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输血事业的发展各地差异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具体表现是不少地区成分输血的比例不高,个别医生还习惯于输全血。有些医生认为全血内含有各种血液成分,凡有输血指征者输全血比较好;有些医生认为新鲜血比保存血好,并认为越是新鲜的血越好;有些医生认为急性失血失掉的是全血,只有输全血才合理;有些医生认为输血能增强抵抗力,又有营养作用,对病人好处多,害处少。这些都是输血的陈旧观念。
什么是新鲜全血?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因为输血的目的不同,新鲜全血的含义就不一样。
全血中2,3-DPG的减少与抗凝保存液的种类有关,ACD保存5天以内以及CPD保存7天以内的全血或红细胞,由于2,3-DPG接近正常水平,可认为是新鲜血。新鲜血中钾及其他代谢废物较少。输血目的是为了补充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的全血可视为新鲜全血;补充粒细胞,8小时内的血视为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12小时之内的血视为新鲜全血;补充凝血因子24小时之内的血视为新鲜全血。即使是:热血“,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不足一个治疗剂量,热血来不及做各项检查,对病人不安全,也谈不上有什么好处。
全血并不全,血液中的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全血只要一离开人体就发生变化,其变化程度与保存液种类、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全血中主要有效成分是红细胞,其疗效与红细胞相似,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或活性,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不良反应却比红细胞多,血液离开循环,发生“保存损害”;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是细胞,很难保存,全血在4℃保存一天后,粒细胞即已丧失功能;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4±2℃保存对血小板有害,血小板在全血内保存12小时丧失大部分活性,保存24小时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保存1一3天活性丧失50%,Ⅷ因子保存24小时后活性下降50%,Ⅴ因子保存3—5天活性也损失50%;比较稳定的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因为全血中的血浆可扩充血容量,所以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输血量过大或速度过快可发生急性肺水肿;由于全血中细胞碎片多,全血的血浆内乳酸、钠、钾、氨等成分含量高,故全血输入越多,病人的代谢负担越重;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因为人的血型十分复杂,同种异体输血,尤其是输全血,将有大量的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无效。
全血的血浆中虽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种抗体,但含量不多,起不到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也解决不了营养问题。
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做到能不输血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血者决不多输;如有输血指征要开展成分输血,尽可能不输全血。若患者符合自身输血条件,则应积极开展自身输血,不输或少输同种异体血。
1、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病人;
2、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性贫血病人;
3、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贫血病人;
4、年老体弱及婴幼儿的慢性贫血病人;
5、需要长期和反复输血病人;
6、由于以往输血或多次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
7、因血浆蛋白致敏引起荨麻疹反应,甚至重度过敏反应的病人;
8、可能施行骨髓移植或其他器官移植病人。
那么是不是全血就不能输注了呢?也不是,在血容量不足且有进行性出血的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可以考虑输部分全血。全血能同时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和补充血容量。临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
哪些病人需要输注保存期短的血(所谓新鲜血)。血液保存超过10天,红细胞中2,3-DPG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向组织供氧。保存时间较长的库血输入人体后,红细胞内的2,3-DPG合成开始增加,12-24小时可恢复到正常水平,用于一般输血,对组织供氧的影响不大。但大量输入保存时间较长的库血,特别是新生儿输血或换血疗法,库血在体内占的比例较大时,会影响组织供氧;如有心肺疾患,影响更加明显。在上述情况下,应争取输保存时间较短的血液。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手术前应根据术中估计出血量决定申请备血,出血量在10毫升/公斤体重以下者原则上不输血。积极开展手术前自体储血、术中血液稀释等技术。对估计出血量在1000毫升以上者,争取手术野血被回收,减少或避免输同种异体血,杜绝“营养血”、“安慰血”、“人情血”等不必要的输血。积极实行成分输血,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的补充,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不良输血反应。手术中适当采用控制性低血压等措施,减少出血。
输血前应做哪些化验项目?
输全血前,必须做ABO血型的正向和反向定型,以及患者和献血者之间的交叉配合试验(含抗球蛋白试验),输血液成分,按成分血的要求配血。在Rho(D)阴性率较高的地区,还应常规做Rho(D)血型检定。对经产妇或有输血史的患者做不规则抗体检测,交叉配合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必须相容才可输血。
输血的途径有哪些?
常用的输血途径是静脉内输血,成人身上最暴露最容易穿刺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是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次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婴儿和儿童,较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1岁以下儿童可用头皮静脉。下肢静脉壁比上肢静脉壁厚,又容易发生痉挛,所以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为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从手术部位的创面流失,故凡头颈部和上肢的手术,应选用下肢静脉输血;凡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应选择上肢或颈部静脉输血。对新生儿输血或换血可用脐静脉。
您好:1、如果没有达到必须输血的指征,最好不要输血,输血不当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有致命的危险,不建议多次输血,容易导致溶血,也会危及生命的
2、白血病可有贫血,也可有血小板及/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或者贫血,血小板减少都有,您没有表明是为了什么输血,那我都给您说一下吧
3、 输血时谨慎选用输血用血及血制品。如果输血确属需要,应首先考虑采用什么样的血液。临床上所用血液有新鲜全血、多种红细胞制品,以及各式各样的血液成分供成分输血之用。这里简要介绍新鲜全血和各种红细胞制品的特点与适用情况
4、新鲜全血一般是指采血后数小时之内即用的抗凝血液,血液中有形和无形成分的改变很少。新鲜全血主要用于急性大量失血,它既提供红细胞,也提供血浆。因输血的要求不同,“新鲜”的涵义是相对的,如果为了补充血小板,应不超过几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
5、红细胞成分输血:在有条件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少用全血输血,代之以成分输血,一方面因全血的效果不及成分输血,后者体积小而需要的内容多、针对性强。另一方面因输血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血源困难,成分输血可以提高血的利用率,一血多用,节约用血。对于贫血,较多地是输红细胞
6、对于其他种贫血,如果只是为了提高血红蛋白,那么就不一定需要输新鲜全血,如白血病既有贫血,又有血小板及/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如采用成分输血,那么效果将比输全血更好。
7、西医用药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病情的作用,但达不到治本,而且副作用很大,这种病主要是中草药调理的,但是中医全国各地都有,主要是每个中医专家的治疗方案不同所能达到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也不同,中医治疗方案很重要的
8、通过中草药的调理可以逐渐摆脱靠输血维持生命的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