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瓷器有哪些特点?

隋朝的瓷器有哪些特点?,第1张

581年,杨坚兼并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连年混战的局面。隋末大运河的开凿,也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朝历史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道路。在陶瓷方面,隋代陶瓷工艺也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陶瓷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日用瓷器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

但是,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在造型方面,隋代青瓷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造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

湖南省岳州窑烧制的青釉八棱形短流壶,是一种新造型。安徽省淮南窑的青釉四系瓶,也为他窑所不见。而各地瓷窑都有青釉高足盘,则属隋瓷中的典型器物。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中的主要产品,但釉色还不稳定,这时的用釉仍属石灰釉,透明度强,釉面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在高温中流动性大,烧成后常呈流珠状,而且胎质坚硬,一般是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下半截露胎。

此时瓶罐类器物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组成的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个别的也有加黑褐彩的,其中以印花较为多见,最富有代表性。

印花是在瓷胎未干时,用瓷土烧制成的阳文印模压成花纹,然后才施釉烧成。其纹样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单独或复合形式,表现在立体器物的颈、腹部和高足盘的圆面上,看上去整齐、简朴、图案性强。此外,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

有件隋代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4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4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反映出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

还有一件隋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106厘米。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盖卧槽,钮如蜡扦状。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刻花则是用一种尖利的工具,在瓷胎未干时刻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样,然后施釉入窑烧制。

贴花是将瓷泥填入模内,压制成各种花纹,趁瓷胎未干时用瓷泥浆水黏合在器物表面而成,较少见。`

隋代青瓷仍以越窑为主,典型器物有隋越窑莲纹四系罐,直口,溜肩,扁圆腹,实足。肩部安四方形桥系,呈对称分布。器外壁贴塑两层倒置莲瓣,采用浮雕的装饰手法,富有立体感。施青釉,底部不施釉。

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是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钮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

隋朝时期,北方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制瓷区域大部分集中在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隋代北方青瓷窑口有河北贾壁村窑,河南安阳窑、巩县窑,安徽淮南窑等。

它们的胎釉特点是:胎骨厚重,胎土经过淘洗,胎色多为灰白色。其中淮南窑瓷胎较粗,釉的玻璃质较强,透光度好,釉面常有纹片,外壁多施半釉,有流釉现象,釉色青绿或微闪黄。

北方瓷器的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盛行的莲花纹外,还采用朵花、草叶、卷叶纹,并在布局上加以穿插、替换;装饰手法有印花、刻画花、贴花等多种技巧。

有一件隋安徽淮南窑制品青釉划花莲瓣纹四系盘口瓶,高4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35厘米。瓶盘口,长颈,溜肩,肩部置4个由双股泥条制成的竖系,鼓腹,腹以下渐敛,近底处外撇。通体施青绿色釉,釉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洁白的化妆土,釉面开有片纹。

盘口瓶釉下纹饰为划花和印花,颈、肩部均戳印圆圈纹,肩部有两道划花纹饰,上为覆莲瓣纹,下为忍冬纹,腹部3道划花纹饰,上下均为覆莲瓣纹,中为忍冬纹,每层纹饰间均以弦纹相隔。

隋代淮南窑制品还有黄釉高足盘,高125厘米,口径275厘米,足径145厘米。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5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最早见于北朝,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

隋代还生产了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以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北方瓷业的发展为以后唐宋瓷业南北遍地开花、名窑迭出的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的白色,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

这种在瓷胎上成功采用白色化妆土的工艺,是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即在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件隋白釉罐,高192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152厘米。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无釉。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内外施白釉,外壁近足处釉不及底。釉薄而匀净,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是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连,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另外,从608年李静训墓中,也发现了如白瓷双系螭把鸡首壶等一批白釉瓷器,较之北齐范粹墓发现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温变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响,釉面通常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缩釉、炸纹等。瓷器出窑后,在长期的使用和把玩过程中,釉面又极易产生一些人为损伤,如划伤、磕伤等。

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烧成和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造假者为了仿制的更加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此 釉面的各种瑕疵痕迹在鉴定中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依据。以下介绍常见的一些瑕疵痕迹。

