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首先从认识瓷器开始:瓷器的种类即瓷器的分类。瓷器鉴别需从九方面来看,具体标准如以下:
1、器型。器型是鉴定瓷器的关键。每个朝代对瓷器的制造,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有它的器型标准,所以鉴定瓷器首先要看它的器型制造,是否符合当时的造型。
2、瓷器的重量。每个时代制作的要求不同,瓷器的重量也不同,比如元瓷较厚重,与清朝相比就要重得多。
3、瓷胎。瓷胎也就是瓷器骨架,有浆胎,缸胎,石胎,铁胎,脱胎等。胎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每个窑的瓷器都有它的特点。
4、瓷器的底釉。随着制作年代的变化,底色釉的颜色会有变化,同样是白釉,也有细微的变化。
5、瓷面的光亮度。太亮火气足,太暗又不对,真品应该有柔和的光亮。做假是很难做到这种效果的。
6、瓷器的底足。瓷器底足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特征。
7、瓷器使用的颜料。鉴定上彩的特点,一看用料,二看年代,三看风化程度。颜料随着年代的过去,会风化,反铅。
8、瓷器上的款式。款式从宋时起就有,但大多是工匠制作时的符号。
9、瓷器的声音。完整的瓷器,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悠长,修补过的瓷器声音则沉闷,有沙沙声。
安阳隋代窑址位于中国的河南省。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市,在市区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化妆土成分
“安阳窑瓷器率先使用护胎釉,开了我国瓷器使用装饰层(化妆土)的先河,白色护胎釉的使用,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所谓化妆土,就是瓷器在上釉前,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净细腻、含铁成分少,或根本不含铁的瓷土作为护胎釉,既能克服瓷器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缺点,又可掩盖胎料中因杂质未除净泛出的杂色或黑点。
具有玻璃质特点的釉层,有了白色护胎釉衬底,能提高釉色的亮度及玻璃质感的程度。安阳隋墓出土的碗、盘、杯、瓶等器物,大都采用了这项新技术。
安阳窑瓷器原料中,普遍都含有铁的成分,由于所含铁的氧化物在结构上或分量上的不同,导致釉色各异,安阳窑工匠摸索到铁元素的作用,并逐步掌握了含铁量,从而烧制出青中闪黄、青色泛白、豆青、淡青、黄绿、青灰、青褐色等青釉瓷器。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较厚,胎质坚硬,釉子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施釉不到底,大多数都有垂流现象。隋瓷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所谓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纹饰压印到瓷胎上,使纹饰凸起,再施釉入窑;划花是用尖状工具在胎子上划出纹饰,施釉入窑;贴花是将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纹饰片贴到胎子上,再进行烧制。常见纹饰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 纹等,个别的也有加饰黑褐彩的。
隋代白瓷是从青瓷转化而来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创烧的,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白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可以避兔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特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隋代瓷器器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这时的壶、罐造型比南北朝时更加瘦高,讲究曲线美,肩部大多塑U字形系,也有桥形系。鸡首壶的鸡头挺胸耸冠,手柄一端的龙首探进盘口,非常生动。除了鸡首壶。还有数量极少的其他动物形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双龙柄盘口壶。碗多为直口深腹,假圈足稍高。盘有大有小,有深有浅。高足盘的足上小下大呈喇叭状。
无毒。
化妆土,就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较细的瓷土或专门选用的高铝低铁原料调成的一种泥浆。化妆土的本质就是装饰作用,其出现就是为了增加瓷器的洁净度和白度。化妆土无毒,但也不可食用。
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