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2 文言文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的方法: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 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例如:山肴/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3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
4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4.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
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表达方式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覆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
(6)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句子成分位置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2、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另外,还有两种固定结构:“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如“其斯之谓与”。“此(是)之谓……”,意思是“说这个是……”。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直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第二、 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4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5.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6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古代句子成分的省略
1.主语的省略:
(1)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
如:邴夏曰:“射其御者,( )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
如: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
有:(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 )俱去。
词类活用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1.动词的活用: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火大,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3.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类型有: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
4.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1,尔所谓达者何哉?
尔所谓达者——主语
何哉——谓语
[说明]何是疑问代词,可以独立作谓语。根本不需要判断词“是”之类的词的帮助。这种句子,现代汉语也经常遇到:你怎么啦?“怎么啦”就独立作谓语。
2,是疾也,江南之人常有之。
是疾也——主语。其中“是”是指示代词,修饰“疾”作定语。
江南之人常有之——谓语。谓语由主谓短语充当。
其中“江南之人”是主谓短语的主语,“江南”修饰“人”作定语。“常有之”是主谓短语的谓语。
其中“常”作“有之”的状语,“之”作“有”的宾语。
“之”,是复指大主语(全句主谓)“是疾”的。
宾语复指大主语,现代汉语也经常这么用。例如:
这个人,我不认识他。
“他”就复指大主语“这个人”。
以(把,介词)孝悌之义(“孝悌之义”是一个定中短语,作“以”的宾语;孝悌作定语,义作定语中心语;“以孝悌之义”是介宾结构作状语) 申(动词谓语)之 (代词宾语)
整体上是介宾结构后置,也就是状语后置。
1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2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3 文言文朗读划分节奏的技巧有哪些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雨霏霏 然则北通巫峡 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
4 文言文中句子划分节奏有什么规则文言文句子节奏停顿划分 掌握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①可/以/一战 ②再/而衰,三/而竭 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⑤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⑧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⑨且/焉置/土石 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2、今/天下/三分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附:关于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指导例析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例2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 例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例22、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作状,“像狗一样”修饰“坐”的样子,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例23、山行/六七里(“山”是名作状,“在山路上”限制“行”的处所,不能读成:山/行/六七里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例24、于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25、可以 可/以/已/大风 可/以/一战 例26、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27、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例28、夫/大国,难测也 例29、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0、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例3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例3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例33、《范/文正公/集》例34、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吴中”是地名) 例3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3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九、“也。
5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6 文言文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的方法: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 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例如:山肴/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7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 文言文怎么断句你好
文言文断句技巧 六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握句内部自停顿;
2、掌握文言文词语特点(例现代汉语些双音节词文言文两单音节词需要读)读单词;
3、借助语知识析句结构读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宾短语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置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其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句前面夫、盖、其等词些词应稍加停顿;