1釉面划伤

老瓷器在长期的使用、陈设、把玩过程中,釉面通常会留有不规则的少量划痕。现代仿古瓷为了表现瓷器的老旧,釉面通常人为做旧划伤,用放大镜观察不难发现,做旧的划伤痕迹是很有力度的划纹,或仿佛是用工具划出的一团团或一片片划纹。

2磕伤

盘口磕伤

瓷器本身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不怕潮湿,但却是易碎品,最怕磕碰。古瓷器口边、足边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形成磕伤。 现代造假者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 故意在器物的口边和足边进行人为损伤,再经过修补打磨后造成所谓伤缺。新仿伤缺处经仔细观察有打磨后的痕迹,大多较光润,或有假修补的现象,与陈旧磕伤痕迹差别较大。

《 收藏大纵横》

3釉面裂纹

又称“开片”。早在宋代,汝、官、哥诸窑就已经出现了釉面开片装饰,其釉面裂纹如同冰裂、龟裂、蟹爪或其它细碎状。这些釉面不同形状的裂纹是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 由于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却显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古朴自然的情趣。

宋哥窑双鱼耳炉

明清两代及现代多有仿制,却与宋瓷相去甚远。宋瓷的开片裂纹是烧制时自然形成。 宋代哥窑开片有“金丝铁线”一说,它的形成一般来说是由于器物出窑以后,用 草木灰均匀涂抹,使之渗入较大的裂纹之中, 纹线即成黑线。随后一些小的裂纹内的 铁元素受空气氧化而呈现出褐**,两种纹线交织布满釉面即所谓的“金丝铁线”(上图)。据有经验的窑工师傅介绍,现代仿古器可用化学试剂做出釉面裂纹,再用红色、黑色彩料分别泡染填充,与宋代“金丝铁线”相差甚远(下图)。

仿宋哥窑双鱼耳炉

在明清两代青花或单色釉瓷器的釉面,一般来说是没有“开片”的,但有个别器物受保存条件的影响会偶然形成开片,没有形成时代特征。 现代仿品中往往在仿元明两代的青花瓷釉面人为制作出“开片”来伪造出土物,值得注意。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精藏门》

4鸡爪纹

老瓷器的腹部或底部在不小心碰撞后,器体受撞击处容易出现鸡爪状的裂纹,因而有“鸡爪纹”一说。老鸡爪纹由于形成时间久远,裂纹内多渗入其它杂质而呈褐**纹路。

清康熙成化款青花山水直颈瓶 底部鸡爪闻

而新仿品鸡爪纹是 人为敲击形成的,在器壁上多见有二三处鸡爪纹,但 器表没有撞点痕迹,显露出是伪作。

5气泡

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某些化学成分会产生气体,大部分气体会散逸,未及散逸的气体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内形成了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边角处的气泡尤为密集。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老瓷器中的气泡,由于瓷器年代、种类不同,会发现釉中各种气泡非常透亮仿佛沉于纯净水中,有的却像是浮于云雾之中。 孙瀛洲曾很形象地总结说, 哥釉中的气泡如 “聚沫攒珠”, 汝釉中的气泡则 “疏若晨星”,非常形象有趣。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

新仿瓷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气泡现象的存在。常见的一类 现代仿品,釉内气泡极小,用放大镜看有的几乎形成小白点,均匀地分布在釉面内。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瓷器是用电炉烧制成的。新老瓷器釉内都有气泡,或稀疏或密集,因此仅凭有无气泡这一点是无法成为断代依据的。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民窑标本超高清图

现在有些藏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釉内气泡状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是要在釉中找到所谓死气泡、变色气泡,找到了就是真品,原理是 “变色气泡没有几百年是形成不了的”。这种方法很值得商榷。笔者经与专业学者探讨后了解到,气泡的形状、颜色是受到釉的薄厚、釉的粘稠度、釉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为做旧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气泡的显微效果要从多方面考虑,对瓷器鉴定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绝对的。

