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和分封制同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简单的说,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层层分封给贵族,宗法制解决的就是贵族内部的财产和权力分配问题,因为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严格的嫡庶之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贵族分封所得的土地、人口就能有秩序的控制在大宗手裏,以此类推的传承下去,从而保证的了分封制下继承的制度性和有序性所以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对象基本是相同的群体,不过分封制偏重于分封的措施,而宗法制更多是一个分封时需要遵守的原则。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宗法制可以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而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使得统治阶级有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明确统治阶级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遏制统治阶级中力量强大的不安分者的野心,保护统治阶级中力量弱小者的利益不被损害。(这个也就是春秋大义了,至少要表面上维护统治阶级中的“公平”)。
现在所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以西周的分封和宗法为主,其实很早以前有出现了分封和宗法,只是不如西周王朝制定得那么严格关于嫡长子继承制,有一个商朝的案例乾隆朝《御批通鉴纲目》记载了一件事和乾隆的评论“帝乙”纲,“长子启以母贱不立,子辛以母正后立为嗣”目翻译过来就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叫启,后人称为微子,因为母亲地位较低,虽是长子但不能继承王位,而小儿子辛,也就是后来的商纣王,虽然开始是庶出,但是由于母亲在前王后去世之后被扶正,成为王后,所以,身份立即就变得尊贵了解释的出处:《史记》三家注中的[索隐]曰:此以启与纣异母,而郑玄(东汉经学大师)称为同母,依《吕氏春秋》,言母当生启时犹未正立,及生纣时始正为妃,故启大而庶,纣小而嫡这就说明商朝也是看中嫡长子的,但由于商纣王使商朝亡国,所以一切罪责追本溯源就到了嫡长子继承制上乾隆评价道:“微子启以母贱不得立,使立启,殷何致亡后世立嫡之论,观此犹不悟者,非愚而何”认为商朝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导致了商朝不能择贤而立,最终亡国这些都说明,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早就有了
而分封制更是十分久远,《史记·殷本纪》“殷契(读音谢),母曰简狄,有阔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关键是这句,“封于商,赐姓子氏”何止是夏代,大舜时代就有了关于商的先世,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已经通过考古资料证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商朝世系是正确的所以尧舜禹时代是存在的,只是没有那么清晰,后人加工的成分比较多,这就是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的“层垒地构建历史”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理,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看到了国家档案馆藏的关于夏商两代君主的世系资料,要不然为啥商朝的世系能这么清楚现编也来不及啊!所以再进一步,夏朝的历史也是存在的,它的世系也不是瞎编出来的,只是苦于没有考古资料因为当时的青铜文明尚不发达,商代的青铜器才蔚为大观,而记载文字的竹简,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是春秋时代的,做一个假设,可能夏代的竹简因年代久远而腐烂殆尽了再回到分封制上,至少可以推断到夏代就已经出现了分封制,而夏朝君主分封商类似于承认某一地区的既得利益集团,不给钱粮也不给军队、人口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
1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3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高考之前,我们不能忽略历史的复习,要重视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想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必修一的知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高考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
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 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中国
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 措施 :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历史必修一知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
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汉代
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 教育 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 传统文化 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 总结 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一、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思想主张: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③提出“三纲五常”道德规范
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1)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用儒学垄断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二程: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 方法 去把握“理”
朱熹:思想主张:
①提出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 经验 。潜在的隐患。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
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4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5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
6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7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9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轩辕十四Rex
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
封建是封土建国,是承包制:这块地方封给你了啊,听我的号令,遵守礼制、尽到自己的义务就行,其他的我一概不管,出了问题你自己负责。
专制是乾纲独断,是责任制:让你到这里当官是代我行使职权,这地方可不是你的,一切都得听我的,你也就给我打打工,出了问题拿你是问!
