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一名女子用10米的金丝做掐丝珐琅冰墩墩。掐丝珐琅又叫景泰蓝,在金金胎或者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然后再经过各道工序的打磨,最后完成成品的一种手工技术。
掐丝珐琅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品的手工制作技术,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把佩戴珐琅首饰当作一种时尚,佩戴在身上,我们从一些古装电视剧中可以看到。不过如今已经很少看到了。
什么是掐丝珐琅?
珐琅工艺其实并非起源于我国,而是诞生在希腊。随着珐琅工艺的不断盛兴,后来从阿拉伯传到了我国。在清朝,掐丝珐琅的工艺已经更加先进了。
掐丝就是利用工具把铜丝或者是银丝掐出想要的花纹,焊在胎体的上面。然后经过填充釉料,烧制,冷却,挂瓷,烧制,绘画等多道工序,最后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才制成一件工艺品。
济南女子用10米金丝做掐丝珐琅冰墩墩。
济南的一名女子,是掐丝珐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掐丝珐琅工艺。后来从事这个行业,如今已经创作了上千部作品。
为了给北京冬奥会助力,她设计了一个冰墩墩的看盘,用掐丝珐琅的手艺,用金丝和纯天然的矿石釉料,经过了10多道工序,做成了立体感非常强的掐丝珐琅冰墩墩。
掐丝法郎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
掐丝珐琅是一种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制作技术。利用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冰墩墩,济南女子已经不是首例。之前一位爷爷为孙女用棕叶制作的冰墩墩也冲上热搜。他们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冬奥会助力。
银点瓷底板会比较好。银点瓷底板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稳定性,能够均匀传递热量,不易变形和破裂,避免了珐琅掐丝的不均匀和变形现象。同时,银点瓷底板细腻平滑,不易留下气泡或凹凸不平的印记,提高了珐琅掐丝的美观度和质量。
珐琅彩手表回填和掐丝的区别是范围不同和定义不同。
1、范围不同:回填更适合制作色彩丰富的表盘,而掐丝更适合制作线条复杂的表盘。
2、定义不同:回填是一种在珐琅彩表盘上填色的工艺,即将彩料填入凹槽中,在高温下烧制成色彩鲜艳、光泽度高的表面;掐丝是一种在珐琅彩表盘上绘制线条的工艺,即用金线或银线在表盘上绘制出线条,填上彩料,烧制成色彩鲜艳的表盘。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根据制作方法分类
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 掐丝珐琅盘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
根据胎地种类分类
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
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直今,珐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铜胎。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产品(仅指宫内珐琅彩而言)仅见康熙制品,雍乾不见制作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