6棕眼和缩釉

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由于坯料、釉料配制不当,当瓷器入窑煅烧时,釉和坯体因化学作用产生气体,在釉里面会形成气泡。当窑中火力不足时,气泡未能完全被釉充塞而收缩,在釉面上会留下气泡收缩的痕迹或中空气泡崩裂的痕迹,这就是棕眼。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常布满下凹的星点,犹如 桔皮状,被称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是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底部

缩釉则是釉面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形成大小不均的无釉小孔,天长日久 孔内容易进入污垢,形成缩釉点,清康熙瓷器底部釉薄之处常有针孔状缩釉点。也有由于缩釉较严重时导致釉面成片露胎的现象,如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片的缩釉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了洪武时期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盘 缩釉

这种大片的缩釉现象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较大的 气泡破裂时釉子回缩,或是 由于胎面有油污导致釉与胎体未能紧密结合,导致露出胎体。新仿瓷器中也有仿缩釉点的伪作,其做旧方法是在瓷器入窑前用针状工具扎出大小一样的小孔,或用刀具在胎釉上刮去几处釉,使得烧成后器表产生露胎无釉处,但与老瓷器相比较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7毛口

又称毛边。老瓷器中常见器物的口边因为 小气泡破裂或轻微损伤导致口沿釉面剥落,用手指顺着口沿捋过去,会略有棱刺之感,称为毛口。

这种 毛口现象在元青花大盘、大罐和清康熙盘、碗、瓶、罐中较为常见,给人一种老旧之感,形成时代特色。新仿瓷器仿毛口的做旧方法通常是在瓷器入窑烧制前,用工具将上了釉的口沿去掉几小块儿釉,出窑后在对缺釉处进行打磨和修补,伪造成毛口旧伤修补的痕迹。

8剥釉、剥彩

古代低温彩釉瓷器中常有釉剥落或彩剥落现象,其原因是由于低温彩釉瓷器都是经过二次入窑烧成,先高温烧胎,再低温烧釉或釉上彩绘。

唐三彩三足鍑(同复) 器身剥釉

此类器物 无论是釉面还是彩绘,都有小小的开片,证明胎釉或釉彩之间结合不紧密,当受到潮湿空气的影响后,釉层或彩层会从胎体或釉面上逐渐脱落,如黄釉、茄皮紫釉、孔雀绿釉、唐三彩釉等。这些低温釉的釉面都有小的开片,也常见釉面出现小块儿的剥釉或剥彩。

元孔雀绿釉盖罐 盖 器身剥釉

清代粉彩瓷器彩绘花纹中的黄彩、绿彩、粉红彩等色彩易出现剥彩现象。 新仿瓷器仿造的剥釉、剥彩现象,器体缺釉、缺彩处周围的釉面都非常坚实,手触摸的感觉也很光滑。有的新仿器大块大块地缺釉,不像自然剥落,而是人为做成的。现在新仿的六朝青瓷或唐宋青釉、青白瓷之类的高温瓷器,常常出类似的假剥釉现象。鉴别时还需注意器身凸起的棱线部位、口边、足边及其它边角部分,如表现出很整齐的缺釉现象,则是人为用化学试剂涂抹做出的假剥釉现象。

《收藏大纵横》

9釉面上出土的痕迹

水碱、水锈、土锈这三类现象都是出土瓷器器身上表现的痕迹,这些痕迹有的是呈 灰白色、 灰**的土疤,或是 铁锈状斑痕。无论是铁锈还是土疤,这些瑕疵由于地下环境潮湿,泥土中的元素与釉面产生化学反应, 痕迹深入釉面,锈迹坚实,不易洗刷掉。

元卵白釉葫芦形带盖执壶 出土痕迹

明 龙泉窑刻花梅瓶腹部残件 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仿造假出土的现象也很常见,具体做法是在 器身用粘合剂涂抹一层薄厚不均匀的 桔红色泥疤,或是 在器内壁挂一层桔红色、黑色的泥浆,更有甚者将仿古瓷通体用 粘合剂粘满很厚的铁锈状附着物,仿佛瓷器在地下常年受金属物质侵蚀一般。

明成化斗彩菊花纹罐修复器 出土痕迹

仿元青花凤纹罐 假出土痕迹

仿元青花凤纹罐口沿假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中,仿汝、仿官、仿钧、仿元明青花等瓷器品种的釉面上都有此现象。据有经验的同志介绍,这种现象是因为在釉中加入了一种金属元素后烧出来的,表面很光润,与真出土器的痕迹有很大区别。