5、偏短语介宾短语般停顿否则影响文章意;
6、特殊说明
a、解古代号、号、官职、名及名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省略部
c、表示间位词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
1、具体划节奏停顿要太琐碎;
2、能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充确理解句意基础才能找确停顿位置
8 “而”在文言文中划分节奏有几种划分节奏不要以某一个字为标志,这样反而将很简单的事情越弄越复杂。
以“而”为例,就有三种情况: 1、做连词时,它一般跟着被它连接的内容在一起,在“/”斜线的后面,起修饰作用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如“吾恂恂而起”(我小心翼翼地站起来),这时候,它的前后都不能划开。 2、作动词时,一般不能划开,如“军惊而坏都舍。”
3、作助词时,如果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前后都不能划;作语气助词,可能在斜线的前面,也可能在后面。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你可能发现,我说了这么多等于什么都没说。
由于字词的用法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不能作为划节奏的标志。。
1 文言文的主谓宾怎么分
正常来说以现代文是一样的,比如,“吾深恨之”(吾是主语,恨是谓语,之是宾语,深是程度副词)
麻烦的是,古人经常省略主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必须添加上去
更纠结的是还有倒装句,需要还原成正常的句式才能看出来,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后边这句应该是 木兰的随行大军度关山若飞 省略了主语,还把宾语“关山”前置了)
再比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正常结构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的不聪明太厉害了,在用现代文来说就是你也太不聪明了,但是以直译为准)
2 文言文句式怎样判断主谓宾一、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二、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三、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3 文言文里的主、谓、宾、定、状、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4 怎么判断文言文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5 求语文主谓宾例句除了定语主谓句型最基本的就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例如:他[昨天从我这里]拿了(一本)书“他”是主语,“拿”是谓语,“书”是宾语“昨天从我这里”是状语“一本”是定语当然还有非主谓的句型,比如动宾结构的“热爱人民的军队”就是没有主语,也没有谓语的房子的建成,使我很高兴从总体来看这是一个主谓句,(房子的)建成使我(很)高兴“房子的建成”是一个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房子的作为定语“使我很高兴”使动句,“很高兴”是状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很”修饰“高兴”。
6 语文主谓宾的划分练习主谓宾划分模式 一、运用公式:“什么” 或“谁”‖“怎么样”、“做什么”或“是什么”提取主干,再分而划之: 二、了解充当各种成分的词、短语: 主语—多是名词、代词和除偏正短语外的各类短语; 谓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和除动宾短语外的各类短语; 宾语—多是名词、代词和除偏正短语外的各类短语 定语—多是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及联合短语和主谓短语等; 状语—多是形容词、副词、性数量词(动量性)及介宾短语及联合短语等; 补语—多是形容词、副词、性数量词(动量性)及介宾短语及联合短语等 三、单句复杂化有: 1、连动式 2、兼语式 3、主谓短语作宾语 4、主谓短语作主语或作谓语 5、双宾语 6、同位短语作主语 7、动宾短语作主语 8、有关联词的单句 9、“的”字短语作主语等 四、分析示例: 1、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2、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3、[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开辟 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宾语) 4、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5、连长‖下命令叫我们(兼语)「立刻」出发去阻击敌人。 6、「现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相信,他虽然落下了不少课程,但是,只要他坚持不懈奋起直追,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宾语) 说明:主语下面划双横线;宾语下面划波浪线;兼语线划波浪线,再划双横线。
五、练习题:请分析下例单句句子成分(这些例句是多年积累的比较典型,如果都能划对了,说明你的单句分析很强) 1、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的伟大事业。 2、他生动感人的演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你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们要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 4、善于思考问题,讲究工作效率,这是老李又一优良的工作作风。
5、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善于发现有用人才。 6、在十字路口,他迅速拉开车门跳了下来。
7、“振兴中华”的口号被一群姑娘变成了激动人心的现实。 8、拜金主义的泛滥使少数人的心灵日渐变得自私、冰冷和贪婪。
- 9、即使贡献很大的同志,也不应该骄傲。 10、在这讽刺般的笑声中,我头一次感到自己竟这么傻。
11、那时候,同志们都站在场地外看运动员打球呢! 12、这支战斗的曲子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13、战胜灾难的决心使解放军官兵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14、一班班长用几句话就向老师说清楚了班里刚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15、今天夜里路边的灯也许会亮起来 。
(无此功能只好加下划线) 16、我们每一个在思想战线上工作的同志都有责任积极参加清除官僚主义的运动。 17、今天,在车间里,厂长对新工人的产品检查得十分仔细。
18、实现四个现代化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19、地震发生的时候,四川省安县睢水镇道禧村的普通农村妇女文友会正走在割猪草的路上。
20、战国时候的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时期晏子交朋友的态度。 21、在去藏北草原的路上,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绵延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
22、早在2005年,中国就发生过一场关于“要不要敬畏自然”的争论。 23、据说,聪明的老先生曾借助圣人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
24、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就可以判断鲸鱼的种类和大小。 25、每逢听到孩子们唱歌,我就会想起爸爸第一次教我唱《国际歌》的情景。
26、每天放学后,老师总要站在校门口看一会儿。 27、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战士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
28、80年代中叶,腐败现象、物价上涨和刑事案件激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29、产值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落后的重要原因。
