

15.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 一声不响地解掉了 系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16.许多原子能发电厂 源源不断地运来 许多铅做的大箱子。

19.张思德同志 永远是 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志”是“张思德”的同位称呼,做同为主语)

27.已经上了岸的勇士 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无宾语,谓语补语做宾语)

28.小学校 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同上;笨句在英语中叫表语从句)

29.心里 突然感到万分沉重。(同上)

30.他 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主谓短语直接成句,一系列动作做谓语,谓语补语做宾语)

31.连长 命令 我们马上休息。(主谓短语做宾语)

32.祥林嫂 叫 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同上)

34.(因为鲁班的技艺高超),后世的建筑工匠、木匠 尊称他为“祖师”。(无宾语,谓语补语做宾语)

35.鲁班所处的时代 距现在已经好几千年了。(含有描述的主语短语直接成句,主语的同位补语做谓语)

38.鲁班 发现 这种草叶的两边都长着锯齿状的刺。

40.鲁班 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无宾语,谓语补语做宾语)

41.鲁班 想, 如果用铁片代替竹片,效果可能会更好。 (句子做宾语)

42.(直到今天),锯子 仍然是 木匠们干活的主要工具。

43.(后来),鲁班 又陆续发明了 木刨、钻、墨斗和曲尺等许多木匠工具。

44.(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 在其他方面还有 不少创新。

45.(当时),还有人 把字写在丝织的帛上。 (“把”字句)

47.(经过反复的试验),蔡伦 终于发明了 造纸术。

48.蔡伦 苦苦地思考着 改进的方法。

49.地球上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地震。

50.全世界的科学家们 都在努力探索 地震灾害的规律。

51.当时我国的地震灾害 十分频繁。(主谓短语直接成句)

52.(一天),地动仪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铜球 忽然落下。(无宾语)

53.这个神话 是 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54.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55.地中海沿岸 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被”字句)

75.(近几年来),父亲和我 都东奔西走地忙碌。(无宾语)

 语文学习中要弄清句子成分是基础,很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句子成分分析练习和答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语文划分句子的成分练习(一)

 1经过反复的试验,蔡伦充裕发明了造纸术。

 2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3藤野先生总是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4科学技术是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成就。

 5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

 6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一声不响地解了系在自己腰带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7在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尖叫声惊醒了。

 8纽约市通常辉煌通明的帝国大厦今晚熄灭了灯光。

 9她教给了我生活的知识和革命的道理。

 10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11我们班的班长小红每天复习一次课文。

 12同学们都跑来了,从操场上,从教室里,从学校的每个角落里。

 13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14乔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15花的植物有庞大的根系。

 16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答案:

 1 经过反复的试验(状语),蔡伦(主语)终于(状语)发明了(谓语)造纸术(宾语)。

 2 全世界的(定语)科学家们(主语)都在努力(状语)探索(谓语)地震灾害的(定语)规律(宾语)。

 3 藤野先生(主语)总是(状语)夹着(谓语)一叠大大小小的(定语)书(宾语)。

 4 科学技术(主语)是(谓语)人类本性精神的(定语)最高(定语)成就(宾语)。

 5 派出所的(定语)警察们(主语)寸步不离地(状语)守卫(谓语)在洞口周围(补语)。

 6 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定语)记者(主语)一声不响地(状语)解了(谓语)系在自己腰带里的(定语)那条结实的粗(定语)绳子(宾语)。

 7 在一天夜里(状语)他(主语)被一阵尖叫声(状语)惊醒了(谓语)。

 8 纽约市通常辉煌通明的(定语)帝国大厦(主语)今晚(状语)熄灭了(谓语)灯光(宾语)。

 9 她(主语)教给了(谓语)我(宾语)生活的(定语)知识(宾语)和革命的(定语)道理(宾语)。

 10 我们(定语)中华民族(主语)有(谓语)悠久的(定语)历史(宾语)和优秀的(定语)文化(定语)传统(宾语)。

 11 我们班的(定语)班长小红(主语)每天(状语)复习(谓语)一次(定语)课文(宾语)。

 12同学们(主语)都(状语) 跑来了(谓语),从操场上,从教室里,从学校的每个角落里(都是状语) 。

 13 车间(主语)已经(状语)完成了(谓语)全年的(定语)任务(宾语)。

 14 乔家(主语)忽而(状语)遭了(谓语)一场很大的(定语)变故(宾语)。

 15 花的(定语)植株(主语)有(谓语)庞大的(定语)根系(宾语)。

 16 在我的记忆里(状语),她(主语)是(谓语)一个温柔和美丽的(定语)人(宾语)。

语文划分句子的成分练习(二)