仿元青花梅瓶 假出土痕迹

辨别真假出土器物还要 警惕瓷器的粘补现象。在实物中常有假修补器,其做法是将仿古瓷器打破后重新粘补好,欺骗藏家是御窑厂出土的官窑器。其实御窑厂窑址出土的残片在发掘过程中会经常碰撞,从修复器的粘合处可以看出残片的边沿是不整齐的,并有缺补处。但从新品碎裂的修补处可看出裂纹非常整齐,值得注意。

仿宋汝窑贯耳瓶 假出土痕迹

汝窑瓷器的釉色为天蓝色,是帝王喜爱之物,非常珍贵于是一些仿出土汝窑的器物就出现了。在汝窑窑址的残片中,有许多瓷片釉表面浮有一片片灰白色的斑块,这是釉面在土内长时间受潮湿和酸性物质腐蚀后产生的现象。

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在仿古瓷釉表面粘附许多铁锈色状植物根茎的现象,仿佛是器物从土中挖出来时带有许多草根似的,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釉面的一些植物根茎是用铁红色原料绘画粘附后制作的假现象。

仿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粘贴树根

10釉面锔子

瓷器在受外力碰撞之后器身易碎裂,过去百姓人家瓷器碎裂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锔匠把瓷器修补好后继续使用。

南宋龙泉窑青釉小碗 锔钉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形的铜钉或铁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用其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补的方法就叫做打锔子。

手艺人将打破的瓷器片儿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器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锔钉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锔子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瓷器就修好了。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明代多用铁锔子,体型宽大厚重;清代用铜锔钉,体型较小。有的新仿瓷器为模仿老锔活儿,故意将瓷器打破后再用大、中、小各种尺寸的铁锔子锔好,为了防止新锔子露金属光泽,往往还在锔子周围涂抹灰泥或铁红色的锈疤,值得注意。

《收藏传说》

11釉斑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

釉斑是元青花瓷器底部特有的一种现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现象,造仿者往往在仿品的底部随意点上几笔釉来误导藏家。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盖罐 罐底釉斑

实际上元青花的釉斑是工艺上粗率的表现,在入窑烧之前未能将器底的釉刮干净,是一种随意的表现,与新仿品点几笔釉作伪的表现截然不同。

12老胎挂新釉

老胎挂新釉是冒充旧窑器的一种手法,造仿者将窑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烧制冒充真品销售。常见挂新釉者有南宋建窑的黑釉碗,新挂釉釉质过于光亮,与宋代真品相比,缺乏时代神韵。

13釉面粘补

民国时还有一种在老瓷器上补釉的作伪方法。在故宫馆藏的瓷器中,有一件宋代钧窑天蓝釉三足小香炉,有民国时的古玩行商人将炉身挖掉一块儿釉,然后再补上一块儿红釉,冒充成宋钧窑天蓝釉红斑小香炉。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非常珍贵,民谚有云:“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痴迷者不仔细认真看,稍不留神难免入其彀中。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参考资料:

从古至今,我们祖先给我们流传下来很多的很有价值的古物。其中很多都是利用他们让人惊讶的设计灵感以及艺术细胞所制作出来的佳作,一代代的流传至今变成了无价之宝。并且这些物价至宝也分为很多种,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瓷器呢。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瓷器,每一个朝代的瓷器都有它不同的文化气息。在这些瓷器中,玉壶春瓶由于它奇特的造型,也在瓷器的世界中占据一角,成为很多股玩家喜欢研究的对象。并且,它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乃至现在,已然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瓷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玉壶春瓶的鉴别方法以及它的价格吧。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在古代也被人们称为玉壶春壶,它最开始是在唐朝制造出来的,它的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于一个寺院中的净水瓶。它的整个外形描述来说,就是上部为撇口、再往下就是细颈、圆腹,底部就是圈足了。它的整个造型就像是一个放大净水壶,它的最具特色之处就是它的细颈。而相比于其他的瓷器来说,玉壶春瓶历经宋、元、明等五个朝代到至今,它比过了其他的瓷器成为中国那些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瓷器。从这一点,我想它肯定是真的具有它的价值。