30、经过一番了解,才发现这些学生平时爱好数学,中学时单科突进,却很不重视语文学习,阅读和表达能力挺差。 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 (主语) (谓语)(宾语) 例: 杨亚 ‖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主 语 ) (谓语、宾语) 例: 猫 ‖捉鱼 主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 谓 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
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
1 文言文里的主语,谓语,宾语,副词,定语,状语怎么判断,希望说明
一、主语 谓语(一)主语的构成材料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谓语:对主语起叙述、描写或判断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充当。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主语的语义类型有:施事主语:所指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大妈切牛肉。
受事主语:所指事物承受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菜买来了。
用事主语: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内涵。如:这些土豆烧牛肉。
于事主语:所指事物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断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断定的对象。如:这幅画是我的。
描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如:这个孩子很机灵。
二、动语 宾语(一)动语的构成材料动语和宾语成对,它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包括:动词、动词+时态助词、中补短语、动词性联合短语(二)宾语的构成材料宾语的构成材料有: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句形式。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1/41、受事宾语:宾语表示直接或间接承受行为活动的客体事物。包括: 对象宾语(挖土 挖野草)目标宾语(挖地道 挖红薯)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可以施行动语行为的客体事物。
如:台上坐着主席团。3、断事宾语:宾语表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客体事物。
如:我姓李。4、于事宾语:宾语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
如:到达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
5、反身宾语:宾语表示人物动作返回自身的某个部位。如:耸了耸肩膀。
紧闭着眼睛。三、定语(一) 定语的构成: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二) 定语的意义类别1、限制性定语:数量、处所、领属。2、描写性定语: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
(三)定语标志“的”的作用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与不用语法关系或语义不同。下面从语法结构、语义联系和语用色彩三个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举 例 语法结构 语义关系 语用色彩一 1 骑自行车人 不成立 无义与有义对立 无用与有用对立骑自行车的人 偏正短语2 这桌子 偏正短语 有义与无义对立 有用与无用对立这的桌子 不成立3 修理汽车 动宾短语 支配与修饰的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修理的汽车 偏正短语二 4 牛脾气 偏正短语 描写性与领属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牛的脾气 偏正短语5 三斤鲤鱼 偏正短语 限制性与描写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三斤的鲤鱼 偏正短语三 6 中国历史 偏正短语 语义不对立 语用对立中国的历史 偏正短语2/4(四)多层定语1、分析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词语修饰右边所有的词语。
2、定语次序:领属、时处、指示代词或量词、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范围类别的动词或名词。四、状语(一)状语的构成: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
(二)状语的意义类别限制性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描写性状语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三) 多层状语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状语修饰右边的中心语。
次序: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五、补语(一) 补语的构成: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
(二) 补语的意义类别: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2、程度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限于用“极、很、透、慌、死、坏”。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之间都有“得”。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的次数,由动量短语充当。6、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处所、动作终止地点。
用介词短语充当。7、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不能实现。
(三)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1、补语在宾语前 如:我们走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趋向补语+处所宾语)2、补语在宾语后 如:他去过北京两次。
(处所宾语+动量补语)3、宾语在两个趋向补语中间 如:他拿出一本书来。(四) 补语和宾语辨别1、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补语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动词性3/4。
2 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表语七种主语 1、定义: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表示句子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 “谁”或 “什么”3、符号:双行线 ═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_____4、谓语(predicate),是句子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谓语是由简单动词或动词短语(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要动词)构成谓语分为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 “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 宾语处理 定语 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 连接3、符号:小括号( )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 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 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3 古文中的主语,谓语 宾语 状语是什么呀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一、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例如: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许弗许。(《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论衡·别通》)——到浅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甚”作补语。