 1我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2藤野先生总是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3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

 4这位客人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5托尔斯泰透出一股才气。

 6一个陌生人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7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

 8科学技术是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成就。

 9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场面。

 10在场的老年人格外兴奋、活跃。

 11白色的丝线拧成细细的绳子。

 12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习惯。

 13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鸟叫。

 14派出所的警察们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

 15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记者一声不响地解掉了系在自己腰里的那条结实的粗绳子。

 16许多原子能发电厂源源不断地运来许多铅做的大箱子。

 19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21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地忙碌。

 22 经过反复的试验,蔡伦充裕范明了造纸机。

 23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答案:

 1我(主语)从此就(状语)看见(谓语)许多(定语)陌生的先生(宾语)。

 2藤野先生(主语)总是(状语)挟着(谓语)一叠大大小小的(状语)书(宾语)。

 3干事(主语)在黑板上(状语)写(谓语)广告(宾语)。

 4这位(定语)客人(主语)直勾勾地(状语)打量着(谓语)主人的(状语)脸(宾语)。

 5托尔斯泰(主语)透出(谓语)一股(定语)才气(宾语)。

 6一个(定语)陌生人(主语)把(谓语)我(宾语)紧紧地(状语)抱(谓语)在怀中(状语)。

 7我(主语)默默地(状语)站(谓语)在走廊上(状语)。

 8科学技术(主语)是(谓语)人类本性精神的最高(状语)成就(宾语)。

 9这(主语)是(谓语)一种别开生面的(定语)场面(宾语)。

 10在场的(定语)老年人(主语)格外(状语)兴奋、活跃(谓语)。

 11白色的(定语)丝线(主语)拧成(谓语)细细的(定语)绳子(宾语)。

 12这些(定语)节日(主语)包含着(谓语)丰富的(定语)民俗习惯(宾语)。

 13我们(主语)喜欢(状语)倾听(谓语)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定语)鸟叫(宾语)。

 14派出所的(定语)警察们(主语)寸步不离地(状语)守卫(谓语)在洞口周围(补语)。

 15一位手里拿着照相机的(定语)记者(主语)一声不响地(状语)解了(谓语)系在自己腰带里的(定语)那条结实的粗(定语)绳子(宾语)。

 16许多原子能发电厂源源不断地运来许多铅做的大箱子。

 19张思德同志(主语)永远(状语)是(谓语)我们学习的(状语)榜样(宾语)。

 20已经上了岸的(定语)勇士(主语)乘机俯身(状语)冲了(谓语)上去(状语)。

 21近几年来(状语),父亲和我(主语)都东奔西走地(状语)忙碌(谓语)。

 22 经过反复的试验(状语),蔡伦(主语)终于(状语)发明了(谓语)造纸术(宾语)。

 23 全世界的(定语)科学家们(主语)都在努力(状语)探索(谓语)地震灾害的(定语)规律(宾语)。

语文划分句子的成分练习(三)

 1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2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3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4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5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6因为鲁班的技艺高超,后世的建筑工匠、木匠尊称他为“祖师”。

 7鲁班所处的时代距现在已经好几千年了。

 8鲁班发现这种草叶的两边都长着锯齿状的刺。

 9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10鲁班想,如果用铁片代替竹片,效果可能会更好。

 11直到今天,锯子仍然是木匠们干活的主要工具。

 12后来,鲁班又陆续发明了木刨、钻、墨斗和曲尺等许多木匠工具。

 13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14当时,还有人把字写在丝织的帛上。

 15经过反复的试验,蔡伦终于发明了造纸术。

 16蔡伦苦苦地思考着改进的方法。

 17地球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地震。

 18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19当时我国的地震灾害十分频繁。

 20一天,地动仪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铜球忽然落下。

 21这个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22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23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答案:

 1小学校(主语)显得(谓语)那样幽静而又神秘(补语)。

 2心里(主语)突然(状语)感到(谓语)万分沉重(补语)。

 3他(主语)推开(谓语)门(宾语)走进去(谓语)站在桌子前(补语)。

 4连长(主语)命令(谓语)我们(宾语)马上休息(补语)。

 5祥林嫂(主语)叫(谓语)阿毛(宾语)坐在门槛上(状语)剥豆(补语)。

 6因为鲁班的技艺高超(状语),后世的建筑工匠、木匠(主语)尊称(谓语)他(宾语)为“祖师”(补语)。

 7鲁班所处的(定语)时代(主语)距现在(谓语)已经好几千年了(补语)。

 8鲁班(主语)发现(谓语)这种草叶的两边都长着锯齿状的(定语)刺(宾语)。

 9鲁班(主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状语)来回拉了(谓语)起来(状语)。

 10鲁班(主语)想(谓语),如果用铁片代替竹片(状语),效果(宾语)可能会更好(补语)。

 11直到今天(状语),锯子(主语)仍然(状语)是(谓语)木匠们干活的主要(定语)工具(宾语)。

 12后来(状语),鲁班(主语)又陆续(状语)发明了(谓语)木刨、钻、墨斗和曲尺等许多(定语)木匠工具(宾语)。

 13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状语),鲁班(主语)在其他方面(状语)还有(谓语)不少创新(补语)。

 14当时(状语),还有人(主语)把(谓语)字(宾语)写(谓语)在丝织的帛上(状语)。

 15经过反复的试验(状语),蔡伦(主语)终于(状语)发明了(谓语)造纸术(宾语)。

 16蔡伦(主语)苦苦地(状语)思考着(谓语)改进的方法(宾语)。

 17地球上几乎(状语)每时每刻(主语)都在(状语)发生着(谓语)地震(宾语)。

 18 全世界的(定语)科学家们(主语)都在努力(状语)探索(谓语)地震灾害的(定语)规律(宾语)。

 19当时(状语)我国的(定语)地震灾害(主语)十分频繁(谓语)。

 20一天(状语),地动仪(主语)向着西方的那条龙嘴里的(定语)铜球(宾语)忽然(状语)落下(谓语)。

 21这个神话(主语)是(谓语)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定语)一种猜测(宾语)。

 22我国桥梁事业的(定语)飞跃发展(主语),表明了(谓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定语)无比优越(宾语)。

 23地中海沿岸(主语)被称为(谓语)西方文明的(定语)摇篮(宾语)。

  我精心推荐:

大气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大气也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大气圈是地球四大圈(土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一,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气体环境,也是人类的保护伞。

  如果我们从人造地球卫星上看地球,大气好像是蒙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浅蓝色面纱。

  大气的范围是很宽广的,它在水平方向上笼罩着整个地球,在铅直方向上,它的厚度已超过地球上最高山峰的高度和最深海沟的深度。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知道,大气的上界和行星际气体逐渐融合在一起。然而,人类活动的范围仅仅限于大气层的底层,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也多发生在20千米以下的大气层中。

  大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大气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科学家发现整个大气层的质量是很惊人的,约为53×1015吨,这可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用一个巨大的天平来称的话,一端放上大气层,那么另一端就要放上一个直径100千米的大铜球,或者是放上5座喜马拉雅山脉。但大气层的质量中有999%以上都集中在50千米以下的范围,而在50千米以下的浩瀚大气中,所含的大气质量还不到总质量的01%。由此可见,大气层越向上空气越稀薄。据测算,在360千米高空的大气中,其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附近的万亿分之一。

  大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第一需要。人可以数日不吃不喝,但却不能不呼吸。我们游泳时就有这样的感觉,把头扎在水里过不了一会就憋得受不了。同样,各种生物也需要呼吸。大气的存在还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否则白天太阳可将赤道附近的地面烤热到80℃以上,而在夜间又会降到-100℃。一天之间温差如此悬殊人类是难以生存的。大气还阻挡了对人体有伤害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以及宇宙线,消除、减轻了来自星际空间的流星对地表的袭击,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9983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