玉壶春瓶的鉴定

因为玉壶春瓶的价值比较高,所以市场上存在非常多的仿品,所以我们一定要具有一定基础的鉴定能力。

1宋代的玉壶春瓶的釉色比较青翠并且细润,施釉也会稍微薄一点,并且颜色也是深浅不一的,有的会稍微绿一点有的会稍微黄一点,但是都是为青中泛黄的。并且瓷器的年代越久,其中泛黄的成都也就越大。

2元代的玉壶春瓶瓷瓶里青**的成分就越大了,几乎就像是黄釉瓷器了。并且在当时施釉的工艺因条件有限,所以会有漏釉的情况,那么在瓷瓶中的一些地方会出现一些淡褐色。

3一些近几年仿制的玉壶春瓶其实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它们一般含铁量比较低,所以一些地方会呈现灰白色。颜色比真品的颜色都会浅一些,并且也不会有漏釉的情况而引起一些地方出现褐色。

玉壶春瓶的价格

我想对于不同朝代的玉壶春瓶,它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并且它的价格也因瓷瓶的珍稀程度不同,但是毫无疑问的能够确定,年代越久的玉壶春瓶的价格是却高的。市场中,明代玉壶春瓶瓷器最为多,它的价格有的低至800元,稍微便宜一点的再就是2000元-6000元之间,而有的比较珍稀的瓷器也能卖到2400000元的高价。还有一些朝代更久的玉壶春瓶当然是被收藏在博物馆中啦,再就是一些仿制品,便宜的不用说啦。

我们在热爱这些古代器物的同时,我们应该具有一种保护心理。毕竟这些器物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物价瑰宝,如果摔坏了也就意味着消失了。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三)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只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写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既然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动。这种破绽,只有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

  然而,只靠这一方面的研究仍嫌不足,尤其是元代以前瓷器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制”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只见过耀州窑有印着“大观”、“政和”字样的碎片,元代也只有带“枢府”、“太禧”以及干支的器皿,且为数甚少。明清两代纵有款识,而晚清及民国所仿字体十分逼真,极难识别,必须同时详较其字体及位置,方不致发生错误。例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见到圆器上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器里部的中心,而文献上还有六字款的记载,但无实物,并且在琢器上也未见过带年款的器皿,不过仿器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字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又如宣德款所谓“宣德年款遍身”的说法。普通多在底足中心或圆器里心与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甚至个别还有双款(如合欢盖盒、文具盒等在盖里和底足均有年款)。这类款识有竖款也有横款,六字款多而四字款少。至于嘉靖年款的排列方式较前复杂,除单行横款、双行直款外,尚有环形款,十字款(即上下左右写)等。诸如此类,都需要进一步掌握其规律。

  大致说来,在字体方面明代多用楷书款(只有永乐、宣德、弘治和其他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康熙篆书款尚不及百分之一),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由于乾隆开始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而明、清两朝的楷书款与篆书款书法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了。

  其次还应仔细观察款色。例如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照视,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品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后的仿品青色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尤其是宣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几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但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自明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甚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与刻、雕、印、堆的方法上并未减少。只有认真加以区分,方可看出因用料和技术不同而各有其书法特点,同时由此也可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但是堆料款“康熙御制”的康字却受原料特性与边框的限制,不易舒展,又如乾隆时期以前多用青花款,其后多用抹红款,而且清代康、雍、乾堆料款的瓷器绝大部分是官窑中的精品。