二、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
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鞌之战》)——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赤壁之战》)——若能用您的众将士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关系。
例①“以病”作状语,表原因。例②的“以先王之政”作状语,表凭借。例③“于粪土之中”作补语,表处所;“于后世”作补语,表时间。例④的“以吴、越之众”和“与中国”都作状语,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对象。
古汉语介词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介词同时又作连词,有的较难区别,如“与”。
4 请问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主语,定语,谓语,状语,宾语,补语先回答句子成分的问题 主谓宾式句子:予(主语)独爱(谓语)莲(宾语)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语:语言动作的发起人、谓语表示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宾语:主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补充说明句子成分的句子成分。1、从位置上判定。
补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例: ①王坐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②构怨 ③长于臣 2、从补语的构成方面来判定。补语常由介宾短语。
①以介宾短语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 越王勾践栖 ②以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如: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③以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 旦日飨士卒,为击 沛公军 ④以副词表示程度。
如: 君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以数量短语表动作行为所用的时间。例: 既泣之 ,乃誓疗之 定语:说明主语状态的句子成分。
作定语最常见的仍然是形容词,不过位置经常在中心语后面,这叫定语后置。其次,名词也可以作定语的。
(常后置)1由“……之……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句中,“石”是中心词,什么样的石头呢,“铿然有声”的石头。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2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定语”。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解析:“爪牙”和“筋骨”都是中心词,修饰语分别为“利”和“强”。
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对“黄泉”的解释,作为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该解释为地下的水,而“用”的解释也很特殊,这里用作介词,解释为“因为”。3由“……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例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解析:“少年”属于古今异义词,解释为“年轻人”。
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后置的,这叫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例: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
(《愚公移山》)。接下来说虚词。
之 代词 人称代词 代人:他(们) 吾从而师之 代人: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们) 拔敛撞而破之 代事: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词 近指:这(样、种、类) 士大夫之族 远指:那(么、样) 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也 助词 定语的标志: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子之谓也 调节音节,舒缓语气:不译 怅恨久之 动词 往,至……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而 连词 表并列:又,或不译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递进:并且,而且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表转折: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表假设: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着、地、来或不译 则又超急而跃 代词 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动词 如,好象 军惊而坏都舍 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联系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
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
5 语文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概念既然书上的你没看懂,我就生动点和你探讨一二,其实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的,你要“顾名思义”嘛首先,我带你认识下“主谓宾”这三个就是最基本的没有定状补,主谓宾也能成句子主语就是“主人,主要的”(完全为着你理解,不要生搬硬套),即这句话的核心,发出词宾语,“宾客词”,不占主导地位,自然就是动作的承受者,所指向的词谓语是联系、连接主语和宾语的动作简单句子:你钓鱼你是主语 鱼乃宾语 钓是谓语但是不是所有句子都这么精练吧?有时语言会很复杂,所以就有了定状补定语,固定“主人”和“宾客”的身份的,比如“强壮的你爱钓凶猛的鲨鱼”这里,“强壮的”和“凶猛的”就是定语,即用来形容主语和宾语的状语,状态之语,状态,有动作就有状态,要描述谓语就要状语,比如“你特别爱钓鱼”,这里,特别就成了“状语”注意!你注意到没,这里谓语、宾语变了哦,因为句子已经不是描述你钓鱼,而是你爱钓鱼,钓鱼是一个词,一项活动,爱是动词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补语,补语就是补充说明的语了呵呵,补语,一般宾语后面那一堆,都是补语,当然,还有复杂句型,你先不要考虑那么多,慢慢来例如,你爱钓鱼好好就是补语补充说明,这个爱好好说了这么多,打字打得手酸了看样子你是初中小朋友,处在语法入门阶段蒙童学语重在兴趣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先讲讲这么些浅显的,带你进来,至于殿堂之奥,你自己举一反三的去探索吧还有,多读些书,语法不言自明,真的,不是吹的,呵呵。
古文的句子成分除了没有补语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与现代文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语序,即这些成分在古文中的“具体位置”不一定都与现代文一样,这就是所谓“特殊句式”。
举例说明一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在不改变语序时,可硬译为:“马中能一天跑一千里的,一次吃食有时吃粟子一石。”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语序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进食有时能吃一石粟子。”
按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日行千里的马”是主语,“一顿进食有时能吃一石粮食”是谓语。其中,“日行千里(的)”是“马”的定语;“一顿进食有时能”是“吃”的状语;“一石粟子”是宾语,其中的“一石”表示粟子的“量”,属于定语。
按照以上分析,分别来看看各个主要成分的情况: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表示为“日行千里的马”,可简称为“千里马”;
主谓关系没什么不同;
宾语的“粟一石”也是定语后置,调整语序为“一石粟”。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这句话可翻译为“千里马一顿进食有时能吃一石粟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