在中国古代,这其实是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可以好好读读柳宗元的雄文《封建论》,以及后世顾炎武在明亡之后痛定思痛的反思之作《郡县论》。
所以,“封建专制王朝”其实是很奇怪的提法。中国自秦始皇之后,专制就占据主流,封建的成分虽然一直没有完全断绝,但是越来越不占据主要地位了。
---------------引自知乎
“封建”一词的原意是指一种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并不是以生产所有制区别的。而我国现在的官方观点却将“封建”的标准定义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态,因此就造成了定义上的歧义。
“封建”按照其核心含义来说,应该指“分封制度”,贵族或诸侯与君主共同组合成一个国家体系,这就是封建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的封建社会应该始于商朝或西周,终止于秦朝。在西汉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因为这段历史中,存在地方贵族领地与中央君主权力的矛盾。地方贵族也就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极大的权力,形同独立王国。它们与中央君主组成一个联合体的国家。这和中国古代长期的中央集权国家是有根本区别的。
但是既然现在的官方观点将中国从秦到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也归结为封建社会,那么姑且将它和西方的封建社会做个对比吧。
第一,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地方军队也由中央控制,地方官无法私自招募、调动军队。而西方的贵族诸侯在自己领地拥有行政、财政、军事等所有权力。可以招募私军,爵位也是世袭继承,可以自行指定继承人。除了要承担对中央的纳税等有限的义务以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第二,贵族的地位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的贵族领地很小甚至完全没有领地,往往集中在中央,享受尊荣和富贵,却大部分时候无法对政治产生太大影响。某些特殊时期出现过“七国之乱”之类的地方贵族对中央王朝的叛乱也很快被平定。所以中国的皇帝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了对贵族的绝对优势。可以说,贵族是依附于君主而存在,中央政权灭亡了,前朝的贵族往往就烟消云散了。
但西方不同,西方封建国家的君主和贵族之间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君主是贵族的代表,必须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君主对贵族缺乏绝对的控制力。在贵族的领地,君主的命令和法律往往无法直接起效,而要经过贵族的认可才行。因为君主是依靠贵族而存在,如果君主无法维护贵族利益,他的地位就非常危险。甚至会被贵族联合起来推翻。
第三:君主的产生和继承不同。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王朝的更迭不是以血统来决定的,而是武力。改朝换代都是某个杰出的英雄造反推翻前朝建立新朝。然后君主的继承往往是在直系后代中传承的。
而欧洲的封建社会,君主的更迭更依靠血统。因为欧洲君主与地方贵族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国王也不可能像中国皇帝一样后宫三千。西方受基督教影响还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的,君主出现绝嗣的情况非常常见。于是就会在与他有亲戚关系的地方贵族中产生新的君主。甚至跨国的政治联姻会产生某君主同时成为几个国家君主的情况。比如查理五世是西班牙国王和卡斯蒂利亚女王的儿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孙子,还有其它几个国家的王室血统。他后来同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西西里国王。但是即使是这样,他并不能把这些国家统合成一个国家,因为他的王位只是正好重叠了,相当于他“身兼数职”。他死后,这些职位仍然会分别选择继承人。这就是西方君主和中国君主的一个很大区别。西方是贵族中产生君主,而中国是英雄人物成为皇帝,与他相关的人才会成为贵族。可以跨越王朝界限存在的贵族在中国只有孔子后裔衍圣公一家而已。
第四:与宗教的关系不同。
在中国古代,宗教是是依附国家存在的,宗教权力从来没有超越过世俗权力。即使在佛教势力极盛的南北朝和隋唐,佛教的尊崇地位基础也是在于皇帝和国家。失去了国家的支持,宗教马上陷入灭顶之灾,如历史上几次“灭佛”之举都使宗教势力受到严重打击而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因为在中国不存在能与“天子”抗衡的宗教领袖。
但西方基督教社会,教皇的权威一度是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的。教会和皇室的权力斗争贯穿在中世纪历史的始终。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权力斗争就很有意思。教皇以开除教籍的手段逼迫亨利四世低头,亨利四世即使在当时也算是很有能力和势力的君主,也不得不跪在雪地里请求教皇的饶恕。因为一旦真的被开除教籍,不但他自己皇位马上不保,其它基督教国家也可以堂而皇之以讨伐异教的旗号联合起来对他宣战。但是亨利四世在暂时隐忍之后也找机会放逐了格里高利七世,另立了一个教皇。他们两人的争斗是中世纪教权和皇权之争的一个缩影。直到宗教改革运动,教会对西欧国家的强大控制才逐渐瓦解。
以上四点可以看出,西方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不能说它不同于“亚洲的封建制度”。因为日本的封建制度就在一定程度上更类似于西方,与中国不同。幕府将军、大名、武士的社会政治结构就类似于西方的国王、贵族领主、骑士的社会阶层。大名有自己的领地,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自己的主君而不一定是将军。战国时期就有大名三好家的家臣谋杀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事件。就像骑士效忠于自己的领主一样,如果自己的领主和国王之间发生战争,骑士跟随自己的主君的。这些都与中国的政治格局有很大的区别。
具体标志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和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以前,完全的封建国家;
1840-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标志完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经济)结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封建制度结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除了封建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1)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3)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社会主义是一种共产主义社会前夕的社会体制,它的存在意义是根据社会中还普遍存在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共产主义。为了自身能与资本主义共生和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保留了税制、官制和军队等暴力机关,同时又采用了较低层次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机制和生产方式,成了一种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又有资本主义社会双重特征的特殊社会体制,这就是社会主义体制。
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资本主义层次更高的社会体制,所以它需要更高版次的社会软硬件环境,才能正常的发挥和运行。这个社会的软硬件就是“更广泛的民主机制”和“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如果缺乏上述两个基本条件,社会主义重要的分配机制“公有制”,就会被低生产力和专制所扭曲,成了封建社会的“上帝所有制”或“君主所有制”,捉使已实现的“社会主义”又退化或脱变成封建社会,继而又被资本主义所推翻和继承。
1949年,我国实现了全国民主解放,并宣布实现社会主义。但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实际上并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在以后酝成了一场“封建文革”悲局。这种的“社会返祖”现象,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规律。
1976年,毛泽东去逝,四人帮被打倒,邓小平同志从新出山,恢复实事求是路线,阻杀了两个凡是的封建神话。通过大胆革新,吸收资本主义优势,同时又保留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东西……等等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措施,捉使了我国社会生产潜力大暴发、大发展。小平同志也因此成为中国发展史上一位功不可没历史伟人。
经过廿十多年高速发展的新世纪中国,已成为一个50%是资本主义,25%是封建主义,25%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大国。资本主义在我国经廿十年的发展,现已成骑虎难下之势。封建主义势力因我国特殊的人文环境,目前仍在巩固它的地盘。社会主义虽在目前已接近生产力发展条件,却因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和资产阶级压力发展受到制约。未来的路在何方?中国已站在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三叉路口。