  在用字和写法乃至字数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成化的 “成”字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特征,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以及写“康熙御制”四字款的瓷器90%以上为当时新制的精品等等,这些都是鉴定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明、清瓷器除一般的官窑款外,民窑瓷器中带年款的也不在少数。但大都是景德镇所制,其他地方窑写款的极为罕见。除上述记年款识外,还有所谓堂名款(中和堂、慎德堂)、殿名款(如体和殿、储秀宫)、轩名款(如宜古轩、尘定轩)、斋名款(如拙存斋、乾惕斋)、吉言款(如万福攸同、德化常春)、赞颂款(如万寿无疆、洪福齐天)、陶工款(如吴为、崔国懋)、珍字款(如珍赏、珍玩、奇石宝鼎之珍)、用字款(如上用、公用)、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辛丑年制)、供养款(如“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村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得一元帅打供。”“皇清康熙甲子岁仲秋日吉旦供奉普陀禅院圣佛前。”)等等。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等各方面,也应当知道同一时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务必互相印证,稍有可疑之点,便应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讨。何况仿品中尚有新物旧款与真坯假彩等手法,主要仍须根据造型,其次要参考纹饰、胎釉等各种特点,如此步步深入,才可能具有比较可靠的辨别能力。

  (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

  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处理后,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净(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即能找见破绽和不自然的光泽)。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有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如遇到此种崭新的旧瓷,须从器形、釉质、色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如考虑)。所以,如果只凭暗然无光即所谓“失亮”一点作为历年久远之证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旧瓷常有所谓柳叶纹、牛毛纹、蟹爪纹、鱼子纹、鳝血纹、冰裂纹等大小不同的片纹,这些虽成为宋官窑、哥窑、汝窑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现的特征,然而后世仿品同样能凭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纹。尤其是雍、乾时期景德镇仿官、仿哥的制品最能乱真,稍不经心极易混淆。因此仍需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于假象。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此外,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这些都是后世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所以说只凭釉质而断瓷器的新旧真伪仍嫌不足,必须进一步研究其胎质。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上述这一点当然也关系到原料本身质量的改变,例如对于嘉靖瓷质不及前朝,一般多归咎于“麻仓土”渐次告竭。《博物要览》中曾有“夸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说法。然而也不宜过分执着于胎土的颜色和粗细之论,因为即使是景德镇同一时代所产的瓷土,也决不止采自一两处产坑,从而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不润,有的甚至相当粗糙,何况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决定胎质的关键,而且由于制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纯白、微黄、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区别,因此如果凭胎体本身的质量作为断代的标准,还是不够全面的。

  有些胎体过薄的器皿如脱胎瓷和永乐、成化瓷一类,因露胎处极为细小,较难辨别胎土的颜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或受窑火影响而使露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这些似已成为鉴别上的重要条件,然若剖视其断面,便可发现未直接受窑火煅烧的内部胎色并不如此。同时,一般传世品经过多年的污染,也很难辨清胎体的本来颜色。所以为了有助于胎质方面的鉴别,有时还需要兼用比重量、听声音的方法(如所谓瓷胎声音清脆,缸胎体重而坚硬,浆胎体轻而松软等)。至于带有支钉痕的器物,如能细审其钉痕的大小、形状及数目、颜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说来,永、宣、成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器皿又比永乐为重,若由断面剖视元、明器皿,在口边处的厚薄区别并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悬殊。其他如后世新仿的宋吉州窑黑釉圆琢器皿,无论其外貌如何神似,总觉声音清脆(古瓷研究者术语中所谓声音发“冷”),而真者声音反觉沙哑,也是一个明显的实例。

