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60种挥发性成分从猪屎中鉴定出来,这些挥发性成分包括:
1、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3-甲基丁酸、戊酸)。
2、酚类物质(苯酸、4-甲基苯酚、4-乙基苯酚)。
3、吲哚类物质(吲哚、粪臭素) 不过吲哚稀释到很稀的时候是淡香味的。其实大多数香精都是这样,浓度高了就臭。
4、硫化物,厌氧贮存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其他成分会在发酵时产生,如氨气、SO2、NO2、胺及氨基酸衍生物。减少粪中氮的排出会降低粪中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减少粪便的臭味。通过调节后肠的发酵也可以降低粪臭味产生。另外,通过在日粮中应用抗菌素,酸味剂,以及在粪便中加入可以与粪臭味结合的物质,也可以起到降低粪臭味的作用。
城乡生活中排出的有机废弃物最主要的是人粪便。粪便的成分中3/4为水,1/4为固体;固体中30%为死细菌,10%~20%为脂肪,2%~3%为蛋白质,10%~20%为无机盐,30%为未消化的残存食物及消化液中的固体成分如脱落的上皮细胞。粪便的**是由胆红色的衍生物粪胆色素和尿胆色素形成的。气味则由细菌作用的产物所致,主要有吲哚、粪臭素、硫醇和硫氢化物。通常人每天约排粪05千克;排尿量约为1500毫升,含有肾脏由血浆中清除的各种物质,正常尿液成分为(克/升):钠3、钾019、镁036、氯469、碳酸根084、磷酸根5、尿素18、肌酸酐196。这些表明粪便有相当的腐蚀性,尤其在酵解后会产生酸、氨等,这就决定了修建厕所宜用陶瓷而不宜用金属。通风和密闭,亦是对厕所的重要要求。厕所是社会特别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公用设施,人们甚至用其作为衡量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厕所是排泄粪便用的,其设备应适应它们的化学成分,同时也具有民族和时代的特征。
厕所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猫狗之类的动物甚至猪、牛,出生后很快就会养成集中排泄粪便的习惯,可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这方面却表现不佳。婴儿必须垫尿布,而且要悉心训练才会使用便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粪便是动物之间的一种联络信号,也是肉食动物捕食的线索。为了生存,地面动物就不能随意排泄,并且作为遗传习性编入各自的“行为规范”,养成了排粪积堆的好习惯。可是对于鸟类、猿猴来说,粪便落在地上,用不着担心由此招致天敌的袭击,因此到今天,猴子也不会使用厕所。人类的祖先最初仍保留了攀树栖生的随意排泄粪便的坏习惯,直到今天婴儿还必须接受相当的训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学习了地面动物排粪成堆以免遭食肉野兽攻击的行为习惯,并将其器具化。再发展到今天人类的高度文明,于是越来越高级的厕所就遍布全球了。
粪便利用的潜力不可小看,主要用做肥料,农家肥对于土壤质地改良意义重大。曾有段时期在日本流行一种近代主义观点,认为只有化肥好,轻视或贬低人畜粪便的作用,受到了科学界的批判。粪便作为有机原料,还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粪便中的蛋白质水解所得的氨基酸不下20种;至于其中的无机盐,仔细检测起来可能包含了地球上的所有元素;尿素、肌酸酐可以直接提取成化工或生化原料;从尿中提取干扰素、生长素,有很大经济价值。虽然,利用这些废渣通常没有必要去深入弄清每种成分,但随着对它们利用层次的提高,加工精度的改善,它们的更有用的成分的研究,将会受到重视。例如在未来的大规模星际载人航行中,对人体排泄物的利用,要求全面分析其成分,这必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屎的成分:水分占65-70%,固体成分占30-35%1。食物残渣2。细菌占20-30%3。消化道粘膜脱落物,分泌物4。细菌分解代谢物包括食物中不被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其中,2~30%是含氮物质,如胺、氨、吲哚(indole)、亚硝胺,臭粪素等腐败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汞),10~20%是脂肪,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粪胆素和尿胆素,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二、尿(urine)由肾脏生成,经输尿管,膀胱排出的含有大量代谢终产物的液体。其成分:水占96%-97%,其他为尿素,尿酸,肌酐,氨等非蛋白氮化合物、硫酸盐等。尿呈淡**,比重1015-1025。尿的酸碱度受食物性质的影响,变动很大,PH50-70,最大变动范围可达PH45-80。尿的渗透尝试充动于360-1450毫升量/升,随尿量而异。每日尿量约1500毫升,其中500毫升为基本排水量,伴随代谢产物排出。
正常大便中水分占3/4,固体物占l/4。后者包括死的和活的细菌(30%),未消化的和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及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黏液、胆色素(30%),脂肪(10%~20%,主要由细菌分解食物产生及来自脱落的肠上皮细胞),无机盐(10%。20%)和少量蛋白质(2%一3%)等。由于大便的大部分是非饮食成分,其组分受饮食改变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较长时间未进食的情况下仍然可有大便排出。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大部分是食物中的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各种树胶、果胶等;通常人每天约排粪05千克。
当排出粪便时,大部分细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质,10%~20%的无机盐,如钙、铁、镁盐。脂肪占10%~20%,一种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种是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中性脂肪,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嘌呤基和维生素。
正常排出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cm,直径2~4cm,重量100~200g。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棕色,这是由于粪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
因吃食物不同,粪便亦有改变,如吃含蛋白质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稍硬、成块,色稍淡呈棕黄或浅**,含细菌以革兰氏阳性为多;吃碳水化合物丰富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细菌以革兰氏阴性居多。某些药物也可改变粪便颜色。
扩展资料
粪便的形成原因
食物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
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
参考资料来源-屎
-粪便
粪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粘膜碎片和大量细菌,还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和消化液等。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食物,粪便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体35%。
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总量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当排出粪便时,大部分细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质,10%~20%的无机盐,如钙、铁、镁盐。脂肪占10%~20%,一种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种是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中性脂肪,还有少量的胆固醇,嘌呤基和维生素。
扩展资料
引起大便不成形经常拉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饮食不洁:由于饮食不干净,导致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氏菌等感染,引起的腹泻,导致大便不成形经常拉稀。
2、肠炎引起:由于滥用药物、病毒感染等引起的肠炎,也会导致大便不成形,便多为稀症。
3、消化不良引起: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大便不成形,次数多,并且多成拉稀状。
4、肠胃功能紊乱: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导致的大便不成形、拉稀,多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屎
人民网-大便不成形比便秘更可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