如果把我国一些封建成分加到资本主义里面,那么我国实际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从不低贬资本主义的优势,确认资本主义在充分发挥人欲捉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但我们切不可因此就把它当成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欲念虽可强力捉进社会生产力,但它同样可创造毁灭生产力和人类自我的力量。社会的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需人类以理想取代欲念作为发展的动力。
封建主义也存在优势,但那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年代或地区,在生产力发达的现代,它还能起到类似宗教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在现代十分的微小,切不可有意识的借助这种力量,不然会招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大力反击。
社会主义虽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替代的忧越性,但人们对这种优越性的认识和开发也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不象发展资本主义那样存在大量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需在一个起点上开始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有时甚至需付出代价。目前,我国缺乏社会主义体制下运行的经济理论和人才。现在的经济、社会学家都是喝着资本主义奶水长大,他们缺乏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经济运行理论认识和缺乏探索热情。此外,当今世界上存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存在先天不足,目前还是那一套充满阶级斗争火药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缺乏吸引力,如把其拿去与萨缪尔森已达十几个版次的《经济学》及明星璀灿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著作相比,差距极大,假如我也是学经济的,也会经不起诱惑而选择后者。
所谓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是“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优越性。当前我国的公有制正受到“同化制”、“领导所有制”和“私有制”扭曲,“无产阶级专政”受到“权贵阶级”(当然他们也自称是无产阶级代表)所扭曲,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所以从根上说:已无能发挥应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景不容乐观,行政机构的廉洁度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封建和裙带主义盛行,贫富差距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些现状实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称号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如不急时阻止这些负面状况的发展,我看用不了多久,连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称号也不一定能保得住。
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是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在中世纪的手工作坊中,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相错了有差不多两百年!就像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社会主义也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并不能因为社会主义诞生时,资本主义还存在,就认为它们是同一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
其次,认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应该由一种全新的阶级来缔造,是学瘀了!关键要看谁能代表更先进的生产力!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再怎么调整关系也无法提升生产力!而一旦摆脱了奴隶主,奴隶就不叫奴隶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也一样!但无产阶级即使摆脱了资产阶级他也依然是无产阶级,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没落到自己头上!所以不能套用以前的规律!
第三,关于什么是资产阶级什么是无产阶级现在也很不好界定,CEO是资产阶级吗?如果他只是给董事会打工,他也是无产阶级,而且是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那一群!但他又剥削他人!CEO的报酬如何决定,也正是困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问题!
第四,社会主义是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它消除了剥削阶级,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这是需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现在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不够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五,纵观这几十年资本主义的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体现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影子,比如国家干预经济,加强社会福利,实行股份制等,越来也多得把生产变得社会化了!但不管再怎么变,资本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他的问题只有彻底实行社会主义才能解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但要把这两个必 然性变成现实,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在当今世界发展生产力的两种制度模式中,社会主 义更有发展效率,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确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 度优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必须全面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 新的文明成果。面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缩小 差距,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
不是侵略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称作帝国主义国家。各资本主义国家是在19世纪末才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所以,在此之前不能称作帝国主义。
照此推断,太平天国(1851-1864年)具有反封反资(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而不是反帝反封性质。义和团运动则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另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是从社会性质来判断的。在革命之前,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之后,社会性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中国仍然存在很多封建残余,帝国主义国家也没有被赶出中国。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1949年反帝反封建彻底结束。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清朝(1644-1910)处于封建社会晚期,
中国封建社会结束于晚清,具体标志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和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补充:
1912年清朝结束,结束的是中国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52年结束的是封建经济成分。
列个时间表:
1840年以前,完全的封建国家;
1840-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标志完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经济)结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封建制度结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除了封建经济成分。
至于说封建思想,恐怕到现在还有吧。
可以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分期概念,是我国特有的从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我相信,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定也有一个半奴隶半封建时期,只不过没有单独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