  由此可见,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如果满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体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青瓷茶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的就是唐代越窑秘色青瓷,其瓷质如冰似玉,釉如千峰翠色而令人陶醉。 一般人认为青瓷就是上了青色釉的瓷,这不全对。用现代科学来定义就是以氧化铁作为主要呈色剂,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焙烧,然后用还原焰烧成的高温釉瓷器。这个定义比较专业,一般买家没必要深究,只要记住两点一是以氧化铁作为主要呈色剂,二是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焙烧而成。现代很多卖家为了达到以假乱真,降低成本的目的,以调色釉或其它非正常手段如添加化学元素镉等,然后低温焙烧而成。这样作出的东西青色翠绿好看,器形也规整,成本也低,但这不是真正意义的青瓷了,这种逐利忘本,亵渎传统青瓷文化的行径实在为真正的青瓷玩家所不齿。刚踏入青瓷之门的爱好者要注意鉴别其真伪。  青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是其诞生2000多年以来无数中国先辈们智慧与血汗的结晶。青瓷脱胎于陶,始于商周,成熟于两汉,唐宋达到鼎盛,逐步形成了八大瓷系,五大名窑(以后有专文描述),抒写了中国青瓷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其实青瓷最关键就在这青字上,也就是青釉经高温燃烧后的变化,俗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光青一色就有天青、粉青、豆青、梅子青、老梅子青等,更何况还有其它釉色,真所谓名目繁多,绚烂多彩啊!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我国历代至今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经过还原焰才成为青色,由于胎釉中的含铁量不同,釉层厚薄以及烧造气氛和窑位的不同,便产生了由青至黑、由黑至褐等几十种不同色阶的釉色。中国古代瓷匠,则受此启发,摸索并逐步掌握了利用釉料成分与窑温火候,成功的烧造出黑亮如漆的黑釉(如东晋的德清窑,北宋的建阳窑),艳如晚霞的铜红釉(如宋代的钧窑),灿如蜜腊的黄釉(如唐代的寿州窑)等。虽然釉色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但其胎釉中主要的成分还是氧化铁,只是在釉料中再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高温气氛中烧成,从而呈现不同色泽的釉,由此因工艺的不同而产生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 结晶釉之分。初学者只要抓住这一点,就不会在名目繁多,绚烂多彩的青瓷世界里迷失方向,可谓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这条线索演变而来。无论老手新手,还是买家卖家都是以此作为鉴定青瓷真伪优劣的准绳。  现代的买家购买青瓷还要注意的是器形,由于青瓷是在1200度以上烧制而成,瓷胎的形状很难控制,常常会发生变形和裂胎,成品率是很低的,成品的器形也不可能非常规整或者一模一样,初学者认为规整和一模一样就是好青瓷的误区绝对要避免。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也正是青瓷烧制的技术性,唯一性和偶然性,决定了青瓷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所在。

突破明代一道釉中红、黄、绿、绛、紫、黑等含量饱含原色为主的范围,创造出中性间色釉,计9类,达近百种。

白釉纯白之外,有“牙白”、“鱼肚白”等。红釉康熙时复兴发展,有金红、铜红、铁红等成色多种。“郎窑红”,由郎廷极督造。“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睹古得遗意”,“比视成皇欲乱真”,“雨过天晴红琢玉”(许谨斋诗)。色泽深艳,如初凝牛血,称“牛血红”。透亮垂流逐渐下浓,里外开片,“灯草口”、“米汤底”、“果绿底”,“脱口垂足郎不流”为特点。康熙郎窑红大瓶,高45厘米,红如宝石,比宣德红稍亮,光彩照人。而“霁红”,则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康熙年间烧成。雍正年间产量大,成色不一。“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精烧百不同。”(龚轼诗)。远未及宣德水平。另有康熙“豇豆红”,釉呈粉红,沉静雅致。成色不同有“桃花片”、“娃娃脸”、“美人醉”等名品。有的用“吹釉法”,又叫“吹红”。呈色淡红,幽雅清淡柔和悦目。因烧成难度大,多用于小型文具。如“豇豆红笔洗”、淡红柔润雅致,足底白釉青花书三行楷字,“大清康熙年制”款识。又有雍正“火焰红”,先涂铜底釉,上涂含铁面釉高温中流淌挥发成火焰形红色。仿钧釉,底刷麻酱色,刻篆字“雍正年制”款。另有雍正“胭脂水”。承康熙而出精品。呈色水红半透明,淡雅娇嫩、明朗温润,为粉红色泽。是低温金釉,又称“金红”。后有乾隆“珊瑚红”,康熙开始到乾隆兴盛,是低温铁釉。还有“枣红”、“海棠红”、“朱红”、“矾红”,另有“欧红”、仿西洋红。

青釉有康熙“天青”,“苹果青”。有雍正“豆青”又称“东青”、“冬青”。有乾隆“霁青”、“蟹壳青”等。

绿釉有康熙“郎窑绿”、“苹果绿”、“孔雀绿”,翠绿透亮密布鱼子纹开片。“瓜皮绿”、“蛇皮绿”。有雍正“秋葵绿”、“松石绿”、“碧玉釉”,有乾隆“豆绿”、“祖母绿”、“浇绿”、“油绿”、“西湖水”、“翡翠”等。

蓝釉有康熙“洒蓝”,仿宣德发展,浅蓝巾含深蓝水迹斑点,又称“雪花蓝”,是高湿钴釉。“吹蓝”又称“罩釉”。“天蓝”釉色淡雅悦目,康熙时多文玩小品,雍正时有大型瓶炉。“霁蓝”呈色匀润失透,釉如桔皮。有乾隆“宝石蓝”,“青金”,“珐蓝”,“欧蓝”等品种。

黄釉有康熙“粉黄”,二次烧成。成分不同有“娇黄”、“老黄”、“腊黄”、“鳝鱼黄”。有雍正“茶叶末”;黄绿失透泛金星,古朴清秀,是铁镁化合结晶釉。“铁绣花釉”,赭黄中含结晶体。有乾隆“淡黄”、“米黄”、“月白”、“老僧衣”等。

紫釉有康熙“吹紫”。乾隆“茄皮紫”,由赣州钴土“叫珠”引入锰釉呈色。还有“葡萄紫”,“玫瑰紫”。

黑釉有康熙“乌金”、“墨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00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随机推荐

  • 多芬小白碗和妮维雅蓝罐哪个好用

    妮维雅蓝罐好用。1、多芬小白碗,这款身体乳丰富营养成分可以锁水,但敏感及不可使用,对于室内干燥的冬季很是实用。2、妮维雅蓝罐是一款面霜,它的成分除了拥有专利配方Eucerit,能持久滋润柔软肌肤,干燥的皮肤和部位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湿和滋润的成

    2024-04-15
    61600
  • 开拓者正义之怒失窃的月亮任务怎么做

    开拓者正义之怒游戏中有着许多的任务等待着玩家前来完成,其中有着一个名为失窃的月亮的任务很多小伙伴不知道该如何完成。那么开拓者正义之怒失窃的月亮任务怎么做?接下来深空高玩为大家带来失窃的月亮过关技巧,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失窃的月亮

    2024-04-15
    54500
  • 男士抗衰老护肤品排行榜

    男士抗衰老护肤品排行榜虽然说很多的女性都是大叔控,但是二十多岁的男性长得像一个大叔确实有点影响形象,说到抗衰老,可能很多的男士都不会去重视,觉得抗衰老只是女性应该去做的,男性越老越成熟。其实抗衰老对于男性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

    2024-04-15
    59900
  • 精华水精华液精华霜使用顺序?

    精华水、精华液和精华霜的使用顺序应该是:先使用精华水,然后使用精华液,最后使用精华霜。具体步骤如下:1 首先,使用化妆水为皮肤快速补充水分,同时调节肌肤表面的酸碱平衡和水油平衡。2 然后,使用精华液。精华液是护肤品中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含有高

    2024-04-15
    54600
  • 急求神仙水,多元,欧莱雅保湿水精华的使用顺序!

    我了解到您想知道神仙水、多元和欧莱雅保湿水精华的使用顺序。让我来为您解答。在使用这三款产品时,您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我们来说说神仙水的使用顺序。神仙水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化妆水,它有助于清洁皮肤和调理肌肤。在使用神仙水前,首先要确保脸部已经

    2024-04-15
    39500
  • 奔驰伊斯坦纳架子号在哪?

    奔驰伊斯坦纳的车架号(VIN码)通常位于以下位置之一:1 发动机舱内:车架号通常位于发动机盖下方,发动机舱前部墙壁上。2 驾驶室内:车架号可能位于仪表板左侧、驾驶员座椅下方、倒车镜附近或中央控制台上。3 车辆外侧:车架号有时也可能位于车辆外

    2024-04-15
    39500
  • sk2神仙水和清莹露有什么区别

    sk2神仙水和清莹露的区别:质地不同,成分不同,外观不同,功效不同,用法不同。1、质地不同。skll神仙水是精华水,水状质地,不粘稠,适合油性和混油型肌肤,可以淡化黑斑,清莹露属于清洁水,水润质地,能够补水和清洁皮肤。2、成分不同。神仙水以

    2024-04-15
    38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